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筹资风险。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的教学经费是自己筹集的,学生的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生源逐渐减少,学费经费已经无法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也开始主动寻找生源,缓解招不到学生的压力,为了防止资金来源枯竭,提高教学质量,扩宽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认可程度,高校贷款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筹资方式,大量的贷款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面对巨额的贷款本息给高校带来了资金压力,增加了资本成本,单一的筹资方式不利于民办高校的运营,提高了财务筹资风险。(二)投资风险。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在资金管理上不够严谨,一些高校的办学投资者往往还经营其他企业,在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投资者会存在挪用私款的现象,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正常发展。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不充分考察高校的发展现状时,经常会高估教学的发展空间,把资金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或其他行业中,不考虑项目投资给民办高校带来的风险,导致资金管理不当,高校资金链断裂,加大财务管理风险。(三)运营风险。我国一些民办高校是新成立的,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运营时间比较短,缺乏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浪费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稳固,部分教师的从业水平有限,仍需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优秀生源就会流失,使得民办高校的声誉降低,一旦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低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高校最终将会因运营不善而关闭,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运营规模不断扩张,导致民办高校的资金需求量不断提高,大量银行借贷现象严重,这都是因为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忽略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不结合民办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张运营规模,办学经验不丰富,资金管理不科学、合理,加大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制约了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1.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民办高校缺乏高效、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没有与国家目前的教育体系和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动态监管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发现民办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且加以防范,没有做好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降低了预算的效力,阻碍了高校财务资金的高效管理。2.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民办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缺乏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滞后、透明度低,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较差,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使财务管理运行缺乏制约性、规范性。(三)缺乏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财政补贴,但是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无法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加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教育经费缺口仍然很大,使得民办高校不得不加大贷款额度,以获取更多的活动、运营资金,加重了民办高校的财务负担,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四)民办高校缺乏资金筹集渠道。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教学收入、银行贷款和少量的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现有的资金筹资渠道较少,教学收入取决于高校生源问题,随着我国学生人口数量的逐渐减少,很多民办高校出现生源紧张的问题,这样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收入。为了维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高校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贷款额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高校将土地、房产、设备等抵押贷款出去,高校很难再次进行大额借贷,同时贷款利息也会加大高校的财务压力,财政补贴金额有限,无法长期解决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筹资渠道,稳固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更加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资金的不合理使用,降低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考察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教育体系的实施政策,明确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财务决策。加强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知识学习,管理者应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学相关讲座,通过交流汲取成功的办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二)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1.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应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根据高校办学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执行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将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上报、总结,对于预算执行结果与初期预算目标差异较大的事项,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调整,实现动态监管的目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量化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效识别高校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民办高校应注重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的有效建立,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高校领导的干预,对于存在问题的财务信息及时披露,实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国家教育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三)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我国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地方政府除了在财政补贴方面加以扶持,还可以由政府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教育基金,由社会资本出资给教育事业捐款,将获得的捐款奖励给有需要的高校。地方政府也可以转变职能,鼓励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政府在民办高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指导、调控、监督作用,通过对高校的考核和监督来规范民办高校的运行、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承担风险的能力。(四)拓宽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民办高校应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升学率,提高社会声誉,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高校的资本成本。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取政府财政补贴项目的竞争资格。同时,民办高校的声誉提升了,生源问题也会有所提升,增加了教学收入,拓宽了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民办高校的运营情况,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长期发展下去,应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合理调整高校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职能转变,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作者:白雪敏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鹏.广州市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高教学刊,2016(1):148-150.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财务风险 成因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面临本土各种私营医院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外资兴办的高水平医院的挑战。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医院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导致医院的财务状况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盈利能力不断下滑,甚至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医疗活动,而且降低了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严重的可能危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务风险成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必须对医院经营过程中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对医院财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防止财务风险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活动和经济效益,保障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医改形式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及成因,提出医院规避风险,实现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医院大量的举债
