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56-03
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已如火如荼展开,然而作为边疆地区的新疆则起步不久,特别是作为开放大学参与到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中,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也是刚刚尝试。在建设和开发、特别是在应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突破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瓶颈,探索其可行的路径,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牵涉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关注社区远程教育管理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方和社区远程教育学习方等三个方面。
(一)社区远程教育管理方认识不足,投入不够
1 说起来轻视,做起来漠视。各级政府对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注重大规模、大场面的群众性课程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具有轰动效应,能带来“政绩”,而远程教育资源则因为其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很难聚集大量人员集中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视“热热闹闹”资源,轻视“扎扎实实”效益的状况。
2 多头管理,投入不足。虽然克拉玛依区社区远程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打造“世界知名石油城”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全国先进社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但需要政府的统筹指导,更需要举全社会之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可能实施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克拉玛依社区远程教育在行政上划归克拉玛依区教育局社区教育办公室管理,但具体操作又归各社区,而远程教育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一直由新疆油田公司主管的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其管理体制和管理力量各行其政,缺少对于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的总体规划,因而经费投入无法保证。例如,本课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克拉玛依区政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区政府出资一直未能按时足额到位,资金的严重匮乏,导致课程资源在录制视频课程时,无统一场地,无统一灯光、音响设备,严重影响了视频课程的效果。
3 无法构建公共网络学习平台,难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整合。由于社区教育没有独立的网络学习平台,而社区教育办公室也考虑到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愿意与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网联网使用,因此,所有远程教育资源只有统一挂在克拉玛依区政府网上。但是考虑到政府信息网络的安全,克拉玛依区政府网只能是针对克拉玛依区相关部门单位,很难面向分布在社区的普通居民开放,也无法覆盖到我们电大校区。虽然我们多方努力,但迄今为止仍未能解决联网问题,以至于我们很难对课程进行维护、完善。虽然课程已开发完成,但由于不能为社区的广大居民提供自主学习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和管理,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就成为一个静态的“死”资源,无法体现远程教育的优势,更谈不上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
(二)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方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
1 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刚刚开始,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特别是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对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的需求及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社区远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上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枯燥,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2 社区远程教学资源协调性不够。由于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是在做电大系统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学科性较强的系统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社区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不相统一,广大教师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关注不够,积极主动开发居民闲暇时间的学习课程的意识不强,丰富、成熟的优质课程不多,因此,现有师资所能开发的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课程的设置模式也离居民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离构建“学习超市”愿景的实现还有相当一段路程。
(三)社区远程教育学习方兴趣不高,技术手段不够熟悉
1 先进的学习理念缺乏。传统的教育观念、惯性的思维方式,导致许多社区居民对社区远程教育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远程教育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现阶段参与社区教育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全职家庭妇女,这一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对电脑和互联网不甚熟悉,因此,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不会使用,这也是导致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功能得不到真正发挥的重要因素。
3 参与社区远程教育学习者成分单一,范围狭窄。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初衷之一是把在职成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学习的便捷及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及创业训练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设置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群体基本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因此,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功能也得不到这部分人的认同。
二、突破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瓶颈的建议和措施
(一)社区远程教育主管方应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合作力度,多渠道投入
1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必由之路的理念,改变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体制,可组建“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组”,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使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让社区居民快速了解、认识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和联络员的作用人户宣传,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宣传。
2 社区远程教育主管方要设定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定期对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进行评估,建立面向社区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参加学习的优惠政策。
3 建立衔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学分银行和资源超市等方式,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通互联的立交桥”。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电大科研拨付、社会参与、使用者自发投入”的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远程教育领域,逐步使社会和使用者成为投资的主体,改变政府一家投资的局面,搭建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通道的远程教育资源课程平台。
4 充分利用“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合作模式,保证数据和资源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社区远程教育网络是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础,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社区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考虑到政府网络的安全性,或是与区政府网络协调,为社区教育开辟相对独立的网络平台;或是与市教育局的卫星教育网、电大在线相联系,多家合作共同建设“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网络;或是抓住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建设的机遇,与云计算产业园合作,运用云技术解决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服务器不统一、异地分布、网站格式不统一、资源类型不统一、带宽不统一、速度各异等共享问题,这样既可保证网络的高可靠性,又能使社区居民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远程学习,这或许将成为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网络建设最为安全、便捷的方式。
