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第1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反应、引领、影响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2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这一命题的基本思想是,作为整体的独生子女既可能具有某些与非独生子女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具有一些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从独生子女“整体上”和独生子女成长的“全过程”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避免现有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孤立的”、“个别的”、“单一时期”、“单一对象”的研究视角和探讨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本质上加深对作为一代人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这一命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不同年龄段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理论解释;没有兄弟姐妹对青少年人格的主要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新特点与新问题等。

命题二:社会结构视野下的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大量独生子女现象出现以来被整个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现有独生子女研究中探讨最多的一个方面。但目前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基本是从单纯的教育学学科视野出发,研究焦点通常仅围绕相对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问题,忽视了存在于局部教育环境之外的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将目前与独生子女相关的各种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和探讨,努力从决定和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现象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去发现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这一命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目前的教育分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大众传媒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同辈群体在独生子女社会化中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结构因素探讨等。

命题三:发展变化中的独生子女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社会中一类新型的“细胞”,许多与独生子女人口密切相关的问题和现象,都源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伴随着他们的婚姻和成家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独生子女家庭现象与家庭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不同学科的视野来获得。这一命题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与目前大量存在的、以“三口之家”为主要特征的普通独生子女家庭(或称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二是与那些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建立的新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关系的变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等。

命题四:独生子女的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于家庭和父母的唯一性,意味着其家庭和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成年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将成为这种风险的集中体现。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另一些问题将包括“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更大困难等方面。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风险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无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主要内容将包括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与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纵向家庭关系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中的“空巢”现象及其解决办法,农村独女户家庭的养老支持及其面临的挑战等。

命题五:独生子女与国家人口政策的改变。独生子女人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但作为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给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口不断增加、成长,中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这又必将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内容将包括:“双独家庭”二胎生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市场及其婚配结构,“双独二胎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中国生育率水平变动,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调整方向,独生子女政策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第3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1、重智轻德,期望值过高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文凭的作用只有三个月,此后你要靠本事说话。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具有片面性。一方面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里醉酒驾车导致一死一伤,被人拦下后高呼“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2010年10月25日荆楚网有这样一则报到《小学生写作文感叹前途“渺茫”》。在题为“心愿”的作文中,12岁的小学生竟感叹,“没什么心愿,前途也很渺茫”,并且这名学生还是班上的尖子生。有不少学生都在文中表达了类似的情绪。一位男生写到,“我的心愿是不想长大,长大了有高考,考不好丢脸”。专家称,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2、溺爱现象严重,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些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溺爱,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给他们的溺爱行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他们平时不准孩子玩,甚至也不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结果剥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使孩子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揽一切,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几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

二、完善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独生子女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也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决定了子女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孩子。要教育孩子必定要有所教、有所能教和有所会教。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半个名师。家长要适当地补充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探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化自然、有效。即言行上是模范,教育上是严师,生活上是朋友。比方说培养孩子爱看书就要注意在家中多藏书,多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多做科学实验。独生子女的娇惯气浓,在这方面家长不能纵容,应该从生活上、学习上、家务上、行为上严格要求。

2、对子女要重视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应当永远记住,儿童不仅是你们的快乐,而且也是未来的公民,你们要为他们向国家负责。”

(1)加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

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施。对孩子来说言传身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搞好家庭德育必须把家庭的主观环境治理好,使家庭环境不断优化。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谐发展他们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家长的一言一行,包括在家会友、待人接物等等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如果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那对孩子的影响将无法控制。

(2)讲究家庭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原则问题不能模糊,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并做到:①对攀比、奢侈说“不”,决不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②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国家兴旺,你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讲述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关爱同学及身边的每一个人。④遵守一切法律、规则,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第4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下降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 Dec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ne-child Society

ZHANG Zhen-dong SUN XinZHAO Peng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the increasing one-child grou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statistics, taking the one-child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dec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mily education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make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be interested in sport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only children, build physical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only child;college student;physique drop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张振东(1961―),男,北京人,郑州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开始增多,并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已超过1亿户,成为年轻家庭的绝大多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高达75%~97%。城乡,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学生的独生子女化已十分普遍。在大中城市,非独生子女倒成了特殊儿童〔1〕。

