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区域卫生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卫生信息化

第1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落实五项工作

根据卫生部提出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6字方针,近年来,南京市加快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南京市成立了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直属单位也明确了分管领导、分管科室,并制定了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卫生局。下设4个科室(办公室、规划科、运行科和12320管理科),编制13人。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负责全市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负责与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信息联通和交换,为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通信保障,负责江苏省暨南京市12320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市民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是在平台建设与专业系统应用方面,南京市与各区县卫生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间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已经部分启用,HIS、LIS、RIS、PACS等系统在医院广泛应用。公共卫生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及疫情分析系统、计免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监管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等都已投入使用。此外,南京市卫生电子政务也已全面启动。

三是建成了南京卫生12320网,改版了南京市卫生局网站,开发了全省12320应急指挥数据汇集系统,开通了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目前,南京卫生12320网主要有三个功能:网上预约挂号服务、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查询,18家三级医院接入了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开通了12320专家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服务。

四是启动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进行菜单式的专业培训。

五是组织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如: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云计算技术讨论、区域PACS建设技术交流、存储与安全学术研讨等,并举办了国家级、省级卫生信息化继续教育项目。

下一阶段三大重点

2010年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行医疗一卡通;二是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三是落实国家“十一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1.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以全市为区域研究单位,推进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统一接口、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行各类硬件、软件准入制;以区县为单位,统一HIS、LIS等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推行医疗一卡通,2011年底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2.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

建立全市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构建统一交换平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保险(新农合)、办公自动化、通信、应急指挥、监控、身份识别、户籍管理等共享,并进行数据归档、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实现全市医疗区域协同,真正做到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经建立300多万份。但是从国家的标准来看,能够接入到南京区域共享交换平台的,能够面向老百姓开放的还非常少。怎么样把“死档”变成“活档”并实现“多档合一”,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事情。计划在未来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与示范”的开发应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并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个人全程健康服务。

落实“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9年,我们以南京医科大学为首联合申报的课题获得了科技部的立项,项目名称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目标是基于互操作性开放标准的大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该课题主要有六项研究内容,分别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的研究与设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应用服务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示范。

项目涉及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构建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标准与规范,为区域内各种卫生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整合与共享提供规范保证,促进卫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应用。二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卫生信息资源信息量大、标准不一、分布异构、访问效率低。要采用合理的存储模式,以提高管理与访问效率,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探索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类、检索与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集成和内容共享,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服务。三是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区域居民健康数据分类及使用模型,设计对健康信息的访问授权、关键隐私信息的加密处理、用户隐私信息的自管理等数据安全机制,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项目被分解为四个课题:一是基于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架构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承担;二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研究,由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承担;三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由东南大学承担;四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示范,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目前已完成了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基本确定了试点区县及医疗机构,完成了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并建立了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交换平台技术模型。2011年将在试点单位启动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思考的问题

1.各级卫生信息中心如何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确定?在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建设方面如何加强?

2.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管理如何有效结合?如何有效利用行政的措施来保障全市卫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3.区域电子病历、电子认证如何解决?我们的观点是,市级不需要建RA(Registration Authority,数字证书注册)中心,可以建一个省RA中心或者省市共建。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外包如何协调解决?政府部门为了省钱可能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但如何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安全?南京市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卫生信息数据专区。

5.区域医疗协同能走多远?按照南京市政府建设“南京都市圈”的构想,市民卡已经在向扬州扩展。2011年将推行南京医疗一卡通,区域医疗协同最终能扩展到什么程度?