(二)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方要加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1 了解社区教育学习者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提高其实效性。根据社区学员学习需求复杂多样、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分类分层设计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打造针对性强、种类齐全、丰富多样的资源超市,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形象性,争取社区远程教育的主动权。要确保课程资源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把本土课程资源的制作当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譬如本课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发的“学唱新疆民歌”、“学说维吾尔语”等课程就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有效指导了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
2 重点开发社区多数居民急需课程,使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与时俱进,提高其时效性。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开发者必须根据社区工作的需要和居民的动态需求及时制作最新课程,例如,党的十的召开、新疆跨越式发展、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提出,都需要开发者及时开发包括“党的十精神解读”、“共建美好家园”、“世界石油城印象”等远程教育课程资源。
3 开发建设反馈交互平台,实现网络教学与学习评价个性化及课程反馈、完善的一体化,实现其交互性。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不但要能够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还要能够解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对其做出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因此,从“课程学习的一开始,就通过远程系统对其需求、学习个性等的评测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入口建议,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收集其学习数据,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分析和指导之下,帮助其对学习进行调整,使每一名学生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此同时,通过反馈系统随时搜集征求居民对课程资源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据此要对课程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强其交互功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加强师资培训,开发更多类型的远程课程资源,提高其多样性。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加强急缺课程师资的培训,例如,园艺、民间艺术、厨艺、养生、美容健体等方面的师资都是一般电大系统稀缺资源,但是由于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是由原教育学院、卫校合并过来的,其师资力量虽然已流失了许多,且许多教师已多年未上过课,但只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措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来;既能满足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也能解决电大教师工作量不饱和的难题。
(三)社区教育学习方要明确目的,提高主动性,适应新的学习载体
【关键词】精品课程 资源建设 措施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推进现代教学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工作,以课程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加强立体化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脱离教学
现在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不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网站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很多网站的制作者和课程的授课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实现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和内容的统一,以致师生很难有效利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一些精品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现有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还仅限于课程的教案PPT、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习题试题等,基本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将资源堆积在网上,内容较粗浅且浮于表面。其中教学方法较多,但学习方法鲜有;有教师教学计划,但缺少学生学习计划;教学指导书齐全,但学习指导书空缺,涉及信息交互的内容不足,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不理想
有调查显示,73.7%的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但是只有30.5%的学生使用过网站和光盘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而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时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因此,在开发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
(四)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少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旨在培养中高职机电、数控类学生构建三维实体造型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应用能力。在新环境下,如何科学设置、合理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是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宜兴八家企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对数控加工行业中UG软件的使用情况、产品要求等进行调研,选取基本能反映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中涉及的软件使用环境及遇到的问题。依据“数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
其次,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形成项目式训练,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使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UG软件进行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装配、工程图的绘制以及一般模具零件的自动编程等。
三、“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实施
(一)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解并设计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指导教学,围绕“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十二字课改方针,深化改革传统课堂,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的基础理论、设计思路和加工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形象、直观地掌握零件设计和加工的基本方法。把企业产品引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典型产品项目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深刻印象、牢固记忆,对相同类型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加工能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案例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将整个过程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观看,特别是一些步骤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分段观看模仿。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补充传统课堂
