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昨天,我还是一名医学生,在浙中人的启蒙下、在省中人的指导下步入了医学的殿堂。曾经为疾病的疑难苦思冥想过,曾经为生命的不再黯然神伤过,曾经为师长的言行瞬间感动过……在诸多的曾经中,酿造了生活学习工作的酸甜苦辣,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今天,我已经是一名医生,在前辈的组织带领下和百余名新同事共度这短暂的培训之旅。在此中,我们不断感受着“省中人”的骄傲,加深了解了“省中人”的意义,逐渐肩负起“省中人”的职责。医院文化的释义、规章制度的介绍、服务理念的输导、工作环境的熟悉、团队意识的培训,这一系列活动使我们得以彼此了解,团结合作,迅速融入这大家庭。今天,站在新旅程的起点,携着对过程的记忆,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感觉这短短几日里又懂得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也许,从这一刻起心头的那一份职责和担当显得更为凝重。敬畏生命,珍惜健康不论是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还是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之训,都是为医行医的准绳。然而,我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所以前方的困难、迷惑、挑战在所难免。事实上,在这夏日的八月之旅我已渐渐找到了答案。
精诚仁和,对于医道这“至精至微之事”,为医当“博极其源,精勤不倦”,是为“中和”。的确,当我们看到初诊时病患愁苦的面容转变成复诊时轻松的微笑,一种简洁而单纯的快乐便会油然而生,我想这也是身为医者的一种幸福。
关键词: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高效价比
多年以来,在医学的发展历程,疾病的检查手段日益繁多,社区医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检查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以及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我们对社区医学生教学理念和方法及时进行调整,重点提出了社区医学生必须加强影像技能培训的主张。
一、社区医学生掌握影像技能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生即将成为正式医生,他们是未来社区医疗队伍的主力军,时代的变迁要求他们应该具有区别于上世纪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社区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更要拥有丰富的医学影像技能,真正做到医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同时发展,为塑造成新型的医学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把医学生树立为影像技能的培训主体也是改变现有医疗队伍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及适应影像科室配制的主要手段。
(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现状
21世纪,物理学和电子技术在医学领域联合应用和发展,促使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前进,使影像学成为一门充满前景的学科。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更新并涌现出大批新型仪器,使影像学门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广泛,从诊断领域延伸到治疗领域,产生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医、患熟知的B超、彩超、普通X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核磁共振(MRI)、到知之甚少的发射体层成像(ECT)、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DSA),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影像设备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医学影像学从上世纪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主打学科,影像医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应该适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医学影像学与社区医学的发展相一致。在医院中从辅助科室发展成为代表医疗机构等级和形象的“代言人”。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配合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合格的使用者、解读者和相应的培训方法。
(二)影像学手段的不合理利用和“影像盲”的出现
影像技术在诊疗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成为常规检查,不论从医生角度,还是从患者方面,对影像学的价值都得到了肯定,但是一些矛盾也日益产生,最明显的是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医学影像知识的缺乏以及过高的估计其诊断价值,不能准确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医学影像技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花费高,用时长,甚至有时会延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另有一部分医生接诊病人时只会开影像申请单,仅仅会看报告单上的结论,不能独自阅片。我们把这样的社区医学生戏称为"影像盲"。其结果是影像科室的劳动量巨大,而诊断结果有时又达不到临床的期望值,使临床科室和影像科室之间互相抱怨。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医疗队伍的源头--进入实习期的医学生,即准医生抓起,扩充医学生知识结构,将影像知识变成他们知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先进的影像资源。
(三)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影像知识的渴求及偏爱
一些好学上进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或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影像知识是浅显的、片面的,多是感性认识,当他们耳濡目染在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们对影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希望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以便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应用。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中的部分学生会不失时机地向影像科室的老师去请教,作为影像科室的带教老师能深切体会出他们对医学影像技能的求知欲望,我们会尽量向他们客观的讲解相关知识,如何去合理应用,以及每种影像技术在诊断疾病时能达到的层面和局限性。
(四)建设数字化医院的要求
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快速普及,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科室都配有工作站,将病人的图像以特有的格式(如DICOM格式)进行理想化储存,大大方便了日后复查和各科室联合会诊,在一些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已经采用了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action system)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所有的技术不仅被从事影像技术的医生应用,更是临床科室最重要的影像资料,很多疾病需要通过影像手段去诊断、观察治疗效果或者采用影像直视下的介入治疗,如果能独立读片,获得的信息量会远远超过读一份书写完美的来自影像科室的报告单,所以对于社区医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图像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势必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与“学”相互促进
新颖、独特、合理和有效的培训方法能够激发临床实习生对影像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会给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教人员必须积极学习和掌握影像学方面的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从而使“教”、“学”双赢,为了适应教学发展,我校近年来已陆续安排多位教师到医院进修影像学技能,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影像技能培训可以预见的目的和效果
