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城乡规划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规划的方法

第1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 ;操作规程 ;创新;上海

Abstract: in 2011, Shanghai launched the regulatory new operation rules -- "Shanghai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management rule", on the procedures defined the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approval of Shanghai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stage, procedure, process and time etc.. Through the operation rules of new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hanghai Industrial Park, the control planning case, to explore innovativ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methods of Shanghai industrial park.

Keywords: Regulatory planing ;Operating procedures ;Innovation ;Shanghai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早在1996年,上海制定了详细规划编制办法,其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管理明确了一些要求。从2003年,上海开始尝试制定一套控规编制标准,运用管理手段对控规进行管理。到2005年,上海市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单元制定工作,并在当时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下一步对控规编制成果的要求。在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以后,为更好的保持控规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上海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通过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思考,研究建立了以前期准备、规划编制和规划审批三个阶段为核心、由若干环节构成的控规全过程管理规程体系,并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为上海控规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依据。

2新的控规管理操作规程介绍

2.1操作规程主要内容

《操作规程》在形成的过程中,随着不断的研究,除在2009年10月形成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试行)(含成果规范)》(白皮书)外,还在2010年6月形成了《成果规范》(试行稿)试行(灰皮书)、2010年12月确定《成果规范》(2011版)基本框架和最终在2011年4月形成的执行《成果规范》(2011版)(绿皮书)。整个《操作规程》的核心内容为:

前期准备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申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基础要素底版》。主要包括相关已批规划控制线、地籍资料、地质资料和一些其他要素。主要是利用上海控规统一信息平台的管理,加强对现状基础资料、已批规划要素等的梳理和整合,加强规划研究和规划评估。

规划编制阶段

在编制和审批过程中,进行多方案比选,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征询各级部门意见,听取公众意见,最后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成果,提交规委会审议。

规划审批

在审批阶段,包括了报审、审核和批复、规划公布、纳入统一平台、成果发放和案卷归档几个操作程序。

2.2操作规程总体框架

《操作规程》通过“三个阶段、九个环节”,详细规定了整个上海市一、二、三类地区的各类型控规的操作内容、责任单位、具体流程和前后衔接以及所有控规编制年度计划的制定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都做了明确规定。

三阶段包括:前期准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和规划审批阶段;九环节为:基础准备、规划研究(评估)、《设计任务书》审批、《初步方案》部门和专家征询、《初步方案公示》、《草案》规委会审议、《草案》技术审查、《方案》审批和批后管理九个重要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为力求产业园区控规管理更加合理、高效,产业园区在控规操作规程实施过程中,在程序上简化为“三阶段六环节”,规划研究和评估报告环节可以与规划方案同步展开;初步方案和规划委员会专家审议环节可以合并设置;技术审查的目的主要审查是否满足最后入库要求。具体见下(表1-1)所示。

表1-1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操作规程总体框架一览表

3新的操作规程下工业园区控规编制方法探索

3.1项目案例概况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位于南桥新城的西北角,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批准成立的三大国家重点、九大市级开发区之一。其西起环城西路、东至S4(原A4)高速公路,北起大叶公路,南达环城北路,距上海约32公里,总面积为367.90公顷。

图3-1 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土地使用规划图

3.2目前产业园区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控规成果缺乏统一规范要求

对产业园区控规编制缺乏深入研究,在其编制过程中不分地区差异,采用雷同化、无差别的编制手法进行编制,方法教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工业园区地块控制指标确定上缺乏一定的弹性,致使规划无法适应企业扩大生产对土地空间的要求。

忽视对项目前期的分析研究

传统控规对现状研究不够,产权、相关信息获取不充足,对现有企业的一些指标控制上缺乏有效认识。此外,对现状保留用地关注度不够,只是按照现有情况予以保留,较少考虑企业未来改造升级的需求。使得产业园企区内现状企业一些土地在土地二次开发时缺乏引导。

城市设计理念薄弱

在整个编制阶段缺乏城市设计引导理念。在城市整体形态和空间构架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过程中只是粗略的衔接上位规划的控制引导,地块控制指标确定上也缺乏城市设计法定化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薄弱。

