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管理中应充分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对其从各方面予以关心、爱护,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使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归属感、价值感,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就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员工愿意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人性化管理具有三个特点:承认人性的自然属性,满足人性自然属性中的基本需求;承认人性的社会属性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承认人类自然属性和其心灵意识中有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天性。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与传统的“军事化”、“模式化”管理相比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也是现如今许多企业能保持持久生命活力的根源。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使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的利润,更应该注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酒店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它的产品就是为宾客提供服务。
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员工特别是普通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的,为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而员工的素质、态度、心情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密切的直接关系,它直接关系到顾客对酒店和满意度和形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成果。因此,酒店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的管理,如果让酒店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顾客对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要求层次也越来越高,如果酒店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酒店的管理工作重点应放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酒店管理者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管理中,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酒店员工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质量,达到让员工满意、顾客更加满意的双赢目的。在现代酒店的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已经逐步上升为企业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酒店中的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直接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为客人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实际上就是是酒店服务的形象代言人,代表着酒店去接待宾客,为其服务。员工的工作态度、情绪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顾客对酒店的印象和满意程度。酒店要想为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意向,使员工愉快开心地为客人提供发自内心的高标准服务,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具有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和理念。
员工并不是简单的劳动主体和劳动成本,而是酒店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和酒店长久发展产生回报的人事保障,尊重员工就是尊重酒店,尊重自我。管理者要要多和员工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的想法,对员工表示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于所在部门和整个酒店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要大力倡导“人性化管理、员工第一”的理念,要使“只有愉快的员工才会有快乐的客人”的思想深入每位酒店管理者之心。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那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的员工,主宰着企业的命运,把握着企业的兴衰。”在管理中,酒店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酒店的各个管理职能都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情感。
二、转变观念,在规范酒店各项制度的同时,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
任何方式的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管理制度,就会出现无组织、无规范、无纪律、乱搞人情、难以管理的现状,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就会挫伤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和不合理行为就会逐渐显现,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酒店工作的无序。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来约束,但这个制度的制订必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精神和理念,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管理的人性化,不能只重于惩罚,而要将人性化与制度化统一起来,员工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对员工既要有严格的控制和约束,也要对其进行情感管理和交流。在以前的酒店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员工几乎没有发言权,管理人员对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是指责和批评,而给予理解和心的较少。持续的发展导致上下级出现紧张的关系,严重影响到部门的正常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也有了大跨度的发展,经营管理理念也逐渐改变。管理人员要与员工有情感沟通和交流,注重员工的情绪变化,时刻支持员工的工作。员工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帮助解决,而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批评。同时不论批评员工还是表扬员工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管理要讲究“人情味”,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也有助于消除某些员工对从事服务工作的“自卑”心理,个别员工的自卑情绪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状态。
情感化管理还应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员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提出自己对酒店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明白自己的重要性,与酒店建立亲密的关系,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强化内部沟通,确保酒店内部工作上传下达的顺畅与及时。
三、重视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抱负。
培训员工,是酒店管理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使员工接受酒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一些有志于在酒店业长期发展的优秀员工,他们会选择能给予他们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进而促进个人发展的酒店来工作。只要酒店重视员工培训,把培训和发展视为酒店在员工身上长久投资的一个持续过程,员工就会把酒店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从而就会努力工作,对酒店也有着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大的追求。每位员工都有自我实现之梦,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职业生涯发展的升华。因此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了自己和酒店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酒店员工需求的方向逐渐向个人发展、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转移。当员工的个人发展在酒店中得以实现时,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集体荣誉感,并且愿意为企业多作贡献,付出一切。
