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资金流动性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流动性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流动性分析

第1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转型 资本流入 资本依赖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2-0034-11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相对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 大量的资本来改造旧的经济制度和落后的技术,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自身的资本积累能 力又相对不足,这样就迫切需要引入大量的国外资本来克服这一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 “资本依赖”的通病。通过本轮金融危机,我们清楚地看到,全球资本剧烈流动,对一些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宏观调控体 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上有缺陷、监管力量不强、过早开放金融 市场的国家或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由于过度依赖外资,东欧各国在应对本轮经济危机的 工具选取上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避免外资出逃,缓解贬值压力,政府需要抬高本币 利率;但另一方面要考虑通过降息来刺激本国经济。基于此,本文采用金融危机的视角,以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作为分析样本,来重点考察转型国家的资本流入和外资依赖问题。

资本流入、外资依赖与经济安全的内在联系

1.外资进入中的金融风险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注:[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一般来看,转轨国家都不 同程度的经历了金融抑制,因为随着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发展,特别是资金交易市场化深入 开展,使各种新体制的运行绩效以及旧体制的摩擦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最终反映在转轨 国家的金融形势上。转轨国家的金融抑制阻碍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金融深化的改革,这种改 革在转轨国家就意味着实行金融自由化,其实质是通过制度变迁使资本要素价格和供求关系 市场化的过程。至于金融开放,就是金融市场化向国际市场的延伸,要求国家逐步放宽甚至 取消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转轨国家市场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 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并直接影响流入国的金融市场。在缺 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和利用资金方向不恰当的前提下,资本流入国的外债管理、货币政策 的独立性以及汇率政策及银行体系和股市都将面临重大风险。国际资本流入稳步增长时期, 往往也是风险隐性积累时期。而每次国际资本流入到达巅峰并从波峰转向谷底,恰恰是资本 流入国或周遍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刻。此时,各种金融风险隐患通过长期积累终于爆发, 而国际资本的突然逆向流动或许是这里的导火线,或许是加剧了金融动荡。具体讲,突出表 现在:①诱发系统性风险和信用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的挤压,使本国 银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大量暴露。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高度依赖利差收入、以优质客户 赢利弥补零售业务亏损的经营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②弱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银行 业作为资金融通的渠道,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渠道作用。外资金融机构 对宏观调控的反应和调整,更多的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母国银行的经营需要,因而货币政 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政策效应往往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③金融风险的国际化传导。跨 国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一国的金融体系和国外金融市场直接相连。因而,在一国 出现经济困难和风险时,外国银行可以将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转嫁或传递到其他国家,在受 到国际上具有投机色彩的短期资本的冲击下,容易引发全局性的经济风险,甚至出现多米诺 骨牌效应。此外,转轨国家银行监管信息不足、监管人员短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 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难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在图1中 当国际金融发生时,在转轨国家运营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传导,引起一系列政 策变化,从而作用于转轨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本国金融系统,最后传导至居民和个人,其中,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削弱(见图1)。

2.外资依赖与国家经济安全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外资的流入与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就表现出很强相关性,拉美国家的 经济增长对外资流入表现出了严重的依赖性。“警惕拉美化”的争论把引进外资问题推向了 风口浪尖。众所周知,外国资本之所以流向东道国是因为能从东道国取得更大的利润回报。 东道国特别是转轨国家的市场化转型对外资的依赖是不容置疑的,由于本身出口产品国际竞 争力弱,无法保证国际贸易顺差,从而无法满足资本项目的偿付,只好采取高利率、低税收 、软约束等经济措施吸引外资流入来满足这一偿付要求。由于转轨国家的资源配置,受到资 本输出国口味和偏好的影响并产生扭曲,进而在技术、产品进口等方面“依附”于资本输出 国;同时由于不利的贸易条件和利润汇回等问题的存在,这种“依附”可能造成国际收支赤 字,且最终导致对外国资本的需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外资的持续流入, 那么国际收支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而如果外资不仅不流入反而出现了巨额的外 资减撤就不仅仅会发生国际收支危机,而是造成 “外资依赖的坍塌”(黄克安和陈春锋,20 03)而形成的金融危机。图2说明外资依赖和金融危机的互动过程。

1.三国外资流入的基本情况

波兰引进外资始于80年代末经济转轨开始,波兰经过改革,已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波兰是 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孔田平,2005)。90年代开始引进外资的 速度逐步加快,仅在1996―2000年的5年内增长了1倍多,到2002年底,波兰累计吸引外资额 达到600多亿美元,占中东欧国家吸引外资总存量的1/3强,居于魁首。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是 荷兰、德国、美国和法国,其中,欧盟占57.3%,美国占13.4%,亚洲国家占5.4%(其中韩国 占4.1%),俄罗斯占2.8%。波兰投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特别是从1998年初开始加入欧盟谈 判以来,修改和通过了3000多项法律,外资吸引力和信贷能力的世界排名在上升。 在1991―1993年波兰在中东欧地区排第3名,居匈牙利和捷克之后。 [注:以上波兰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省略;波兰统计局 .stat.gov.pl/gus/5621_ENG_HTML.htm]

波兰自从放弃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后,尝试银行的合并和资本结构的改变,实现了1997年银行 的稳定化和私有化。到2000年底, 公共部门的银行只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1%。而同时外国 银行占有波兰银行总股权的54%,其中外资多数股控制的银行占总股权的70%。波兰银行部 门的集中接近于欧盟的水平。2000年年底,波兰银行自有的资产比例超过了12%,超过了国际 清算银行规定的8%的标准。多年来从资产的平均收益衡量的波兰银行的盈利状况好,2001年 已达到约15%(而德国为5%)。

捷克自1993年独立以来,共吸引外资497.5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是中东欧经济转型国 家中吸引外资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其人均吸引外资额居于经济转型国家前列。1998年4月 ,捷政府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政策,由工贸部和投资局共同拟定了吸引外资的六项优惠措施 (参见《捷克内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调研材料)。随后几年中,捷克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鼓 励外商投资政策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旨在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目前,外资已进入 捷克各个产业部门,涉及逾70000家的捷克企业。外资企业成为捷克工业生产增长 的主要拉 动力,捷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目前外资企业占捷克工业销售额的比例已经达到54 %(6年以前这一比例仅为14%),国内每5家工业企业中就有一家外资控股企业,外资企业的 出口占到捷克工业出口总额的约70%。[注:捷克数据来源.czso.cz/eng/redakce.nsf/i/gdp_national_accounts _ekon]

捷克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非常高,外国金融机构及外国资本的进入非常容易。以银行为例, 95%的银行资产控制在外资银行手里,其中89%控制在欧盟投资者手中。因此,捷克金融监管 当局的主要监管对象就是这些外国金融机构。由于这些机构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如果其 在捷克的经营出现问题,将影响其母国的金融市场,因此其母国的监管当局往往会加强与捷 克监管当局的合作,一定程度上造成捷克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力量的依赖。

