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卒中急救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脑卒中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急症,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大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据卫生部门统计,国内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10-219/10万,估计每年还有新增病例200万,死亡约150万[1]。专家估计至2020年,国内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将增长3倍[2]。本研究针对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脑卒中患者正确的就诊途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治好转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院急诊救治的脑卒中患者总计130例。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选择研究对象。130例患者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3.43±12.23)岁。7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院前急救组),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5~46min。另59例患者有患者家属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自行就诊组),到达医院前未实施任何急救措施,发病到救治时间为22~132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cow coma scale, GCS):3~13分,平均(6.12±2.02)分。130例患者根据有无院前急救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急救护理
1.2.1急救电话指导 调度室人员接到电话时,立即联系家属,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居住附近有无醒目的标志等情况,并指导家属自救,避免不恰当的搬动或转运,有呕吐、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安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持心理平静。
1.2.2快速反应 出诊医护人员接到呼救3min内出车。出车司机必须熟悉出诊区域路线。
1.3现场急救
1.3.1及病情评估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立即评估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GCS评分低于8分者,舌根肌肉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堵塞咽喉部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患者GCS≥8分,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
1.3.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保持平卧位,怀疑脑出血患者头部可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窒息;舌后坠及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固定;抽搐者立即放入开口器,避免舌头咬伤。必要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3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1~2支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采用静脉留置针,操作者手臂及患者肢体应放在支撑物上,以免晃动时针头脱出,防止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应避开活动的关节,选择健侧肢体,液体选择软包装。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1.3.4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后期的重要内容。给患者系好安全带,避免途中的颠簸加重病情。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医院急救准备,以便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分诊及处理。
1.4方法 对患者进行mRS评分,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判断患者症状的好转、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院前急救组71例,患者致残率与自行救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仅3~6h,从发病到有效治疗间隔时间越短,则预后越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越低[5]。因此,院前急救必须反应迅速以及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急救人员应尽快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密切监护生命功能。在运送中,维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并严格遵循安全转运等救护流程是最大限度减低患者病残率关键。
本研究显示:院前急救组的致残率低于自行救助组,并且好转率高于自行救治组。院前急救组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改善了脑缺氧状况,尽可能避免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导致窒息等情况,并通过安全的转运方式,减少并发症。而自行就诊的患者家属大多数采取不正当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式等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院前急救中争分夺秒是黄金原则,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护理规章制度,要求护士熟悉急救车的器械配置的使用。
总之,脑血管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人们的相关急救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有必要加强"120"急救系统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利海,裘长海,李广.我国脑卒中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J].医学与哲学, 2006, 27 (9):4-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关键词] 院前急救;脑卒中;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care on the emergency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adopt the pre-hospital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emergency measures, and the emergency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disturbance in respiration, cerebral hernia, neurologic sequelae and dea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re-hospital care; Stroke; Emergency effect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而造成脑功能缺损[1]。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较高,而约70%以上的幸存患者中存在着功能,有的伴有意识障碍。多数患者的病情危重,发病较急,残疾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2]。对于脑卒中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急救是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之处。为此,该次研究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探讨其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Y料
方便选择该院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均经CT、MRI确诊;②该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排除标准如下:①患者具有其他脑部疾病;②曾出现尿失禁;③患者具有造血系统障碍或者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损害。在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6.2±3.2)岁。按照简单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7±3.5)岁,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7例,缺血性脑卒中11例,出血性脑卒中29例。在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8±2.9)岁,高血压患者35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5例,缺血性脑卒中10例,出血性脑卒中3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到达医院后未采取院前急救。观察组患者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急诊医师在接到患者或其家属电话后,需要立即仔细了解疾病史,并立即通知急救车救援患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并经过初步诊断后判断为脑卒中时,在电话中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初步就诊,叮嘱患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患者的上衣解开,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通道,使患者冷静,等待救援。当救援人员到达后,需要立即检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血糖、心率等,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昏迷、肌力改变等,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
对症处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若处于合理范围内时,可不采取降压措施。若患者的血压超过合理范围时,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维持血压在160/90 mmHg左右。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生理盐水中加入胰岛素进行滴注治疗,剂量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考虑。对于颅压较高的患者可以通过20%甘露醇(国药准字H11020861)迅速降低颅压,而对于抽搐、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通过安定、甘露醇等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特征。
转运:患者经处理,生命体征出现稳定后开始进行转运,转运之前需要与接诊科室沟通,并采取院内急救措施,在搬动患者时,需要保护头部、颈部,动作尽可能的轻、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送入院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院前的并发症、预后情况、从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所需时间、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前并发症及其预后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1(2.50%)例、2(5.00%)例、8(20.00%)例和3(7.50%)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从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及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从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所需时间、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更短,分别为(18.02±8.54)、(30.32±12.21)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危重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残疾、死亡的几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院内对脑卒中疾病的诊断变得准确、简单,但是当脑卒中疾病发作后,若能及时恢复大脑组织供血,将会降低大脑组织的受损程度[3]。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发生疾病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患者的疗效就越差[4]。院前急救可及时的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可有效防止病情的加重,为患者接受院内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时,可给予低浓度的给氧,急救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生理盐水[5]。对于高血压患者,若患者保持清醒,可不采取气管插管措施,避免患者的血压进一步升高,进而发生脑疝[6-7]。该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2.50%、5.00%、20.00%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可及时救治脑卒中患者,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凤莲, 叶兰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3, 34(1): 163-164.
