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酒文化范文

黄酒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酒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黄酒文化

第1篇:黄酒文化范文

这一年,业界也被裹挟进一种集体的亢奋中。

结构调整黄金饰品业栖居何处

2009年,在中国诸多的经济话题中,黄金显然被舆论推向了一个更加闪耀夺目的位置。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黄金储备,还是民间的黄金投资、消费,黄金已经摆脱了一般商品的简单身份,而以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认知,冲破经济的阴霾,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迅速演变成一个被持续热议的公众话题。

这一年,业界也随着舆论高昂的洪流,进入一种集体的亢奋中。当不断被刷新的销售数据和热闹的交易场面时刻冲撞着人们的视听神经的时候,整个业界也沉湎于“黄金盛世”的喧哗中。在黄金珠宝业打拼了20年的赵彬,此刻却并没有如同行那般欣欣然。作为金凰股份的CEO,近一年来,赵彬带领着他的团队一直在忙于一个“文化工程”。这个被金凰当作“年度主轴”的商业项目,也被赵彬看作是一个能撬动庞大消费需求的市场支点。面对2010年会继续燃烧的“黄金热”,这一年来,赵彬在冷静地思考着‘个现在正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

虽然整个市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旺盛期,但就黄金饰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并不比前几年有所好转,甚至仍未扭转进一步下滑的态势。这正是赵彬所担心的。不为人所注意的是,一年多来,社会上掀起的黄金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意识到黄金在资产保值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黄金的投资热情显然要高于对黄金饰品的一般性消费。

此问,世界黄金协会的一项研究显然也印证了这一点。该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在去年末曾向外界表示,中国的黄金投资及消费需求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其增幅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该负责人说,虽然中国的黄金饰品消费仍占主要地位,但黄金投资的需求正在大幅上升。他指出,中国整体的黄金需求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有专业研究机构预计,按此趋势,中国的黄金投资需求在其整体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至与饰品消费基本一致的水平。

有业者担心,除非人们的收入水平及消费预算能足以支撑其在黄金投资和金饰品消费两方面的支出,否则,不排除随着黄金投资意识及需求的高涨,消费者在其有限的预算内对黄金饰品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面对黄金消费市场急剧而深刻的变化,黄金饰品业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商业模式,来稳固自己的地盘,并寻求新的突破。”在赵彬看来,黄金饰品业当然要搭上“黄金热”这趟顺风车,但如果不积极有所作为,势必有被甩出的危险。

在因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市场结构突变中,黄金这一特殊商品正被这个时代进行着重新的解读。在解构与重构中,黄金本身的功能及意义正逐渐衍生出许多新的内涵。但无论怎样演变,黄金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及其所承载的装饰美学功能,如果在“投资中心主义”的排挤下而被动地游走于市场的边缘地带,无异于一场黄金历史的悲剧。

文化黄金沉寂4年之后的重出江湖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这要看舆论如何基于现实的消费需求对黄金的内涵进行新的解读与引导。”令赵彬担忧的是,在金融投资和装饰美学这个跷跷板的两端,偏重于任何一方都是矫枉过正,顾此失彼。“二者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关键在于如何做好平衡。”他说。

就在这场“纷争”还未进入白热化阶段――甚至还未进入整个业界思考视野的时候,2009年,借助深圳珠宝展和北京珠宝展,金凰股份与中国黄金协会合作,公开向市场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GOLD婚饰系列。赵彬指出,不应该把M-GOLD婚饰系列简单看作是为适应市场销售而推出的一般商品。“这是我们为塑造文化黄金所作的再一次的努力和实战的探索,是把文化黄金具象化的一种尝试。”在他的眼里,这似乎更像是为唤醒业界对黄金文化进行再认识、再提高而启动的一项文化工程。

历史仿佛再次重演。2006年的9月,国内黄金珠宝业的几位领军人物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黄金文化历史寻根”的大讨论。作为主要发起者之一的赵彬,与他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在当时首次提出了“文化黄金”这一全新概念,业界也随之达成共识:塑造并提升黄金饰品的文化及艺术附加值,是带领黄金饰品业走出微利泥潭的有效举措之。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面对市场巨大的惯性,仅凭几位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和个别企业的孑然努力,显然不足以改变什么。“主要是大家的内心太浮躁,对于没有多大眼前收益的长期事业,业者难以安心地坚持下去。”4年后的今天,业界仍然是熙熙攘攘,名来利往,在黄金热潮的裹挟下,也几乎没有人再重拾“文化黄金”这个老去的旧话题。

黄金文化,需要向历史寻根,更需要新时代的重新演绎。然而,坚持这一理想信念的人们,在当下彷佛反而被这股“黄金崇拜”热潮给抛进了历史的荒芜天地中。更严重的是,文化的荒芜可能是黄金饰品业不能“重肩文化”的致命伤。

赵彬反思道,自“文化黄金”这个概念提出以来,行业内虽然也曾积极探索、尝试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业界轻原创、重模仿的惯性,导致企业不愿意花精力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企业的突破口,更没有形成有自己独特品牌文化内涵的文化黄金。在经历了一场巨大落差的今天,他仍然没有放弃做文化黄金这一理想。“我们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但也很高效的团队,就是要重塑文化黄金,开拓黄金饰品市场新的增长空间。”

但他并没有仓促上马。“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带动下,让文化黄金成为黄金饰品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柱,也要让合作伙伴能有稳定收益。”对于他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赵彬简炼地概括为“先做理念,再做产品:M-GOLD婚饰营销的是幸福情感,而不是仅仅卖产品。”

在赵彬看来,婚庆市场在整个黄金销售市场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统计,婚庆金饰消费额占整个黄金首饰市场的70%左右。M-GOLD婚饰作为中国黄金协会唯一推荐的婚庆金饰,是金凰股份文化黄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被赋予了带领文化黄金顺利切入市场,并进行延伸推广的重任。

第2篇:黄酒文化范文

[关键词]俄藏;敦煌;社邑;教化;尊卑之礼

俄藏敦煌且Ⅱ11038号文书的图版刊于《俄藏敦煌文献》,这件文书是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从我国敦煌劫去的古代文献之一,一直未公布,与世隔绝已有百年,在国内学界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艰辛的努力下,近年终于以影印的方式两国联合出版了17巨册的《俄藏敦煌文献》。此件文书的图版是一个册页本,有七件文书,涉及遗书、放妻书、放家僮书、入社状、还有社邑组织和活动的规约,即社条。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宝贵的历史学、文献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中的三件社邑文书,有社官对违犯规定的社人进行的处罚,有吉凶往来、婚丧仪礼的约定,也有地方名族的礼教、伦理道德的规范,突出地反映了社邑在教化人、熏陶人方面的作用,其教化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的纲常礼教。