在2010年第六次学生体质检测中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却依然持续下降。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主体”,在对大学生体质下降情况进行研究时,“独生子女”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研究对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从独生子女的角度探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文章很少。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

1􀆰1􀆰1家长的教师角色与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人格特质。部分家长为了使孩子达到文化课要求,不仅扮演家长的角色,更是起着教师的作用。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回到家中还要继续“接受教育”。由于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所有的期望都集中在心智还不够健全的孩子身上。长此以往,使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业上。

家长对孩子人格培养,变成了对学业的关注与期望。在这种家长忽视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过多地监督学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忽视了坚持运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1􀆰2“4・2・1”家庭结构下独生子女形成的“退让”心理或“小皇帝”心理

1999年召开的全国儿科研讨会上,专家们着重把“4・2・1”家庭单独提出。所谓“4・2・1”人口结构,从独生子女角度可概括为1个子辈,2个父辈,4个祖父辈。

在“4・2・1”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受到来自祖父辈和父辈的溺爱。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易造成两种心理,一种是“退让”心理,一种是“小皇帝”心理。前者父辈与祖父辈过分地溺爱和保护孩子,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家人解决,自己选择了退让。后者是在家中形成了“小皇帝”的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慢慢会发展成娇气、任性、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势。在这两种心理的影响下,很多独生子女不能坚持体育锻炼。

1􀆰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探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

1􀆰2􀆰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分析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逐渐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体育锻炼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此时的学校体育可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即把规范的运动教学引申到自觉的运动锻炼和专门的运动训练上去,鼓励学生自觉自主地选择运动项目。

据调查,34􀆰2%独生子女和39􀆰5%非独生子女非常喜欢体育锻炼,47􀆰6%独生子女和42􀆰4%非独生子女喜欢体育锻炼。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浓厚,态度积极。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体育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在娱乐价值方面,独生子女认为体育的娱乐价值是体育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价值观的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体育价值的不同认识。独生子女较重视健康与娱乐价值,非独生子女较重视健康、团体价值。

1􀆰2􀆰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课余锻炼参与度分析

提高大学生体质,课余锻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余锻炼内容广泛、空间广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并且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图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每周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比较

如图1所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每周锻炼1次或偶尔锻炼1次的达到69􀆰7%,非独生子女达到64􀆰4%,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都很低。大学生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独生子女占到43􀆰2%,非独生子女占到38􀆰3%。

无论从每周锻炼的频率分析还是从每次锻炼的时间分析,独生子女在锻炼次数和时间上都不如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度高。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中提出的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2〕,超过64%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达不到国家关于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够又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大部分同学都喜欢体育运动,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能坚持体育锻炼?这中间既有学生缺乏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原因,也有学校具体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之中。

1􀆰3从社会化过程探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

从总体上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基本一致,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从社会化发展的具体方面看,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明显不足。此外,“动手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也是其弱于非独生子女的方面,应引起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关注〔3〕P128。

由于懒惰心理和动手能力差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群体很难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得不到保障,身体素质下降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消磨―趋同”理论,指的是两类儿童在幼年时期所存在的一些明显差异,会随着他们后期接触的社会化环境的变化及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小和消失〔3〕P130。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性格及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长环境的改变逐渐消失。我们应该创造有利于独生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大环境,成立形式多样的社会体育组织,注重体育运动爱好者的积极影响作用,形成和谐互助的体育氛围,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独生子女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独生子女家长过度关爱子女,导致子女失去了独自面对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

2􀆰1􀆰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虽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体育课的兴趣浓厚、态度积极,但是参加课余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并且独生子女没有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度高。

2􀆰1􀆰3就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而言,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懒惰、动手能力差是其弱于非独生子女的方面。

2􀆰2建议

2􀆰2􀆰1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提供更多让子女直接参与的机会,重视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全面均衡发展。家长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树立良好的榜样。