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使用国家、省规划教材以外,还依据整体化项目设计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操作视频、采集优秀教程、课件以及习题试题库,全方位、多渠道地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开辟新的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资源上网便于学生自学。利用网络教学,可达到课堂面授与网上教学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网络课程不仅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还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案例、作品上传到网站分享,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比较、讨论,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种交流形式突破课堂时间和校园空间的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将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宗旨,消除现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根据“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平时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作品制作、改进案例、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将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师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个性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后的思考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资源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主要目标就是收集有价值的资源辅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它的出发点是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关键是在资源的有效性而不在于资源是否丰富。在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一直是热门的话题,也受到很多院校的重视。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谈谈《网页设计》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大纲、校本教材、教案、课件、实训素材等。前期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团队的智慧和努力,而资源建设成型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研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1.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决定了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要求,因此它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实际的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我们针对网页设计师这个岗位开展市场调查,了解该岗位的技能要求,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网页設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它不仅要反应出新的技能要求和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要突出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程大纲的指引下,我们后续的课程资源建设才能有效地进行。
2.校本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也不能完全符合所有学生的要求。因此,围绕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剖析。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的编写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出现只利于教师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况。
3.教案、课件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案为依据,而教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专研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地设计。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和体验。编写好的电子教案,不仅是为了上好课,也是为改进下次授课做准备,使一个教案的完善有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编写教案,我们可以做好配套的授课课件,因为它可以得到重复的使用,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
4.实训素材
实训素材不仅包括课堂案例所用的素材,应该包括实训步骤手册,课堂效果评价表等等。素材的准备我们要做到简单、有效而且分类明确,尤其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用到较多的图片素材,必须要保证能快速的查找。实训手册文字的描述要做到简洁,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或符号来代替文字,做到直观明了。要充分考虑在简短的一堂课时间内,它的作用是供学生参考,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效果评价表的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性的设计评价要点,目的是让学生认清自己在一堂课中的学习效果和不足的地方。
二、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变得非常的丰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途径。学习资源的建设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巩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它主要包括微课、作业指南、试题库等等。
1.微课
近几年,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微课的设计中,我们要做到时间短,重点突出和语言简洁,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快速的掌握要点。一般我们都是针对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或对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尤其对课堂上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在课余时间通过微课进行巩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会自主研究。
2.作业指南
《网页设计》课程实操性比较强,同时操作步骤较多,学生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对操作要点的记忆并不是非常的深刻。课余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学习,我们要保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使学生能持续的研究下去。作业指南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此问题,它不同于实训步骤手册,应该更注重于操作步骤要点的提醒,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
3.试题库
试题库不仅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通过试题库学会灵活应变。试题库可以针对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进性设计,同时它可以包括理论和实操。在试题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试题的质量,做到知识全,针对性强,确保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巩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
三、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和意义
课程资源建设是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原则,重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资源建设不能脱离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避免出现冗余和泛滥的现象,所有资源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同时,资源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它是永久持续的,必须结合每个时期的情况对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性。
课程资源建设不是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要一个团队的集思广益,在建设过程中也是培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结语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网页设计》课程实际案例多,技术更新快,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杜强,潘国芬.高职“网页制作”立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23):95-96.
[2]何启旻,曹智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2(03):14-16+20.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转型 升级 系统
[作者简介]边颖(1976- ),女,天津人,邢台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李爱萍(1979- ),女,河北巨鹿人,邢台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尤春阳(1962-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27-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高职占1042门,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为了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所以近两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本上是对原国家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并对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和补贴。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规定:为了便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申报、学校和教师开展资源共享课建设,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以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将免费为高校和教师提供课程申报、提交等相关工具,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申报、评审系统支持。笔者是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从申报团队、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转型升级等方面说明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与建设。
一、申报团队要求
