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

第1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分期康复指导;骨折;依从性;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关系密切,如果能让患者住院期间及时掌握功能训练方法,对其后期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前期研究[1-2]显示康复教育指导及训练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乡镇医院接受的患者知识水平一般,对康复训练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以通俗语言进行指导和教育。鉴于此,我院抽选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比较康复教育指导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具有手术指征。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3岁,平均(56.3±9.6)岁;摔伤17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1±10.2)岁;摔伤14例,坠落伤18例,交通伤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手术计划接受手术,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手术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康复指导等。术后2~5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时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化语言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时反馈真实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治疗内容、实施方式、预期治疗结果,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术前后指导,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术前后心理护理,环节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醒患者术后定时改变、排便,防止褥疮、肠梗阻等并发症;辅助教育,病房通过电视播放骨折基础知识视频、手术介绍视频、术后康复指导建议等视频,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复要点,同病房患者还可相互沟通、监督,相互纠正、鼓励。训练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抚摸、旋转等被动运动为主(术后2天至术后20天),中期训练以站立上举、前屈、行走等主动运动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此阶段训练持续至术后70天,后期训练即在主动训练基础上辅以器械,增加肌力,为患者重回社会活动而努力,此阶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故需要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加之术后随访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

1.3.1依从性评估患者术后能主动完成80%以上的功能训练,其他部分经提醒后完成者为完全依从;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不足40%,经反复提醒仍不能完成者为不依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为基本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1.3.2生活质量评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评估标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分别以率(%)、(珔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与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月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时反馈沟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加入训练,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意识。乡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早期康复训练,不下床不自理,完全卧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无力,后期康复训练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对手术情况和病情不了解,误以为术后进行训练会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经过康复教育指导即可纠正此种心理困扰,利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另外,两组患者中均有患者为尽早出院,术后过于主动训练,甚至挑战身体极限,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尽早制止、引导。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教育指导后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张丽红[3]等相关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乡镇医院指导患者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邱江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行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2]赵烽,张武,李甲岳,等.康复训练在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08):1168-1169.

第2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作者:李贞,戎娜,赵晓娟

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由车祸、高处跌落等外伤因素导致的骨折发生率逐年递增,而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骨折患者临床一般推荐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的达到解剖学复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复后尽可能的恢复正常骨骼结构形态与功能[1,2]。但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症状,不仅对患者心理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折术后的康复进程或导致不良结局的产生[3]。疼痛管理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的新兴学科,其旨在通过药物、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是一种基于现代护理与传统医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骨折、肿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本文通过对80例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5.2±8.4)岁;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6.1±9.0)岁;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折,均满足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1.3、排除标准

已排除继发性骨折、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骨折住院护理干预,包括常规住院指导、药物护理、术后管理、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必要情况下结合止痛镇痛药物进行疼痛控制。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中医情志护理。采用中医情志护理积极疏导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利用中医情志的情志相胜、陶冶情志、顺应四时、疏导调神的特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中医膳食管理。鼓励患者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药、大枣、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药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与营养状态;(3)耳穴压豆疗法。选择患者的膝关节、神门穴、皮质下、肾上腺及交感等耳穴进行压豆,首先对穴位进行消毒,并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固定于穴位上,按压穴位3~5min,自觉疼痛加重后再持续按压3min,患者每日按压2~3次;(4)穴位贴敷。选择患者的命门、关元腧、腰阳关、肾腧等穴位进行贴敷,中药材选择肉桂、吴茱萸、槟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药粉,应用姜汁调制成糊状并应用透气小敷贴贴于穴位上,每次贴敷30~60min,每日贴敷1次。

1.5、评价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d、3d、7d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记录2组患者术后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并比较;评价2组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其中优:患者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后无后遗症;良: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但存在轻微障碍,无后遗症形成;可: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且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生活受到影响但基本能够自理;差:发生严重并发症,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计算2组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结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3、7d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后骨折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比较

观察组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组患者骨折术后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由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特征导致其术后生活质量往往较为低下,并且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康复阶段需要绝对制动、卧床静养,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焦虑、烦躁情绪的产生,不仅降低患者术后康复期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远期预后结局也将产生不良影响。而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着严重、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针对负性情绪与疼痛的研究结果显示[4],持续、长期的疼痛感觉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与加重,而持续的负性情绪发生也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对疼痛的敏感性,而对骨折患者术后有效的疼痛控制以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5]。