一、对俄藏三件社邑文书内容的分析

社邑(社)是一种民间结社,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基层社会组织。民间结社在先秦已有,到唐五代宋初已达到兴盛阶段,从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几百件该时期的社邑文书资料中可以全面看到它的发展。

有关社邑文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那波利贞便有对唐五代社邑的研究,随后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又进行了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宁可先生发表《述“社邑”》一文,既综合评论了前人的研究,又对社邑的源流演变发展,作了综合性的论述。随后宁可、郝春文整理出版《敦煌社邑文书辑校》一书,尽管没有来得及收入俄藏社邑文书,但它仍是目前见到的全部社邑文书之集大成者,有比较准确的录文、点校、断代和说明,为学者提供了一部系统翔实的资料,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

近年又有郝春文、杨际平、孟宪实等先生发表的论文,而且在对社邑的理解和认识上,还有过许多的讨论,这些都有益于对社邑研究的推进。不过,这些讨论只限于英藏、法藏和国内所藏之敦煌文书,还未涉及到俄罗斯收藏的社邑文书。而俄藏的社邑文书则又可以给我们打开新的视野。

此前的研究,对于唐五代民间社邑的性质及功能,大多集中在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实用性方面。实际上社邑重要的性质和功能,在于教化人、熏陶人,它所教化的是儒家的纲常礼教、强调的是尊卑之礼。至于丧葬互助之类的活动,也是以礼为先,而后才追凶逐吉、丧葬互助的。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封建性的群众组织。关于这一方面,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拟针对这个问题,以Ⅱx11038号文书中的《投社状》为主,结合《索望社社条》、《社司罚社人判》的内容作些探讨:

(一)Ⅱx11038号社邑、社约文书的特色

投社状实即入社申请书,是社邑组织成立以后,要求加入者向社司提交的申请书。在俄藏axl2012号文书中有一件《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三月王粉子投社状》,现释录文如下:

1.投社人王粉子

2.右粉子,贫门生长,不识礼仪。

3.在于家中无人侍训,情愿事奉

4.三官,所有追凶逐吉,奉帖如行。

5.伏望三官社众,特赐收名。应

6.有入社之格,续便排备。牒件状如前,谨

7.牒。清泰二年三月日王粉子状上(册5,第152页)。这是一件内容简单的投社状,是说自己不识礼仪,无人侍训,愿意人社参加社内的追凶逐吉活动。类似的投社状,已经面世的有六件,有的在内容上与本件相近似,如P.4651《投社人张愿兴王祐通状》载有:

右愿兴、祐通等生居末代,长值贫门,贪计社(邑),不怪礼节,今见龙沙贵社,欲拟投取,伏

乞三官收名入案,合有入社格礼,续便排备。特赐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有的在入社目的和要求上,略比本件丰富一点。如P.3198《投社人某乙状》(样文)所云:

投社人某乙:右某乙贫门贱品,智浅艺疏,不慕社邑之流,全阙尊卑之礼。况闻明贤贵邑,国

下英奇,训俗有立智之能,指示则如同父母。况某乙然则愚昧(以下原缺文)。

此件说的是自己缺尊卑之礼的教养,社邑可以如同父母一样能使自己去俗立智,故而要求人社。这些投社状,就其文字而言,一般都只有七八行,比较简单。

然而,在且11038号文书中的《投社状》,则与上述诸件的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此件在起首就标明是属“投社人某专用”的样文,却有文字22行,对于社邑的性质、教化的作用以及自己入社的愿望等等,均用典雅的文学语言来作表达,既形象又充分,可能属于供社会上层使用的一种投社样文。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邑的性质、社会功能和作用,都有一定的价值。

社条是社邑组织的规约,在敦煌文书中也多有记载,按其性质区分,有城隍社、坊巷社、义社、亲情社、女人社、佛窟社、渠人社等,而规约按其结社性质的不同,在内容上又多有所侧重。x11038号文书中的《索望社社条》,则是以索姓望族所订立的社约,像这类以某一宗族结成的宗族社约,在此前尚未见到。它不仅丰富了敦煌社邑的内容,而且还为我们具体认识敦煌的宗姓社提供了具体的材料。

每个社邑都有自己的社条,但详略不同,有总则、结社目的、立社原因、违反处罚的具体条款等。立社之初制定的社条称“大条”或“条流”,也有的称作“祖条”,要封印保存起来,一般情况下不能开封,除非遇到众社难以裁决的大事才可开条。如果大条不完善或又有要增加的事宜,可另作补充规定。如S.6005《敦煌某社褶充社约》所载:

伏以社内先初合义之时,已立明条,封印讫。今缘或有后入社者,又未入名,……若件件开先条流,实则不便。若不抄录者,伏恐漏失,……遂众商量,勒此备案,……余有格律,并在大条内,若社人忽有无端是非行事者,众断不得,即须开条。若小段事,不在开条之限。故立此约。

这件补充社约就提到了大条、条流,并对开条之限也作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若小段事,不在开条之限”。又如x11038—7号《社司罚社人判》中所言“更有碎磨格式、偏条所录也”。这里的“碎磨格式”与“小段事”都是指琐细的款条,但在此《判》文中把琐细的款条称之为“偏条”。偏条是针对大条、祖条而言,由此得知社条有正条、偏条之分,正条又可叫大条、祖条,偏条则是对具体事作具体规定的临日寸.性社条。这是其它社邑文书中所未见者。社条对社邑来说非常重要,它对研究社邑组织的规约、活动情况有重要价值。

(二)社邑有教化人、熏陶人的性质和功能

俄藏x11038号文书中的三件社邑文书,更多地凸显了社邑在教化人、熏陶人方面的性质和功能。首先看投社状,没有姓名和具体年代,系投社状样文,样文包含了实用文书的基本内容,因为实用文书都是以样文为范本,它比实用文书应用更广、更具有代表性,它的出现乃至流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需要。