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促进了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的增长,政府财政不足以及医院内部资金的匮乏导致医院大量的举债。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完成基本设施、设备以及人才的引进,以求吸纳更多的患者。这种负债的发展方式使得医院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大量的贷款使得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严重。医院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项目,造成了公共医疗费用的攀升。这种负债经营很可能导致医院的负债失控,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共同作用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二)应收账款风险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引入第三方支付的前提下,患者往往会对超低的价格产生过度消费,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医院的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催帐观念和风险意识,常常会错过收账的最好时机,给医院造成大量的呆账和死账,使医院蒙受巨大损失。随着医疗改革,第三方支付的主体变成了政府,患者只交少量存款,然后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医院进行补助,但政府的财政补贴往往较长时间才能到账,这也造成了医院的资金周转困难。
(三)医院增加经济负担
疗行业竞争的加剧,市场规则下,不断有民营和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出现,给公立医院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公立医院不断增加医疗设施的改进,不按照政府要求用药、收费,造成医院支出超标,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在设备的采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设备的技术、市场和财务的可行性研究,对设备的市场前景、设备的先进性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对设备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预测,导致医院盲目购买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甚至使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医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医院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性导致财务风险
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医院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原因,所谓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独立于医院的管理之外,是医院财务管理不可控制的部分,因此,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资金周转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医院来说,宏观环境的变化一般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改变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医院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可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医院必须正确的识别宏观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否则,就会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出现,但是,我国医院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很多漏洞,例如系统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都导致了医院应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能力的减弱,给医院的财务活动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二)管理者风险意识不强,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目前,在很多的医院的管理者当中,管理思想落后、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非常严重。我国医院的管理着往往是一些医学专家即院领导担任,他们往往身兼数职,精力很难集中在财务管理上。此外,这些医学专家往往不具备财务管理的知识,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很多管理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缺乏现代的医院财务管理观念,导致了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原本的地位和对医院的重要作用。医院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有的医院即使有审计部门,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正常运行,这样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无法科学的开展,给医院的财务安全埋下隐患。
(三)财务监控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财务监督控制制度,有些医院虽然开始尝试制定相关的财务监控制度,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执行,在实践中仍然很难将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结合起来。同时,大多数医院没有建立财务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力,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财务监控是医院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系统,医院应该设置独立的财务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医院的实际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
三、新医改形式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医院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多,医院想要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首先,医院应该加强对成功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学习,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综合的分析医院自身存在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利用各种会计方法,积极的对医院的财务策略进行调整,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其次,医院的领导应该转变管理思想,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医疗建设,忽视医院财务管理的观念。积极学习财务知识,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正确的领导全体财务人员参与风险防范;最后,要树立全体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控制医院潜在的市场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对于医院资金的使用,应该进行合理的监控和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的重点在资金、预算和采购上。加快建设信息化,实现医院内部的信息共享和控制,对资金放出和回收做出准确的预测,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对各项预算内的经费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获得审批后使用,审批的权限则根据指出的大小进行分级管理。对于超出的预算经费,应该由相关部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由相关部门讨论酌情发放。此外,医院应该建立预算考核制度,对医院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保证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推进预算规划的有效落实,有效规避资金风险。
(三)科学管理,正确规避风险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实现对庞大机构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决策能力的提升,正确识别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并及时制定科学举措,有效规避风险。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医院面临着大量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稳定运营,因此,必须强化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完善医院财务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有效规避医院的财务风险,促进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灵.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策略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
一、企业管理机构财务风险概述
对于企业管理机构而言,在其日常运行过程之中,其财务活动的开展往往会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就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而财务风险不仅仅会使得其正常运营受到阻碍,还会对于其经济利益造成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管理机构而言,财务风险就是指的使其遭受经济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它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经济损失。所以在企业管理机构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有效对于这些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避免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企业管理机构之所以要对于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主要就是因为在企业管理机构开展财务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对于自身筹资所遇到的问题加以了解,从而有助于其完善自身的筹资渠道和方式;其次,通过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还能够使其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二、企业管理机构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其原因
(一)资金错配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资金错配主要是来自于现金流方面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就是由于现金流不畅或者是现金流断裂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股权无法及时退出而造成的风险,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风险,主要就是因为当前在我国的市场之中,产权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因此就导致了长期投资一般都有着很长的变现周期,而且诸如企业管理机构这一类的投资公司总部目前的“退出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就使其投资资金回笼变得非常困难;第二是分红不均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管理机构来说,其主要的收入都是依赖于分红,但是如果在分红的过程中出现了分配不均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机构的利润以及现金流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进而导致资金错配风险的产生;第三就是企业管理机构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对于债权及时地加以回收,也可能会导致了资金错配风险的产生。
(二)投资链条方面的风险
