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饮食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项整治”无疑是整个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关键词。
这一年,政府成为了主角。
一场中国特色的“专项整治”
2007 年 7 月 27 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这是时隔七年之后召开的一次会议。
一个月之后,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是一次负有特殊使命的行动。此前,一些国家和媒体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大肆炒作,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当然,这首先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问题,这是事实。
国务院总理在这一次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指出,特别是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量大面广,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45万家,其中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有35万家,占总数的78.7% ;证照不全的有22万家,占总数的49.8% ;无证无照的17万家,占总数的36.6%。一些食品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这是专项整治之前,官方公布的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
在经过全国范围内四个月的地毯式整治之后,宣布“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战役,专项整治确定的八项任务、20个工作目标及12个100%的量化指标总体上全部实现”。
《小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的整治期间,超过九成的人们普遍感受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
然而,除却整治期间,从长期的政府常规监管来看,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您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有效吗?”31.7 %的人认为很有效果或比较有效果,38.9%的人认为一般,还有29.4% 的人认为效果不大。当然,这个结果相比前一年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在前一年的同样调查中,83%的受访者对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表示不满意。
从国家监督抽查来看,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为77.9%,2007年上半年达85.1%,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尽管如此,超过90%的老百姓还是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
事实上,在完成专项整治行动的总结中,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强调了下一步长效机制的建设,要求建立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以及监管网络,实现全过程监管。
一位接受《小康》采访的地方主管官员坦言,仅靠某一次的专项整治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这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倘若要维持专项整治期间的成果,还必须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但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还让老百姓吃不安全食品,实在说不过去。”这位政府官员说。
这显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过去一年,您对您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吗?” 49.7 %的人表示一般,27.8 %的人表示满意,还有22.5%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物价水平提上日程
“过去一年,您所在地区食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是否让人满意?”《小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90%的人认为整体价格水平过高,其中尤以肉类食品价格上涨为甚。
受粮油肉禽蛋等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本年度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部分食品的消费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宁夏为例,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760.7元,同比增加315.8元,增长12.9%,恩格尔系数为35.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增加额占消费支出增加额的51.6%;但猪肉、牛肉、羊肉、鲜蛋、鲜瓜果的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在2.9~13.9%之间,因此,食品支出增加主要是价格上涨所致。
另一方面,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对城乡居民生活普遍产生影响,特别是影响到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仍以宁夏为例,2007年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城镇居民人均多支出331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19.7%,增加的收入中有近两成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低收入居民人均多支出173.9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44.4%,也就是说低收入家庭增加的收入中有四成多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食品供应方面,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食品供应很充足或比较充足,与上年度基本一样。在食品供应种类上,也有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种类比较丰富或很丰富。另外,从2007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情况来看,食品销售相当活跃,粮油类销售额增长37.0%,肉禽蛋类增长40.5%,均高于其他类商品。
《小康》调查发现,外出就餐的人们也普遍感觉到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接受《小康》采访的老字号晋阳饭庄总经理卢文海承认,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饭庄的菜价也在上升,尽管事实上菜品价格的上升幅度远不如现实中物价上涨的幅度。“饭庄在去年圣诞节期间调了一次价,比上一年度同期提升10%左右的价格。”他估计,以目前物价上涨的趋势看,今年还将会有一次调价,而且这次的价格上涨幅度可能在15%-20%左右。“涨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卢文海说。
79.7 % 的受访者表示,因为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在外的就餐。
饮食结构存健康隐患
《小康》还针对“不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否影响到了您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查,回答“有一定影响”的人数占30.8%,回答“影响比较大”的人数占26.1%,回答“影响很大”的人数占31.2%,回答“没有影响”的人数仅占11.9%。说明本年度食品价格上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居民的饮食结构。
根据《小康》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人们在饮食结构上的安排稍有不足,很注意膳食安排和比较注意膳食安排的人在80%左右,这个比例低于上一年的90%,但仍明显高于2005年的70%和2006年的75%。选择吃保健类营养品的人与去年差不多,比例在56%左右。但显然,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健康影响更为重大。有将近8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平时会阅读饮食健康方面的报刊杂志或书籍。而近年来,在很多报刊杂志中,有关健康饮食部分的内容也明显增加。除却物价上涨对饮食结构的影响,人们在健康饮食方面的整体认识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
官方在这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引导。2008年初,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为十年来首次更新,指导居民合理营养、保持健康,对今后我国居民饮食营养结构会起到积极影响。
在新的平衡膳食宝塔中,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摄入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摄入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摄入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
在卫生部所做的一个前期调查表明,慢性病是引起中国居民因病死亡的原因之一。而在最常见的三个诱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中,膳食是其中一个因素。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今后会更合理、更严格地平衡膳食。
关键词:转基因 案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3-03
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教授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获得首例重组DNA,自此拉开了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史上的发展序幕[1]。20世纪90年代,第一例利用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使用,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应用[1]。1993年,美国批准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avr上市,这使得转基因食品正式进入了民众的消费生活中,成为传统生物技术食品的延续和丰富 [2]。此后,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食品被誉为未来“粮食咽喉”,但是随之其安全性也开始备受关注[3]。纵观我国近几年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状况,2008年,我国启动了计划投入资金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该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就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优先领域这些重点问题及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4]。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和另两名在作物中插入外来基因技术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农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这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世界粮食奖”首次颁奖给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5]。多年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同时也款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6]。高层次的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民众的知晓程度较差,很多人只是听说有转基因食品的存在,谈不上科学理性的认知,更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盲目的谈“转”色变,可见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与转基因安全知识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经由高等教育的食品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扎实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评价常识,做到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进而拥有认知新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才能让科学之风吹开发展之路。