[2] 门中华. 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0): 2053-2055.
[3] 朱传明, 李慧英, 杨淑贞, 等. CT, MRI 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25): 2740-2741.
[4] 钟娥.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2): 88-89.
[5] 李宁. 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29): 134-137.
[6] 李雪娜, 海英. 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治疗急性脑卒中 40 例[J]. 河南中t, 2015, 35(6): 1267-1269.
引言
脑卒中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患者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而形成的疾病,本病起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如不能及时就诊,患者大脑细胞在几分钟内由于缺血、缺氧开始坏死,如几小时内脑细胞走向坏死[1]。因此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意义重大,通过多种治疗方法,多途径阻断病情变化,减少合并症,可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急症救治急性脑卒中患者意义重大,我院对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观察对象为饮酒、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安静时突然出现头疼、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失语、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急送入我院,急查经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符合1998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患者共120例,其中脑出血65例,脑梗塞55例。入院前测血压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者86例,120~160mmHg者24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7.14岁。入院时追问患者或家属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67例,有冠心病病史者34例,有糖尿病病史者36例,其中常年口服阿司匹林患者56例,患者5例凝血机制异常,既往有饮酒史30余年,脑出血患者入院查颅脑CT示: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为36例,内囊区出血15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6例,脑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脑干出血4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5~70 ml之间。脑梗塞患者查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为20例,单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为14例,内囊区5例,脑干(桥脑、中脑)梗塞4例,单侧大面积梗塞3例,多发性脑梗塞9例。
1.2急救与治疗:所有患者采取头高脚底位,头高20~30°,使患者保持安静,如烦躁不安或合并癫痫者给予安定10mgiv,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开放气道,院前以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路,避免应用葡萄糖,在确诊患者为急性脑卒中后给予降颅内压、保护胃黏膜、醒脑开窍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脑干出血或者梗塞的患者准备好气管切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脉搏、血压等,对于高热患者做好物理降温,对于脑梗塞患者进行温水擦浴,避免冰冒冰敷颅脑,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2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颅内及肺部感染,防治应激性溃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胃管鼻饲流质饮食,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等,部分患者于病情稳定后行康复治疗。脑梗塞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对急症收治发病6小时内患者,排除溶栓禁忌症给予尿激酶100万u溶栓,观察患者凝血四项。观察患者大便及意识情况,做好护理工作。
1.3结果:治疗后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好转66例,稳定37例,死亡15例,放弃治疗2例。2例脑干出血患者由于出血量较大,影响呼吸心跳,患者3天后猝死,1例患者 DIC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大面积脑梗塞及3例患者大面积脑出血脑疝形成,治疗无效死亡。
2讨论
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亡,脑卒中发快,死亡率、致残率高,脑卒中是我国继癌症之后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第二大高手,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致残及病死率[3],因此脑卒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接诊患者应快速到达现场,并在现场快速、早期、准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及初步诊断,并进行下一步治疗是脑衰竭能否救治成功的关键,也是降低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心肺脑复苏的关键。院前治疗应仔细询问引起昏迷的原因,如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脑卒中的急救而言,急救医师应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为院内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药理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能改善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带,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其应用越早,窍开神清越快,瘫痪肢体恢复亦快,后遗症也相对较轻。急救时血压控制对预防颅内再出血有较高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常见头疼、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患者血压持续升高,表明患者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复查颅脑CT。血压控制也与患者情绪有关,避免患者术后过度疼痛刺激,用力排便、过多人探视、用力咳嗽等情况的出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另外脑干梗塞及脑干出血是重要死亡因素,由于其是呼吸、心跳的中枢,该处出血不易行手术治疗,出血量很少即可导致死亡,患者预后较差,脑疝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大面积出血或脑梗塞后,患者颅内压升高,致脑水肿压迫脑组织,导致患者缺血缺氧严重,积极早期行降颅内压患者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丽丽,急救脑卒中抢在3小时以内[J],中国妇女报,2006,1,9:1
通讯作者:刘秀珍
【摘要】 目的 研究急诊分诊护士使用面、臂、言语、时间评分量表(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在急诊室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价值。方法 参照FAST,急诊分诊护士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随访,参考综合临床诊断,计算FAST的评估时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相关系数和Kappa值。结果 本次研究中,急诊分诊护士使用FAST对114例可疑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进行了快速评估和分诊,平均耗时35秒,FAST的灵敏度76.9%、特异度69.4%、假阳性率30.6%、假阴性率23.1%、阳性似然比2.51、阴性似然比0.33、Kappa值0.463,相关系数0.420;参考综合临床诊断,由急诊分诊护士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为中高度一致。结论 在急诊室,由急诊分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卒中识别; 急诊室; 急诊分诊;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