(一)影像技能培训目的
使社区医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影像技能的在诊疗中存在价值和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减少偏见和误区,达到灵活利用影像资源的效果,促进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和发展;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探求和发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教改之路。
(二)了解影像设备的物理成像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具备了这些知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认识影像中的伪像;减少“影像盲”以及对影像专业医生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各项影像技能的认知能力和重视程度,使其客观的看待影像设备发挥的作用,克服某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特殊检查是万能检查”以及“高档设备最准确”等错误观念。为了防止今后社区医学生中的"影像盲"的增加,减少对影像报告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独立解读多种影像图片的能力,也为了提高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打好基础
消除以前社区医学生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与国家实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培养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快速提高读片能力,消除对技能考试中影像部分的恐惧感,使他们能够按期通过考试,早日获得相应的资质。
三、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趋向――使医学生在诊疗实践中形成“高效价比”概念
以往,社区医学生的影像技能培训一般在1周左右完成,涉及的内容多,包括普通X线、透视、CT、MRI等,涵盖范围广,包括全身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疾病,要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那么多复杂难懂、原理各不相同的影像知识是有难度的。因为医学影像诊断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演示着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发生和的发展过程,所以既形象,又抽象,还有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为了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影像技能,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教学管理者重视影像诊断学的教授方法,教师适当增加理论课的课时以及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增添实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提供参加影像科室的阅片和综合会诊的机会。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医学影像技能与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选择不同的“高效价比”影像设备。客观认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以及病人不同的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诊疗手段,达到最高的“效价比”,特别要形成和注重“效价比”的观念,即医学生能熟练掌握医疗技巧,合理选取最适当的医学影像手段,为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缩短就医流程,而病人的花费最少,诊断能力在质和量上明显提高,同时节省危重病人确诊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为医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Peredina A,Allen A.Telemedicine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 1995.
[2]文戈,张雪林.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6).
[3]Sarah I. Woodrow,MD. Duty Hours Refocus in the United States,France and Canada:Is it time to Refocus Our Attention on Education Academic Medicine, Vol.81,No.12/ December 200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hospital,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Methods 50 medical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or internship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orm group.Trai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and their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50 students(control group)who received regular training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Resul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for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Internship;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Training
医学生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理论向实践、从课堂向社会进行过渡的关键环节,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医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
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本院每年承担着医学生实习的任务,医院已有较为合理的考核体系,2013年之前,本院学员毕业实习是采用全院各科室轮转实习的形式,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研究发现每年医学生考核成绩都差强人意,技能操作水平难以达到临床要求,其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提高医学生实习的质量,除合理的考核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针对此种现象,本研究依据临床要求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探讨此医学生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的优劣,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向全院各科推广实施,以进一步规范本院医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进入本院实习的医学生,以学号为标准,参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50名学员作为改革组,按照新拟定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考核,考核成绩与2013年前以常规模式培养的50名已毕业学员(对照组)考核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培养模式及考核方法
1.2.1 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制订 学员内科实习分为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由各科室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组成教研小组,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及各学科临床实践具体特点,制订各学科的实习方案和临床技能量化指标,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以此为规范,对随机抽取的50名受试学员进行培养。