申报2012年和201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团队必须是2003~2010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学校可以按需调整教学团队,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允许出现负责人挂名的现象,负责人应有不少于30%的教学录像。
二、基本资源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部分,其中基本资源应该是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上述基本资源的提交需通过申报提交工具传送至国家平台,评审及共享均在国家平台上实现,学校及课程团队无需为申报专门搭建课程网站。在基本资源里上传的文件共分三个层次,包含课程概要类、课程模块类、教学单元类。
1.课程概要类。课程概要类属于课程全局性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等,在基本资源上传平台的首页,一般一个栏目上传一个文件即可。课程介绍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学习情境设计、与前后课程衔接关系、课程特色、教学条件等,教学条件包括对执教教师的要求,对学习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实验实训设备等的要求,并在课程介绍中说明历史沿革情况;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特点,上传学校三年内某一教学周期的真实文件;教学日历应该与课程标准相对应,写明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在上传的文件中写明第几周即可,不用写具体的日期;考评方式与标准应符合高职特色,体现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等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学习指南以学生为阅读对象,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建议与指导,属于鼓励性资源,不是必须提交的。
2.课程模块类。课程模块类文件对应的是课程学习情境部分,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包含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材(教参)内容等文件,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如何实施的设计方案,即教学组织方案。文件是针对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的,以专家、教师和学生为阅读对象,课程模块类文件的上传位于上传平台的学习情境板块下面。
3.教学单元类。教学单元类文件对应的学习情境下划分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含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试卷、任务工单、课件等23项内容,当然不是每个单元都必须全部提交23项教学文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提交相关的录像和文件。下面就23项内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教学录像是基本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和实训演示录像等原创性资源,上传格式为MP4格式(720×576标清,H.264编码),教学录像必须是课程全程的教学录像,反映课堂教学全部过程,实践教学部分的录像要求教师示范全部录制,学生实践部分拍关键点即可,录像要求必须是原创性资源;演示文稿是与教学录像对应的PPT文件,即一个教学录像对应一个PPT文件;作业习题要求必须有题目以及题解,题解推荐使用学生的优秀作业;试卷应与考核方式相对应,是某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测验或考核的完整试卷、题解和答案,提交一个教学周期的试卷即可,不需要提交每一年的试卷;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演示某个知识点和技能点所制作或引用的学习资源,体现教学特色,课件内容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引用的,但引用的资源必须声明出处,引用视频、动画等制作烦琐的重质资源需将其单独放在一个PPT文件里,说明是引用并标明出处,图片等轻质资源不用单独剥离放在一个PPT里,说清知识产权即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引用的,但引用的部分必须说明出处;电子教材是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但电子教材的上传必须是非正式出版物,不是已经出版的教材,即使教材是课程组教师自己编写的也不可以私自上传,需要征求出版社的同意;学生作品应选择上传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可以是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是具有典型错误的作品,但每个作品必须有教师的点评,让学习者明白好在哪里或典型错误是什么;专家讲座是请行业、企业、领域专家给学生所做讲座,属于原创性资源,有别于教学录像,不是团队中的教师讲座,而是外请的企业、行业专家给学生做的讲座。以上对23项内容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给予了阐述,其余的部分根据要求上传文件即可。
三、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要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虚拟或仿真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测试(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拓展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拓展资源原则上是要经过实际教学的使用,至少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而不是为课程申报临时搭建的资源;二是拓展资源的建设一定要体现资源的系统性,一堆文件的整合不是拓展资源,资源的建设应体现一个完整的系统;三是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可以有相同交叉的部分,但不能太多,即使有相同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要求,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
四、把握好转型升级
论文开篇提到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转型”和“升级”。笔者认为,转型是指两个转型:一是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转型到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二是从以高校为主承担优质资源共享转型到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升级是指三个升级,首先是回归,用基本资源实录真实的教学过程;其次是创新,以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共建的方式展示课程的进化;最后是特色,分类指导的课程设计特色及突出课程团队的教学过程。下面结合笔者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经验具体阐述:
1.两个转型。一是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要求课程资源必须是完整的系统化资源,从整体的构架到教学的实施,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系统完整,同时资源还应具有丰富多样性,适用于不同使用者的学习需要。二是注重课程资源的质量。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由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并把课程资源提交到国家共享平台进行评审和共享开放,这个转型要求必须严抓课程资源的质量,保证提交到共享平台上的资源都是优质资源。
2.三个升级。第一,教学实施升级。完善基本资源,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录像和完整的教学文件,教学的实施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特点。第二,资源创新升级。课程资源应具有原创性,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众多环节都应具有开拓创新的特色。第三,课程特色升级。突出学院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三级特色。首先,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反映所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其次,课程资源的建设应以专业设置特色为依托,充分体现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最后,课程资源建设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注重资源的多元化
1.系统性。课程资源建设注重结构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系统性。首先,课程内容的架构和知识点的安排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结构应系统完整,层次清晰,包含课程教学的所有知识点、技能点和工作过程。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和时展的衔接,使课程结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系统开放性的特点。其次,教学实施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围绕学习情境开发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应前后衔接,内容统一,情境的安排应体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
2.丰富性。教学资源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应包含动画、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方式,体现网络平台共享和开放的适用性;课程资源应包含全程的教学录像,通过教师知识点讲授、演示示范以及学生任务完成与展示等环节,全面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方便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与课程和录像配套的演示文稿、教学课件、学习手册、企业案例、学生作品、试卷、文献资料、习题等基本资源内容应完整丰富、结构系统,使学习者能够建立全面、生动、立体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实施的细节;拓展资源的开发应具有丰富性,包括在线测试、虚拟实训、案例库、试题库、从业考试、职业规范等多项可开发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与基本资源互补,同时拓宽学习者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
