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

第1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素质测评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提出,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测量学、统计学、系统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用于对有关人员综合素质或特定素质的测评,主要为选拔人才而发展起来的。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一般划分为四个方面: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人才素质测评主要就是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素质进行的一系列测试评定的过程。具体来说,素质测评是指测评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有关信息,对被测评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实施测量和鉴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就是先测量,后评定的工作。企业人才素质测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通过各种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如智力测验、气质测定等。广义的人才素质测评指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根据测评目的不同,可进行狭义或广义的素质测评。

2人才素质测评常用方法及优缺点

人才素质测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一门较成熟的科学,其测评方法和测评技术也日甄完善。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常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履历分析、笔试、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法等。履历档案分析是根据被测试者履历或档案中记载的事实,了解其成长历程和工作业绩,以及其人格背景的方法。近年来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地用于人员选拔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成本低,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履历填写的真实性问题等。笔试主要用于测量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它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人才测评方法,是常用的选才方法之一。如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笔试的典型应用。笔试在测定人才知识面和思维分析能力方面效度较高,而且成本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成绩评定比较客观,往往作为人员选拔录用程序中的初期筛选工具。面试是通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面对面的观察、交谈,收集有关信息,了解被测试者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以及动机的一种人事测量方法。面试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最普通的一种测量方法,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几乎都会用到面试。面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投入少、针对性强,获取的信息丰富,但也有主观性强、效率低、对考官要求高、结果不够深入等弱点。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和借助心理量表,对人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系统的心理测量程序,包括品德素质测验、人格测验和认知测验等,是对胜任某职务所需要的个性特点能够最好地描述并测量的工具,具有使用方便、经济、效率高、客观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测评工作中,评价中心技术是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它是现代人事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被测试者按测试者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根据被测试者的表现或通过模拟提交的报告、总结材料等来预测被测试者在拟聘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评价中心测验能够获得关于被测试者更加全面的信息,对将来的工作表现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评价中心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且时间较长,操作难度大,对测试者的要求很高,一般针对聘用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使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根据测评使用目的的不同,往往是多种测评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准确测评的效果,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人才素质测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时代的进步促使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智能机构、个性品质结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人才素质测评已被广泛运用到人才招聘配置、干部选用、培训需求分析、团队建设、员工职业生涯导航等诸多方面,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客观的参考建议,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活动的风险、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3.1员工自我认识的工具

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工作和学习中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通过素质测评,员工可以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帮助自己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设计、自我开发与成才,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的导航。

3.2人才招聘配置

企业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人力资源的规则配置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能否录用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将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配置将不可避免地应用到人才测评技术,这可能是素质测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面。目前,企业应用较多的招聘方法是面谈、参考以往工作经验等,只能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情况,而对其素质状况则很难完全掌握,有时会使企业招聘到的人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造成人才招聘的有效性降低,使企业蒙受损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应聘人员进行较多的素质和能力测试,对其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提高招聘的有效性,为企业配置到合适的人才。

3.3干部选用

干部是企业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他们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决策作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他们除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某些个人素质,包括管理的欲望、优秀的管理能力、情感沟通的能力、诚实正直的品质等。对他们的选拔任用比一般的管理专业人员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在选拔的方法上也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除了根据拟选用人才以往的工作表现、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考察外,更为重要的一点,还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素质测评,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为企业选用到称职的干部。

3.4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或产生效益的多少,关键在于培训是否适应了企业的需要。任何培训项目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进行培训前,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培训需求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能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相关素质测评,并分析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与其它需求分析结果相结合,来确定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5为团队建设提供依据

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团队,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力量。只有对团队成员进行优化组合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如企业的销售团队成员中,有人需要进行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分析,需要掌握有关市场的知识;有人需要对产品进行推介活动,需要掌握广告技巧;有人需要进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公关能力。通过对拟组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团队角色、行为风格的相容性及价值观的一致性等进行测评,优化团队的组成方式,提高团队的匹配程度,使团队达到高效运营,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6员工职业生涯导航

员工职业生涯导航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持久开发,导航的依据是员工现有素质状况的掌握。通过对员工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兴趣等,进而合理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的开发,明确长期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重点,增强企业的有效人力资源效能,使企业更顺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持久快速发展。