第2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化;数据安全;数据存储;数据传输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涵盖区域范围内卫生医疗系统各个方面的大工程,它不仅是现有数据的简单整合、汇总,还包括与多个业务系统的对接,以及实时业务数据的联动。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区域范围内的卫生数据的大融合势必带来对数据安全问题的全新考验。卫生信息系统一旦出现故障、黑客入侵或恶意破坏等,会给国家、医院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带来严重影响[1]。区域卫生信息中的数据,可以说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最具价值的部分。数据的增多使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各类安全事件引起各单位信息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本文将重点讨论数据的存储、传输、应用管理等安全因素,并通过若干个实例展示应用效果。

1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

1.1数据的存储

存储工作在数据安全中是最底层的方面,属于硬件范畴。如果数据中心的存储出现故障,数据将直接丢失,从而给个人和各医疗机构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3]。数据的存储安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存储介质的冗余。区域卫生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收集大量的数据,对存储器是个巨大的考验。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双柜,双柜中又有同步与异步之分,各有优势。使用双柜可以保证当一组存储柜发生故障时,另一组可以较快的接替,有的甚至可以做到无缝对接(同步)。对业务不会产生过于明显的中断。(2)数据库管理。在大型数据库的管理方案中,比较常见的是小型机+Oracle方案、Linux+Oracle等方案。也有采用X86系统+Oracle的,但不多见,较常应用于小型数据库。在小型机+Oracle方案中,由于小型机的稳定性和Oracle数据库的成熟和管理优势,使数据库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让人满意,因此,如果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种方案。而Linux+Oracle方案中,部分版本的Linux系统不采用图形界面,使得系统的稳定性相当可靠,这种方案也可以考虑。而X86系统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兼容性问题,大型数据库中较少采用此种方案。在数据库防灾方面,可以选择HA或是RAC来保证高可用,当数据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基于操作系统的HA或是RAC应立即启动,实现“漂移”,将所有的资源和配置文件都交接到备用服务端,实现无缝对接,前台业务不发生中断。当故障排除后,该资源应可以自动“漂”回。(3)容灾及异地备份。容灾,就是在灾难发生时,在保证应用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维持系统业务的连续运行[4-5]。本地数据库或是服务器自身的高可用,并不能保证数据及其内容的物理安全性的,数据必须在本机、本地和异地进行3地备份。数据中心机房还要在异地设立灾备机房,当主机房发现灾难性故障时,所有的主机房资源可通过网络转移,由灾备机房接手,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1.2数据的传输

数据在传输的访问通道、开始、过程、落地等几个环节均易出现安全性问题,要传的数据是否按照标准进行了转换、传输过程是否加密、到达数据中心是否有对应的解密工作以及入库的过程,均需引起注意。(1)数据访问通道的安全管理。现在的网络环境非常发达,不光单位内部有网络,单位外部也有大量的接入,比如城域范围内的网络接入,VPN拨号进入,U盘接入等情况。传统的端级防护、单点布防安全解决方案能起到的作用甚微[6]。①针对单位内部的网络,首先要对网段进行划分、管理,数据中心的网段必须与其他服务器分开,也需要在核心交换机上进行设定,仅允许某些可信网段进行访问。同时还要使用堡垒机,对数据库访问的用户和权限进行管理,并且记录其中的操作行为,做到实时监控;②对于城域网间的接入访问和数据交换,中间建议使用网闸和前置机进行摆渡。物理隔离网闸是一种具有多种控制方式的固态开关读写介质,它连接于两个独立的主机系统之间,对传输数据进行安全保护[7]。确保对方获取数据时并未直接对中心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是通过一个可信中间的设备进行交换。而部分前置机可能还会提供B/S的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建议使用WAF(简称Web防火墙)结合边界防火墙对页面进行保护,防止篡改和SQL注入式攻击等行为;③对于外部VPN拨号进入内网行为,建议使用带有VPN管理功能的边界防火墙进行管理,可以选择SSLVPN和L2TP等方式,均带通讯加密功能,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窃听。(2)数据的采集方式选择。尽管数据采集工作与数据中心的数据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方式选择不当,极可能将中心数据库的地址或接口暴露出来,造成隐患,须引起注意。其中,应尽量采用“前置机+中间库”的方式,将下级单位生产库的数据采用某些技术手段导入到中间库,再通过中间件传输到中心机房的前置机上,再通过中间件的服务写入到中心数据库。应避免中心数据库直接与对方发生接触。而区域卫生VPN与数据中心之间,需要架设防火墙,防止中心端网络直接向各业务单位无限制开放。(3)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果不借助工具,将会以明文的方式进行传输,如果中间被人窃听,数据将会被盗取。对数据进行加密是当前保护数据私密性的主流方法[8]。目前一般的平台中间件,比如东方通,会提供消息队列插件。这个插件是通过调用JMS(Java消息服务)插件,来访问前置机数据库中的数据,拆解转换成Xml格式,通过自身的消息队列管理功能,将这些Xml信息打包成队列,一个队列对应一条消息记录,这些消息记录都是加密的。接口中传递的数据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比较可靠的做法是将若干个接口再次封装,组成一个服务,统一对外提供服务,这样可避免接口的直接暴露;而接口中传递的数据,也需要进行加密,比如通用的BASE64加密算法,如果没有对应的解码算法,将是一堆乱码。(4)数据落地后的备份工作。数据采集尽量争取做到只采一次。基于这个思路,数据落地后,在往主库中写的同时,也需要再写一份到备份库中,这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这样,当下级机构的前置机数据丢失时,可以保证在数据中心还有一份备份,保证采集结果可追溯。