The value o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ime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LIU Xiu-zhen,LIU Xiao-wei,KE Ying-hua,WU Zhi-xin.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Methods Emergency nurses prospectively used the FAST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The processes of patients' treatments were followed up. According to the final diagnosis, calculated the FAST scale like sensitivity(Se), specificity(Sp),false negative rate(Fnr), false positive rate (Fpr),positive likelihood radio(+LR), negative likelihood radio(-LR),related coefficient(r) and Kappa value.Results In this study, 114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emergency nurse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The CPSS showed a diagnostic Se76.9%, Sp69.4%, Fpr 30.6%, Fnr 23.1%,+LR2.51,-LR0.33 and r0.420; According to the final diagnosis, the FAST was useful in the triage of the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P
【Key words】 Stroke; Stroke recognition;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triag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脑血管急症[1]。脑卒中的救治需争分夺秒,《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再次强调了紧急医疗救援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在救治脑卒中患者生存链中的重要作用[2]。急诊登记护士站是急诊室的第一道战线,肩负着急诊患者快速评估和分诊的重要任务!对于非神经病学专业的急诊护士而言,早期快速识别脑卒中有时较为困难。为帮助急救人员及时识别脑卒中,一些脑卒中识别快速评分量表在国外被推荐使用。如面、臂、言语、时间评分量表(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cale,CPSS)、洛杉矶院前卒中评分(the Los Angeles Pre-hospital Stroke Screen,LAPSS)、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the 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 Scale,ROSIER)等[3-6]。但国内尚无在急诊护士使用FAST的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由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急诊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09年9月,选择符合入选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114例病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18~90岁,平均60岁。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本院急诊科第一急诊医疗组接诊的急性起病、非创伤性的可疑脑卒中患者;(3)在急诊登记护士站,患者或陪同人员对急诊分诊护士的简述中包含有突然出现的下述神经病学相关症状和体征:①颜面、上下肢体麻木、无力、笨拙或沉重,特别是一侧肢体;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言语不清、不能言语或理解能力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⑧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1]。需同时具备(1)、(2)和(3)中的任意一项。同时排除有颅脑创伤病史以及在本院急诊科或病房未完成诊疗、中途离院或转院、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由本院急诊科第一组医疗组8名急诊护士(主管护师3 名,护师2名,护士3名)、4名急诊医生、神经内科、放射科CT、MRI多名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次研究,并被划分为两组。(1)急诊护士评估与分诊组:3名急诊主管护师经过培训后熟练操作FAST,在急诊登记护士站对上述研究病例使用FAST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评估结果将立即通知急诊医生。2名护师和3名护士配合急诊医生参与疑似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治,并对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收集和随访;(2)诊疗组:在急诊医师中,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和2名住院医师参与疑似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治疗,并进行初步诊断。放射科医师为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供影像学诊断意见;神经内科医师参考病史、体查和影像学等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临床诊断;1名急诊主任医师负责整个研究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1.2.2 FAST与急诊护士分诊标准 FAST评分见表1。急诊护士分诊标准:急诊分诊护士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迅速进行FAST评分,若患者面部、手臂或言语出现任何一项异常,即考虑脑卒中可能。急诊分诊护士将立即呼叫紧急救治,安排患者优先诊疗[3]。
表1 面、臂、言语、时间评分
1.3 脑卒中标准 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 h,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者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在24 h内死亡,结构性影像学检查有责任病灶者诊断为脑卒中。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应用FAST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计算FAST的评估时间、灵敏度 (sensitivity,Se)、特异度 (specificity,Sp)、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阳性似然比 (positive likelihood radio,+LR)、阴性似然比 (negative likelihood radio,-LR)、相关系数(related coefficient,r)和Kappa值。参考综合临床诊断,使用Pearson χ2检验,对FAST与综合临床诊断进行关联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分析,衡量FAST对急诊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在0.4~0.75为中高度一致,Kappa值≥0.75为极好一致性,Kappa值≤0.40时表明一致性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例中,最后诊断脑卒中65例(缺血性卒中46例,出血性卒中19例)。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68岁,男45例,女20例。非卒中病例49例,男27例,女22例。其中,颈椎病2例,痫性发作2例,晕厥2例,低血糖症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2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8例,感染发热6例,高血压病7例,癔症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例,肿瘤4例,药物中毒2例,梅尼埃2例,传导性耳聋1例,神经脱髓鞘病变1例,诊断不明确2例(统计第一主要诊断,部分患者合并上述疾病)。使用FAST评估错误的有30例,占病例总数的26.3%。使用FAST平均耗时约35秒。
2.2 通过Pearsonχ2检验,对FAST与综合临床诊断进行关联性分析,χ224.450,P<0.05,r0.420;Se 76.9%, Sp 69.4%, Fpr 30.6%, Fnr 23.1%,+LR 2.51,-LR 0.33和Kappa值0.463本次研究的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FAST 脑卒中筛选情况列表(n)
3 讨论
“时间就是大脑”的脑卒中救治理念日益被强调。急诊护士若能及时识别脑卒中患者,快速分诊,可减少救治过程中的延误。因此,运用一套可靠性高、操作简易的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供急诊护士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欧美,FAST广泛用于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以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并在《欧洲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中推荐使用[7]。该评分与CPSS评分类似,通过观察患者三个体征:颜面是否麻木或无力(特别是单侧颜面)、手臂是否无力或麻木(特别是单侧肢体)、发音是否模糊或言语困难、难以理解,如果三个体征有一项突然发作,伴随视物缺失、共济失调、眩晕、不明原因剧烈头痛等症状,即考虑急性脑卒中可能,急需拨打急救电话求救。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通过上述体征,进行快速评估。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提出的五大脑卒中体征(Five“suddens”)相比,FAST评分更容易记忆、掌握和应用。有研究表明,FAST评分能确认88.9%的脑卒中患者,且识别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要优于出血性卒中[7, 8]。
