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医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
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3.3.3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急”在进行临床教学时,要注意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诊疾病不允许教师用专门的时间去对学生讲解,更不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有关书本资料。再则,患者的“随机性”给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急诊科与住院部的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随时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供学生学习,加之学生在急诊科实习的时间较短,因此,作为带教教师,一定要加强病例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可以多增加对学生回顾性的讲解。同时,值班医生应加强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时间介绍前一天接诊的疑难病症,结合各专科会诊意见和诊治经过、效果,综合分析病情,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疑难重症要加强后期随访,尽量明确诊断,对危重症患者通过最终治疗结果回顾总结患者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学习内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多对学生问“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前医学生只当“配角”、“记录员”的被动局面[2]。经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以从急诊的角度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一)教学内容
由项目主持者制作急诊医学临床思维课件,根据急诊医学思维方法,选取急诊科典型病例,涉及不同病种,特别是在诊疗过程中有过失误和教训的病例,针对每一病例,设置5-8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进展制作相关内容诊治进展课件,进行一次小讲座。
(二)教学方法
1.授课:将进入急诊科的住院医生包括研究生(含七年制本硕生)、轮转医师及急诊科进修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在入科的第一周由指导教师集中授课,讲授“急诊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2.自学:每两周一次将急诊科典型病例,事先发给每位医师,针对提出的问题,要求每位学员运用急诊临床思维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思考。
3.集中讨论:两周后将学员集中,围绕病例从诊断、组织会诊、急诊处理及如何与家属沟通等环节进行讨论,随后由指导老师结合病例进行一次小讲座。
4.测试:两月为一培训周期,在第一次集中时及5次集中后分别进行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的测试,每次测试要求学员不写姓名,仅写明是在读研究生或轮转医师或进修医生。
5.统计学方法:将两次的测试得分汇总,进行比较,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学员34人,其中研究生8人,轮转住院医生21人,急诊科进修医生5人,分3组,每组10-12人,有30人参与了全部两次测试,有4人因值班未能参与第二次测试,以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完成后上交。研究显示二次测试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不同教育背景的学员之间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急诊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与专科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急诊医学的范畴和特点的不同。急诊医学的范畴包括现场急救,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及其他各科急症,其中各科急症和危重病的救治是院内急救的重要一环。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发生在危重症或潜在的危重病人上,由于未及时识别及救治,往往延误抢救时机,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住院医师阶段,不论是否为急诊专业的医师,对他们进行急危重症工作理念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危重症救治成功与病情的判断、抢救时间、处置流程密切相关,提高年轻医生对急危重症的识别及救治水平。急诊医学的培养首先应从急诊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入手,使住院医师在刚接触到急诊工作时对急诊急救工作程序有一认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诊医学思维方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1)救急,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的思维方式。(2)动态的思维方式。(3)全面的、整体的思维方式。(4)从症状学入手的思维方式。(5)“降阶梯”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已有许多急诊专业的专家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和阐述,为广大急诊工作者所认可。本研究针对急诊医学临床思维特点,通过病例讨论形式,结合国内外相关进展举办系列小讲座,让学员既了解了急诊急救的思维方法又掌握了急诊危重病医学专业最前沿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通过为期2月的住院医生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训前后两次测试得分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以病例为切入点,事先设置若干问题,让学员自由讨论、自行查阅资料,从而解决问题。本质上类似于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研究表明学生对PBL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当学生或住院医生接受调查时,他们对PBL课程更感兴趣;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培养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尽管有许多优点,PBL教学法也有其缺点。研究表明部分学员难以将从一个案件中学到的基本概念推广应用到其他的情况之中。为了解决这个缺点并保留PBL教学法的优点,Ghosh对一年级学员的生理课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与病例导向的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模式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了生理学基础理论又使之与临床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此种教学模式很受学员欢迎。本研究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教学经验,对住院医师急诊医学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从临床思维的概念开始。例如,针对急诊科一例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的案例,因值班医生未能判断病情的严重性,而延误抢救时机,最后死亡的病例。给出问题是:(1)请问:此案例医生有没有责任?(2)医生的问题出在哪?(3)如果是你,该如何处理?为什么?(4)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与哪些疾病鉴别?(5)为明确诊断应紧急做哪些辅助检查?(6)此病例涉及哪些急诊思维方法?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员正确有序的思考与处理,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脓毒症治疗新进展讲座,重点是与急诊相关的6小时内集束化治疗,强调急诊科在拯救脓毒症运动中的重要性。使学员对脓毒症有一系统了解,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论在何场合遇到此类病人不至于延误抢救时机。本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临床教师的时间,但极大的提高了住院医师的病例分析能力,较好的掌握了急诊领域里的常见病症的思维方法,本课题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受训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测评,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