4企业应用人才素质测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科学人才观

人才是相对环境而言的,不同的人在某个岗位上可能很平庸,而如果安排在他的职业兴趣所在的岗位或职业上,将发挥出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都是人才。在进行素质测评的过程中,测评者要怀有“人人都是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发现和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

4.2正确认识人才素质测评

人才测评是一种人才评价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其评价能力的独特性,又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测评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人才的某些重要才能和心理素质的比较信息,提高人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人才素质测评在人才的评价上起参谋作用而不是决策作用,人才最终的评价不能脱离各种辅助信息和决策者的经验判断。

4.3测评者要保持“中立”立场和坚持保密原则

测评者作为素质测评的主考官,不能带有个人色彩,不能对测评对象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要尊重被测评者,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保护个人隐私,防止测评结果对被测评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4.4避免出现“罗森塔效应”(RosenethalEffect)

在进行素质测评的过程中,不同的测评目的对被测评者能够产生不同的测评结果,这是一种“罗森塔效应”。例如个性内向的求职者应聘市场营销职位,进行测评时,他可能猜测考官需要乐观、外向、善于交往的应聘者,便在答题过程中表现出乐观、外向的倾向,使考官在决策时产生偏差。因此,在进行素质测评之前,一定要和被测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避免出现“罗森塔效应”而使测评结果不起作用或起到错误的作用。

第2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 测评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29 — 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测评、智育测评、体育测评和能力测评四个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运行30多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分配的单位好坏完全由学校决定。学校为了追求公平合理,避免单纯依靠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就产生了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各类高校通过测评,不但解决了分配过程中的标准问题,测评分数也同时成为学校分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名额的重要依据。随着目前高校学生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社会对各类学生的要求和评价也更加个性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如何扭转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使其真正成为学校评先选优的有利标准,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社会选拔认可的重要参考,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1〕。

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基本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智育、德育、体育综合评价得分来对学生进行排名,但是由于存在着评价标准混乱、评价过程简单、评价结果不尽人意等现状。应当肯定地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对学生教育的导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看到,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队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感到这种计算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从评判方式上,传统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按照经验,把考核的指标简单地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后相加,把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高分的即为优秀,低分的相对而言就不优秀,实际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有一个数据简单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好与不好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过渡区间,有很多影响因素,其实优秀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指给出;其次从评判内容上看,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还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越来越重要,因才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评判的导向性上看,大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由于评价内容的不完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素质,忽视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现象,在专业素质评价上,往往存在着只重视专业课成绩,忽视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工作组和辅导员组织测评,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忽视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导向性和主动性。

因此为了能够改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的现状和弊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这既有助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既有便于社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人才,也有助于学校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一、 评价体系多元化、个性化〔2〕

目前,各类高校已经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根据学校特点制定的本校的评价体系。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智育方面,加上学生政治表现、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德育方面,以及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体育成绩、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文体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排名。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虽然照顾到了主要学生群体,但是由于同一所学校因为文理分科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包括不同专业学习任务轻重有别,导致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学校里课程简单、学习氛围轻松的经济管理类、文艺类等专业的学生综合测评分数高,专业性强、学习压力较大的理科类、工科类的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低。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考虑: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

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已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纪的评价内容不同,达到综合测评的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的专业各有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二、 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培养程序,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单纯的以学习为主,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也以综合素质测评为主。但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特点与高中时候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考试方式也不同于高中时期。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同时面临着各式各样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设立的学生辅导员岗位,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管理工作任务重、涉及范围广,因此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综合测评指标,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才。在组织纪律性方面,针对大学生参加课堂学习不认真,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可以在综合测评中加入该项目的扣分项,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上述现象的发生;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方面,通过在综合测评中加入宿舍卫生检查项目,对该项目进行考核,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宿舍卫生状况,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成绩方面建立一票否决制,只要学习成绩出现不及格或者平均成绩达不到一定标准(例如平均70分),即使综合测评成绩高,也不能参加各项评先选优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程上;为了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针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或者取得重要的实验成果给予综合测评的较高加分,促进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工作。