目前,国内尚无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临床研究报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FAST的Se 76.9%、Sp 69.4%、Fpr 30.6%、Fnr 23.1%、+LR 2.51,-LR 0.33、Kappa值为0.463和r0.420。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筛选与综合临床诊断相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为中高度一致,平均耗时约35秒,与欧美专业急救人员耗时相当。
随着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护士的分诊工作已成为EMSS的关键一环。急诊护士早期有效的评估和迅速的分诊,可减少患者在急诊科候诊的停留时间,特别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大大提高了急诊科的救治效果[9]。急诊分诊护士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FAST评估后,对评估异常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脑卒中可能。建议: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通知急诊医师优先进行评估和诊疗。经急诊医师诊疗后,对高度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根据急诊医生医嘱和临床指南、路径,及时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激活卒中单元,优化诊疗流程。为有指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FAST操作简易、评估速度快、准确率较高。在急诊登记护士站,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有一定的价值。但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评分能100%识别脑卒中患者。即使经过了急诊登记护士站的初步评估,急诊护士亦不能放松警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急诊护士还需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卫生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常规,加强急救护理理论和技能培训,发挥急诊医护的团队优势,才能进一步处理好脑血管急症。这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
参 考 文 献
[1]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Circulation,2010,122:S818-S828.
[3] Harbison J,Hossain O,Jenkinson D,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troke referrals from primary care,emergency room physicians and ambulance staf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est. Stroke,2003,34:71-76.
[4] Kothari R, Hall K, Brott T, et al. Early stroke recognition: developing an out-of-hospital NIH Stroke Scale. Acad Emerg Med,1997,4:986-990.
[5] Kidwell CS, Saver JL, Schubert GB, et al. Design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Los Angeles Prehospital Stroke Screen (LAPSS). Prehosp Emerg Care,1998,2:267-273.
[6] Nor AM, Davis J, Sen B,et al. The 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 (ROSIE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troke recognition instrument.Lancet Neurol,2005,4(11):727-734.
[7] E 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Executive Committee; ESO Writing Committee.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 Cerebrovasc Dis 2008,25:457-507.
[8] 吴智鑫,何明丰.脑卒中急诊院前急救的早期快速识别.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C):25-27.
【关键词】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护理干预;探讨
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患者呈现为逐渐增多趋势, 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癫痫会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们就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护理干预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订的标准[1],并均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癫痫的诊断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 年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诊断标准,既往无癫痫发作史,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癫痫发作。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脑卒中后继发癫痫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42~89岁,平均72.9岁。脑出血35例,脑梗死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
1.3 护理干预
1.3.1 观察癫痫的先兆症状 对脑卒中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过程中严格对患者进行观察,充分发现癫痫先兆症状如头痛或头痛加剧、头昏、惊恐、幻觉、烦躁不安等, 如出现上述症状, 应引起重视,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3.2 发作时护理 癫痫大发作时可因舌根后坠造成呼吸道通气障碍[2], 故应迅速将患者平卧, 头偏向一侧, 松开衣领, 腰带, 取下假牙, 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患者上下臼齿间(防止咬伤舌和颊部), 一手托住患者枕部, 以阻止颈部过伸, 一手按住下颌对抗其下颌过度紧张,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分泌物吸人呼吸道。抽搐时轻压患者的肢体, 绝不能强行牵拉按压, 以防止骨折和肌肉损伤。肢体抽搐时要保护大关节,以防脱臼和骨折, 加床栏, 使用约束带适当保护, 切不可强行按压肢体。
1.3.3 药物应用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首选10~20 mg 静脉推注地西泮,速度要慢,不超过2 mg/min,以防引起呼吸抑制,如发现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遵医嘱停药及急救处理。地西泮3 min 可生效,最长药效可持续30 min,可重复使用,必要时可将60~100 mg 地西泮溶于5%葡萄糖或盐水500 ml 中,以10 d/min 缓慢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的改善随时调整药物浓度。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在发作期, 护士需守护在床旁, 直至患者清醒, 并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警惕脑水肿及脑疝的发生。静脉注射安定对呼吸、心跳均有抑制作用, 故注射时及注射后应行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心跳和呼吸[3]。
1.3.4 控制高热 抽搐可导致体温升高, 脑组织耗氧增加, 进而导致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变性损害。故应采取降温措施, 可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帽、冰袋、降温过程中, 应仔细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注意有无循环不良现象。
1.3.5 加强基础护理 癫痛发作时尤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 并将癫痛发作过程, 发作时间, 持续时间, 抽搐的开始部位, 向哪一侧扩展等情况详细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以便提早发现病情的变化, 为下一步的治疗护理提供临床可靠的依据。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癫痫持续状态机体消耗大,水电解质紊乱、脑缺氧、脑水肿等使原有脑损害加重[4]。可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颅内感染,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同时每日监测血糖、血钾、血钠、血气分析、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补充电解质,并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
1.3.6 发作后护理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恢复情况,有无头痛、疲乏或自动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吸氧,纠正缺氧状态; 协助患者取舒适于床上,并加用床挡,防止坠床; 室内、外保持安静,减少护理治疗操作对患者的打扰,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休息; 保证患者的床单位清洁、干燥。