关键词:急诊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合作,以及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留学费用,参加我国医学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对提高医学院校国际交流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学科[1],临床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临床实习是对理论课程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急危重症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留学生而言,因为存在国籍、语言、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留学生急诊医学临床实习面临更多困难,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具有10余年留学生教学经验,结合多年留学生带教经验,对留学生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探讨。
一、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带教老师资格准入制度
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对带教老师的英文水平有较高要求,由于急诊教学临床情景多样化、疾病谱复杂、突发状况多,熟练应用专业英语与留学生零障碍沟通并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是急诊留学生临床带教中面临的最大难点和首要问题[2]。这就要求临床实习带教老师不仅能够熟练阅读及撰写英文文章,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以保证与留学生的无障碍交流,确保留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1.加强教师培训。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及英语培训,建立起专业及语言过硬的教师队伍。医院及科室与国外相关学校及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定期选派青年骨干出国学习,鼓励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出国进修以及国内相关留学生教学学习班,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师梯队。形成“老带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从带教模式、专业知识以及英语交流技能等多方面对新任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带教老师教学水平尽可能统一标准化。2.实施带教资格准入制度。首次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后进行试讲,由教研室联合我校教学督导共同进行量化评估,涵盖专业知识讲授、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课件设计等方面,考核合格者准予承担留学生教学资格。未合格者由教研室专家及教学督导提出问题所在及整改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下一学期经改进后再重新审核评估,直至评估合格方可具备留学生带教资格。3.提供教学培训机会,培养专业特长。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虽然相对较少,但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留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调动实习课课堂气氛,因此加强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学相长,有助于显著提升实习课程质量。每学期固定为实习带教老师提供参加校级教学比赛的机会,鼓励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及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将急诊教学临床实习常见内容,如心肺复苏、中毒等进行内容拆分,每部分由固定教师带教,要求带教老师熟悉并跟进相关技术、指南更新,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及时补充并更新教学内容。
(二)规范留学生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留学生教学尚缺乏规范化的英文教材,很多教研室通过组织带教老师编写相关教材,但因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这种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灵活性,很难满足临床见习教学需求。我校急诊教研室为带教老师提供2—3种国外全英文教材,并与国内教材联合使用,便于带教老师迅速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部分教学内容与国内、国际指南更新关系密切,如心肺复苏,基本间隔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会进行更新,而中毒部分,国内中毒流行病学与国外有所不同,仍以农药中毒为主,因此针对心肺复苏部分及时补充最新原版英文指南,而对于中毒教学,则补充国内相关中毒如有机磷、百草枯等指南意见。进一步强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同时扩展、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二、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开展临床实习课程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理论课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理论课教学时间内很难做到全面细化地逐一学习,临床实习则是进一步培养留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临床思维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阶段。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传统的“填鸭式”显然不适合留学生实习课教学,因此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对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尤为关键。本教研室经过长期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形成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自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医学院首先试行后,逐步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线,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解答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习隐含于问题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3,4]。留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考和提问,喜欢自己实践和探索,临床实习课程时间充裕,较理论课灵活性强,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讨论提供了可能。通过这种问题导向的讨论,可以有效提高留学生对急诊临床实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诱导的问题讨论,有效加深留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扩展理论课程内容,进而达到临床实习课与理论课互为补充、逐步深入并强化的作用。在急诊实习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留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总结相关知识点,在培养留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临床案例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5]。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将理论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对疾病的诊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但实际工作中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也是急诊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另外,留学生与患者沟通障碍也是留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障碍。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总结典型病例显得尤为重要,如心肺脑复苏、中毒、热射病、创伤救治等疾病。总结并建立急诊医学典型病例库,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如果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可导入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结合PBL教学方法,使学生切身体会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学生对病史采集、查体、诊疗思路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医德医风以及医患沟通能力。