3.3工业园区控规编制方法创新探索

明确性的对该控制地区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形成符合该地区类型的成果规范。

图3-2 上海控规编制地区划分示意图

主要控制指标的确定

产业园区在控制指标方面,建筑密度、绿地率等不再作为强制性要求控制。避免在项目不明确的条件下,因设置过细的控制要求而导致控规的频繁调整,从而提高园区规划管理效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实施弹性控制,容积率为上下限控制。如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 8-2.0,建筑高度30米。特殊项目容积率大于2.0(且不大于3.0)、建筑高度大于30米(且不大于60米)的研发等特殊项目,应当经区县政府认定后,在任务书备案中予以注记、明确。

产业园区图则成果调整

图则成果形成普适图则。普适图则分为整单元图则和分幅图则。整单元图则是以单元为单位出图的图纸,分幅图是以街坊为单位出图的图纸。工业园区地块控制指标需表达编制地区类型、街坊编号、地块编号、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配套设施、规划动态、备注等九项指标普适性控制要素,取消建筑高度、混合用地建筑量比例、住宅套数三项指标。

图3-3 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普适图则

4结语

《操作规程》对上海控规编制和审批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性,较传统控规编制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上海在整个控规编制管理过程中,顺应时代建设背景,在详细了解和研究后,制定了新一轮的控规操作规程、管理办法、成果规范,这对控规接下来的编制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产业园区也有针对性的对其编制做出了合理的规范要求,在新的操作规程下,上海控规编制尤其是产业园区的控规编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对其编制方法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操作规程[R].2011.6.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R].2011.6.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R].2011.6.

周建非,夏丽萍.标准引领,规划先行,切实推进城市创新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对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制定的认识和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1(6)40-47.

张玉鑫.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历程和发展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11(6)3-7.

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2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

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

而黑川纪章提出的“根茎”结构,则是许多异质体相互缠绕、呈交织状态的系统。它们之中没有秩序,也没有中心,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单元社区没有核心,循环系统设在外围,在外侧拥有中心设施。如果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只要添加循环系统就行了。由于中心设施在单元的外侧,所以将添加的部分与原有的设施连接在一起时,也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新添加部分的人口再次增加的话,还可以适当地在外侧再建造中心设施,添加循环系统的环,如同细胞繁殖一样,不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按照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建设的城市,是黑川纪章1967年规划的菱野新城。

6.街道空间的意义——中介与活动场所

6.1东方城市街道空间

东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黑川纪章以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就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而言,“东方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方的城市没有街道”。他在对印度、中国和日本古代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了东方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是在街道上进行,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活功能的结论。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是直线型网格状道路结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没有广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宗教建筑都沿着道路分散布置。印度古想城市的中心是一棵菩提树,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则多是衙署、鼓楼,均不是直接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核心。日本的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是城主的住宅,市民都住在城堡四周。在东方城市中街道承担着商业活动、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多种生活功能。到了节日,游行的人群也巡回在街道上,而“街头说法”、“街头叫卖”、“街头表演”和“街谈巷议”等用语,都说明了是街道把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6.2东西方在城市街道空间的差异

西方欧洲的城市,是靠广场上的聚会,将市民生活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的,广场是提高城市意识的媒介空间。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两方面与东方的城市不同,其一是公共设施多设在城市的中心部,具有公共空间作用的是广场;其二是道路空间结构,即“路”和沿路两侧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一样。沿街建筑不像东方那样相互融合,而是被一堵石墙隔开,道路功能单一,只作为交通使用。

因而黑川纪章便以兼容并蓄的多价共生理念,提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除了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原理之外,还应该使优秀的东方传统规划思想得到继承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创造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同时,他还认为这种街道空间是典型的中间领域,极具东方魅力,是生命时代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

7.世界城市与超级城市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交通、信息的不断发展,定义城市的依据也在变化。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相比,信息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领域,在区域城市之间不断地流动,城市群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现象。黑川纪章以环状结构来解释日本的城市群———都市圈,环状结构的都市圈没有中心,也没有起点和终点,永久运动。他还进一步地借用希腊城市规划师德库佳迪斯的理论,将大都市圈扩大到世界范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一些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比其所在国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和各种资源流动更加密切的话,那么这些城市就应该被称作“世界城市”。毫无疑问,“世界城市”成立的时代,就是超越国境活动的“世界人”奠定地球最后文明的时代,当这一文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之时,现在的大都市中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超级城市群。

超级城市群是与“世界人”的居住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集群,超级城市群也是最大的世界城市网络。如果说城市群是20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那么世界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就是21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成了世界城市,那么世界城市体系就不再是权利的体系,而是作为“世界人居住的模式”而存在,那时,将会不断地发生超越国境的人口大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便会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第3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科学哲学 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演变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sophisticated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and technical proces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cience philosoph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ideology at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s a subject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modern time.

