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十年来,污水处理技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脱氮除磷技术一直不够成熟,受传统治理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束缚,在对生活污水等有机污水的治理上,许多设计单位和成套设备制造商只重视COD、BOD5等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而忽视了脱氮除磷。随着污水成分的日趋复杂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三级处理和深度处理污水厂也在很多城市兴起。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新工艺、新技术大量涌现,如AB法工艺、间歇式(序列式)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A/O系统、同步脱氮除磷的A/A/O系统、氧化沟系统等。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环境的污染。现有的技术设备一般都存在投资高、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整个处理系统的运行。目前,采用较多的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基建投资一般约为1000元/m3,如果考虑深度处理或三级处理,处理成本将会达到1500元/m3以上。由于国家的财力还十分有限,而采用BOT等方式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环保市场机制也还不健全,导致水环境治理速度相对缓慢。如何优化组合工艺,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增强处理效果,应用经济适用的“三低一少”(投资低,运行费低,管理要求低,废泥量少)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成了水环境治理的一个新课题[1]。
2治理和改善的基本处理要求
2.1从水环境的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水环境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生态处理时就必须要从整体入手。虽然治理和改善水环境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程,但过去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并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处理,通常都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水循环系统建设,通过对水源的循环处理争取实现水源的净化,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常常是毫无效率的,甚至会加剧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新时期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要求人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
2.2确保水环境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下
水是一种可以再生与循环使用的重要资源,主要涉及自然与社会循环2种形式。其中,社会循环指的是人类通过开挖利用产生的水进入的循环;而自然循环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两者相互交织,社会循环需要建立在自然循环基础上,同时,还会对自然循环造成影响。若在社会循环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循环基本规律,加强污水处理,保证排放至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满足环境要求,则会使自然循环良好维持,保证淡水资源可以被人们持续应用。以雨水为例,通过渗透与贮存,对其循环途径进行修复,控制暴雨的自然径流,减小洪峰流量,避免灾害的发生[2]。
3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区别,但人工湿地切切实实是在全面分析天然湿地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在相关技术的应用下借助一定的地理优势和水环境形成与天然湿地相类似的湿地环境,从而对受污染或者破坏的水环境进行相应的修复和改善,这样的修复、改进作用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人工湿地的建立虽然总是缺少一定的天然性,但成熟后的人工湿地拥有与天然湿地类似的稳定生物膜,受到污染或者破坏的水源在经过这一稳定生物膜时,有害物质就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过滤出来,其他污染物质也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自觉的消化与吸收。例如,深圳市的燕罗湿地,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应用案例。
3.2建立湖滨带
湖滨带是由陆地向水域过渡的特殊地带,它可同时具有水域和陆域2种生态系统,而且具有其他水域带或陆域带所不具有的特殊生物群种,能够在水源的保持、净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建立湖滨带可以将净化水源与涵养水源的微生物进行大量的存储和培养,使有问题的水环境系统在经过这一生态系统时能够得到充分的净化和改善。湖滨带除了具有净化好改善水源的作用之外,其观赏效果也是极佳的。湖滨带具有层次性和过渡性,因此,水生物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改善水环境[3]。
3.3建立人工浮岛
所谓人工浮岛,是利用人工技术在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水生生物培植,从而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该区域内的水环境达到一个较为正常和稳定的水平。人工浮岛的建立和应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种类以及水量多少的影响,完全根据该水域的受破坏程度来决定水生生物的养殖规模和面积。
3.4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径流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及类型受到了较大影响。建设中对土表硬化处理后的土地不仅会破坏浅层地表的水文,并阻碍地表径流的正常渗透,使得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型水环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减少使得建设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渗透力受到影响,发生降雨时,大量的地表径流被浪费,甚至引起该区域内的积水或洪涝灾害。因此,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对地表进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渗透量。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要更换硬化地表的材料,改为透水性较好的砾石或者透水板砖,并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4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
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当前水环境治理技术存在诸多的弊端这2种情况,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十五”重大科技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在原位型水生态修复方面,我国武汉的月湖、桂林的桃花溪、苏州的拙政园等水系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修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证明了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还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为大自然留足自由发展和自我修复的空间。因此,我国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方面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1)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和重新部署,要求其不仅要想尽办法遏制水源的污染恶化程度,还应该尽最大努力对水源的受污染情况进行缓解。大力尝试和应用新型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尽快完成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或者改进。(2)城市或农村规划部门也必须要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无论是规划城区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型水环境的建设问题,必须要为生态型水环境留足空间,而且是原位型的生态空间。同时,在兴建城市居民小区或农村建筑时,都要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设置性能优越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同时在绿化城市或者农村的环境时,天然的水系环境不可破坏,必要时可以为其设置保护等级,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5结语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库环境 湖泊 保护 治理