(三)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
医学模拟教学是通过正常人模仿的“标准化病人”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提供模拟病人,从而模拟真实临床情景的一种教学方法。急救技能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最能体现急诊医学学科特色和水平,但在我国现阶段医疗环境下,对于需要紧急处理或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让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尤其是存在一定语言沟通障碍的留学生进行实际诊疗操作,是不现实也是不合乎医学伦理道德的。因此仿真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模拟临床情景、锻炼急救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已成为我院留学生急诊实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校临床技能中心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经过反复培训与磨合,能够在临床实习中模拟相关疾病就诊及诊疗过程,具有反复性和可控性等优势,有效弥补了实习课中临床病人不足的缺陷。此外,针对心肺复苏见习,采用我院临床技能中心引进的挪威诺度公司SimMan模拟人进行仿真模拟教学,真实再现临床各种救治场景如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6]。留学生可组成3—5人抢救团队,模拟练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最为重要的急救技术,模拟人连接监护仪可显示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实现临床真实场景下的诊疗及抢救过程,弥补临床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不足,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及临床决策能力。
三、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及改进
(一)使用实时反馈设备保证教学效果
在心肺复苏实习课中,初始操作练习者常常按压深度、频率参差不齐,此外由于胸外按压非常耗费操作者体力,随着按压时间延长,按压深度和频率不达标是初学者培训中的常见问题。为保证留学生培训的效果和均一性,我们将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应用于急诊实习课堂,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操作者的按压频率、深度、回弹、中断计时等重要监测指标,便于留学生随时自我调整动作达标,教师实时量化监测和评估学生操作,及时做出纠正和指导,确保胸外按压标准深度和频率,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培训效果。这种反馈装置的使用,在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也得到推荐,并已经开始应用于心肺复苏培训,证实有助于达到实时优化的心肺复苏效果。
(二)加强教学监督及效果评估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救治情况;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PTCF)发起的,以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程序和措施处置各类创伤患者为主要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解决在第一时间内对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的一项国际继续教育项目[1-3]。该项目自1996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目前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认可[4]。我国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汉启动此培训项目,随后在湖北、 辽宁、河南、广西建成4个国家级培训中心,用3年时间采用梯级培训的方式完成对我国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初级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历时3年的中国PTC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培训班1053期,培训了全国近5300家医院的学员2万余名。
创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从而导致在救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5]。传统的救治流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医师,特别是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都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对患者进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统和有序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漏诊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诊外科共有9位医师,均完成PTC课程培训。为明确PTC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创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急诊外科医师在接受PTC培训前、后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PTC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记为旧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未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另外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两个时间段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2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新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时进行ISS评分,其中ISS评分≥16分的为严重创伤患者[6]。旧救治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龄18~58岁,平均(29.7±12.8)岁,受伤时间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评分(22.64±6.21)分,同时依据其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54例、坠落伤74例、机械伤58例、锐器伤41例、火器伤15例;新救治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龄19~60岁,平均(30.3±14.5)岁,受伤时间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评分(23.17±5.61)分,同时依据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89例、坠落伤113例、机械伤68例、锐器伤30例、火器伤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平均受伤时间、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在进行抢救时,完成初级评估所需的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之后的有效开放气道情况、血胸和气胸阳性诊断率、其他损伤的漏诊率、完成初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收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伤者可疑颈椎损伤者颈椎固定率比较
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96%,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伤者有效开放气道情况及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