Key words: ideology of science philosophy; Western urban planning; evolution of ideology

一、 引言

科学与哲学,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科学哲学创立于20世纪初,它的两端连接着科学和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相类似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之后才兴起的。而城市规划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城市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与技术过程,主导其思想演变的除却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外,作为哲学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支,科学哲学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学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创立于20世纪初,这两个时期也是城市规划思想起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相比,古罗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虽然在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学与科学方面取得的建树很少,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也是为实用主义和歌颂皇权、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服务的。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领,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经院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经验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基本上被忽视了。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基本上对哲学与科学贡献并不多,其城市规划思想以体现宗教图景和自然秩序为主。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从古希腊时期和近代在学科的萌芽和起源时期,科学哲学的发展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影响。

二、 古希腊时期哲学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是科学思想的摇篮,近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能在古希腊的科学里找到其思想源头。科学史上的古希腊,不仅指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而是包括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世纪,跨越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古罗马的近8个世纪的时间[1]。

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其思考的对象已触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论等方面。古希腊哲学一方面是一种以理性为取向的自然哲学,承认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个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和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所谓实体主义是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追问事物的本性。实体主义者把本性问题转换成事物的实体构成问题,形式主义者则把问题转换成事物的构成形式问题。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们又认识到知识和理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种的哲学思考和探索,都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理想国》与泰勒斯和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自然哲学

泰勒斯首先认识到宇宙的和谐性。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因此世界是统一的。[2]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会发生变化的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自身不变的物质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态、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3]

尽管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意识到,在多变的经验感觉之下,大自然其实是有着不变的性质和规律的。这种思想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于对社会事务的有序安排中。他们认为,在家庭、团队、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上,不同的构成单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又相互依赖和协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有序的图景。这些理念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柏拉图对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索和设想。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即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4]这种思想对于古希腊后期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自然哲学

形式主义者力求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因而更加发展了抽象思维,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数的形式主义,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现。”其后,以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为首的爱利亚学派从逻辑上论证了不变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论,把形式主义推向极端,同时也高扬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规则高悬于感性具体多变的自然事物之上。“万物皆数”的数理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不但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成功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

这种哲学思想同样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充分诠释。在建筑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数学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寻数学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达世界的本质,感受到和谐的宇宙秩序。古希腊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大多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当今建筑师处理建筑形式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古希腊法学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即“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建设以及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中。

(三)雅典卫城与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怀疑论学派

在庞大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毕达哥拉斯等学者在哲学方向上坚持理性主义,注重客观性,认同认识论上的可知论,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有一批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坚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致力于寻找理论中的不足和不完备性,寻求理论自身的有效适用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大力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6]这些学者被称之为“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学派最基本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万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恰好存在着重大差别。那些事物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是不同的。” 普罗泰哥拉相信民主体制和个人主义,反对权威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效用和价值的感受和标准,统一标准既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7]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和建筑景观。雅典卫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8]

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学与哲学发展回顾

17~19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西欧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源于法国的理性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类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们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过数学分析的,事物可以通过精确量化来达到确定性的目的。而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分析几何、牛顿(Sir Isaac Newton)和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积分等新数学手段的发明,也为研究复杂现象提供了精确的手段。

与此同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偏重于逻辑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义成为推动近现代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笛卡尔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即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绎逻辑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切人类知识。这种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基础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还强调,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然后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9]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其机械运动观念在几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存在客观规律性的主体思想和信仰,不断鼓舞、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18、19世纪不仅开启了一个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也使之成为一个信仰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场生物学的革命极大地动摇了之前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它指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传统宇宙观,沉重地打击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我陶醉观念,使人们对世界、对人与人的制度的本质等进行了重新思考,人们开始不再把社会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10]