1.3数据应用管理

数据的应用环节是数据最容易泄露的环节,如何确保数据既被合理使用,又不外泄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数据的查询控制。数据即使不落地,仍有泄露的风险。在查询过程中,截屏软件或其他记录软件都可记录下查询出来的数据。所以,在无法限制数据查询的前提下,增加查询的合法性,即增加授权环节,可降低数据外泄的风险。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中,CA认证是最好的方式[9],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投入与使用范围的局限性。首先是投入成本过大,不适宜广泛推广;其次是医疗机构的操作人员过多,口令牌的管理是一个难题。比如:区域卫生信息化中最主要的数据就是EHR(电子健康档案),如果医生在就诊时要调阅病人的健康档案,那么就要为每个医生配备一个CA,这笔投入将是非常庞大的,而且管理者并不能保证每个拥有CA口令牌的人都能遵守职业道德。而如果是通过健康卡(市民卡)或身份证的验证方式来实现的,那么医院端的压力就没有了,所有隐私泄露的风险将不再由医院和医务人员承担,转而由患者承担个人的数据信息开放授权,当他们觉得需要给医生提供信息时,就可以由其自行授权。CA认证比较适用于数据共享等平台,因为操作者数量有限,而涉及的对象仅仅是数据,使用CA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2)操作者权限管理主要考虑:①硬件,使用堡垒机,根据不同的操作者进行分级管理,并且记录每个账号的登录及使用情况,保证可以进行追溯;②软件层面,通过软件自身的权限管理和分级功能,使不同的角色、权限用户仅能看到自己该看的部分,减少数据外泄的风险;③制度的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来减少信息人员的非法操作行为。

2应用实例

2.1数据存储的实例

存储器方面,我局采用EMCVNX5700双柜+Vplex机头组成双冗余存储;备份方面,通过Commvault备份软件+腾保带库组成备份平台,利用Commvault自带的MA(介质管理)进行备份管理,确保本地一份,异地机房有一份落地数据,带库中有一份备份数据;边界管理方面采用边界防火墙+网闸+WAF(Web防火墙)组成防护网;数据库方面,针对数据库服务器做高可用,将小型机划分为若干个虚拟分区分组成集群,俩俩互备,通过HA保证高可用,当发生故障时,数据库可实现自动“漂移”。

2.2数据传输的实例

我市数据采集模式,乡镇一级统一为前置机+中间库,市级医院统一为前置机+CDA(HL7临床文档结构),数据传输使用东方通中间件提供的消息队伍插件,数据中心有一个备份库用于存放备份数据。接口中的实时数据,如慢病报卡,则通过BASE64加密方式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密。

2.3数据应用管理的实例

在EHR数据查询中,我市卫生系统采用健康卡(市民卡)或身份证授权方式,每个医生站均配备三合一读卡器,并且完成了对全市各级卫生信息系统的改造工作,只有刷卡才能读出平台上的数据。在操作者权限管理中,硬件上通过堡垒机实现账户及权限的分级管理和监督;软件上,通过强化平台的权限和角色管理模块的功能来加强信息的安全;制度上,通过不断加强科室管理制度和思想教育来保障数据安全。