四、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用企业文化来提高酒店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无形的资产,它不仅能挖掘出每位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士气,而且能够巩固酒店团结,加强沟通,所带来的是互助协作的工作态度、集体智慧的综合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酒店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酒店管理者在经营管理必须重视人性,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对员工的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系统,使酒店的员工更加忠诚,酒店的顾客更加满意,是酒店在竞争中获胜的有效途径。人性化管理模式既符合酒店管理,又受到酒店员工欢迎,它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清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管理一定会在我国酒店业中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丁新。饭店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的变化。旅游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休闲文化活动,得到了时下人们的普遍喜爱和青睐。在旅游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旅游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酒店也给予了更多的期待和厚望。这对于酒店业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更高的挑战。基于此,酒店就要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更契合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充分认识到创新管理对于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酒店就要认识到在旅游新趋势下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行科学的策略促进酒店管理工作改革,以此来提升酒店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酒店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酒店管理在旅游新形势下的创新思路
(一)酒店服务管理的创新
酒店是游客休息和餐饮的驿站,酒店服务的目标就是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因为游客分为不同的类别,因而需求也会不同,比如,婴幼儿会更需要安静、充满童话色彩的服务内容,老人会更需要行动方便、细心周到的服务内容,所以,酒店服务要从人文角度出发,配备相应的服务和设施来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给游客留下温馨的人文关怀和宾至如归的感觉。此外,酒店还要将优秀的管理和人性化的设施,借助各种营销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并把酒店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酒店服务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给客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也是酒店塑造自己的品牌,吸引游客二次消费,提升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经途径。
(二)酒店文化管理的创新
文化体现了酒店的特色和发展理念,这也是能否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影响游客选择是否入住的关键。因此,酒店必须注重酒店文化管理的创新。在酒店的装修装饰中,酒店要体现出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将地方的风情和民族文化的特点融汇到酒店的装修设计细节中,以提升酒店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游客入住后,能够从酒店内外领略到本地的文化风情,感受到酒店的人文关照。文化是酒店的灵魂,创新酒店文化管理,才能打动游客的心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三)与旅游文化融合的创新
当下酒店的迅猛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酒店在管理融合创新时有必要与当下的旅游文化相融合。除了将酒店环境、服务与旅游文化相融合外,营造酒店入住文化氛围,提供旅游服务,融合旅游经营项目也是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方式。将酒店管理与旅游文化相融合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心理和旅游需求,符合当下酒店业的发展规律。
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酒店服务意识
对于酒店来说,接待的入住游客,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本地并入住酒店的,所以,酒店在服务上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品牌魅力和服务的独特之处,给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享受,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进而通过游客实现口碑宣传,进一步提升酒店的入住率。作为服务行业,酒店的服务质量是酒店发展的关键因素,酒店必须在服务上进行创新,强化员工的主动服务意识,根据游客心理和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值。国外很多知名酒店都拥有自己的酒店文化,这也是吸引更多客户入住的重要因素,酒店也因此不断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和经营效益。加速酒店管理与文化的融合,建立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感染入住客户以及酒店员工,抓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升酒店入住率和行业声誉,打造行业品牌。
(二)注重酒店文化建设
酒店文化建设是酒店发展的基础,代表了酒店的形象,也是客户对酒店评价的重要元素之一。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游客对酒店功能的要求,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要能满足住宿和餐饮就可以,现在,游客更注重酒店的品味和文化氛围。一般来说,游客更愿意入住文化底蕴比较浓厚的酒店,因为这样的酒店在服务上更加文明、周到、温馨、舒适,而且也能彰显一定的身份。酒店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以此来塑造员工形象,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酒店服务。其次,要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酒店环境,使游客能从酒店的每一个细节上,感受到酒店独特的文化意蕴。
(三)进行联合服务创新
联合服务是酒店发展的主流趋势。现在,人们更希望酒店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而不只是单一的住宿和餐饮功能服务。酒店通过联合其他各服务机构或组织,能给入住游客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可靠的服务,提升酒店的服务价值。比如,酒店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与餐饮单位、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快递公司等合作,为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联合服务价值。
(四)拓展服务项目
全方位的服务也是人们选择入住酒店的重要参考条件,只能为客户提供住宿服务的酒店很难在行业中立足。拓展酒店服务项目主要是根据酒店住户的群体性质决定的。例如,建设在旅游城市的酒店接待的基本是旅游者,酒店可开拓与旅游需求相关的连锁服务,为住户提供旅游指南、票务及美食指南等服务,而处在商业区的酒店接待的一般都是出差或者有商业需求的客户,酒店可为其提供票务、会议项目等服务。
(五)实行全方位酒店管理
全方位的酒店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以酒店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满意度来提升酒店管理和服务质量。为此,酒店就要在管理方面多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的酒店管理经验,按照现代酒店管理模式,从全方位对酒店管理进行创新改革,从而提高酒店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为酒店的经营发展提供立体保障。
(六)提高酒店员工素质
酒店的员工不仅代表了酒店的形象,也体现着酒店的品位和文化。因此,酒店进行管理工作创新,就必须要提高酒店员工的素质。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员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和协作关系,实现权责清晰,责任到人,使酒店员工管理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服务的热情。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合理的激励,比如奖励、晋升等,以此来调动酒店员工在服务工作上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富,酒店管理者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才能使员工在职业素质和素质修养上得到提升。要定期举办酒店服务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员工到先进的酒店参观学习,激发员工在服务工作上的创新意识;定期举办酒店员工服务知识和服务能力比赛,促进员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酒店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在酒店管理工作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更加优质的服务。要实现酒店管理工作的创新,就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酒店服务水平,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以此来塑造酒店品牌,推动酒店健康、良性、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3,11:78-79.
[2]易畅.旅游趋势革新下的酒店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3,33:148-149.