(二)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简述

上述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

在17世纪西方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设中,强调唯理秩序的古典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此时的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一切文化艺术的式样中建立起高贵的体裁和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是理性的、绝对的、唯一的、超时空的,这种文化为较严格地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提供了依据。”[11]在唯理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有序的景观。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随即从中提取了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之运用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这种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为其后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更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急剧城市化使城市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使人们深感不安,力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前述的基础论和唯理性,使人们相信物质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性,不少怀有社会良知的思想家们开始构思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和城市形态。摩尔(Thomas More)、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而他们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很不成熟,在当时的小范围社会实践中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性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考察。19世纪90年代,霍华德受伦敦政府的委托,对当时英国的城市进行调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华德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认为,只要牢牢掌握了简单的事实,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对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华德的规划思想,充分体现了19世纪末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认知的改变,把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综合考虑,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霍华德也被誉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之一。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另一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规划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烙印更加明显。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他提出“城市学”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除了强调城市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盖迪斯还提出了区域协同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同时,他还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他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13]盖迪斯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更飞跃了一个层次,不但为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近代各类城市规划思想活跃,与霍华德、盖迪斯等人文主义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基于近现代技术提出了各种被后人称之为“机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规划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塔(Autoro Soriay Mata)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模式。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受笛卡尔由分解到综合的机械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分布的秩序,对此后的《雅典》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 结语

科学哲学的萌芽、起源和演变,都与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的诞生、发展和创新,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科学条件以及哲学基础,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鲜明的智慧特征。本文把这两门学科的发展联系起来,并结合同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强化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研究,拓展其思想空间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成滔. 科学简史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31

[2][3][9]威廉·塞西尔·丹皮尔. 科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8,57-62,202-206

[4]柏拉图. 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2-81

[5][8][10][11]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12,84,68

第4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特色;规划立意;设计理念;构想表达

1前言

一个有特色的城市会具有许多优点并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它可以为其居民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产生“家”感觉,从而增强凝聚力;它可以为城市带来旅游价值,尤其是文化旅游和多样性的文化体验等等。一个城市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色和相应的城市文化,就具备了多种价值,塑造和保持这种特色,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2大庆城市特色

2.1地域特色―北方寒地城市居住区

由于大庆油田为我国北方城市,其季节性特点显著,季节温差较大,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居住区空间结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建筑主体的朝向、层数等放面的诸多因素。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宜采用在西北方向的围合与东南向开敞相结合,使得冬季阻挡西北风的入侵,夏季利于东南风的导入,利用建筑群体组合改善小气候。

2.2油田资源型城市特色―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

结合大庆油田作为油田资源型城市特殊的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居住区的选址范围内存在产能设施,为保证石油生产的需要,又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对现有的油井进行避让,在油井周边结合绿地与广场进行设计。

2.3石油文化―石油之都、铁人精神发源地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谱写了一部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为共和国挺起了坚实的工业脊梁,并成为一个时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鲜明写照。

3、规划定位

大庆素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之称,规划城市乡村地块内水体、绿地的重新梳理,将自然、健康、文化融于居民生活的点滴,打造大庆的“居住新模式、生活新内涵、休闲新概念”,激发区域活力,从而建立一个大庆市的“油都新居”。

3.1与寒地特征相和谐

营造与我国北方寒地气候相适应的居住区建筑空间结构,注重对对四季景观,特别是冬季景观的处理,建筑形式以南北通透的板式为主,建筑色彩以暖色调为主,适当配以明快、亮丽的色彩以丰富城市色彩。

3.2新区与老区相和谐

在考虑新区整体规划的同时,还要与周边的乘风、东湖居住区相协调,在道路交通、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的等方面达到共享。碧水青城”(城市乡村地块)位于大庆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地带,与油田生产用地交融,因此,规划设计应强调生产与生活,地上与地下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生产的正常顺利运行,又保证生活的安全舒适,着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3与石油文化相和谐

营造独特的石油文化、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在各种景观元素、 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将绿色油田理念、铁人精神等融入其中。规划设计体现的主要有三大理念:一是石油无处不在,二是石油来之不易,三是石油前景光明。

4、规划立意和规划理念

4.1规划立意

大庆,是一座在湿地上崛起的城市。两江环抱,绿野千里,湖泽密布,芦苇浩荡;湿地探幽、史迹寻踪、草原赛马、湖中冲浪、珍禽观赏、温泉疗养……,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湿地--龙凤自然保护区,构成了美丽的湿地旅游景观,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范例。

大庆的 “城市乡村”,最初是一片自然景象,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色彩是随着四时的更替;百鸟与鱼蛙依照着自然规律繁衍生息,保持着生态的平衡与演变。曾几何时,这里一度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荒草污泥,建筑垃圾。“二次创业”中,大庆人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如今这里已经是大庆旅游景点中的名牌景区,这里已经成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游客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基地,又是“老平房式的乡村宾馆,蔬菜水果采摘园地,名贵花木种植与观赏胜地,是在城市嘈杂工作人们的休闲之所。