1.2.2 出科考核方法 为加强对医学生实习的监督管理及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制订了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即“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向医师资格考试模式靠拢,分为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即基础知识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历书写;第二站于医院模拟培训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考核,模拟中心依托医学生理及计算机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2],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及考核的方式[3];第三站医患沟通能力。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前,对出科学生进行考核,由各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主考,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等5板块,按照OSCE考试评分标准[4]进行量化评分。每个版块分值100分,分别取20%纳入总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的比较
改革组及格率达9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各考核部分及总分均值的比较
改革组基本知识、临床技能、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方面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学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应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为主[5]。
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6],这也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本院对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培养,由于内科各临床科室普遍临床诊务繁忙,各级临床医师工作重心多在于临床工作,易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养。各学科专家主任对实习学生未制订出明确的学科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量化方案,实习生呈“放羊式”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化、标准化及人性化向更高水平发展[7]。近年来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临床实习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为适合新医改形式要求构建了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和临床考核体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优化医学生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引入了PDCA循环法[8-9]。针对本院医学生实习教育现状,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已迫在眉睫。基于此种现状,在医院领导和各内科主任支持下,本研究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临床培训指标体系,旨在对本院医学生实习的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临床培养模式,并向外科、妇科、儿科及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实施有赖于内科各二级科室的协助,各科专家依据本学科临床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制订科室实习方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多学科融合、布局合理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按教学资源的统一性、技能培养点一贯性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建设思路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变传统医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模式[10],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贯穿基础和临床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学习和协调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医学信息获取及评价的能力,自我学习及医患沟通能力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强调临床操作技能实训,本院建立了集教学、示教、操作、考核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开展技能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患者训练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12],既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等确立了标准模式[13]。
改革前重医疗技术操作教学,轻医患沟通,改革后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广泛参阅国内外有关沟通技巧、心理学、人文医学的书目及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为医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教材,教学采用场景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灵活应用病例分析和标准化患者,建立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相辅相成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14]。
应选择爱岗敬业、医德高尚、以身作则、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全面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15],提高带教老师服务育人的意识,严格按照实习方案进行培训管理,使实习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实习结束按照“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出科考核,将各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通过此种模式培养的50名实习生成绩明显优于往届毕业学员,改革方案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向全院推广提供了可能。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1.1课程紧跟企业需求,理论课程很少
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不同,培训机构几乎没有类似《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偏理论的课程,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培训机构受时间、资源的限制不得不压缩课时外,另一个原因是培训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每个学员都有自身明确的就业方向,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往往只关注实际技能的训练,采用具体的项目展开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开发实际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1],与项目开发无关的一概不讲解。尽管这种速成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枯燥乏味和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能轻松掌握,能迅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1.2教学案例真实丰富,教学过程体现生产过程