3.交互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注重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等特点,而且在资源中也要体现交互性的特点,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在虚拟实训、在线测试、案例库等多个项目资源中体现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准确把握转型和升级的含义。在课程基本资源建设上应注意整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构脉络清晰,在课程开发、设计和资源配置上能够充分展现课程建设的成果和优势。拓展资源要充分反映高职课程的特点,资源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特色鲜明,架构清晰,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满足高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旅游英语
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为教学服务,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它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学一直是中职学科教育的一大难题,学生基础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转机。但中职英语教师课时量大,备课时间不够充裕,而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因此,建设旅游英语开放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势在必行。
一、开放课程资源的概念
开放课程资源是指在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本文中的“开放课程资源”是指便于共享,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加以增减,或者重新整合的课程资源。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老师还停留在使用PPT上课的水平上,并没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优化并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作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来说非常有意义。而作为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开放资源的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资源建设的课程分析
当前,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专业的英语课程有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和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包括“旅游基础英语”“旅游实践英语”“旅游管理英语”共三个层次。这些学生可以选择三年的中专,也可以参加成人高考进一步进修深造。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去向,他们都必须学习“旅游基础英语”,因为这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继续进修的学生而言,他们还要继续学习“旅游实践英语”等。在我校2013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旅游基础英语”列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必修课程,可见其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这种类型的专业英语课程,也适合学生和在职人员自学。
三、建设的基础
根据开放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及这门课程的性质,我们在对其进行建设时,必须要使它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便于师生共享。当然,在建设之前,我们要了解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教学现状。
四、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授课计划及教学设计。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等对所授课程做出的书面计划,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方向和结构,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学生并不能看到。而现在,我们可以将这些材料对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本学期旅游英语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可据此明确自己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掌握每一节课的授课流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及教师是如何使用教学策略来突破难点问题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授课计划及教学设计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2)课件学件视频及图片素材。课件与学件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准备的电子素材,教者可以将课文要点等内容的详细讲解及相关练习放置在课件上。而大部分时候,学生们只有在上课时才能浏览到整个课件。有时候由于时间安排等问题,学生未能了解并掌握所有课件内容。对于教者而言,精心备好的课件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对于学生而言,本节课的要点不能完全掌握也是一种遗憾。而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每一节课制作的课件添加到资源库中供学生浏览。学生在课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课后可以通过教师的课件进行查阅,了解重难点,帮助他们理解掌握。他们还可以将课件下载后慢慢研读。当然,课件和学件的设计制作可能单凭一线教师很难完成,所以尽量寻找已有的资源。另外,一定要避免为了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课件和学件的运用在于突破重难点,或者是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那种大投入、大型化、全程化的课件。视频中的真实场景,人物的表情、手势、姿态等,既能传达教学内容,又富有情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景点的真实视频,景点的英文介绍音频,或者景点的历史文化的讲解等内容补充进来。
(3)试题库的建设。目前,江苏省2013级中职学生都要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这是考核毕业生主要课程学习是否达到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是检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办法。现在,本校每周每门课程都有周周练,我们给学生准备的是所有试卷的打印稿。而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的强度不大,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将所有科目的所有试卷都整理好,以备考试复习所用。因此,我们可以将导游英语的周周练的试卷,以电子版的形式显示到网页上,或者以试题库的形式制成试题,最终形成系统的导游英语周周练题库。学生可以在网上答题,系统会进行评价(错题有注释)。这样,节省了老师的批阅时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平台。
(4)教学案例。一所学校最有潜力的资源就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最高价值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课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教育。因此,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优秀教师的优质教学案例共享给学生和其他老师。当前各校的校际合作与交流活动都比较多,优秀案例无疑是师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是提升该门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加强重点课例建设并开放共享,是教师们非常期待的一项举措。
结论:课程资源内容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尝试。但是,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发展的趋势。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化课程资源内容,才能提升教师教、学生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建设;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双主体育人;工作过程;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He Chun-lan Zhang Hong Fei Li-na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 college, Kunming 652501,China)
Abstract: Taking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course in teaching, adopting the education ideas of"work process-oriented"、 "Dual Subjects Education" mode、"assessment of project practice" approach to develop and reform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t can focus on students' skills,enhance students'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students'competence of occup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Dual Subjects;;working process;Learning situation