4.2规划理念

水有水的灵动,绿有绿的盎然。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绿的盎然给人以生机。灵动的水与盎然的绿共同幻化出一座油都的“碧水青城”。

新水―― 整理现状水系,营造城中涵水的格局,以水环境打造灵动的新城。

新绿―― 规模不等的楔形绿地,创造新的绿地系统,将绿与城市交织在一起,打造生机勃勃的新城。新生态――新的水环境、新的绿地系统共同构筑了新成的区域生态环境。 通过新水、新绿、新生态共同营建了一个“湖在城中、城在绿中,围湖建城、依水而居”的新城,为大庆提供了一个具有居住新模式、生活新内涵、休闲新概念的油都新居。

5、规划构思

要表达地方特色,同时,如何将整个方案的构思和立意清晰的表达,需要设计师对各种组成特色的要素深入了解,彻底消化,吸收精华,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发挥于设计构思当中。

在建筑布局上要适应北方冬季寒冷,北风凛冽的气候特点,以及需要大行间距的特点,建筑群体组合上,采取院落与行列相结合的形式,营造区域小气候。

在景观处理上既要体现大庆油田恢弘的气势的大景观,又有细腻亲切、自然的小景观;既有商业区中人工景观,又有水边、绿地中的自然景观。

与周边环境要相互协调与现有的乘风小区相协调,在高度上配合城市天际线的韵律,北侧与现有的东湖小区相呼应,建筑色彩上达到协调,体现城市设计的总体效果。在建筑风格的表达上稍有不同,达到分区明确的效果。

以“日月同辉、众星捧月”形式将城市中心区、绿化带、居住区、休闲区联系在一起,形成“湖在城中、城在绿中,围湖建城、依水而居”的城市格局,从而构筑一座 “碧水青城”。

6结语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和标记。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一轮“造城”运动正在迅速展开。设计师的工作将一直贯穿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涉及到城市形象特色的塑造,还要涉及到建筑形象的体现。作为这个进程领导者的地方政府,必须十分注意抓住历史性的契机,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以多种手段挖掘。弘扬当地人文、地理、经济等特色资源,汲取时代文化精华,构筑城市特色,使之成为时时熏陶、激励市民,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霍光.树立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模式.世界建筑,2002(11):80~83

第5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现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97〕首规委办规字235号)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三、其它

第6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城乡规划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对城乡规划进行方法策略的研究。保障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意识上实现制度的制定目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观念不断深入,污水排放、管道建设、隔音质量等工作内容的好坏,直接制约城乡规划的发展面貌。怎样促使城乡规划问题转变成对促进环境保护建设有推动作用,是目前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公众参与在城乡规划中的角色扮演极为重要,公众参与过程中有效对规划建设进行监督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本文就针对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对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各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一、城乡规划工作中施行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众参与制度的主要参与人员极具广泛性,是公众思想有效的表达途径之一。对参与的事项涉及范围也较为广泛,以公众的集体利益作为出发点行使参与职能。根据公众参与制度的固有特点,对城乡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起到根源上的保障作用。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为了设施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进行破坏。公众的参与制度下的人员参与,可以及时的避免此类规划打算的发生。公众可以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利害关系行之有效的宣传,普及到更多人民群众的城乡规划工作认知上去。公众参与到进行城乡规划工作步骤的制定,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有效的维护。促进规划建设的措施制定对生活环境无法产生破坏,对执行领导的执行方案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是城乡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内在需求

公众在参与过程中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分析视角,对城乡规划的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公众参与是我国民主参与的表现形式之一,城乡规划工作是我国政府的直属管理范围。对政府工作形式监督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是公众参与的必要执行职能。我国颁发的《城乡规划法》在根源上赋予了公众参与的权责,以此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真正意义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环保建设服务。保障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是其工作能否真正意义上达到建设目的的参考依据。城乡规划的民意考察工作、工作环节是否得当等问题,都离不开公众参与下的民众建议。除此之外,民众参与工作在城乡规划中的开展,是民主监督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人们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设施建设,给予公众一定意义上的参与权是政府职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策略研究

