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孙权劝学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第1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我们当代人就应该像古人那样志存高远,“弃燕雀以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论著汇编。在《荀子•天论》篇中,荀子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因此,语文教学中认真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对于廓清人们的认识,明确语文教学的取向,彰显教育的功能,大有裨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较短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测试。

关键词: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功能;教法

一、中学教学探究

“中国有句俗语‘人过三十不学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留下空白让学生展开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2]。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的思维就像开闸放水一样,一涌而出。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学海无涯,知识无尽。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一个人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了,学起来吃力,不学有情可原。”……同学们议论纷纷,积极性空前高涨。我看火候到了,接着说:“刚才同学们围绕‘人过三十不学艺’这个话题各执己见,到底谁说的有道理呢?(又给学生留下空白)我们学了《孙权劝学》,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紧接着,我就势在黑板上写了“孙权劝学”几个字,并因题制宜,再次布白,设计了以下问题:(1)文章的题眼是什么?(2)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要劝?(3)孙权是怎样劝的,结果怎样?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主动探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如果采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的《孙权劝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导语,不给学生留下思维的余地,我想是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作用的。同学们学起课文来,就会感到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听而不闻、学而不思,死气沉沉的局面。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在写到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闻先生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大地!”至于闻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说了些什么,却没有具体描述,而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讲到这里,学生不禁要问,闻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其答案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课后我们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加以对照,看谁说的和闻一多先生说的最接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落难王子》的结尾:“天哪,太可怕了……”;《山中访友》的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等等。这样的结尾,作者都进行了艺术省略,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引导,学生就会根据课文内容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创造精神得到培养。“空白”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创造力的平台。有了“空白”,就能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能冷静地分析,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方法和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思维品质的锻炼;有了“空白”,就有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了“空白”,就有了争议,有了多维评价,也有了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的特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这种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向互动中形成的。语文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员,应找准在课改中的位置。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落实在课堂中,并在实践教学中检验其正确性。语文教学应采取专题法、讨论法、答辩法、电教法、评价法,这五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范围。语文教学还应该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中学语文文言文感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快乐参与、在自信中成长,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协调的能力。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四个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文言作品大多为古代散文与诗歌等,其语言经过作者的锤炼,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语篇教学,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殿堂,领略古代语言的凝练与多彩、深邃与独到、含蓄与渊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3],笔者针对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兴手法,揣摩作品的写作主旨,体验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加强学生对“唯吾德馨”的感悟。学生模仿其语言表现形式,结合自己的感触,这样写道:“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并冠名为《公仆铭》[4]。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了古代作品言语表现的形式,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

三、中学语文艺术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艺术论》)中国古代作家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珍品,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传达出内涵丰富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穿透时代风云,体验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者根据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相谐的特点,适时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主观感受。学生从作者对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的描写中,体验到作者的欣赏之乐;从对滁人之游的描写中,体验到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从对太守之宴的描写中,体验到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于是,学生在对秀丽风光的欣赏与游人之乐的体验中,分享到作者“乐其乐”的感受。无疑,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运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同化与升华。

四、写作训练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具有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心灵体验外,还具有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古代作品,犹如穿过时间隧道,聆听先辈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窥视古代作家写作的心理规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读出作者的缜密的构思,读出作者不同寻常的联想与想象,读出作者语言创新的思维流程。从而,彰显出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笔者针对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联系蒋氏的悲惨遭遇,明确蒋氏“捕蛇独存”和乡邻“非死则徙”的对比、“弛然而卧”与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的对比、“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的对比,探究“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原因;又从作者对赋敛之毒的联想,认识在写作流程中由“物”向“意”的转化,揣摩作者在运思中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点,不仅观其形,而且察其神。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结合课外练笔活动,笔者以《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为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意识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时空转换,反映情趣变化,显示矛盾冲突。从而,使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辐射到学生的练笔活动中去[5]。中学语文教学体现文化传播功能。如在《活板》、《核舟记》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洞察中国古代文化的创意,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志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有其语篇特点,有其教学的侧重。因此,我们要因文而异,灵活变通。只有如此,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J].谭思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1)。

[2]文言文“先学后教”教什么?[J].梁运义.语文教学通讯.2012(08)。

[3]文言词语释义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陈仁龙.语文月刊.2011(11)。

[4]造成高中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J].黄红云.中学教学参考.2011(16)。

第2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按编号填写诗文。

昔魏武吟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 _____________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③ _______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其事芳流千古。太守出猎,狂书“④_____________ ,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⑤ _____________ ”,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⑥ _____________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⑦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⑧ _____________ ”,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

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30字左右)

