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培训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天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炎热的天气里快要结束了,心情和这天气一样是炙热的心,热血的情,澎湃的爱。一个学期结束了,伴随来的是一串串教育方面的疑惑和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改革中都有很多的不解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这三天的讲座和示范课让我的身心都有了一种洗涤和顿悟。其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对于学生,我们老师应该更多的还是爱,爱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我们教孩子就是在爱孩子,希望孩子学的更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一味的以教书为教书的目的是不能感化学生,也不会让学生学到可以一生受用的本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真的做到这些不外乎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一切粗暴都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其次,对于老师,对于新老师来说做的还很不够,我们要成长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在学习和反思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做的还很多,而唯一成为好老师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最后就是课堂教学,新课程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形式,而是真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听的几堂课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用心,都是在让学生不断自己的一步步学,老师一步步的指引,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而一味的讲,只会让自己辛苦,学生痛苦。要有效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不断开动脑筋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做一个真正的引路人。
总之,三天的学习受益匪浅,有学习,有经验,有展示,有理论,有实践,有反思。
一、实习与培训内容
该月第一周培训各项技能与通信理论知识,培训课程有:CAD绘图技能培训、EXCEL表格等应用培训、通信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执行要点、电源专业勘察技能培训、传输设备勘察技能培训、光缆线路勘察技能培训、无线基站勘察技能培训、室分勘察技能培训、查询设计质量管理培训、综合管理介绍、市场业务介绍和沟通技巧等培训课程。培训学习结束后,接下来在设计院四所同事陈龙师傅的教导与指导下,为期一个周到东方实地学习如何勘察室外宏站传输信号的基本流程与技巧,勘察流程:第一步:用指北针找到方向指向北,记录与实际向北的角度,并大致画出天线安装现场环境的草图以便日后方便设计方案;第二步:用GPS导航出勘察地理位置并记录下来;第三步:进行拍照(环拍30度各一张,最后全景拍两张。注意:相片尽量能多拍就多拍)方便日后设计方案;第四步:记录天线所能覆盖地区的夹角;第五步:做好与甲方工作沟通交流,使得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二、实习培训收获
实习培训的这一个月,通过各项课程技能的培训,学习与认识到了如何用CAD软件去设计图纸并大致了解了一个工程方案的设计从开始到结束各个工作流程。学习了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通信网络的基本架构及现状和通信网络的严禁趋势。总体对通信工程设计员这一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本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mode for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Through in-dept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learning platform can be built and the training scheme can be optimized through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modifi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关键词: 校企合作;通信行业;培训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munications industr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44-02
0 引言
近些年,通信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才的制约,对于运营商而言,很大一部分的人才引入是通过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招聘,这种模式的人才引入受到了制度和条件的限制,其实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岗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并没有完善的体系支撑,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由设备商提供相应培训。这种方法并不足以使人才队伍适应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来保障通信行业人才素质的提升。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持续性人才培养的方法,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实践的磨合,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法,那就是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
1 可行性分析
对于企业,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人员编制问题,运营商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通信网络日常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市场开发之中。员工的知识和素质提高绝大部分是自主完成,同时公司也没有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对于从事工程和业务一线的专业人员而言,继续教育的师资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校方,凡是设置有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由于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购买现网运行的设备提供给学生实习和实训并不现实。学生的培养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教学为主,实习实训的手段只能借助于企业见习和顶岗这种单一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很难实现现在企业所需要的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很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才需求。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多层次沟通,我们发现双方可以合理的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从而很好地解决双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合作方式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中国联通十堰分公司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现网中的设备和耗材,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共同打造先进的实训平台。这样不论是学生的日常教学还是企业员工的入职和提高培训,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很好地实现。