对于企业管理机构而言,首先,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分红是其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其利润的增长就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投资链条,而如果在其对于投资链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又或者是其投资所涉足的领域较广,而自身在技能以及知识方面难以满足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要求,从而就使得自身面临投资链条方面的风险。对于许多企业管理机构而言,其往往都是通过控股或者是参股于各个项目企业之中的方式来获得利润,所以其次,其为所投资企业担保的数额往往十分巨大,而这些担保项目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有可能被转嫁到企业管理机构身上,所以说一旦项目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最终将会使得企业管理机构的财务风险高度膨胀。再次,如果企业管理机构投资链条越长,那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一旦信息失真,就有可能由于自身的决策失误而造成财务风险。投资链条的长度越长,企业管理机构要想对于每一个控股和参股企业的情况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解往往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也就使得企业管理机构难以掌握自己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负债及负债的偿还能力,而这些都是会导致风险出现的潜在因素,如果企业管理机构不能够对于这些信息有效地加以掌握,往往就有可能使得自身面临财务风险。
(三)筹资风险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管理机构而言,其资本往往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其要想对于投资的规模加以扩张,就必须要依赖于银行的贷款,通过债务融资的手段来谋取用于投资的资金,所以说企业管理机构的财务杠杆往往都是非常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是不可控制的意外因素,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使得企业管理机构陷入财务困境之中,使其面临财务风险。所以说筹资风险也是企业管理机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财务风险。
三、企业管理机构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是企业管理机构获得利润的直接方式,但是同时投资也有可能使其面临较多的财务风险,所以要想使得企业管理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首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对于投资风险的管理。在对于投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在投资之前必须要对于自己即将参股或者控股的企业进行投资价值评估,对其投资价值加以评估是规避风险投资的一个关键,所以说在投资之前必须要科学地对于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作出投资决策。其次,还应该分阶段地进行投资,通过分阶段投资来对于投资风险加以有效地规避,而且采取分阶段投资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对于控股和参股企业进行监督,促使其加强对于自身的管理,保证自身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管理机构也可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控股和参股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之中,从而对于投资风险加以有效地控制。只有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企业管理机构才能够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
(二)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
企业管理机构的筹资渠道往往较为单一,而这十分容易引发筹资风险,所以要想使得企业管理机构更好地对于财务风险加以规避,还必须要进一步地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对于资本结构加以优化,从而使得自身的财务杠杆得以降低,更加有利于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管理机构必须要合理地对于自身的投资规模加以管理,使得自身的投资规模能够和当前自身经营情况相匹配,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投资扩张,一味地向银行贷款,使得自身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在其筹资的过程中,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银行,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斫?行资金的筹集,从而更好地对于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要想使得企业管理机构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还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建立起优秀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创建起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平台,从而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其次,还应该制定专门的财务风险管控条例,从而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所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才能够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
【关键词】养老保险;财务风险;分析研究
我国的养老保险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国家与企业按现收现付模式筹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部门和地方开始改革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统帐结合的筹资模式,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体制转变。1997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形成了以现收现付与部份积累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国务院制定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案,这个原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也是我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而这一制度界定了国家对职工养老所应负的有限责任,也明确了职工个人应负的养老保险责任。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企业包下来的旧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并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了一大步。2005年12月3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明确了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部份积累相结合形式,个人帐户缴费比例由11%调整为8%,完全由个人缴纳。从我国养老保险保险变革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新的制度社保基金应面临巨大财务风险。个人帐户空帐运行社保基金缺口很大项怀诚在中国财富论坛2005讲,我国社保基金缺口很大,企业和政府交的钱不够现收现付。目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7400亿,并且以每年大约1000亿的规模在扩大。
一、社保基金缺口成因
1.改制形成隐性债务
基金制养老保险是以‘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基本原则获得养老金,由社会保障养老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个人在其年轻时按一定比例自我积累形成的、以个人账户形式保有的养老基金,用以保障其自身年老时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此类基金形成之时都将面对全部年龄层次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参与者群体,在其参与者群体中的已参加工作者和退休者,此前没有缴纳过以个人账户形式存在的养老金,无法按照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制度‘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基本原则获得养老金,然而由于他们已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拥有(现在和将来)获得养老金的权利,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筹集和支付的实际情况与其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在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制下的国家对于其覆盖范围内退休者和在职者的某种负债,这就是隐性债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从现收现付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筹资模式时,并未注入资金而是直接转嫁给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形成了养老基金的欠帐。
2.养老基金新欠帐
近几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虽然建立了“统帐结合”模式但并未真正实现,虽然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了个人帐户,同时公布了参保者个人帐户储存额,职工心里有了底帐,未来退休养老金有了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用“社会统筹”部分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也根本不能满足,所以最直接便利的办法就是挪用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资金,这样就使已按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所有在职职工(中人和新人)的个人帐户都变成了空帐,即养老保险新的欠帐。此外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投资渠道有限,影响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这样大的资金缺口,显然偏离了最初确立的通过建立个人帐户实施部分基金积累制的改革目标,因此,解决个人帐户的空帐势在必行。
3.离退休人数增长快于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增长。
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上年末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不止如此,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由于养老金的筹集主要依赖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养老金的供求关系。
二、解决社社保基金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进行制度创新,降低缴费门坎,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立法进程,明确政府、参保单位和个人权力和义务,明确对参保人员的最低保障承诺,建立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提高参保人员积极性。
改革创新缴费制度,降低缴费门坎。一是取消缴费年龄限制,允许展期和一次性缴费。对于补缴或一次性缴费除收取本金外还要按市场收益率收取机会成本。二是改革收费办法,允许以低于最低基数缴费,在计算退休养老保险待遇时,对低于最低缴费基数的缴费限按最低缴费计算。
取消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二元制度,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打通通过财政筹集社会养老保险金铁渠道,体现社会公平。
(二)实行社保基金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分开管理
社保基金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混帐管理,容易造成政府部门、经办机构、参保单位和个人责权不明,管理混乱,监管难。一是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得不到解决,个人帐户基金空帐运行,基金不能保值和增值,形成旧帐未清又欠新帐。二是个人帐户记录和个人帐户社保基金管理分离,基金的收支脱离会计监督。进行分帐管理势在必行。
单位缴纳社保费存入社保基金统筹帐户,个人缴纳社保费存入个人社保基金帐户,“中人”退休时个人帐户社保基金分次或一次转入社保基金统筹帐户。两个帐户各自平衡,两人帐户基金可以相互借用,按市场化原则,有借有还,并按金融和资本市场收益率计息,政府财政部门最终负责统筹帐户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兜底。