自200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6门课程,其他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等课程,其教学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新技术、新问题和新生产力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从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而《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原理概念相对晦涩难懂,教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于20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之后,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实际的分析中,而不是学习晦涩的抽象理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7]。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不胜枚举,非常适合案例法教学。因此,将教学计划内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进一步向学生传授正确、客观地看待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需要。通过案例引发讨论,让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学课程枯燥无味;还可以逐步使学生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8]。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激发高科技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转基因科学技术中的深刻学说,体会蕴藏其中的科学思想,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老师也避免了填塞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就原理概念而讲原理概念的老调重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高新科技的兴趣[9]。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批判、继承、发展之中曲折前行[10]。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凭借逻辑和证据进行辩论及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科学、客观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并推动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
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根据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案例设计教学内容,首先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棉花、抗虫转基因水稻、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和抗病毒转基因甜椒”为例来认识具有特定抗性的转基因食品;以“耐储藏转基因番茄和耐储存转基因河套蜜瓜”为例来认识延长果实储藏期的转基因食品;以“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大米、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亚麻和降低过敏原的转基因花生”为例来认识改良品质的转基因食品;以“抗乙肝转基因番茄”为例来认识药用功能的转基因食品;以“吸收有毒重金属硒的转基因印度芥属”来认识可以改良环境的转基因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研发和产业情况,更清晰地认识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研究,以及我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所处的位置。
另外,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围绕历史上引发转基因食品物安全争论的典型案例,如“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普斯泰事件”、“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中国广西迪卡007/008玉米事件”、“黄金大米事件”、“帝王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等展开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以及获准进入市场的程序。进而,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新进展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导入案例,教学过程可分为“案例呈现-问题提炼-角色模拟-教学实施”四个步骤,下面以迄今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为例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案例呈现”将发生在1994年的“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娓娓道来,然后向学习抛出“为什么要向大豆中转乳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如何确定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处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掌握知识、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然后把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环节请学生分饰大豆种植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角色,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者辩论,其间由教师把转基因大豆的背景、转基因食品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以及管理策略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教学中,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存在分歧和疑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完成“教学实施”的过程。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再让学生进一步提出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及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从而更易切中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案例法教学将学生放到不同的角色饰演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有助于引导食品专业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事务的讨论之中。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师队伍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师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本校教师+客座教师”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以本校的师资力量为主,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坚持轮流听课,分析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提高本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11]。另外,分析发生在我国或者涉及到我国的重要转基因安全案例可以从社会引入教师资源,以曾经参与处理过转基因重要安全事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专家、学者或公职人员为客座教授,有请他们参照国家标准程序来解读如何处理的相关事件,形成生动的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如“湖南黄金大米事件”、“湖北非法种植Bt转基因水稻事件”、“广西大学生异常事件”和“山西老鼠绝迹事件”等。本校教师与客座教师的结合,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碰撞。
3.4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材建设
目前在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教学中尚无一本合适的教材,本课程的案例法教学尤其需要一本精编的案例集锦教材,因此需自主编纂首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集锦。该教材围绕五个原则进行编写,一是“秉承事实”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案例的来龙去脉,没有任何感彩的倾斜和结论性引导,保持科学严谨的纯粹态度;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则,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拥有全方位信息的知情权;三是“科学规范”的原则,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用理性、客观、辩证的科学思想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用科学思考问题、用科学分析案例以及用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深入浅出”的原则,全书使用科普性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描述,继深入挖掘案例之后,注重强调转基因食品与我们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知识;四是“网络同步”的原则,在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青年人更愿意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将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电子教材、教案、大纲、课件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网上同步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查阅和自主学习。
3.5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仅仅从一张期末试卷来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因此对于考核机制的改革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宗旨,将考核机制加以改革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堂考核”,涉及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参与度,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讨论及辩论”,理不辨不明,由学生分饰食品生产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不同的角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乾坤,让学生针对典型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和辩论,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从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案例集锦教材上涉及的内容中选择3~5个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独立的案例分析并形成小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论文更加直观的得到教学质量的反馈,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体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更加注重于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使考核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塑造学生的科学观。
4 结语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同时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得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学习其他的相关课程及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模式,力求为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9.
