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科学探究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探究的内涵

第1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横排纵写;科学性;内涵

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是我国各个省市的重要环节,很多省市在对其进行续修的过程中通过会使用横排纵写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很多研究人员对横排纵写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对其进行更新与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下对其进行研究。

一、横排纵写的内涵

横排纵写的方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运用,纵观历史发展进程,自《史记》开始,横排纵写的方式在我国各类史、志类中的运用已经有2000年有余,其在历史中得到如此长久的传承与使用,必有其优势所在。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横排可以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定位,纵写的方式可以对历史进程以及事物的动态发展变化进行还原,讲社会发展的历史以立体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可见,横排纵写也属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剖析研究的方式,是对不同阶段历史、事物的动态过程与结果研究的重要方式。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研究与表达的方式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对物质运动状态进行观察与对运动状态下的物质进行观察。人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第二种方式,通过对个别物质、事件以及行为的观察,以此作为目标来对参与期间的物质以及物质运动过程、结果等进行描述,较为常见的有回忆录、记叙文以及相关的报告等,这一方式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相对来讲,横排纵写形式为主的编纂则属于第一种方式,其在有限的空间内来对物质的发展、运动以及相关规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科学属性来对其进行分类,例如《北京志》等。

二、横排纵写的科学性

1.横排纵写的特征效应

首先就是切片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分类纵剖来讲局部事物的历史发展进行切片化,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对事物、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详细的观察。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从某一个单独的切片可以了解到个别事物的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同时还可以直接的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趋势等,对某个事物进行切片处理,可以将该事物的不同阶段特点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列,让其源自于何处,发展的方向直接体现出来。此外,切片效应还可以对影响事物发展的不同因素之间的香菇关系、影响以及转化过程进行体现,加大对事物的研究效果与理解力度,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的优势。

其次是结点效应,众所周知,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方向以及规律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事物或者事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以及相关的因素进行了解与分析可以加强分析的质量。也可以说在对历史切片的剖析面上的结点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加强其余周边事物接口的链接,通过进行内部的研究可以明确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发展规律,对于外部的研究可以延伸出其周边的状况,以此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横排纵写在这一环节中更是体现出其自身的科学性与优势,为某个领域或者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并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到不同时期对这些研究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与掌握,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对事物的发展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明确化。

最后就是空间定位塔形结构,通过上文对横排纵写内涵的研究可以说明,按照科学属性来进行分类,便于直观的还原事物发展的历程,也可以对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定性处理,并对其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等诸多因素进行阐述。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事物进行严格的科学属性分类,可以将整体进行分离,更为客观生动的还原事物空间动态,这一过程就属于空间定位塔形结构。

横排纵写自身结构具有严谨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事物发展具有多面性,不同的层面也涉及到不同的因素,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横排纵写也遵循了这一物质发展的规律,其所采取的编目方式与这一原则相统一。以这一方式进行修志工作,可以为人们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动态进行更为直接的方式,也可以加强对社会结构的剖析,对社会发展进行量化处理,进而彰显发展规律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科学联系,加强人们对社会的了解程度。

2.横排纵写的科学发展

横排纵写可以对社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及时处理相关信息与反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延伸潜力。修志的必要性受到诸多争议,很多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修志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并不一定会在社会达到相应的效果,对于地方的民情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掌握,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已经掩盖了书本反应状况的时代。这一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各个部门之间的重视,也有局部地区提出要杜绝书本修志的方式,以其他方式来为地区的发展提供资料等等。各个地区对修志问题的研究与创新成效较差,难以系统化、科学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按照上文的分析与研究,将修志在不同领域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科学的了解地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通过横排纵写的方式来整理出全套的结果,以此来构建生动、真实的社会发展空间,这也就说明了修志的价值与作用。在各个地区进行修志工作,是对当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但很多地区认为修志仅仅是为了弘扬地区的文化特点与历史优势,其实不然,通过横排纵写的方式来对地区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可以对当地的自然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模拟空间,由此可见地方志是对地区历史活生生的再现。