第3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压痛及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常规治疗有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三大原则[1,2],其中复位和固定是以恢复骨折解剖关系、早期愈合为目的,功能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康复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第1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骨折类型(AO分型)为A型;胫骨平台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61岁,平均32.3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为横断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动功能训练康复组(第2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38.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为横断型骨折。恢复期康复组(第3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4.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4岁,平均30.6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岁,为横断型骨折。所有病例选择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无其他内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DHC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髌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第1组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第2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第3组在手术30d后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复治疗。

1.2.1 术前康复教育及指导 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向患者解释骨折后的复位和固定由医师来完成,而功能训练是在医师指导下必须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复强调早期功能训练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如股四头肌训练法: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腘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2.2 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 (1)患肢未被固定关节各个方向的全幅运动,每个关节15~20次/d。(2)术后1~2d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动作50次;3~5d膝关节垫高(20~40cm)练习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训练或坐床边伸屈膝关节100~150次;9~11d双手抱股部屈髋屈膝100次;12~14d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术后14d,此时手术部位拆线,辅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开始髌骨被动活动,上下推动髌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髌骨各15次(对髌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轻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地牵伸挛缩、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的方式,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3 术后早期被动功能训练 在配合患者主动训练间隙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被动功能训练(表1)。表1 术后关节被动训练活动范围术后天数训练次数每次时间(h)屈伸(°)

1.2.4 恢复期康复组 患者X线检查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训练。(1)患肢各关节ROM训练和膝关节CPM治疗。(2)对膝关节僵直粘连患者施以理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3)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in。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 康复评定标准

术后第6个月各组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进行Lysholm[4]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为较差。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康复训练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紧张、惊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时向其解释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条件,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动本身造成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5],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失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的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同时亦可使骨痂的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损的关节得以磨造与塑形。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而骨折4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疗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曾海辉等[4]比较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认为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国新等[7]分析研究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关节制动时间与1个月和3个月后屈膝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提示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评定可以看出,第1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其中有6例总分100分,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10.3°;第2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18例为优,其余2例为良,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05.2°,此两组保证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但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复计划渐进增强肌力、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而第3组患者治疗时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理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理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第3组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达到优者只有5例,其余14例为良,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到89.9°。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R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活动是训练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补充[8]。关节长时间固定制动对关节功能有明显影响[9],连续被动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同时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10]。董纪元等[11]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Salter等[12]设计了CPM装置,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粘连未完全机化时,可较快恢复功能。膝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能否较好地修复是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在制动情况下关节软骨的损伤只能靠纤维组织修复,极少形成纤维软骨,而关节软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通过对3种膝关节周围骨折疗效比较结果发现,第1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最佳,第2组稍差,第3组结果最不理想。可见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另外第1组骨折关节活动范围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且正确的心理指导,及时的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 5051.

2 田涛,朱健奎,傅强.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3 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继祥, 刘宏亮, 等.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304306.

5 王国新, 江钟立, 李涛, 等.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2(2):142.

8 沈伟东.双钢板套骨栓加植骨术治疗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9(9):635.

第4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为老年人骨折总发病率的68.41%,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笔者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1月~12月65~89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心理、生理及早期康复训练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2.2影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伤情严重、肢体肿胀或牵引等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到位的占18%;惧怕疼痛、担心引起骨折加重的占66%。

2.3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部分认识不足,是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方面。患者中认为骨折处骨头长好以后再锻炼也不迟的占12%;因担心骨折治疗效果而无心进行康复锻炼的占5%;认为不用手术,功能会慢慢恢复的占3%;认为骨折患者不会出现肢体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的占11%。

3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及护理中的伦理学问题

3.1心理变化大一方面,老年患者疑虑多,他们多因担心手术对生命延续、生活质量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忧愁急躁等情绪。[2]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此时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进而使患者的心情得不到理解,某些要求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医患间的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2并发症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且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龄大、病程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自理能力减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骨折而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及高龄化和一些器质性病变共同作用,导致体内组织器官衰老,生理机能衰退,出现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感觉不灵敏,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4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护理应从过去的单纯护理转向从心理角度去关怀和唤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独立性,重塑其信心和能力。[3]心理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消除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4]

4.1尊重关心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刚入院时,护士应和蔼亲切地介绍自己、病室环境及病室内其他病友,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建议家属多来探望,带些老人喜欢的物品等;对于家人不能经常探望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多给予关心,实时注意老人情况并及时予以帮助。

4.2设法减少或消除引起老年患者恐惧的因素护士在做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其目的,执行操作时力求稳、准、轻、快,并保持严谨、沉着、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情绪,争取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另外,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4.3帮助老年患者消除悲伤心理老年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这时,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鼓励患者表达出切身的情感,医护人员在倾听诉说的同时可以适时安慰患者;同时,多听取患者和家属意见,提供其表达感情的机会,帮助其找到支持力量,分散其对自我形象和躯体功能的注意力。