[2] 平静.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人类健康伦理疑虑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87-89.
[3] 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J].生命科学,2011,23(2):179-185.
[4] 王江波.转基因技术百亿重大专项获批[J].食品科技,2008,33(8):8.
[5] 杨骏.转基因专家获世界粮食奖的意义何在[J].种子科技,2013,31(8):31.
[6] 王国霞,贾红帅,秦凌云,等.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调查―― 以郑州市北大学城为例[J].农学学报,2013, 3(4):55-58.
[7] 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24(6):66-67.
[8] 李楷彬.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61.
[9] 王珍发.利用科普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0] 沈亮.试论批判性教育教学反思[J].管理观察,2012(15):136-137.
关键词:针对 本质安全 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53-01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塑造本质安全型企业是职工最大的福利、企业最大的效益。实现安全形势长治久安并非一日之功,重点应从培育本质安全员工入手,采用科学方法,营造氛围,实施针对性培训。
1 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的重要意义
员工本质安全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可通俗解释为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和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安全生产无事故,从而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谐稳定。
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既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思想。
纵观事故多发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因素占90%以上。因此,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成长过程
美国行为学家保罗·赫塞(Paul.Hersey)提出的情境领导模式,把员工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R1“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第二阶段为R2“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第三阶段为R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第四阶段为R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比照保罗·赫塞(Paul.Hersey)情境领导模式,笔者认为,可把本质安全型员工成长过程划分:自然本能反应、依赖监督、独立自主管理和本质安全四个阶段。
本质安全阶段是最高目标,就是生理、心理条件符合生产系统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技术素质高,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能够控制安全生产运行系统各环节,正确处理安全故障及意外情况。安全意识达到与企业共存共荣的超越自我境界,能积极主动开展安全创新活动,与领导、同事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主动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团队安全氛围,自己也有了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团队中体味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3 实施针对性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应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健全长效机制,将培训工作融入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贯穿于员工发展的每一阶段,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3.1 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
改变单一的集中办班式培训方法,重心下移,将培训任务、培训方式转向基层,实行项目部(班组)为单位的分散式培训。发挥现有本质安全型员工的作用,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和创建“同岗学习小组”活动,采用岗位上练、竞赛中验、活动中促的培训机制,提倡员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薄弱环节和自身需求在岗自学。
3.2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追求培训时间的长短和期数、课程、人员的多少,转移到追求培训实际效果,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以激发员工内在需求动力为切入点,以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落脚点,针对员工自身具体特点,合理运用“情感启迪法”、“活动熏陶法”、“情景模拟法”、“言传身教法”、“氛围感染法”等多种安全培训方法,确保培训效果。
3.3 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改变以往培训内容由上面确定、培训人员由下面选送的方式。走出大而全、“一锅煮”的老路,注重个体差异、定期认真分析员工所处成长阶段,做好培训规划、计划和培训设计。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确保学有所用、用有所学、学以致用。
4 实施针对性培训的具体措施
4.1 评价员工,分析确定培训需求
员工安全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进行量化描述的过程,评价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员工所处成长阶段,从而确定出培训对象群体。结合石油企业现阶段实际情况,推荐以下两种评价方式。
4.1.1 岗位安全考核,评定安全星级员工
按照“重点突出、简洁实用”的原则,制定安全星级员工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由团队(项目部、班组等)定期组织安全星级晋升和验星考核工作。其作用为:一是依据考核量化得分划分的星级档次,能反映出员工所处发展阶段,使每一位员工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比学赶帮超”的热情。二是能划分安全培训需求群体,为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设计,实施针对性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4.1.2 年度业绩考核,选拔本质安全型员工
年度业绩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基本要求、技术技能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四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的子项,加大安全得分权重。例如:在基本要求方面应侧重职业道德、应知应会及安全生产知识;在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应侧重熟练程度和发现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业绩方面应侧重安全业绩、协作能力和执行力;在工作表现方面应侧重责任心、主动性、协作性和安全生产纪律等。评价结果按“优秀”、“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划分四个档次,考核优秀的为本质安全型员工,可享受本质安全型员工津贴。考核基本胜任的要提出警告,并指定师傅进行言传身教。考核不胜任的,必须离开工作岗位,进行脱产培训。
4.2 创新本质安全文化,营造快速成长氛围