3结论

在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数据的存储、传输、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以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例,本文提出的数据存储实例,经过3年的使用,边界防护承受了大小近千次网络攻击,其中有300多次为大批量长时间的泛洪攻击,未有数据在其间泄漏;存储器运行稳定;异地备份策略在多次生产库宕机或意外情况下,顺利将数据库及时还原;在几次机房突发意外情况下,小型机资源顺利通过集群实现了自动“漂移”。证明该方案是有效的、可靠的。在数据传输实例中,目前通过该方案已进行了2年多的数据集成、1年半的区域检验外送、慢病报卡、传染病报卡、学生体检、市外转诊等服务,所有数据均未外泄,该方案有效保证了数据传输中的保密性。在数据应用管理实例中,对内,通过堡垒机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同构建了用户权限和分级管理的目标;对外,通过授权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隐私保护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结合自身的应用实践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措施,希望对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建设的单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鞠鑫,戴春林,沈婷.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实践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2):77-80.

[2]胡坤,刘镝,刘明辉.大数据的安全理解及应对策略研究[J].电信科学,2015,(2):112-117,122.

[3]高睿.计算机数据丢失的预防及有效恢复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3):132-135.

[4]曹婷,王珅,陈芳.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容灾措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4,(8):100-103,106.

[5]肖辉,张方,李汉民.医院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139-140,147.

[6]丁珂.大数据时代下的安全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10.

[7]黄洋.探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3):138-139.

[8]薛矛,薛巍,舒继武.一种云存储环境下的安全存储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4,(43):987-998.

第3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处于不同的阶段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方式不同,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也不一样。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和特征刻画,据此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质量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四个阶段,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定量判定。

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政府宏观引导创新活动的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也是各创新主体自身及与环境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一个复杂适应性社会系统。根据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分为创新主体发育、创新主体互动、创新网络形成和创新系统成熟四个阶段。

(1)创新主体发育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在形成初期其组成要素规模小,且体系不完整,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各创新主体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高等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充分提高自身依托基础研究服务企业的能力。科研院所也要充分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中介机构此时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沟通与链接职能,此时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鼓励和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发展。政府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的同时,应通过财政开支、税收等政策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性金融政策,加大对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投资,优化投资环境,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合理的创新投入体系,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从而使创新系统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充分发展及环境系统和辅助系统的建设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2)创新主体互动阶段。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完善,区域生产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创新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即创新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因此,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想使自己的科研成果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同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问的联系。这一阶段开始由政府单独推动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为向市场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市场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得到较大发展,企业与创新系统的实力得到增强,表现为新产品不断涌现,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改善。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市场和政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辅助系统的完善与主体系统的构建是这一阶段的战略重点。

(3)创新网络形成阶段。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互动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密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创新系统中作为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这些创新单元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逐渐形成了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网络。中介机构与创新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入产出结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思想、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网络。

(4)创新系统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已经充分显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良好,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和创新人才都能满足社会需求,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也颇具水平。创新系统的对外输出占有突出份额,此阶段的特征是政府的职能得当,发挥宏观调控、充分激励和鼓励创新的作用,使市场在组织、调整、配置资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指标体系建立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不同,其对经济支撑和引领的力度和方式也不同,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也不一样。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发育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企业等主体规模扩大和资本增加,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积累,经济发展方式以要素积累的驱动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互动阶段,经济发展逐步转变为依靠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主体合作、改善经济运行的结构和质量,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运行的质量改善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形成阶段,经济发展依靠各创新主体进行知识的整合、密切的合作,充分配置区域内的资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已经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合作创新在区域内普遍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方式是真正的创新驱动。在区域创新系统成熟阶段,如上所述,这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高级阶段,其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发挥到最大,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区域内基本建立,主要依靠知识经济和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网络驱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进程。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动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主体互动、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设立了20项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划分为要素驱动、质量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四个阶段。根据经验数据,给出了20项指标不同阶段的临界值(见表1)。据此,可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定量判断。