水库环境主要包括水体和底质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水库的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受人类活动、气候、入库河流、水库涨落带的土壤以及生物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库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指水库修建完之后一定时间内水质遭到了破坏。保护水库生态环境不仅适应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利于缓解水库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对水库区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水库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水质逐渐恶化。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流入水库,造成了水质的恶化。这些污水中往往含有重金属元素、农药、需氧有机物、化学物质以及氮、磷元素等等,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水库自身的净化能力,造成了水中鱼类的大量死亡、藻类的疯狂生长,使水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2)生物的种类减少。由于水库是人类为了防洪、灌溉等目的而人工修建的湖泊,它阻断了河流原本的连续性,改变了水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高坝水库的下游河水的气体饱和度、浑浊度、营养盐的含量以及水温都发生了变化,严重影响了水库下游的鱼类的生长于繁殖,少数鱼种濒临灭绝,从而破坏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环境。
(3)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库下游的湿地面积受水库汛期与非汛期的影响。当水库的水位较低时,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就会相对的减少。这就会造成物种结构的变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有些物种甚至会濒临灭绝。湿地上生存的一些鸟类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难以生存,一些竞争力较弱的鸟类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除此之外,一些农民还将湿地开垦作为农田,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环境,加速了物种数量的减少。
(4)破坏了陆生生态坏境。在建设水库的过程中,会破坏周边大量的植被、树木等等。兴建水库周围的大量地皮被施工方占用,使得陆生动物无家可归。除此之外,在水库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里,严重破坏了河道周围爬行动物与河道里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使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失去了平衡。各种因素导致动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极大地影响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5)影响了社会环境。水库建设改变了水库区周边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水库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会占用该地区的土地、森林、工厂、房屋甚至文物古迹,给该水库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其次,水库的建设会导致水库区水位的上升,改变了耕地的土质,使得耕地不再适合耕种。最后水库的建设可能会导致该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使得部分生物死亡,从而可能会出现传染疾病,影响人群的健康。
2 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要解决水库生态环境的问题,就应该要控制污染源头。利用生态学原理与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对各种污染源头进行综合治理与控制。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缓冲带技术、流域生态学技术、生态河堤技术以及工程保护措施五种方法在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方面的应用。
(1)生物缓冲带技术。生物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的条状带、受保护的土地。它的内容丰富,治理环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建设缓冲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景观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能够和谐发展。在水库的周边种上一片有一定高度的绿色树木,利用树木的强大根系来加固水库岸边的土壤。加固之后的土壤能够增强对水浪的抗击能力,可以阻挡泥沙以及污染物进入水库,很好得控制了污染源。在选择种哪种树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以及物种结构的影响。
(2)流域生态学技术。流域生态学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等级嵌块动态理论,研究流域内高地、沿岸带、水体间的信息、能量、物质变动规律。流域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流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流域景观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流域生物的多样性,流域内干、支流的营养源以及利于水系的环境容量等等问题。只有了解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制定良好的治理与保护对策,维持平衡的生态环境。
(3)生态河堤技术。生态河堤技术是在人工湿地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河堤技术综合了生态效果、生物生存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等因素,建造一个适合动物与植物生存的仿真大自然的保护河堤。生态河堤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环境,进而就增强了水体的自净化能力。生态河堤可以预防洪水和干旱,可以调节水量,保证水库区生物的多样性。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正在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河流进行仿真大自然的改造,建设仿真自然的河流已经成为全球河流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只有先借鉴别的国家生态河流建设的成功案例,才能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4)工程保护措施。在水库的周边应该设定相关的保护标志,对于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保护知识的说明,防止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发生。为了减少水库水质的污染,要定期对水库的库底进行污染物清理。在水库区的周边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多使用农家肥,少使用化学农药。结合群众的力量,对水污染源进行逐个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蔺秋生,黄莉.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2007,33(1):22.