修志工作也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对现代所使用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对其运用的意义与精华所在,并结合新的方式与理念来进行创新。在修志方面进行横排纵写的创新需要充分的发现潜在资源,并结合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优化,避免创新工作流于形式。构建系统信息平台,将不同的分类信息采集进行直接的储存于分类,通过科学化与数字化的方式来实现对资料的汇总工作。也可以说是对社会动态发展进行实时记录,制定具有科学、客观、严谨的地方志,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治理。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地方志修正所采取的横排纵写方式以其自身的科学性依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走向综合,科学之间的合作,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把实施科学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目标,把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这已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科学教育的基础在于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掌握静态的科学知识,更在于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化学教学不仅应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注意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化学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把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及科学与人文的教育有机起来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化学教学从强调对知识结构的培养转向以科学基本素养培养为中心,化学教学从强调对知识结构的培养转向了强调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1、现科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内涵。

在化学教学中要实施科学素质教育,首先我们要对科学素质培养的重心和目标有所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科学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在科学过程中必然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行为和习惯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教学观点,科学知识和技能属于智力因素,而科学行为和习惯、科学精神、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现代研究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的培养对于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素养的全面育人目标包含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袁运开先生认为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①科学知识和技能,②科学探究过程、方法、能力,③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素养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我们只有改变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观念,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才能实施化学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在化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中心,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2、化学教育内容的内涵及其功能。

新的课程标准使现代中学化学课程有了更广泛的教育内容,现代化学课程的内容不再仅注重“三序”的有机结合,而更注重化学知识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更新,加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及其蕴含的隐性教育内容,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更加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以科学探究为线索组织科学学习内容(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扩大化学史和化学家的知识,加大化学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展示科学课程的STS课程框架。在教学内容中把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充分反映了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全面实施科学教育目标。所以说,化学教育内容也应体现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扩大了化学教学内容内涵,也就扩大了化学教育的功能,化学教材不再只是化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不再仅突出其求知功能,而蕴涵着丰富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功能。

3、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科学能力是科学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不仅作为一种知识形态,而且是一种过程。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应具有基本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的领域,得出新的结论;都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信息载体,以化学学科特点――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方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内容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才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当今理科教育一个重要趋势是重视探究活动,强调科学探究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只有在探究中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品质。

4、科学本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体现科学本质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身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的关键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自己主动去探究知识的本质。去构建科学知识的意义结构,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本质。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第3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 转变方法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改变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和生存方式。[1]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系统阐述。

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的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2]。自主学习强调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新的意愿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3]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说,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第一,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们应当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第二,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由此提高彼此的学业成绩;第三,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个人责任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第四,社会技能(Social Skills)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第五,小组加工(Group Processing)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小组自评”。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以及实验、操作、调查等探索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端正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探究意识、探究态度,以及探究能力。其中探究意识包括探究兴趣和探究的意志品质等;探究态度包括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合作性等;探究能力包括想象和思维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二、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中学习方式内涵的辨析,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庞维国教授认为:“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他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可能就需要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上看,研究性学习有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之分。个人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动机,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集体从事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合作学习过程。集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需要成立课题组,需要课题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各展所长,交流研讨,共同把问题解决,共享研究成果。最后,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经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研究性学习。概言之,上述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认为,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本着充分利用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原则而寻求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搭配的话,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8]

三、结语

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各种学习方式既有优势,又有缺陷,所以教师应该运用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式,而不能强迫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卿素兰.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3][4]肖川.教育漫笔(二十五)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J].中小学管理,2002(8).

[5]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6]郭莲花.探究学习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4(1).

第4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概念图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概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历史沿革及其实践模式,能清晰地展示探究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概念图(concept map)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Joseph D.Novak教授提出的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它是以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又称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概念地图(concept maps)或概念网(concept webbing)。[1]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图表容易被学习者快速识别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力。[2]本世纪初,概念图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尝试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学科教与学、评估工具、远程教学系统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计算机人工智能、企业管理等等。

事实说明,概念图具有信息量大、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延展性强、填补修复容易等特点。[3]近年来,挖掘并利用概念图的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概念图研究的热点。本文拟用概念图解读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 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Joseph.D.Novak & D.B.Gowin(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Klein, S. P., Kuh, G. D., Chun, M., Hamilton, L., & Shavelson, R. (2005). 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cognitive out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6,(3):251~276.

