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2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产生很多误解。因此,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变的更加重要,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紧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会讲对方语言,那么沟通将不会顺畅,因此,大学生英语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语言体现在整个交际活动之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课堂,必须要做到讲话得体,恰如其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使学生避免由于语言形式不正确而讲出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话,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交际礼仪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阳.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第3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使他们掌握语言的背景、内涵,从而恰当地运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活动。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基本传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如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正确使用地道的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般来说,中西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 dragon(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权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却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 ,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教师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以上列举的中西文化差异因素,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按学生需要定期组织视听说活动。在视听说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听力口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开拓其国际视野。定期举办英文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还能提供给学生接触英美文化信息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开展一些有关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对比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文化障碍,排除母语对理解英语信息的干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电影电视节目等手段,在课堂上创造英美文化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电影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可以再现真实、丰富的语言学习情景,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对英语语言的透彻理解,对语言智能的开发有辅助作用,对语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找出中西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外国风景画,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邀请、交流活动。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请外教或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扮演”外国人,考虑到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学习旨在运用,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中西文化差异,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和内涵,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商务英语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第4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1],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单从符号系统入手,孤立讲授语言自身的规律,缺少目的语与母语间的文化对比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没有真正明确外语教学的目标,对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作为对比工具的母语文化也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目前英语教学的困境。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实施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意义

依据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英语教学应侧重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文化交流的层面,着力培养学生英语与母语符号系统的对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学在培养一种外语运用能力,文化对接与交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知道,文化的差异并非仅是单词和习语内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目的语和母语国家间“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在社会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行为的差异”[2]。综合的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从本质上实现两种语言更广泛的交流。

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对比角度来看,我们所从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传授,而是要实现外来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成功对接和融合。但从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看,无论是国内编写的权威教材,还是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都以传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3]。多数教材仅侧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传递,而缺少有关中国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没有设计相应板块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专项比较。

课堂讲授没有对比和文化接近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难实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难对所学的语言产生较强的关注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也无法实现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更不能实现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文化讲解融入语言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学习形象化,进而激发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为科学体现英语教学的目标,把课堂教学讲活、讲出效果,我们可使用文化对比教学法。既要发掘英语教材所蕴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办法增加中国文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现象的比较。如此,既可借助英语所承载文化的相近度实现英语学习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传授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本身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热情。

二、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依托语言工具的传授,改变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困境,抓住文化的对接和融合点,实施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准文化对比点,形成语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科学依托教学文本材料,善于发掘语言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对接点,形成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语言所蕴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语言教学效果的关键。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讲述的一对母女在有关交友、爱好、穿着打扮等方面的代沟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化对接点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深入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途径,广泛收集有关对比点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息。

为体现学习的重点,我们要求学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代沟问题进行初步对比和思考,进而用英语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结论和看法。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也愿意主动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与思考,无形中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由于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表述思考的结果,所以,学生会优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学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鲜活、地道、富含时代特征的英语词汇,并能及时完成一些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第一时间的对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断脐带,喻“开始独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喻“开始独立”),to leave the nest(离巢,喻“走上独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鲜英语词汇自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两种语言在文化对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实现学生对所涉两种语言词汇的兴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学生从汉语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语的学习,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依据语言对比点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讨论语言文化差异点

语言学习效果的巩固,文化对比引导不可忽视,接下来,就要围绕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文化相近度,进行深入比较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基于第一阶段的初步比较,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如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处理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习小组作为问题回答者,分别回答其余小组同学有关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成员无法回答,则由提问小组的同学给出答案。

回答问题的小组通常情况下,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材料;而提问问题的小组也要有备而来,不能随意提问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就会被学生提出来,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步明确,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子女成长问题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下面两位异国女性的对话: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们国家,子女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在我看来,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惊的是,许多父母竟要子女离开家庭。我不明白为何在你们国家,子女与父母互不相爱。)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们国家,父母不让子女独立,在子女结婚之前,父母一直守护着他们,这样子女怎能学会生活呢?)