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不是一躇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创新、丰富和改进过程。杜邦安全理念启示我们,创新本质安全文化,将本质安全文化内容融入团队内部每个角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全员本质安全的目标。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载体,推陈出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二是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机制。三是用亲情的牵挂启发人,开展“向亲人祝福,向亲人安全寄语”活动。用无情的事故教育人,通过“事故反思会”等形式举一反三,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用真情的爱心呵护人,突出“以爱为本,严字当头”,关注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从深层次、全方位体现团队对员工的关爱。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赫塞.情境领导者[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治理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及人们出行频率与日俱增,给道路交通运输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使得交通管理工作与车辆、行人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几十年,我国处于高速公路交通建设的集中建设期,在交通管理上尚有不足,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且有明显上升趋势,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国家以及群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人身安全的威胁,还影响了我国的安全形象。因此,急需加强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及管理措施的实施。
1.事故致因理论
所谓事故致因理论,简单地分析就是阐明危险如何转变成事故的理论,主要分析事故的成因、发展及事故后果。根据事故致因可知事故的发生是人和物两大系列轨迹交叉的结果。因此,防止事故发生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中断,使二者不能交叉。具体的说:如果排除了机械设备或处理危险物质过程中的隐患,消除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就砍断了物的系列连锁;如果加强了对人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住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就砍断了人的系列的连锁。这样人和物两系列轨迹则不会相交,伤害事故就可以得到避免。
人和物两大轨迹又可分为人、物、环境和管理因素,因此,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作业环境和改进安全管理水平。
2.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科学规划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设,忽视长期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造成一些道路交通拥堵“瓶颈”和安全隐患路段。
(2)安全隐患还比较突出。有的载货汽车侧后防护装置被非法改装,强度大大减弱;“大吨小标”现象虽有所遏制,但依然存在。一些临水、邻崖、坡陡、弯急路段,事故多发。一些交通运输企业挂靠经营问题突出,不履行对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和教育职责,驾驶人聘用把关不严。据统计,在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80%是由营运车辆及其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
(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薄弱。农村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无牌无证、违法载人现象普遍,事故多发。农村公路标准低,安全防护设施落后。2003年以来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发生在农村公路的54%。
(4)管理水平和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的理念、机制、手段、方法,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警警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和高速公路警力不足问题更加严重。
(5)公民交通安全意识有待强化。机动车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仍很突出,自行车、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淡薄。近年来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导致事故致死人数年均增长5%。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尚未形成全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格局,特别是公益宣传相对较少。
3.消除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安全不断增加的需求给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必须坚持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狠抓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知,交通事故的预防必须从人、车辆、道路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入手,消除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从而达到预防或消除事故的目的。
(1)提高驾驶人员的素质
驾驶人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事故作为一种警示,时刻提高自身的意识。
驾驶员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严禁超速行驶、违法超车等;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注意力集中,严禁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
行人一定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天桥;不翻越护栏、横穿和斜穿路口;任意横穿机动车道,翻越中间隔离带。
(2)提高车辆安全性
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及其损害后果与车辆性能是分不开的,建立完善的汽车安全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加强对车辆的安全检查和主动、被动安全性能研究,避免不合格的机动车参与交通;严格执行机动车年检和报废制度,对主要部件存在严重缺陷的车辆,经修理仍达不到技术要求的,以及已达到使用年限的车辆,必须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避免因车况不良而造成事故发生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加交通标志、信号灯和隔离设施等,建立起有助于通行的交通条件,把道路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保障出行人员的安全;对于高速公路主要是加强路面巡查和路况自动化监控措施的应用,控制超速和强行超车;在大雾和雨雪天气要进行路面疏导和控制车速,防止超高、超宽、超长、超重等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对弯道和交叉路口等事故多发路段进行警示、警告。
(4)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交管部门还应该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对驾驶员进行分批的学习法律法规政策,从实处提高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和法律意识,对于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在培训中让大家得到共鸣,使他们自觉的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提高叫交巡警的整体执法水平,增强交通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落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社会化管理交通的各种措施,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在管理立法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4.结语
通过我国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严峻形势的分析,结合事故致因理论的原理,从人、车辆、道路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建立安全、健康、快速运行的交通环境,形成科学、健全和行之有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戴晓明.试论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
[2]胡晓娟,胡毅夫.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10).
[3]姜亦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及管理措施分析.财经界,2013,12.