三、评价过程要公平公正〔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关系到学生评先选优等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够经得起广大学生的监督和信服,才能够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其次,在测评过程中要坚持“三公开”原则:一是测评人员要公开,测评人员要包括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在测评打分过程中,要公布每个环节的测评程序和测评打分情况,不断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并及时纠正学生反映的差错事项;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辅导员要将每名学生的综合得分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涉及到的定量和定性评价要具体说明得分依据,从而保证广大学生对测评结果没有异议。另外,针对于测评内容中的定性环节,辅导员要避免对学生干部的特殊倾斜,从而保证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学生干部往往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在定性方面容易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甚至某些学校还将是否班干部设立的加分项目,这样就使得跟学生密切相关的利益成了一部分学生干部的“专利”,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不但加剧学生与班级干部的对抗心理,甚至会激化更深层次的矛盾。

四、 评价结果应用范围要区别对待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结果被广泛的用于学生评选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推荐入党、推荐工作等方面,导致很多学生一窝蜂的投机取巧,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只是反映了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并不代表学生就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荣誉。学校进行的各类评先选优活动的目的不同,所参考的依据也应各有侧重,而不能全部选用综合测评素质得分。在选择“三好学生”方面,要更多的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依据综合测评成绩选拔;在推荐党员方面,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对其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成绩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对于学生奖学金则更多的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结合学生家庭条件和道德品质,将奖学金奖励给家庭条件较差、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对于推荐工作,则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为用人单位推荐真正适合其岗位需要的人才〔4〕。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真正满足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综合评价。总之,我国高等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 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09):219-221.

第3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证研究;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47]新疆财经学院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3):73-76.

第4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5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考试;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在不断扩大,录取条件在逐步放宽。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单独招生考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这种招生制度会越来越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好评。但是,就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开展的这几年来看,招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湖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

1.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没有体现出单独招生的特点

单独招生是国家授权给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命题、录取的一种方式。单独招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源的质量,以招到更适合高职教育的学生,从源头上体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作为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应建立有别于全国统一高考的综合化考试模式,应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考察。而当前湖南省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中仍然使用单一僵硬的传统招生考试,甚至个别的高职院校仍然重视语数外这三大科,仍然以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他们并不重视考生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方面没有打破长期以来以一张考卷定终生的局面,没有为考生提供体现其能力,展现其知识水平的平台和渠道,不能彰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2.单独招生笔试内容的设置和考试程序不够科学和严谨

目前,我国为了大力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正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使得招生范围和条件逐年放宽,目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考生已不仅是普通高中生,更多的中职生和社会考生也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的命题老师在笔试命题时既要掌握普通高中的教材的《考试大纲》,又要掌握中职教材的《考试大纲》,在笔试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既要兼顾高考内容又要与普通高考有明显的区别,既要适合高中生又要适合中职生,还得适合社会考生,以符合其招生生源复杂、参差不齐的现状。而目前湖南省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但对单独招生考试笔试内容的设置不够科学严谨,而且个别院校也没有建立透明、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不能对考生专业技能的考评进行量化管理,不能对考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全过程中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公平化,从而影响了院校的声誉和信誉,阻碍了院校的生源。

3.单独招生存在的公平、公正性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中通常都考察考生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职业技能与潜力,其中对考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所占比重基本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主要是依据考生本人填写的报名表、自荐信,或者是教师的评语、高中阶段获奖和社会工作证明等材料,高职院校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只凭主考官的主观评价,甚至没有综合测评,而是只要报名符合要求、能交学费就直接录取,这使单独招生失去了公平、公正性。此外,由于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考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高中阶段获奖和社会工作证明等材料的真实性也较难判断。同时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不同。例如,在对考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测试时,经济和教育条件好的地区的考生可能会优越于贫困地区的考生,这也造成单独招生的不公平。因此说,基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方面存在着公平、公正性问题。