匈牙利在1998年之前,一直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尽管最近几年,波兰吸引的外资总额已 经超过匈牙利,但匈牙利人均外资仍高达2129美元,在该地区名列首位。据中财网[注:省略/]报道, 在转轨之初,匈牙利先采取了一些鼓励外国投资的举措,尤其是在法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方 面考虑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使得匈牙利的投资环境一开始就处于吸引外资的有利地位。 截至2000年底,匈牙利引进的直接外国投资额为230亿美元,其中通过私有化方式吸引的外 资为72.2亿美元。德国、美国、法国、奥地利是对匈牙利投资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在1996―1997年主要是加速银行私有化的步伐,全匈牙利第六大银行布达佩斯银行60 %的股份被欧洲复兴银行和通用电气公司购买,匈牙利外贸银行25%的股份归德国一家银行控 制,另外18%的股份被欧洲银行买断,此外被拍卖的还有匈牙利信贷银行和商业信贷银行, 到1997年底,全国最大的15个商业银行中有9个已被外国银行取得绝对控股权。全国银行业 的总资产构成中,外国资产已占61.4%。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领域也出现类似进程,90%以上 的保险公司已贴上了"外籍"标签。仅1996年前7个月,银行拍卖的私有化总收入为734亿福林 。向国库上缴货币一年就收入2000亿福林,超过1990―1995年向国库上缴的总和。[注: 匈牙利数据来源.portal.ksh.hu/portal/page?_pageid=38,119919&_dad= portal&_schema=PORTAL]图3是2008年三国银行部门外资占比柱形图。

按照EBRD对转型国家的转型程度评估,其评价体系包括大规模私有化、小规模私有化、政府 和企业重构、价格自由化、贸易和汇率自由化、竞争政策、银行改革和利率自由化、证券市 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改革等9项指标。取值范围从1―4,按照每1/3累进的方式, 将其划分为3挡,即1―2为初级阶段(含2),2―3为中级阶段(含3),3―4为高级阶段。 [注:赵蓓文.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世界经济研究,2009(8):52]在金融开放程度方面,从图4中可以看出:除俄罗斯2008年的评估值为2.835,仍处在有限 对外开放的中级阶段外,其他三国全部进入了金融完全对外开放的高级阶段,其中匈牙利最高 达到4.0的程度。

2.三国加入欧盟――经济危机视角下的经济风险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在转轨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一体化组织,它们不仅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而且还是北约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的成员。此外,三国还于2004年成为欧盟的新成员。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以及独联体国家相 比,它们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从2002年至2007年,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后经济进 入繁荣期,经济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 欧盟是欧洲的外部影响和示范效应发挥了作用(程伟,2005)。更为重要的是,波兰、捷克 和匈牙利在转轨的历史上就形成了对欧洲国家的依附,这种依附性是由于资本流动的不对称 性决定的:转轨经济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广泛的私有化意味着资产的很大一部分被外国人 获得。这些外国资本凭借其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大量收购与兼并转轨国家 的国内企业,迅速占领并垄断其国内市场,最终,转轨国家的经济有可能遭受剧烈冲击,并 逐渐处于外国资本的支配之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经济的同一性使三国不得不向欧 洲国家靠拢。

加入欧盟促使三国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较早实现了自由化。表现在:①对资本项目管制 的放开。由于缺少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发展中国家应普遍实行控制资本自由流动的管制措 施。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三国为满足欧盟要求,较早实现了资本项目的自由流动和货币的自 由兑换制度,以及管理式自由浮动汇率体制。②银行管理的透明化。金融制度尤其是银行 业的管理制度被认为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之一,但欧盟要求这些国家加强银行管理的透 明度,以增加价格转移避税和非法洗钱的难度。三国过快的私有化以及过高的外资控股比例 将导致金融控制权的转移,从而使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容易受到外国投资者强势力 量的影响。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欧盟之初,东欧国家一度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欧洲的新兴 经济体,吸引着国外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了一股东欧“淘金潮”。2007年东欧地区取代亚 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投资于新兴市场的7800亿美元中有3650 亿流向了东欧国家 ,其中大部分购买了银行债券。但金融危机袭来后,西欧国家特别是欧盟里的“大国”纷纷 将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地区的投资撤回,导致这三国外资抽逃现象特别严重,从而引发了 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严重依赖外资的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成为了东欧经济的软肋,由于外资 抽逃和经济前景堪忧,东欧国家主要货币纷纷大幅贬值。为了剔除FDI和GDP变动的趋势因素 ,把握总体规律,本文选取了FDI/GDP来说明东欧三国在从1997―2008年变化的情况(见图5) 。

2009年第二季度,波兰兹罗提对欧元汇率下跌33%,匈牙利福林对欧元汇率下跌23%,捷克克 朗对欧元汇率下跌17%。波兰、捷克、匈牙利外币贷款占总贷款额的比重分别是28%、14 %和45%,西欧国家是东欧的最大债主。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 、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相当于外国银行对这一地区拥有债权总额的90%左右。三国货 币的贬值将导致外币借款成本大幅上升,意味着贷款违约风险加大。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贷款 违约将增加对已经遭到削弱的金融体系的压力,东欧银行将拖累西欧银行。另外,也会加重 本国实体经济的债务,促使实体经济进一步衰落,造成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从而引起消费信 贷违约率上升,导致国内金融危机,更有可能重蹈美国国内银行倒闭的覆辙,由于本国外资 银行处于支配地位,将引发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是有的学者指出,东欧新兴经济体 正在成为欧洲的“次贷”发源地、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风暴中心的理论来源(见图6)。

简要启示

当东欧经济陷入困境,出现本币贬值、经常账户赤字增加,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大 幅增加时,欧盟、IMF和世界银行相继出资救助,三者联手向匈牙利提供200亿欧元(约合251 亿美元)援助资金,以帮助匈牙利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兰也在上半年从欧盟获得了3.3亿 欧元资金。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计划2009年在中东欧投入88亿美元。从出现危机到欧盟等出资 救助为止,这段时间,东欧经济由于外资依赖而产生的弊端显现无疑。虽然最终欧盟等出资 相助,但是这是由东欧政治经济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并不是所有外资依赖产生问题后解决的 统一方法,可是东欧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问题,却对那些还未达到外资依赖过重, 或对于那些外资依赖问题还没有表现出来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1)银行业的开放。当初波兰、捷克、匈牙利对银行业的开放也是持有谨慎的态度的,但是 由于激进式地转轨方式造就的整个经济环境,及当时银行大量的呆坏账,经营效率的低下, 使这些东欧国家不得不在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而且为了加入欧盟,不得不开放金融领域 。开放引入了竞争,确实改变整个金融效率低下的情况,带来了诸多好处,可是捷克外资在 银行中的比重均超过了90%,匈牙利、波兰也超过了65%,这三个国家的对本国金融的控制力 度已经大大丧失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也减弱了。

(2)对外资投入的引导。东欧国家的非金融业外资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盈利性较强的部门, 没有按照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来投资,比如外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消费领域, 而制造业的投资比较少。如德国外资控制了匈牙利的电力和天然气系统,外资控制了波兰的 食品销售业,美国控制了捷克的烟草业。这样的结果是东道国没有形成有利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样就无法实现提高国内自身的投资来逐步替代外资的投入,进而加深了对外资的过度依 赖。

第2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经营者最关心之点是企业的收益性、安全性、效益性及成长性。对其进行经营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分析目标,然后对报表的实际数据采用比率法计算其数值,并与过去的业绩或同行业的标准统计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判断其结论。笔者就企业经营的几种分析方法试作探讨。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 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 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 /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 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 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 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 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 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 如果该比率高于1.0, 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第3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分析方法;局限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70-03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创立,但它的发展却始终极为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本身具有巨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极大地限制着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资金流量分析能很好地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在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本文将深入分析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理论内核缺失