【关键词】脚手架与模板工程 安全隐患 措施
0前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给脚手架、模板工程的施工技术提高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发展既大大促使了脚手架、模板工程的施工生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由于近几年城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大量的桥梁和地下工程等建筑的大量建造,使得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空间逐渐增多。由于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将模板和脚手架工程的安全作用没有放在首位,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直接影响了脚手架、模板工程质量,而且也对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脚手架、模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引起了高度重视。文章详细分析几个脚手架、模板工程安全事故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了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保障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1事故举例
近几年,脚手架、模板施工安全事故频发发生,文章搜集了几例典型的安全重大坍塌事故案例,并进行了详尽分析。
2010 年 1 月 3 日,云南省昆明新机场航站区停车楼以及高架桥工程 A- 3 合同段东引桥第三联模板支架坍塌,造成施工作业人员 7 人死亡、8 人重伤、26 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 616.75 万元。此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相关施工单位,并未按照安全措施进行详尽的安全管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验收人员在发现支架搭设的不规范等安全隐患后,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进行安全整改,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直接原因是:架体构造的不合理,安装支架时,违反了安装规范,导致右上角翼板的支架发生局部失稳,并导致了架体的整体失稳进而发生支架的坍塌。
2010 年 1 月 12 日,安徽省芜湖市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配送中心工程,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施工人员 8 人死亡、7 人受伤。事故原因是:该项目的模板工程,未经专家的详尽论证、在施工的过程中未按方案进行模板安装,建筑施工单位严重违反国家安全法规的相关规定,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脚手架与模板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施工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脚手架与模板施工的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不高,同时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其次,由于项目部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的安全措施,不能有效地落实到位,直接导致了恶劣的施工环境。
2.2 脚手架与模板材料选取的问题。
脚手架与模板工程施工中,材料主要是胶合板、全钢大模板和钢管,其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材料是模板支撑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质量要求,需要采用 Φ48×3.5mm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制作脚手架钢管,螺栓拧紧扭力矩达 65N・m时扣件不得发生破坏。但是,广泛存在一些租赁市场的管理混乱,大量不合格的钢管、扣件混入到施工工地,加上质量安监部门质量把关不严格,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3 施工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中使用钢管、扣件搭设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模板支架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对于那些空间较高、跨度较大、荷载较重的模板支架体系,研究人员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计算。不少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都比较简单,在施工时,又仅仅是拼接以往的经验来布置支撑系统,极易发生模板支撑体系失稳现象。通过对事故进行调查发现,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时,实际受力情况与模板支架内力分析并不完全符合,这些在没有经过科学的、合理的计算之前,脚手架与模板工程的支撑体系,必然存在着支撑强度不足、系统整体稳定性差等缺点。实际情况的模板支架工程中梁板荷载的分布特点,中间荷载较大、两边的载荷较小。在三个支点的支承反力中,中间的立杆承受全部荷载60%~70%的竖向荷载,而两边立杆只承受着30%~40%。但是在有些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却将竖向荷载进行平均分担,导致了中间立杆荷载强度不能满足设计的安全度要求,是造成支架系统失稳的主要原因。
3 防止脚手架、模板倒塌的技术措施
3.1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合理选用钢管、扣件等材料的质量是努力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建设单位必须购买或者租用具备生产厂家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检测证明和产品标识的钢管扣件后再按国家安全标准规范进行搭建施工脚手架;其次,在使用钢管和扣件前,应按国家相关安全技术规定,按批次对钢管和扣件进行质量抽样,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能在施工中违规使用。
3.2 加强施工时的管理
3.2.1提高施工队伍业务水平
首先要提高架子工的专项技能培训,建立其一支专业化的脚手架与模板施工队伍。强化施工时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架子工的人身安全意识和自我的保护意识。未经培训合格的架子工的不得上岗作业。同时质监部门要对各专业架子工队伍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2.2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首先,施工单位应当制定详尽的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安全管理体制,施工单位需要编制施工企业内部的安全技术措施,做到技术交接时必须要以书面文字为依据,两单位的交接手续要完善。其次,积极做好推行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工作,保障在建筑施工中一线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增强施工企业进行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的能力。
3.3 注重模板工程的设计计算
为了更好地保证模板架设的工程质量,要做好模板施工的准备工作,在模板施工前应首先进行详尽的模板工程设计,模板工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选型、材料的荷载计算、系统的结构设计等,通过详尽的设计,使得模板及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来支撑预期荷载,达到有效控制模板变形量的作用。模板设计包括详细的设计计算书,而且要对模板设计中的细部构造画出大样,注明准确的接头方法。
3.4 加强政府的安全监督力度
3.4.1严格按照安全条件将材料准入施工现场,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严肃查处发生的安全事故,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隐患、事故多发的企业和施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按照安全条件将材料准入施工现场,加强对模板与脚手架进行必要的质量验收,要严厉打击生产劣质材料的单位,经过相关必要的质量检测合格后,产品才准许进入施工现场。