旧救治组呼吸道梗阻者中,仅有32.51%的有效气道开放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7.56%,开放气道的方式仅有口咽通气道置入及气管内插管两种方式;新救治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气道开放率为95.00%,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9.72%,开放气道的方式有提下颌、口咽通气道置入、鼻咽通气道置入、喉罩置入、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八种方式。
2.3 两组伤者血胸和气胸诊断率情况比较
新救治组对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的诊断率分别为76.29%、89.43%、70.89%,明显高于旧救治组44.44%、57.31%、34.80%的诊断率,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伤者漏诊率比较
旧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39.56%,漏诊率高达60.44%;新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72.63%,漏诊率仅为28.37%,x2=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比较
旧救治组完成对伤者的伤情评估所需时间为(12.62±3.17)min,新救治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为(3.15±1.05)min,短于旧救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救治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损伤,降低伤后伤残率和病死率[7-8]。创伤患者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我国各个地区创伤救治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使创伤救治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伴有多个脏器系统或部位的严重创伤,对医院整体救治能力和人员协调配合能力及专业水平、医疗设施与条件均是综合考验[9-10]。创伤患者救治中,有单一损伤也有复合损伤,有明显损伤也有潜在或隐匿损伤,有一般患者也有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如何让接诊救治医师能对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l~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洽的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创伤救治模式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是创伤医学的发展目标。我国现阶段急诊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训课程的引入,无疑是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创伤救治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其培训的时间持续性(3年计划)和广泛性(全国多个省份、地区等和麻醉、急诊、院前急救等人员)可以充分反映出国家对规范创伤救治的普及性方针。
本研究显示,在培训前后对可疑颈椎损伤的颈椎固定有差别,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28%,因此而遗漏一些体征不明显的颈椎损伤,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由于颈部脊髓占据50%的椎管,颈椎损伤不一定出现脊髓损害。因此,判断颈椎颈髓情况是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症状和体征,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在损伤时而不是确定有损伤时。在接受培训以前,大部分医生认为上劲托会影响创伤患者呼吸,会浪费时间,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对四肢活动正常的患者上颈托来保护颈椎。在PTC课程里强调创伤救治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的情景演练中进一步强化学员的颈椎保护观念,因此在培训后学员能将观念的转变带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可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给予颈托进行颈椎保护[14](对可疑颈椎损伤颈托固定率达100%),而在随后的辅助检查中确实发现有3例患者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是存在有颈椎的骨折或者脱位,有效避免损伤后的二次损伤。说明通过PTC课程的培训,不仅可以使我们临床一线医师能认清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指导临床抢救。
未能及时打开控制气道和维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时发现张力性气胸而未行穿刺减压是以往创伤患者救治的常见失误,在PTC课程里强调对创伤患者救治初级评估的流程,对整个流程(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功能和暴露)分别用简单的字母ABCDE,使学员容易记忆掌握。在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中100.00%的人员(特别是年资比较低,临床经验欠缺的医师)反映由于PTC课程简单且容易熟记但是实用性强,所以在单人接诊处理严重创伤患者时会不容易慌乱,对患者救治思路比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梗阻气道开放的有效性为32.51% VS 95.00%,培训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为47.56%,培训后为9.72%,而对于一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如: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非仪器依赖性的阳性诊断率较培训前提高,分别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威胁生命的损伤如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可明显提高伤者生存率。与疾病“诊断”不同,创伤诊断称为“伤情评估”,强调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能对威胁生命的损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处理后尚需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处理是否准确及时有效,整个过程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然而缺乏临床经验的一线年轻医师,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中无底”。本研究中从事急诊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资的医师共8名,其在培训前检查处理创伤患者是时间为(12.62±3.17)min,在培训后为(3.15±1.05)min,对于在检查患者过程中发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时,67%人员表示在培训前感到慌乱,而在培训后仅11%感到慌乱。并且所有人员均表示,PTC课程对急诊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实用性非常强。漏诊率居高不下,是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特别是多发伤致伤能量大,漏诊率达2%~40%[15]。漏诊意味着确定性治疗的延迟,伴随着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在紧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时,遵循精确评估的策略和技术是降低漏诊、误诊率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多发伤的漏诊率分别为60.44% VS 28.37%,说明PTC课程的培训可以改变我们临床的工作习惯,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及减少创伤患者的漏诊率。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结合PTC培训前后我院救治创伤患者临床对比,可以明确得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极大的提高急诊科医师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3]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张连阳.重视多发伤的精确伤情评估[J].重庆医学,2010,39(9):1025-1026.