品牌创设和产品创新的兴起,产业链条的延展和业态的分化与融合,正在为中国酒店投资领域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酒店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2013年开始,酒店产业特别是高端业态的市场表现从繁荣的顶点向下回调,同时,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境内外的战略投资者仍然保持对酒店的投资热情。随着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升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星级酒店集团以及经济型酒店巨头们纷纷致力打造中端酒店品牌,中端酒店目前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中国酒店正在进入理性调整的关键时期。
(二)轻资产投资正在兴起。当前,不同于传统业主对高端酒店的重资产投资,也不同于管理公司的品牌特许和受托管理,伴随品牌创设而来的轻资产投资正在兴起。早期的锦江之星、汉庭,后来的维也纳、锦江都城、亚朵等中端酒店项目,普遍采取了租赁、改造和直接经营的方式。这种轻资产的投资方式虽然单体的量不是很大,但是连锁化的投资规模还是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酒店产业格局。与此相关的还有存量酒店项目的定期改造与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分散化投资,都是值得关注的动态。
(三)酒店的资本属性正在凸显。在酒店结构性过剩背景下,酒店的交易渐趋活跃,有的酒店开始寻找买主,有的资本在寻找待出售的酒店。例如万达、复兴等企业在国内市场出售一些酒店资产,但同时在境外寻找收购标的。考虑到养老等寿险基金、信托基金、战略投资者的介入,近期可能会出现一个酒店并购的小高峰。酒店资产也正在寻求与证券、股票等金融市场的对接。
(四)酒店形态正在多元化。住宿业的外延不断拓展。豪华游轮、房车等新的融旅行、住宿于一体的新兴住宿业态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而以途家为代表的度假租赁业态的发展,也正在颠覆我们传统上对酒店业的认知。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投资机会。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迁,不仅决定着酒店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也对酒店投资的空间布局、业态选择和产品组合产生影响。虽然一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酒店总量过剩,但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的城市圈正在形成和崛起,新发展起来的区域仍然有酒店建设需求。
(五)酒店行业正在互联网化。当前,一场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至,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在提升促销、预订、支付、运营效率的同时,不仅对销售渠道和支付手段带来巨大冲击,对酒店设计、运营管理以及消费体验都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对于酒店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来说,正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挑战。
二、中国酒店业投资管理政策
(一)提升酒店业的战略地位。实践表明,酒店行业是被国务院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相关机构与行业协会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避免碎片化、零敲碎打的政策呼应,应从经济社会环境融合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促进酒店业健康、合理、科学发展。
(二)顺应消费潮流与趋势。随着智慧旅游兴起,特别是“80后”、“90后”的价值观正在成为主流,以自主、自助、智能为标志的散客化时代真的到来了。看着各类选秀节目成长起来的年轻旅游者更愿意为自己的核心消费需求付费,无论是商务旅行,还是观光休闲,他们都愿意享受自主的生活方式。客人到店后更关注有没有免费的wifi,而不是有没有游泳池:更关注有没有可以和其他人自然交流的社交平台,而不是“高大上”的多功能厅。酒店投资者和品牌研发者要注意倾听来自时尚、文化和社会青年阶层的声音。
(三)要数量更要追求质量。中国酒店业的规模在快速提升,但是酒店与服务品质提升还很不够,对质量和服务的重视还很不足。这也要求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关注酒店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质量提升。在管理体制上理清理顺,让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市场运营、协会激发活力。要在品质突破上下工夫,既要关注酒店硬件的建设,更要从客人对品牌的实际感受和消费体验出发,不断关注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要素配置向服务体系构建转变,做好围绕酒店发展的行业服务系统的构建;从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品质服务转变,做好个与标准化服务的结合,推动酒店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四)强化品牌和系统建设。做酒店必须塑造品牌,尤其是连锁酒店,品牌才是吸引消费者最核心的因子。企业必须依靠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来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不仅是靠规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者,夯实品牌内涵,突出品牌差异化形象。另一方面,连锁酒店的背后一定是现代化的系统支撑。我们必须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抓手,不断强化总部运营支撑体系建设。
(五)强化科技和创新投入力度。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国家层面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酒店集团、专业酒店院校,做好智慧酒店在技术革新、行业整合、服务构建领域的研发应用,提高酒店业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贡献值。
三、中国酒店业风险防范与管理政策
(一)资金投入风险。酒店投资应避免一拥而上的倾向,避免重走高星级酒店投资过热的弯路。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土地使用价格畸高,导致地产建设成本不断升高,倘若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预算,成本回收和利润回报将成为投资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投资方面要慎重决策,不盲目跟风,控制好投资上限。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通过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二)加盟扩张风险。特许加盟是连锁酒店规模扩张的重要模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酒店集团采用,而且加盟比例在不断扩大。但加盟是一把双刃剑,以加盟店为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开店速度,但其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一旦对质量的控制出现问题,反而会拖累整个品牌。因此,连锁加盟扩张风险是行业目前及将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加盟门店对品牌标准执行不当,可能损害统一的品牌形象与声誉;另一方面,若对加盟门店支持力度不足,未能提升加盟店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也可能损害加盟商对品牌的满意度。因此,作为特许经营者必须加大对加盟店的服务支持力度,特别是酒店预订、信息保障、人才供给、业务培训等方面,建立品牌与加盟商之间顺畅的沟通机制。同时,要严格标准执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一致和规范,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
(三)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盛衰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员工流失率高会直接影响酒店经营效益。企业必须建立以员工流失率和员工满意度为监控指标的风险监控机制,设定预警比率,对流失率高和满意度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根据关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制定完善的培训发展和晋级计划,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确保人才在战略发展各阶段中的需求。只有满意而忠诚的员工,酒店的品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四)信息系统风险。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员资料数据库、订房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等信息系统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酒店经营和管理。先进和便利的预订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成为吸引目标客户的重要手段,成为品牌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收集客户资料,分析客户信息,发掘客户需求,把握营销机会,实现客户价值。但这也给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和挑战,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灾备处理能力,没有足够安全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