2􀆰2􀆰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积极组织校内体育比赛,并做好宣传工作,激发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参与课余锻炼的兴趣,并制定相关制度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

2􀆰2􀆰3就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而言,鼓励独生子女多动手、多实践,克服懒惰、动手能力差等弱点,注重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的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值得高度重视的独生子女体育教育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2􀆰

〔2〕刘海元,袁国英􀆰全国10省市区贯彻“中央7号文件”精神及实施意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100-16􀆰

第5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 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

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对于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

家庭类型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就不同,家庭教育的差异会导致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从而会影响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在一个班级里,问题多的学生会给教师工作带来各种难题。而出现问题学生的家庭往往有着特殊的结构类型。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教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正常教学的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特殊类型家庭的家长实施教育。

一、独生子女的家长教育

独生子女的问题大多是由于他们生长的环境和家庭的教育造成的。对家长提出如下建议:

1.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有些独生子女好逸恶劳,怕苦怕累,连小学的义务劳动也要家长代劳,这样的人很难适应未来的生活。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在劳动中锻炼能力和毅力,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交流沟通的能力。许多家长把孩子禁锢在家里,终日与书本为伴,很少与同伴之间交流和沟通,不会与人友好相处,成人之后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3.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自理是一个人在小学时代就应具备的生存能力,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事事都由家长包办,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将来走上社会也会困难重重。

二、离异家庭的家长教育

离异家庭常出现问题孩子,成为教师工作的难点。对家长教育的建议:

首先,父母在离异前后争吵时,要尽量避开孩子。因为父母冲突时,会使孩子感到惶恐、郁闷和痛苦,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其次,离异后作为孩子监护人的一方要尽快调整好心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尽量挤出时间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与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还要鼓励孩子多与非监护人(父亲或母亲)接触,避免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

三、重组家庭家长的教育

重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重组家庭的父母,都应对他们的子女肩负起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使其成才。

2.加大感情投入,关爱孩子健康成长。很多重组家庭的夫妻只注重彼此的感情而不爱对方的子女。作为家长,无论是否亲生,都应该从培养子女成才这一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少些冷漠,更不能抛弃不管,要认真负责地教育好双方子女。

3、研究孩子心理,讲究家庭教育方法。重组家庭的子女对继父母的认识大抵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理解―信任―尊重。作为继父母,应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这些微妙的心理,并按其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把子女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四、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这种特殊家庭的家长教育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

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让留守儿童接受完善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让父母树立高度的家庭责任感,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此外,父母和孩子相处要注意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形象,孩子犯错误切不可鲁莽或语言粗俗。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更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让孩子全面发展。

第6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独生子女 教育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个别00后的孩子如今可谓是被家人捧得比东方明珠还要高,想想一个孩子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老少三代宠着,不娇气还能怎么样,老人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吃得不好,穿得不好,常常换花样,买好的、穿好的,还要跟别人家的小孩攀比,导致现在的小孩子养成了很多恶习,如果说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他们的家长造成的。

过了一个暑假,今天孩子们都来上幼儿园了。由于是第一天,大部分孩子都是爸爸妈妈一起送来的。爸爸牵着孩子,妈妈怀里抱着床铺盖。菲菲带着妈妈来到自己的床前,看着妈妈帮她铺好床,最后发现一条薄薄的毯子没带来。菲菲嚷着说:“妈妈,我的毯子怎么没带来啊,我睡觉要盖。”妈妈也不好意思地说:“菲菲,真不好意思,妈妈忘记了,今天你就先盖下被子,妈妈明天帮你带毯子来,好吗?”“我不要,我不要,我今天就要盖。”妈妈实在拿菲菲没办法,只好特地回去把毯子拿过来。送完毯子,菲菲妈妈很无奈地跟我们说:“我们家菲菲就是这样,想要什么就一定要,等一会都不行。在家里大人都要听她的话,哎,我们现在做家长难啊。”