通过对话讨论和文化比较,学生大致就能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会被“逼出来”,知识和信息量也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化对比的讨论和交流,可将收集到的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挖掘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意识

在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后,紧接着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其实这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第二阶段中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这种差异会启发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从而使答案更加客观。就父母与子女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壮成长,不同的是处理方式。

当然,在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母语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主动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而且,可促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升华,更深层次地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客观深入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促使学生围绕文化对比点积极查找整理相关资料,并能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将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现给大家,以此来对比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展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搜索,有助于其学到更多地道、鲜活的英语词汇,以文化的蕴含提升语言学习的形象化和动态性。而且,围绕文化相近度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既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听力、英语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客观、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产生差异的根源。同时,文化对比教学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化性、贴近生活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综上,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对比教学法就是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只传授英美语言知识、忽视中国文化对接与输出的困境,而转向以文化对比为教学特色,侧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鉴赏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数,同时,补上缺失的中国文化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和推广,更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平衡,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借助英语表达输出母语文化,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24).

[2] 孙菲菲.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西文化对比的引进.海外英语,2010(3).

第5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在广告中具体表现为:

1.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以群体主义为重心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因此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强调整体,突出家庭和亲情。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而西方广告体现的是典型的以个人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广告中就是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如耐克广告,”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耐克广告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标榜个人奋斗、突现自我的品牌精神实际上是和西方人骨子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表现在广告中是先做好渲染铺垫,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雕牌洗衣粉广告通过描绘母亲下岗后四处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辛的场景,母亲回家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广告中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的。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3.思想观念不同。中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而西方人则开放叛逆。中西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中西方对“性元素”的使用尺度和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把“性话题”看得很隐秘,而西方的一些广告专家则认为广告中的性素材可以有力地吸引读者,“性”依然是西方广告心理诉求的重点之一。因此,西方广告经常大胆直露地拿“性元素”来大做文章。像法国的弗劳里克香水广告公然宣称: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则足以招致一次风流事。而在中国“喝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就使得观众对它褒贬不一。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

1.中西文化因素影响跨文化广告传播内容的设计。某个社会的广告内容须能映射出其社会生活,因此,高度集体主义的东方国家的广告比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广告应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低权力维度的西方社会应比高权力维度的东方社会有更多的表明地位平等的广告。

2.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广告信息沟通和理解出现障碍。广告信息须与目标受众的期望和抱负产生共鸣,否则广告可能会导致失败。如万宝路男人粗犷的牛仔形象在中国香港是不成功的,因为那里的城市人群并不认同这种郊区旷野的马背生活。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改变了它的广告制作,使广告重新表现为一个衣着华贵拥有轿车的年轻人,从而取得了成功。宝洁公司发现它的佳美香皂的广告在中国并不奏效,这个广告表现某个男人抱怨某个女性的外表,而这种直率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3.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企业对跨文化广告媒体的选择。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媒体的可用性。如中国人比较看重权威人士的证明,这使在中国某个消费者的证明书会比电视和报纸广告更有效。南欧人和西欧人喜欢看电视,而在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北欧和中欧,收音机才是最重要的媒体。这些都使企业在从事全球化广告活动之前不得不考虑各种不同形式媒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用性。

三、西方跨国公司逾越文化屏障之策略

目前,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了有效的全球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即本土化和标准化平衡的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适合目标市场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运作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它是对跨文化传播中所遭遇的文化差异的适应。如万宝路进入中国,放弃其运用了多年的被业界奉为经典的美国西部牛仔广告,采用了中国男人赤膊扎红锻带齐擂大鼓的宏伟场面。标准化策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即在全球采用同样的广告创意,但具体运用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则使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去实际表现这个创意。经典案例是麦当劳的“婴儿摇篮篇”广告。该广告的创意是全球统一的。片中一个婴儿躺在一摇一摆的摇篮里,当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就笑,往下摆的时候,婴儿就哭。这样来回摆了好几下引起了观众的悬念后,镜头转向摇篮正对着的窗外,那儿挂着一个麦当劳的标记。原来,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看见了标记,他就笑,往下摆时,标记消失了,婴儿就哭。麦当劳向全球推广这则创意巧妙的广告,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了不同的婴儿形象。欧美市场是欧美婴儿,非洲市场是非洲婴儿,亚洲市场是亚洲婴儿。

四、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1.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理念。首先,认识中西文化间差异:核心是中国企业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视角,避免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文化差异采取应对策略。其次,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充分展示“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营销时,应该学习西方公司的这种本土化精神。再次,尊重当地的语言习惯: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亥,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目标区域有效地传播信息。如我国的白象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elephant",而该英文词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这种带有令人反感的译名的产品,怎么能指望受众接受呢?因此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是跨文化广告用语的基础和保证。