[8] 韦小珍.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孙晓宇,梅宇欣,张硕,等.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开展效果与评价[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3):46-49.
[10] 郑宏,张蕾,古丽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3):41-42,57.
[11] 麦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实践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6(4):583-584.
[12] 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1):701-702.
[14] 苌海华,李超乾,王威,等.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378-1379.
纵观人类文明史,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Sci-ence)的形成并迅猛发展,近100多年的进展举世瞩目。医学科学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健、医疗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取得协调和主动。现代急救医学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是近4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突发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迫切的医疗需求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odernEmergencyMedicine)。随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着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次(Minze)发起成立了急救、灾害医学俱乐部(Club),将急救医学(EmergencyM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rldAssociationon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WAEDE)。协会的主席即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
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大会。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义向全国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件[1]。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First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基础急救(First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这样一门学科。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89年,在斯德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
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化救援医学服务(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在理念、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forasaferworldinthe21st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acultureofprevention)。“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9·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9·11”事件后,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系。灾难并未因“9·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啸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啸救援等一系列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展其工作。“救护”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是“心肺复苏”(CPR)。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护士均可进行此项抢救,而发达国家的专业急救人员包括护士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灾害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面对大量的伤病员,伤病情一般皆为明朗,急需进行及时的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幸存者还需要护士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护士的“天使形象”和操作给予了伤员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此外,高级护理人员是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笔者与各国救援队包括雅加达和印尼卫生部、国际SOS急救组织等专家们取得共识,现代社会已经奠定了护理学在医学救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重视、不加强、不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将是救援工作的重大失误。
【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培训
为了培养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才,满足现代急救护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诊护士严重缺编状态,我院急诊科近几年陆续新分配了一些护士,为使新护士尽快地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她们的培训与管理。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规范化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
1.1实施岗前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岗前培训由医院护理部、人力资源部组织。(1)由护理部主任对其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讲述护理工作经验及护理工作重要性,树立热爱护理工作、热爱医院、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请有经验、形象得体的护士长,进行护士礼仪行为规范、护患沟通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2)由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组的护士长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授课。授课前先组织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录像带,再由该护士长为其逐一分解授课、示范。强化新生训练,练习中手把手指导,严格规范,统一动作,严格把关,通过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1.2严把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前培训结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诊科的护士,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由在急诊科独立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专科理论和抢救技术能力的护师以上的老师担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尽快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科室讲课、教学查房、晨会提问、交接班、组织专科常见病的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等形式,使她们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技术操作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试用期满后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为急诊科护士。