课程的开发建设是提高与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搞好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着力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中心环节,更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走创新之路和打造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专业学习领域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采用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的相关技能。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顶岗实践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加之目前我国正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地理国情普查”、“耕地地力评价”等生产项目,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来支撑。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起主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经过深入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该门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套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一、课程建设背景
(一)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特点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校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低,文化基础相比本科学生总体较薄弱,同时学生录取时分数差异性较大,最高分和最低分有时会相差200分左右。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从思想态度层面上说,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动力不足、对未来缺乏自信心、自制力不强、进取心不足等特征;
3.从学习层面上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知识迁移转化能力较弱,喜欢动手而不喜欢思考。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反之积极性较低,相比理论课,学生更实践性课程。
(二)教师现状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存在以下特点:
1.年轻教师偏多,富有责任心,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有生产项目实际经验的老师较少;
2.各个课程教师之间交流较少,缺乏课程共享,有的内容重复介绍,有的内容却没有涉及,造成利用低效;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本课程相关教学资源有以下现状:
1.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教材较少,现势性不够;
2.教学资源重复低效,缺乏整合,缺乏共享;
3.教学的仪器设备、实训条件和学生人数不匹配;
4.有校企合作,但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课程建设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产生,它主要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2]。本课程即采用该理念进行课程建设,具体思路为:通过企业与社会调研,明确相关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将生产项目的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的设置围绕相关行业标准,紧靠生产实际,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并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任务的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育人主体,企业的参与也是一个关键的部分,在具体项目操作时,本课程采用“双主体育人”模式进行教学(“双主体育人”是在校企融合的机制下,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以学校为驱动力,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将企业引进来,把学生送出去”,整合“校外”与“校内”两种资源,打造“定向型”和“项目纽带制”的高职课程,共同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学生[3]。),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项目的设计指导,企业主要负责提供任务、数据及最终项目的验收评价。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的,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理论,又在实践中掌握了职业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建设
(一)教学内容的构建
经过企业社会调研,和本课程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土地资源调查岗”、“土地评价岗”等,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相关性,将教学内容分为调查和评价两大部分,调查部分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土地利用调查的能力,即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两部分,而权属调查则放在《地籍管理》课程中培养;评价部分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相关能力。本课程具体设计了2个学习内容模块及3个学习情境,见表1.
表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模块 学习情境 学时分配
调查部分 预备理论基础知识 6
学习情境1:土地利用调查 18
评价部分 预备理论基础知识 6
学习情境2:农用地评价 22
学习情境3:建设用地评价 12
(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项目提炼出若干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学习领域中选择可能的学习情境,制定详细的学习情境名称、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课程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对拟定的三个学习情境做了进一步的项目及任务设计,详见图1。项目与任务紧密围绕着相关生产实践展开,总共设计了8个大项目,20多个任务的教学环节。通过这些具体项目的学习实践,能让学生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相关技能及操作流程,实现从“教――学――练”过程的转变(即让学生先在教中学,然后在做中学,最后实现在学中做),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授课逐步转变为老师从旁指导评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又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图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团队
教学工作不再由单一的主体完成,而是采用企业、教师“双主体育人“模式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参见图2。绪论部分由企业讲授比教师讲授,更能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感,也更能明确在课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目的性;相关理论知识则由教师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项目实践进行,让学生对各个项目建立一定的认知;在对项目有了认知后,由企业布置相关的项目任务、提供数据及对成果的要求,在教师的操作演示和指导下,分小组开展项目操作;最后由企业和教师共同进行质量检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每一个项目。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的情志得到一定的培养,也让年轻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图2 教学内容与育人主体
(二)实训基地
在教学过程中,实训基地的保障是硬性条件,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及仪器设备。对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来说,最基本的仪器设备是内业处理的计算机、外业调绘的GPS、皮尺等。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外,还应和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实验室,给想要有进一步提升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三)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不再采用传统的理论笔试考核进行,而是采用项目实践考核方式,具体由项目过程考核(30%)、项目成果考核(40%)、相关理论技术流程考核(30%)三个部分组成,考核的目的不是分数,而是考核学生究竟有没有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这样的考核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程建设特点
1.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教学情境项目任务具体且紧靠行业
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项目任务具体,项目的设置紧靠行业,有很强的实践性,且每一个项目都配有相关的实训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效果。
2.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侧重技能的培养,教学的内容应以实践为主,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且教学过程要逐渐由教转变为做,最终转变为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考试方式的转变
考试不再采用传统的理论笔试方法,而是注重学生技能环节的考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采用企业与教师“双主体育人”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以往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时与相关单位有合作,并未发挥校企合作的正真优势。在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企业这个强有力的优势,将企业引进课堂,讲学生引入企业,让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霞,戴双翔.当前我国课程建设的困境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6):790-793;
[2]李星活,陈惠静,丁达春.《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建设[J].价值工程, 2011(05):236-237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2):65-72.