[2]郭乔羽,杨志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后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5):6- 7.
[3]赵慧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2002(1).
关键词:民勤县;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对策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北端、石羊河流域下游,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国土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约1 440km2。年均降雨量为110mm左右,年均蒸发量2 644mm,为降雨量的24倍;年均气温7.80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源资源丰富,是本区的基本气候特征。无霜期平均为130d。自开垦以来就是一个完全依赖于灌溉的农业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地表水资源
县境内不产生地表径流,唯一的地表径流是南部进入境内的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和西大河8条山水河流汇集而成,径流由基本径流、冬春余水和洪水三部分组成。入境地表水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年均5.42 亿m3,减少为90年代平均1.31 亿m3,21世纪初年均不足1 亿m3,年均减少0.10~0.15 亿m3。境内水草丛生的青土湖早在1959年就完全干涸,现已成为荒漠盐碱滩。2004年石羊河下游持续断流,红崖山水库首次出现干涸。全县现状可供水资源量1.54 亿m3,其中石羊河地表水0.61 亿m3,民调工程调水量0.39 亿m3, 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64 亿m3。
1.2地下水资源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勤灌区开始提取地下水维持农业灌溉,逐渐由一个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的河水灌区演变为一个以井水灌溉为主、河水灌溉为补充的井河水混合灌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配套使用机井达到最高峰为1.10万眼,地表水缺乏补给,地下水不断提取,导致水位不断下降,水质不断恶化。全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0~1m,地下水埋深由20世纪50年代1~5m降为现状18.80~28m,最深达40m,水质矿化度年均升高0.069g/L。湖区处在流域的最下游,矿化度平均高达4.3342g/L。全县配套机井9 519眼,2006年地下水开采量5.40 亿m3,年超采约2.96 亿m3。开采井集中分布于各灌区,井深一般为60~150m,主要开采中上层地下水,下游的湖区灌区等地有部分区域已开采深层地下水。
2生态环境现状
2.1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和死亡是民勤盆地面临的又一重大灾害。50~60年代以前,民勤盆地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在1~3m之间,湖区北部小于1m,植被生长环境良好。盆地丘间低地,河湖两畔均为芦苇等湿生系列的草甸植物,70年代严重退化,首先是湿生植物退化,现在几乎全部被旱生植被代替,大面积的天然林和50年代末种植的沙枣林衰败、枯死现象严重。近些年全县有13.50万亩的沙枣林枯梢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2.2土壤盐渍化
一是原生型:在地下水尚未大规模开采利用之前,土壤已经积集了一部分盐渍;二是蒸发型:民勤绿洲内地下水位埋深较浅,通过长期强烈的蒸发作用,盐分在地表聚积,形成蒸发型积盐土壤。三是次生型:随着淡水资源的逐年减少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使地下水反复消耗和浓缩,使地下水水质急剧恶化,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2.3绿洲沙漠化加剧
沙漠化是民勤盆地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民勤盆地伸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地处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风多、风速大,在强大的西北风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东推进,构成了对民勤北部绿洲区的严重威胁。毁林毁草、水源减少是导致民勤盆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林内人畜出入,牲畜践踏,造成植被稀少,林地起尘,再生能力减弱,幼树不能复生,森林环境和林木生长的条件逐渐消退。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土地沙漠化的进展就已加快。近些年已有10万亩耕地沙化,绿洲北部近10万多亩耕地因盐渍化而被迫弃耕,395万亩草场退化,58万亩林地沙化。全县灌区内现有约1/3的耕地受到风沙威胁,毁种、毁苗现象时有发生。绿洲内荒漠化面积由91%增长到94.50%。
此外,人口的过速增长,也是民勤盆地生态环境恶化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3生态恶化原因分析
3.1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锐减
石羊河年径流量在50年代为5.42 亿m3,而60年代后期为4.55 亿m3, 90年代为1.31 亿m3,2005年入境径流仅为0.61 亿m3,只有50年代年均的1/9。究其原因,自70年代以来,上中游灌区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用水量增大,加上地下水的不断开发,石羊河渗漏水汇集减少,使得进入民勤的径流量锐减。作者认为:自然条件已不是影响石羊河下游径流的主要因素,而上游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则影响对径流起了主要控制作用。
3.2地下水过量开采
一方面地表水来水减少;另一方面境内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开发利用不尽合理。近20多年来,随着石羊河上游工农业大力发展及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进入民勤盆地的地表水资源大大减少,地表水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民勤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了维持生计,民勤县不得不超采地下水,用于农业生产,致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的开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大量的适生植物失去了水源条件,生态水得不到保障,植被的退化,土地的沙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
社会问题。
4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4.1推行集约型生产,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民勤的最终出路是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石羊河流域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条件比较优越,不少农民都掌握了栽培技术。在压缩耕地面积的同时,要按照钱学森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的技术路线,趋利避害,积极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高效节水阳光产业。引导农民家家户户都搞大棚生产,保证每个农户至少建成1~2座高效日光温室,充分利用太阳和沙漠的光热资源,延长和拓展作物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发展棉花等节水农作物。这样做,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当然,大面积发展高效农业,对农民来说也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并组织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各项工作。要按照稳粮、扩草、适度发展经济作物的思路进行,大力压缩高耗水的辣椒、玉米等作物面积,发展棉花、药材、茴香、饲草等节水型作物,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和规模。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草畜产业、节水型农业,使粮经草的种植比例,由现状的50.60∶21.30∶28.10调整到31∶41∶28左右,农田灌溉定额平均由现状405m3/亩下降为320m3/亩,亩均少配水量80m3/亩。这样,既节约用水,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保护了生态,可实现 “三赢”。