[论文关键词] 区域性电力市场;省间壁垒;输电阻塞;系统可靠性
[论文摘 要] 在电力市场的发展中,区域性电力市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它对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价值。本文具体讨论了我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分析了区域性电力市场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存在省 间壁垒、系统可靠性、输电阻塞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
一、引言
我国电力市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一种是完全以省级电力网为基础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一种是以区域性电力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如果采用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它实际上会与现有的区域性电力系统模式产生严重的矛盾,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与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相适应。但是,从电力系统的运行技术方面来看,区域性电力系统具有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技术优势,它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是不太行得通的。因此,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应该是在我国电力系统现有情况下较好的选择。
二、我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结构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自然基础
我国发电资源与市场需求分布不平衡决定了推进全国性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是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步。
2.区域电网结构的发展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网基本上已经形成以500kV电压等级为骨干的省间互联网框架;西北电网建成了覆盖陕甘宁青四省区的330kV主网架。区域电网的形成已经为实现区域内资源互补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能够进一步发挥区域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3.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间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同时改革方案中确定了厂网分开、建立国家和区域电网公司、建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向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派驻分支机构。这些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三、区域电力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1.从如何打破省间壁垒看在区域性电力市场下的体制改革
电力交易障碍。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平衡,在省网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各省间的发电、输电成本不全相同,甚至相差很远。有些省区水电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或多或少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现实问题(如二滩电站并网发电后,原来小火电厂及煤矿职工的去留问题),使在一些情况下,明知经济效益很差,仍是保证本省的电厂多发电,而相邻省的富余廉价水电反而卖不出去,以致白白丢弃。所谓省间壁垒,就是指省与省之间由于体制上或是其它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电力交易障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省间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互联电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这种情况显然跟建立电力市场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打破省间壁垒,形成在区域性的范围内电力交易自由公开进行。要打破省间壁垒,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加强管制,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
根据我国实际,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问题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因此电力市场的管制机构要相对独立,并与省政府之间没有经济纠葛,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来协调各方的关系,其管制费应来自征收经营许可证。
(2)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
区域性联网后,调度要充分体现“网调为主,统一调度”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调度,以经济性原则为指导。省间壁垒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联网产生的效益在各省分配不均所引起的。因此,作为与电厂效益直接相关的电力调度,一定要注意效益分配的问题。在区域性联网后,网调的职责有较大变化,应该说比原先有了很大的加强,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3)经济手段进行补偿
区域性联网,在区域性的范围内建立电力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电力行业的重大举措,而且也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势必会牵涉到社会的其它方面,其它行业,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固然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从电力行业的发展出发,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其确实有益而损害其它行业和集团的利益。因此,对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合理的补偿。
2.区域性联网在技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系统可靠性问题
在竞争的电力市场中,投资商是否出资兴建电力设施,取决于项目的回报,而不是预期的备用率。因此,与发电系统有关的可靠性是由电能价格维持的;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特别是如果在区域性的基础上建立电力市场,显然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考验。在区域性的环境下,电力交易更加复杂多变,电力调度既要保证公平竞争,又要保证安全运行,是不容易做到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全面审定并研究和制订新的安全运行导则,并开发新的为运行服务的软件。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是一个重要特征,区域性电力市场又给予它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和安全。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用户可任意选择供电者以双边交易的形式确定发用电的模式,因此系统的潮流很难预测。从而,像输电阻塞,电压崩溃及不稳定等新问题就可能出现。同时,为了维持系统安全运行,调度员必须要安排足够的辅助服务如运行备用,无功支持及负荷调节等,这种情况和垄断时就大不一样了。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输电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
双边交易的模式虽能体现市场自由竞争的效益,但会给全网的统一调度带来困难,使电力网络一些部分可能趋于功率极限。缓解阻塞是保证电力市场环境下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应从缓解手段,预防策略及分析方法上进行研究。
(2)开发新的运行服务软件