3.4.2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之参与到专项质量整治当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已经查处的安全事故,媒体要及时对安全事故进行质量暴光,对钢管、扣件的质量检测结果,要及时公布与众。
4 结 语
模板与脚手架广泛应用在我国各种建筑行业中,首先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制层面预防、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法》及《安全生产法》等相关的国家安全规定,加强施工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加强涉及的建设工程中,各方主体的安全行为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从多方面、多渠道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JGJ 59-9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关键词】山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汽车通车里程与保有量迅速增加,广大消费者在享受社会、经济繁荣以及生活便利的同时,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被提上了日程。特别在广大偏远山区,由于公路路线纵坡大且地形极为复杂,长陡坡多,与此同时,受低速行车、超载、重载等多方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有70%的级别严重的交通事故产生于广大山区农村公路之上,因此,强化广大偏远山区的交通安全保障这一课题尤为重要[1]。
一、影响山区农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整体上讲,影响我国山区农村交通安全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笔者将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公路自身的技术指标来看,线形指标低。由于受制于资金所限,山区农村公路线形指标低。为了确保公路的通畅性,大多数路线经常采用了更低指标与极限指标,为其日后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一般来讲,这种不良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表现出来:首先,小半径曲线。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山区农村公路当中的曲线。农村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其稳定性与制动性能均较差,底盘重心高、载重较大,在这种路面上行驶容易引发车辆相撞、侧翻、驶出车道等交通事故。据相关资料显示,公路平曲线的半径越小,其曲率则越大,因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几率也随之会增加,当这个值小于400米时,交通事故产生概率将明显有所提高。其次,视距不足。平面交叉口、小半径凸形竖线、曲线暗弯等广泛存在于农村公路当中,因视距会直接决定驾驶者接收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因此,对于交通安全极为不利。视距不足是导致事故数量增加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视距不足的路段分布与出现频率等都会影响到交通事故,比如连续出现的视距不佳线路,相应会增加交通风险;在视距受限多发地段,交通事故产生概率也相对较多[2]。
第二,防护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制于资金所限,大部分的农村公路都存在着对排水与防护重视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桥涵、路面、路基等出现道路病害。此外,部分桥涵荷载偏低,桥涵与路基宽度不相匹配,缺少安全侧护栏等都加剧了山区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
第三,安全配置低。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当中的交通安全设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许多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不尽科学,极为混乱,主要存在设施不配套、不合理与相对缺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般而言,在很多视距不良、急弯陡坡路段并未设置一定的视线诱导、交通标志等设施,从而使得驾驶者自身无法提前掌握好路面情况加重了交通事故幼发率;有些位置的设置被其它物体遮挡或者是不醒目,很难被驾驶者提前发现,甚至有些设置位置与危险点相近,这些都导致驾驶者不能很好掌握使用要求,无法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此外,安全配置不配套,选用标准不一,从而也会给驾驶者影响驾驶者判断,造成信息混乱,这些都会增加交通事故产生率[3]。
第四,养护资金欠缺。公路的管理与养护是公路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对于山区农村公路而言,其建设标准过低,如果一旦出现破坏,其破坏的面与点就会不断扩大。但就实践层面上讲,由于资金投入于养护层面上较少,公路养护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进而出现了管理养护者数量少且素质不高的局面,使得养护作业无法较好实施,加重了交通安全隐患。
此外,驾驶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自身的安全意识本就较差。缺乏严谨的技术培训,在驾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抢道、聊天等不规范行为。这些也人为加重了事故发生率。
二、降低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不足,笔者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供以各位同仁以参考。
第一,增加对山区农村公路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公路建设标准与质量标准,从整体上改变传统公路安全设施配置低、防护不到位、线形标准低的总体局面。
第二,在山区农村公路沿线的医院、学校、村庄等交通混杂与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醒目的限速、学校及村庄交通标识,有效减缓车速,避免因各种不规范的现象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出现,这是降低交通事故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第三,完善公路养护机制与宣传教育措施。首先,关于公路养护机制完善方面,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明确责任与关系,切实将组织机构职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对养护工作者加强管理、统一培训,设置专项工作队伍,全面提升公路养护工作的地位;其次,农村公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是农村居民,因而无论是行人还是驾驶者,都存在一定的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进而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因此,有必要对广大居民进行交通安全方面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交通隐患。
【关键词】农村初中 化学实验 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0-02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笔者从事农村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中的危险情景。实验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给学生家庭带来财产和人身的损失。但也不必因噎废食,以致于不敢动手实验,安全实验的关键在于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就转化为安全。现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以下几个方面常常会发生化学实验事故。
1.对课本实验不够熟悉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来说,有时并不能符合条件,若在设计实验时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实验原理及药品,就可能会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