通过观察,IT培训机构会和一定数量的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课程采用的教学案例大多来自真实项目,更新速度较快,项目采用的新技术会第一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员因此能更快地接触到新技术,学到的技术更能贴近企业实际需要。由于采用的是真实项目授课,教学过程演变为对生产过程的还原,生产流程、操作规范、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工作情境,就能让学员能更直观地体验到,通过模仿、训练,理解如何实现一个软件功能,在实现该功能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这些技能的培养为今后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教学团队项目开发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IT培训机构往往和几家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教学团队80%来自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教学方法更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能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让学员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2],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员实际开发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机构的课程以项目实战为主,技术方向较为集中,一般一个教学班的专业课程由一名教师承担。由于教师大多来自企业,因此机构会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熟悉教案格式、教学内容、讲授步骤等技巧,像北大青鸟,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课程开发,教材、课件的质量都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如对每周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访谈都做了具体细致的要求。通过对教师相应阶段的培训和考核,来保证教学质量。
1.4小班化教学,互动充分
IT培训机构一个教学班最多25人,小班化教学能让每位学员的上机时间和辅导时间得到充分保证,疑问能当场解决,保证了教学效果。由于人数少,教师能顾及到每一位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互动,给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上台演示等方式,训练学员的思维,加深和知识对知识的理解。
2、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2.1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和企业一起设计教学内容,多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参与实训教学,按技术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校企双方带领学生开发一些实际项目,采用师徒制开展实训课教学。根据课程知识点要求,不同阶段的教学都能采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完成一定的软件项目,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2.2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提高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
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引入横向课题等方式,鼓励教师从事实际项目开发工作,提高自身软件科研能力的同时,提炼出一批新颖的教学案例用于教学,更能体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能力。此外,专业要组织承担同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提高授课质量。教师之间采用师徒制[3],如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企业家带领的技术更新、发明团队,教育专家带领的教学团队,各类教师合作团队等,通过组建各类教师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
2.3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做好课程衔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全面,这是IT培训机构无法取代的培养优势,因此不能摒弃理论课教学。针对目前学生认为理论课内容枯燥、难以理解、毫无用处等问题,要解决将理论与实践脱离开来讲解这个问题,让学生清楚理论从何而来,将会应用到哪里去,如讲解《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等课程是,可以结合实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修改源码等方式,提高对理论的感性认识。理论课教学要考虑如何为实践课程服务,理论之间如何产生联系,做好课程的衔接,也可以将部分理论分解,穿插到实践课中讲解。
2.4适时分层分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IT培训机构的学员渴望学成后能进入好的企业就业,学习目标明确,因此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好于高职学员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能力的不同,教师在课内可以采取分层教学,通过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此外,专业可在第四或第五个学期进行适当的分流,成立各类定制班,如网站开发、手机开发、软件测试、前端设计、淘宝运营等方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的整体就业质量。
3、结束语
关键词 可视喉镜;气管插管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
气管插管是临床急救、心肺复苏中保证有效通气睁常用急救方法,气管内插管术是麻醉学和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临床带教时,由于临床住院医师为非麻醉专业,麻醉专业基础知识差,在麻醉科学习的时间短,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插管教学质量是麻醉科规范化培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可视喉镜将气管插管由直视下操作变为视屏下操作,将气管插管的全过程通过显示屏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气管插管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运用可视喉镜(All明视插管硬镜与BIGGERCL-100)对40名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内插管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规范化培训临床住院医师40名,均为非麻醉专业,其中男21名,女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其余34名为大学本科毕业,在麻醉科培训的时间2个月(8周),采用可视喉镜实施气管内插管教学。对比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规范化培训临床住院医师40名,为非麻醉专业,其中男24名,女16名;学历均为大学本科毕业,在麻醉科培训的时间均8周,采用传统直视喉镜实施气管内插管教学。
教学方法:①可视喉镜组:插管前,组织复习人体气道解剖结构,熟记相关解剖名称,包括口腔(鼻腔)、舌体、舌根、恳雍垂、杓状软骨、声带、食管人口等。每个学生都要在熟悉操作流程,能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并观看教师运用可视喉镜插管3~5例,经带教师于把手指导实施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要求学生缓慢放人喉镜,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如BIGGER cL-100喉镜尖端到达会厌谷后,向上向前上提喉镜,待教师确认声门裂隙后,由学生白行插入气管导管。All明视插管硬镜则要求学生看到会厌、确认声门裂后对准声门继续进入,直至喉镜前端越过声门,插入导管。②直接喉镜组:插管前,组织复习人体气道解剖结构,熟记相关解剖名称,包括口腔(鼻腔)、舌头、舌根、悬雍垂、杓状软骨、声带、食管入口等。每个学生都要在熟悉操作流程,能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并观看教师运用直接喉镜插管3~5例,经带教师手把手指导在人体上实施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操作者位于患者头侧,左手持普通喉镜,将镜片通过门齿沿舌中线送入口腔,直达会厌根部,调整镜片在咽部的位置,使声门暴露清晰,待带教师确认声门裂隙后,把导管执笔式插入送至合适深度,退出镜片后同定气管导管。