资金流量方法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甚至中外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侧身其中,却也未能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的宏观分析方法。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流量方法的理论内核本身具有巨大的局限性。Bain(1973)提出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理论为投入产出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但二者均属于局部均衡分析,这是无法与长期均衡分析相媲美的。此后的研究在资金流量方法上并没有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理论内核的缺失也就成了该方法先天性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很多研究者不得不放弃以此种方法来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不可得性和可替代性

首先,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具有权威性。数据涉及范围广泛体现在数据囊括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资金流量表的数据一般包括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部分,横向包括5大机构部门,纵向包括储蓄投资、收入分配和金融工具等方面,囊括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权威性体现在来源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统计报告,就中国而言,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并公布,实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编制并公布。引用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及其他来源的数据共同构成了实证分析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甚至货币供给等经济分析。

但在绝大多数研究中,资金流量表数据似乎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若要进一步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则需要引入其他数据或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也就是说,资金流量表的指标设计不足以较为完整的分析某个经济问题,如果研究者要利用其作为研究方法,会面临部分数据的不可得问题。不可得性是指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数据和动态的流量数据无法从资金流量表中得到。资金流量分析本身就是一种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的也是各部门之间资金的流动及均衡,这种动态过程的数据无法获得,也就体现不出此方法分析宏观经济的优越性了。

其次,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有时看起来并不是最优选择,其数据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所谓可替代性是指表中的指标数据有其他更好的来源渠道,更便于研究,因此研究者可能不会选择资金流量表数据作为统计源。例如在分析货币政策时需要引入货币供应量这个经济变量以分析政策效应,尽管该变量在资金流量表中确实可查,但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供应量表中的数据似乎更完备,它不仅涵盖了M0,M1,M2等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而且还及时地反映了每个月的准确数量。拥有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政策效应分析将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从而有关货币政策的指标例如M1/M2等都可以得到体现。

(三)固定技术系数的不稳定性

基于投入产出式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其前提假设为资金的来源和支出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系数,因此需要对此系数的稳定性作实证检验。但系数的大小依赖于经济环境,如果经济具有较大的波动,例如经济结构调整甚至技术革命等,则会改变投入或产出中的某些经济变量的数值,从而使系数变得不稳定。因此,对于金融体系复杂或者变动剧烈的国家而言,例如英国,此方法并不适合。就中国而言,金融体系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加入WTO之后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幅度巨大,因此利用固定技术系数分析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非常不合适。固定技术系数分析法曾一度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主流,但现在开放而紧密联系的全球经济已经加深了各国金融的复杂程度,使得此方法逐渐没落。

(四)部门分析和流动性分析缺乏现实性

部门平衡表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分部门的盈余与赤字,进而通过描述已发生的经济行为预测未来。例如多年以来,英格兰银行在《季度公报》的金融分析就一直是基于部门盈余和赤字的变化的。此方法更适合开放体经济,Wallich(1969)就指出即使是国内部门盈余微小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国外部门的变化。当然,此方法对中国失去有效性,因为中国经济并不能归类为完全开放型。

资金的流动性分析是在明晰部门盈余与赤字规模的基础上,研究各部门盈余或赤字如何融资,侧重于流动性而非数量。这种分析深入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原因,它研究的是部门支出的决策,这与一国的政策目标不符。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对各个部门作出支出决策的分析以满足政策需要。

(五)金融计量建模的困难性

资金流量模型分析是通过对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运用和描述,进而建立模型,探寻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它假设资金流量矩阵中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可以被资产需求函数解释的变量。建模分析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Dawson(1958)最早探讨了资金流量模型,初步地在数据间建立起粗糙的模型,但却缺乏经济理论的严密论证。进一步地,Tobin(1963)、Brained(1964)阐述了现代意义的“资金流量模型”,并且随后发表了作出局部均衡调整的“陷阱”模型。在那之后,Friedman(1977)又发展了“最优边际调整模型”。

若要建立资金流量模型,则面临诸多内在要求。Dawson(1996)就对这些模型提出批评:第一,模型都被套上了极端简单化的教条,如流动性偏好理论。第二,并非经济体中的所有部分都能成功的建模,某些部分就是规律的循环和再现。资金流量模型遵循的均衡关系是一种局部均衡,即理论内核本身已经限制模型的使用。尽管“陷阱”模型提出了“一般非均衡模型”,但只是对局部均衡的简单调整或修饰。这种简单地填充理论缺陷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资金流量表局限性的可能解决办法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是国民核算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其对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据上文分析,该方法要在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利用,成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的典型方法,必须要克服以上的局限性。笔者根据对资金流量表局限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一些解决办法。

(一)通过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内核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立足于一般均衡理论,无法进行长期动态均衡的分析。这是资金流量分析的一个硬伤,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宏观分析方法。而国内外的学者也对此做了努力和探索,实际上Tobin提出的“陷阱”模型就是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开拓了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在一般非均衡理论方面的摸索。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完善资金流量分析的理论内核,还需要后继研究者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

(二)改进和完善资金流量表的编制

1 完善编制方法

中国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2002年中国进一步修订1993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了资金流量核算方法,强调了资金流量表在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意义。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资金流量表还是比较粗糙的。机构部门的划分和金融工具的区分还是比较笼统而不精密的。因此,需要更细致地划分机构部门等大量工作,夯实其微观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编制微观单位的资金流量表,而只是尽量地将重心偏向微观成分,避免过于宏观过于笼统造成的分析方法效用低下。金融工具的划分则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应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划分的更完善。

2 提高数据统计的时效性

就分析货币政策而言,分析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后总结――实证分析,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前预测――指导政策制定。因此,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需要与政策施行保持时间上的步调一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预测功能。但是,中国现在的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明显滞后,在2008年的统计年鉴中只能够查询到2005年的资金流量表及相关分析说明。数据的严重时滞导致不利于及时掌握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进而导致预测功能失效,尤其是在经济波动剧烈的时期例如金融危机时表现得尤为显著。

从数据时滞性的角度看来,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统计工作应作出改进。首先,应将编制单位中的年度尽量具体到季度、月份,更有利于根据时点追踪政策效应,这样细化之后极大提高了实用性;其次,编制中的数据来源应尽快从不同的渠道获得,及时得出最终数据,缩短时滞,发挥经济预测功能;再次,数据最好能有详尽的说明,最好能说明其统计口径,以便能与其他来源的数据比较联系。

(三)结合中国实际改进资金流量分析方法

Green等(2002)指出资金流量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工业化国家。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能够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首先,传统的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改进后依然适用于中国。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作为“价格”分析的替代品,一定程度上对于转型经济的分析是比较方便的。特别是在金融结构分析方面,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具有相当的优势,这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比较严峻的结构性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上,通过资金流量分析可以解读各部门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方向,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就防范金融危机而言,资金对外流动模式的异常可成为重要的预警,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其次,资金流量方法应用已经拓展到货币政策、政府经济行为、亚洲金融危机等新领域,而在中国却还没有展开。因此,在各个应用领域应该积极尝试引入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从新的视角诠释新概念、发现新问题。

第4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系统; 流动性风险; 备付金存管模式;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93-05

近几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共颁发了270张支付业务许可证,行业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应该看到的是伴随行业发展而来的还有支付风险的存在。2015年1月,预付卡运营商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而终止运营;2015年8月,央行正式确认注销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该公司也成为自2010年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第一家被注销的支付企业。从两家公司的运营情况看,均是因为备付金管理出现问题引发了流动性风险,致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并造成了客户的经济损失。上述两家公司所开展的预付卡业务均属于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因此,关注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同时深入研究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研究现状