4.宣传工作不到位,单独招生得不到考生家长的理解与认可

(1)宣传工作不到位

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相关政策出台时间比较晚,很多考生家长不能接受、不能认可这种高校的单独招生模式,而且各高职院校对单独招生宣传的工作不够深入,例如,宣传重点把握不当,宣传时间不紧促,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专业优势进行大力的宣传,对高校单独招生的计划和政策,单独招生的特点和优点等方面宣传不够,致使许多考生和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单独招生的概念。还有个别高职院校在宣传单独招生时过度美化学校,从而使宣传与实际不符,这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信誉,阻碍了学校的生源。

(2)考生家长对单独招生不理解

一些考生家长对单独招生的具体报考条件的理解存在误区,使得不少考生错过了单独招生填报志愿时间,不能参加考试。甚至有的考生家长不理解单独招生政策和单独招生的特点、优点,他们更看重学历,阻止考生填报单独招生报考志愿,阻碍考生参加考试,认为只有参加高考录取才是正式正常的。此外,目前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即使考生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只要在高考志愿中填报高职院校也能得到录取,这种想法也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

5.较高的成本阻碍了单独招生的推行

单独招生虽然是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自行评卷、录取的一种方式,但在其命题、评卷、录取等一系列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普通高考标准来执行。为确保单独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教育部、保卫部和纪委等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笔试命题环节需要既熟悉普通高校教学大纲,又熟悉中职院校教学大纲的专业人才,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要求具有丰富经验的命题教师,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上,需要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在招生的宣传、试卷的印刷、面试的组织、考务人员的安排、考试地点的选择等方面都花费不菲,更有甚者,一些生源不是很好的院校为争夺生源,不惜花大量成本(含暗箱操作)派职工到中学进行宣传,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单独招生的成本,给各高职院校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影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积极性,影响单独招生策略的推广和普及。

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解决对策

1.制定科学的指导性纲要和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为保证。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和学者,深入学校及社会进行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并结合调研结果和社会相关人士的意见,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招生的特殊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指导性纲要,在纲要中明确单独招生各个环节的内容及要求,使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工作有纲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加强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管理与监督,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2.对综合素质测评进行量化管理

高职院校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透明、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对综合素质测评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各高校要积极开发专业的工具和技术,争取对每一个指标和权重实行量化管理和测评,并且能够应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来监测教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专业技能测评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带有个人感彩,是否暗箱操作。只有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全过程中做到标准化、公开化、规范化、公平化,才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推进诚信档案的建设,提高院校的声誉和信誉,扩大院校的生源。

3.加强单独招生的宣传工作

各高职院校要想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必须加强对单独招生报考政策、单独招生的特点与优点的宣传,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明白单独招生的概念,单独招生的优势和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并且向考生及家长诠释学院各专业的优势,介绍学院的专业技能培养情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在宣传时要明确的指出单独招生与自考和成人高考政策的不同,与本科院校自主招生政策不同,与普通高考不发生冲突,只有向考生及家长诠释这些概念,才能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正确的认识单独招生,自觉填报志愿,扩大生源。高职院校也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过硬的专业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考生积极踊跃的报考。

4.节约单独招生考试成本

为了节约单独招生的成本,减轻国家和各高职院校的负担,各高职院校在坚持往年电话咨询、张贴标语等宣传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采取现代化的宣传办法,例如,结合考生的特点,开通微博、微信、QQ群、网上答疑平台等多种新兴媒体宣传途径,这样会吸引更多考生的注意力,使更多的考生关注并了解单独招生的模式,积极报考。同时,各高职院校还要争取湖南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教育厅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单独招生的顺利进行。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并完善考试制度和录取原则,保证考试和录取的公平公正,避免不正规的录取和暗箱操作影响学校的信誉,阻碍学校的生源。

第6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摘要】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开始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法,职业指导技术运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本文分析了目前我们常用的五种技术方法,从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咨询、信息处理、测评技术、职业设计和培训及职业指导工作实施重点来阐述职业指导的典型运作。

【关键词】职业指导技术方法

职业指导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目前,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职业指导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经常运用的技术与方法简要介绍以下五种。