我们具体的做法首先是校企双方派专人负责组建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是由企业一线的员工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然后确定企业的培训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周密的调研确定所需的专业设备与耗材,选取适当的场地建立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基地运行方案,双方根据培训和培养目标围绕设备和环境制定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选拔培训师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共同制定了包括勘察设计、网络建设、设备维护、网络优化和市场开发这五个大项的培训课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针对具体课题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另外,也会经常性地请学校专家到公司举办专题讲座,同时不定期的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专业教师沟通。
3 培训管理
培训平台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指派负责人完成,日常的管理主要由校方的专业教师负责,企业方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在培训和校方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目标双方共同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发课程。其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校方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组建课程组来完成授课。每次授课结束及时获取反馈意见,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对课程加以完善和提高使教学效果达到目标要求。在校企双方的共建、共管、共用的理念之下不断努力,不但能够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也可以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作为实验室针对现网的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合作之初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沟通交流,也缺乏对送培员工的跟踪管理。培训的员工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不仅使企业浪费了培训资源,也使送培的员工培训效果不好,极大影响了送培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后来我们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把好员工选派关口,根据自己所需选派参培员工。
实行企业与院校联合办班培训的方式,企业要筛选和培养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作为企业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将提高学员实际操作技能与提高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并重。同时,企业针对自己所需的工种和专业定向培训学员,由企业将需要的工种告知合作院校,院校针对企业所需专业人才招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定向培训、培养。
第二,院校要提高培训水平,保证企业送培员工的培养质量。
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参培员工学历层次、岗位来源、专业设置等灵活确定学制及教学重点。
第三,院校要建立合格师资队伍,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院校要围绕企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急需,实行“定向”、“订单”式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针对企业培训专业、职称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沟通协调,使教师队伍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同时,职业院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特殊工种、专用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对技师学院的客观要求。
4 效果
经过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年的合作,企业方共投入设备及耗材约300万元人民币,总共开展企业员工入职和提高培训12期计380人次。学校借助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成功申报了省级通信行业职级技能鉴定培训基地,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400多人,其中在联通及其相关企业就职人数达到60余人。校企合作完成了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在为企业员工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5 总结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企业培训员工只是校企合作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多种员工培训提高方式的一种,但通过若干年来的校企双方的磨合,我们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通信运营企业目前的状况。经过系统的培训,我们的员工都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了人才保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系统、更加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和素质提高培训。
参考文献:
[1]孟源北著.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
关键词:行业标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行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其中机场的快速建设对机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质和量双方面的要求。机场通信设备是机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设备的维护与校验是技术密集型岗位。民航局《民用航空电信人员执照管理规则》与《民用航空电信人员执照管理办法》作为行业标准为民航通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对设备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大部分机场设备不能随意调试,对设备的维护与操作是通过经验和案例的方式内部交流,没有形成对机场通信技术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培训课程体系;而行业本科院校更关注于机场通信系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新技术的理论与实现,对通信设备的维护与操作的培训与人才培养关注不多,目前没有针对民航通信人才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模式
机场通信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要确保其内容符合和满足行业标准与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职业标准入课程。关键是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可调控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将行业标准纳入到机场通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机场通信设备维护岗位胜任力的适切性。机场通信设备主要包括仪表着陆系统、测距机、甚高频全向信标和其他配套的通信设备,都是机场通信技术专业重要的工程实践性强、基于行业标准必备的技术领域。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是对这些设备的维护技能,这就需要依托行业标准、根据职业需求、改革课程内容,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参照近期中国民航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执照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机场通信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选择常用的机场通信设备形成不同设备的维护课程,并按照国内常用的机场通信设备型号分别开设多门设备课程,在校学生和机场在职通信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选修或选择培训具体的设备课程,提升设备维护的能力。