4.2关井压田,限制地下水开采
适量关闭机井,压减耕地面积是民勤县对水资源危急做出的一项战略抉择。关井压田主要是为了限制超采地下水,缓减水土资源矛盾,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2005年底,民勤县农业灌溉配套使用机井9 519眼,耕种面积102万亩。根据省政府确定的民勤盆地地下水削减开采量方案,对全县农业灌溉配套使用的机井进行适量关闭。耕地压减以农区绿洲和湖区移民迁出区为重点,保留耕地面积按人均2.50亩的标准,超标准的全部压减。全县农业灌溉面积在现状102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要控制到62.50万亩,压减耕地面积39.50万亩。压减面积坚持“三先三后”的基本原则,即先易后难,先压减未经批准的,后压减村社集体的;先外后内,先压减绿洲的,后压减农区内部的;先大后小,先压减种植大户的,后压减农民个人的。压减区域以绿洲为重点,适度压减农区内种植面积。压减后的面积要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人工封育、自然恢复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避免引起新的沙化和荒漠化。配套使用机井有现状9 519眼减小到6 519眼,到2010年全县要关闭机井3 000眼,削减地下水3.82亿m3,需水总量由现状6.71 亿m3减少到4.47亿m3,节水2.40亿m3。
4.3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省委书记陆浩指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节水的重点是推进水权改革、水价改革,落实各项节水措施。推进水权水价改革,要按照“用水许可、取水计量、指标控制、配置优化、水票运转、有偿用水、健全制度、公众参与”的原则,水权水价同步改,工业、农业、城市节水综合抓,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要全面落实初始水权分配,将水权全部落实到用水户,完成县区向灌区、行业,灌区向乡镇、村组(用水者协会)向用水户的三级水权分配工作,并完成水权证核发工作。二是要全县农业用水全部实施水票制供水。水票为用水户的水权凭证。水管单位依据配水计划和用水定额向用水户出售水票,用水单位或用水户可以通过水票流转的方式进行水权交易。用水户节余水票由水管单位以120%的价格负责回收。三是要逐步完成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工作,明确责任,周密安排,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通过协会将水权配置到户,出售水票,收缴水费,协调水量交易。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编制地下水控制管理办法、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等有关水权改革的制度和办法,建立“以水定电、以电控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额配水、超量加价”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规范水权交易行为。
为了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机井无计量设施是地下水管理的最大难度,机井必须安装智能化控制计量设施,考虑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井多的实际情况,计量管理必须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在面上采取“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的办法,充分利用一井一块电表的优势,准确核定每度电的取水量,然后将水量核算为电度,用电度计算水量,用电表控制取水。有条件的用水户和节水点上示范推广取水计量的预付费智能控制器,它的优点是一表多卡方便用户,既能计量又能控制便于管理,这也是控制地下水开采的主要措施。
4.4治沙造林,阻挡风沙侵袭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甘谷县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1
内辖15个乡镇411个村(居)委,总人口6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45万人。属渭河中上游,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县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区属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渭河两岸为冲积平原。主要支流有散渡河、西小河、藉河。海拔在1320~2716m之间,相对高差1486m。全县境内植被稀少,只有在南后山有天然林分布。水土流失严重,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面积1415.2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9.5%,沟壑密度2.4km/km2,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0~10000T/km2•a。境内年平均气温10.2℃,无霜期187d,年日照时数2131h,日照百分率48%,太阳总辐射量475kg/cm2。年平均降水量473.1mm,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60%。虽然甘谷县近十年来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除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外,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生态环境的新问题。
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
全县无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山多川少,山高坡陡,除渭河河谷外,全部为梁峁沟壑地貌,共有大小沟道5671条,沟壑密度为2.4km/km2。全县8.42万hm2耕地中,山旱地7.49万hm2,占88.9%,其中:坡耕地3.51万hm2,占41.72%;25°以上的坡地达1.2万hm2,占14.25%。土壤又以黄土母质为主,极易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全县有人口63.0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392人/hm2,渭河川区达1054人/hm2。人均耕地仅0.11hm2。由于人多地少,导致过度垦植,破坏植被,全县垦植指数为53.2%。
1.2干旱缺水、林草涵养水源能力低
全县河流为季节性河流,经流利用率低,水资源主要为降水。多年平均降水为470mm,并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多集中于7、8、9月,年际由于森林覆盖度低,水源涵养能力弱,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年年都要有连续120d以上无有效降水的记录,干旱年份降水量仅为300mm。严重的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山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河水季节性断流。干旱缺水是甘谷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限制因子。全县林草覆盖度为22.21%,而且天然林仅0.36万hm2,比例低、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人工林面积1.54万hm2,呈零星分布。
1.3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
山高坡陡,降水集中,林草覆盖度低,黄土母质抗冲能力差,是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4.15万hm2,占总面积的90%,每年流失表土98.29万t,流失腐殖质24.57万t,相当于流失2.57万t尿素、18.8万t过磷酸钙、54.44万t硫酸钾,导致耕地肥力下降。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外,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生产建设项目如修路、采矿、制砖等项目中开山挖土、弃土、破坏植被等。
1.4农业生产基础脆弱,地方财政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