“家长难做,做家长难啊……”这些是家长的肺腑之言。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给他们最好的。渐渐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娇惯。说起娇惯,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场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爸爸妈妈争先恐后地答“我给我给”。再者,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在后面追着喂;孩子摔倒了,家长飞人般地冲上去搀扶;孩子的房间里堆满了图书、积木、彩泥、画笔、汽车、娃娃……其实,现代父母可能已经和这种“初级阶段”的娇惯绝缘,我们不想给自己培养“小祖宗”,给社会输送“小皇帝”。但是,即便怀揣这样清醒的认识,仍然很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过度的爱与关注,中了“隐形娇惯”的埋伏。

当我们在与家长交流不要对孩子过于娇惯,家长都会回答:我们没有对孩子娇惯,我们对孩子蛮严格了……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严厉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1.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地表扬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做。同样,过度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取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理没谈成,孩子还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则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原来,在无形之中,父母的行为已经娇惯出孩子的坏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克服“隐形娇惯”呢?警惕和克服隐形娇惯,是父母每天都要面临一场考验。那么,该以什么招数应对呢?

1.设定明确的纪律和界限。

即通常所说的“立规矩”,是比较常见但又很难执行的防止娇惯的策略,这意味着家长要制定和坚持原则,并教会孩子如何承受拒绝和挫败。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够保持明确的界限和一贯的处理原则,孩子就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2.控制保护欲,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小心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欲望时,对他的行为加以鼓励,让他慢慢地培养起独立处理问题的技巧及自信心。

3.不让孩子逃脱责罚。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应该让他体会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此受伤,或者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但这是他们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4.不一定要马上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可以尝试延迟孩子的满足感,不要在孩子刚一提出需求时就马上满足。还需要杜绝自己做了让孩子不满意的事后,通过满足要求达成妥协的行为。

第7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独生子女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缺失 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独生子女大学生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也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了解到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以自我利益实现为中心、缺乏公民意识、功利思想浓重和逃避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等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1、高职教育的功利性造成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不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上注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造成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培养偏离全面发展的主线。独生子女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忽视自己应当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其主要表现在: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主要集中在职业素质培养上,过分集中在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上,忽视人文教育的内容。在课程评价上,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忽视责任意识的培养,造成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2、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乏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在义务和诚信等问题上带上几句,针对简单的案例分析,说教性语言较多,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缺乏理性支撑和难以产生强烈的说服力。思政课教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系统实施力度不够。

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增强。部分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却忽视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思想引导,而认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缺少落实“一岗双责”的主动性。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学历偏低、学科复杂是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严重问题。当前的辅导员队伍,主要是以本科为主。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时间较短,难以形成一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智商的高素质群体,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3、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内涵为宗旨,要在培养专业技术过硬,人文素质高的合格大学生上发挥作用。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重科技、轻人文成了主流趋势。虽然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有所改进,但是从整体上讲,人文环境的影响力却非常弱。首先,在教育教学投入上,学校会花大力度购买行业领先的教科研设备,却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的人文精神教育。其次,在精神文化上,高职院校中的大师多集中在专业领域和行业领域,缺乏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名家、学术报告和兴趣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严重不足。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在人文社会学科的授课上还要大量缩减课时,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对课程本身的不重视。

二、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基于对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和调查走访分析,发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自身因素是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根本原因。

1、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清

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条件的优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苦难,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充分的认识。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他们渴望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强烈的自立、竞争、自主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以自我为主的价值观得到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认可。由于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受到局限,对社会的理解处于感性层面。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层次理解不清,认为只要自己不损害他人就行,没有对他人和社会的主动性关怀,处于“不作为”的消极层面,缺乏行动力。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还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认知减弱,即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二是认知过强,即对个人利益过于敏感,功利色彩浓重。

2、社会角色定位不准确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家长的过分关爱,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唯一的“责任”是考上大学。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他们受到社会经济效益和家长的影响,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没有明确的定位。这些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于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他们在心理上的优越感,长期处于“人上人”的观念中,重视权利的获得,忽视义务,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对社会和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无法产生履行责任的强大动力。