这些软件的主要任务应包括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稳定校验,规划,安排辅助服务,确定辅助服务要求及定价,是否接受电能交易合同,确定开机的最低要求,进行阻塞调度,确定阻塞电价,及对发电机组的过负荷调整。
(3)重视辅助服务
辅助服务是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的一种满足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安全水平的机制。辅助服务与发电,输电,配电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而且为达到一种期望的运行状态,系统调度员需要采购并协调各种辅助服务,这就增加了电网运行和控制的复杂性,使电网功角不稳定,电压不稳定,过负荷和电力系统崩溃等。对区域性电力系统而言,辅助服务还包括以下几种:大面积停电启动,损耗补偿,动态调度,备用支持,负荷跟踪等。
(4)加强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区域性联网”已势在必行。机组竞价上网的电价与其自身的可靠性水平有密切联系,这里所说的可靠性包括了技术可靠性和商业可靠性两个方面。建议,我国应着手进行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便使我国的可靠性能够紧密地与中国的电力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转贴于
3.输电阻塞问题
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其首先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即是输电阻塞问题。在电力市场的条件下,输电网络完全开放,由于电力传输的约束和限制(如输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任意性),加上竞价上网,电力自由交易的竞争性,当输电网络容量不足时,就会时常出现输电阻塞问题。为了输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输电网运营商不得不对电力传输加以限制和约束。这就一方面使区域性范围内的省间的发电商不能进入本省的电力市场,降低了联网效益。另一方面,本省的发电商也减少了竞争对手,为其利用市场力哄抬电价创造了条件。这两方面都使电力市场竞争机制削弱了,不仅使发电商和用户得不到好处,而且电网的运行商也失去了创造利润的机会。然而,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市场和输电市场要求进一步开放,输电的自由性必然会引起输电阻塞。输电阻塞对电力传输调度和电价界定都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力传输调度,要遵循两点:首先,要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使输电网络在总成交量最大的情况下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在一定的电力交易量下,电价最低的先上网,依次类推,直到容量平衡为止。由此体现竞争下的公平。
四、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
1.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
系统的供电能力能够满足负荷需求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从目前国际经验看,存在几种保障机制:①完全依靠市场价格尤其是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引导长期投资;②采用集中计划备用方法,并确定市场成员应分摊的备用容量需求,建立容量市场,允许市场成员进行容量交易;③采用直接支付容量费机制来吸引投资。
2.建立备用容量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及长期供电的安全性,发挥区域电网的作用,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时应该引入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备用的确定、分摊办法及相应的处罚原则。统一考虑区域电网备用,分规划阶段和运行阶段规定备用确定方法和分摊原则,按统一规则在各省电网公司之间分摊。各省电网公司必须满足备用要求,没有履行备用义务的公司将受到惩罚。②省间备用支援和付费原则:主要是运行过程中事故支援原则及付费问题。③备用容量市场:备用容量市场为各省电网公司提供买卖备用容量的交易机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电力市场的建立更是一个初步尝试的过程,因此还无法全依靠第一种机制来提供引导长期投资的信号,可能考虑第2、3种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备用共享和规划协调机制。
3.建立电力电量平衡机制
电力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之一是必须存在一个负责系统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机构,该机构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规范,寻找解决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措施,例如通过建立竞争的平衡市场,或与市场参与者事先签定辅助合同等,并采取措施将保证系统平衡发生的费用分摊给各市场成员。
4.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用户从市场中收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单一购电机构模式开始,这种模式的弱点是用户和市场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建立合理的联动机制使销售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同时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可以采用市场最高限价的办法,以避免发电公司在市场资源稀缺时获取高额利润,损害用户利益。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论证了我国具有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良好基础,区域性电力市场在中国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省间壁垒问题,通过采取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补偿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难题,从而打破省间壁垒。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中的阻塞问题的技术难题,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情况下主要是要提高电力传输调度。首先应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点要建立: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电力电量平衡机制等多种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Competition and Choice in Electricity,world bank, 1996.1 “arket-Based operation of Restructured Power Sys-tems”, Pro.Yong-huasong,2001/10.
[2] 傅书?,白晓民,张扬,朱泽. 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及运营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9).
[3]傅书逖. 国外电力市场的研究与浅析[J].电网技术,1998,(12).
[4]宋永华,孙锦鑫.英国电力市场面临新的改革——现行模式比较及其问题[J].电网技术,1999,(7).
【关键词】电网运行方式管理;全景式;运方管理模式
1.地区运方管理现状
SCADA系统目前作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的主系统,承担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核心任务,其运方管理相关功能主要有: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以及相关高级功能。通过SCADA系统可以方便的查看电网当前运行状态,但作为新环境下的运行方式管理主系统还有所欠缺:
(1)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是SCADA系统的基石。但是在目前的SCADA系统数据库中,只有是否存在设备的记录,而没有设备详细运行信息资料。
(2)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清晰展示了电网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这也是SCADA系统的主界面。但在显示设备一次运行状态时不能够显示二次运行状态,也不能显示网络一二次配置的详细情况,另外,在大多数地区应用的SCADA系统中,对于整个网络运行方式和潮流分布的显示尚还欠缺,而这些都是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所亟需的内容。
(3)SCADA系统拓展了多种高级功能,包含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等各个方面,但涉及到具体的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时,例如历史运行方式显示、运行方式核查、年度运行方式制定等工作,这些功能则尚未包含。
(4)SCADA系统还缺乏电网运方管理需要的相关智能化功能。如自动识别方式薄弱环节并告警、自动判别不合理的电网方式安排、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等综合给出运方分析报告等。这些高级功能的引入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