(一)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认知力度

参与城乡规划的设计者更多的对经济效益进行思考经历上的投入,忽视环境保护在城乡规划下的功能作用。公众参与人员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反应程度的协调性,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认知力度。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海报、宣传会议等形式进行城乡规划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政府职能部门对成型规划工作制定方案进行公开展示,积极鼓励公众对制定方案提出方法建议。将环境保护视角的锁定为城乡规划的问题分析重要范围,对公众参与人员进行有效地城乡规划知识学习和培训工作,对其参与能力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指导。

(二)注重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规划机制的有效开展,必须丰富公众参与的基本方式。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扩大在规划工作内的监督管理范围。首先针对信息的参与制度,政府要保障公众的信息得知途径多样化。公众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建议反馈,根据反馈内容对规划方案详尽审查调整。争取规划组与公众参与的代表组织座谈式的沟通交流平台,一环境保护为前提视角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充分接纳公众的建议措施,积极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完善的前提下,对规划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最为重要。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范围扩大,通过网络媒体、民众反应等方法途径,进行城乡规划的有效工作监管。在实施工作的开展中,公众以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础限制条件,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做出及时的现场反应和评价。

(三)完善城乡规划的立法管理机制

我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对城乡规划的实践工作作用在硬性规定上设置了条文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社会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但也必然存在矛盾个体的制约和干扰。法律的制定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建设,对于城建环境的标准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城乡建设的规划工作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共享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城乡规划》进行完善,丰富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权责义务。对公共环境资源进行制度条文上的保护标准,赋予公众参与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权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公众参与发挥着巨大的监督管理职能。促进公众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对城乡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展开行之有效的职权行使。加强政府对公众参与职能的具体指导工作,促进公众参与制度的顺利开展,进而有效地对城乡规划工作实施的有效性提供基础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调整要相互协调,二者协调的前提便是要注重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城乡规划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公共建设,民主参与”的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后新论[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8.

[2]吴茜,韩忠勇.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40-42.

第7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规划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乡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它也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因而搞好城乡规划,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强城乡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逐渐意识到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城乡规划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通常一个区域的城乡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及建设的质量水平上。同时城乡规划也是政府的“第一资源”,亦是政府调节发展最有力的“有形之手”。因此可以说城乡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灵魂,其规划的好坏决定了未来城乡发展的方向。而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乡综合实力水平及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更是创环境、树形象、抓招商、引项目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就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水平来看,与国外发达区域相比,虽说起步较晚,但也小有成效,仍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有些许,需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文章以下进行简要分析,并找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进一步完善有实践意义。

2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城乡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主要体现有:对城乡定位的不清晰,尤其缺乏对农村市场的深度研究;没有系统性的去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尤其是在规划研究中缺乏人文理念,导致在发展定位上与地区产业升级包括文化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态势存在偏差;缺乏对城乡自身的独特文化基因的综合考量,片面强调“城乡一体化”,不关注各自自身特色的发展,使得“千城一律,万乡同形”,既满足不了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又没有提高人们对在城市或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2.2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有所偏差。一些地方指导思想在城市建设上,重地上,轻地下 热衷于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搞人造景观等,造成当地人文风俗的破坏和浪费,而一些地下基础设施却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之部分地方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开发商领导,市长决策,规划局执行”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仍存在。这些均会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及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不利于城乡规划的健康发展。

2.3规划编制的体系不健全。①城乡规划调控职能较弱。有些地方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县,有的地方出多门、多头审批,开发区实行封闭运作,不接受当地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这些严重削弱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调控职能,影响到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②规划监管制度不完善。有的政府存在重规划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没有设立完善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惩罚,群众举报也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等,这些均会拖后城乡规划的发展。③对乡镇的规划不够重视。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等,乡镇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的系统性和积极性,不重视乡镇的规划或设置的规划机构形同虚设,加之没有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缺乏相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乡镇规划的发展。

2.4规划管理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取决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力。归根到底,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以往案例你也会发现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常常会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所以建立长效且健全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3结合存在问题提出的加强城乡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各部门间的联动,实行齐抓共管。建议城乡规划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并沟通,为规划工作提高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建设、发改、国土、房产、环保、城管执法、消防等部门,要立足本职能,发挥优势,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编制、管理和执法工作,努力营造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共同推动城乡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强城乡规划队伍的建设。城乡规划要不断加强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规划队伍,确保组队的每个成员要坚持原则、恪守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敢抓敢管、秉公办事。另外还要注意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队伍支持和人才支持。