甘谷县农业生产为雨养型旱作农业,俗话说的靠天吃饭,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受水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有限,农业生产的基础脆弱。再加上甘谷县一无资源二无工业,财政收入少,地方财政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
1.5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化肥农药用量急增
近年来,由于家用牲畜的减少和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带来农家肥产量的减少,同时施农家肥需投入的劳动力强度大,也导致农家肥料用量减小,相反化肥农药用量急增。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在消灭农业病虫害、促进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土壤板结、土壤退化等问题,又导致对化肥使用量的追加,形成了对化肥使用量与土壤肥力下降的死循环。
1.6农用地膜造成白色污染
农用地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其回收率低、不风化、难降解、入土百年不腐,特别是超薄农用地膜的大量应用,污染土壤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
2几点治理建议
2.1编制规划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农业、水利、林业、畜牧、能源、扶贫开发、农综开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科学制订生态环境治理规划。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保护治理成果与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突出生态防护;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要体现清洁型流域的治理理念,防治地下水污染。
2.2开展试点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小流域,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为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强化管理
要提高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态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乱倒垃圾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切实加强沿沟沿路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培育,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耕作和开发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加强农药、地膜市场管理,减少剧毒农药与超薄地膜的用量,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可降解地膜。
2.4加大投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市场化运作难度大。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接省上项目,如新农村建设、水利“六千”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落实市县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2.5强化监督执法
要结合《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监督执法,依法保护治理成果。把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纳入农村工作范畴,按照“三份治,七份管”的理念加强对小流域封禁管理,实行封山禁牧、舍施养畜;加强水保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减少人为形成的水土流失;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巩固治理成果。
参考文献:
[1]卿太明.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论文集[C],2003.
[2]徐国梅,赵青.生态环境恢复对策和保护措施初探[A].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加强监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环境与资源保护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搞好优化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头号的环境问题”,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对人类危害的恶果不言而喻。
我县为长白山火山喷发构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绝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构成,四周群山环绕,山坡陡,岩石多,树木和草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方能恢复,由于过去木材的过量砍伐,现在又大量开采石料,新增大量开发建设项目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强度流失,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恢复植被,同时,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爆发,洪水直泻大河,短时冲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块石带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在山区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种建设项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规定办事,认为无关紧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设上没有按照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办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流失的泥土冲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开山采石、挖矿、无序砍伐,不按科学技术操作的农业开发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边开垦边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滥砍盗伐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开荒砍树以及不顾条件的种植人参、药材和发展养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加剧起来。
③乱开小片荒、沟壑开地等直接危害农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产生大量的冲刷沟,冲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过渡梯田、地梗植物带、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对于精耕细作,提高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树造林、改变荒山、平衡生态环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积。