(三)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1.可以通过财政手段筹集养老金。我国现行养老体制,大多数还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保障机制。效益好的企业养老金水平已远远超过标准;而效益不好特别是亏损企业的养老金拖欠却已成常事,企业一旦被兼并、破产就更为尖锐,使养老金的债务进一步加大,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直接摆到政府面前。按理论和国际经验,转制成本和养老保险的一些债务应由政府承担,有利于新制度一步到位,也有利于新制度的实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事实上已在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但是目前由于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财政补助考虑进去,财政补助比较被动,不够规范,通过财政手段筹集养老金应包括:①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适当压缩一些属于“越位”或效率不高的财政支出,用于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②新的税收来源,可考虑开征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的税种。如开征遗产税,餐饮业,旅馆业,娱乐业和特殊消费行为的消费税等,所得收入直接划人养老保险基金;③发行长期的(偿还期限定为10年以上)的有关社会保障特种国债,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④彩票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置于“软财政”,或是“准税收”的地位,可以通过财政的再分配完成政府的各项职能,在我国目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资金很大的情况下,国家扩大和统管彩票发行,可以充分地体现彩票和社会公益性,也可为筹集养老基金,提供一条新渠道。特别是征收20%的利息税更使养老金的筹集有了保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基金。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的做法,是对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这样做有两方面的理由,即在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低工资的政策,职工的工资收入中没有包括各种补偿劳动力需要的保险费用,保险费进入企业利润中全部上缴给了国家,国家又将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变成了国有的固定资产或其他有形资产的投资,从而使保险费凝结在国有资产中。另外是长期以来国家是在全部领域进行投资,现在,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投资要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包括减持国有股、国有中小企业拍卖、划转部分国有资产以及国有房地产出售、租赁所得收入的形式。如结合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让更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上市,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变现,按照一定的比例划人养老保险基金;还可通过二级市场回购配售国有股变现,这些国有股变现之后,将成为我国养老基金重要的补充。对国有小企业的拍卖,除安置部分职工就业补偿外,全部划归养老保险基金。这样做既落实了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又弥补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划转国有资产即要考虑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性,又要防止在国有资产评估时出现流失的情况。
3.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现在参保人数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在30%左右,对劳动人口的覆盖面不到1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加速,养老金的负担增加会很快。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劳动者都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利。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包括的范围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大部分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还有大部分的政府公务人员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待解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短期内能办到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从国外的经验看,除了要顾及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要考虑社会成员的意愿。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发展水平看,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异明显,这就要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基本国情,恰当的确定保险的范围、项目、水平,同时社会保险实行多样化的方法和多层次的结构,在扩大覆盖面的过程中,除了强制城镇各种类型的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统一税率缴纳保险费外;对于流动人员,城镇各类企业中打工的农民,也要纳人参保的范围,按规定的税率缴纳养老保险费,按比例划入个人帐户。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享受待遇,调动参保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其根本的目的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被覆盖在这一制度下,使其老年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同时还可把扩大部分的统筹金,用于弥补养老基金的资金缺口。增强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支撑能力。
4.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新渠道。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甚至更具体的政策组合都比较清晰后,改革成败的关键无疑取决于改革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被有效地使用、保值、增值。这一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投保人切身利益和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安全,还关系到融资债券以及转入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让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确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拓宽增值渠道,而且可以接近同生产的关系。根据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允许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国家,其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0%,公司的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3%,通常国外养老基金占整个资本市场的25%一45%,是一支绝对不可小视的力量。这就要求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也应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从养老保险基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来看,①要把相当比例的基金存人银行购买国债,对购买其他债券,要考察它的信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情况,在全面掌握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②随着入世的到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近年来在市场规模,投资者队伍,投资工具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吸引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条件在逐步成熟。养老保险基金以少量的比例和渐进的方式,开始可以进入投资股票一级市场为主,然后可以投资一些基金和绩优蓝筹股相对有稳定收益的股票。③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国家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资金缺口较大,养老保险基金应抓住机遇,把资金投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购买使用权或经营权若干年,以在使用或经营期内收取有关费用,约定的收益率作为投资的回报。④从发展的趋势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应遵循专业化的原则。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理财部门,不宜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实际操作,应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专门从事基金投资运营,对投资的方式、结构、比例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管,以获取较大的收益,填充个人帐户,逐步的做实个人帐户。
三、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监管制度
改革管理体制,要将社保基金行政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相分离,建立统一、独立的强势监管主体,专司监管,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
[关键词] 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对策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家财务公司以来,目前已有80多家财务公司分布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成为企业集团资金调剂中枢,为国民经济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份制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我国财务公司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没有建设财务公司的风险,如何解决财务公司风险控制问题,乃是财务公司立足于激烈市场竞争的根本。
一、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相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财务公司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自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文件允许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证券投资以来,集团财务公司虽然在企业内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但财务公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而目前我国财务公司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必将严重我国财务公司的自身发展。笔者根据近年来对财务公司的了解,认为当前我国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财务公司并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风险管理主要由内部稽核部门负责,内部稽核部门主要对财务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事后监督,并没有进行业务的全程监督。同时,由于财务公司主要是由企业集团成员出资组建,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三会一层”在决策上的差异性不像企业那样差异性很大,造成财务公司“三会一层”相互间的约束和制衡机制未完全发挥作用,影响了履职的有效性,往往只注重财务公司的经营和业绩,忽视其风险管理。