2.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研究
基础资料库应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以及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记录了电网设备存在与否和电网络联接的基础数据。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是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记录系统。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涵盖了运方业务和电网运行的核心数据。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结合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运行状态数据库,囊括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所有资料。
2.2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动态展示系统研究
不仅电网运方显示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界面,运方管理系统数据库也需要显示和维护系统。在原有的运方管理模式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直观的界面,运方工作需要在不同材料中互相切换,降低了运方工作的效率。研究建立新型运方管理动态展示系统,充分展示基础资料库中电网的运行信息,提高信息查询和维护工作的精度、速度和准确度,是新型运方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动态展示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更直观显示系统运行方式展示界面,二是建立基础资料库的交互展示界面。
2.3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研究
有运方基础资料库和新型动态展示界面作为支撑,将大大便利于运方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前面提到的方式核查和年度运方制定工作,只需要通过展示系统与基础资料库中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和业务资料进行交互更新,可以简单的实现运方高级拓展功能。
有了基础资料库的数据支撑,结合智能电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智能运方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能。目前,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智能运方管理工作的研究,分别是电网数据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行状态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方数据分析系统、电网运行状态分析系统。
2.4 建立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动态展示系统、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系统相结合,将涵盖整个运行方式管理工作,大大降低运方管理工作复杂度,全面提高运方管理工作水平,构建完成全景式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结构图
在实践中,系统的运行管理还采用了“横纵结合,快速迭代”的工作原则。“横纵结合”就是将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系统要切实满足电网运行管理的要求,系统的开发管理人员不仅要软件能力强,更要电网业务精,掌握电网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快速迭代”是指系统应用工作及时迅速的反应电网变化情况,反应系统运行情况,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团队立即分工协作,优化系统运行,保证系统与电网运行同步。
3.小结与展望
相关热搜: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介绍
引言:
之所以要把工商管理作为学科来设置,原因是工商管理经过对营利组织在行为及理论管理上面做探究,可使营利组织更好地配置自身资源、协调自身管理,从而赚取最大化收益。尽管只有几年时间,我国关于工商管理做出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有进展,但依然需要紧跟国外的趋势,这样我国才能在工商管理上的钴研上再上一个台阶。
—、在工商管理上国外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内容
本文将把国内外从2004年10月到今年10月这10年内的发展来加以分析。总的来看,对工商管理国外这10年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及技术经济六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对工商管理国外这10年在企业战略、会计理论、企业文化及财务管理四个层面的突破较小。特别在人力资源层面及项目管理层面,国外研究自2004年开始一直表现为增长快速的状况。而在市场营销层面,尽管中途有一两年的下滑现象,可是总趋势还是良好的。对技术经济而言,是在2009年开始方才有所突破的。但运作管理层面就不容乐观,自2007年以后至今就长期表现为下降状态。
针对于工商管理,再从论文数量来对这10年国外的趋势热点做探究。可以明确的是由于人力资源层面的髙速发展,这10年与人力资源层面关联的论文毫无疑问数量是最大的。反观另外九个层面的论文数量排名髙低,市场营销位居第二,经济技术位居第三,项目管理位居第四,企业理论位居第五,运作管理位居第六。从排名高低便能再次清晰地确定研究趋势、热点内容所在。
二、在工商管理上我国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内容
因为经济改革是最近10年才被我国慢慢看重的,所以1.0年前在工商管理上我国还是很模糊的,几乎找不到什么工商管理关联的论文。但是,这10年内自从我国敏锐地发现工商管理的一系列意义,迅速呈现出强大的研究力度。仔细探究10年内我国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技术经济、企业战略、会计理论、企业文化及财务管理这10个层面的成果,明显发现论文数量全部是上升趋势。
关于工商管理,尽管跟10前年类比我国进步巨大,但这种进步在上述10个层面间比较并不是同步的,有些层面进步巨大,有些层面进步偏小。细化研究成果后发现有三点明显的结论|li。第一点、研究成果属市场营销最突出,究其原因是经济与国企双重改革的强化,使得企业改变过往的态度,不再一味只看重生产来增大利润空间,而是逐步聚焦企业跟市场间的种种牵连。第二点、研究成果除开市场营销的领军地位,第二位是技术经济,第三位是企业战略,第四位是运作管理,第五位是项目管理,这四个层面也有比较多的成果。第三点、与上面两点区别的是较为逊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中,较为逊色的第一属财务管理、第二属会计理论,这两个层面的论文可谓是寥寥无几。
三、在工商管理上我国研究趋势、热点内容不及国外的地方及相关建议
对工商管理而言,综合上述对国外、国内的趋势探究,能明显挖掘到国外国内的区别之处。从国外来看工商管理,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是人力资源,第二是市场营销,第三是技术经济,第四是项目管理。很特别的是企业战略在论文数量上曾一度飙升后又下降明显。从我国来看工商管理,同样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位是运作管理,第二位是企业文化,第三位是技术经济,第四位才是人力资源。虽然,国内外研究在技术经济以及人力资源层面出现了交集,但总的侧重点差异仍然巨大。现实是:国外正在侧重的热点,我国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或刚涉及,我国正在侧重的热点,国外四五年前就已经完善,这正是我国涉及工商管理始终不及国外的显著表现。
综上本文提几点有利的借鉴。第一点、对工商管理学者而言,首先要随时注意国外涉及工商管理的新趋势、新内容,及时紧跟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做研究。第二点、国外往往不仅对理论看重,更看重实践跟理论的融合。相反,我国太侧重理论,以致于忘记了实践才是硬功夫。我国要尤其注意这点,一来加深理论探究,二来多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确定理论是否有效。第三点、国外研究是非常看重科学性的,所以创造了实地、非实验、实验及案例等办法,目的是以之来论证理设是科学还是不科学的。我国理论缺陷最深的地方就在于学者爱凭经验,不爱借用实证验证。这就要求遇到与工商管理关联的研究,我国学者都尽量把国外学者当成榜样,以实证研究替代过往的经验探究。
关键词:新装小区;线路接错;集中装表;分户接电;远程停复电
近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区批量新装电表规模越来越大,电力客户反映新装电表线路接错的情况不断增加,成为影响客户满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区批量新装电表的过程和验收中,从管理和技术上推行“集中装表,分户接电”模式和远程停复电,有效预防线路接错的数量,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1 新装小区电表验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装表班反映当前人力资源无法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装小区逐户户表关系核对。从访谈各单位的经验看,在新装小区各户房门都有钥匙的情况下,两位年轻装表班员1个工作日时间可以核对130~160户。如果装表班员年龄较大,实际核对进度一般在60~80户。(2)常因住户不在无法入户核对。部分新装小区在装表送电前已经完成交房,刚交房往往入住率较低,部分物业由于已经交房也不便于为装表班员开门,导致无法入户核对。(3)因装表计划完成率指标的考核要求,对于开发商未在进户线两侧标注“房号标记”等不合格的情况也给予装表。在抽查的新建小区中,有部分小区没有按照要求在进户线两侧标注“房号标记”。