1.沿袭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定位,过分注重成本会计理论教学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成本会计课程基本还沿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应试型教育为主,教学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会计工作岗位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学完此课程后在工作单位上却不能胜任成本核算工作的现状。
2.过分强调成本核算岗位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
与以上现状相反的是,另外有部分高职院校又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而在操作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并没有按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点和应有的层次,特别还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使得高职教育等同于中职教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3.成本核算岗位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材与相关配套资料缺失
目前成本核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等与会计实践要求以及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没有突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时代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能融合实际成本核算会计岗位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材与相关配套资料缺失,市面上的会计类教材教辅等或只注重会计理论知识,或只注重实践训练,两者融合配比的教材几乎没有,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4.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没有体现
与财务会计相比,成本会计实务操作中计算工作量更多,应该更有利于计算机发挥其计算速度快、准确的优势,应该更广泛、更普遍地使用计算机处理成本会计的日常事务。但是,令广大成本会计人员困惑的是,成本会计中计算机运用的程度远不如在财务会计中普遍,市场上几乎无法买到现成的、适合本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软件。究其原因,是由于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不同行业成本核算规程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行业,由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成本计算方法和规程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成本会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成本会计核算系统软件很难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个性化的客户导致每种软件特定客户数量的不足,使软件厂商投资开发的成本较高,而收益却很难得到保证,故市场上商品化的成本核算系统软件很难买到,而学校的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到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内容。以此现状来看,本课程改革十分有必要介绍成本信息系统功能模块、通用软件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和利用Excel进行成本数据处理等内容,使学生能使用比较通用的应用软件完成成本核算业务处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分析
1.成本核算对象实体化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岗位适应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再使用传统教材惯用的A材料、B材料、甲产品、乙产品,而特别引入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产品如(牛奶饼干、电子元件、皮包等),针对这些常见产品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让学生从认知企业生产流程着手,接触业务发生过程中证明其发生的原始凭证,编制凭证,登记账簿。通过会计记账实物增强学生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直观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讲解成本核算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也是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显著特色。
2.项目一体化贯穿始终
本门课程引入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产品如(牛奶饼干、电子元件、皮包等),通过项目化的课程内容,以完成具体任务的方式分别介绍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等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从初始岗位了解到成本核算的认知直至可以独立核算出相关企业完工产品的成本,项目及项目所属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
3.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本门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破解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主导,实践为辅的教学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实交替,学做交替,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地点的选择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有力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与计算机技术融合
本课程重视与前沿技术的结合,将第四模块设置为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相比有较大提升。本模块讲述利用MicrosoftExcel进行成本核算、预测、分析、决策的技巧,使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中解脱出来,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应软件来完成成本会计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日常事务处理和成本核算任务,以及掌握运用这些软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将成本会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此为本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5.实战训练成果可展示检验
结合来自一线企业的真实成本数据,整理出一整套成本会计实战训练资料,学生综合应用成本认知、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成本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任务完成成果,这种可展示与检验的特性,也为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提供了依据。
三、本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开发项目分析
1.案例集
案例教学是高职教学中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国际上发生了许多会计操纵、会计造假的案例,对会计制度建设、会计规则构建、成本核算约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会计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也进一步敲响了在会计教育中加强职业建设、诚信教育的警钟。本课程在案例集规划中计划分步推进,逐步完善。
2.习题集
建立习题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老师进行教学提供课后练习资料,二是为学生进行预习复习提供依据。习题集的建设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汇集前几年的习题并根据教学要求对其进行修改,汇编成册。第二步,采用新准则对第一套习题集进行修改补充。
3.试题库
试题库建设对于推进教考分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是检验会计教学质量高低、效果大小的重要依据,本课程前几年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试题库。下一阶段的规划目标是:在建立习题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试题库的建设,建成一个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试题库。规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规划;二是使用规范。不仅要建立高质量大容量的试题库,更要充分利用试题库,使试题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教学的辅导材料之一。
4.课堂教学录像
《成本会计实务》课堂教学录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课堂教学的片段录像资料,选取些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起到示范作用。第二阶段建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录像资料,对每一位任课老师拍摄相应的教学录像,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每一节理论课和实训课均制成录像资料。
5.网络化建设规划
关键词:MOOC;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1-02
MOOC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它正带动着国际开放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猛烈的MOOC浪潮下,我国教育部总结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于2011年提出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目的在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一、MOOC的创新
(一)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优势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听甚至满堂灌的局面,但传统的课堂由于学生个性原因很难以实现,MOOC利用优质的课堂资源及系统的平台设计吸引了大规模的学习者,从多个环节的设计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利。