3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定量判定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工程。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河北省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4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第5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起步的,是上海市较早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长宁区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本区的基本方针: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解读了这三点:基础信息系统做好是第一位的,否则就谈不上交互,也无法打破孤岛,更无法共享;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都需要重点突破;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使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二是基本医疗功能的拓展:出院病人随访系统利用平台实现了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识别传输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进行出院随访工作。实现了包括住院医生调研、二级医院出院、社区医院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

第6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中央政府投入力度空前

2012年9月7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卫生信息利用与决策支持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时任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做了《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她在报告中称,自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三年增加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已合计投入95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3521’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从侯岩的报告提供的数据测算,国家财政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分别为25.3525亿元、27.284亿元和32.18亿元,虽每年提升不多,但整体呈上升态势。

纵观三年的投入,“卫生信息化综合试点项目”是每年的都会投入的项目,投资额分别是2.24亿元、4.06亿元和1.68亿元。2010年的“综合试点项目内容”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在上海、浙江、安徽、新疆、重庆5个地区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试点工作。

另一个延续三年的投入领域是基层医疗。2010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42万个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共投入19.0532亿元;2011年,10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共投入12.5亿元;201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30.5亿元。基层医疗也是所有领域里投入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比例超过70%。“强基”是新医改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对基层医疗的投入相信也会延续。

远程会诊系统在2010年和2011年均有投入,但数额不大,分别为0.84亿元和2.494亿元。此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的投入也在持续进行,分别为19.0532亿元和8.32亿元,占比颇高。

在过往对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加的基础上,该领域在未来的投入仍会持续加大。

报告称,到2020年共4000亿的投资计划中,将包括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除了中央加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预算外,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也在信息化方面增加投入。以2012年为例,天津滨海新区投入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河北6.5亿财政拨款追加医改,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费用。

第7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医疗协同共享新形态

多级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的建设,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新时期的新要求,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助力。各级政府、卫生管理机构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为了避免盲目建设而带来的巨大损失,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做”、“怎样做”,从而选择出一个能够满足和支撑当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模式。

目前来看,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血液中心等,它们通过平台共享数据、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实现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等业务功能。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大范围、多角度、宽领域的协作和共享。

主要的协同业务有: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询为患者提供远程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功能。这样在相应的区域内患者只要提供相应的就诊信息,医生就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查看患者曾经做过的相应的检验检查结果,便于医生诊治;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可以整合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的预约挂号资源,让每一位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方便地预约到这些医院的挂号,对于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可以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检查检验一单通。检查检验一单通是指在医疗机构之间实行检验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通过一单通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避免过度检查,降低百姓就医费用,节省就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远程医学影像会诊。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和重建,实现远距离异地的图像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远程医学影像会诊使患者能够方便地在就近的医院就诊,在保证正确诊断的情况下,减少了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将多家、多级医院构成一个“医疗网络”,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可以在这个“医疗网络上”传输和共享,使得患者在二、三级的医院能够得到专家级的诊断;药品、设备、耗材等医疗资源统一配送。通过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的建设,药品、设备、耗材等医疗资源形成以第三方配送中心为中心点,辐射到各个医院的星型结构。将三级医院的药品、设备、耗材管理网络化,实时更新数据,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配送服务企业,节约医院运行成本,使医院更专注于医疗质量提高与医疗服务的改进。

SaaS解决区域级医疗难题

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时,如何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变成了区域医疗业务协同成功与否的关键。

与“单体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相比,“区域级”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区域级”的数据使用方很可能不是数据来源方,各来源方之间又可能存在着利益或竞争关系,这里数据采集和利用是关键问题。

因此,SaaS模式是能够满足“区域级”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最佳模式之一。

首先,SaaS模式可以通过抑制、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社会整体投资、运营、服务成本最低化。另外,服务对象的多样和庞大,也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运营和服务成本。

其次,由于政府、相关医疗机构的组织属性和业务特性,有些公共产品和服务无法或不便提供,或提供的效率很低。而中立的SaaS服务运营商则能够关注不同的需求主体,有效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支持多元化格局。