(二)风险控制内容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务公司在风险控制上主要采取内部稽核方式进行事后监督,这样就造成财务公司风险控制方式也比较单一,内部稽核主要包括财务公司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贷款“三查”以及风险监管指标达标等,这已不能满足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其风险控制的内容主要是以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在实际中表现为资产风险管理中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对财务公司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
(三)经营风险控制不强
目前很多财务公司虽然一直都在加大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但还是不尽如意。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务公司往往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顾自身资产状况与经济形势,无视其经营风险而最大限度地开放准入标准。同时还存在随便简化结算流程,造成资产质量下降的现象。在最大限度地开放准入标准后造成资产负债比率奇高,使得财务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安全性达不到安全标准。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财务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完善我国财务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财务公司经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和为企业集团服务,但各种不同类型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其必须在极不确定状况下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因此,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实际上是对风险与收益进行平衡与选择的过程,以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目标。因此,笔者根据上面对当前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对策。
(一)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
1、改善财务公司的股权结构
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财务公司可以吸收40%以内的集团外股份。因此,要尽可能的增加集团外股东的比例,特别是要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以降低本集团内的比重,改善财务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这样就有利于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机制,保证财务公司的决策科学化。
2、保障董事会、监事会正常运转
为了保障董事会、监事会的正常运转,应当按照《公司法》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相关的日常机构,以解决董事会、监事会过而不问的情况。同时为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应有的职能,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应当在一个年度内举行一定次数的例会和临时会议。以保障董事会、监事会在风险控制上发挥其监督作用。
3、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风险控制部
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风险控制部,由董事会直接领导,负责制定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制度和方法,定期将风险情况向董事会报告。这样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只进行事后监督的情况,以实现风险控制的全程性、合理性和遵循性。
(二)改善风险控制方式
要积极的改变那种只强调事后控制的内部稽核风险控制方式,应积极主动的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引进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对财务公司的风险进行全程跟踪监测,选择符合财务公司业务特征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损失,提高对现有数据信息的分析、运用能力,并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大数据储备,为先进技术和工具的有效使用提供数据保证。要积极改变过去只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树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并重的管理观念。由于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信用风险在各种风险中并不站主导地位。随着世界各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人民币利率、汇率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财务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因此,财务公司应根据自身风险特征,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模型,确保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对股东贷款比例等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发现某项指标超标,就立刻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使财务公司的资金运行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经营风险的预警分析
虽然财务公司顾客的特殊性,但是还是应该加强经营管理,以规避风险,不能听之任之。建立经营管理风险预警机制,每一笔款项从发生之日起,都要连续地、动态地监测其变化情况,分析判断各种经营风险因素是否存在。在这样的预警机制下,财务公司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这显然有助于减少公司损失。
财务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业务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刨新进程不断加快中,财务公司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而现实中,我国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进行的不如人意,一些财务公司过于强调盈利性,甚至违规从事一些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本文根据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改善风险控制方式等对策,希望能为我国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与前景、财务公司的国际案例、发展中的金融自律组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存在于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稍有不慎就很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实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代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现代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一味的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了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财务风险;另外,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更是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面对专业性、复杂性比较突出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无从下手,其他部门人员也不能积极配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导致企业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发挥作用。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将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也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标准。企业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进行科学的判断,也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导致企业在面对突发的财务风险时没有详细的应对预案,不能准确的评估风险的大小、影响等,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在面对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同时,还面对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很多现代企业内部资本结构的发展速度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和市场改革的发展速度,资本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过于追求财务杠杆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持续攀升的负债率导致资金与负债失衡;第二,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管理目标,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因而企业容易因资本结构不合理而面临财务风险,导致企业战略发展受阻。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需要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提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对于财务工作人员,要帮助其树立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有效的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2.规范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高效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和支撑,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完善和规范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首先,明确责任制,企业要严格按照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保证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可以很快的找出责任的根源,快速的处理风险,解决问题。其次,企业要强化财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梳理和规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质量和科学性。另外,企业还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防范、控制和评估体系,从而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针对目前现代企业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而面对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资本结构,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现代化经营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以降低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变化发展,对企业现有融资、投资结构进行改革优化,调整和控制企业资本与负债的失衡问题,将资本结构优化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相结合,最终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提高重视,更新观念,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预警、防范及评估机制,优化企业内部资本结构,进而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白茹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周鹏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3.