2.违反操作规定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化学实验中的操作不是太清楚,以至于发生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平时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在实验课上,好奇性强,很容易违反操作规定。
2.1点燃可燃性的气体前应检验其纯度。
如: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纯度,这个学生一般都能正确操作。可是,如果在该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瓶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子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这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装锌粒,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就会发生爆炸。
在演示氢气的性质实验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爆炸实验以加深学生印象,具体操作为:找一易拉罐,上部开一小孔,然后堵住小孔朝上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小孔朝上放在铁圈上,再用火柴靠近小孔去点,就会听见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将塑料瓶高高掀起。
2.2加热实验完毕,应按规定有序撤除装置。
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集气,实验完毕时,一定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
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大试管,以致引起试管炸裂,飞溅出碎玻璃极容易伤人。
2.3药品的添加顺序。
如:配制稀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伟浓硫酸的稀释过程要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颠倒顺序,就会有浓硫酸溅出伤人,发生事故。
3.用药过量发生危险
一些实验尽管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如果用药量稍大便会引发危险。所以应严格按照剂量添加药品。
如:钠与水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时,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通常取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即可),不得随意用药,且要选用敞口较大的烧杯作反应容器,千万不能放在像小试管等敞口较小的容器里反应,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所以,在学生做钠与水反应的分组实验时,一定要事先给学生强调注意事项:①此反应只能放在烧杯里做(事先准备好放在学生实验桌上的),不能放在小试管做。并讲清原因。②金属钠只能取一粒,不能多取(事先把钠切成绿豆大小放在实验台上,老师一定要站在旁边监督学生取药品)。③只能用镊子取金属钠,且镊子一定要是干燥的,不能用手拿。
4.制取气体时实验装置不畅通
实验制取气体时,一定要保证实验仪器装置畅通,导管不得堵塞,否则会因气体无法排出而发生爆炸事故。
如: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的导管口处把棉花放得太多又塞得太紧,就会导致加热后产生的氧气排不出去,试管内气压增大而把塞子冲飞,棉花随着氧气流冲出并燃烧,燃烧的棉花存在安全隐患。
为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在学生做这个实验之前,老师一定得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①组装仪器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加热过程中水蒸气遇冷流回试管底,从而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时,均匀受热后酒精灯的火焰先固定在靠近试管口的药品处,然后慢慢地把酒精灯的火焰往试管底部移,若反过来,氧气流会把前部的高锰酸钾带向导管口,阻塞导管。③放棉花之前把棉花先拉松,且不要放得太多,尤其棉花不要用水弄湿。④要做到先“离”后“熄”。即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5.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6.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凡失落标签的试剂教师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7.实验室空气不畅通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不是太齐全,如通风橱、换气扇等,所以在设计实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实验加以修改。
如:制取氯气、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制取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
为排除实验安全隐患,更好更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要按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3)有可燃性气体的实验,在点燃气体前必须检验其纯度,并注意室内通风。
(4)有毒实验能做就做,要是条件不满足,不能勉强。尽量找替代药品。制取或进行能产生具有刺激性、恶臭和有毒的气体反应时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或变质药品。
(6)化学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如银氨溶液久置后再用易发生爆炸。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没做过的实验要向有经验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2. 施工过程中,对受保护的管段应保证其导电的连续性。
3. 钢管阴极保护(牺牲阳极)施工应划定作业区,并设护栏,非作业人员不得入内。
4. 阴极保护(牺牲阳极)防腐工程,在送电前应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并形成文件。
5. 阴极保护(牺牲阳极)防腐采用的电气设备与装置的安装,应由电工操作,并符合设计要求。
6. 阴极保护(牺牲阳极)装置与管道连接采用电焊施工时,接头部位的防腐绝缘处理,应符合设计规定。
7. 阴极保护(牺牲阳极)的电气设备与装置、电缆、极板材料和构造、各接头部位的绝缘材料与处理工艺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8. 绝缘法兰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绝缘法兰不得浸泡在水中。
(2) 绝缘法兰不得安装在管道的转弯处。
(3) 绝缘法兰不得安装在有可燃气体的封闭场所。
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吕雪飞 吕清明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促进下,全县范围内的新农村各项建设正逐步推广和深入。目前全县乡村出现了三股风:一是行政自然村级公路的全面硬化风,全县村级公路已基本上实现了路面的水泥硬化,公路不仅“村村通”已成现实,且在逐步向“通得好”方向发展;二是全县居民摩托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风,一户家庭拥有一辆甚至两辆以上摩托车的现象比比皆是;三是在公路沿线新建住房风,其中又以新建楼房居多。这三股风的出现本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农村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长,居民手中可支配收入有了一定增加,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少教育引导、约束监管和规划调整,这三股风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农村一个严重问题的出现:由摩托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有了大幅度增加。