流动性风险是支付清算系统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其直接关系到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第三方支付系统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同样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将带来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严重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引起连锁反应,带来整个支付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国内外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大额实时清算系统和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如Humphrey(2010)[ 1 ]对零售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进行了相关研究,Heller and Lengwiler(2003)[ 2 ],Maddaloni(2015)[ 3 ]等对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研究方面:李敏(2007)[ 4 ]在对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风险识别时提及流动性风险,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行业竞争激烈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营利能力有限而难以为继,出现经营性困难进而产生流动性风险”;谢众(2008)[ 5 ]在研究支付体系风险时,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系统中某个当事人在预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其在支付系统中的债务所构成的风险”。综上,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流动性风险,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乏结合第三方支付系统特性的深入分析。本文将在分析第三方支付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假设的集中式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然后再还原至现实,分析当前实际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并对其监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第三方支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分析

本文在此提及的支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是指支付系统的运行受关联系统业务影响的大小程度。如果影响较大,则支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较差,其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可能更多来源于支付系统外部;否则,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源于系统内部。以下将对比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来具体分析第三方支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当前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结构复杂的支付清算体系[ 6 ],这一体系中,各金融机构开设于央行的备付金账户在最终的清算、结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应该说,基于支付清算系统作为资金流动渠道的角度来看,支付清算系统一般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但由于支付清算系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而银行等金融系统由于承担着资产转换功能可能面临存款人“挤兑”的风险,即银行在承担创造流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脆弱性[ 7 ],这种脆弱性会通过业务系统的传递导致金融机构在央行备付金账户的流动性不足,从而产生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很容易受到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来说,其基本的业务在于支撑互联网网购交易,无类似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放贷业务,因此,第三方支付系统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主要体现在:

1.第三方支付系统具有一个相对闭环的资金流动过程。第三方支付系统自身的业务受系统外因素如银行金融机构系统的影响较小,资金即使在平台停留而成为沉淀资金,只要支付平台加强管理,则其就面临较小的流动性风险;而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支付业务无可避免地将受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概率相对较大。

2.第三方支付系统资金流出可预期性较强。这种可预期性是相对银行间市场的用户行为来说的,银行间市场的用户行为特别是借贷行为的可预期性较差,尤其是当用户出现挤兑的情况下;而第三方支付系统的资金流动主要是转账及支付资金的确认付款,即使对于有资金沉淀的情况,可预期性亦较为平稳。因此,只要加强系统备付金的管理,就可以有效降低并把控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第三方支付系统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其流动性风险受外部系统业务影响较小,主要应该通过加强和完善备付金的有效管理来防控。

三、集中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备付金账户是分散式地存在于各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中,因此,本部分首先假设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备付金账户集中于一个账户,然后研究其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最后再还原至实际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进行详细的讨论。

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在此借鉴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联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中关于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即交易对手没有足够的资金履行金融债务,即使在未来预期有支付能力履约[ 8 ]。结合前述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分析,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备付金的有效管理,因此,本部分将主要借鉴Heller and Lengwiler(2003),Maddaloni(2015)等在研究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流动性问题时的模型构建,将第三方支付系统视同在央行开立备付金账户的类金融机构,讨论其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

(一)基本假设

为简化分析,假设某第三方支付平台P依附于某电子商务平台,也即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担保型第三方支付工具,且该平台在央行开设有备付金账户,并通过该备付金账户进行日常的支付结算。如果平台的业务是永续的,支付平台会有不断的资金转入,也不断有资金转出,并且由于资金的转入和转出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因此从长期来看,会有一笔相对固定的资金成为沉淀资金滞留在平台[ 9 ]。假设该沉淀资金为D,平台P保留日常必要的余额L在备付金账户后,可将沉淀资金D-L后的资金用于央行许可的投资渠道,以便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在现实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此种行为也是央行许可的。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备付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假定平台P在央行备付金账户的余额水平为L,机会收益率为i,则iL为持有此余额水平的机会成本。类似于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中的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托信息系统监测、控制并报告备付金账户余额水平,而信息系统的运用会产生技术投资成本、管理以及人员成本。

该成本函数的基础涵义是,给定支出总额,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可以替代备付金流动性水平,但替代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1.第三方平台备付金流动性的长期管理问题

长期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管理问题是在最小化技术投资水平和流动性水平的情况下得到应有的支付产出。然而支付平台对于每天的系统支出总额T以及机会成本i的信息处于非完备状态,故长期来看,支付平台会在一定期望支付水平E(T)上力求支付产出T0和机会收益率E(i)的均衡,此时,支付平台P的长期均衡问题为:

通过式(3)可以看出,长期来看,在技术投入水平可变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长期均衡备付金水平与长期期望的支付水平正相关,与期望收益率负相关,因此,支付平台可以在收益率和技术投入之间平衡,以达到最佳的备付金水平。

2.第三方平台备付金流动性的短期管理问题

与长期均衡问题不同,对于支付平台来说,短期内技术水平是给定的,给定T0后支付平台会选择一定的备付金水平L*,则有t*=t(K(T0,L*)),t*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备付金周转率。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备付金余额水平并且能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用户支出请求,支付平台应为此付出的努力水平为e,代表支付平台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操作流程、规范以及策略安排等,也即除非支付平台必要的努力水平e*作出后,流动性周转率将小于t*,所以短期内由于技术水平受限,短期备付金周转率与支付平台的努力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此时有:t=t(K(T0,L*),e)且te≥0,由于短期内T0,L*,K(T0,L*)均是给定的,因此,支付平台的短期备付金周转率函数可简化为t=t(e)。

短期内的备付金管理问题是,对于平台期望的支付水平E(T),支付平台选择(e,L),使得成本函数LE(i)+e最小化,从而D-L部分收益最大,并得到支付产出t(e)L,但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短期内的支付需求是变化的,如果t(e)L≥T,则支付系统发生的所有支付请求均可满足,此时不会发生流动性风险;否则,部分支付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将发生流动性风险,故短期内的备付金管理问题是:

(三)集中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流动性风险分析

通过前述部分的分析可知,集中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管理类似大额实时系统,通过保持一定的备付金水平,即可满足系统日常支付需要的流动性,这一备付金水平总体上与备付金的周转率有关,即t(K,L)=T(K,L)/L。长期来说,支付平台总是可以选择与业务量相匹配的备付金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在短期内,由于技术水平给定无法改变,故支付平台短期的流动性管理与备付金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关,包括为管理备付金平台所制定的规范、程序,所以在根据期望支付水平E(T)确定相适应的备付金水平后,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就是流动性水平之外的沉淀资金D-L部分了。由于无法更新技术水平,当T>E(T)以及其他情况出现时,平台管理水平无法应对支付需求,如果D-L部分无法及时补充流动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对D-L进行集中式的平衡约束管理,既满足流动性需要,又能在一定限度内让沉淀资金部分获取极大化收益从而达到整个支付链条的帕累托最优。而通常情况下,由于支付平台会基于一个业务常识,即支付平台如银行的存款业务一样有不断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所以支付平台会滋生道德风险从而滥用客户资金,将平台沉淀资金用于其他更高收益但存在更大风险的项目,从而为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应该通过一定手段,如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措施化解由于道德风险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四、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下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一)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系统备付金存管模式概况