一、职业指导工作是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我国的职业指导的分类很多,如对求职者的择业指导和对招工单位的用人指导,对劳动者的个体指导和群体指导等等,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来达到职业指导的作用。而要顺利实施这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则要求在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咨询关系来确保双方的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最终实现被指导者的就业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的职业指导工作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真诚相待,建立友好和信任关系。职业指导人员首先要对求职者表里如一,不隐瞒、误导和欺骗求职者,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职业指导信息,使信息要透明化。同时,也要以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与求职者接触,尤其是以自身的经历和成功的案例来提高说服力,坦率地与其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体会,并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为其提供更多信息资源。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自我探索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可有效地训练自己在实际咨询工作中的真实感,营造真实的现场气氛,帮助求职者提高就业成功率。

二是学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职业指导人员要能深入了解求职者的内心世界,就好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要学会用换位角度来指导,理解我们的求职者的就业需求,把握好沟通和交流的尺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对方的陈述,同时观察其言外之意,体会到对方的委婉的需求,如表情,动作等,从中体会谈话内容以及明显和暗藏的问题线索,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要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倾向,要注意不要将“共情”与“同情”联系在一起,这将会使求职者担心你是否能帮助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使求职者形成对指导人员的信任,坦诚地共同去解决问题。

二、职业指导人员运用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技术

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基本内容,在建立咨询关系后,我们的职业指导人员需要运用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技术。在这项工作中常涉及调查问卷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描述统计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报表分析技术,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归类工作。除此之外,职业指导人员还要熟悉各种新闻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便于结合工作形势,使职业指导工作等相关工作能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和支持,提高指导工作的覆盖面。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广,技术性很强,是职业指导人员重点要做好的工作。

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快政府和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相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牵涉劳动用工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还要相应地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退休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否则就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要制定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打破地区封锁的职业信息、职业介绍机构、劳动仲裁机构等。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机构,实行了相应的法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实际运作起来,也只有劳动力市场正常而健全地运作起来,才能进入市场公平公正地竞争就业。

三、职业指导工作进行人员素质测评

在职业指导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哪些人适合做哪些工作,达到人适其岗,人员与岗位相匹配。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指导人员首要是能帮助求职者真正了解自我,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技术就是心理素质测评技术,这种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中经常用到,同样可以运用于我们职业指导工作来测评我们要进行的职业指导的人员。目前常用的心理测评,按照与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分为职业能力测评,人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气质测评等几类,根据不同职业对象采用相对应的测评手段,更好地保证测评的针对性。随着测评技术的发展,目前人们又采用了情景测评技术。

四、职业指导协助进行职业设计和培训

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针对求职者个人特点以及相关背景,为其进行职业设计,引导其进行适合其自身的职业设想。职业指导人员要采用自省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指导求职者真正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分析自我职业取向的合理性,为求职者确定未来工作领域的发展方向,并能对不同择业群体进行宏观职业取向分析。在此基础上,要能依据求职者个人和群体的特点,采用机动模式法和多重因素分析法,开发和组织相关职业培训项目,可以组建职业项目小组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针对更广泛的培训对象,例如在岗的和未在岗的人员,要会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来提高被培训人员的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项目决策、课程设计、项目评估以及项目调整的实施上,要注重完整性、动态性、联系性和均衡性,保证项目的系统化。

五、职业指导工作要帮助被指导者实施职业选择

帮助实施是帮助求职者成功求职的关键一步,是将前期的职业工作落实到实际的阶段。一方面需要我们职业指导人员具备善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我们职业指导人员要能够适当地安排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开展面谈,及时掌握面谈结果,并对其进行有效跟踪服务,积极为求职提供更多岗位信息,引导其就业。同时,我们职业指导人员要注意量力而行,避免因力所不及而收效甚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工作重点,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能够真正进行到我们最初预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家俊.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意识[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第7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曾经一度划归到了就业指导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机制下,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现在已经把“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纳入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里面去了。

怎样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今已经变成高校辅导员需要研讨的课题。首先,我们要纠正一种说法:先就业,再择业。部分人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甚至提倡,大学毕业后,应该多尝试几种职业,然后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殊不知,这种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的就业心态,一开始就给毕业生们引出了一条非常曲折的职业道路。

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曾经给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使他们输在了就业的起跑线上。

大学生最初的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高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呢?