第5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体会进行总结,以期望提高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共收集病例56例,为本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入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41-88岁,平均69.5岁。

1.2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常规宣教,依据术前患者的整体状况做术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进行适应性练习,如在床上解大小便,卧位进食等。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及恐惧感,对患者耐心解释老年人骨质特点及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术后护理奠定基础,术前常规备皮,留置尿管。措施如下

1.2.1术前健康评定:手术是否成功与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术前要进行全身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存的疾病,使身体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这样可提高病人的手术耐受力亦可促进机体更好的康复。

1.2.2心里护理: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和经历不同,对手术引起的心里反应也有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心里支持以消除他们的焦虑、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时讲解手术的意义及方法,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护理,耐心的等待手术。

1.2.3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份丰富的食物,以利骨组织形成,多饮水防止发生便秘,食物色、香、味俱全易消化以适应老年骨折患者。

1.2.4牵引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多数术前牵引2-5天,这样既能起到固定和复位的作用也可减轻疼痛。牵引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1)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30°保持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5kg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状况,感觉及皮肤温度的变化,防止应牵引或绷带过紧而压迫血管导致青紫、肿胀、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等。(2) 老年患者由于感觉较差对疼痛不敏感,护士必须细心观察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时调整牵引或绷带的松紧度。(3)住意观察有无足下垂的情况并检查骨突出处等部位有无受压。

1.3术后护理

1.3.1术后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患者多合并有心肺等内科基础疾病,加之老年人器官系统机能减退,血压、血糖等调节能力降低,术后血压、血糖容易发生波动。因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尤其是血压,药物治疗,术后监测随机血糖,防止血糖过低或过高而发生意外。

1.3.2切口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术后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固定、搬动或翻身应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检查切口发现切口异常肿胀及有青紫瘀斑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医生第一次常规更换敷料后,及时查看医生的操作记录,对于红肿有渗出的切口要严密观察。术后密切观察导尿管的引流量及尿液性状,引流尿液过少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小时后关闭导尿管,间断恢复膀胱功能,常规导尿管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术后48小时拔除尿管,嘱其自行排尿,冲洗尿道。

1.3.3术后心理护理 :粗隆间骨折手术后常面临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患者不能生活自理,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因此对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心里指导,针对病人因手术后疼痛及对手术后果的忧虑,应做好心理指导,主动与病人接触关心病人,耐心解释和提供有关保健康复知识。说明骨折及老年人本身的机体特点,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必要的康复训练,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甚至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影响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

1.3.4并发症预防: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术后应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措施。对患者讲明咳痰的重要性及意义,对于自主性差的患者每日给予拍背、排痰,并注意痰液较多者要常规备吸引器,防止大量痰液涌出发生窒息,必要时行超生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帮助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指导病人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术后臀部 及患肢关节部位加软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并嘱患者主动变换,防止褥疮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做早期的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注意倾听病人主诉,观察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有无下肢神经损伤,感觉障碍、肢体肿胀等情况并经常按摩肌肉,应用抗血栓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1.3.5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床铺要舒适柔软早期应用“丁”字鞋保持患者外展中立位,外展20-30°或行下肢皮牵引避免收外旋及髋部活动度大于80°,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术后依据病情开始康复训练,训练前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的愈合及对位切口,训练早期进行活动练习。由相邻的关节运动开始,首先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然后进行髋关节的小范围屈伸,轻微旋转及收外展动作,并嘱其不可反复进行同一动作的长时间练习,防止发生新生骨质的应力性断裂。术后4-6周进行负重练习,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进行站立、跨步等行走练习,辅助拄拐,防止肢体过度负重,康复训练开始及训练过程中,耐心同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意义及方法,防止患者抵触康复训练及过度训练,尤其在负重训练时防止患者过度负重,说明其可能造成骨折处断裂,防止康复训练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2讨论与体会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髋关节骨折类型之一,DHS系统为粗隆间骨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固定系统、与上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其特殊设计使髋部螺钉可滑动,在负重时使骨折端加压而负重,由于此类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使其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多伴有心肺等其他器官的内科疾病,在护理工作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工作的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要给予足够的护理支持及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心里特点不同于年轻患者,对自理能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常对手术有过多的顾虑,并对手术有过高的期望值,在手术前后常产生巨大的心里反差。因此,要给予充足的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患者的心里焦虑、忧郁、抵触等状态,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康复方案,影响治疗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绝大部分伴有骨折疏松,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时间上要相对延后,负重练习要给予必要的力量辅助,要循序渐进,防止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骨折处断裂,影响术后的肢体功能。