2013年6月央行颁布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备付金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备付金存管模式呈现分散式的典型特征

依据《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应当并且只能选择一家备付金存管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备付金合作银行,且支付机构在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存管账户。《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发卡量前十名银行分别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了业务开展的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一般都要至少在这十家银行开立备付金收付账户,且不考虑在每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开立多个账户的情况,则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存管账户至少是由十几个不同银行账户组成的账户组,且只能通过备付金存管银行“调整不同备付金合作银行的备付金银行账户头寸”,相对于集中备付金存管模式,该种模式对备付金管理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部分用户资金游离于备付金存管账户之外

依据现行的管理办法,开立备付金银行账户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银行总资产不得低于2 000亿元,有关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符合监管规定。支付机构在同一备付金银行仅开立备付金汇缴账户的,该银行的总资产不得低于1 000亿元。”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银行,则无法开立备付金账户,为了业务开展需要,只能按合作协议约定开设专用账户。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应类同备付金管理账户的约定,但对于此部分资金的管理有待具体细化,目前是游离于备付金的有效管理之外的。

(二)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通过上述集中式备付金存管模式的流动性管理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长期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总是可以选择与业务量相匹配的备付金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而在短期情况下,由于技术水平给定无法改变,故支付平台短期的流动性风险与备付金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关,包括为管理备付金平台所制定的规范、程序以及监管者所实施的有效监管。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分散式备付金管理模式也给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在增加支付平台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支付平台的道德风险

正如上述分析,从支付链条帕累托最优的角度看,根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需要,无论备付金的长期管理还是短期管理,总能根据现行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择合适的备付金水平用于日常支付需要,并将剩余的用户沉淀资金用于低风险的协议存款或货币基金。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和监控一个备付金账户的成本显然是低于同时管理和监控十几个账户的成本,并且从理论上讲,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的流动性风险会大于集中式备付金存管模式。此外,分散式的备付金账户体系加大了监管者的监管成本,这就使得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利用监管不严的漏洞,滋生道德风险,挪用用户的沉淀资金,导致平台的流动性风险。

2.游离于备付金账户之外的资金易带来平台的流动性风险

目前开立备付金账户的高要求使得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开立备付金账户,只能以专用账户的形式开展用户备付金的汇转,而这部分资金的管理主要由商业银行与支付平台的合作协议而定,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因此在该部分备付金的管理环节上留下漏洞,不规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很可能会利用这一漏洞挪用用户的沉淀资金,带来支付平台的流动性风险,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加剧整个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五、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建议

通过上述不同第三方支付系统备付金存管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相对于集中式备付金存管模式,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当前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存在更大的管理问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有更大的概率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除了支付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外,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借鉴国外经验及行业协会的自律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全方位加以解决。

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提高自身的备付金管理水平,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相关制度安排、保障措施的制定。通过式(3)的分析可知,在长期均衡条件下,支付平台可以不断加强技术水平的投资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平台支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长期均衡备付金水平与长期期望的支付水平正相关,与期望收益率负相关,因此,支付平台可以在收益率和技术投入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最佳的备付金水平。在短期情况下,通过对式(5)的分析,平台的技术水平、备付金水平给定,此时T>E(T),如果备付金水平之外的沉淀资金D-L部分无法补充到位,短期内平台将必然发生流动性风险,因此,平台必须加强备付金水平之外的沉淀资金管理,在业务监控的相关制度和努力水平上加强管理应对。

其次,应该加强行业协会之间的自律协作管理。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行业自律管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发挥的作用相当广泛[ 10 ]。当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创新都游走于监管边界之上,违规的隐蔽性越来越强,其业务的开展对于行业外人士包括监管层都存在较大的陌生性,而通过行业间的自律如协会监管是加强监管的有效手段,应当通过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完善违规业务的监测手段,尤其是加强短期和长期的技术监管手段建设,建立行业不良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处罚机制,从而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最后,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改变当前分散式备付金存管模式,并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探讨集中式备付金存管模式的实施,改变目前备付金存管账户过于分散的状态,从而可以在相对低监管成本的基础上,增加监管效果。同时,应该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备付金管理的相关细则,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第三方支付系统备付金账户的有效监管,从制度层面尽可能降低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总之,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的健康发展,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并加以防范化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支付行业快速发展和风险降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HUMPHREY D B. Retail payments:new contributions,empirical results,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4(8):1729-1737.

[2] HELLER D, LENGWILER Y. Payment obligations,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the demand for central bank balanc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3,50(2):420-432.

[3] MADDALONI G. Liquidity risk and policy op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5,50(C):514-527.

[4] 李敏.网络第三方支付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 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 欧阳卫民.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财经科学,2009(2):34-40.

[7] 类承曜.银行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07(6):137-151.

[8]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第5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 会计委派制

建筑产品具有施工周期长、多样性、生产工人流动性和涉及面广等特点,这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资金筹集、工程款结算、成本预算、财务考核等方面与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探讨相应的财务管理对策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存在问题,加强建筑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很多建筑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都不够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执行的乏力和目标的难以达成;第二,预算控制无法实现。许多建筑企业虽然设立了预算管理机构并编制了年度预算,但预算多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控制作用;第三,财务管理监督缺乏。建筑企业中的部分财务人员常有章不循、无计划的开支、不控制成本、核算缺乏标准和依据等,这容易造成财务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质量的提高;第四,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建筑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常处于高风险状况,存在大量垫付工程款、负债比例较高、款帐拖欠等情况,而经营者财务风险意识的缺乏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第五,资金管理不善带来的资金运转困难和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资金管理能力不高,有章不循;资金使用率较低,资金分散;资金管理方法落后,监督控制不足。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采取相应对策,力求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1.更新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预测、决策和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新型财务理念应该将一切与财务收支、资金流动、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等方面有关的经济活动纳入财务管理范畴,从而合理利用资金、控制成本,扩大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管理质量。首先,应根据财务管理理念设立财务管理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其次,应以成本、效益为核心,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新型财务理念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要求企业重视效益而非企业规模,重视质量增长而非数量的扩张。

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财务制度

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立财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结算中心四个财务职能部门。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济核算和控制,工作重点在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方面;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盈利目标预测、项目成本计算、预算编制以及资本经营等工作,工作重点为经济活动的预测和评估;审计部门则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提高审计效果,保证经济运行质量;结算中心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则主要负责资金的调度、信贷等融资工作,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其次,在财务部门中应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资金的收入、调控和审计应有效结合,四个部门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挥各自职能,建立新型财务体系。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建筑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现金预算为主,项目预算和财务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加强预算控制,提高运营效率。一方面,建筑企业的现金预算应在明确资金使用目标的基础上详细计划资金使用情况,评估未来的预期收益,预测并管理现金流入量和流出数额。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涉及项目考察、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等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建筑企业应重视项目预算,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列出项目首期所需资金、建设过程资金流动情况等,针对各环节分别进行预算。同时,在全面预算过程中还应注意以本建筑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和宗旨,务必严谨求实、科学合理和留有余地,充分考虑预算的可操作性,注意各项指标的平衡。

4.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

建筑企业实施会计委派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加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强化监督防范经济犯罪行为。首先,对于大、中型建筑项目,应直接委派会计人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与该项目脱离关系,其人事档案和工资福利等均由派出单位管理。其次,对小型项目可采用成立项目会计核算中心的形式,实行集中管理和分户核算。会计委派制度要求委派机构和派出的会计人员都应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账目的真实性,保证经济过程的合法化。