4.览三国胜迹。三国征战的鼓角已渐渐远去,但作为三国故地的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风物画卷依然随处可见。请向游客介绍一处你熟悉的三国文化景点。(30字左右)

试题透析:

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三国演义》洋洋洒洒120回,有72回涉及荆州,有10多回直接写荆州,其很多故事都是围绕荆州展开的。围绕流传千古的“借荆州、守荆州、袭荆州、失荆州”所展开的经典故事,一直是戏曲歌舞与影视的热门题材,同时也成为中考的题材。恰巧,2010年荆州市中考综合性学习题就充分引入了这一地域文化资源,以“三国文化”为素材,以亲切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亮相,让考生实实在在享受了一场“三国文化”的盛宴。整个试题分为“吟三国华章”、“说三国俗语”、“品三国人物”、“览三国胜迹”四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次从默写名句、拟写俗语、品评人物、介绍景点等方面进行了考查,内容涵盖面广,能力要求性强,全方位地实践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查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紧密结合、生活化和实用化紧密结合、人文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也给广大考生提了个醒――语文测试也要关注本地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因为“月是故乡明”。

第3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融教于乐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古文词汇量的积累较少,没有系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手段:

一、生动的故事教学法

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初一文言文多是一些较为浅显、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篇,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生动的故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如初一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好友相约中午相见,不料朋友并未到来,后来朋友到来之后责备陈太丘,陈太丘的儿子元芳进行反驳的故事。元芳的聪慧过人、敏于应对的能力让人不禁惊叹。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来讲述这个小故事。初中文言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如《木兰诗》《咏雪》等文章,这些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强,既可以由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讲述这些小故事。

二、灵活的竞争教学法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胜心较强,凡事总是争强好胜,不肯落人后。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乐学、爱学。

在讲授《伤仲永》这篇文章时,伤仲永小时候的聪慧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为方仲永后来的“泯然众人矣”作铺垫。教师在讲授这一段落时,要让学生产生和方仲永比一比谁聪慧的念头,同时也要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够更快的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奋勇争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通过文章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初中文言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不定时的举行文言文诵读比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让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多彩的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联想能够让人从这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言文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文言文较为简短,情节紧凑,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补足文言文的空白,然后查找资料,寻找相关的答案。如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夸父逐日》这两篇文章,非常的简短,夸父逐日的缘由文章当中并没有交代,而共工为什么要去触不周山,文章当中也没有交代清楚。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猜测夸父逐日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关于夸父逐日的相关故事,既丰富了所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一些景物描写精美、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设计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时“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后发现“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离开桃花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之美的熏陶。

四、活泼的表演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学,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如《孙权劝学》篇幅短小,可以通篇表演,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对话来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心理和神态,将这一个小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其次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的表演,如蒲松龄的文章《狼》,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都可以让学生当堂揣摩,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些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假寐”“睥睨”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完某些文言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将所学课文改编为剧本,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同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真正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和谐; 情感; 自主; 生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生态课堂正是体现科学知识的探究、语言形式的感悟与人文情感的关怀的交融统一,和谐统一,共同融为一个新的生态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最基本的是从课堂内部进行改革入手,做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维一体,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而且更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力的、终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呼唤生态的教育,就是呼唤人文发展的教育,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让生命得以充分释放,让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交融统一、和谐统一、共同融为一体,师生和谐于教材,体现的课堂环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切切实实在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和谐生态课堂。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转传统语文课堂为语文“生态课堂”

1.1 教学内容上。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是传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显然,这个传统具有合理的一面,生态课堂也不否定这一点,生态课堂并不否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但传统课堂让学生为“知识容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生态课堂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养成重要个体因素,培养学生自主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教材的指引下进行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传统课堂把学生看做为“知识容器”,接受的知识是死的、生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呆板;而生态课堂把学生看做活生生的人,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学生主动的、多奇道、灵活多样的,获得的知识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发展的。

1.2 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接受”方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状态。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结构,学生学习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变为获取。

1.3 课堂主体构成。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与文本这两个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所谓的权威答案,学生只有接受的份,仅此,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表面上是对文本主体的尊重,而实际上恰恰是一种削弱,因为文本的意蕴本身是相当丰富而多元的。生态课堂倡导三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活动,组成学习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价值观得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训练为主线。这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2 转语文课堂为发展性“生态课堂”

2.1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生态课堂就是体现这一点。而教育改革必须从课堂变革开始,摒弃那种机械的课程设置、单一的课堂模式与僵硬的评价方式,语文生态课堂,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课堂,又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必然所在。既从课堂教学出发,又从人的未来发展出发;既调动了教学,又尊重了人的自身发展。