机场通信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培训与选课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的创新,其中最核心的是三大类设备的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资源的建立,包括仪表着陆系统、测距机和甚高频全向信标,课程建设需要依托行业标准,围绕教学实践开展研究,研究与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2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行业标准,民航通信设备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设备的日常维护、板卡与软件设置、故障排除和飞行校验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设备的配置与维护,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应对岗位情境的分析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的教学方法”,符合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选择新型的机场在用的通信设备,特别是机场在用和常用的通信设备型号,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实验室设备资源,做好课程内容全面,技术实践性强;探索建立新的选课体系和培训模式,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机场通信设备课程,不同批次的在职培训选择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培训,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提升在真实设备上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和学员的实践能力。最后在教学和培训中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根本、以工作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和学员在具体设备维护与操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在机场通信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中,可以分为一门通信系统基础课程、六门通信设备配置与维护课程和一门设备实训课程:无线电通信系统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设备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通信设备配置与维护课程主要包括常用通信设备的配置与维护等技能操作,这些课程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心和关键,每套设备都需要根据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分为针对硬件系统的板卡功能、操作与配置、常见故障分析等,针对软件系统的系统配置、飞行校验中的参数设置、日志维护配置等,针对系统的典型案例分析,电磁环境保护等内容。
图2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民航业通信领域对机场通信专业人才特别是属地化机场的通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分析国内外机场通信专业领域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学生和民航通信在职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国行业院校和空管培训部门对机场通信人才培养的现状,特别是属地化机场的人才培养现状,并对国内外机场通信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研究,借鉴成功经验;在具体改革上,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建设、网络课程与微课程建设、组织培训和实践教学,用事实来检验人才培养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依据行业标准的职业活动导向,职业技术为载体,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教材,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为机场通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坤.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
[2]张雁平.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产业驱动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3]葛金辉.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
[4]张宇轩.民航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4.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2010QNA004)
通信作者:杨悦,Email: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培训没有统一的培训教材与培训方法,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前急救的发展[1-2]。但院前急救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笔者单位为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挂靠单位,作为急救中心的上级管理单位,从2008年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合作,编写适合中国院前急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教材,共同委派优秀急诊医生组成师资力量,设计适宜教学方法,每年定期举办中美联合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班,对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进行分批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比观察该培训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差异来评估该课程的优缺点,探讨院前急救培训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人群分标准化培训组与传统培训组两组。标准化培训组选取2010年度参加中美联合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课程的所有学员共113名,学员来自浙江省各县市120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传统培训组选取同期在其他地市急救中心举办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学员共85名,两组学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龄、职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师资 担任标准化培训组的老师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的医生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的医生按2∶1比例共同组成,其中美方4位,中方2位。传统培训组的师资由当地急救中心医生组成,共6位。每位培训老师均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培训前均接受过系统的急救教学培训。
1.2.2 课程内容 两组课程培训内容相同,分别包括:(1)急救现场与患者的评估;(2)创伤患者现场救治;(3)患者的搬抬与转运;(4)心肺复苏;(5)气道管理;(6)内科急症处理;(7)环境因素急症处理;(8)过敏急救。
1.2.3 教材与用具 标准化培训组的培训教材采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为该培训班专门设计编写的《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教材》,教材特点突出急救流程标准化与规范化,并包含为各项急救操作如气道管理、出血性休克处理、自动体外除颤、长骨固定等设计的评分表以供教学及考核使用。传统培训组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沈洪主编的本科教材《急诊医学》。两组培训用具相同,包括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除颤仪、夹板、脊柱板、担架、止血带等。
1.2.4 培训时间 两组培训时间相同,理论与操作教学共48学时,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为1∶2。
1.2.5 培训方法 标准化培训组培训方法包括理论教学、教学视频播放、模拟情景教学、典型急救案例现场演练及理论与操作的考核。中方医生全程翻译美方老师教学。传统培训组的培训方法除模拟情景教学之外其他方法同标准化培训组。