[3] Yin, Y., Vanides, J., Ruiz-Primo, M. A., Ayala, C. C., & Shavelson, R. J. (2005).Comparison of Two Concept-Mapping Techniques: Implications for Scoring, Interpretation and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第5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一、文献回顾

科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科南特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科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才被明确提出。之后,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深入探讨科学素养的内容和含义。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芝加哥)主任米勒(Miller)在1983年提出的三维模式,他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关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三个层面[2]。米勒模式抓住了科学素养的核心并以一定的实证数据作基础,在学术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

我国将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要素: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了解与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总体而言,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构成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中学生是未来公民;其次,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在公众科学素养的构成中,但又不同于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学生的特点;最后,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又是科学教育的指南性文件,所以学生的科学素养构成也应该参考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素养的内涵论述。

二、研究设计

1.样本与资料

研究本课题期间,正值笔者教育见习。见习学校多分布在北京郊区,通过同学协调,笔者最终对首师大大兴附属中学、首师大密云附属中学和首师大延庆附属中学三所北京远郊区县的中学生科学素养进行测评研究。三所学校在北京市排名都处于中等位置,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大兴附中和密云附中为高中,延庆四中为初中,调查涉及初三、高一、高二年级。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数209份。

2.指标体系与测试问卷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因此我们从公民科学素养指标体系、PISA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课程标准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设计了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STSE。其中,科学知识与技能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实际应用;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探究认识、探究运用、科学本质;科学情感与STSE包括:科学情感、STS、STSE。每个二级指标细分为三个三级指标,如科学知识又分为理解掌握、解释现象、解释规律三个递进层次。

我们认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设计的问卷主要涉及物理学科在科学素养中反映出的问题。根据对指标体系的调整,可以测量化学、生物或科学综合等学科的科学素养。问卷题目的设计尽量与生活情境相联系,测查学生情境中问题解决的科学素养。采用五点法测量,例如科学知识的解释规律的指标,问卷的题目设置为:我能够用……(阿基米德原理等)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相关规律,合理地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A非常符合,B符合,C一般,D不符合,E非常不符合。

在指标体系设计时,我们还考虑了维度的递进关系,如:一级指标科学知识与技能中,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实际应用三个维度难度逐渐加深,即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实际应用分别属于科学知识与技能中的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我们在问卷发放时采用不记名方式,以尽量减小测量误差。此外,我们还收集了被试者的性别、年级、学校等基本信息,用来作差异统计分析。

我们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分析。通过统计,问卷的信度为0.911,大于0.7,满足统计的信度要求。

三、结果分析

我们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以0―4分给予赋值分等级。2分为中间值(对应C一般选项),3分正向程度加1(对应B符合项),1分为负向程度加1。

1.整体分析

整体来看(见图1),科学素养的各个二级指标都没有达到3.0,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二级指标的中水平(科学技能、探究运用与STS)低于高水平(实际应用、科学本质与STSE)。

在各年级一级指标整体水平中,科学知识与技能和科学情感与STSE两个维度走势基本相同,初三和高一处于同一水平,而到达高二有一个上升的过程。科学探究维度,初三到高二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见图2)。

虽然从整体的趋势我们能够发现上述两个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各级指标的平均结果。而各指标具体差异,如知识与技能维度,高一和高二2.71和2.89之间是否真的能表现出差异,到底在哪个题目上存在明显差异,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2.差异分析

我们主要进行了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分析,试图回答整体分析中出现的问题。

(1)性别差异

我们对整体样本进行了关于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解释规律、过程技能、综合技能、问题解决、理解方法、科学作用等六道测试题目的回答结果上有明显差异(双尾检验大于0.05)。其中过程技能和综合技能都属于二级指标科学技能范围。

根据SPSS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对男女生在这六个题目上回答的结果作了比较,发现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得分,表明在这六方面男女生差异明显,并且男生在这六方面的科学素养要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在科学知识与技能和科学情感与STSE两个维度上,初三和高一没有明显的差别,在高二有一个突变的过程。而在科学探究维度,初三和高一有下降的过程,到了高二又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为分析这两种情况,我们对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回答结果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在科学探究维度,对初三和高一学生的回答结果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高一和高二学生在问题解决、探究原理、探究过程、知道内涵、理解方法、素养习惯、科学精神、理解STS、社会联系、理解STSE和环境关联等方面存在差异,高二学生表现明显优于高一学生。其中,知道内涵、理解方法、素养习惯这三个内容属于二级指标中的科学本质的维度,理解STS、社会联系属于二级指标的STS维度,理解STSE和环境关联属于二级指标的STSE维度,说明在这几个维度上高二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优于高一学生。