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近两年来农村发生了多起摩托车交通事故,其中一些交通事故还比较严重,造成了一人或多人伤亡,经济损失比较重,给当事人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导致产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一是摩托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他们驾驶摩托车大多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相应培训,技术不过关就勉强上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培训、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导致他们对交通法规一知半解,遵法守法就更无从谈起;二是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差。因道路建设的改善,他们存在有开快车、酒后开车、开车不戴头盔、一车乘坐多人、人车争道甚至在道路上相互追赶嬉戏等现象,而这些事情又无人提醒和管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三是摩托车数量的增多、使用频率的增加导致交通事故的频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多,现在摩托车已基本上成为了家庭成员的代步工具,出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外出都骑乘摩托车的现象,随着下步家电、摩托下乡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摩托车进入千家万户;四是公路修建及周边建筑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乡村公路在硬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设计不合理、弯道过多、建筑质量无人监理、桥梁及路边结合部处理不合要求等现象,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公路沿线新建住房离公路过近,行人乱穿公路,没有给驾驶员留有处置突况的空间和时间,十字路口或转弯路口建有住房,挡住了驾驶员的视线,影响了对前后左右路况的判断。五是道路两边居民占用公路现象严重。有的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有的将砖、石灰、预制板、稻草、棉梗等物资剁放在公路两侧,占用了本来就不宽的公路空间,挡住了驾驶员视线。
农村因驾乘摩托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已呈现出多发、频发、群死群伤等态势,从爱护群众生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考虑,必须引起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依笔者浅见,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综合治理,营造和谐安全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一)大力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一是大力营造宣传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氛围。可采取报纸、电视广播、路边悬挂警示标语横幅、举行交通事故警示巡回展览、肇事人举行现身说法报告会等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使《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形成“学交法、知交法、守交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民遵守交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大理论培训力度。定期举行培训班,采取县培训乡、乡培训村骨干的方式,也可采取县直接培训村一级骨干的做法,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轮训,达到每村均有一到几名道路交通安全员的要求,再由这些受训骨干负责所在村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监督实施,促进法规的末端落实;三是加强公路沿线交通标志的全面化、配套化、系列化。如设置限速、戴头盔、弯道多、事故多发路段、勿乘坐多人、有车(人)出入等显著标志和警示牌等,提醒驾驶员时刻注意安全。四是加强村级公路交通管理。每个乡镇至少设置2至4处地点相对固定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采取乡镇干部和村级交通安全员在村民驾乘摩托车高峰期和易出问题的集中期(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村民集中出行的时间段)轮流值班等形式发挥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负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和服务于农村广大驾驶员朋友们,纠正一些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问题和现象,提醒和劝告出行人员注意安全,克服乡村公路配套管理方面重建轻管、放任自流等现象,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修建村级公路的技术指导和监理等工作。村 一级公路修建必须报批县一级部门,对实施方案进行专家审查和论证后方可实施,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合格的修筑队伍进场修建,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出现修筑队伍“草台班子”、“人情班子”、“临时班子”等滥竽充数的现象,从源头上保证公路的修筑质量;修建过程中,县一级部门要派出技术过硬、敢于负责、态度较真的监理人员全程跟踪问效,协助解决修建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协助督促做好公路配套工程建设,防止出现桥梁无栏杆、路面过窄、软硬路面结合部落差过大、弯道过急等低级问题,影响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加强问责制,对公路修筑后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和干部,要认真查纠,采取行政问责和刑事处罚等方法严明法制纪律,对虚报冒领、挪用经费、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绝不姑息迁就,确保村级公路修建的质量。
(三)加强对公路沿线周边建筑的管理和规划。全县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新建砖瓦房热潮,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增长后,现在又出现了新建楼房的热潮。并且村民大多喜欢把楼房修建在公路沿线,数量多、标准高、造价大,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他们有的修建得离公路过近,禾场与公路直接相连,家中人员出门就直接站在了公路上,小孩经常在门口打闹嬉戏、追赶玩耍,突况增多;有的把禾场的围墙修建到了公路边上;有的修在十字路口和“T”字路口的房子离公路过近,影响了驾驶员对前后左右路况的判断,等等,这些都增大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对此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一栋房子建成后,就成了既成事实,将影响几十年的历史,如果需要拆迁,则面临费用过高、民众抵触情绪大、工作量大等问题,因此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以时不我待、抱着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妥善处理此问题。一是加强宣传。使村民知晓公路沿线修建住房的相关规定,自觉把房子建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外。二是硬性规定。要求新建房子与公路的直线安全距离至少保持在30至50米以上的距离外,且不得修建有离公路过近的围墙等附属设施,既保证了安全,又为以后可能的公路扩宽留有弹性空间,防止更多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房子建在了公路边。三是拆迁一批。对那些离公路过近、建在十字路口、T字路口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不符合交通安全法规要求的房子予以拆迁,使驾驶员能保持良好的目视空间和“净空”环境,人人都能做到平安出行。四是质量检查。对全县农村硬化了的村级公路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采取弥补措施,切实解民所忧,好事办好。五是清理占道。加强对占用公路现象的清理,农忙季节加强宣传管理,防止出现上路打场晒粮等问题的出现,对公路两侧堆放物资的现象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定期进行清理,还路于民,彻底发挥公路的交通服务功能。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5号
姓名:吕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