3.3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规划方法。对比国际潮流,当今我国城镇化规划建设远比世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状态和问题要错综复杂些。结合国情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要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的城乡规划方法,创造出独具自己特色的规划体系,尤其是要注意保留城市和乡村地域文化的独有特点,坚决杜绝“拿来主义”的照搬套用。

3.4健全规划编制中的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阳光规划。任何规划的编制都要完善健全,同时还要以人为本,体现百姓们的普遍利益,设置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并尽快建立规划专家库,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同时还要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实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和听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5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规划管理的顺利实施。严格执行规划是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的保障。这一过程中要严格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编管理,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还可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同时还要严格规划执法和问责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乱变更、乱建设、乱占地的违法现象,做到奖惩分明。此外还要建立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将监督检查贯穿于整个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3.6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可积极推广数字规划,加快数字化地形图和城乡规划成果的更新入库。充分运用遥感卫星、数理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改进城乡规划研究的方法或手段,加强编制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城乡发展特征及动态进行有效分析与判断,提高规划水平。

总之,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要事。我们要重视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善于总结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化的建议,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寻求全方位的创新;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寻求全方位的突破;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解决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2]凌传梅;城市规划与城镇规划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李赓;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规划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第8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主要是当真贯彻落实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铺排部署2012年全县城乡规划工作,这也是开年来我县召开的第一个重要的专题会议。县委、县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正视,之前作了专题研究。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市规划局局长及处长到会指导,并对我县城乡规划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上,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当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强化规划意识的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正视规划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城乡规划治理力度,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房地产等专业规划逐步健全完善,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搭建了良好的规划平台。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全县规划战线上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和市规划局鼎力支持的结果。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必需高度正视的基础性工作、管总的工作,是龙头和基础,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我县规划滞后的问题仍旧存在,规划编制水平还不高,城乡规划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必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推进。当前,我县正处于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枢纽时期,能否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科学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事关我县会萃优质出产要素、公道利用资源的能力,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因此,只要我们捉住了城乡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就捉住了龙头和基础,就捉住了枢纽和要害,否则将贻误发展,甚至阻碍发展。各镇、各部分务必高度正视城乡规划工作,强化按规划办事的责任意识,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城乡、建设城乡、治理城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城乡规划编制的问题

规划滞后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县规划体系还不完备,离城乡满笼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全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会上下发了《2012年全县规划治理工作任务的通知》,各镇、有关部分必需按照目标责任分工,切实把规划编制工作铺排好、落实好,努力进步规划编制质量。

一是要明确规划要求。目前,规划工作正处于从城市规划转变为笼盖县域范围的城乡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不仅限于城市区域,每个镇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治理体系,实现城乡规划满笼盖。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各专业规划协调一致,各专业规划之间高度衔接。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惟上,必需遵循“三个集中”的原则,从规划上体现“三个集中”,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体系。

二是要明确规划责任。今年,全县规划编制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县规划部分要精心组织,搞好统筹协调,严格把关。各镇、相关部分必需当真履职尽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立场,主动介入和配合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要进步规划质量。规划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做好规划必需加强对规划的先导性和综合性研究,深入分析和系统考虑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天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作出科学判定和评价,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快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毫不能泛起因规划滞后而阻碍发展,确保规划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关于严格执行规划的问题

各级政府是规划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需依法履职,强化治理,严格监管,勤于督察,进一步健全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查处的城乡规划治理机制,增强运用规划促进科学发展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规划部分的支持,主动接受监视治理,严格执行好各类规划。

一是要强化规划编制审查。规划编制审查是做好事前防范、保证规划质量的枢纽环节。县规划局要严把规划审查关,按照规划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加强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查,严格执行法定规划和成都市规划治理的技术划定。需提请上级规划部分审批的,县规划局要把好规划的初审关,确保城乡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是要强化规划执行监管。规划执行监管是加强事中监管、落实城乡规划的有力手段。为强化规划监视,去年市委、市政府从市级机关抽调了100名干部,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今年市上将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的督察和监视力度。根据市上的要求,我们必需主动配合做好规划执法监管工作,加强建设项目审批治理,加大违规建设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势巨子性,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

三是要强化规划责任追究。县规划部分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监管责任,各镇和相关部分要积极配合规划执法部分工作,加大执法巡查和督察力度,及时纠正建设流动中各种违背城乡规划治理的行为,促进城乡规划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轨制化。同时,按照属地治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强化规划责任追究,一旦发生违背规划的行为,将严厉追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果断遏止规划中的滥用权力行为。