[2]梁俊华.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探析[J].现代商业,2012,09:198-199.
关键词: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和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活动中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当和投资方式不科学等因素,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仅仅面临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也不得不面临世界顶级国际承办商的压力,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和突发灾害等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建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独特性,比如建筑施工行业通常是野外作业,具有时间长、投资大、施工不确定性、涉及面广等特点,因此其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具有特殊性。那么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地分析原因,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经历,剖析目前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财务风险及风险成因及其规避措施,希望能够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一、当前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表现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种类。本文将按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从投标阶段、签订合同阶段、项目施工和资金结算阶段、利润形成与分配阶段这四个阶段来剖析存在的财务风险,如下:
(一)投标阶段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此阶段,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信息失误风险、中介与风险和投标报价的风险。为了中标,一些企业往往采用低价招标,甚至不惜低于成本价,为此需要承受巨大的成本和资金风险。如果判断失误,企业可能面临后续工程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导致企业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从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困难。
(二)合同签订阶段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合同、采购合同合设备租赁合同等,而项目施工合同是财务风险的源头。如果对施工合同的付款条款及违约责任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合同风险。如,一些业主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急于承包工程的心理,附加不平等的条款,或者在合同条款中不约定支付预付款的同时由销售方提供预付款的保涵等现象,企业很容易陷入合同陷阱。
(三)项目施工和资金结算阶段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这一阶段的风险只要有汇率变动风险、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收入确认的风险和资金短缺的风险等。汇率变动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与外资发生关联时产生的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汇率变幻莫测。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指的是由于受网络技术以及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企业缺乏先进的理财工具,因而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存在障碍。收入确认的风险:指的是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自身特点,如生产周期长,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合同实际成本受市价的影响也很大,这些都会影响企业项目施工预计总成本、预计总收入及完工进度的及时和准确确认。资金短缺的风险:指的是企业由于资金紧缺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甚至会导致无法履行项目合同,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利润形成与分配阶段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该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润形成及确认时的财务风险以及利润分配时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使用会计方法不当,存在收入确认风险、成本亏损风险和会计信息失真风险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账面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与实际不符的风险。
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重点加强对关键控制环节的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尤其需要重视的内控的关键环节有招投标阶段的控制;合同实施阶段的控制;融资风险的控制及应收账款控制等。这些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为了防止财务危机,需要企业对应收款项的事前控制、事中催收和事后清欠进行全过程管理。1)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要求施工企业从源头开始控制,科学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项目跟踪、投标报价、客户管理和合同评审等事前控制体系。尤其是在客户管理方面,需要企业对重要客户建立信用管理与评价体系,并及时进行资料的更新。2)应收账款事中控制: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合同要求、施工图、项目进度和现场签证等情况编制项目的中间结算或和竣工结算;必须防止随意挂账和通过其他科目对应收账款进行核算的情况发生。3)应收账款事后控制:需要设立清欠办公室或类似机构,以便处理己超过信用期限的应收款项;需要建立清欠责任制度等。
(二)构建和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财务风险是企业各种风险的集中表现,因此要构建以财务风险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将企业的管理战略、绩效考核和企业文化等有机联系。具体包括:1)全面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预警方面,需要采用设计财务风险监测指标方法,或者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预警。2)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需要更加完善企业内部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结构,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一些重大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一定争取避免因为决策失败可能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
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差,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的阶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尚且薄弱。本文深入剖析了建筑施工企业目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提出了防范与应对风险的对策,但是各个关键内控环节的管理和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验证。(作者单位:湖北华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鲁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
[2] 胡华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评价[J].当代经济,2012(7).