如前所论,此件投社状的内容比见到的其它投社状的内容要丰富,主要体现在投社人对入社的认识高了一个台阶,把所遵循的伦理道德提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上来。入社的目的是要在社邑受到教化和熏陶,如一开始就写出社邑的宗旨是“布义贞松守节”,以“异累不辟、土奇诞质、义重二睦、立珍宗而约于时”,来对社邑作出承诺。接着说“断决三章,兢竹清而[载]其语;莲襟绝代,不违向化之心”。即把社邑的章程,都严肃认真一条条地写下来,即使同辈亲近者没有了,都不违背社邑的教化。“向化”二字,也道出了社邑的另一种功能,“化”是指的教化,向化,实际是指心向社邑的教化。用“家顺弟恭、实抱陈重之泰,忠父慈亲,不妄高柴之幸”来表达受到教化的功效。这是在说,尊崇了礼法条规,心中怀抱着陈重那种舍己助人、谦让重义的胸怀,就能迎来门第恭顺,家家昌盛,奉孝敬老。在亲情的扶持下,即使像高柴一类的庸才也能得到重用和好的境遇。这里道出了受教化的目的和巨大作用。又云:“既揽高仁、恳修传劫”,高仁,是指已有高水平仁义道德教养的人。既然延揽到这样的高仁者,就应恳修传劫,即把仁义道德和善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尤其值得注意者,是“恳修”二字,“修”本身就是受教化,而且是“恳修”,还用典故事例来赞扬该社,如“成晓傲半千善业,医方置神街立向,”把社邑的教化用医方来作比喻。这种教化在敦煌社邑文书中多有体现,如:s·5629号《敦煌郡等某乙社条壹道》(文样)载:“亦资社邑训诲”12’(第36页)。即让社邑教诲、开导。P·3989《景福三年(894)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条》记:“敦煌义族后代儿郎,须择良贤,……”;“立条后,各自识大敬小,切须存礼,不得缓慢”。又S·6537背/3—5《拾伍人结社社条》(样文)云:“人情与往日不同,互生纷然,后怕各生己见。所以某乙等壹拾伍人,从前结契,心意一般。大者同父母之情,长时供奉;少者一如赤子,必不改张。”“济危救死,益死荣生,割己从他,不生吝惜,所以上下商量,人心莫逐时改转。因兹众意一般,乃立文案。结为邑义。世代追崇”;“亦要一人为尊,义邑之中,切藉三官钤锫”等。这些都进一步揭示出社邑进行温、良、恭、俭、让等礼教教化的功能及作用。

通过这件投社状可以看出社邑在当时是民众精神上的支柱,它是教化人、熏陶人的场所,其指导思想是儒家的纲常礼教。这在《索望社社条》中也有反映。这件文书全文21行,尾部残缺,没有具体年代,遗失部分条目和社人名单,是件实用文书,文中云:

今有仑之索望骨肉,敦煌极传英豪,索静弭为一脉,渐渐异息为房,见此逐物意移,绝无尊卑之礼,长幼各不忍见,恐辱先代名宗。

这里提出尊卑之礼没有了,宗亲关系出现松弛,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家族渐渐地分家、开始追求物质利益,转移了思想感情。然而,长幼都不忍看到这个现状,恐怕有损于先辈的名望和宗旨。针对这个问题,于是制定了强制性的三条规约,以防止“已信後犯”、制止“所有不律之辞”,如“或若社户家长身亡,每家祭箍一个,著孝准前”。社户家长中,若有身亡者,每家都应送祭盘,从表面看,是个互的规定,其实际深层含义乃在于,强调血亲宗族关系,严格尊卑之礼,彰显孝道,故而强调“著孝准前”,即按原先的着孝规定办理。“更有贫穷无是亲男兄弟,便须当自吃食”;参与丧葬事宜的人,虽有贫有富,但这里强调的是宗亲友悌之情,即使贫穷,没有送祭盘,也应在一起吃饭。“齐擎攀不得踏高、作其形迹,如有不律之辞,罚浓酞一筵”;送葬对攀棺擎举要齐心,不得对攀棺者不亲近或不礼貌、作出厌恶和嫌弃的样子。如有不按规章的言行,罚浓酞一筵;“或有策凶逐吉,件若耳闻帖行,便须本身应接,不得停滞,如有停帖者,重罚一席”。如有依次逐个转行须办丧事或喜事的帖子,不得停滞,如停滞者要重罚一席等。用这些条约来规范、教化宗族的行为,目的在于加强索望族内部的亲情关系,维护族内伦理纲常的尊卑之礼,同时也是通过强制性的规约来实现社邑教化人、熏陶人的作用,从整个思想体系看,完全是封建性质的。

违反了社约就要受罚、棒打、甚至赶出其社。如且x11038—7号《社司罚社人判》就是带有强制性教化的手段,此件首尾残缺,主要条款基本完整,是件实用文书,从残存的九行判文看,有三种处理内容,第一种是:“妄生拗拔,开条检案,人各痛决七棒,末名趁出其社,的无容免。”这是社司对犯有无中生有、蛮横跋扈、不遵教化的社人进行“开条检案”,即把入社之初制定的社条开封,将章程规定的条款打开进行对照,对违约者痛打七棒,进行除名,赶出社外,毫不留情,这是一种处理。第二种情况是对于“兼有放顽不乐追社,如言出社去者,责罚共粗豪之人一般,更无别格”;即对不受约束,扬言要出社者,处理情况同处理“妄生拗拔”者一样,不另规定。第三种是对“更有社人枉遭横事,社哀憨而行佐助者,一任众社临事裁断行之,不可定准”;乃是指有社人发生冤枉或死伤的事,社人要有仁义怜悯之心,同心去帮助,对这类情况可酌情做出决定。除以上这些规定外,还有“碎磨格式,偏条所录也”。这是指琐细的条款,在偏条中都有规定。类似的处罚手段还见于S.5830《社司罚社人判》,此《判》残卷是实用文书,只存2行内容,但也能说明社邑对违反条规的人的处罚情况,如“准条案合罚酒壹瓮,合决十下,留附”,这是说按以前的条款规定,罚酒壹瓮,痛打十棒,留附在社内。这里表明社邑组织对社条的规定是严格认真执行的,而且一丝不苟,同时也表现出社邑的组织手段也是封建性的。

通过以上的社司判文,还能看出,社邑组织虽属民间自愿结合而成,一旦加入后,便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违背了尊卑之礼,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些都体现出了社邑是在用封建性的强制手段来贯彻社邑的教化。

这种教化在法藏、英藏文书中也有反映。如P.3198—2《投社人某乙状》说:“训俗有立智之能,指示则如同父母”。训俗,实指训化风俗,去掉鄙俗的东西。立智,乃指接受儒家思想教化,社邑在这方面的指教,如同父母的教育一样。S.6537背3—5《拾伍人结社社条》中也有言:

窃闻敦煌胜境……凤化人伦,籍明贤而共佐……人民安泰,恩义大行。家家不失于尊卑,

坊巷礼传於孝义……。

这里强调的是尊卑,是礼传于孝义,反映出社邑教化提倡的内容,其目的是“风化人伦”,是“恩义大行”。社邑在正面教化、熏陶人的同时,总是要辅之以强制性的手段,在本社条尾部,又规定:

局席斋筵,切懑礼法,饮酒醉乱,凶悖粗豪,不守严条,非理作闹,大者罚球腻一席,少者决

杖十三,忽有拗戾无端,便任逐出社内。立其条案,世代不移。

局席斋筵,实际也是社人的一种聚会,也须“切蜃礼法”,如果不遵礼法,就要受到处罚。P.3989《景福三年(894)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条》规定:

立条后,各自识大敬小,切须存礼,不得缓慢。如有醉乱拔拳冲突,三官及众社,临事重有决罚。立此条后,於乡城格令,便须追逐行下。恐众不知,故立此条。

这是在正面教化的同时,对不存礼的行为,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处罚。s.5520(<社条(文样))中也有规定:社内人身迁故,赠送营办葬仪、车辇,仰社人助成,不得临事疏遗,勿合乖叹,仍须社众改口送至墓所。

这是对送丧礼仪的教化,这种教化是必要的,一户出事,众社人齐心帮助,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并能加强社邑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维护纲常礼教的表现。

从以上几个方面都说明社邑有教化人、熏陶人的性质和功能,而且是辅之以封建强制性手段的教化。其教化的内容是忠、孝、仁、爱、温、良、恭、俭、让。其指导思想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尊卑之礼,如“置社为先,弟互适奉尊卑,自后承传轨则”,“若不结义为因、焉能存其礼乐?所以孝从下起,恩乃上流”,“夫立义社,以忠孝为先,……尊卑须之范轨”,唐五代的社邑,正是靠这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

(三)社邑结社的目的是先尊卑之礼,后丧葬互助、追凶逐吉

在敦煌社邑文书中,对社邑的性质和功能有多种反映,如崇奉教化、丧葬互助、祭祀社神、设斋建福、修造佛窟、修渠劳作……等等,其中则以崇奉教化、尊卑之礼为首要功能,其它均为具体事务,这在俄藏社邑文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X11038—5号《投社状》一开始就写有:“鸿(鸣)沙盛族平张,结号父子之乡,布义贞松守节。”反映出让义广布于他人、坚守贞松之节操是社邑的主要宗旨和意图。其入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恳修传劫”,要把“布义贞松守节”的传统传承下去,以求得“家顺弟恭”、“忠父慈觏”的局面,在这里可以看出,它始终围绕着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忠、孝、仁、义的纲常礼教。

《索望社社条》体现的主体思想,也是针对“见此逐物意移,绝无尊卑之礼,长幼各不忍见,恐辱先代名宗”而提出的,核心问题还是尊卑之礼。在此前提之下,再谈“社户家长身亡”等丧葬互助的事,即使在运作丧葬时,也要“著孝准前”,“不得踏高作其形迹”,严守尊卑之礼。在《社司罚社人判》中:“妄生拗拔,开条检案,人各痛决七棒,抹名赶出其社,的无容免。”这是对违背了尊卑之礼所受的处罚。

从法藏、英藏敦煌社邑文书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宗旨。如P.3989(<景福三年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条》中言:“今且执编条,已后街衢相见,恐失礼度,……立条后,各自识大敬小,切须存礼,不得缓慢”(第9—10页),仍然是以礼为先。在P.3730V《某甲等谨立社条》中对此说得最清晰:

敦煌胜境,地杰人奇,每习儒风,皆存礼教,谈量幸解言语,美辞自不能宾,须凭众赖。所以共诸英流,结为壹会,先且钦崇礼典,后乃逐吉追凶。

在这里,习儒风,存礼教,“钦崇礼典”等摆在主要地位,而后才是“逐吉追凶”,一先一后的次序,表述得十分清楚。前引P.3198—2《投社人某乙状》:“某乙贫门贱品,智浅艺疏,不慕社邑之流,全缺尊卑之礼。”道出了这位投社人是为了追逐“尊卑之礼”才来投社的,明显地衬托出社邑以教化为先的性质。S.6537背3—5《拾伍人结社社条》中“家家不失于尊卑,坊巷礼传于孝义,……所以某乙壹拾伍人,从前结契”。所谓“从前结契”,是指依据前面的不失于尊卑,礼传于孝义的宗旨而结社。

透过这些社条、投社状的内容,不难看出,尊卑有序、孝义传家等纲常伦理思想是指导人们结社的基础,也是敦煌社邑结社的灵魂。社邑结社首先强调的是尊卑之礼,而后才是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一类具体性事务。换而言之,社邑的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活动都是在伦理纲常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

二、唐五代敦煌社邑对封建统治起着辅助教化的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是以儒家的“礼”作指导思想的,荀子对礼的起源,曾分析说: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两者和恃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要使整个社会在物与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就须用礼来加以规制。故荀子又说:

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日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所谓“皆有称者”,就是尊卑有别。汉朝的师丹说:

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秸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尊卑有别乃是礼制的核心,可以正天地之位,正人伦之序。正因为如此之重要,故通常将“礼”的概念,形象而具体地称之为尊卑之礼。

所谓“人伦之序”,就是指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类关系,即五常的次序。如何来正这类关系的次序?用尊卑之礼、即用“三纲”来正,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乃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稳定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社会安定。当然,这种安定是封建统治者的安定,正如唐太宗所言:

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

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炫,乐在其中矣。

人民遵守了封建礼制,就有了封建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秩序,君王就能更有效地统治人民。社邑所教化的就是尊卑之礼,指导思想就是封建纲常礼教,这些正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所需要的,而社邑正好起了辅助作用。强调尊卑之礼,就不能犯上,就不会反对皇帝,反对地方官和家长。在这个思想基础上,统治者的利益与社邑的宗旨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看,社邑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起了辅助教化作用,同时为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家庭、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也起到了维护的作用,这正是敦煌社邑在民间得以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唐朝政府对于这类民间社邑的态度,基本上是支持的。武德九年(626)唐高祖在亲祀太社诏中说:

四方之人,成勤殖艺,别其姓类,命为宗社,京邑庶士,台省群官,里闹相从,共遵社法,以时供祀,各申祈报,具立节文,明为典制。

表明了高祖皇帝对“别其姓类”的宗社的支持态度。到了高宗咸亨五年(674)曾经一度下诏

春秋二社,本以祈农。比闻除此之外,别立当宗及邑义诸色等社,远集人众,别有聚敛,递相承纠,良有征求。虽於吉凶之家,小有裨助,在于百姓,非无劳扰,自今以后,宜令官司禁断。

这是对于那些以结社为名,实则“别有聚敛”、“良有征求”行为及其组织的取缔,并非对所有的民间社邑实行禁止。实际上民间的私社也并未完全禁断,唐开元初年“同州界有数百家,为东西普贤邑社,造普贤菩萨像,而每日设斋”。这个每日设斋的普贤社在同州,距都城长安甚近,也可说明私社在民间的普遍存在。天宝元年(742)十月九日玄宗所下敕文中就说:“其百姓私社,亦宜与官社同日致祭,所由检校。”。这是说的官府在祭祀春、秋二社时,也让民间的私社也跟随同时祭祀。天宝七载玄宗所下的赦文中又说:

自今以后,天下每月十斋日,不得辄有宰杀,又闾阎之间,例有私社,皆杀生命以资宴集。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亦宜禁断。

这是令民间私社在宴集时,不要杀生,同样也证明了私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存在。可见,民间的社邑一直存在着,并受到当局的支持和指导。

此处还值得一提的是,社邑有时还具有协助官府征收科税的功能。如S.2041《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儒风坊西巷社社条》中的旧条部分载:

右上件村邻等众,就翟玉英家结义相和,赈济急难,用防凶变,已后或有诟歌难尽,满说异论,不存尊卑。科税之艰,并须齐赴。巳年二月十二日为定,不许改张。

对此段文字,宁可、郝春文先生认为:自“科税之艰”至“不许改张”,据文意应移至“用防凶变”之后[2’(第8,5页),此乃属一家之言,因为原文就是如此写的。所谓“科税之艰”中的“艰”字,可以当艰难或困苦解,全句意思是:差科、赋税的困苦负担,并须一齐共赴承担。对此,在旧条中接下来还有一段:

第3篇:黄酒文化范文

关键词:彰显 东坡文化 构想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说:“像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上个一千年间世界级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位“千年英雄”与黄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州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巅峰之地,东坡文化的催生之地。我们走过的街道、说出的地名、谈起的建筑都与坡息息相关,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坡在黄州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冈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因此黄冈在东坡文化传承和开发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人欣喜的是黄冈市领导提出彰显东坡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不懈的追求。在文化强市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如何彰显东坡文化方面做一些思考。

一.彰显东坡文化的必要性

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上的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又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体现着城市的品格,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决定着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更应该体现一方的历史文化特色,由文化支撑的城市才能够更加显得厚重和富有内涵。当一个城市塑造了一面文化大旗,不仅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整个城市市民素质,激发他们热爱城市的感情。

2.同类城市的东坡文化建设

2004年惠州首次把建设东坡文化纳入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惠州市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吸引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企业来惠州投资、发展。加快以惠州印刷工业园区及文化产业带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把惠州市的文化产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7年7月26日四川政协报刊登了题为《东坡之魂永驻眉山》的报道,报道中提出:“弘扬东坡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眉山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让东坡文化深入人心。”

2007年儋州市以“文化立市”,举文化旗,打文化牌,唱文化戏,卯足劲儿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用大文化建设来营造蓬勃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和谐儋州。

3.东坡文化在黄冈的开发还很有限

2010年黄冈市召开东坡国际论坛。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有一段充满激情的发言:“都知道‘东坡’这个空间曾经存在于黄州,而且‘东坡’对于苏轼的人生及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访问黄州的时候,哪里都没有看到遗址的明确标明,这是很寂寞的现实。”我想这也是黄冈人很尴尬的现实。但目前黄冈除了活遗产东坡赤壁以及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遗爱湖公园和正在建设的东坡外滩之外,再也很难找出与东坡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了。我想开辟东坡文化资源,弘扬东坡文化是黄冈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黄冈东坡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7年以黄州文化、东坡文化为主题的“遗爱湖公园”首期工程——遗爱亭景区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东坡文化将在黄州重显辉煌。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遗爱湖休闲公园,能让黄州人民感受到浓郁的东坡文化的人文情怀。

2010年10月26日至27日,“2010中国·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黄冈隆重举行,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苏学专家学者参会,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专家和有关机构纷纷发来贺信。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关于“东坡文化”的专题国际论坛。

2011年10月14日,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与黄冈市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坡黄州遗址遗迹研讨会”。这次专题研讨活动的举行,对于修葺、修复、标识坡黄州遗址遗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弘扬和传承东坡文化,对于认知黄冈厚重的文化底蕴,建设东坡文化名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东坡黄州遗址遗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以此为起点,黄冈市将统一规划,进行修复、修葺和标识。

2012年2月18日上午,黄冈市首个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东坡外滩文化地标项目,在市区风光秀丽的遗爱湖畔举行盛大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以传承东坡文化为己任,以创新东坡文化为载体,以打造黄冈城市名片为宗旨,是集文化旅游、商业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验中心。东坡外滩将成为东坡精神的文化地标,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可以休闲的文化精神家园。

三.彰显东坡文化特色的构想

尽管黄冈市在彰显东坡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跟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几点自己的构想。

1.东坡文化走进校园和社区。把坡在黄州创作的诗、词、文编成集子,让这些集子走进校园和社区。中小学生诵读文集,大学开设东坡文化选修课及专题研究,社区里开辟东坡书屋,让黄冈人从小就知道坡,随时都能脱口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产生一种与大文豪同居一城的自豪感。让人们从东坡作品中感悟他的人格魅力,领悟他的黄州精神。

2.开发东坡文化产品。开发与坡有关的诗词信札、艺文题跋、苏体书法绘画等来满足广大游客对文物收藏的爱好,但一定要做法精致、高度专业。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概念,需要许多元素来填满,美食是文化旅游中最叫人回味无穷的特色之一。好酒爱食的坡在黄州期间自己发明创造的美食佳酿就特别多。诸如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蜜酒等。正在建设的项目东坡外滩就涉及到餐饮美食,希望能按照坡的记载,生产地道的东坡食品,把“坡”的品牌做大做强。

3.修复、修葺和标识东坡黄州遗址遗迹。要组织专业人员尽快确认确定东坡在黄州的遗址遗迹,做好修复、修葺和标识东坡遗址遗迹的工作,让黄冈处处洋溢着东坡的气息,从而提高黄冈的文化品位。

4.修建微型东坡遗址园。

如果修复、修葺和标识东坡黄州遗址遗迹有难度,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深圳“世界之窗”的做法,按照文献记载恢复东坡在黄州的遗址,把这些遗址按照一定比例缩小集中修建,形成东坡遗址园,把该园打造成黄州又一璀璨耀眼的亮点。

5.开辟东坡文化旅游路线。

坡在黄州谪居四年多时间,他的足迹遍及黄州鄂州长江南北的主要景点。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开发。比如黄州市内的定惠院、临皋亭、雪堂、安国寺、承天寺、涵晖楼、栖霞楼等,还有周边县市的麻城岐亭,浠水巴河、兰溪、绿杨桥,黄梅五祖寺,大冶的磁湖和西塞山,鄂州的西山等等。如果把这些景点进行开发,开辟黄州东坡文化旅游路线是非常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涂普生 《东坡说东坡》第1-2页 香港科技出版社 2010(10)

[2]涂普生 《东坡说东坡》第52页 香港科技出版社 2010(10)

[3]饶晓明 自然与人文辉映 文化与经济联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9)

[4]李新 韩松言 “2010中国 ·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会议论文综述,保定学院学报2011(1)

[5]郭杏芳 浅议黄冈旅游资源中的东坡文化开发,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第4篇:黄酒文化范文