2.努力挖掘文化间的共性。任何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我们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可以加以利用。比如爱、勇敢、勤劳等几乎为所有文化所推崇,归属、依赖、恐惧等也是人类共有的常见情绪。如何利用文化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市场使用相同或相似广告创意以减少营销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应该积极寻找的方向。M&M巧克力糖果广告也是一个成功利用文化共性进行宣传的案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句广告语从来都是效果极佳,几乎没有文化背景的障碍。究其原因,是这则广告抓住人们都怕弄脏手的心理弱点以及运用对比强调了巧克力的口感,这是大多数文化都能欣然接受的。

3.采用文化优势融合原则。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跨文化广告中同样很重要。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配有红茶。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目标国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大量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第6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第7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问候方面

熟悉的人在见面时都有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族人民共有的行为。只是问候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在中国看到熟人外出,我们通常会说:出去啊?去哪里啊?看到他们刚回家又会说:回来了,去哪里了啊。然而英语的打招呼不能这么说。如果我们对外国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 他会误认为我们在打听他的隐私,可能他会毫不客气地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在英语国家,特别是英国,人们常常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比如:It’s a fine day, isn’t it?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民族历史和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形成的差异性:在中国,人们比较喜欢关心彼此的起居生活和工作状况,这种表达方式会被认为是对彼此的关心和友好;而西方人则把这部分状况作为自己的隐私,不喜欢与他人谈论。

(二)称赞和谦恭方面

称赞或谦恭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一座桥梁。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称赞的方式、对象、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中国,谦虚是传统的美德,人们往往会用否定自己来当作谦虚的表现,当人们受到称赞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拒绝来表示自己的谦恭。而英语国家则不是这样的。在英语国家人们更注重称赞的作用,喜欢听别人说恭维的话,也很喜欢称赞别人。在那里你可以称赞任何人:朋友、父母、上司,甚至是完全的陌生人。如在外国的街上你看见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你可以对她说:You are very beautiful. 她听到肯定会很高兴。但是在中国你可能得到的是一个白眼。这就是两种文化对于称赞表现的差异。

(三)致谢和道歉方面

致谢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行为,是世界各国人们都拥有的礼仪规范,是对别人为自己提供的帮助的承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的文明举止。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冒犯了他人,则需要道歉,以修补维护人际间的关系。由此看来,道歉不仅仅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还具有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功能。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致谢与道歉的方式也不同。

在英语国家,人们不仅对上司、同事或是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亲戚、朋友或是父母的帮助也会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属下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办事都是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不需要表示感谢的。当然,在中国对于关系亲密的人的帮助也有致谢的表现。比如:辛苦啦!快歇会吧。等等。

在英语中道歉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用来表示遗憾,如:I am sorry. 一种用来请求原谅,如:Please forgive me. 另一种用来表示道歉,如:I apologize. 在使用这三种表达方式时是很有讲究的。在汉语中表示道歉没有那么复杂,通常一声对不起就可以表示在英语中的那三种方式。在致歉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估计面子问题在致歉方面不容易做到直截了当的赔礼道歉,通常会采用迂回的办法。这一点与英语国家的致歉行为有着最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致歉和道谢都是经常发生的,在措辞上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出现。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一)利用教材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授

1.通过词汇讲解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主观评价。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2.通过对话练习与阅读文章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课本中的对话材料是学生了解和接触英语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编辑者在设置对话的时候,有意识地考虑学生对文化信息的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对话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解,让学生通过对话更加了解英语文化,从而熟知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在讲解对话时肯定会出现一些学生们应该掌握的日常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日常用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再进行一些补充,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英语活动

第8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刺激;英语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74-01

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思维不足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思维和语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源头。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英语刺激-汉语反映-英语转换的思维活动过程来进行的。汉语反映成为英语习得的中介和纽带。这种情况说明,在英语思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母语扮演输入与输出的中介角色,虽然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中西方文化见存在的差异也是不能忽略的,因而,利用母语思维来转化英语思维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向学生教学英语的同时,必须重视对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会和习惯用英语思维来学习英语语言,以英语语言知识的不断雄厚来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加强听读说的基础训练,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增长英语思维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达成对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但是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对于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得不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卷面论结果的现象很突出,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但限于书面阅读和考试答卷,英语口语不足,即使出口说英语说得也很蹩脚,与其书面英语表达水平不一致,或与英语标准性表达距离比较大。这样的现实情况说明,学生缺乏英语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对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试举例说明,如对Had better 的语用规则的掌握。不少学生对had better语法规则已经基本掌握了,但是对其语用规则的理解却是缺失的,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翻译曾很“客气”地向一个外宾建议,“你最好下午到管道加工车间去一下”,但他的英文是这样说的,“You had better to the pipe fabrication shop this afternoon.”。对方听了很生气,连声说“Had better , had better…”,这就是因为英语思维不足的问题在作怪。那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不但要凭借教师的教来学习英语,感受英语思维,更要通过多听、多说来增加英语会话的体验。通过听的途径,来感受词法、句法、语法、章法、情节、停顿、节奏、语气和文体。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办法,提倡出声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英语思维的感知和判断。