2 结果
本组69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均经系统的精心护理, 和有效的措施,无1例因癫痈发作导致死亡。
3 讨论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是由于脑梗死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调, 代谢产物堆积、神经递质传递异常、脑水肿等致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 出现过度去极化。出血性卒中: 早期出血激发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继而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刺激, 以及离子分布异常、神经递质传导异常, 使神经元异常放电[5]。迟发性癫痫是由于梗死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癫痫灶。
对脑卒中患者加强观察,及早发现癫痫早期先兆、积极有效的发作时的护理措施、严密的监护及观察,可以降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病死率、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1] 何新亚.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1 例.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00-101.
[2] 费太新.脑血管病后癫痫样发作(附91例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2(1):27.
[3] 潘更毅.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与发病机制探讨.疑难病杂志,2005,4(4):18.
【关键词】 脑梗死; 循证医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1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5.07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即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脑卒中,病死率高达10%~15%,存活患者中约70%的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CI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难题,目前尚无被根治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部分治疗手段有明确的应用指征,不合理应用不仅不能使患者获益,还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如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仅适用于疾病较急、病情凶险、血肿较大、颅内压较高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预后多较差。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循证、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循证信息为各医院开展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支持,最大程度降低技术运用风险。医院应尽可能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与成果,不断完善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水平。以下就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诊治与护理过程中循证医学具体应用情况与实际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2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确诊为CI;(3)存活入院,并未在送院时死亡;(4)非它院转院入院。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51~79岁,平均(71.1±2.5)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43例、脂代谢异常19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0 min~52 h,平均(1.3±0.2)h。
1.2 方法
1.2.1 急性发作期间 (1)急诊急救循证:入院或院前急诊急救时获取体征、症状表现、病史信息,判断卒中类型、病情危重水平,了解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吸烟与饮酒、用药史等危险因素,据病情安排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脱水、降压、预防电解质紊乱药物、给氧等对症与支持治疗,入院时立即送CT室行影像学检查,针对性开展血管介入甚至开颅手术治疗。(2)日常循证:按照CI常规治疗与护理路径,进行每日体征、病情观察,并逐一记录在案,对于危重患者,医师进行每日访视,必要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常见指标包括HCY、MPV、HsCRP、FIB等)、床头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如转出血性脑梗死,调整抗凝治疗,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2]。
1.2.2 康复治疗循证 (1)康复治疗:度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遗留,同时仍存在并发、复发风险,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循证治疗应关注康复治疗,包括卒中吞咽障碍、偏瘫、精神障碍等各类功能障碍治疗,利用各类测试、量表评估病情,如以饮水试验评估卒中后吞咽障碍,制定、落实治疗方案。(2)并发症与复发预防: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复发,如合并有合并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康复期可能出现再出血、再梗死,应从体征监测、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1)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91%~100%,病残程度0级,恢复至发病前状态;(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46%~90%,病残程度仍未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未下降或增加,或死亡[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痊愈9例,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死亡10例,1例放弃治疗出院)。入院时NIHSS评分:2~14分,平均(7.76±4.21)分,出院时(3.85±1.18)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I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CI病死率、改善患者长远预后的关键。CI治疗措施繁多,基础治疗如给氧、降压、脱水、预防电解质紊乱等常通过经验、判断病情、循证落实,而特殊治疗如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血管介入甚至是开颅手术,常需要完善的循证,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综合考虑风险获益,及时、有效运用,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带来额外风险[3]。抗血小板疗法运用最为普遍,有助于预防CI再发,且适应证较广,对于发病48 h内CI有效。针对颅内压明显升高甚至已并发脑疝者,才应考虑甘露醇,使用需慎重。针对有合并症患者,还应积极控制合并症,如针对血脂代谢紊乱患者,应考虑调脂,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降压,考虑治疗方案对合并症影响。有血管介入治疗条件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微创抽吸术,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4]。
当前,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救护路径、循证医学应用水平仍存在改善空间:(1)建立各系统、规范的诊疗路径,郑舟军等[5-7]证实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尽管制定有详细的循证护理方案,但更注重个体化护理,强调诊疗方案的制定、落实,强调据循证信息调整治疗策略,给管理带来了困难;(2)关注治疗时间窗,发病时间不同脑卒中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脑卒中治疗在于不同方案实际的把握,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监护,获取指征信息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对策,可能为时已晚,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对不同医护策略限定相对严格的时间窗,避免患者病情向不可挽回情况发展;(3)注重关键信息管理,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影响较多,医院应注重关键信息的寻找,有助于提高循证水平,提高医护工作预见性、针对性[8]。
综上所述,循证医学贯穿于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康复期治疗的始终,循证方法内容繁多,既有经验性循证,也有精准化指标获取循证,是降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素蓉,高艳琼,王敏无.症状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20):1254-1256.