最后,由于“单体级”信息系统的大量建设,加上医疗信息标准的不统一,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SaaS模式可以统一信息标准,实现信息大整合,使信息资源真正增值。

SaaS服务运营商独立于应用需求方,在中游通过充当运营商的中立角色,整合、孵化上游资源,通过中间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应用平台将上游分散的开发资源集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类优秀的应用服务,然后再向下游软件使用者提供,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利益的最大化。

数据安全性无法回避

SaaS服务运营模式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这种新模式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由于SaaS的特殊服务模式,其安全风险一般会大于用户在组织机构自行架设的软件,而且对企业内部IT人员来说,外部式的SaaS软件安全风险也颇难掌控。另外,医疗数据涉及大量的隐私数据,怎样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也是SaaS模式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对于信息安全及保障的问题,可根据国家公安部及工信部的信息安全指引,对内/外部泄密、人为错误、“黑客”行为、信息丢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等原因所致的信息安全威胁给出保障技术及方法。

由于信息的非物质化特性以及信息技术的标准差异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SaaS模式相对容易使SaaS服务提供商形成自然垄断的优势。因此,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防止垄断经营,保障用户利益。

第8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坐在从呼和浩特开往和林格尔县巧什营乡岱洲夭村的车上,看着外面的人烟稀少和尘土飞扬,想着卫生部陈竺部长那句“和林是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得最好的县”,其实是挺矛盾的一件事情。

和林格尔“全县总面积3436平方公里,人口20万;地形地貌多样,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立地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较差”,眼前的景象也无出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居然能成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最好的县。

然而当走进岱洲夭村卫生室的那一刻,一切变得真实而具体。

方便便宜

岱洲夭村卫生室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诊断室、观察室、处置室、档案室和药房,而检查床、无菌柜、档案柜、操作台、高压灭菌锅等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当然最醒目的是一台电脑以及与电脑相连的居民健康卡读卡终端、金融POS机以及一个显得有些硕大的LED液晶显示屏。

张春霞是这个卫生室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名人”。因工作认真负责、诊疗行为严谨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曾多次被县政府评为“优秀乡村医生”。陈竺曾接见过她,她也接待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访问者。据她介绍,近几年在县卫生局的要求和指导下,岱洲夭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自治区增补目录药品,而且所有药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岱洲夭村卫生室服务人口约有1188人,目前已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42份,占居民总数的88%以上。

“误诊和用药不当的现象减少了,来看病取药的人多了,当然卫生室的收入也提高了。”这是张春霞对在新医改和新农合背景下的医疗信息化的直接感受。基于此,偏远地区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胡建松是岱洲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54岁的他长年患有高血压。采访当天恰逢他来卫生室看病。张春霞通过读取胡建松的健康卡便能详细了解其健康档案,其中包括生活习惯、家族病史、以往病史、诊治情况、现病史、用药史等。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张春霞简单地给胡建松测了一下血压,询问了几个的问题。几分钟的时间,胡建松就看完了,并拿到了药。他此次看病只花了9.66元,其中新农合即时为他报销了50%。

“很方便。原来看病要到30公里外的县医院。后面的报销也麻烦,我们准备一堆材料。现在看病拿药在卫生室这便能解决,还能在这报销,就带上一张健康卡。说实在话,以前很犯愁看病,能拖就拖,现在我会主动来这里做检查,拿药。方便啊,便宜啊。”胡建松操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告诉记者。

效果很理想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我们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同质量的目标。”和林格尔县卫生局局长杨星晟表示。借助自治区卫生厅将和林格尔列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旗县试点的机遇,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和林格尔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平台。

2011年11月,和林格尔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卫生信息平台设、卫生信息基础资源库和业务应用系统。从县医院HIS系统上线,到县试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系统上线,从LIS、居民健康卡、CA认证上线,到和林县居民健康卡发放,以及随后的PACS、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上线,直至和林县综合卫生管理系统上线运行。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和林格尔的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基本完成。覆盖包括县医院在内的7个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12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个村卫生室、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而相关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新农合实时结算。而健康卡已经发放6万多张(截止今年9月底),年底之前将会完成全部18万张健康卡的发放。