针对科学探究维度为什么在高一会下降,我们进行了科学探究维度,根据初三和高一学生各个题目回答结果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只有在科学本质这一个题目考查上,两个年级学生的回答存在明显差异。从分析中得出,高一年级学生对于科学本质内涵的了解并不比初三好,而是明显低,可以解释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一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更加糊涂。我们推测由于教师更加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呈现起伏走势。

四、结论与讨论

1.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整体来看,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生科学素养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科学技能、探究运用和STS在每个一级指标维度中处于最低水平。我们认为科学技能、探究运用和STS在每个维度属于中等水平,但是结果表明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表现不好,说明我们认为的科学素养中等水平和学生评价反映出来的水平有差异。

2.男女生在科学技能等六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男女生在解释规律、过程技能、综合技能、问题解决、理解方法、科学作用等六个方面的回答有明显差异,并且男生得分都比女生得分高,表明在这几方面男生的科学素养比女生好。从物理学习的成绩来看,男生成绩平均要高于女生,这也体现了物理学习的性别差异。并且,科学素养的考查主要关注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男生更具有乐于动手、乐于思考的特点。

3.各年级分别在不同维度存在差异

在年级差异分析中,初三和高一在科学知识与技能和科学情感与STSE两个维度中处于同一水平,而到高二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维度中,初三到高二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学生从高一到高二有一个飞跃的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探究原理、探究过程、知道内涵、理解方法、素养习惯、科学精神、理解STS、社会联系、理解STSE和环境关联等10个方面。经过初中和高中一年的物理学习之后,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上述10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说明高一到高二的教学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科学探究维度,高一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远低于初三学生。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师如果不强调科学本质教育,学生很难自己理解科学本质。所以要在高一教学中适量增加科学本质的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问题。本研究的结果也只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调查样本较少,并且只分布在北京郊区,对北京市的代表性不够;二是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有待斟酌,尤其是问卷问题,采用主观评价给调查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我们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来弥补这些不足。

注:本文系2012年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青少年非正式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测评的研究”(2012KPYJD06)和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M510519)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i.

第6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科学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期对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有所借鉴参考。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所谓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可以说,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观念。

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背景、新形势下,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工作能力得到更好展示。在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着力培养一定科学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1.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讲到了“生长素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较好范例。教师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施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做成动态效果投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学生自己的推想,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学生大胆的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各种推想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鼓励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习和领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实事求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实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报告、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学会实验对照,实验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实事求的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生物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遵循以及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们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良好榜样。

3.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癌变”时,可以联系实际讲到癌症的预防;在讲授“种群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物科学活动,去试着调查公园山坡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与当地卫生保健部门联合起来调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查遗传病,让学生们推测其遗传方式。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4.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这是学生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必备环节。在教学观察中,要帮助学生们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手段,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学会了解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科学素质的内涵,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方法、搭建丰富载体,努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蒙绍权,李桂芬;在生物教学法课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第7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

知识理解为前提,实践运用为目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源于自然生活,最终也需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就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而言,学生学习的重点不仅仅是把握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发展自身科学素质以及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关于教师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1营造探究的情境

1.1营造探究情境的内涵:“探究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个性不被抹杀,学习思维不再抑制。营造探究情境的目的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综合生活经验与原有理论知识大胆得进行猜测以至总结出探究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的干预,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自身观点的前后变化。

1.2营造探究情境的实例:在一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电影《苏乞儿武状元》的节选,视频中释放出了氯气。从视频中学生们可以直观得观察到氯气的物理性质,比如颜色。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了氯气的密度,毒性,酸碱性等性质。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来主动分析氯气性质的内部原因。通过教师设置的一系列情境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达到了深刻掌握知识的目的。