四、关于强化规划保障的问题

从我县的情况看,规划保障工作相对薄弱,必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协调配合,及时解决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城乡建设有序发展。

一是要加强规划培训。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城乡规划知识培训作为对乡镇以上干部的培训重点。县规划局要配合组织、人事部分,制定好各级干部的规划知识培训方案,并纳入干部步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真组织,落实到位,确保各级干部认识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当真研究规划,自觉维护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二是要强化经费保障。为确保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效进行,县上将把规划编制和监视等有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镇也要千方百计保证必要的规划经费。同时,要加大规划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防止滥用、乱用,切实把有限的财政投入用到刀刃上,不断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及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第9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前言

城乡规划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加快城市文明的途径,城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居民,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一般由政府投资、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城乡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涵盖的文化、习俗也大相庭径。生态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较大,生态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它符合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对城乡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是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

1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主要是对经济、空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以刺激城乡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范围较大,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包括空间布局,对它的经济结构、文化底蕴以及政治管理均会造成影响。城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以人为本,落实可持续性发展。1.1建筑应适应环境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它要求建筑物应该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果违反了生态法则,则会对城乡规划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理应注重创新,但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是城乡规划的主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自然环境应该与城乡规划互相作用,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此同时,建筑风格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在进行建设时,尽可能的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1.2采用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生态建筑的前提,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才能打造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原材料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污染,也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施工材料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务必采用绿色材料。生态建筑设计将环保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这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1.3营造和谐氛围由于社会的大力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城乡规划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人文环境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谐的氛围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们起到促进作用。1.4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规划制度,但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创新,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工程不同,它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建设区域更加理想。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增加了人文、环保理念,还能使城乡规划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实现对空间的节约。生态建筑设计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它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补充。

2生态建筑设计的分析

生态建筑是时展的产物,利用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平衡。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相关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以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优化城市的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建筑能够缓解城乡规划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案需要对实际施工具有指导意义。从多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优化,既保证效率,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关系

3.1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区别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城乡规划主要对城乡的发展发挥作用,要考虑规划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总体发展,旨在增加效益。而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过程,它主要注重工程质量。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高效的结合能够促进城乡建设和社会进步。3.2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城乡规划能够指导城市建设,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相互独立,但它们的统一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由于贫富差距日益突显,城乡一体化刻不容缓,而城乡规划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相辅相成,它以城乡规划的需求为依据,能从根本上减少生态破坏现象。

4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意识不足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掌握,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规划,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将生态与建筑相结合,能到达到一定的平衡,既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又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建筑工程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现阶段的生态建筑设计普遍生态意识缺失,没有充分融合生态理念,使生态建筑工程流于形式,因此,取得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生态意识不足和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生态建筑设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4.2理论与实际未能良好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是城乡规划的指导性理论,它需要长期的经验、总结,并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基础,脱离了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不过是空中楼阁。目前,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结合并不紧密,这是未来发展生态建筑的难点。城乡规划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会影响工程的效率、进度和质量。通常,有两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①理论知识的研究匮乏,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理论依据;②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变通性较差,这也同样影响着城乡建设的步伐。

5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5.1深化改革城乡规划制度体制改革是城乡规划的驱动力量,城乡规划制度(如图1)应该满足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并严格遵守流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制度是其前提条件。不断优化城乡规划制度,能够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进而落实生态工程建设,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深化改革制度是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途径,它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得以体现。生态问题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深化改革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从而使生态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深化改革制度,能够大大节约建筑空间,使资金结构更加合理,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5.2加强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想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不断提高环保观念,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也是如此。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是提高城乡规划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不断改进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可以改善城乡规划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并结合实际,从而设计出优质的生态建筑工程规划,以保证建筑与生态、安全、经济等相互融合。不断进行创新应该发散思维,以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5.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城乡规划的范围宽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的效果与交通、气候、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考察,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不可变的因素,则需要以生态建筑工程的需求为主,从而使生态建筑工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原料到工程成品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以合理规划资源。如果存在矛盾的情况,也需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备充足的施工时间和空间,以满足生态建筑工程的最大需求。

6总结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完成城镇和乡村的良性结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了环保的意识,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社会间的规律,应该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城乡规划中。尽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采取及时的、积极的措施,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将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姚瑞峰.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54.

[2]李强.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新材料新装饰,201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