1.3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帮助新护士树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她们勤动手,多提问题,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使她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对新护士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她们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同情心,从而使她们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 转贴于
2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2.1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2.2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气分析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2.3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4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3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医学;教学工作;临床医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37-02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生在毕业前都须经历临床学习和实践,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医院内的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并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掌握必要的医疗技术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医院临床医师参与教学工作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为例,探讨非直属医院医师在兼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组织提供依据。
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建于1933年,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占地9万平方米,职工286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93人,高级职称人员385人,中级职称797人,实际开放病床1986张,平均诊疗人次在160万人次以上。医院设置有31个临床科室和10个医技科室,其中肾内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麻醉科为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一、临床医师兼任教师的现状
近年,为了促进医院“医教研”的协调发展,我院承担了广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临床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临床见习,教授的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目前,我院有教师784人,高级职称256人,占32.65%。中级职称316人,占40.31%;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占3.06%,硕士学位454人,占57.91%,学士学位283人,占36.01%;35岁以下青年教师349人,占44.52%。所有理论课授课教师均由医师兼任,医师在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以后,经过医院评审,就可以负责相应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带教。除此之外,我院常年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等各类学生在医院实习,很多临床医师也参与实习、见习的带教工作,我院对带教医师的准入要求为“原则上要求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在实际工作中哪里有学生,哪里的医师就有带教职责。在多年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及在广西医科大学教学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院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师管理文件、学生管理文件等。
二、临床医师兼任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院临床医师在兼任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临床教师的遴选标准低。医学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因此临床老师的从医年限显得很重要,但目前我院遴选临床教师的标准偏低,体现在:一是带教老师缺乏遴选标准,虽然医院规定临床带教老师“原则上要求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哪里有实习学生,哪里的住院医师就承担起带教职责;二是理论授课教师没有明确的从业年限规定,虽明确规定“要求有主治以上职称”才能担任临床理论授课内容,但这一要求对于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临床医师分别只需要两年或半年以上临床经验即可达到,这种以职称作为从事教学工作资格的规定显然与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不符合。三是临床教师遴选的学历要求偏低,不利于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临床教师遴选标准偏低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教学投入不足。临床医师每天都有高强度的医疗工作,这样会使他们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减少,体现在:一是理论授课投入少,部分老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而产生职业倦怠,不重视教学效果,授课用的课件几年下来都没有更新,观点、内容陈旧;二是临床带教投入少。据与部分实习学生座谈发现,临床带教老师很少主动给学生讲解临床知识和技能。此外,部分带教老师自身尚处在完善阶段,加上繁重的医疗工作,因而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教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其他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带教内容也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侧重于临床医疗质量和医疗风险防范。三是教学研究投入少,教学方法单一,与医院开展的科学研究相比,教学研究极少,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多见。截止目前,我院仅有孟晓燕老师《PBL结合CBS模式在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项目获广西医科大学立项。
3.教学管理问题突出。一是临床兼任教师地位不高。医、教、研“三驾马车”是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但教学没有获得相应重要的地位,如医院教师人才项目少、教学工作在绩效考核中权重过低等情况都说明临床兼任教师的地位不高。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我院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沿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总结性评价的卷面考试形式,大多数学生仅为了考试及格,学习知识点不牢固;评价没有及时反馈,考试结束后不知道哪一个知识点没弄懂。此外,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虽有对于教师理论授课“听课”的要求,但在实际过程中,因为临床工作繁忙,以及医院―大学之间路途遥远,使得这一要求形同虚设。此外,为了鼓励临床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我院过多地采用了激励机制,而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使部分无心从事教学工作的医师被“绑”在教学岗位上。
三、提高医师兼任教学工作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有机磷;中毒;护理
我科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共收治3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3~60)岁(平均年龄30岁)。敌敌畏中毒13例;甲胺磷中毒7例;“1605”中毒4例;乐果、“1609”中毒各2例;敌百虫中毒2例。均为口服吸收中毒,口服量50~200 ml,中毒时间30 min以内19例,30 min~1 h8例,2 h以上3例。主要依据患者家属提供的农药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参照1987年《职业性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进行诊断和中毒分析。重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17例,轻度中毒8例。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采用彻底的洗胃、导泻、静脉应用阿托品、解磷定注射液。输液、利尿。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吸痰、应用抗生素和呼吸兴奋剂等综合治疗。加强基础护理、用药护理、洗胃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