观察指标:出科时进行教学考核,每位学生分别对2名Mallampati(改良)气道评级Ⅰ―Ⅱ级的全麻插管患者进行独立插管,内容有插管前准备、扣面罩给氧、暴露声门(按Cormack分级标准,分Ⅰ、Ⅱ、Ⅲ、Ⅳ级,声,门暴露达Ⅰ~Ⅱ级即为有效暴露),成功插管(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深度,固定导管,1次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分别记录对比2组1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所致的即刻并发症(口腔咽黏膜与牙齿损伤)发生情况,以100分为满分。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带教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难易度;②操作流程易懂性;③带教对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④带教对学习兴趣提高;⑤整体评价麻醉科的教学质量(评定:差0分,满意10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考核结果:从学生考核情况显示,在每人2次的独立气管插管考核中,掌握气管插管最关键步骤是暴露声门,可视喉镜组暴露声门及1次插管成功率达到96.25%,而插管即刻并发症(口腔咽黏膜与牙齿损伤)及术后咽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仅1.25%,与直接喉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问卷调查结果: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使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的教学法比较满意,认为可视化对气管插管解剖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可视化图像直观易懂,可提高对操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认为操作过程中能增强临床急救插管的心理素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整体评价与传统的直接喉镜教学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实际工作中,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因其在麻醉科轮科培训的时问短、相关知识薄弱等原囚,普遍存在学牛学与教师教的质量均不高的问题。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仅在外科学总论中学习6~8学时的麻醉学知识,麻醉相关知识薄弱,而FL在麻醉科一般停留8周,使得科室不够重视对其带教上作。长期以来,科室对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系统和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制度、考核制度,常处于任其自由的教学状态。主要原因:①带教教师方面:带教医师F1常需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晋升学习、生活等多方嘶的压力。同时,恶劣的医疗环境、频繁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让带教老师顾忌重重,怕担当不必要的责任,使得带教医师不敢放手带教。②学生方面: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常认为,他们今后肯定不会从事麻醉工作,因而在思想对麻醉科的日常工作不关心,对麻醉教学中的气管插管、气道管理、呼吸循环监测、基本生命的支持及各种常见的麻醉理念未引起足够重视。③科室方面:大多数医院麻醉科缺乏系统的带教资格培训及完善的带教制度,使得带教医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气管插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插管时因患者不能长时间缺氧,需紧急操作,在传统的直视喉镜条件下,视野狭小,一般只有操作者能清楚看到插管过程,不利于临床带教。而且直接喉镜下暴露声门,需要一定的技巧提起喉镜、挑会厌,操作不正确易引起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本研究的直接喉镜教学组培训结束考核成功暴露声门仅87.50%,并发症发生率达7.50%,估汁与此教学法的弊端有关。
关键词:任职培训 教学设计 问题中心
教学设计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在任职培训中,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学员学习的知识规律,始终坚持以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提升人才岗位任职能力为核心,不断提升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而在实际培训实践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和组训方式与学员任职培训特点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任职培训特点,更新任职培训教学设计理念。
一、一个根本:能力为本
任职培训有别于学历教育,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一是认知特点。一般来说,学员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多呈现出感性认知,而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任职教育特点。首先,培训学制时间一般比较“短”;其次,培训突出“新”,即要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再次,实践能力“强”,即要求学员通过学习,基本会操作,懂管理,能创新。因此,在教学设计的目标理念上,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和任职教育特点,了解哪些知识是他们非常需要而且能够掌握的,而哪些知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达不到的,采用怎样的方式教授能够让学员很快提升任职能力,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培训教学中,大多数教员忽视学员的这种认知特点,沿用以前的教学思想,以学历教育为主;有的虽然根据任职需要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一些实践教学,但缺乏实质上的改变,方式方法仍显得单一,不利于学员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延长了由知识到能力的生成时间。同时,一些教员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一些新技术、新装备的理解和运用显得生疏,对学员在操作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
因此,教员要根据培训学员认知特点,遵循任职培训“培训时间短、训练模块多、实践性教学强”的要求,首先要对新技术、新装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次,要从“实”处着眼,就是要突出岗位任职需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重视基础、贴近岗位、谋求发展”来组织教学,缩短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时间,循序渐进地补齐培训学员专业素质的短板,全面强化学员动手能力,提升其岗位任职能力。
二、一种理念:量体裁衣
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对象,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作为出发点,结合对象的特点来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任职培训学员呈现出以下四种特点:1、培训目标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的专业,培养的目标也不一样。2、培训层次的多样性。在校培训学员有初职晋升中职的,也有中职晋升高职的。3、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一是文化基础不统一,有的是高中学历,有的是小学、初中毕业;二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不一样,有的本着学习的态度,有的则是混文凭;三是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不统一,有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有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知怎么应用。4、培训时间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培训的层次,培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短则几周,长则一两年。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对象的不同特点,就很难达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很难使教学达到预想的目标。