关键词:铁路企业 财务风险 对策
目前,铁路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铁路企业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铁路的各类资源开发市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以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资金保障问题也为社会关注,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筹资、加强资金管理成为铁路企业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笔者就此对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风险管理都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现代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长时期观察得出一个重要实证: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卓越的风险管理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2004年,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全新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涵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4个目标、8个要素和4个执行层次的基本框架。其中,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4个执行层次即总部、分部、业务单位和附属机构。
(2)国内,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试开始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指引》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重要阐述,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财务风险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产生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及分配风险等。
(2)财务风险来源。一是源自财务管理风险本身,存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如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借款资金的比例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问题与资金流动性相关的利润分配中的比例问题、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企业规模越大,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越复杂。二是源自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风险管理重在关注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如持续的通货膨胀使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营运成本增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二、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来自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特性,加上大规模铁路建设带来的资金保障压力。
1、内外部环境
近年来,公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铁路运输自身经营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一方面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特点,使铁路运输价格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在既有运能规模下,运输收入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致使铁路企业收入与成本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安全设施、设备投入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逐年攀升,加上职工收入增长的刚性需求、前期铁路建设高额投入的还贷压力以及高铁配套设备、设施的高额消耗等都使铁路经营效益增长受到制约;三是合资铁路相继开通,不确定因素将随之增加。此外,随着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财务面向市场所带来的资金等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持续紧张的局面一时难以缓解。
2、资金保障需求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对资金需求量激增。运输支出预算以及更新改造计划缺口及调整滞后相应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合资公司委托管理资金到位滞后影响铁路企业资金周转;资金结算所内部调剂资金剩余空间十分有限,运营资金保障能力呈下降趋势。从建设资金来看,国铁建设资金和合资铁路资本金由铁道部负责筹集,合资铁路债务性资金也由铁道部统借或设定贷款条件,铁路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地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建设资金保障压力持续增加。
三、对于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增强铁路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和经营效益理念,夯实财务基础、落实内控制度,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深入挖潜提效,确保运输生产安全稳定、资金运行有序、管理依法合规,才能做到财务风险可控,推进铁路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标。
1、强化经营主体意识
根据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明确各级各部门经营管理权责。同时,通过设置专栏以及编发手册等方式,解析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内涵,宣传经营导向和管理要求,强化经营主体意识,引导企业上下深刻领会防范财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益是保障运输安全和职工利益的基础,营造 “保安全、保稳定、重效益、重发展”的经营管理氛围,提升铁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
2、深化内部控制机制
从强化风险防范的角度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权力制衡、运行有序、合力形成和考核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度化、程序化内控流程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分析,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督。
关键词 保险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大地保险等企业的发展,保险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认可,保险业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是中国保险业发展最好的一年,保险行业的总资产规模突破了10万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02亿元,同比增加17.5%;全年保险业利润总额2046.6亿元,同比增加106.4%,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6.3%。但与此同时,保险业也进入了激烈竞争的市场时代,风险因素无时不在左右着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拟对保险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作一探讨,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保险业的主要财务风险
由于会计反映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因此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甚至包括部分会计风险。
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大致分为业务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投资产生的财务风险、融资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数据真实性风险以及系统性财务风险。其中,前四项属于保险企业的个别财务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第一,业务经营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保险业本职――保险业务带来的风险。
第二,投资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保险企业为增加收益、提高偿付能力,在保险以外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
第三,融资产生的财务风险是因为保险企业的融资源自身的经营需求,企业获得更多资本的能力将受到自身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外部负债的利率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融资行为必须考虑相关风险。
第四,财务数据真实性风险。保险业风险排在前列之一的就是一些虚假的信息,包括虚假的业绩、成本、费用信息和虚假的渠道营销、赔案、客户信息、服务价值。此外,还包括政府和企业虚荣的增长需求、虚妄的综合经营能力,虚无的辩证思维,这一系列的“虚”,最终都体现在企业财务数据上,构成了最大的不确定,也是保险企业最大的风险。
第五,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是指由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这种风险保险企业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也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财务稳健性是保险公司价值最重要的指标,而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又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保险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意义重大。
二、保险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经营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问题
(1)准备金提存不足或不实。保险业经营的特点是事先收取固定保费,一旦保险事故发生,按照合同事前协议的条款支付赔款。由于保险公司要履行的责任发生在合同签订后。因此,在收取保费时必须计提充足的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估算金额会受外部(如通货膨胀)及内部因素变化影响而变动。这些变化很多不能直接量化,所以实际索赔付款与准备金估算额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足或不当,可能会导致无法显示公司正确的财务状况,更对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有很大影响。
(2)偿付能力不足。对保险企业而言,保户从保险公司购买保单,即要求保险企业必须履行合同并及时足额予以保险赔付。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是指根据相关监管法规、会计准则调整后的认可资本(即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必须大于保险法规规定的金额,否则保险即被认定为偿付能力不足。随着监管的加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大大提升,2013年,仅有两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二)投资行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问题