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侵蚀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受市场经济引起的价值观冲突导致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弱化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冲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会产生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忽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2、传统文化的弱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现传统文化弱化的倾向,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缺乏深刻的认知。部分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最终的目的,而社会成了个人实现价值的手段,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对道德评判缺乏经验,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对他们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淡漠,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3、网络开放性特点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信息容量很大,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资源,但是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

虚拟的网络环境导致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缺乏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是在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强化,只有处于社会环境下才能真正体会到自身责任的重大。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在不断增多。在网络中,虚拟的角色不需要他们承担任何的责任。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把发泄的渠道寄托在网络中,利用虚拟的方式发泄自身的情绪,而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后果,长而久之,就忽视了道德的界限、法律的制约和责任的培养。

四、家庭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忽视

家庭是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最小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承载着人之初的教育责任,家长的言行和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成长。

1、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许多家长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为学生补习智育、体育和美育,而没有人愿意花费精力为他们上好德育这一重要课程。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是至关重要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弱化,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

在很多家长心里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孩子将来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在功利性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忽视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导致孩子在家长面前掩饰自己的内心。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府,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满足,缺少与孩子内心的交流,缺乏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真正关心和教育。放任式的教育方式直接会影响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独生子女缺乏责任能力

社会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父母几乎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造成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减弱,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父母的艰辛在孩子眼里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缺少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很多家长承载了许多原应属于孩子的责任。从“陪读”、“千里寄脏衣”到“啃老族”,父母包办孩子很多事情,导致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练。责任心的“失重”与“超重”现象形成强烈对比。子女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父母,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他们只懂得接受而不懂付出,形成不负责任的心理。独生子女大学生被称为“娇子”,意志薄弱,耐挫折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和社会的要求过高,但是却降低对自己的标准,不愿付出,义务和责任意识淡薄。

参考文献:

[1]徐学萍,葛传兴.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及管理教育[J].沧桑,2010,(4):204-205.

[2]翟维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23.

[3]李萍.大学生责任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4,(4):32.

第8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正如报刊中所披露的那样,“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然而,事与愿违,“中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父母面对如此多的困惑:自私、任性、好吃懒做、不讲礼貌、没有理想……”。那么,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也是启蒙老师,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的,比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还重要。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都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言行堪为孩子的表率。一个合格的家长懂得如何去爱自已的孩子,对孩子的管教是既不苛求,又不放任,即使孩子处在家庭的温暖、幸福之中,又有道德教养。

2. 培养健全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人格品德、为人秉性、处事风格、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无不是在小时候养成的,而这种养成便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不仅难以改变,而且会代代相传,代代复制。

3.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形成教育合力

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对子女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事,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谋求一致性的办法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不要将“异”暴露在子女面前。家长应就教育子女的话题,经常交谈,探讨。在教育内容、方法、进程等具体问题上,要互相通气,取得共识,在实施教育时,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4. 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父母执著地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让孩子无忧无虑,什么都不缺。诚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缺钱,不缺钙,但缺失了童年的快乐,缺失了学习动力,缺失了精神文化,缺失了亲情沟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年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而他们在犯罪后表现出的冷漠更让人痛心不已。比如日前京城审结的四名少年绑架杀人案,因不满18岁而躲过死刑的孩子竟在听到法庭的判决后相视而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更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法官妈妈”尚秀云说:“一切良好的行为都来源于善良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 ,完美的个性和正确的人生观等为主要特征,是让孩子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尊重人,不仅要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正确而持续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5.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

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6. 注重挫折磨练

要想让孩子独立,必须让孩子自主。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多锻炼,可事事都替孩子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作为父母,必须正确关心和爱护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消除孩子的依赖思想,增强孩子的自立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要让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起风浪。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将对孩子的一身具有重要意义。父母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要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这将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7.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第9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家庭教育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在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增强,品德教育升温