总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不同于其他骨折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要从基础护理到心里护理,从心里护理到整体护理真正体现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及效果。通过我们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并且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第6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本组52例经过康复护理,50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例79岁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第7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伤;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康复训练;护理

骨折愈合不良主要指骨折经治疗后,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及愈合后关节僵硬等病证。骨折畸形愈合是指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的愈合,其原因或整复欠佳或固定不当而致。骨折迟缓愈合则是指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超出骨折正常愈合时间,折端尚未连接,且患者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片上显示骨折端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且有轻度脱钙者[1]。若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摄片提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则称骨折不愈合[2]。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3月收治的72例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3月收治的72例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6.5±5.2)岁,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g36~74岁,平均年龄(47.2±5.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予以康复训练及护理配合,观察两组在相关指标上的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P

2 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骨与关节结构的有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正确面对现实,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 ①休息与制动:保持病房整洁、清静、空气对流、光线充足,叮嘱患者注意休息,有必要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采取合适的,确保制动效果,来减轻疼痛,预防脱位和病理性骨折。②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增加牛奶、豆制品、鸡蛋、鱼、瘦肉等摄入量,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等。经口摄人不足者。应遵医嘱提供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遵医嘱补充铁剂、输注新鲜血液或白蛋白等。③实施药物治疗: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3切口护理 观察敷料固定是否牢靠,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在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下地行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为100%和91.67%(33/36)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30/36)和72.22%(26/36),P

4 讨论

骨折不愈合指骨折正常修复过程完全停止,已不能形成骨性连接。临床表现为:患肢持续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无力。此时,骨折断端形成假关节,检查时可发现异常活动。X线摄片两骨折端被浓密硬化的骨质所封闭,骨折面平滑且相分离[3]。骨折愈合有三个先决条件 即要有充分的接触面积、坚强的固定和良好的血液供应。①全身因素:?K年龄:年龄越小愈合越快,新生儿骨折只需2 w即达坚固愈合老年人因骨骼中有机盐的沉积,使骨变得脆弱,所需时间较长[4]。?L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患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钙磷代谢紊乱、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则骨折愈合延迟。②局部因素:?K骨折类型和数量:不同种类的骨折断端接触面积不同,接触面积越大愈合速度越快,横形骨折断面接触面小,愈合较慢。多发骨折或多段骨折愈合较慢[5]。?L固定:骨折部位良好的固定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固定不良影响骨折的愈合。?M血液供应:骨折部位良好的血液供应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N感染:开放性骨折如发生感染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出现软组织坏死和死骨的形成,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O软组织嵌入:若两骨折端有肌、肌腱等组织嵌入。影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则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6]。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胸椎结核术后,若患者出现胸闷、术侧呼吸音减低且叩诊呈鼓音,应考虑气胸,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若患者出现意识改变、尿量减少、肢体发凉、皮肤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应考虑循环血量不足,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观察用药后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有无好转;体重有无增加;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有无好转;红细胞沉降率是否正常或接近正常。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复位动作粗暴,手术失误,过度牵引,过早或不恰当的功能锻炼,都不利于骨折愈合,甚至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本组资料显示,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配合可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史建华.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效果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1):147-148.

[2]梁霞.老年血管性痴呆中西结合疗法及护理配合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3(3):441.

[3]陈燕,梁冰.早期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7):645-646.

第8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康复护理;骨折;自理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3-01

骨折是一种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因素导致骨质出现部分或者完全断裂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压痛、肿胀及瘀斑,严重者甚至部分或者完全丧失肢体功能,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1]。我院通过对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在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手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6±2.8岁。骨折部位:胫骨骨折42例,股骨骨折35例,肋骨骨折34例,肱骨骨折28例,挠骨骨折18例,指骨骨折14例,其他骨折9例。随机将180例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计划。

1.3.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聆听患者的主诉,消除患者的焦虑与不安等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向患者的家属讲解患者治疗过程中家人的支持与安慰的重要性,满足患者的爱与归属感。

1.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促进机体的愈合和康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叮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防止便秘的发生。

1.3.3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用易于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指导患者听音乐或看书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卧位,如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采取有效的制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处的疼痛和肿胀[2]。

1.3.4 预防并发症 术后给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合理使用弹力绷带,防止过紧或过松。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1.3.5 康复训练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手术后前期可采用理疗如热敷、冷敷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术后1-3周,主要进行制动休息,可以小范围的按摩、被动活动,不宜进行关节活动。术后3-6周,可逐渐的进行主动锻炼,如关节屈伸活动、肌肉等长收缩等。术后6-8周,可进行负重练习、旋转等运动[3]。

1.4 疗效评价指标 通过肢体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功能评分来评价患者自理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观察指标差异明显,P

3 讨论

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还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预后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对骨折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骨折患者的特殊性,只采用常规护理并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方面意义非凡,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的自理能力[4]。

综上,康复护理在促进骨折手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方面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2] 李群.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膝部骨折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20:158-159.