对于和林格尔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杨星晟给出的评价是“非常成功,应用效果很理想”:实现了和林格尔县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县域内信息共享、居民健康卡全程应用、多功能移动监测设备,辅助医生上门服务、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医院全数字化系统应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管理者实时掌握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居民自助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基于云计算的部署模式,绿色环保。

医改基础好

我们知道,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是新医改的重要支撑。期间,国家将重点推进国家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等,以更好地满足服务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走基层、惠民生”的英特尔公司因其在IT行业的角色和定位,积极配合政府、联合企业,进行医疗信息化标准建设和测试、技术架构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形成了从上端规划标准、从下端支持试点的基本配合思路,并给予适时的产品和技术建议,和林格尔县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试点。

那么,和林格尔的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为什么能做到全国最好呢?杨星晟总结的原因有两点:领导重视以及医改基础好。2009年以来,和林格尔以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据悉,和林格尔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长负责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改组织实施。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以细化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提出了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和具体操作步骤;并建立了包保责任制,按照一人一院(中心)要求派出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医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9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

佛山市被卫生部列为居民健康卡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2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和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相互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的纽带和关键,是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检验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的“金钥匙”。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于2009年7月开始建设。该平台是以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各医疗机构及医疗机构内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业务联动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有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居民健康卡一卡通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切实落地。

佛山市首先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方案,卡面由佛山市卫生局与中国银行联合统一设计,按照银行卡管理规范进行发行。佛山市在2012年3月,完成了国家卫生部标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试点系统的建设,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在推行健康卡的过程中采用了试点先行的办法,2012年完成的全市五区首批十二家卫生机构健康卡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大中小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工作,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业务建设系统内容包括有:佛山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市民健康服务系统。

1. 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

佛山居民健康卡为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身份证为主体,辅助以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和过渡,并兼容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等。佛山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具,除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卡通外,还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行业实现共享与交互。电子健康档案需具有区域唯一性(每人唯一编号),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索引体系。

佛山居民健康卡由市卫生局集中管理,各医院调用统一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从制发卡、管理持卡人基本资料、卡维护和交易管理等多个层面对市民健康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与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该套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全佛山居民健康卡的实名制推广,利用居民健康卡的卡片介质,实现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卡管理,还包括卡的挂失,补卡,设置黑名单,停用,操作审计,修改密码等功能,使得居民在佛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区域卫生的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在保证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佛山居民健康卡也考虑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所有的居民健康卡均设置有密码,医生调阅及网上查询均需要密码。

2.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根据卫生部区域健康档案建设的要求,分别采集佛山区域内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包括基础信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和有力工具,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广义的居民健康档案,高效地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对人群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系统内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不仅可以根据健康卡、身份证查询到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医院原有的旧的就诊卡号、医疗内部号、就诊流水号、甚至儿童接种编号查询到个人健康档案。

当居民在不同的卫生机构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建档,即从不同的医疗机构建档,建档人员可以从医院通过诊疗信息建健康档案,也可以通过疾控的计划免疫系统建立健康档案,甚至可以通过血站献血记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 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

本系统对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各部门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系统提供健康档案数据的数据字典与应用系统直接对接的功能,当国家新的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将自动更新。

4. 卫生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的卫生业务的综合查询、统计与业务监管。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条线,各业务科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科室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管理与监控功能。

通过各业务系统的报表展示,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增强政策、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当有突发事件暴发的时候,根据系统提供的血液库存情况,特殊血型人员资料,可以全面了解血液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血液的供给。

同时系统对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市各种卫生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卫生业务协同系统

本系统通过采集的卫生业务信息,进行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让信息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平台的业务协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向转诊子系统、血液流转、基本信息查询等。

通过对血液流转监控,可以跟踪从献血到医院端用血的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传染疾病做出及时、快速判断及相关处理。