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父母教育观念有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做出积极的努力。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成才,教育目标锁定在生存与发展上,90.5%的家长不同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的观点,重视亲职、亲子教育。当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加剧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品德教育更为重视,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例在五个选择中最高,占69.9%,对学生品德教育“从不关心”的为零,前几年重智轻德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对不同年级家长分析发现了差异(X2=26.763,P=0.001),低年级家长更关心孩子品德,高年级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更认同。对品德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了进步,在调查中,认为树大自然直,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仅占2.3%。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雷锋那样的一心为公品质的占63.3%,而无所谓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两项相加有37.7%之多,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有关,但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引起重视。

(二)家庭教育内容增多,投入加大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家庭中家长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有错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在调查中发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总是改正的家长占94%,同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家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不存在明显差异(X2=12.683,P>0.05)。

(三)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理性,然而大包大揽现象仍突出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级高,存在包揽现象,表现在学习参与、时间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6%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使独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与左右之中,仅仅在单调的学习空间里成长。

二、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

浙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父母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在对一所小学的调查中,笔者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孩子向家长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唯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大部分的家长每天或每周给孩子零花钱。同时,家长却忽略对孩子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当问及“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仅有68.9%的家长选择“经常问”,10.6%的家长选择“问过一次”,有20.5%家长选择“没问过”。当问及“孩子心情不好时,你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吗”,也仅有56.9%的家长认为“能”,40.9%的家长选择“出了事才过问”,有1.8%和0.4%的家长分别选择“不了解也未给予帮助”、“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精神关怀的缺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数的孩子表示自己“孤单”、“抑郁”、“空虚”、“无助。其次,由于家长的溺爱,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易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长普遍反映,当孩子的要求达不到时爱耍脾气,与父母赌气,甚至与父母吵嘴、顶撞。而且,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容易形成人生在世就是索取、享乐、挥霍的世界观,一旦家庭及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求,一旦没有付出就没有索取的社会法则严酷地摆在面前时,他们就会自哀自怜,抱怨家庭、抱怨社会。

(二)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受现有学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在调查中有70.3%的家长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问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事情”时,有44%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34.7%的家长选择“品德修养”,21.3%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当问及“家里人最关心你什么问题”时,有62.4%的孩子选择“学习认不认真”,32.2%的孩子选择“身体好不好”,有5.4%的孩子选择“听不听话”。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已充分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它们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却发生了移位。因此。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许多孩子反映,自从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许多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没有?得了几分?”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课要注意听讲。”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学习多好!”在父母眼里分数代表着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却是家庭矛盾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p#分页标题#e#

(三)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什么事都不让子女去操劳,他们的理由是:“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因此,13.6%的家长表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65.9%的家长表示“只做固定的几件小事”。问及“平时家务的承担量”时,也仅有3.5%的孩子表示“很大”,26.3%的孩子表示“比较大”。48.4%和21.8%的孩子分别选择“比较小”、“很小”。事实上,让孩子适当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正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如“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其次,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等。

(四)重他律,轻自律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时代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很有道理。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希望工程——手拉手走向未来”的夏令营活动中,进行了一项少年儿童社会公德调查。结果表明:150名小营员填写问卷时的选择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他们几乎人人懂得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营区内的长明灯、流水的龙头、无人房间转动的电风扇熟视无睹;他们不喜欢在休息时受到别人的打扰,也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时常吵闹并打扰别人。究其原凶,与重他律而轻自律的家庭行为养成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家长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杀手锏”就是喊“狼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换言之,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足为奇了。

三、解决我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善始善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长期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目标和兴趣都不稳定。因此,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子思想,还应该自觉克服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坚定的教育意志。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做到爱之有道,严之合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二)家庭教育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应有一个十分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三)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才能有效果。

(四)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家庭教育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家长学校一般面对家庭教育的共同问题,而咨询机构则主要解决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为了方便群众,广州市于1982年尝试开办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并开设了热线电话。此后,这种新的家长教育方式在全国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这样的咨询服务站近万家,分布在大、中、小城市。随着家庭教育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咨询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笔者以为,下一步应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广泛吸纳受过专门训练的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集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