③农田耕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变能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横山打垄、合理布置农作物,合理调节农业、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结构,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鉴外地先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是预防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是对水土流失区防冶的一条捷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县的生产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凡生产建设性项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原则。立项计划、设计书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门审批。否则,不予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组织开发性项目要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纳入项目范围之内。要大力宣传水保法律法规,以保护环境资源为荣,做到对破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评、劝导、举报,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同时,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树立起良好的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风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一、构筑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践行“大力兴水、全面节水、科学管水”的治水思路,立足我区区情、水情,针对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水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优先,以人为本。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目标要求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资源条件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提高水资源综合供给能力;全面实施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进灌区节水和黄河及其它流域的水权转换,大力调整用水结构;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重点供水工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水利发展思路,管好资源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构筑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要建设清洁能源、煤化工、新型产业基地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围绕国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布局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规划建设清洁能源、煤化工、新型产业基地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近期(2013-2017年,下同)重点建设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乌海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鄂尔多斯市所属旗县供水工程、包头市所属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等。该工程体系覆盖全区11个盟市43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供水工程47处,到2017年供水能力达到23.5亿立方米,解决园区重点工业项目的用水问题。
二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节水灌溉工程体系。以节水、增产、增粮和农牧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立以规划为统筹、项目为依托、部门相协调的政府资金整合机制,重点建设节水增粮行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7类工程,规划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12万亩,新增灌溉节水能力19.47亿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5亿斤。
三要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体系。根据区域、重点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和当前存在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已开展的生态治理项目和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体系。近期重点规划建设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水生态治理工程、正蓝旗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水环境治理工程、海拉尔市伊敏河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四要建设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重点建设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沿线苏木镇饮水安全工程、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保障与水生态治理工程等,新增供水能力4.22亿立方米,改善城镇385万人饮用水条件。建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解决256万农村牧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五要建设县域经济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根据当前部分旗县已有的前期工作情况,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近期重点规划建设8个盟市22个旗县22个重点供水工程项目,规划工程总供水能力4.1亿立方米。建成后预测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保证48.88万人口饮水,发展灌溉面积44.85万亩。其他旗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供水保障工程,可采取现有水利工程等方式解决,或根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六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围绕解决缺水地区水源问题和重点缺水项目的水量指标配置,在西部主要解决水指标问题,在东部主要解决水源问题。近期重点规划建设文得根水利枢纽及“引绰济辽”调水工程、西拉木伦河红山水库连通工程、辽西北供水工程通辽支线工程和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配置水量19.84亿立方米。
七要建设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围绕我区的主要江河、重点城市防洪减灾任务,结合现有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近期重点规划建设黄河、嫩江干流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城市防洪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科泊尔海防洪滞蓄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以及草原抗旱基本井工程。