对于职业医生资格审查信息,平台通过就诊记录和医生的关联,利用卫生监督部门的职业医生许可的相关信息,对佛山区域内的所有医生进行监控,对于患者投诉的非法行医的人员做出及时处理。

6. 市民健康服务平台

市民健康服务通过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以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卫生信息。增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市民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系统也实现网上办公的功能。

佛山市民可以通过平台定制医生调阅其自身健康档案的内容,自己设置哪些内容医生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居民健康卡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佛山市是首家将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的试点城市,其创新地实现了卫生部对于“3521-2”工程的精髓,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实现了高效率的业务监管。

1. 总体应用架构

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注册服务,索引服务,验证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将卡管系统有机的融合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高度节省了建设费用。

居民健康卡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健康卡,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联动,和信息充分共享。

2. 佛山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

佛山卫生局在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和推广中,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银医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

“银医卡”是佛山卫生局与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也称“银医合作模式”。这种卡具有全部银行卡功能、可跨行业使用的借记卡。卫生与银行合作,整合双方的系统、渠道和服务资源,银行业务系统和卫生诊疗系统技术连接,双方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协助发卡,联动办理居民健康卡账户激活、挂失、销户等交易,方便客户使用,即在医院现场制卡,当场取卡;协助医院搭建自助服务平台,改进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创新各种付费模式,支持客户本地、异地的资金结算;开放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作为医院窗口的延伸,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服务。

这张佛山市卫生局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联合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同时具备身份识别、健康数据存储、诊疗和金融服务功能。中国银行(银行外联平台、MIS POS系统)与市卫生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居民、医生等可以凭居民健康卡查询持卡人的健康档案信息或处方病历,实现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全市医院共享,并可以通过专用读卡器读取居民健康卡上信息来方便患者异地就医和报销。同时,通过“银医互联”平台,在联网医院铺设自助终端设备与医院HIS系统连接,实现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并在中国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

3.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应用

为了让佛山市民能够很好地使用居民健康卡,在佛山市区域卫生平台上以健康卡做主要识别标识,同时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库也以健康卡为主索引进行数据整合。所以,健康档案调阅及其他使用身份标识功能(如预约挂号、业务协同系统等)全部支持健康卡持卡应用。

对于佛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系统的改造,主要包括临床系统改造、接口建设、自助终端及各级医院内部系统改造四类。

上图示例举了佛山市民在住院时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场景: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通过健康卡银行功能直接预转账或者现金形式,实现了预交住院费用的功能,在医生诊疗和开药阶段,医生通过健康卡得知了患者的以往病史,和用药禁忌等信息,为准确及时诊断和救治提供了信息保障。最终通过健康卡办理了出院手续,恢复了身体健康。

同样,在患者门诊时,居民健康卡同样发挥了其一卡通良好的作用,从门诊预约挂号,就诊,门诊结算,取药,医技检查,到深化治疗,居民健康卡在每一个医疗环节都起到了一个信息媒介的作用,为医生的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健康卡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体系是IC卡应用的安全核心。在省级密钥管理体系建设之前,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参照省级密钥体系进行建设。部级密管系统负责生成部级密钥,省(市)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各类密钥及安全存取模块(SAM)。SAM卡芯片应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选取可满足SAM卡使用需求的芯片商,完成SAM卡生产制作。首发时由卫生部、佛山市卫生局、中行佛山分行成立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SAM卡生产制作。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体系除了支持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密钥体系规范外,同时需要支持将来卡中多种应用的扩展。规划将建立市级密钥管理中心和佛山市地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市级密钥管理中心(试点期内代行省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市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部级密钥管理中心下发的相关密钥并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所需要的应用密钥。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建设经验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广泛赞誉,佛山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的水平。综合该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覆盖范围广: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覆盖医院和基层机构,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慢病院、职防所、皮防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这是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区域平台没有做到的。

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区域卫生信息标准的落地工作,是在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佛山作为卫生部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平台上多功能的实现:佛山市区域平台相当多的功能,是全国其它平台没有实现的,尤其在业务协同方面,双向转诊,采供血全程跟踪,与计划免疫系统交互,与卫生监督系统交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