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员队伍大多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较渊博的学识,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课前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和调研,以自己的教学习惯和风格作为出发点,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错误做法。由于对象与对象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立足点也不同,无法真正做到因需施教,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应把握教学对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不同的需求来量体裁衣,分析学员的层次、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知道学员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工作中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明确培训对象的岗位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层次定位,把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比如,对于资格培训,我们要突出岗位任职能力,针对特定专业进行培训,获得资格认证;对于升级培训,重点是要突出培养他们对上一级岗位任职的综合能力。
三、一个中心:问题中心
问题中心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员针对特定对象、围绕核心概念提出一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组织开展教学,形成满足岗位任职需要的课程结构,使课程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其核心是教学始终把问题作为引导学员成长进步的载体,用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来建构知识,让学员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行为的改变。接受任职培训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往往会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有意识地选择学习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经验做法应用于工作岗位,希望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解决在实践中产生的疑问和难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员解决在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在渴望学到更加前沿、实用、有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具有强烈的主动参与教学、做学习主人的愿望。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员在授课前,不注重实际调查,不清楚学员先要学什么知识和技能或想急于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够贴近学员实际需要,依照原有的教学计划,一成不变的施教,结果自己讲的如痴如醉,学员却不感兴趣,觉得用处不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学员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这些问题系统的整合学科专业知识,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在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积极性,能够充分的组织学员进行互动。培训和教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培训需要互动,互动的设计要围绕对象、围绕概念、围绕提出的问题,引出方法或者工作来设计。所以,教学设计要遵循培训学员认知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员和学员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平台,加深学员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让学员充分为自己所从事岗位出谋划策,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获得真知,在学习相长中获得升华和收获。■
参考文献
一 基本技术运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培养和训练运用技术的过程也就是形成动作技巧的过程,因为运动技巧就是有意识活动的结果,熟练而准确地运动技术可避免脑力和体力的不必要消耗。
第一,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比赛时技术运用的基础,基本功训练时,对最基本的动作、要领要反复练。但单一技术训练不能过长,要根据比赛规律逐步过渡到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训练。训练时要多假设情况,不断地提出问题,设置障碍,使之形成条件反射。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要结合队员模仿体会动作的机会,使之消化理解,在队员对整个动作有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解与综合练习,并多次重复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第二,加强队员的观察能力。因为运动员必须通过视觉准确地观察空间、方位和距离,特别要求运动员能准确判断迅速变化的各种关系,才有可能确定运动方向,采取有效动作。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训练时,养成经常抬头观察的习惯。(2)技术动作训练中要考虑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特别是争取角度、时间),例如运球只用余光照顾球或不看球,视野的重点是观察场上的全面移动情况;如防守反击时的长传反击、接球时是否处在越位位置等。
第三,培养快速反应能力。足球场上瞬息万变,这就要求运动员针对变化做出较快的反应,避免贻误战机,教练要设法通过各种信号变化(最好结合场上情况)提高队员的反应能力。
二 战术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足球运动是一个成队比赛的项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须通过一定的战术,发挥全队的优势。
不论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的运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使队员不仅能按照预定战术行动,而且要使队员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要结合实际讲解足球比赛的规则和理论知识,指导和启发队员善于观察判断,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撞墙式二过一”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当对方中路防守能力强时,应从边路运球吸引防守者,再传球到中路给插上的同伴以创造得分良机。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战术思维训练。想练结合是激发运动员战术思维的重要手段。日常训练中,应围绕战术目的,力求技术和战术的运用时机和配合上取得高度一致,其重点在于想,而关键在于合。因此,把运动员的思维选择与功守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战术意识与技术技能同步发展的目的。
第二,提高反应速度。既要提高简单反应能力,更要提高复杂反应能力。在训练的某一阶段,可进行反复简单的反应练习,再进行复杂反应练习,使运动员逐渐形成相应神经过程的条件反射。练习方法可采用听、看信号,或选择信号后快速完成事先所要求的动作。
第三,实战与观摩。多打比赛,尤其是和强队、不同风格的队比赛,或按特定规则进行的教学比赛,以此丰富个人和全队的比赛经验。另外,也可通过观摩优秀队之间的比赛和训练,用内部语言刺激、发动动作,引起肌肉收缩或轻微收缩,如置身其中。
第四,加强学习。这可发展和活跃思维,提高运动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专项理论学习和研究。学习内容可按个人爱好和需要选择、学习的面可广一点。
以上方法与手段相互补充和促进,因此要全面贯彻在整个训练中。在训练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努力提高运动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战术思维能力,让运动员用脑去踢球,以利于提高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意识性。另外,训练中教练员直接的言语作用也很重要,要不断地用正确的语言引导运动员,使队员充分认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技战术。