(1)资金流动性风险。保险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来自于资金利用率的局限性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以及保险企业盈利或亏损的不确定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因资金的不足而引发的现金流问题。这几年来,保险资金运用中银行存款仍占了较大的比例,而同业拆借和国债占的比例并不高,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其他投资的占比则更低。这种投资结构对保险企业并不利,保险资金资源难以优化配置,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优化组合要求相悖。
(2)对银行账户管理存在很大的不足。为提高创造资金的能力,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险公司开展了一些货币市场投资经营业务。但一些公司在现金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支公司多头开户和银行存款过于分散,影响贷款力度;分支公司分别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使资金成本和财务费用大量增加。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资金集中管理和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保险企业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融资行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问题
保险企业为实现业务增长、进入新业务领域和满足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或偿付能力额度的要求,必须开展融资业务。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控制融资成本的问题。在发达国家,评级机构对保险企业的信用评级是衡量保险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若评级结果不理想,保险企业可能会为此承担长期的融资成本,从而加大公司经营压力。
而对上市公司而言,融资成本比一般的企业更高。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保险等采用公开上市进行融资,需要承担比一般保险公司更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发行成本和维持成本以及向交易所缴纳的各种费用。
(四)财务数据真实性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问题
由于受长期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影响,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
(1)保险公司签发阴阳保单,虚假注销保单,违规批单退费、虚假理赔等造成财务数据不真实。如在收入确认完整性方面,存在坐扣保费和净保费入账的问题;收入确认合规性方面,存在以注销保单方式冲销应收保费、虚挂应收保费、阴阳保单、系统外出单、虚假批单退费等方式截留保费收入以及不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保费收入、款项未到账,确认保费收入的行为;收入确认真实性方面,存在虚增保费收入、跨年度调节保费收入、各业务渠道间调整保费收入及费用变通补充保费的情况。
(2)保险公司不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认保费收入,虚列手续费、佣金支出,虚列营业费用、虚挂中介业务等造成财务数据不真实。如手续费支出使用不规范的票据,而非保险中介统一发票;手续费支付没有按照合同内容来支付;手续费支付方式不符合要求,账外暗中支付手续费;手续费通过业务及管理费科目来转换。佣金支出方面,则有虚挂个人营销员来套取资金;还存在佣金未经系统计算、加扣款手续不齐全等不规范现象;虚列营业费用等形式套取资金用于补贴销售费用等造成财务数据不真实现象。
(3)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账外账,坐扣、截留保费等,进行资金体外循环。在这方面存在审批流程及签批手续不完整、无授权委托书或者证明资料不齐全、业务支出依据不充分进行支付的行为。存在利用虚假赔案或虚增赔案金额套取资金、将与赔案无关的费用纳进赔案列支、以虚假费用票据报销套取资金、与其他单位合谋骗取赔款等问题。
(4)保险公司向保险监管机构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或资料。由于存在财务业务数据失真的情况,财务报表已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由此得出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的实际偏差。
(5)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一些保险公司存在未能依照有关会计法规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核算不合理不准确、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依据不完全真实准确,会计资料不规范,随意调整会计科目等方面。
(6)私设“小金库”,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一些保险公司有假公济私的嫌疑,或截留或隐匿或转移业务收入,一些从业者隐瞒利润或结余,采取年底突击花钱或将公司收支结余虚列支出情况。
三、解决保险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保险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众多,其中有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因素、也有内部财务监管力度不到位、财务管控制度不完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保险公司必须充分认识、考量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机制,采取得力的财务风险防控措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效。
(一)提高公司上下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和素质
财务风险存在于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必须提高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公司财会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控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始终。基于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现实情况,公司应定期进行风险意识和风险防控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积极与财务风险管理较好的同行企业交流,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构建形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公司上下抵御财务风险的盾牌。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健全与落实
针对公司业务经营和财务数据真实性方面的财务风险,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贯彻保险业财经纪律的“十五条禁令”;完善现金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见费出单制度;完善单证管理制度;完善印章管理制度。特别是印章保管必须实行责任制,防止出现对外担保、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对违反规定使用印章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保管人的责任。完善财务授权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三)完善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对保险公司短期偿付能力进行预警分析,可设置以下指标:1)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反映公司易于变现的资产是否足以归还到期保费和支付赔款损失,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2)现金比率。现金比率反映的是公司现金与现金等价物是否足以归还,未到期保费和支付赔款损失,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2)对保险公司长期偿付能力进行预警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指标: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或负债平均余额)/资产总额(或资产平均余额)。作为高负债经营结构的行业,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必须要高于一般的制造业,一般的财产保险公司指标值应
(四)加强对公司财务运营的管控
针对投资和融资业务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保险公司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搭建有效的管控平台。具体举措包括:1)开发应用集中管控的系统,以中国平安保险为例,共经过四个时期才逐步完善了财务集中管理。2)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评价。3)资金集中支付。4)费用预算管理系统的上线。5)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财务风险,保险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经验决策和主观臆断,从而降低产生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保险公司应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第一,要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第二要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管控财务风险的能力,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五)强化保险市场监管,防控系统性财务风险
近几年来,保险业已基本建立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框架,监管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得到加强,提高了发现、识别、防范和控制保险业系统风险的能力。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健全精算制度,统一财务统计口径和绩效评估标准。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完善符合保险业特点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关联交易,加强信息披露,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及时、透明。进一步强化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市场行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营造保险业财务依法、合规、真实反映经营结果的氛围。
总之,每一个企业自成立之日起,财务风险就相伴而来。对保险公司而言,财务风险更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并加强防控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风险的缘由,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的方法,加以有效的防范,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作者单位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嘉兴中心支公司)
[作者简介:汪燕,女,浙江嘉兴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嘉兴中心支公司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杜应生.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财经界,2014(12).
[2] 李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隐患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