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成人教育 汉语言文学 教育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h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6).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特殊性 特点 必要性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7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在教学内容及教育体制上相对比较固定的专业,面对教育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挖掘出更加可行的办法来适应这个社会教育变革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汉语言文学有着非常悠久和长远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文化,是一门专门培养专业性汉语言人才的学科。随着科学的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逐渐降低,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I率逐年递减,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使自己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技术类专业的人才相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抢手的,比如建筑业、机械业、化工业、医学界等,此类专业的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深得各大企业的欢心。而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素,对于各大企业来说,不是很乐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一切都是按数据来证明,而汉语言文学学科没有专业知识很强的定义,在社会上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身价值,只是作为一种隐性价值而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只能称为没有固定职业的特殊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存在于各类学科之中,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体现,这就要看从怎样的角度去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相对的隐性价值的特点,不能把此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做比较。理工类是直接能对企业产生经济影响,把自身的价值快速地显现出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直接把自身价值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因此,不能把其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提并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在人文社科方面,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汉语言文学通过人文精神作为最直观的传输媒介,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极大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主要包括人类生存的含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团体、对个人及其余人员的认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没有一个确定的职业方向及定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主张关注学习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虽然说汉语言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没有办法直接去比较和评价的,这就造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人员从业时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学习人员想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充分地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过程。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重要性
起先,想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在企业和各个行业的人事选拔当中,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较好的语言叙述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人事的选拔当中展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基本素质当中。只有顺应了社会的这一需求,学习中培养和提升人的全面性和高素质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然后,素质教育的一步一步充实也就要求我们要连续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出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全方位地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性实力,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从教育理论方面和现实行动实践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把专业人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步入社会从业大潮创造基础。汉语言文学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老师、文案秘书、采编人员等工作,但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学科单位工作,也有一些从事经济金融、建筑地产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上也公布了一些汉语言文学就业相关的职业,这就充分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所以,想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应用性知识,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4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4.1 汉语言文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性文学能力的学科
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得到了相对辉煌的成就,给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文化领域内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能成为社会的职业类型,因为它不能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使此专业的人才在求职路上受阻。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能够达到学有所用,把自己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如今,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如文秘学、国际汉语、新闻传播学等,这样的举措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求职的顺利奠定了基础。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低的,这也说明了此专业的就业形势的紧张,高校对于教学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4.2 专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知识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是此学科的宗旨。然而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使得此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这也造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就业率低的事实。
4.3 从就业的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据有关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是从事文学类学科的专业,如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等。面对如此的就业劣势局面,高校汉Z言文学专业的有关人员不得不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来考虑,把教学的内容同就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活动,让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去,从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提高自己将来的就业机会。
4.4 从学生深造的方面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现在如今,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我们不得不考虑下自身的原因。当今,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质量,即是否有全面稳固的专业知识。因此,面对当下的社会形势,为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的各方面需求,不但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继续深造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有力保障。只有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地提高整体素质,能在就业紧张的浪潮中先露头角,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发挥出来,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财富。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具备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需求量是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随着就业压力浪潮的袭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们受到这个专业特殊性的影响颇大,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塑造当中,就必须科学地了解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把科学先进的教育资源与合理可行的有效措施相结合,达到更加优越的应用性效果,更好地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2] 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40-142.
关键词:现代教育 教学思想 汉语言文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82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承过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人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还要保证每一个学员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塑造自我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在于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内涵,掌握汉语言文学中的道德素养与文化内容,糅合历史文化于一身,形成汉语言文学明确的课程设计内容,掌握具体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内涵,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深度学习能力。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功底并不深厚,在毕业时虽然可以递交一份不错的论文,但是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上,并没有做到深入浅出,铭记于心。学习过程中,经常忽视细节与重点,对理论联系实践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学生要从内心深处掌握这门课程,深入培养自我的学习兴趣,提高自我的专业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我学习情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变革,积极提高教学思想与内涵。
2 现代教育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思想
2.1 “去中心”平等教学思想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提倡“公平、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建立公平、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主钻研的学习动力。反对老师的“个人主义”,反对教师的“一言堂”行为,要让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形成默契的工作模式,积极提高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互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2.2“公平对话”教学方式
“公平对话”的教学方式是提供给现代教育理念一种直接对话的教学参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公平地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利用“公平对话”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更顺利的求证各类理论知识和相关汉语言文学内容,保证自身学习的深人性和自主性。“公平对话”追求的是以平等的教学观念进行教书育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2.3 阐释教学方法
阐释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创新,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要利用阐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状态,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阐述教学方法不同于学生陈述这样的简单教学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融人情景之中去学习和掌握真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阐释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条主义去粗取精运用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在一边阐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在文化背景中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4 灵活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融人到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必须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因此,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更适合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判定方式,很多学生可以展现出自我的汉语言天赋与才华,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得到开发。
2.5 教学实践与互动
教学实践增强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互动的最原始解释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可以开放、平等、灵活的沟通,取得相互信任,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实践,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现论要求我们的教育从业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上,要积极开展教学主导的定位,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规划能力,科学定位现代教育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力,处理一系列学生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实现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实现学生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的后现代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这样的教育成果就是使我们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后现代的思想理念。
2.6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新的理论要求我们采取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优越性在于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采用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正确轨道。消除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上进行批判继承。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思路,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出积极调整和工作改进方案。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提高应用的次数与应用的有效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差异化。让更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让理论与实际行动相互结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育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的实现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以及复杂性。
3 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3.1 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在教学行动之前制定教学计划,且不能更改计划。这是一种对教学和课堂的独断控制,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教学引导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有一种前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方法,利用自由和灵活掌握学生学习规划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我潜能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改善学习动力,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实践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 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应体现其多维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积极倡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格局。教师不应以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应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学生也应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还应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责任。在汉语言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根据师生沟通和彼此的了解,教师可以更高效地为学生讲解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观点与方法。
3.3 实施开放性教学
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人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作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
3.4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引导一个具体的教学方向,然后只带领学生进入方向,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提问,自由学习,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判断汉语言教学的下一步方法与理论内容。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深入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髓,了解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引人中,学生要注意自身学习方法的改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习的创新性与灵活性结合。教师要不断引导,为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与主体价值,保证学生的学习利益,让学生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以投入社会,发挥实际效用,联系实际生活,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11):37-39.