1.3 急救与护理
1.3.1 迅速清除毒物
1.3.1.1 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洗胃,以排除胃中毒物,防止毒物吸收。常用洗胃液有清水、生理盐水、碳酸氢钠、高锰酸钾。我们常用洗胃液为温清水,尤其在不明农药种类时使用,因为它安全可靠。洗胃越早,毒物吸收越少、神志清醒者可自饮温清水洗胃。胃管插入后先吸净胃内液体,再向内注入胃液,每次300~500 ml,注意观察洗胃液的颜色、气味及液量,直至无色无味为止。对重症患者可保留胃管以备反复间断洗胃,防止毒物再吸收、对插管失败者,可采用切开洗胃。
1.3.1.2 有皮肤及头发污染者,脱去衣物,用生理盐水和肥皂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然后用微温水冲洗干净,避免热水洗,以免增加毒物吸收。迅速清除口腔分泌物。
1.3.2 特效解毒药应用
1.3.2.1 遵循早期、足量、联合、重复用药的原则
1.3.2.2 胆碱酯酶复活剂能有效解除烟碱样症状,迅速控制肌纤维颤动。不同胆碱酯酶复活剂对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疗效不完全相同。例如,氯磷定和碘磷定对内吸磷、对硫磷、甲胺磷、甲拌磷等中毒疗效较好,对敌百虫、敌敌畏等中毒疗效稍差,而对乐果和马拉硫磷中毒基本无效。双复磷对敌敌畏、敌百虫解毒效果明显好于碘解磷定。由于胆碱酯酶复活剂不能复活已老化的胆碱酯酶,故必须尽早用药。
1.3.2.3 抗胆碱药可与乙酰胆碱争夺胆碱能受体。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例如阿托品主要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覃碱受体(M受体),能有效解除M样症状及呼吸中枢抑制。[1]因其不能阻断烟碱受体(N受体),故对N样症状和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周围性呼吸衰竭无效,对胆碱酯酶复活剂亦帮助。在抢救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时,长托宁较阿托品有以下优势:①拮抗腺体分泌、平滑肌痉挛等M样症状的效应更强;②除拮抗M受体外,还有较强的拮抗N受体作用,可有效解除乙酰胆碱在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过多蓄积所致的肌肉纤维颤动或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而阿托品对N受体几乎无作用;③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抗胆碱效应,且中枢强于外周;④不引起心动过速,可避免药物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这一点对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中毒患者尤为重要;⑤半衰期长,无需频繁给药;⑥每次所用剂量较小,中毒发生率低[2]。目前推荐有机磷中毒首选长托宁。
1.3.3 对症处理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主要死因为肺水肿、呼吸衰竭、休克、脑水肿、心脏骤停等。因此,对症治疗在维护心、肺、脑等生命器官的功能,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氧疗、必要时应用机械通道;②发生肺水肿时应以阿托品治疗为主;③休克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④脑水肿者应予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脱水;⑤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⑥病情危重者可用血液净化治疗;⑦重度中毒者留院观察至少3~7日以防复发。
1.3.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有机磷中毒所致呼吸困难较常见,在抢救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即使在“阿托品化”后亦不能忽视。多数患者中毒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有些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但随着毒物的吸收很快陷入昏迷。瞳孔缩小为有机磷中毒患者的特征之一。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
1.3.5 洗胃护理
1.3.5.1 洗胃要早、彻底和反复进行,直到洗出的胃液无农药味并澄清为止。
1.3.5.2 一般选用1%~2%碳酸氢钠溶液(敌百虫中毒禁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0.45%盐水(不用热水,以免增加毒物溶解吸收)洗胃。
1.3.5.3 敌百虫中毒时应选用清水洗胃,忌用碳酸氢钠溶液和肥皂水洗胃。对硫磷、内吸磷、甲拌磷、乐果、马拉硫磷等忌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若不能确定有机磷种类则用清水、0.45%盐水彻底洗胃。
1.3.5.4 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停止洗胃并进行抢救。
1.3.6 呼吸道护理 中毒早期,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且常伴有肺水肿,因呼吸肌麻痹或呼吸中枢抑制致呼吸衰竭,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护呼吸功能至关重要。如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正确维护,机械通气的正确应用等都能达到维持患者通气的目的。
1.3.7 生活护理
1.3.7.1 加强生活护理,协助洗脸、梳头、口腔护理、进食等,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1.3.7.2 及时更换床单、被褥,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异味。
1.3.7.3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整齐、开窗通风2次/d,30 min/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
1.3.8 营养支持[3] 早期禁食,允许患者进食时,给患者讲解加强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忌油腻,禁刺激之品,从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饮食到半流质饮食、少量多次。
1.3.9 心理护理 有机磷农药口服中毒的患者,多数明显的有自杀倾向,其突出特点是强迫性就诊,极不配合抢救与治疗。作为专科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要有同情心,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从“三劝”着手[4],减轻应激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解除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防止再次自杀,促进早日康复,
1.4 健康指导 ①给患者讲解该病的病机、愈后,解除顾虑争取早日康复,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去;②让他广交朋友,多读书看报学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③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找同学、朋友、家人倾诉或找医生护士谈心,及时得到疏泄,纠正治疗。
2 结果
本组3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96.7%;死亡例,死亡率3.3%。
3 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护理观念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只关注患者的疾病,转变为注重“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护理。
3.1 首先护士必须具备专科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抢救常规。抢救过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
3.2 根据患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选择适当的语言关心、安慰患者与家属,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痛苦。
3.3 抢救结束后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4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
3.5 做好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情况,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生活的信心。避免再次发生服毒现象。使患者身心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