2.2 生态课堂是语文发展性课堂。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实践、探索,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前奏。生态课堂是唤醒教师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为学生多言的、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现象为读、练、探、讨的教学方式;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传的现象为学生的学、探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唯一答案的现象为学生多样性的答案发展。

2.3 生态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同样是语文教学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人云:“言,心声也。”海德格尔也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一般工具所没有的人文性。它是人的生命、意志、观念、想象的体现,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郦道元的《三峡》的学习中,学生的领悟不同,感受不同,有的认为山川美,有的认为水流美,有的认为自然美等;在朱自清的《春》一文学习中,有的认为春天美,有的认为自然美,有的认为和谐美等等。这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课文的想法也就不同,理解的深度也就不同,感受、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大不相同,但是不同的学生获取了不同的知识,各得其所。

3 转语文课堂为师生和谐的“生态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展示的舞台。还学生于课堂,给学生亲身学习的经历,有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感受,体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喜悦,这就是师生和谐课堂,即“生态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学习知识、长技能的舞台。

3.1 营造和谐宽松的“生态课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动”。这最根本的就是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观念。教师要舍得放手、舍得感情投资。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语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有心人,以“情”动人,以“心”感人,这样,逐级学生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3.2 以学生“动”为载体“生态课堂”。教师精心设计奇妙语言,使学生“心动”。“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探索知识答案、追寻奥妙的欲望。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能够开启心灵大门的语言钥匙。有了这把“开启心灵大门的语言钥匙”, 就等于敲开了学生的心灵大门,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功效。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善于“脑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善于开动脑筋,探求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就是说,通过动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知识途径,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这样,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自己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就属于学生自己展示的天地。

读写结合,使学生善于“手动”。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善于“口动”。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引导学生分三步朗读:首先进行了解性朗读,用浏览快速朗读,其次进行理解性阅读,明确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再次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实际及其他生活积累,想象出文中景物的秀美诱人、生活的自在有趣。又如上《孙权劝学》一课旨在激励学生重视后天学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朗读、对比阅读认识到两文相同之处与区别所在。再入《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首先熟读课文,其次分角色朗读,再次表演朗读。在读中感悟课文,在感悟中理解课文。

3.3 构建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生态课堂”。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秘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范仲淹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句子,从而达到理解全文,完全自主学习而获得。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过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陶先生的“六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即“生态课堂”就是真实再现学生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总之,“生态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体现叶圣陶老先生说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作为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为学生指点迷津、铺设台阶。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办刊.2004年版.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版

[2] 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02年版

[3] 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文学教育,2007.05

[4] 谢振波.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探讨[J]﹒生物学教学,1990.03

第5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语文作业 新型作业模式 人文作业

一、传统语文作业的缺陷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写、背诵,写作成了作业永久不变的形式;语文课后练习与配套作业成为了有些语文老师永远不变的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又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

许多教师经常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主次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2.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3.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少被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二、新型语文作业的模式

其实,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他们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因此,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拓宽了语文作业的范围,使学生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能与课堂教学一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陶冶学生人文情感的又一基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那么,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符合减负增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新型作业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1.注重多变性,提高作业趣味。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不利于学科教学。针对如此现象,教师应“抓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变作业类型,改变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如教完《孙权劝学》后,教师以“口头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描写的重要性,从中感悟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文章的主旨。在议论文《谈骨气》的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为“搜集积累型”,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将更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也为他们今后写作积累了素材。

当然,作业的“多变性”并非指“乱变性”,它应该依附于教纲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借助于教师引导。只要做到三者合一,万变不离其“本”,就可以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积极完成。

2.注重实践性,满足作业欲望。

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语文学科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基础知识,对学语文的欲望已转入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尝试阶段。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投其所好,多趋向于实践运用的题型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如上《皇帝的新装》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编排课本剧,几个学习小组的表演惟妙惟肖,他们的表演才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教完《看云识天气》后,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观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断出近日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推测、交流、展示及验证等亲身活动,去体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有关天气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实践性作业不局限于授课后完成,在课前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同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3.注重时代性,作业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教学《新闻两则》之类的应用文时,让学生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看《今日说法》、《法制纵横》,明逻辑推理;收集广告词,给广告分类,或在报刊、杂志、广告、电视节目中去收集病句,然后编成文章病院、挑刺集或组织竞赛。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能洞晓天下事,而且能使学生具有甄别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能力。

4.注重自主性,补给自身的营养。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如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或摘录经典词句,或有感而发写随笔等;或利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学习后更有成功的喜悦。

5.注重专题性,提高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