一、引言

“河湟”最早是指流经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后来就将由黄河和湟水冲积而成的大片谷地称作“河湟地区”或“河湟谷地”。早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就有“乃渡河湟、筑令居塞”的记载。河湟地区所指的范围有小河湟和大河湟之说。小河湟指的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包括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大河湟则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了甘肃的其他一些地区。河湟的中心是河州和西宁。

从自然地理位置看,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并与之连为一体,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且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处于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与甘肃定西、甘南,青海海南、海北等地区相接。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不仅宜于农业生产,也适宜于牧业生产。

从人文环境看,河湟地区是儒家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处。宋元时期是河湟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一些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者以及中原内地的商贾不断来到河湟,并有部分人定居于此。随之,他们也将各自的民族文化带到了河湟。久而久之,在河湟地区便形成了藏文化、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河湟地区的文化交融

河湟地区的文明包括儒家、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三种文明。三者在河湟地区交往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无事;所谓“不同”就是说存在差异,不强求一致。儒家的仁礼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伊斯兰的清洁精神,从理论上看,三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利害冲突,可以互相补充,彼此欣赏(美人之美),加上三者共处一片蓝天之下(河湟),这是三者“和”的现实基础。但是“语言和宗教是文明的两大关键课程”,也就是说从文明的载体看,三者的差异悬殊还是很大的。

儒家的载体是汉语和汉族,其“仁礼和合”思想附着在宗法(血缘)社稷(地缘)基础上的等级社会结构之中,有着严格的尊卑、亲疏的等级秩序,显然,其中并没有佛教慈悲情怀及伊斯兰清洁精神的位置,儒家讲究夷夏之辨,认为夷狄遵从了儒家礼仪,夷狄就成了中国人,夷狄如果不认同儒家礼仪,即便生活在中国,也不以中国人视之。由于伊斯兰洁身自好,不参与中国主流社会的思想交锋,因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到了清代,官员、士大夫中歧视伊斯兰教的言论比比皆是,这说明儒家对佛教与伊斯兰教划了一条无形的界限。而佛教对儒家也有批评,认为“那南赡部洲(中国)者,贪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具体到藏传佛教,它的载体是藏语、藏族、佛寺。它不同于汉地佛教之处就在于它有严格的活佛转世制度和经院教育制度。它是以出世为特征的,它的藏语表述,寺院传承、教义的思辩性,人生态度的出世性,使佛教慈悲情怀同样具有一定的界限。而伊斯兰教也严格地和儒佛保持距离,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伊斯兰教讲究“真主独一”,用哲学的语言讲,就是一神论,而佛教,有人说是多神论,有人说是无神论。儒家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祖宗崇拜、皇权崇拜,民间的泛神杂信倾向明显。伊斯兰学者赞同儒家的入世精神,认为儒家的“修齐治平”是人生大道,但批评儒家不明“原始要终”之至理。

三、多民族文化互动中的变异与同化

文化的变异往往是导致文化整体性变异的基础,整体性变异是历史过程中部分变异逐步积累的结果。十三世纪后在河湟地区孕育产生的土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过程中,以各自先民的文化为基础,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无疑是各民族先民文化由部分到整体逐渐变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系统的过程。因此,尽管各民族文化与其先民文化之间有渊源关系,但已经是不同于其先民文化的、经过了重构的新的文化。而这个过程的完成,与族际间互动关系密不可分。高丙中曾就土族文化的重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土族先民文化是以萨满教和蒙古语为基本特征的牧业文化,而现当代土族文化是在其先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汉两族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后建构的一种农业文化,是一代一代土族先民对原有的牧业文化重构的产物。很显然,土族文化的这个“重构”是由与周邻民族即主要是与汉藏两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所促成的,是土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族际间文化互动的结果。土族的文化是如此,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的文化大致上也都是如此。和土族一样,东乡族和撒拉族这些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多种民族也即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文化互动在各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汉、藏、蒙、回这些大民族的文化是上述各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重要资源所在。

文化同化或文化转化的现象主要反映着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转向另一种文化,也即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在河湟这个民族的地区,我们既到看得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化现象,也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化现象。

第5篇:黄酒文化范文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的影响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从而使该地变成沙漠景观。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历史时期在西部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滥垦滥牧的事。滥垦主要发生在西部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带,其结果往往与土地荒漠化相联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地区,1959年至1996年,耕地面积从22870.6公顷发展到37691.7公顷,增加14821.1公顷。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区沙漠化土地则由137120公顷发展到149420公顷,增加12307公顷。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铁干里克农耕区1970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弃耕的16600公顷土地已经沙化。滥牧主要发生于草原区,其结果也与草场退化联系在一起。如内蒙古的锡盟草原在20世纪80年代放牧超载15.4%。由于放牧过度,导致大量草场严重退化,迫使175户牧民迁往他乡。这样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由于滥垦滥牧、毁坏森林、草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断缩减,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濯濯童山。这种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过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秦岭山脉、中条山、吕梁山、豫西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诸平原都属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则属于草原地带或森林草原地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黄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带逐渐被开垦成农田,平原河谷地带的森林随之缩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农业区的扩大,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森林逐渐消失,除关中地区的上林苑中尚有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经很少有森林的记载。平原地区的森林消失以后,陇山以西、秦岭、晋西北诸山及阴山山脉的森林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继续缩小。到了宋代,秦岭、陇山、黄龙山、岚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坏。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场进一步缩小。由于大量屯田,过度开垦,加之滥砍滥伐,平原地带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区的森林也迅速减少。陕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黄陵、洛川、富县、延安、延长、宜川等县的某些山区。据说在周至至洋县的300里间,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如此乱伐,自然对森林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外,清代对河套等地的大规模开垦,不仅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耕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据民国《横山县志》讲,“草地仅十之二三”。森林和草场的毁灭,使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屏障,不仅难以含养水分,而且在风力、水力侵蚀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这两个原因互为表里,恶性循环,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变成了沙漠。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如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但过度开垦用水,使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制约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

第6篇:黄酒文化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7-02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在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发生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人与自然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生态文化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是经济文化和伦理结合的产物。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二、秦皇岛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山、海见长的海滨风光,著名旅游胜地有以北戴河为中心的海滨旅游风景区、以山海关为中心的古城旅游景区和以老岭为核心的山岳旅游景区。最负盛名的景观有秦皇求仙入海处和海上运动场等,海滨旅游风景区包括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和碣石山等景区。辽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是秦皇岛最具魅力的所在,绵延数十里的金色沙滩,茂密浓郁的绿色丛林,或一碧万顷,或汹涌莫测的大海,沙、林、海各种景观相映生辉,构成一幅毓秀天成的自然画卷。山海关名胜旅游区有天下第一关、老龙头、角山长城、孟姜女苑、长寿山、燕塞湖和九门水口等胜景,九门水口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素以外形别致、结构奇特的九道水门构成的关城而著称于世。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其古文化、文物遗址主要有50万—100万年前滦河东岸秦皇岛市卢龙县武山北侧的喀斯特溶洞遗址,被称为“武山猿人遗址”;山海关区孟姜乡小毛山村西南金丝河畔的500米高地的小毛山新石器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遗存;山海关区高建庄乡黑汀村北、石河两岸的高地处的将军台新石器遗址;在北戴河海滨金山嘴路东横山的秦始皇行宫的主体建筑群;还拥有秦文化、长城文化,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杨广、李世民、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等名人名作。