5.强化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保风险、合同签订风险、债务风险、筹资风险和成本亏损风险等。针对以上风险,建筑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第一,应培养具备风险管理知识的财会人员,能够及时估计和发现潜在风险,从而尽早规避风险。第二,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策,建筑企业应从整体上分析风险的影响情况,尽可能规避不能承受的风险,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和分散风险,对于风险不大的业务可选择承受风险。第三,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控制等方式进行全面风险防范,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

6.加强资金和应收账款管理

首先,建筑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快资金流动,合理编制预算,并通过统一的网上银行进行资金的收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对于应收账款应加强管理。在承包工程进行之前应清楚对方的工程资金来源和信用程度,在施工期内和完工后,应加大催收账款的力度,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负债。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管理办法,并落实到个人,妥善处理死账和呆账。

参考文献:

第6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控 问题 措施

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借贷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商业银行经营贷款业务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收回贷款,造成资金损失,形成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债务人或者交易相对人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业务是其核心业务,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发展,发生信贷风险时,银行会产生大量的坏账、死账,甚至会导致银行倒闭。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仅受市场经济影响,还与社会信用度有关,这决定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客观性

负债经营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可能摆脱风险,只要在商品经济的市场,就有可能产生经济风险,从而导致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二)多变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信贷风险的多变性,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信贷风险的程序、形式等也会发生变化。

(三)隐蔽性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强,造成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经济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影响信贷风险,我们很难确定信贷资金是否已经面临风险。因为一些信贷风险已经发生,但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吸收存款力度确保资金流动,使银行正常运转,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四)可控性

虽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上述的一些特征,但信贷风险还是具有可控性,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定量、定性方法识别、监控风险,从而有效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控手段落后

商业银行管控信贷风险的措施主要是要求债务人提供抵押或者提供与条件相符的保证人,而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办理抵押程序非常复杂,还需要缴纳抵押保证金,大大降低了担保措施的功效。其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信用密切相关,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信用问题凸显,这种情况下没有健全的信用审查制度会无法完全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

(二)风险识别和量化手段落后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方式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提供的综合统计报表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是定性的、文字性的叙述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主要是主观性强,很难反映出真实的风险状况,出现一些空白地带,不便于透明化管理;文字性的叙述有时候不能精确的表达出意思,使银行对信贷风险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由于数据查询不及时,基础数据录入不及时,使信贷监管与实际发生差距,不能有效地实行实时监控。

(三)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分析、预报信贷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为风险管控提供信号。资金贷款流程主要有业务受理、调查评价、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产生。一般来说,贷前审批必须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后进入信贷审批阶段,但审查只是根据审批材料进行的,不是现场考察,一些客户提供虚假材料,结果贷前审查也等于虚设,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机制弱。同时在信贷管理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信息传递大都是靠手工操作,无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健全,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转型的要求,不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加强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这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动力。用风险意识引导每个员工,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控制等,从而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建立风险管理的规范制度,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管理等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事项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二)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能最大限度的化解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收集信息,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地区消费特点、企业历史信誉、领导者素质、企业发展前景、客户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通过动态监控信贷风险,反映出信贷资产的整体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包括贷前分析、贷中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在完整、连续的风险预警中进行统一的调配、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从而事先做好防范。

(三)加大信用环境治理建立企业信用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客户信用建设,使客户评估系统能切实发挥出作用。信用评估系统要在工商、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信用数据基础上,全面考查企业以前的贷款记录、还款情况等来评估信用等级。同时还可以根据信用等级的评定识别贷款获得是风险利益还是投机利益等,从而切实管控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第7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股票市场;流动性;动态关系

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的经济与中国大陆密切相关,双方人流要素和资金流开放,资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对方股市,两个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关联应该是存在的。其次内地企业已经成为了香港股市的主要交易对象。特别是A+H在恒生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权重,它们的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两地指数的走势。最后近年来内地股市发生了重大制度变革和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机构投资者日渐壮大,市场日趋开放、成熟,两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内地企业在香港股市中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之间必然存在着流动性方面的动态联系,也就是说,内地股票市场或者香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不仅受自身过去流动性的影响,也会受另一方市场波动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对于市场间流动性的动态关系研究,国外已有较多相关文献。Barberis以及Xia 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间的流动性动态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股票与债券市场流动性之间存在联动,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第一,股票与债券两个市场间的波动性联系通过改变商的库存量而影响市场间的流动性关系。第二,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通过交易活动而互相影响。Chordia,Sarkar 和Subrahmanyam利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日数据研究了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变化。他们发现,两个市场的流动性有共同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因而会有联动现象。国内关于证券市场间流动性动态关系的文献很少,其中研究比较全面的有,曾志坚和罗长青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流动性的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流动性的波动之间存在着领先滞后关系,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流动性之间的月度相关性是时序变化。

二、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沪深300指数代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选择恒生指数代表中国香港股票市场。2007年初,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危机发生后,市场间的关联机制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沪深300指数在2008年11月4日到达最低点,香港恒生指数在2008年10月27日到达最低点,为了尽量避免金融危机对本文研究的影响。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为2008年11月4日到2010年4月9日,样本来源为Wind资讯终端。符合条件的沪深300指数日数据为350个,恒生指数日数据为355个。由于两个市场的假期不同等因素,剔除日期不匹配的数据后,最终所得指数的样本数据为341个。

2.指标选择及描述性分析。在综合考虑交易量和价格因素后,参照张维和梁朝晖的文章中利用指数的流动性指标反应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方法,采用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Amihud指标非流动性指标,即:

ILLIQt=■

其中收益率采用指数收盘价的对数差分(R■=InPt-InPt-1)

从指标的构建公式可以看出,由于成交金额的数量级比较高(约为1010级),非流动性指标的数量级很小。在不影响本文研究的情况下,本文对得到的非流动性指标数据进行了数量级的变化,将非流动性指标统一扩大1013倍。(表1是对内地和香港市场这个非流动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指标的分布都是右偏的尖峰肥尾,并且JB统计值显示它们都不服从正态分布。

表1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非流动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说明:表中的hsa表示沪深300指数的非流动性指标,hka表示香港恒生指数的非流动性指标。

3.实证方法和结果

(1)实证方法。本文将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来考察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非流动性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前者是从条件分布的角度探索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后者是利用脉冲响应来分析两个市场间的流动性影响关系。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非流动性指标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p值小于5%),因而为平稳变量,可以进行下面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2给出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是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的格兰杰原因,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不是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的格兰杰原因。

表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说明:表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采用的滞后阶数为5。

(3)脉冲响应分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沪深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间的脉冲响应曲线图。

图1沪深300指数的脉冲响应曲线

图2香港恒生指数脉冲响应曲线

脉冲响应曲线表明:(1)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受到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当期对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没有影响,但是在第二期出现较大的正向影响,这个影响可能过度了,紧接着迅速变小,甚至变为负向影响,到第五期时,影响又重新变为正向,在第六期之后,影响维持在一个较初始状态高的水平。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受到的冲击对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没有当期的影响,但会导致沪深300指数后几期的流动性变化。(2)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受到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当期对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即产生了较大的正向影响,第二期影响迅速变小,第六期时影响达到又一较高水平,在第七期以后,影响维持在一个较初始状态高的水平。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受到的冲击对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当期即有较大的影响,但随后几期的影响比当期的影响要小。从图中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对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对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的影响在大部分时期都是正向的,但在第三期出现了较弱的负向影响。结合本文所使用的非流动性指标的经济意义可以得出,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变化过程是相互传递的,如果一个市场上的流动性变差,另一个市场上的流动性也会变差。