1.MOOC的教学视频设计借鉴可汗学院视频制作的经验,把传统课堂的45分钟分成多个平均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进行单元化讲解,而不是凌乱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单元进行高效学习,满足碎片化交互学习需求[1]。
2.授课视频内置交互式小测试,在中途可能暂停,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视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进入课程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让学习者体会到充分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二)模拟真实课堂,充分体现开放性
MOOC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不同,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呈现,学生注册账号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并必须在规定截止日期内完成课程作业和考试,然后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MOOC更接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而MOOC则不同于传统课堂,其通过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拓展了学习时空界限,教师、同学可以是全世界可能不熟悉的人,教学内容、方式及交流的问题不受国界乃至文化背景的限制,课堂模式更加多元、开放,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比传统课堂更轻松,传播效果更好。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互动
MOOC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互动途径。如Coursera通过建立CourseWiki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笔记、练习、问题等,并开放协同编辑功能;在edX平台上,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结合了Quora的顶踩机制[2],通过同学投票,可以方便找出优质问题和优质答案;标签机制使讨论区的内容更结构化、模块化,使很多老师采用第三方论坛作为讨论工具。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MOOC不断组织线下见面会,如Coursera已经在全球一千多个城市组织了课程线下见面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选择就近的线下见面会,形成地区学习小组。
(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有效认证
MOOC结合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判分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得到大量运用,机器甚至能够指出编程类作业中编码的不当之处。而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Coursera开发了学习者互评系统,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相应的任务及任务的评分标准,学生之间需要遵守规则来相互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 公正,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同时每次评价都会从3到5个人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的分数,甚至会有其他人对你的评分做出评价。在Coursera的Human Computer Interface这门课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评分和老师本人对学生评分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
(五)跟踪与分析MOOC数据
由于课程参与人数极多,MOOC上安插了大量的统计代码,用以研究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包括看过多少次视频、一个题目有多少人解答正确等并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能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网络课程成了一个可以反复修正的“电子课本”。而学生可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针对我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方式不新颖等特点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MOOC的创新体现了其较传统网络公开课程的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波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MOOC中吸取其精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之路。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化课程资源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尽管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改革,但仍然囿于技术和机制的限制,虽提供各类课程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注重资源的呈现,部分资源不免为达到评审要求而准备的,而非为学习者量身设计,课程设计无异于普通课堂,对网络课堂缺乏个性设计。
因此,我国精品资源课程应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适合网络的课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教师讲授,多一点师生讨论,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点探究发现。如情境、会话式的资源呈现,以主题或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设计,考虑语言障碍和内容吸收能力的全程字幕呈现,针对具体单元、模块的线上作业设计等。
(二)提升交流平台的利用率
MOOC中学习者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媒体、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向学习者提供了“课堂互动”平台,偶尔会有极少数的评论或提问,却得不到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反馈。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应积极组织、引导、带动课堂论坛与其他社交平台的充分利用。课程团队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论坛中开辟模块化论坛,及时地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适时地对学习者的讨论进行引导与解答,活跃网络学习气氛,良好的氛围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地去论坛中对课程内容、作业等进行讨论。
除课程平台上的互动外,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可在社交网络上为课程平台注册账号,用于推送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关注平台可随时浏览课程信息,对课程进行评论、转发等。同时,还可鼓励学习者创立各种学习群组,群组内成员可线上交流,亦可举行线下聚会等活动,得以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
(三)注重用户反馈,不断更新与调整资源
MOOC中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每一次的线上交互式练习进行记录,系统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纳,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各个教学资源[2],在大规模学习人群中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为了通过课程准入评审,教师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关注评审体系上,导致课程质量虽在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很多课程内容的内在质量却难以保证。课程通过评审后,课程维护及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使用过程中数据的积累,追踪学习者的行为资料,从而调整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督导组织应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督,从建设过程中的互动频率、反馈收集、更新速度、更新质量等进行监控,适当建立奖惩制度,促进课程建设的适时维护。
(四)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学习评价体系
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之一Coursera拥有一套灵活的学习评价体系,向所有课程提供作业互评的技术与平台,允许教师自定评价指标与体系[3]。因而,Coursera可同时采取系统自动反馈、同学互评、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可借鉴Coursera的多元化、多手段的评价方式,将课程平台评价、学习者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身。客观评价可由平台自主进行,主观评价可建立课程评价平台,学生的测试成果提交到平台后学生和教师均可进行评价[4]。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其网络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高等院校也在努力通过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朝着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共享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善于借鉴国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总结了MOOC中先进的技术及理念,结合现阶段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了精品资源课程在资源呈现、跟踪反馈、交互、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思路。从而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发课程建设的启示[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3(12):44-49.
[2]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