二、明了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言文化背景下感受英语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会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习英语使用英语都必须依赖英语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明白中西文化间的差别,不要以母语的思维惯式来思考英语的语言语义和语用。

如表现在语用习惯上的中西文化差异。首先可看中西方信仰上的不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往往从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或《圣经》中引经据典,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常常将其中的哲理作以引用,包括对成语和谚语的引用,这方面的文化传统若不了解,很容易发生歧义,导致词语的含义和感彩谬误千里。例如,中国的龙(dragon)、凤凰(phoenix)等词,东西方文化所赋予这些词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若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盲目使用,就会出现严重偏离应有含义的问题。再者,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对于称呼语、答谢语、禁忌字、道别语、节假日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者都必须特别注意,千万不能混淆对待。那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就不仅要从语音、语感、语法上重视讲授,还要培养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摆脱把英语的字词句章按汉语思维习惯组织好,对等思考后理解或译成英语的作法,实施证明,这样的英语言的输入输出一定会事倍功半,且还会在认认真真的过程中出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使学生感受和感悟英语思维,让学生的大脑能够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运转。须知,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成功地实现交际目的才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而要在英语学习中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具有相应的英语思维。

三、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思维不足是制约大学生们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的瓶颈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用母语的思维惯势学习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使之理解英语语言,掌握英语语言规律,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会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对语言的表达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所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文化”(Culture)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之后,"Culture"的词义被引申为“培养兴趣、精神”。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源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其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但在很长时间里,中西方文化像两条平行线,互无关系。20世纪末,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眨眼之间即可实现,文化也步入“互联”时代,各种文化都将从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中获益匪浅。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个性。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称谓、颜色词、数字寓意、习语、传统节日等等。

一 礼貌方面的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汉英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判断礼貌的标准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是和在两种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分不开的。

(一)礼貌观的差异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问题;而在英语文化中,“礼貌”被看成是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和不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汉文化中礼貌一向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会成员在思想上有合于礼的是非观,美恶观,在仪容,举止和谈吐上合于礼的规范”。而西方学者,如拉科夫、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礼貌看成是避免冲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对别人触犯或减少人际交往中摩擦的一种手段,礼貌的作用在于回避不和及寻求一致。交际中一般将重点放在回避不和上。

(二)礼貌用语的差异

中国式的“谦虚”出于真诚而非虚伪。例如,当受到赞扬时,人们往往习惯给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或者,“不,我做得还不够”。当邀请客人吃饭时,尽管饭菜很丰富,主人也会说“只是一顿便饭”或“我不会做饭”。这些都侧重于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强调的是感情的真诚而非虚伪。汉语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谢难以为西方人所理解,中国人应邀做客时会说“给你添麻烦了”,得到别人帮助后会说“对不起,浪费了你不少时间”,西方人听到这类话难以理解其致谢之意,他们不明白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以关切对方的态度表达谢意的方法有时比直接感谢显得更加情真意切。又如汉文化中人们对恭维和赞扬的应答也充分体现出汉文化贬己尊人的礼貌特征。当被别人恭维和赞扬时,人们往往说“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当”或“过奖了”之类的话进行自谦。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礼貌的而且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要求的是尊重事实,考虑的是答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对个人尊重;我表扬你工作做得好,你却对此直接予以否定,这是对我真切、热情的态度的否定,是不诚实的。由于我国在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使用。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奇怪,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有请对方吃饭之意。因此,该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需解释说明这种文化差异。