2营造生活的情境

2.1营造生活情境的内涵:基本上所有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学校与课本也就完全将学生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不能正确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与所学知识的价值。这时,需要教师有意识得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自然科学与课本联系起来,指点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化学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隐藏的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摆脱泛泛而谈的听课,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置身于科学之中。

2.2营造生活情境的实例:在一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打开一听可乐,这时立马会有气泡冒出,随之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何冒泡的问题,引起学生初步思考。随后将可乐分别倒入常温与冷却的玻璃杯中,观察到常温杯中气泡更多,向学生提问。为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晃动可乐瓶,便可看到有大量气泡冒出。通过演示上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认识到了化学反应速率。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化学知识就隐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为营造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教师们更要留心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3营造史学的情境

3.1营造史学情境的内涵:古今中外不乏有大量优秀的化学家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对科学的态度,他们在科学道路上走过的艰难旅程以及他们的做出的贡献和成绩无不影响着学生们对学习的态度。每位化学家或者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为教学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活教材。在教学中营造出史学情境,可以将课本中固有的知识追根溯源,使学生了解到历代化学家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科学方法。

3.2营造史学情境的实例:在介绍“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入的是法拉第发现了苯的存在,其次讲解法国科学家日拉尔等人是如何确定出苯的分子式以及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最终介绍化学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凯库勒通过梦境确定苯的结构式。通过上述关于化学教学中史学情境的运用,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由来能亲身可感,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营造实验的情境

4.1营造实验情境的内涵: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源于自然,同时也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度了解化学知识的机会。在实验中可以将课本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开发了学生对化学研究的新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情境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强化化学科学探究的意义。

4.2营造实验情境的实例:在进行“钠”的焰色反应课程讲解中,首先引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烟火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家庭中使用的食用盐遇火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最开始引用这些常见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随后,教师进行钾与钠的演示实验。演示结束需要学生自己总结看两者的不同与相似。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钾,钠,铜,钡,钙的颜色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通过亲自实验,学生们能更清楚明了地把握书本知识,同时体验到化学实验学习的乐趣。

5营造多媒体的情境

5.1营造多媒体情境的内涵:在当下这个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事业都需与时俱进,包括教育事业。教师们需要做的是把握当下最新化学科学的动态,最新社会与化学科学有关的热点时事,最新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们应充分运用当代科技产物,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化学科学的前沿领域,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5.2营造多媒体情境的实例:在就“现代生态保护问题”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收集,制作,展现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现如今社会热点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能源枯竭等。而化学科学在这些问题上也在致力寻求解决办法,比如降解物质的研究,新材料的研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情境将这些问题研究一一展现于学生面前。通过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与现代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学生更可以明了得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把握知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益处。

6总结

总之,如何高效得上好一堂高中化学课,是每个高中化学教师值得思考一整个职业生涯的问题。对于上述关于情境教学的一些介绍,只是高中化学教学方法中的区区一角。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得创新改革,使每一套方法都能适用于所处环境。同时,教师应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进步。

作者:孙艳静 单位: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利.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5,(44):144-144.

第8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探究式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就简单地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1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对原理以及概念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往往准备好相关的问题以及事例,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并掌握相关的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就是立足于老师指导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研究,了解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以便从中总结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纵观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往往将教师作为核心,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往往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探究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老师则是知识的组织者,倡导学生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即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探讨

2.1树立问题意识,创设探究情境

一般而言,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从而就需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以便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此同时,讲究提问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就要求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提问的最佳时机。此外,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是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充分表现,从而就要求教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2.2课堂中积极合作,认真分析资料

从而就要求老师充分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来为学生讲述相关的背景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会出现的结果进行猜测。通常情况下,探究活动不仅仅可以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推论。例如在学习细胞膜制备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洋葱表皮细胞、口腔上层粘膜细胞等,让学生对这些细胞结构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以便选择出适合提取细胞膜的最佳原料。再如在对细胞膜功能进行学习的时候,列举体液调节就是很好的例子,像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但是它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这样学生在想起了胰岛细胞分泌物质的时候就会对肝脏细胞施与一定的刺激而且分泌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细胞膜控制物质的作用,接受刺激则凸显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老师只是教学活动在组织者,倡导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后研究课题,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新课程所倡导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课外研究课题作为课堂的延伸部分是很有必要的,从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积极营造出良好的科学氛围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对于研究性活动的课题,我们既可以选择当前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又可以选择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试验问题。比如说在学习到《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条件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响植物向性生长要素研究的试验,从而就需要学生充分结合当前所学习的知识,设计出科学且合理的研究方案,对试验的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并要求学生定期观察植株生长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2.4注重过程,亲身体验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探究式教学强调的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要做科学。要求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生命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做科学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使知识升华为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究式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就基于探究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之上,从树立问题意识、课堂中积极合作、课后研究课题、注重过程等来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探究欲望