2 “集中装表,分户接电”模式
“集中装表,分户接电”模式具体做法是,对于新装小区用户在交付入住前由房产公司统一开户办理用电申请手续,供电部门集中装表后,利用采集系统远程控制功能对该小区安装的所有表计实施停电,等入住客户来营业厅办理过户申请手续后,在规定时间(48小时)内恢复供电。
2.1 关键环节
在批量新装按照业扩报装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的基础上,对涉及新装申请、竣工检验、装表接电、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远程批量停电和过户接电等环节要满足以下规范。
(1)新装申请。新装小区申请施工用电时,大客户经理以书面方式负责向开发商告知“集中装表,分户接电”业务模式内容,取得书面回执单。开发商在销售房产时,根据告知单内容,向购房者做好该项业务的告知与宣传。(2)装表前线路核对。在竣工检验环节,在装表前由用电检查班负责对开发商负责的表下空开、表下线标记的准确性通过万用表电阻法进行核对。该工作供电企业外包委托施工队开展,用电检查班对施工队完成情况进行抽查。(3)装表后表位核对。装表接电环节,装表班负责对表下空开、表下线和表位的标记准确性进行核对。该工作供电企业外包委托施工队开展,装表班进行抽查。(4)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采集班应在小区表计通电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装小区采集系统装接流程发起、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工作。(5)远程批量停电。营销系统在批量新装业务“资料归档”环节后自动触发远程停电流程,并停留在“无欠费停电审批”环节。采集班实施远程批量停电。(6)过户接电。购房客户到营业厅办理过户手续,业务受理人员发放“集中装表,分户接电”注意事项告知单,并即时发起过户流程,在营销系统中同步触发无欠费复电流程。同时,向客户推荐办理银行卡代扣、关注绑定微信等热点业务。
营业及电费室相应审批人员负责复电客户必要性的审查,并在当日即时完成申请客户复电流程的审批。装接(计量)班在接收到复电流程后应当日即时完成远程复电工作。对于远程复电失败客户,装接(计量)班应于当日完成现场复电人员指派,现场复电人员应在1日内完成现场掌机复电,并把复电信息上装至营销系统中。
复电人员完成复电后,应即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客户和营业Fo如存在接线错误等异常情况,应会同营业班当日予以核查解决。
2.2 主要优点
(1)对户表关系准确性有三重保障:一是装表前用万用表电阻法测线路标记准确性;二是装表后目测核对线路和表位标记准确性;三是客户用电前远程送电核对户表准确性。(2)可以避免因客户不在无法入户核对的情况。(3)客户需要到营业厅进行送电申请,营业厅可以及时采集客户基础信息,同时可以向客户推荐办理银行代扣、微信缴费等业务。
关键词:国际酒店管理;发展策略;网络经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化。我国的酒店行业,也逐渐向国际化趋势发展,自1977年英国巴斯集团在我国建立第一家国际酒店集团以来,先后有希尔顿酒店集团、万豪国际酒店公司、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入驻中国,我国的酒店管理逐渐朝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如何使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当代酒店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30多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进入中国大陆,在国内管理的酒店达300多家,管理的酒店大部分集中在高星级酒店,但也有逐渐向经济型酒店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各主要省会城市,像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酒店数占总数的40%以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扩张以北京、上海、广东为起点,逐渐扩展到邻近省市,形成沿海主轴线地带,以武汉、成都为基点形成长江流域支轴线,表现出陆点轴结构模式,并逐渐向周围地区扩散。与此同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管理酒店的增长速度也较快,1985-2006年酒店数量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51%,超过亚洲12.6%的增长速度[1]。
二、影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酒店管理集团的发展主要受酒店所在区域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区域民航游客吞吐量、4A级旅游景点数量等因素影响。其中,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尤为重要,人均GDP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酒店就有经营扩大的潜力,因此,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在各省市的酒店管理数量与该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与内陆地区相比,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通常更容易得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好感。此外,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内部存在的相关问题,如管理人员多为国外人员,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沿用的国际特色的管理方法不适合中国市场的要求,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强,难以针对市场的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策略,酒店管理缺乏网络化管理,管理方式较为混乱等,也不断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三、促进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发展的策略
(一)结合我国国情,建设本土服务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消费客源主要是中国的消费者,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发展历史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建立相应的本土服务。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酒店,使中国消费者的认同感得到增强,中国消费者在心理上更加乐于接受国际酒店,从而吸引大量的客源,促进国际酒店的不断发展。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酒店经营受政治、经济、消费者素质、消费心理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在进行酒店管理时,需要管理人员密切关注影响酒店经营的各种因素,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和市场的变化动向,从而及时制定相应策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管理集团必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召开讲座的形式为员工解惑答疑。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最新的酒店管理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收集当前的市场信息,并通过统计表、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现,从中分析出酒店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策略。通过公共媒体,宣传酒店业务,从而不断扩大酒店的知名度。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渐成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2]。
(三)借助网络手段,完善网络经营