【2】朱峰.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8-20.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42-4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乌尼日、胡玮.全球经济转型视野下西部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对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相比于高校扩招之前,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背景更加复杂,许多学生会出现不喜欢本专业、讨厌上课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如此,许多学生受到固有观念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在社会上没有直接用处的专业,从而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目前许多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本身也比较死板,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固定的课堂讲学模式,虽然说教学方式简单直接,但很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就变得非常重要,影响着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革措施,让学生喜欢上该专业,并且优化教学方式,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目前,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都可以获得非常显著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得到改善。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在当今高校教育背景以及教学方法发展背景之下,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进行。特别是在以人文社科为教育发展的高校中,更注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目前,进行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类型非常多样,经概括之后,主要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拓展内容等方面来进行考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主体上的改革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理所应当也是学生。但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单纯地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难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学主体上的改革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内容。在经过改革后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多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基本上只会在课堂上将所要讲解的知识表达出来,而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改革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在课堂上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巨大的提升。高等院校的学习空间相对来说非常宽松,当解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就能够具有非常广阔的学习空间,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得十分多样化,避免出现“量产”规格化毕业生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许多高校中的教师存在着年龄偏大的现象,在思想上与当今的高校学生很难实现同步。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种需要文化沉淀的专业来说,任职的教师相对来说会更加注重传统礼仪与思想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与教学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在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许多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教学改革,可以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网络、多媒体为一身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理解。另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助于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
(三)拓展教学上的改革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并不是非常注重拓展教学,而只是单纯地进行相应专业内容的教学,从而让教学的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种专业来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让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而单独存在,那么汉语言文学也就失去了其生命活力。在该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文理念的支持下,进行拓展教学将更加容易。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分析,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讨,更承载着我国文化底蕴以及优秀传统思想传承的重要任务,是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证。进行拓展教学,即是以人文理念为基础,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让汉语言文学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最终实现专业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科类较为重要的专业,在我国已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早在我国近代教育的历史上就已经可以找到“中文学”专业,可以说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得十分丰厚,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也比较固定的。长期以来为我国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正确客观的分析学科应用性一直不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逐年下降,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应用性已经当务之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和内容较固定
由于近代高等教育即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专业可以说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基本已经固定。大多数的人也认为,汉语言专业就是学学文学,研究研究语言,应该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厚的一个学科,在内容和形式上没什么可变化的一个学科。在很多的高校也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开设较为传统的学科,教师也是传统的传授知识。
2、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
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误被人们认为成培养作家、诗人和学者的园地,但是这些领域都不是我们现在社会所强调的那个职业型的人才,更谈不上应用性了。而且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的高校有陆续的开设出文秘专业、新闻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等等,对于汉语文学专业也产生很大的冲击。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看起来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体现出来社会应用性、实践性较差,因此社会也逐年下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较少
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大多还从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相对来说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很多学校一提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集中在写作上,其他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较少,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现在面临的这个学科的应用性较差的情况。
二、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一些思考
1、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由于现在社会需求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在课程体系上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科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像从前那样重理论轻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在不同的课程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设置必修课、实践课及选修课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如讲传统的《秘书学》改为《秘书学实务》,不仅仅要学生了解理论知识,还要学生可以有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进而提高实践能力,以此带动学科应用性的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今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新教育方法,避免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引进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这个改革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从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变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形式,而且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当中,比如上学生在课上做情景模拟的实验,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工作的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进一步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一定要落到实处。比如,在每学期可以安排“读书报告会”,由教师制定阅读书目,学生写读书笔记和书评,选择优秀书评在年级交流。既可以扩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组织“影视观摩”、“学术活动”等,请教师进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签订相应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能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领域当中,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查找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完备的地方,及时在学校期间弥补好。
4、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就业是市场经济时代专业培养人才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究竟如何?一般来说,该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大多从事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公务员,还有部分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而且就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没有出现过“专业水平偏低”“质量不高”这样的评价。也就是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存在一定的竞争力的。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可以在选修课设置上将本专业分为教师教育方向、文秘方向、公务员方向、考研方向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比如开设《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学实务》、《现代办公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申论》、《文学专题研究》等课程,呈现出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同欣.大学生: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N].人民日报,2007-05-11(16)
[2]冯蕾.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N].光明日报.2007-01-08(5)
[3]邓齐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