二 称谓方面的差异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中国文化中“贬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要求人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长幼有序,地位有别。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介绍、问候、邀请、受礼以及对待感谢和赞扬的应答中。如在敬辞和谦辞的运用中,指谓说者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如“鄙人”、“卑职”、“拙作”、“愚见”、“鄙校”等;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贵姓”、“尊姓”、“高见”、“大作”、“贵校”等。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三 颜色词方面的差异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汇,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颜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殊的联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时候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 颜色词在联想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崇红情结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红与太阳与火有关,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与温暖,而火意味着光明与兴旺。所以红色象征着幸福、喜庆、吉祥、成功、好运。在中国,红色都是运用在美好吉利的事物上。英语中的"red"也可以表示重要或喜庆的,如:a red 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接待贵宾),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对红的好感远不如中国文化。西方对"red"一词的理解与联想主要基于其物理属性。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是“危险”、“紧急”、“暴力”、“血腥”、“愤怒”和“困境”的象征。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cross(红十字会),red ruin(战祸、火灾),red revenge(血腥复仇)。另外用red所引申的短语也往往含有贬义, 如:see red (勃然大怒),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出没的地方),red neck(乡巴佬)。西方国家在账目中记录负数时常用红色笔迹。所以,red还表示亏损、负债,如: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负债)。

(二) 颜色词在语言应用上的文化差异

比如,中文里的“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青一块紫一块”是black and blue而不是black and purple;“青衣”不能译成blue dress,而应译作black dress;“青玉”不可译作blue jade而是gray jade。而英文中的grey- haired应该是“白头发”而不是“灰头发”,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三) 颜色词语言色彩的差异

语言色彩是指语言意义的褒贬和中性。颜色不仅有语言色彩,还有各自不同的褒贬义。中国文化中中性的蓝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时而褒义,时而贬义;当“黄色”表示“低俗”时相对应的不是"yellow"而应该是"blue"。

四 数字寓意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某些数字被看作是吉祥数字,如: 6 和8。6被看作是顺利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英语里把隐居的人称为666,因为他们完全脱离了上帝,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还有许多缺点,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净身上的罪恶。相关的成语有six to one (相差悬殊的较量) ,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 by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 be six feet under (到死,见阎王) , knock sb1for six(彻底打败某人) 。8被看做是财富的象征。传说中有“八仙过海”、周易有“八卦”、兵法中还有“八卦阵”之说,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讲究“八面玲珑”,过年过节要吃八宝饭,在中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 ,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 点18 分(“发一发”的谐音) 。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英语里比喻新的开始,新的抉择,所以有be behind the eight ball (进退维谷) 。

数字4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 ,“54”(谐音“我死”) 。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还有褒义的用法, four star(极好的), four hundred, (名流) a four leaf clover (幸运)。 four还和fair谐音,所以在英语里four还象征着和平和正义。

除了6、8、4等数字以外,还有很多数字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特定的含义。如在汉语中2 与5连用指某人时,意指某人不成熟或愚蠢,说某人是二五或二百五意指某人是傻瓜。在英语国家,没有特别的幸运数字,但却有不祥数字,13 被看作是不祥数字。英国从前通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而星期五也时常被叫作“绞刑日”。如果“13 日”与“星期五”是同一天,则被认为大不吉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按照迷信的说法,每到这天,12个巫婆都要举行狂欢夜会,夜会时魔鬼撒旦会出现。圣经的一些解释者认定,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个日子偷尝了禁果,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据说,在13日这一天,美国前总统胡佛o罗斯福绝不出行。

五 习语方面的差异

同一句话,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一) 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造成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二) 由于不同的造成的差异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因此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国家,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等等。《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 patience(极为耐心),Judas kiss(犹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三) 由于不同的历史典故造成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等,它们结构简洁,但意义深远。例如英语中有:a run of the mill job(指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骗人者反害己),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意为“灾难,麻烦的根源”等。在汉语中有“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狼狈为奸”,“画龙点睛”。所有以上这些习语是与各国的文化相联系的,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只从字面意义上就不能理解语言的内涵。

六 传统节日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除了有共同的节日,如元旦(New Year's Day)以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像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 Autumn Day)等;西方国家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 和圣诞节(Christmas)等。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主要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节日中,中国喜欢红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通过中西方节日的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融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结语:

其实,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还有许多,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饮食文化上、绘画和雕刻艺术上、思维方式上、生活态度上、教育观念上、家庭观念上、价值取向上等等各个方面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二者之间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了解西方人的言行,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取得最佳的沟通、交际效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此消彼长的复杂原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仅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能准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境,积极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段连城. 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