综上所述,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精品众多,特色突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形成了以长城、滨海和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全市旅游景区有40多个,其中,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和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和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和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三、秦皇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四、秦皇岛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1.确立“生态文化休闲中心”的品牌形象

借助长城、古城文化内涵,结合秦皇岛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乘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是秦皇岛的最佳选择。确立“生态文化休闲中心”品牌形象,秦皇岛市应以生态文化和休闲作为助力,带动旅游业整体发展。

2.加快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步伐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感受式的旅游消费行为,只有配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游客对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秦皇岛应充分利用长城、海滨、山地等独特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资源,重点针对北戴河度假区、昌黎黄金海岸和山海关古城景区进行整合优化和生态文化休闲中心转化,寻找新热点,由过去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生态、文化、休闲多层次旅游类型转变,策划海上竞技、潜水等旅游项目,开发观鸟垂钓、康复疗养、节庆活动和会议会展等多类型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3.拓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由于秦皇岛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便捷程度等现状,秦皇岛旅游客源市场的重点在京、津、冀、东北等周边范围。若想大力拓展客源市场范围,还应加强其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逐步地拓展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等中西部具有一定潜力的客源市场;对于境外的客源市场,重点是巩固俄罗斯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客源市场,并努力争取拓展欧美客源市场。

4.加大宣传力度

秦皇岛在宣传其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要注重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秦皇岛旅游市场宣传水平。借助举办节庆活动和大型会议会展等时机多方位宣传,并在充分调研其潜在客源市场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取得良好效果。

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把旅游推销出去,必须先进行大力度的市场营销促销活动,而且,经验数据证明,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产出比值较大,是一种合算的经济行为。因此,集中力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增强宣传力度是秦皇岛市发展旅游业的明智选择。但是,在加大促销力度时,千万不能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事实上促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促销活动目标的明确程度。有的放矢,可以事半功倍。秦皇岛市要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有针对性,必须做到:第一,坚持内外有别原则。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不应采用同一方式、同一内容进行,应有所区别,分别进行。第二,坚持主次有别原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旅游客源量和群体有较大差异。所以,应有主有次地进行宣传促销。第三,坚持旅游消费对象有别原则。即针对旅游产品消费者和旅游中间商进行不同的宣传促销活动。

5.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部门要编制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加快旅游道路的修建,并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以及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问题。省级重点旅游项目、景区的连接道路建设要优先开发建设,并参照农村公路建设补贴标准执行。不断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加强自助游体系建设,涉及旅游交通指示牌、游客服务中心、自助救援设施建设时,有关部门在选址上予以优先规划。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按国家标准,全面升级市区、主要景区、口岸和交通干线等处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并规范其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进福.走向“休闲”的旅游——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7(10).

[2]吕宁.中国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3]刘锋.“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J].旅游学刊,2010(8).

[4]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Abstract: There are rich natural,cul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Qinhuangdao.But it has both advantag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leisure travel geographical locations,and disadvantage such as peak seasons are too obvious.Qin - Huangdao is implementing the “tourist city” strategy.There are some respects,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leisure center”,transferring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into its product,expanding the tourist market of eco-culture and leisure,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It is good to impro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leisure tourism,and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Qinhuangdao.

Key words: ecological cultural;leisure tourism;SWOT;countermeasure;Qinhuangdao

第7篇:黄酒文化范文

关键词:秦皇岛;文化产业结构;优先领域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秦皇岛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休闲服务业发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近年来,秦皇岛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旅游和休闲娱乐文化服务为优势,各个产业门类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局面,逐步构建“文化+旅游+生态”的发展格局,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产品影响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在对秦皇岛市经济社会贡献逐步增大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一些问题,对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先领域进行研究将对促进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弱,产业发展不平衡

秦皇岛市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定位较低,文化创意能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和产业聚集效应尚未形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内文化产业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区、县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传统文化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二)政府投入不足,融资问题突出

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缺乏资金的支撑,文化产业将难以走上产业化之路。目前,秦皇岛市政府用于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虽然增幅不小,但总量偏低,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资金来源仍然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的资助,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介入程度较低,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

(三)文化品牌特色不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厚

目前,秦皇岛的文化产品主要以本土资源大海、长城为主要题材,题材选择过于单一,特色不够突出,品种不够丰富,缺少特色鲜明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高端文化产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愿不高,文化消费水平低,在全国或区域内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和群众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多,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气息不足。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

秦皇岛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和会展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较少,不仅缺乏高精尖人才,更缺乏具有策划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和创意为推动力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解决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企业规模和质量,加强文化企业创新、创意能力建设。建立文化产业推进网、成立文化产业项目推进组和文化产业资讯中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的有效运营,尽快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二)引进战略投资者,多渠道融资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撬动文化产业市场,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的重点,加大对潜在战略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和联络,精心筛选、培育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载体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打好基础。要使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鼓励社会大众的力量办文化,多方位、多角度的增加文化投入,逐步形成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运营管理市场化的格局。

(三)强化地域发展特色,塑造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作为我市优秀文化产业的旅游休闲文化服务业,通过文化创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文化创意丰富服务内容,运用科技手段提档升级;围绕“旅游+文化+生态”的产业发展定位,在深入挖掘秦皇岛市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并利用秧歌、吹歌、民歌、太平鼓、猴打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有关资金和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和会展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市属高职和驻秦高校的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依托高校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急需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名人的引进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根据对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集中在旅游、大众娱乐、印刷、新闻出版等传统的领域,而软件与信息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娱乐、节庆会展等新兴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往往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也是其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根据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着眼于全球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会展节庆业,文化娱乐业,数据采集、传播、服务业,文化教育培训业等六大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马秀丽,陈艳丽.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2]迟树功.调优文化产业结构研究[J].理论学刊,2012(1).