通过以上七大工程体系建设,使全区防洪、灌溉、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水资源调蓄配置与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12万亩,新增灌溉节水能力19.4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5亿斤;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得以缓解,新增供水能力32.98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饮水安全得以保障;主要江河重点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建设堤防及护岸工程5013公里,新增抗旱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构筑“8337”发展思路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要强化规划指导。自治区水利厅负责编制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重点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相关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指导全区“8337”发展思路重点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的实施。各地区要依据该规划,结合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专项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规划方案,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要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对我区的水利建设投入,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水利专项资金。进一步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政策,用足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抓紧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确保补偿资金全部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
三要吸引社会资金。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发展非公经济的决策部署,按照7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四要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确保到2015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99亿立方米、2020年控制在211.57亿立方米之内;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确保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7%、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1;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确保2015年全区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2%、2020年达到71%;建立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and eco-agricultural park construction,a series of strategies abou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were offered reasonably: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园区;环境治理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eco-agricultural park;environmental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5-01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建设农村生态园区既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促进经济发展,获取“双赢”的效益。因此,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当今必须选择的道路。
1农村环境
1.1 农村环境现状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不惜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当今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生活以及养殖业。
1.1.1 农业污染新型的产业模式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风貌,但是由此引发的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乱用、滥用农药和化肥不仅使农产品产量降低,减少农民收入,而且使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富含农药),农药的残留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另外随着大棚种植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1.1.2 工业污染工业“三废”未经适当处理而排放,造成了空气中氮、硫含量超标及酸雨形成;造成了水域中重金属超标、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存在,引起水生生物死亡,严重减弱了水域的自净能力。铜矿、金矿、银矿等矿产的开采,使山体松垮。香菇栽培砍伐树木,致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也增加了山体滑坡现象发生的概率。
1.1.3 日常生活污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厨房浴室里煤气、烹调油烟以及车船等都会产生大量CO2、SO2和NO2等有毒气体,也是日常生活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加之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全,生活垃圾未能实现无公害及时处理。污水处理系统不健全,废水仍随意排放,也加重了生活环境的污染。
1.1.4 养殖业污染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厌氧菌大量繁殖。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污水是病原微生物很好的营养基。水产养殖产业投放的精饲料中含大量激素,其流失率高,造成水域污染,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从而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
1.2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现今,农村生产水平及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农民环保意识缺乏、环保观念淡薄,环境保护主体缺位。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硬件建设滞后。
2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为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走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的发展道路。有些地方建设了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村生态园区。有些地方实行五抓政策:抓生产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环境卫生,抓生态养殖,抓旅游发展。然而建设中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生态园区仅是各种产业结构的简单叠加;②位置选取不合理,投资较大,经济收入不容乐观;③缺乏科学的专业指导。有些地区目光短浅,为眼前丰厚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乱用甚至透支现有资源;④生态园区建设与环境治理没有有机结合。虽然环境保护是重点,实际上部分地区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农民对农村生态园区建设认识不足,忽视“生态与生产相辅相成”这一观念。
3对策及建议
推行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积极措施,是集中农村优势资源,创造高效率综合价值的科学定位。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相结合是当今农村发展建设必须选择的道路。据此并结合以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笔者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3.1 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宣传政府部门需制定长远策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上级科技及资金支持,鼓励谋求长期发展的创新精神,认真规划,实行生态与生产并存,如居地集中,减少建筑占据耕地面积;将粪便、秸秆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沼气;合理增设健身设备、娱乐场所;绿化、美化农村;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等。