(4)实证结果及分析。综合上面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得,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是有关联。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都表明了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对内地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有引领和发现作用,对于反向的引领和发现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并不支持,但脉冲响应曲线则表现出内地股票市场对香港股票市场非流动性指标也有影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依赖于对滞后阶数的选择。

引言部分已经分析了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本文认为,两个股票市场之间流动性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当这两个地区或其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总体来说两个市场的社会闲散资金增多,企业积极扩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也大量涌入,股市资金的供需量均增大,供给方不断寻找更高的收益,需求方吸收更多资金寻求发展。可以看作充裕的资金进入了一个整体的市场,两个市场流动性同时变好。当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冲击时,比如经济危机,经济基本面不好导致两个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变差。在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动时,两个市场会表现出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当两个地区经济变动较小时,资金流比较稳定,随着内地股票市场近几年较好的发展,两地资本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资金流动性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在替代效应的影响下,对于给定的货币总供给,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变好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变差。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样本区间内,两个股票市场间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出了收入效应。

三、结论

流动性反映资产的变现速度和交易能力,是证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和首要属性,也是衡量一国股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对于市场的稳定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变化过程是相互传递,香港恒生指数非流动性指标对内地沪深300指数非流动性指标有引领和发现作用,对于反向的引领和发现作用,脉冲响应曲线表现出内地股票市场对香港股票市场非流动性指标也有影响。从经济意义上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动态关系受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双重影响,在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动时,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同向变化,主要表现出收入效应,当两个地区经济变动较小时,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反向变化,主要表现出替代效应。在本文所研究的样本区间内,是收入效应主导了这两个股票市场之间流动性的相互影响。本文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为了规避次贷危机的影响,本文的样本区间选择了2008年底以来的数据,但这样做还不足以消除次贷危机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根据次贷危机划分样本区间进行流动性动态关系研究,并进而分析次贷危机对这种动态关系的影响,将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8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银行体系流动性 货币市场利率 流动性结构 超额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流动性是货币金融领域的重要变量,一方面,它是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对象,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另一方面,它也是货币市场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债券投资资金面分析的基础。因此,银行体系流动性联结着货币政策和微观市场,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和金融机构行为影响宏观经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从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型,未来将形成以政策利率为基础由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此背景下,货币市场利率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关系进行梳理。

传统的货币市场利率分析框架主要是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变动的角度进行解释,并建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占款、现金、财政存款等总量因素变动的监测体系。但是,2013年“钱荒”时期流动性总量保持平稳,而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抬升的现象显示总量分析的解释力在下降,流动性的结构问题逐渐进入市场视野。沿袭这一思路,本文将定量估算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和结构指标,并分别考察它们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简单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模型对流动性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进行推演,形成理论预期;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定量估算流动性总量和结构指标,实证分析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分析第二和第三部分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尝试总结出启示性结论。

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理论模型

较宽口径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库存现金,较窄口径的银行体系流动性指超额存款准备金,本文中的流动性是较窄口径的。货币市场利率以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为代表。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货币市场均衡可以描述为:

(1)式左边为资金净融出量, 为融出主体持有的流动性, 为融出主体的流动性需求, 为融出主体流动性裕量;(1)式右边为资金净融入量, 为融入主体持有的流动性, 为融入主体的流动性需求, 为融入主体流动性缺口。 表示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需求 是货币市场利率 的减函数, 表示影响主体流动性需求的其他微观决策,包括流动性的支付清算需求、资产扩张需求、预防性需求以及监管需求等。

(2)式表示各市场主体持有的流动性总量是给定的,货币交易主要是填平了不同主体流动性缺口间的差异,改变了流动性在市场内的分布。

根据(1)、(2)式,流动性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总量角度,流动性总量 增加将同步增加资金融出方和资金融入方的流动性持有量,提高融出主体的流动性裕量并且降低融入主体的流动性缺口,降低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地提高各主体流动性需求,达到新的均衡。从结构角度,若流动性分布偏向资金融出主体,即 ,则同时提高融出主体的流动性裕量和融入主体的流动性缺口,若流动性分布偏向资金融入主体,即 ,则同时降低融出主体的流动性裕量和融入主体的流动性缺口,从量的变化对比上无法确定货币市场利率变动方向,在流动性结构变化下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主要取决于市场结构。如图1所示,银行间货币市场有显著的卖方市场特点,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统计,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资金净融出方主要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和特殊结算成员1,资金净融入方主要依次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广义基金、信用社、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资金净融出方较为集中,而资金净融入方主体分散、单笔规模小。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资金净融出方的资金融出能力和意愿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更大,意味着流动性分布偏向资金融出主体将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偏向资金融入主体将提高货币市场利率。

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

基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分析流动性总量变动进而研判货币市场利率是资金面分析的传统框架。一是通过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析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并日常监测这些因素的变化,如图2所示;二是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季度数据,通过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数据,再结合其他报表数据,即能够以月为频度估算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流动性总量变动的观察频度。

这一部分首先对月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估算,再考察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首先需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再通过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值得到超额存款准备金估算值。

(一)缴准基数的估算

由于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中并不是所有存款都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首先需要估算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中,大部分财政存款不需交存存款准备金,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计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其中境外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其余部分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对于缴准基数的估算,本文基于实证主义的思想,假设缴准基数=(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财政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K,即在排除大部分明确不需缴准的存款后,对缺乏数据支撑无法继续辨析存款结构的部分,统一乘以系数K作为缴准基数,在此基础上估算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与官方公布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比较,求解使得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与官方公布值最接近的系数K。对各期存款采用统一的系数K的缺点是不得不忽略每期存款结构的一些微弱变化,优点是能够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绝对规模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做出更精确的估算。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

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与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同,需要估算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全国性大型银行各项存款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比重约为50%,以此为权重,估算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率=0.5×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值=缴准基数*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率。

(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

超额存款准备金估算值=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值;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超额存款准备金估算值/(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财政存款)。

基于最小二乘法思想,寻求使得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与公布值的误差平方和最小的K值,样本区间为2010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如图3所示,发现K=96%时,估算值与公布值误差最小。在K=96%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与公布值如图4所示。

(四)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

采用系数K=96%,估算2006年1月至2016年4月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并以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月均值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代表,考察它们的关系。分别计算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区间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38,超额存款准备金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02。结果显示,流动性总量的相对指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相对绝对规模超额存款准备金变动,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解释力更强,且符合理论预期,即随流动性的增加货币市场利率降低。

但是分阶段来看,如表1所示,2006―2011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负相关关系较强,且符合理论预期,而2012年及以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负相关关系被打破,尤其是2013年“钱荒”时期,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保持平稳,但货币市场利率却大幅上行。2012年以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理论预期不一致,说明2012年以后可能出现了更强有力的解释因素导致原有流动性总量与货币市场利率间的关系出现异化,下面继续对流动性结构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进行分析。

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流动性结构指标以及计算方法,本文以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超额存款准备金总规模的比重来刻画流动性结构。央行公布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大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涵盖了主要的资金净融出方2,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较高则说明流动性分布偏向资金净融出方。第二部分已经估算了超额存款准备金总规模,此部分将估算全国性大型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规模。