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还要做导师,做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帮助学生规划一条健康的职业生涯道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其次,应该做好就业之前的指导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深入了解,充分沟通,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

在高校中,相比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任课教师而言,辅导员老师是在第一线最早接触也是最近距离接触学生的老师了。新生第一天进入学校,认识的就是辅导员老师。有了天时和地利,还需要人和。辅导员老师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每个同学,都有自身的优势所在。怎样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使之发挥出更强的力量呢?必须要深入了解,充分沟通。从学生的行动和言语中,从他们的学习和负责的工作中,去发现,去挖掘。从而,找出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份工作感兴趣,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学习新事物的动力。长期的锻炼,熟能生巧,就可以形成一种优势。

二、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心态,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甚至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手。”

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工资高的工作。但在很多企业,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人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应届生,要做好从低做起的准备。快速成长是每个毕业生的理想,但不能好高骛远。俗话说:没有牢实的地基,决不会有挺立的高楼。所以,要成就自己理想的事,就必须从基本做起,脚踏实地地努力,累积经验,才能在稳健中不断增长才干,获得职位的升迁与报酬的增加。

就业的是否成功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端正就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从而顺利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是难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高骛远,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也是变革中的社会。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也可以保持一种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为,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求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遭受挫折后,不要气馁,要仔细分析,找准失败的原因,从而争取改进,期待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所谓成功,就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了一次”,不无道理。

三、牵手就业指导中心,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

选择科学全面的职业评测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自身最擅长的职业里获取最成功的职场人生。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测评系统,包含兴趣测评、EQ情商测评、事业心测评、沟通交流能力测评、处理问题能力测评、领导能力测评、创业潜力测评、成功倾向测评、职业选择测评、工作压力测评、工作态度测评、职业满意度测评、人际关系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适应性测评和卡特尔16PF性格测评等模块。劳动保障部最新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就是一个全方位的测评系统。通过这些测评,学生可以更加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现潜力。

就业指导中心,是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我们学院,取名为职业规划拓展中心,命名也非常形象、贴切。

辅导员牵手职业规划拓展中心,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优势,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个性特质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人人都有选择与其特质相适应的职业的机会,而人的特性是可以用客观手段加以测量的。职业测评可以帮助同学们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作为辅导员,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准确定位。

四、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就开展了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课程。学生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的具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职业方向,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的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循序渐进的成熟。这是很重要的。

譬如大学一年级开展素质测评、能力倾向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测评结果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到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锻炼实操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塑造和完善自我,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大学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讲授求职方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和就业法规等知识,引导毕业生逐渐的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五、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就业指导水平

由于当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导致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界定。一般来说,各高校都赋予这一岗位教育和管理的职能,但教育与管理的边界却不明确,内容没有具体化。辅导员似乎是无所不教、无所不管、无所不能,成为“全能”冠军。人们评价辅导员的角色职能时,有传教士(思想教育)、管理员(纪律检查)、法官(奖惩实施)、裁判(事故调停)、联络员(各类通知)、消防队伍(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指挥员(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推销员(学生就业)、咨询师(学生日常提问)、慈善家(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讨债人(追缴学生欠费)等十几种说法。这些说法,在某些方面,蒙蔽了高校辅导员的视野。这样就导致了辅导员很难往更高、更深的专业化去发展。

现今的高校,大部分辅导员又都很年轻,本科、研究生一毕业就从事了这个岗位的工作,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每天被事务性的工作忙的团团转,容易忽略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也要求辅导员除了要进行思想政治、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外,同时也要进行就业指导的培训。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梦想,更能体现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8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防卫

教师这一职业,容易受到一些不容回避问题的困扰,例如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拖拉,学习不努力等,常容易造成心理上产生不良情绪,如果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在我们的师德教育读本《警钟长鸣》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案例中的很多教师没有爱生之意、疼生之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是粗暴简单的处理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让人感觉有点心理变态。我觉得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老师容易把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心发泄到最无辜的学生身上,在这方面,我觉得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机构帮助教师梳理情绪,倾吐心声,建立良好自信的心理。我建议在每个学校除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外,还应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进行讲座或活动,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处理相关事情的能力。