[2]沈兴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0-11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1.
[4]王景超.急性脑血管病209例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3-314.
[5]郑舟军,戎燕,龚戬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396-397.
[6]时秀峰.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1.
[7]郑颖炜.脑梗死超早期及早期临床疗效对比[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73-7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1月本院急诊科共出诊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5例,男63例,女42例,年龄36~97岁,平均67岁。因患者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言语不清、流涎、意识障碍、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要求出诊,接到“120”呼叫电话,1~3 min内出车,5~10 min内到达现场。意识清楚49例,昏迷56例,合并高血压78例、冠心病3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42例。院前初步诊断脑梗死3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类型不明急性脑血管意外41例。
1.2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1.2.1 现场救护措施
1.2.1.1 快速准确评估病情 接到通知后组织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医护配合询问发病原因、病史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有无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脑疝体征,快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监测血糖,以观察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有无低血糖、高血糖,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护措施。
1.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吸氧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由于意识水平有所降低,伴随咽反射消失,呼吸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阻塞气道,故要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意识清楚患者嘱其平卧,头部略抬高或半坐位,以利于脑部静脉血回流而减轻脑水肿。对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利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松解衣领裤带,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吸痰,立即使用鼻导管充分给氧,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有舌根后坠或呼吸抑制时,可使用口咽通气管,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3]。
1.2.1.3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路,保证急救药物及时使用。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患者躁动、改变和转运中针头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而致药液外渗。应选择粗而直的静脉血管,利于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同时注意避开关节,利于固定[2]。
1.2.1.4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 快速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注意心电波图形、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观察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异常,识别常见异常心电图。严密观察有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是否加深,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度,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要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而导致窒息。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4]。
1.2.1.5 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抢救 立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30 min内输完或呋塞米20~40 mg、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注射,以上药物遵医嘱单用或配合使用,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避免脑疝形成危及生命。脑卒中时颅内高压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若患者收缩压超过200 mm Hg或舒张压超过110 mm Hg,及时控制血压过高,以免加重病情,院前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可适当选用缓和的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至160/90 mm Hg左右,如呋塞米20~4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卡托普利25 mg舌下含化等。若院前血压过低或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选用缓和的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血液供应。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未做CT检查,难区分具体类型,一般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以免加重病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及时转送医院。
1.2.2 转运与途中监护措施
经过现场救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医院,使患者快速得到专科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争取早期溶栓治疗。决定患者能否转运的基本条件是搬运和转运途中不会使病情恶化和危及生命[5]。遵循就地、就近、就好的转送原则,立即电话通知接诊医院,以最短时间送患者入院抢救。
1.2.2.1 搬运过程中重视搬运技术 采取安全轻巧的搬运,使用帆布或铲式担架妥善固定,用约束带约束患者四肢,头部要制动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搬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安全平稳地将患者搬上救护车,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注意保暖,避免并发症发生。
1.2.2.2 转运途中做好持续监护 转运途中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旁,以期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或其他问题,即时处理。保持患者各种管道固定、畅通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或机械通气,维持SpO2在96%~100%,若SpO2下降,是供氧不足或呼吸道被堵塞所致,立即给予吸痰,加大供氧浓度等对症处理;保持静脉通路有效给药;持续心电监护,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头痛、呕吐,应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呕吐的性质及呕吐物的性状。途中若出现明显病情变化,如心跳呼吸骤停,应停车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协助医生气管插管等就地抢救。转运过程中必须遵守迅速和安全的原则,叮嘱驾驶员注意患者的安全转运,避免突然刹车,防止车辆颠簸,以免加重病情。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
1.2.3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院前抢救记录,为院内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②执行院前急救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复述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时坚持严格的查对制度并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核对。③重视心理护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以熟练的动作、精湛的抢救技术等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④转运前应将病情的危险性及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6],并签署《院前患者转运同意书》 ,对执意拒绝转入医院的患者,应要求患者或家属书面注明,以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2 结果
10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经过院前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入医院96例,占91.43%;转运途中病情加重7例,经维持生命体征与对症治疗,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入医院,成功接受院内后续抢救、治疗与护理,占6.67%;拒绝转入医院2例,占1.90%;途中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包括TIA、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等,除TIA外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梗死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本组资料也显示脑梗死居多,因此院前救护中稳定病情、快速安全转运非常重要,能够为脑梗死患者争取到早期溶栓治疗的机会。
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多伴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因此在院前救护中,针对高血压应遵医嘱适度降压;对合并心脏病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应控制滴速不宜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对合并糖尿病者,血糖值未确定前尽量不使用葡萄糖溶液,以免病情加重。
院前及时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运与加强途中监护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是院内后续抢救及治疗至关重要的一步,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7.