3.2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规范农民生活习惯鼓励村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不在政府规划范围外私自开发耕地、矿产,提倡村民为建设农村生态园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等。
3.3 借鉴他山之石现今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都市农业或市民农园,这为我们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及建设农村生态园区和治理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如美国以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来发展都市农业,既促进了园区建设也加强了环境治理;巴黎农业生态区利用农业限制城市扩据,利用农业将公路、工厂等污染区与居住区分隔;我国各地须以自身情况为基点,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拓创新意识,制定科学方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生态园区的建设。
4小结
面对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以及日趋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有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从而实现新跨越,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走农村生态园区建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道路,从而实现农村生态与生产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1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从工业污染防治情况来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77家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部分实现达标排放,其中延吉市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为96.8%。全州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0%以上。
1.2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长白山东北虎保护区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39个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6万公顷。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或三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80.3%,国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面积达到65.9平方公里。
1.3水源建设迈出较大步伐
全州湖泊2000年7.83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5.60km2,面积增加2.23km2。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1座,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库有7座,水源保证率有了较大提高。
1.4水源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严格制定并落实水源地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Ⅱ、Ⅲ类水体标准,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8.7%。其上游河段水体质量达到功能类别Ⅰ-Ⅲ类水质标准。
2全州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水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延边州大多数水源地地处各河流源头或上游,几乎不受重大点源污染。从各河流水源地的时段评价中,汛期(丰水期)部分水质指标偏高的现象表明,我州各主要水源地大部分是受降雨后,随地表径流入河的腐质酸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所致。其污染主要是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总氮也正是受到面源污染物在水库中富集的结果。
2.2供水管网设施老化,影响供水安全
很多城市供水管网年久失修,管网腐蚀等因素,影响和降低了水质。特别是靠地下水供水的居民区,水质不达标问题难以解决。
2.3乡镇水源污染逐年加重
在乡镇、村屯水源保护方面,由于保护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水源地附近堆放柴草、放养牲畜、乱倒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严重,部分饮用水源已被污染,细菌和大肠杆菌指标超标,直接威胁了农村饮水安全。
2.4湿地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延边州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50年代初的884.9km2,减至本世纪初的122.15km2,湿地面积减少762.74km2,平均每年减少15.25km2。
2.5土地沙化
本世纪初,全州沙化面积为12.80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扩展速度0.07km2/a;从分布区域情况看,主要沙化面积在图们江流域。
2.6河道断流
虽然降水量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水文条件,河道时有断流现象发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阳河、黄泥河的部分河段,每年1-3月份的100天左右,常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一般占该河河长的35%~85%。
3改善水生态环境环境的对策
3.1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强化对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水源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和有危害水源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重点支持加快实施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在二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3.2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具体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政策。完善涉河、用河行为“先审批后开工”程序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措施。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建立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水权制度。
3.3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制定和完善我州湿地和水库保护规划。实施“移民工程”和各项治理建设,落实生态补偿和功能区调整措施,对各湿地和水库库区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综合治理泥沙淤积问题。在实行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的进度。
3.4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林业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严禁毁林开荒,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要加快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和完成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以及黑土地治理项目。
3.5强化河湖管理,大力开展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