第8篇:黄酒文化范文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指出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阐述体育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提出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文化传播;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4JDY022)。

作者简介:周雪华(1990—),男,湘西凤凰人,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文化旅游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体育文化为核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进行的文化体验并受到文化内涵感染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期的延长,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对释压需求的期待,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传统观光益智旅游方式[1]。人们的旅游消费逐渐向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艺术性、高文化性方向发展[2]。体育文化旅游在游客们对旅游消费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而悄然产生的[3]。凤凰古城正是以文化旅游在全国享誉盛名,古城里居住这苗族、土家族这两个聪明与勤劳的少数民族。在这两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各自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一项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以期待为合理的开发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凤凰古城这一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至2000年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凤凰古城旅游产业主要是山水风景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及文化旅游。然而在这块苗族、土家族聚居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中都蕴含着浓厚的优秀文化,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凤凰县居住民族主要为苗族、土家族,凤凰县人民体现出来的主要文化特征也分别为苗族土家族文化。这两个聪慧的民族在自己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凤凰古城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1.1 民族特色性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是由苗族、土家族这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所组成。然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是苗族、土家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沉淀和发展形成的。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来源与苗族、土家族祖先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有来源于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有来源于苗族、土家族祖先们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自从形成以来就拥有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它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习俗及文化特点,因此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强烈的苗族、土家族特色。

1.2 丰富多彩性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组成是由苗族、土家族传统体育组成,苗族、土家族是我国两大聪明与勤劳的民族。这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并且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凤凰古城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由苗族、土家族及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共同组成,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共存现象,既没有独一民族的单调性,也没有体育文化资源的缺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上刀梯、摆手舞、茅古斯、苗鼓、耍龙灯、龙舟竞渡等各显特色。

1.3 功能多样性

丰富多彩的凤凰古城体育旅游资源决定了其自身拥有多功能的特征。精彩的上刀梯、舞狮子、烧龙灯等极具观赏性;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高脚、陀螺及苗族的苗鼓舞等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投入其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土家族的文化魅力,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和参与性;苗族、土家族武术发展源远流长,苗族鼓舞及猴儿鼓堪比安塞腰鼓,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对了解苗族、土家族这两大民族的历史有着深远意义。

2 体育文化旅游的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

2.1 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国家和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效果不能尽如人意。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在无形中产生了文化的传播作用,当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前来参观旅游,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并感受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魅力,受到其熏陶,然后回到各个地方传播在凤凰古城体验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前来凤凰古城旅游的游客们都成为了古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无形的扩大了古城体育文化传播者的基数,并扩大了传播区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起到巨大作用。

2.2 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凤凰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在2000年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当今凤凰古城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量达到600万人次以上,这些游客们来自各个民族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生产等社会实践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游客们在参与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了苗族、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人民对这两个民族的认识。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们也体现了自己身上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特征,古城人民也在其中感受和认识了外来民族文化,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民族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2.3 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

凤凰古城座落于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经这里是湖南省最贫困的地方,武陵山脉特困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凤凰古城的经济得到飞快的增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变大。传统的山水风景旅游已不再是游客们喜爱的主流,高参与性、高娱乐性的体育文化旅游在不断的兴起,并日益壮大。凤凰古城传统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体验和感受。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丰富了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3.1 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凤凰古城提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文化旅游正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相呼应。体育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日后必定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部门和民间应积极配合,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在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支持、方针路线上引导,做到科学化发展。对凤凰古城的体育文化旅游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其特色,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让游客们了解到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从而产生前来体验和感受的冲动。

3.2 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有关学者把节庆活动定义为: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4]。

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支撑,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凤凰古城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如湘西州吉首市每年举行的鼓文化节,正是以苗鼓文化作为支撑,邀请全世界多种鼓汇聚一堂,进行交流和表演。鼓文化节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目睹这一场鼓舞表演的盛宴。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应向自己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借鉴和学习,多举办像鼓文化节这样的体育节庆,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的规划和开发。凤凰古城旅游也能在短短几年达到一个这样的高度,靠的是旅游专业人才对天然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大力宣传得来的。凤凰古城虽然有大量的旅游开发人才,但是在体育文化旅游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稀缺。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一方面对体育文化旅游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可以和高校旅游学院进行联合,将人才送往指定学校进行定点培养,学成后回到凤凰为体育文化旅游事业做贡献;再者,对现有人才的在岗培训工作要全面和与时俱进。

4 结语

凤凰古城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浓郁的苗族、土家族风情。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高度的健身性、娱乐性、参与性及表演性。这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从侧面反映了凤凰苗族、土家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表现了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开发和发展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全民健身事业的实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间交流与团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邱云美,封建林.畲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J].丽水学院学报, 2005,27(4):22-25.

[3]单建新.河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周春太.鸭绿江流域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2,4(12):242-245.

[5]李新锋.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3):21-23.

第9篇:黄酒文化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旅游价值,也是昭示地方文化形象,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开发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孟姜女故事传说是秦皇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孟姜女文化的深入研究,已与山海关众多历史遗迹及自然景观相契合,孟姜女庙也是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其精髓建立,对此资源的开发也加深了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内涵,为旅游资源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的功能,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生存的一条适宜的出路。通过合理、适度的维护或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其使用功能,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解决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资金匮乏、缺乏后继传承人、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生存空间萎缩等问题。

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联动策略

(一)加大文化内涵挖掘,使非遗旅游开发形神兼备

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开发中必须深度挖掘其文化精髓,才能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其“真魂”。对于秦皇岛当地历史悠久的典故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物质遗产有效结合,进行开发。以文化培育景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效益,合理的开发必将带来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利用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不够丰富,相关的专题旅游较少。根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游客的感知方式。提出几种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如:

1)民俗专题博物馆:改变以往单一静止的展馆模式,运用各种现代声、光、电手段,体现秦皇岛当地民俗活动场景、制作技艺等,再现其原生态环境;

2)民俗旅游村:以特色村落、街区和村民介入为主进行展示,使游客可以全方位体验特色民俗带来的浓厚氛围。

3)实景舞台表演: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而形成,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成功途径。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休闲性

如今,体验和休闲性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热潮。秦皇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提高产品的体验和休闲价值,打造体验性和休闲性突出的有益旅游者身、心、智、情感方面需求的旅游产品。这一特性非常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展示。对于一些民俗手工艺,还可以增设体验项目,满足游客DIY的乐趣,这种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可使参观者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游客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从秦皇岛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开发方面的课程还没有开设。旅游专业人才对于非遗缺乏系统理论知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在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旅游人才更加缺乏。另外,旅游行业从业者要加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人员、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导游、专业解说员等,应组织专题培训,加深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了解,更应该认识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性。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营造浓郁的旅游环境与氛围。一方面应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库及保护体系,建立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突出遗产与旅游结合的独特方式如将孟姜女传说、萧显写匾的故事、李广射虎的故事等民间传说制作动画,编印画册、组织各类庙会、制作传奇人物雕像,针对民间演奏技艺遗产项目,组织民间演奏艺术团,举办地秧歌大赛、民歌研讨会等,全方位展现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

[2]林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4,(4):94—9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