1.2.6 评估方法 两组学员分别在培训前及培训后即刻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理论考核共同选用《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试卷》,试卷全部由单项和多项客观题组成,满分100分。操作考核由考生随机抽取一道题进行,考核项目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共4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0分。两组理论与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相同。考核结束后对标准化培训组学员进行有关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Levene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与组间的差异。对各项考核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两组组间因素、培训前后时间因素对各项培训效果的影响,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的
比较
标准化培训组和传统培训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得分的比较(n=85,x±s)
表2 标准化培训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
得分的比较(n=113,x±s)
2.2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
差值的比较
两组学员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气管插管项目培训前后考核得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
得分差值的比较(x±s)
2.3 两组学员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单因素方差
分析
综合组间及培训前后时间因素,两组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气管插管三个项目的培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检验结果一致,见表4。表4 两组学员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4 标准化培训组学员对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合格107份(合格率为94.7%),其中认为该课程为有效培训课程者占95.6%;认为课程中标准化规范化的急救流程培训效果较好者占99.2%;认为以外教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者占92.3%;认为自己适应外教教学者占92.5%;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太简单者占20.1%;认为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教学效果者占15.5%。
3 讨论
院前急救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如何加强对院前急救医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显示标准化培训课程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气管插管”三个项目方面较传统培训课程效果更佳。分析最主要原因为该课程以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核心,重点突出急救流程的培训。同时,模拟情景教学方法[4-5]根据急救标准与急救流程将急救技术逐项分解,容易掌握与记忆,有效弥补了中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弱点。专门编写的培训教材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强。另外,外教上课方式幽默风趣,易于调动课堂气氛,学员参与率高。但笔者也注意到两组在“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培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心肺复苏及内科急症等培训在中国培训较普及,且按照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培训,国内与国外培训方法差异不大[6]。从学员对标准化培训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员认为该培训课程标准规范,急救流程简明合理,外教教学生动易懂,师生互动强,有助于记忆,为一有效培训课程。但笔者也注意到在培训过程中,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为培训难点,现场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准确率有待提高,15.5%的学员认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专业翻译人员对医学专业词汇了解不深亦不能胜任工作,因此从急诊医学专业医务人员中挑选翻译人员,不同章节的理论与操作翻译分别由专人负责,反复训练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具有可行性。
另外,笔者也注意到有20.1%学员认为该培训课程内容太简单,分析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大多数为医学大专或本科毕业生,至少接受过3~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医学基础较美国院前急救人员“paramedic”要扎实,课程中参考美国标准设置的某些章节对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可能太简单[7-8]。因此需要结合国内特点优化培训课程,使课程难易程度适中。但应该指出,本标准化培训课程更注重以急救流程的规范化来提高急救的质量与效率,而非单纯的急救技术培训。目前中国较普遍存在院前急救医生急救技术与理论基础较好,但急救流程不标准不规范,从而降低了急救成功率[9]。调查提示99.2%学员认为课程中有关急救流程的培训效果较好,说明以急救流程规范化为培训重点适合我国院前急救医生的知识框架特点。
从标准化培训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该课程编排科学,培训教材简明实用,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例合理,培训方法多元化等优点确保培训效果。其中,视频教学与情景教学方法在培训中收到良好效果。所有培训课前均播放一段教学视频,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并有助于操作训练。国内已有报道视频教学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良好效果[10]。模拟情景教学使学员学习热情高涨,接受程度高,师生互动性强,培训效果突出,在学员中反响很好。另外,该课程除每期4位美国医生的来回交通费及住宿费外,其他成本代价与传统培训课程相当,且使用通用的培训器材。通过计算已举办的5期培训班经费核算情况看,收支基本持平。同时,以外教为主的培训,对急救医生吸引力大,每期招生人数多,并有较多全国其他省市急救医务人员的参加,不仅有助于培训课程的全面推广,而且能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综上所述,标准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培训重点,以不同急救场景的情景教学与视频教学为关键手段,配合实用性教材与中美急救医生教学,能明显提高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效果较传统培训课程更好。大部分学员能适应该培训课程,认为这是一项有效的培训课程,值得在中国进行推广。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较简单、师生语言交流障碍及内科急症与心肺复苏等方面培训效果与传统课程无显著差异等问题,课题组将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2]李自力, 郭豫学, 王世文,等. 我国120急救调度人员现状及规范化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9):1001-1002.
[3] Arreola-Risa C, Mock C, Herrera-Escamilla AJ,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 of alternatives to improve training for prehospital trauma care in Mexico[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4,19(4):318-325.
[4] 蒲晓煜,席淑华.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8A):5-8.
[5] Saravia G, Judice R. Train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National EMS Academy offers a variety of simulation scenarios[J].JEMS,2010,35(9):S18-19.
[6] 余丽敏,糜庆,郭荣峰,等. 院前急救技术规范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598-600.
[7] Cason D, Robinson K. EMS education agenda: changes that will affect you[J]. JEMS, 2011,36(9):66-71.