第9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52-02

外伤性截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预后较差,而指导其康复训练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对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5~66岁。骨折部位:颈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28例,腰椎22例。

1.2康复训练方法:

将患者的康复训练护理大致分为早期、中期或轮椅阶段、后期或步行阶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将康复训练步骤及内容制成图片及图像让患者观看。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以加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性。

2 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

2.1 采用变压充气床垫,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吹蜡烛、吹气球等)、咳嗽训练。进行咳嗽训练时结合运用扣击振动法以保持肺部通气良好。

2.2 尿路康复可采用间歇导尿法,手压逼尿法或套储尿,并适当给患者增加饮水量,以防尿路感染或结石。

2.3 患者饮食要定时定量,经常更换花样品种,以促进患者食欲,同时食物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粗纤维等。顺着结肠走向自上而下在患者腹壁上按摩,按摩时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逐渐加大压力和频率,压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按摩2次,每次5~10min,保持大便通畅。

2.4 对丧失运动功能的部位和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挛缩和畸形。活动前后按摩关节周围的肌肉,在无痛范围内从近端到远端做全身关节的满幅度活动,每个肢体活动5min,操作要轻柔、缓慢而有节奏。被动运动训练,应每天进行1~2次,直至患者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保证充分的关节活动范围为至。活动前做一些必要准备,如用温水浸泡和擦洗关节及肢体,促进关节和肢体血液循环,使肌腱和软组织软化,便于活动。患者开始坐起时,可指导患者自行用双手活动双下肢,还可在双脚拴上系带,患者可自己拉着系带活动关节,而进行一些主动锻炼。

3 中期或轮椅阶段的康复训练

3.1 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转移训练:先用斜板或摇床逐日增加角度,然后靠坐、扶坐、逐渐主动地手扶床栏自立,其程序为卧位、靠坐、扶坐、自坐,4次/d,5~10min/次,按病情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患者坐起后一手支撑,另一手抬起保持平衡,然后改为双手抬起保持平衡。可与患者做接、投球练习,训练坐位动态平衡。坐位平衡满意后可利用滑板或上方吊环进行床与轮椅、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换训练。

3.2 增加肌力的训练: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使患者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抗阻训练,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运用哑铃、弹簧拉力器等简单器械,也可在床上坐位徒手或利用小型倒立架作撑起上身的练习。

3.3 中后期或步行联阶段:

对于可能恢复步行能力的患者开始进行以站立和步行为重点的训练,对于不能步行的患者进一步训练其轮椅上生活的技巧,加强残存的肌力和全身的耐力。当患者能自己控制上胸部,学会借助背阔肌使骨盆倾斜时,可行站立训练,让患者借助双腋杖下床站立或扶床栏站立,进而穿戴支架围腰、护膝练习站立,平衡迈步,其程序为扶床边站立、扶双杠站、扶人站、扶双拐站、自站,一般练习2~3个月。行走训练:以健康部位的肌肉带动肢体,站稳后辅以支具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其程序为扶双杠、扶双拐、扶单拐、自行走,4~5次/d,5~10min/次。在站立,步行练习未达到熟练程度时必须有人保护,护者位于患者后方,在患者失去平衡时及时纠正。

3.4 针炙治疗:针刺对脊髓损伤病人的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1],取穴时应取头部穴位和四肢阳径的穴位及一些强壮的要穴,使神径细胞的各种酶类活性增加,轴突运输加强,代谢旺盛,加速神径营养因子的转运,利于神径再生和神径功能的恢复或促进脊髓神经再生。

3.5 物理治疗:作为运动疗法的辅助治疗手段,如磁刺激[2] 、中低频脉冲电疗等。

4 结果

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出院后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1~2年随访,有3例发生I度褥疮,1例发生轻度尿路感染,4例瘫疾肌体轻度肌肉萎缩,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本结果提示:外伤性截瘫患者有很大的康复潜力,如果能得到及时、合理、正确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不同程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缩短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