三 团队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一支好球队的所有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整体意识。作为一个队来讲,就是要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以及统一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个队员,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自我要求。
第一,入队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实践活动都跃跃欲试,兴趣多受教师、家长、明星等的影响,但往往自觉性较差、持久性较短、目的性不明。因此,教练员应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协助,通过教育和诱导,使队员明确为谁打球、为什么打球、球队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球员等。教练员可通过组织观看电视录像中优秀球队的表现来分析那些精彩巧妙的配合和细腻精练的技术动作,还可通过讲述足球运动及著名运动员的趣事来培养队员爱好足球运动的浓厚兴趣,使队员树立起热爱足球运动、热爱集体、顽强拼搏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 意识 篮球意识 战术意识
良好的战术执行力需要球员战术意识的支配,良好的战术意识也能将场上队员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到最大,队员们团结协作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及时的调整战术以获得比赛的胜利。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掺加一些战术的介绍和训练,不仅可以起到技战术的掌握,也能让同学们通过技战术的学习来掌握篮球的精髓。
一、篮球战术意识的概论
(一)篮球战术意识的概念
篮球战术意识是指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战术目的,按照一定的战术原则,正确的利用技术动作的一种心理活动。战术意识的形成是需要很多训练和比赛积累所达到的,升华到一定阶段后就是队员之间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默契的一致性的一种意识形态。
(二)篮球战术意识分类
篮球是回合性的比赛形式,我们可以简单的将篮球意识分为进攻战术意识和防守战术意识。进攻战术意识是指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团队协作对对手的防守阵型进行攻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和整体的执行能力,其中分为快攻意识、阵地性进攻意识和衔接段进攻意识等三种形式。快攻意识主要有抢篮板发动的快攻和掷界外球的快攻,阵地进攻意识主要是掩护、策应、传切和突分几种常见的形式。防守战术意识是指根据阅读对方攻击队形和跑位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能力。根据进攻的战术的分类,防守同样也相应的防守战术意识,主要根据场上的形式进行相应的变化,来通过积极的拼抢来阻挠和破坏对方的进攻。
二、篮球意识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战术意识可以主导技术发挥的水平
素质是技术的基础,技术的发挥是战术的保证。战术意识强反过来对运动员技术的发挥起着促进稳定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战术意识,能使全队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发挥的环境。
(二)战术意识影响整体战术配合的效果
战术意识是战术运用的基础,没有战术意识,战术配合就无从说起,就无法进行攻防组织。每个队员都知道自己在场上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这就是战术意识,所以通过集体的战术意识的协调就会产生很好的战术配合效果。
(三)战术意识强可以在比赛中占据优势
占据主动权和优势是赢得比赛的关键所在,一旦球队在复杂的比赛过程中占据优势其获得比赛胜利的几率有明显扩大。NBA马刺队的战术执行力是最好的球队之一,其球员的战术意识将球队牢牢的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球队的优势,其比赛的胜率也随之扩大。
三、教学过程培养战术意识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战术训练来提升战术意识
行动是靠意识来支配的,同时意识也是来自于不断的实践。优秀的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长期的技战术训练中所得到的,所以在日常的篮球过程中要注重篮球战术训练。篮球技术是篮球战术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篮球技术的情况掌握的情况讲解不同的战术,由此来增强学生的运动激情并从中找出一些出现的问题,循序渐进的来提升学生技术的同时掌握一些常见的战术。平常的战术训练可穿插到技术的训练当中,将技术融入到战术的训练当中,可以很好的提升训练的效果,比如三线快攻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奔跑和上篮的技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快攻意识。
(二)提高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是战术意识培养的前提
战术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依靠学生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提升而逐步提升的。在篮球比赛中,场上的变化是迅速的,攻防节奏往往在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强大的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来做支撑。开阔的视野可以观察场上的形势,通过各个位置上的跑动来及时的发现优势所在,这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提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运动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在训练中应启发运动员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跑动的时机位置和方向,还可采取多变的对抗性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复杂的情况卜的快速分析判断能力。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形成战术意识的基础,就像摩天大楼的地基一样,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注意提升这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录像水平来提升战术思维训练
战术思维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运动员在战术理解上的定位所设定的,战术思维训练室战术意识的核心,只有让运动员了解了自己在战术中的定位和作用才能真正的让运动员融入到战术体系中。现在的录像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日常的战术讲解中将实战中出现的例子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利于战术的讲解,也能战术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真实举例,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掌握的情况。
(四)通过实战来增加战术意识的形成
实践到意识,意识作用于实践,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篮球战术意识是通过日常的战术训练和场上经验积累得来的,比赛是检验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实战我们可以总结战术掌握和执行的效果,也能通过总结来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已形成的战术意识。实践出真知,在比赛中学习,在实战中锻炼成长,丰富临场比赛经验,这是战术意识培养最积极、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四、结束语
篮球战术已经随着世界篮球水平的提升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战术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篮球智商,也能将场上的比赛能力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眭源.浅论篮球战术及高校学生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07).
[2] 侯干才.浅析高职院校篮球选修课战术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