[8] Cooper S. Contemporary UK paramed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How do we train? How should we educate? [J]. Emerg Med J,2005,22 (5) :375-379.
[9] Kaspruk LI. The training of paramedical personnel of primary medical sanitary care system in Orenburgskaya oblast[J].Probl Sotsialnoi Gig Zdravookhranenniiai Istor Med,2010,6:31-34.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近日,劳动保障部出台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工程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计划从今年起,利用3-5年时间,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工业较为集中的30个城市和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10家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集团,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主要内容是,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在全国建立200家 “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开展数控机床、模具制造、特种焊接、机械加工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职业工种的培训工作;依托部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并承担师资培训;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集团和职业学校的共同努力,争取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为推动工程项目的实施,专门成立了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工作。
全方位支持初创企业
首次在中国开展iSTART项目,庄庆维选择了上海和北京。他认为,通过iSTART项目,IDA不仅将帮助那些有理想、有潜力的新加坡初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创新“智本”与丰厚“资本”的联姻,同时还为需求旺盛的中国市场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作为IDA重要的孵化器项目,iSTART 2010年在美国硅谷试水成功,此后IDA陆续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推进该项目,目前已有36家初创企业从中获益。庄庆维表示,iSTART登陆中国,并非只是为期两周的上海、北京推介活动。在人才和社区培养方面,IDA推出了针对创业家和开发者的不同类型、高质量的培训课程。针对创业者,IDA精选导师和课程参与者,已有20多家初创企业参与了Founder Institute以及Kauffman Foundation开设的创业培训课程。针对开发者,IDA开发者社区合作为系列活动及探讨会提供支持,为开发者提供最新的新兴技术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其次,在鼓励创新、促进商业化方面,IDA重点了“iSTART:加速科技商业化”资金补助计划。
首次试水中国
吴娟 柳兴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形势下适应人才回炉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模式改革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3-ZJ-081)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关乎其未来的发展,而人才“回炉”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人才
“回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为适应人才“回炉”,高职专业设置应采取的对策,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积
极意义。
关键词:人才“回炉”;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类型属于
“技术专业”。“技术专业”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
适应性和应用性。如何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技术专业设置,以满
足引人热议的“回炉”现象提出的新要求,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
题。
本文所述的人才“回炉”是指已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或已
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回到学校再学习、再培训的现象。它为三
种类型:第一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度大,通过“回炉”掌握
一项实用专业技术;第二类是,在岗老员工,为考取职业资格证
书而进行短期学习和培训,通过“回炉”提高职业技术能力;第
三类是, 由公司委托高职院校对新入职员工,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通过“回炉”完成员工岗位培训。
一、新形势下人才“回炉”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毕业生“回炉”现状
10 年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高职院校“回炉”再造,目的
是学习掌握实用专业技术,找到更满意的工作。然而目前,大学
毕业生“回炉”已不多见。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
方面,高等教育逐渐与市场接轨,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高等教育
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
应用型本科专业。 从深层次看, 高等教育包含部分高等职业教育,
将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及设置产生冲击。
新形势下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0 年前,就业市场需