二、增强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引起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外部因素复杂多样,但并非每一个教师都因此而存在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它是决定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核心。

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我们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正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成功。还要帮助教师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要求,在适应中求发展。建议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观光、访问,使教师释放不良情绪,舒缓身心,增强见识,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学校的校园氛围主要受学校的三大核心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改进领导作风,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努力维护和发展教师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提高了业务能力,不断进取,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通过选送教师去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来实现。第三、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科组活动时间,可用来定期请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有效的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陶冶情操,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再者,学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在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地满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改进现行的师范教育,提高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一直以来我们的师范教育“宽入宽出”,只要文化课达到合格便可走上第一线成为教师。其实,这里面有不少人不适宜当教师。再者,由于教育系统内部存在“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一些校长盲目攀比形成人才的“高消费”,放松了对引进的高学历教师的要求,加上日前推行的教育人才招聘机制中缺少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测评,让那些不适宜当教师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必须严格把守教师的“进口”关。一方面,师范教育要加强对准教师的全面素质能力培养,尤其是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尽快建立教师心理素质测评机制,精心挑选那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再者,教育部门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期为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培训,每五年进行一次教师资格综合审查,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再担任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另安排其他工作或下岗待业。

五、开展教师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指导

建议各校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校本教师培训与师德建设计划中,重点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二是教师要掌握和学会应用一定的、初步的面向学生与家长的心育知识与技能。尝试以菜单方式,结合各校需求协助提供适当的授课资源。按照《皋兰县中小学教师心理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已有的菜单式培训目录,直接面对基层学校或有效引进专家资源开展专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使其能够运用高效、无负作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格问题、学习障碍与潜能开发问题等实施高效干预,立竿见影地解决神经症、学习障碍、人格发展困扰等问题。

第9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关键词】教学;非专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许多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专业素质本身,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所谓非专业素质,就是指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由于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办学思想、人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等,都烙印上了强烈的专业素质教育痕迹,这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成功教育素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有不少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职业教育应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情况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针对具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较少。从大的方向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涉及到多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1.加强教师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非专业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都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并且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也反应着他的思想修养和意识形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报告”“演讲”等形式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性地表达了人们对教师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修养的预期。但是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首先是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职业等诸方面的压力,比其他职业者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职责,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及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他可以格守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但难以上升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先天地规定了教师的角色就必然要承载重负,要具备甘于奉献、两袖清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等高贵的品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也规定了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完成其使命。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应当首先发展自己的这些优秀品质。

其次,加强教师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很多时候也都是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丰富程度和熟练程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相应的学历是不能走上讲台的。但是教学是一个过程,学历高不等于就能交出好的学生,现实中一个博士后不一定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传授与接受的问题,教师教学在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学生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传授方式的,也即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就不能只围绕专业知识的提高,应该更多地进行教学方法、普通话训练、心理学培训等等方面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并且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取得教师资质从学历上来说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是完全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当更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比起专业知识进修,教师通过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

所谓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就是在现有的学生专业成绩测评机制中添加辅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机制。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进入社会后却无所作为,典型的高分低能;有些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这反应的就是学校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严重脱节的问题。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等等内容,而学校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最终归宿是社会,这就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与社会的评价机制相适应。

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前三名,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面。这提示了职业教育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德育办公室”,实行了“德育操行评分量化考核试行办法”并把其纳入了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和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培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等,并且在学生的毕业档案中,不仅有学生各科专业的成绩,还有非专业素质的成绩。这样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状况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基本吻合的测评机制。从而引导和强化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改变了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埋头专业,而对专业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书籍种类和分量,在校园内塑立名人雕像、铭刻名人名言等等方式来构建校园文化硬环境;同时在校园内成立兴趣培养学习小组,建立各种教师和学生俱乐部,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比如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等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学校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施加影响,并发挥引导的作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的教育等内容,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在授课时配合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学习中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就可以变为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只围绕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全面的。中国有句老话“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首先是能够认同社会并能被社会认同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所以对教学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予以重视而且也必须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淑珍,李晓宾,《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与就业关系》,考试周刊,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