近些年,“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深入人心,各地幼儿教育正掀起绘本教学热潮。绘本对幼儿是新鲜的阅读材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鲜尝试。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看图说话的年龄段,图画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绘本阅读能让孩子们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引导孩子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是激发孩子们探究欲望的最好方式。

一、当前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的两点缺陷

1.问题过于简单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教学互动就是由教师多提问,多让孩子回答。但教师应该注意,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否开阔孩子的思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单纯的让孩子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内容简单直白,孩子不需要思考就可以集体回答对还是不对,仅仅场面活泼,但幼儿无需动脑,思维并没有被激发。

2.互动性过于片面

在幼儿园,活跃的孩子更能吸引教师的注意。在课堂上,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示范游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经常会倾向那些能力强或热情开朗的孩子,很多孩子在整节课堂上都没有被老师注意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知道老师问题的答案,但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他们往往认为“老师喜欢××,不喜欢我”“我不像××那么厉害,我不敢说”,严重损害了儿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如何挑选幼儿绘本

幼儿绘本图书多种多样,我们如何在这瀚如烟海的图书中选择到最适合孩子们的呢?下面我们以科学绘本为例,讲解如何挑选合适的绘本。

1.适合幼儿阅读

为了让年龄小、知识储蓄不足的幼儿能够喜爱科学知识,我们挑选的科学绘本必须语言生动、内容幽默风趣、情节精彩、容易实现的科学绘本。如《变高变矮的国王》这一科学绘本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了解到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孩子们如果对此感兴趣,回家后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将兵乓球压瘪后,放到热水中,观察其恢复原状的过程,直观地感觉到热胀冷缩的变化。

2.拥有精彩片段

绘本教育意在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科学绘本中必须拥有精彩的片段,给儿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儿童体会到科学实验的快乐。如教授《工具的智慧》这本科学绘本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简单工具的实物,让孩子们自己亲手使用,切身地感受到古今工具的演变,感受到现代工具的便捷和使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创造的探究欲望。

3.富有知识内涵

富有知识内涵的科学绘本能够帮助儿童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还能够拓展儿童对科学的发散思维。如《拓拓是分离混合物的高手》一书中,在分离油和水的实验中,孩子们得知油比水轻,所以能浮在水上。通过发散思维,孩子们在利用浓盐水分离好坏稻种实验中,也能够理解这一实验也是利用了好坏稻种的轻重不同。

三、绘本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参与产生欲望,欲望引导探究。绘本阅读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育方式,要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故事中。绘本阅读的故事较短,但教师不要一下全部讲出来,要边读故事边让孩子猜测后面会发生什么,鼓励孩子编写自己想要的情节或结局。

2.开放教学

根据孩子的天性,开放性教学无疑是一种不错教学方式。绘本阅读不一定局限在教室里,可以根据绘本内容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花园里,甚至可以到动物园或郊区,为孩子们营造在轻松的气氛,书上的内容不再遥远,孩子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绘本热萆钊肓私狻=萄内容也不必都是名家所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创作绘本故事,并在课堂上互相传阅或演绎出来。

3.绘本流通

当前优秀的绘本图书价格较贵,因其内容简单,孩子往往很容易就能够记住,再读时就很容易厌倦,增加购买量又会给家庭增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交流绘本,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绘本推荐给朋友,可以把看过的绘本和没有看过的同学互相交换,在大家都看过之后,还可以交流感想,增加互动性。

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的故事,是最适合幼儿的图书。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看图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方法,提高幼儿对书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陈亮.由绘本打开阅读之门――谈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3):55-58.

[2]顾悦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