要的是受过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然而现在,没
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也可以在就业市场找到工作。随着市场多
元化发展,部分初中或高中生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直接进入社
会就业。从这个角度讲,近几年生源的减少也是大学毕业生“回
炉”现象消退的原因之一。
(二)新入职员工的“回炉”现状
企业在招收新员工之后,从企业发展和员工培训角度出发,
安排他们到职业学校学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之所以选择高职院校进行新职员工的“回炉”再造,一
是新员工大多是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二
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符合企业发展和需求,熟知企业工作岗
位和工作流程,对企业文化理念有较高认识。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很好地与区域企业合作起来。
高职院校出发点基本是为学生能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却忽视了企
业员工到高职院校“回炉”的可能。高职院校没有主动服务区域
社会经济,更没有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社会的需求,造成当企业
需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希望将其“回炉”时,却发现没有合适
的高职院校可以合作。
(三)在岗老员工的“回炉”现状
部分在岗老员工为提高技能,或今后发展转型,选择“回炉”
方式,参加短期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
由于没有对接渠道,老员工难以找到“回炉”的去处。一是
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二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设
置短期培训课程。
二、新形势下人才“回炉”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根据现状分析,新形势下人才“回炉”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的具体要求是:对于大学生,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可选专业,有完
善的实习实训条件,直接的就业渠道;对于企业,设置紧密相关
的对口专业,专业能反映企业工作岗位的特性,体现企业文化理
念;对于老员工,设置与时俱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将职业
资格培训课程纳入正规教学过程,并具备考试资格。
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一)设置新兴特色高职专业
分析可知,造成大学生“回炉”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
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中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在高等
教育中就完成“回炉”的课程。在新形势下为与大学毕业生“回
炉”接轨,高职院校必须设置体现高职特点的专业,建成一大批
办学质量高、影响力大、社会评价好的专业,以特色证明人才培
养质量,将特色专业与高等院校的高职专业区分开来。学校可以
依托行业优势,工学结合,建设品牌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如重庆
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微电子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该专业为国家
示范专业), 就是依托了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园的行业特征。
(二)设置与区域企业紧密联系的对口专业
对口专业不仅是指专业技能,而且要求课程设置与岗位对
应。岗位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就开设相应课程,完全满足企业新员
工的“回炉”要求。例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的汽车工程学院
开设了与重庆市长安福特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动机相关专业,在
2013 年完成了该公司第六期员工发动机知识普及培训。
(三)设置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专业
老员工“回炉”是为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标明确。可
以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专业,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纳入正规
教学过程,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培训课程的纳入,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就业
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
教育(教科版),2003(7).
[2]王喜磊.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J].南昌教育学院学
报,2013(8):66-6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廖细春.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J].当代教育论
坛,2011(4):60-61.
作者简介:
吴娟,女,1981年出生,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应
用电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智能
信息处理。
柳兴国,男,1981年出生,甘肃金昌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
关键词 信息安全 保密管理 产业发展 价值 管理对策