网络手段具有便利、快捷等特点,管理集团借助网络手段,建立相关的网络平台,使消费者能够提前预定房间,并用电脑记录酒店销售记录,从而提升酒店工作效率。由于网络系统容易受到外来入侵,影响酒店的经营效益,因此酒店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网络系统,完善网络经营。通过聘请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编写美观优质的预订系统和记账系统,同时制定等级较高的安全程序,通过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及时发现与补救酒店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的避免不法分子非法入侵酒店网络系统,盗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合同,全权委托经营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通过筛选、投标等环节与酒店业主签订合同,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既要明确酒店业主向管理集团支付费用,也要明确管理集团收取费用的细节,从而避免资金款项方面的矛盾。酒店业主全权委托管理集团进行经营,管理集团向酒店派出合格的管理团队,采取先进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达成建设星级酒店的基本要求[3]。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管理日益走向国际化趋势。针对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管理集团应结合我国国情,建设本土服务,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借助网络手段,完善网络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合同,全权委托经营等策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实现管理集团在我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B.浅析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 04(03):26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众的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都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酒店行业的功能由最初单一的旅游度假,而如今酒店承载了越来越多元化的功能,例如:商务、休闲、旅游度假、自助、养生等,给大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酒店的服务与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同时,就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酒店管理专业要不断改革,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敏锐度的培养,拓展学生视野,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教学,为酒店行业提供更多的职业化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优化培养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是大势所趋。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的意义在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等。酒店行业是不断发展的,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把握住酒店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增加学生就业的资本。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自己的职业化能力与素养赢得就业机会。
二、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1.课程设置不科学
现阶段,各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与国外的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是国内的一些发展成熟的专业相比,许多课程因时间关系而并未开设,或者并没有作为必修课开设,已开设的必修专业课程的课时占有量很小,大部分的课时被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占据,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2.实践教学效果差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一是时间有限,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实践环境,对酒店管理进行深入认识;二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愿意将所有信息都展示给学生。可以说教学实践环节并未真正的落实,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整体素质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教师的行业经验不足
目前高校内的教师选聘机制导致许多教师都存在学历高、经验少的现象。高学历的教师对于理论课的研究与讲授是手到擒来,而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存在一些困难,这同样也是摆在酒店管理专业面前的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4.专业认可度低
现阶段的酒店行业存在从业者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及缺乏职业归宿感等情况,学生对酒店行业存有一些偏见,对酒店管理专业缺乏兴趣,不重视专业学习,这些都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有序开展带来了困难。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1.职业化的酒店管理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导向
对酒店管理专业管理学生开展优化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找准一个培养方向。各高校要结合酒店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还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培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具体化。然后对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的储备与培训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划标准。在对学生开展优化培养的准备阶段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社会的宣传与舆论导向、社会价值取向及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是否会对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在“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学校要重视学生学习及再学习的意识培养,让学生明白职业化的人才培养并不只是在学校内进行的,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充电,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在确定培养方向及改革优化教学方案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课内与课外联通的教学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吸收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教师建立的课内外学习交流平台,提高自身的管理实践能力。其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一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是很难实现的。虽然课内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会开始可能实验环节,会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理论知识与真正的社会实践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将课堂外延,创建创业课堂、第二课堂等课外课堂,并将课内的知识和实验搬入其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本与动手的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3.创建学生、学校、企业深入合作模式
目前在校内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及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的,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酒店管理的日常活动,但是与真实的管理还是具有差异性的,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职能能力。所以,创建学生、学校、企业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其教育观念、教育思路、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则是体现学校专业教学成果的环节,其发展形势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鉴定结论,所以,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学校开展学生优化培养的方向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专业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酒店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薛艳,姜红.基于服务绩效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服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考[J].高教研究,2012(19).
[2]陈森.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