[2] 彭芸.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6):2409-2410.
[3] 刘玲珍,周琼.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诊护理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9):113-114.
[4] 谢谊春.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0):4234-423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占人群疾病致死的第一或二位原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患病率累积增加、致残率极高。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恢复频死状态细胞的功能,极大的改善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此如条件许可,被作为急性脑梗死首选治疗。溶栓治疗效果肯定但大多数患者因延误时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因此应建立标准的溶栓流程、标准,以保确患者获得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苏北人民医院自开展溶栓以来,已完成静脉溶栓100余例,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我院卒中单元溶栓绿色通道的开展对卒中患者得到及时的救助、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就苏北人民医院溶栓治疗开展以来的经验予以总结,以供思考、探索。
1溶栓通道的流程
1.1患者及家属患者及家属对急性卒中相关症状快速识别,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及时通知急救体系,实现快速转运。
1.2急诊神经科对于急诊入院时间小于2小时的卒中患者急诊医生做到①初步筛查是否符合溶栓的标准。②急诊一线医生,完成急诊首诊病例及路径;开放静脉通道;完善急诊血常规、凝血、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通知二线医生;③急诊护士完成医嘱并代领患者完善CT检查,通知卒中病房做好溶栓前准备。④完成头颅CT检查后,急诊二线及一线。
医生完成NIHSS评分及影像上评估,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转入卒中单元予溶栓治疗;符合动脉溶栓的转入介入科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联系脑外科会诊,其他返回急诊科。
1.3卒中中心①接到急诊通知后,通知护士做好心电监测等准备。②收入病房后住院医师再次观察神经功能评定、及观察神经功能有无变化。再次评定时间窗,判定是否符合溶栓条件;向上级医生汇报。③同时上级医生向家属交代溶栓的利弊,同意后签字,通知领取药物,溶栓治疗。④溶栓开始后住院医师15分一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评定神经功能。⑤对于有出血、再灌注损伤的溶栓并发症及器官系统危重病变的患者实施救助。⑥对溶栓后24小时的患者开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血压、血糖等管理。⑦登记溶栓患者的信息,搜集相关的临床影像学信息,登入数据库,以便定期随访。⑧对溶栓患者进行病例讨论及工作总结。
1.4神经介入科①神经介入科医生接到急诊通知后,和卒中单元医生一起准备手术室;②接入患者后完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血栓形成或栓塞的部位,评定灌注、侧支循环;③进行溶栓治疗;④完成术前术后的功能评分,转入卒中病房监测生命体征,决定进一步治疗。
1.5神经康复科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早期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家属及患者进行长期正规的训练。
2总结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各种独立方法,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种综合的治疗系统。卒中单元对患者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及进行卒中教育和卒中回家的连续性治疗,使得病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资料显示,如果80%的卒中患者能进入卒中单元治疗,死亡率将下降5%。
目前认为卒中延误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识和意识浅薄,因此要通过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公众易把卒中早期症状如语言不清、头晕、肢体乏力或麻木等误为感冒、高血压、劳累或肢体受压时间过引起;对其治疗有误解,尤其对早期治疗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以致不能及时送往医院。入院后患者缺乏对医物人员的信任,及溶栓药品价格问题,以致沟通过程中耽搁时间,甚至错过时间窗。目前我院卒中中心通过门诊、病房开设宣传栏,电台等途径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其危害性、抢救紧迫性和治疗可能性的认识。
急救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转诊和患者转运在争取时间上有重要作用,新的卒中指南提出为了增加受治患者的人数和医疗质量,建议开展针对医师、医院工作人员与EMS人员的教育计划。120急救人员派遣时要优先考虑卒中病人,并尽量能减少转运时间。院前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当使用院前卒中识别工具,如洛杉矶或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EMS人员应当在现场开始卒中的初始管理。强烈鼓励建立供EMS人员使用的卒中规程。患者应被快速转运到距离最近的经过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或初级卒中中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中心,就转运到能提供指南中所说的急诊卒中医疗的最合适的机构。有时需要空运,甚至要绕过某些医院。EMS人员必须通知即将接诊的医院有疑似卒中患者即将到达,以便医院在患者到达前动员适当的资源。
对于我院考虑溶栓的患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从而为病人的救治提供提供良好的平台。急诊神经科医生作为守诊第一站,是制定溶栓方案和诊疗方案的主体,需严格把握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对溶栓前一些卒中并发症,及时认识及处理。急诊影像科辅助对卒中患者明确诊断的重要临床医疗资源,CT、MRI、CTA、MRA、CTP、PWI-DWI等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特征的判定提供依据,在临床指导溶栓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康复程序 脑卒中偏瘫 应用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7-0058-03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Early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in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 Abstract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Methods120 acute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aily life locomotor activity score and spasm score of patients in prerehabilitation and 60 days post-rehabilit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SPSS10. ResultsCompared with prerehabilitation, patients’ daily life locomotor activity were improved and spasm score decreased in 60 days post-rehabilitation. ConclusionEarly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could improve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decrease disability rate