一、我国信息通信安全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0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场规模达257亿美元,增长17%,并预估2017年可达到407亿美元。根据2014年信息服务产业年鉴,2014年我国整体信息安全市场规模达106亿元,较2013年增长13.24%,而2013年较2012年增长8.6%,世界规模为15.6%。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增长空间,从信息安全服务及产品的增长速度来看,信息安全产品在2010年后,每年维持17%以上的稳定增长,内容安全及顾问服务于2014年增长率分别为14.86%及20.67%,仍维持高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政策规范、企业缺乏信息安全人员与专业知识等带动顾问服务需求增长,又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资金、人才较为不足,在黑客行为多元以及混合式攻击手法层出不穷等,再加上零时差攻击时有出现以及对应产品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要达到快速又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凭借单一企业的产品及信息人员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信息安全工作委外顾问服务能够比企业自行管理更能兼顾企业成本及安全,因而来自于顾问服务、委托服务等的增长力道将持续维持。
在外销方面,2014年信息服务年鉴可知,2014年外销规模约为250亿元,增长率为20.16%,较2013年大幅增长。这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容安全相关信息安全产品市占率逐渐提升,且整合式威胁管理设备(UTM)逐获重视的缘故。相较世界对于信息安全需求的旺盛力量,我国目前外销增长高于世界平均,若能将该外销动能持续开发,不仅能提升我国信息安全整体防护能力,未来也将成为我国信息服务业中的明星产业。
二、维护信息通信安全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科技与网络提供便利的现代生活,也急剧地取代人工操作成为企业经营与政府机关行政服务的工具,也是现代化国家与社会运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有鉴于此,各国政府也将信息通信基础建设列为国家建设的根本,以及增进民生发展的基础。从国家层面来看,如果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有所损害,轻者会导致个人生活食衣住行造成不便,重者则会使整个国家安全、政府运作、产业发展、国力强弱和民生发展等都会有重大影响。因此,信息通信安全重要性,已达到不容轻忽的地步。如何维护信息通信系统与网络传输过程的安全,都是企业及政府当前运营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能提供安全及信赖的电子化组织运营服务,组织信息通信安全工作必须以全方位观念进行可持续推动,一般性的信息通信安全3E策略如下: 1)技术工程:利用防火墙系统、数字签章、加密技术等建构第一道防线。2)执行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信息安全事件紧急处理机制、内外部计算机稽核制度、信息安全标准及规范、产品及系统质量检验机制等。3)教育倡导:强化安全警觉训练、信息安全倡导、人才培训、网络使用伦理等。
尽管当前多数组织的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及应变机制已逐步建立,但是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应用,以及电子化组织与电子商务的使用日益深化,面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风险,仍有必要对目前信息通信安全相关工作进行检讨评估,以强化企业或政府信息通信安全整体防护策略,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保密管理措施的进一步创新。
三、强化信息安全层面保密管理的措施
(一)事前安全防护
(1)信息安全监控与防护。1)建立多重防护纵深的信息安全监控机制,构建信息通信安全防护管理平台,提供组织网络监控服务,以即早发现信息安全事件,降低信息安全风险。2)规划组织整体信息安全防护架构,构建组织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信息安全情搜与分析。1)搜集来自组织服务网、学术网络及因特网服务业者等网络攻击信息,分析新型黑客攻击手法与工具,掌握我国信息安全威胁趋势。2)研究尸网络议题,提升Botnet侦测分析能力:教育倡导具体策略化方式追踪大量Botnet资讯,掌握我国Botnet散布情况,降低我国Botnet数量。
(3)信息安全侦测及渗透测试。1)建立组织信息安全侦测及扫描能力,并进行内部侦测扫描,完成已知弱点的修复。2)对组织重要信息系统提供网站渗透测试服务及修补建议。
(4)信息安全认知与质量提升。1)建立组织信息安全检测与评鉴机制。参考国际信息通信安全相关标准,制定组织信息安全规范整体发展蓝图架构,发展组织信息安全相关规范及参考指引,并建立组织信息安全检测与评鉴机制。2)推动重点部门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验证。为强化组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供安全及便捷的网络服务,强化内外部人员使用组织网络服务的信心,保护使用者隐私权益,推动信息安全等级A级与B级机关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ISMS)验证。3)提升员工信息安全知识与能力。为提升员工信息安全知识与能力,应办理信息安全技术讲习、信息安全资格培训、信息通信安全防护巡回研讨会等培训课程,并发展信息安全数字学习课程。为发掘校园优秀人才,办理“信息安全技能金盾奖”、“信息安全动画金像奖”等竞赛活动,并办理信息安全周系列活动,以提升全体员工信息安全认知。同时进行员工信息安全职能规划,依据其职务与角色,规划执行业务应具备的信息安全知识与技能,并建立员工信息安全能力评量制度。
(二)事中预警应变
(1)信息安全事件实时发现。通过信息通信安全监控平台进行信息安全事件监控作业,包括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系统、整合性恶意程序监看、使用者端警示系统、蜜网与内部网络警示系统等。
(2)信息安全通报与应变。1)建立信息通信安全通报应变作业程序,协助组织处理及应变信息安全事件。2)构建信息安全信息分享与分析中心。整合信息安全相关情资,进行信息安全信息分享。
三是信息安全健诊服务。推动信息安全健诊评量架构与追踪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信息安全健诊服务,强化组织信息安全防护能量,掌握信息安全防护情形。
(三)事后复原鉴识
(1)事后系统回复。1)结合产学研资源与技术能力,建立组织信息通信安全区域联防运作机制,提供不同部门信息安全事件处理与咨询服务,并提升其信息通信安全防护能力。2)规划组织重要信息系统异地备援机制,以提升信息安全事件“事后”存活能力。
(2)信息安全事件鉴识。1)研究信息通信安全鉴识相关技术。2)协助并培训组织保密管理相关人员执行信息安全事件鉴识作业。
四、结语
信息通信安全工作是个长期的、无止境的攻防与挑战,然而信息通信安全工作范围广泛又专业,有待推动地方仍多,组织应持续强化信息通信安全防护工作,加强与产学研各界合作与交流,建立安全及可信赖的网络环境,促进信息科技的普及应用,提供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安全及便捷的服务。
(作者单位为西安飞豹空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