(一)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估算

首先,估算全国性大型银行缴准基数,缴准基数=(全国性大型银行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L;然后,估算全国性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值=缴准基数×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估算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估算值=全国性大型银行信贷收支表中的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全国性大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估算值。

与第二部分相同,寻求使得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与公布值的误差平方和最小的L值。全国性大型银行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存款数据起始于2010年,而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2011年后不再公布,二者仅在2010年存在交集,因此样本区间较窄,为2010年一季度至2010年四季度。如图5所示,发现L=81%时,估算值与公布值误差最小。在L=81%时,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值与公布值如图6所示。

采用L=81%,估算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全国性大型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规模,进而估算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结果如图7所示。由于采用固定的系数L,不能刻画每期存款结构的细节变化,并且估算L的样本区间较窄,也会带来一定误差,再叠加超额存款准备金总规模估算的误差,使得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的绝对值准确度下降,如在个别月份估算值大于100%,但其趋势和波动性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图7显示2013年后,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逐步上升,并且自2015年6月起加速抬升至历史较高水平,季末、年末均有较为明显的负向脉冲式波动,尤其是年末负向脉冲波动幅度较大。

(二)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

图8对比了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样本区间为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整个样本区间内,二者相关系数为0.03,总体来看较小。但是分阶段来看,如表2所示,2010―2012年,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与货币市场利率呈现正向关系,而2013―2015年,二者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符合理论预期。结合第二部分得到的流动性总量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从数据表征来看,从2013年起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流动性总量效应让位于流动性结构效应。

结论与启示

综上分析,在2006―2015年这10年中,有8年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符合理论预期,但是2012年后流动性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主导因素发生变迁。如表3所示,2006―2011年,流动性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总量效应;2013―2015年,流动性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表现为结构效应。

这一变迁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资产扩张角度。图9对比了主要资金净融出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最大的资金净融入方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从2012年开始,二者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出现了明显的裂口,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持续下滑而城市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则保持上升态势;2013年起城市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超过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并且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速间的裂口持续扩大。资产扩张速度的差异使流动性分布偏向大行体系,同时也加大了货币市场上的资金融通量,观察图1可以发现2012年后货币市场资金融通量快速扩大。

二是从货币政策角度。央行自2013年起在常规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外创设了SLO、SLF、MLF等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提高了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对流动性总量的相机调控能力,观察图4可以发现2013年以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保持平稳,降低了流动性总量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解释力,而创新工具主要面向大行体系投放,也强化了流动性分布继续偏向大行体系。流动性分布偏向大行体系,尽管导致货币市场资金融通量大增,可能引发市场对资金面脆弱的担忧。但由于在询价交易下,也能够降低资金搜寻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定价能力,事实上强化了资金的流动秩序,有助于降低无效的预防性需求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无序波动,也有助于提高央行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观察图8可以发现,2015年6月以后,随着全国性大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比加速升高至历史较高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也大大降低。

第9篇:资金流动性分析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金管理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现金管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商业银行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特别是以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业务来弥补网点的不足,抢占市场,而现金管理业务就是其具有相当优势的业务。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向他们学习,及时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业务,以获取先入优势和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同外国商业银行竞争的能力。

(二)发展现金管理是满足客户高层次、个性化需求的必然

以行业性客户为例,电信、公路、烟草、民航、电力等行业性客户既是各行的贷款大户,同时也是存款大户,银行对这部分资金流依赖度也较大。随着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为提高自身银行账户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迫切要求银行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提供高层次的现金管理方案。

(三)现金管理是发展中间业务,拓展利润空间的重要手段

现金管理作为一种综合化的服务手段,它能将银行原有的中间业务产品,如资金清算、账户管理、代收代付、财务顾问、投融资、金融衍生工具等有效整合到业务处理系统中,通过产品组合的形式,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从而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收益水平。

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一)按归集金额控制不同划分的模式

(1)按账户余额比例上收。总公司可以按分子公司账户余额,比例上收资金。

(2)按总归集金额比例分配上收。总公司可以按总归集金额,比例上收资金。

(3)保留余额。顾名思义,就是使每家分子公司账户中保留一定余额,其余款额均被归集。

(二)按归集路径不同划分的模式

(1)逐级归集。多级模式下,分支公司账户向上级账户划转,重复该过程,直到归集至总部的现金池账户,中间账户有发生额。

(2)顶级归集。多级模式下,直接从所有分支公司账户向总部的现金池账户划转。中间账户如果有对外收支的功能,归集该账户的资金到顶点,否则只是确定账户的层级关系,没有实际发生额。

(三)按归集周期不同划分的模式

(1)实时归集实时入账。实时归集实时入账就是金额逐笔归集,进入总公司指定账户。

(2)实时归集汇总入账。实时归集汇总入账时归集资金首先进入建行核心系统的内部账户,此账户是一个过渡户,在所有归集金额到位后,一笔转入总公司指定账户。

三、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应用研究

X商业银行是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于2000年,发展迅速。Y公司是一个大型的集团上市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子公司,主要包括甲公司、乙公司和丙公司。本文所进行的现金管理应用研究是X商业银行基于Y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协助Y公司进行高效、安全的财务管理,加强Y公司集团资金从流入、内部流动到流出的各环节的管理,同时融合了融资、票据、投资等服务。

(一)帐户体系设置

(1)收支合并管理。集团内部各级机构均只设立一个结算账户,统一核算本机构的财务收支。财务公司开立人民币基本存款账户、其他存款账户、贷款账户及各类投资账户等。

(2)收支两条线管理。Y公司内部在“财务公司-子公司”之间,或在“子公司-下属分支公司”之间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或在“财务公司-子公司-下属分支公司”三级之间均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下级机构均需分别设立收入专户和支出专户,进行资金来源和用途控制。

(二)帐户管理

(1)账户信息查询

Y公司可通过网上银行全天24小时随时查询整个集团所有账户余额状况;可通过电话银行全天24小时随时查询本部账户余额以及历史明细和当日明细。

(2)信息报告

可通过网上银行获得当日或上日的标准格式的账户余额报告,可以查询、打印、发送到指定邮箱或下载数据,从而了解掌握集团内全部账户的现金存量。账户变动报告,可以查询、打印、发送到指定邮箱或下载数据,从而掌握集团内全部账户的现金流量。

(三)收付款管理

(1)柜面服务。可通过传统的支票、同城特约委托收款、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结算方式为Y司的各级机构提供同城、异地本外币收款结算服务。

(2)票直通车。可通过支票直通车这一新型产品为Y公司各级机构所持的支票提供实时的资金入账服务,将支票收妥抵用改为实时入账,可大大提高Y公司的收款速度,加快资金的流入。

(3)应收账款管理。可通过电子银行系统帮助Y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管理应收账款,提供收款资料、应收账款托收服务和电子化应收账款明细报单,实现应收款项的自动对账。

(4)付款管理。主要业务包括:柜面服务、银行汇票申请服务、电子付款和工资。

(四)流动资金管理

(1)网络结算。网络结算是由银行柜面人员根据与Y公司签订的授权协议,主动填制资金汇划凭证,将资金上划至公司总部的资金归集账户,以满足Y公司资金全面集中管理的需要。

(2)存款组合。银行可向Y公司提供通知存款、协议存款等服务,满足Y公司个性化的需求,在保障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存款组合,实现集团闲置资金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