[2] 沈洪.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6.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21-01
1.儿科学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14岁,期间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上至中枢神经系统,下至泌尿生殖系统,各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均是儿科学所要顾及的范围。儿科教学模式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流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以被动记忆及知识灌输为主,知识理解程度有限,学习记忆过程枯燥,缺乏乐趣。此外,儿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小的人群,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疾病所造成的不适以及对医生问诊的内容常常表达不到位或不能完全理解,因此,临床见习和/或实习阶段、不同疾病的临床实践环节,医学生很难准确的就课本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在患儿身上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印证而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此外,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医疗环境,致使易患矛盾时有发生,作为以小儿为服务对象的儿科更是易患矛盾的重灾区。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科的教学治质量,培养诊断水平高的儿科医生,是每当前个儿科教学工作着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已有的教学改革相关模式,探讨其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探究适用于儿科学教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的水平。
2.理论教学模式的改变
2.1引入案例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被动教育,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不但容易遗忘,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由于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积累了部分临床知识,因此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以儿科常见的热性惊厥教学为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熟悉热性惊厥病因,发病机制,发病年龄,分型,掌握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我们可以选取一例典型热性惊厥病例,告诉学生患者的主诉、年龄、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既往病史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诊断,制定治疗策略,评估预后发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引导,授课结束前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概括,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2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包括微信群的广泛使用,已经渗透各个领域。根据儿科学的教学特点,可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儿科学教学中。医学视听教育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全面、直观的视听感受,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制作气管插管的Flash动画,可直观反映气管插管的过程、易发生误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将临床操作的网络视频链接到幻灯片中,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可直接点击链接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建立儿科学微信课程,将课件、视频、练习题等放入微信群中,学生可随时在微信群中請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3.1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
实习生由专门老师管理,包括实习生接纳、分组、出勤检查、出科考核等,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查房、规范书写病历、参与病例讨论、参加教学和科研讲座等。带教老师轮流定期为实习生开展临床知识讲座,介绍规范的操作过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等,学生产生的疑问可通过老师的解答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得到解决。结合临床给学生介绍急诊医学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科研热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开拓视野,为今后成为一名集科研、医疗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型高素质急诊医生打下基础。
3.2仿真模型模拟及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
儿科病人发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加之现在小孩宝贵,大多家属不肯让学生在患儿身上进行技能操作,尤其是抢救时病人家属情绪容易激动,若让实习生操作,因操作不够熟练,可能耽误病情,也易引起医疗矛盾。因此,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引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也是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敏感时期巩固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途径。仿真模型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制作的人体模型模具,可供医学生在上面进行临床相关操作的模拟演练。在模拟教学中,利用模拟人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儿科急诊操作技术,并有带教老师逐一进行考核。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患儿身上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儿科急救技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标准化病人模式,在儿科学教学及实践中的使用受限较成人科室明显。不同于成人科室的标准化病人,其言语症状均可由成人在特定培训下完成,儿童表达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标准病人的培训和现场模拟均很难和现实接近。目前,在儿科教学中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为实践途径,是新形势下提高儿科教学效果、提高医学生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3.3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儿科工作是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极易引发各种医疗纠纷,甚至引起法律诉讼,因此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向学生普及法律及相关医疗法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学生在实习中要学会倾听家属对患儿病史的叙述,掌握与家属沟通的技巧以取得信任;加强纪律观念,明确实习生的法律身份与责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加强证据意识,让学生参与实际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分析活动中,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生动、形象、具体地认识到证据对于自我保护的强大作用。同时,加强对学生医疗文书的书写管理,使学生认识到病历书写的法律性和重要性,增强规范意识。带教老师应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贯穿临床实习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