Keyword: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apoplexy hemiplegiaap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许多学者对脑卒中早期的规范化治疗的关注,脑卒中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脑卒中所致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伴有各种功能障碍病人数量在逐渐增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重点多集中在生命体征的监护和急性并发症的处理问题上,面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提高的问题大多被忽视。因此,康复的早期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7月组建了由多科医生参与的脑卒中病房。早期应用康复护理程序,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将脑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和康复结合为一体。现介绍如下。
1.临资料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肌力0~2级。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塞112例;男102例,女58例;年龄48~71岁,平均62.4岁;左侧偏瘫87例,右侧偏瘫73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肌力、意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2.康复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开始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对照组未介入任何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时间安排,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由康复医生评价、指导,治疗师和责任护士完成,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康复护理程序是偏瘫综合康复与护理的有机结合,根据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遵照神经发育理论,以①床上正确②床上运动(被动和主动运动)③坐起训练④坐位平衡训练⑤站立平衡训练⑥步行训练等六个步骤为宗旨,心理康复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2.1 床上正确:即床上良肢位摆放,贯穿于治疗全过程,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交替,每2小时更换1次。以预防褥疮的发生,预防或减轻肌张力增高。严禁背后有支撑物的半卧位。
2.2 床上运动:①关节被动活动(肩胛带、肘、腕、指间、髋、膝、踝关节)②Bobarth握手5举,双桥及单桥运动,左、右摆髋,训练病人学会在床上独立翻身,以及利用联合运动和各种反射诱发患肢运动。
2.3 坐起训练:患者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前屈约90°双下肢垂于床边,健手握床沿,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在帮助下坐起,反复训练后,帮助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患者独立坐起。
2.4 坐位平衡训练:锻炼病人在坐位的平衡协调能力,不能独立端坐的病人开始给予帮助,帮助量逐渐减少;能端坐后,令其Bobarth握手平举双上肢左右摆动;能保持平衡后,治疗师用手将患者躯干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推斜,让其自行调整重心回到端坐位,达到三级坐位平衡。
2.5 站位平衡训练:患者患侧下肢能支持体重时,即可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初期,令患者两足分开(约于肩宽)站立,治疗师手握其皮带给予帮助,反复训练后,帮助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三级站位平衡。
2.6 步行训练:达到站立三级平衡后,即可进行步行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病人的步态,尤其注意摆动相时的屈髋,屈膝及踝背屈,患肢负重欠缺时,可进行减重步态训练。
2.7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食、更衣、如厕等)
2.8 心理康复:护士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防的可靠消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喂饭、帮助病人洗漱和处理大小便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营造一种舒适的修养环境和亲情氛围。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
3.疗效判定
①日常生活能力判定,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1]。⑴满分为100分,对每个患者在康复护理程序实施前进行第一次评定,60天后进行第二次评定。②痉挛评定,采用修订的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1]。共分6级,0级100分,Ⅵ级0分,每差1级相差20分,得分越低,肌张力越高。评定时间亦为康复护理程序实施前和60天后。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4.结果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见表1,在康复治疗介入前的第一次评定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康复治疗介入60天后的第二次评定,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5.讨论
5.1 早期康复对照脑卒中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丹麦学者研究让实95%的病患肢体功能恢复达到最好效果的时间是在卒中后11周内,ADL恢复最好的时间是在12.5周[2],我国亦有资料证明90%神经学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后的3个月内。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但自身恢复能力是有限的,从本研究中对照组的ADL评分有所提高可以看出。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康复治疗应及早介入。大脑功能重组必须进行重新学习和经过大量的功能训练,因此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康复的早期介入还能够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痉挛,尿路感染,为以后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5.2 正确的摆放要贯穿于治疗全过程[3],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元受损,失去对下位脊髓神经元的抑制,原始的脊髓反射释放出来,引起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痉挛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还缺乏满意的方法,一旦出现痉挛,将难以彻底缓解,严重地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预防痉挛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摆放能抑制脑卒中后异常的脊髓反射,以预防和减轻肌张力的增高,从本研究两组患者60d后的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中可以看出,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正确的摆放对预防痉挛是有效的,即使已出现痉挛,也应严格遵照摆放,把它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5.3 采用按摩及被动活动患肢的刺激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病人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同时通过床上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反复进行的翻身、主动运动、正确坐姿、站姿、步行训练等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5.4 通过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家属正确面对疾病并且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现实,主动配合并参与功能训练,避免患者过分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从而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从表1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南登昆主编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