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的维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因数字技术的出现,使设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将以往无法实现的表现形式变为现实,大大提高了整体的设计水平。运用软件进行设计,既减少了绘制的时间,又美化了视觉的效果,为设计形态增添新鲜元素,同时也将单调的二维表现方式进升至多维,完美演绎“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术理念。电子化形态的推演、虚拟影像技术、网络传播等多媒体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信息数字化视觉语言的传播形式。而这些突破对于相关专业的发展、维度拓展的不断创新、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专业领域上的交融,在实体的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和虚体的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影视设计、网页设计中都有体现,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最基础的平面设计发生着关系,且直观地体现在设计维度上的延展。可以说,“跨维度”属性早已渗透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它不仅仅是设计外在的立体空间呈现,更是内在富含多种专业设计理念的集合体表现。维度拓展也显现在学科的交融上。许多拥有成熟完整体系的学科,如美术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为维度拓展的建构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新的探索形式。而一些前瞻性设计已突破人文学科范畴,拓展到与科学领域间的交流。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促进了学科领域间的拓展,强化了交融理念和发展诉求,形成了设计维度拓展中的创新优势。在维度拓展设计中,各专业间保持着一种共同协作的工作方式。虽然每种学科的专业内容、性质都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发生着潜在的依托关系。例如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产品的外包装需要平面专业的图形元素和文字信息的支撑,而包装设计的本身又是依附于产品的内在形态,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协同性的体现。
二、平面设计中维度拓展的应用
“虚”和“实”两种载体共同构成了维度概念上的空间。现实存在的实体与看似无形的虚体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平面维度在空间中的拓展表现,将人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的视觉效果,彼此交融碰撞出更深层的涵义。在很多作品中,设计师都将空间作为表现作品内涵的一个特殊媒介。纽约设计师StephenDoyle及其团队巧妙地将平面文字置于空间环境中,将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和基本素养,以彩色胶带的创新形式,拼贴在校园真实场景中,即Curiosity(好奇心)呈现于实验室,Grit(坚毅)呈现于篮球场,Gratitude(感恩)呈现于教学楼的建筑上,Optimism(乐观)呈现于教学楼的楼梯间,Zest(热情)呈现于教学楼的通道中,另外SocialIntelligence(社交力)与Self-Control(自律)也分别展现其中,每个单词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都与所在的环境形成高度的融合,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有效互动。通过不同角度的视错感,营造出视觉上的空间延展,让沉闷平面的文字充满视觉传播力,生动打造出平面化的立体化,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其设计理念打破了创作空间的局限性,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探索着平面语言拓展形式的无限化。地景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取材于现实场景,如街道、商场等公共场所,强调设计与人之间和谐的互动效应。在打造虚拟3D立体地面的形象设计中,艺术家运用色彩变化、物体变形等平面的表现手法,以透视原理为基础,使所画对象产生相对的大小变化,或是空间中的尺度变化,形成虚拟现实的立体错视感,营造出视觉生理震惊和心理困惑,使参与者融入作品中并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进而引伸出不同的故事情境和内心感受,带来虚拟立体化的维度体验。维度拓展还可以使平面设计的功能化延伸而成为产品。虽然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但它们都是具有大众体验和传播性质,都有着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时隐含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平面设计中,其依托于材料介质上的平面语言,通过图案、文字、符号、色彩等多种组合的表现方式,作用于产品设计上,给特有的视觉表现赋予了立体的产品功能,这个过程无不渗透出从平面形式延伸到功能性的维度拓展。分类折叠式手提垃圾袋,设计师将产品的视觉性、实用性、环保性、便捷性掌控其中,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多功能产品。利用普通牛皮纸和硬纸壳等材料,加以折叠的手法,使其从扁平体变身为六棱体,且具有可分类功能的垃圾回收袋。在六个面的袋身上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说明,但简单明确的图形样式,让使用者很容易快速区分出每个格子应呈放的垃圾种类。可以说,平面图案的线条描绘使产品视觉信息更直观,而平面形态的折压变化又使产品实际功能更人性化,“平与体”的相互转化,生动呈现出平面设计与产品设计间微妙的维度拓展关系。
三、总结
【关键词】产品设计;现代主义之后;直觉思维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94-01
一、现代主义之后――情感直觉思维被重新唤醒
现代主义时期所形成的机器美学占据着现代设计的主导地位,“形式追随功能”迅速推广到各个国家,无装饰、无彩色、几何形、直线、理性、冷漠的“无名性”设计让人们很难判定出产品的生产国度和个性标签,“国际主义风格”显现于各个现代化国家。当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走到极致的时候,也理所当然注定了其衰退的必然命运,美国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文中提出的“少即是乏味”一语点中了现代主义的“死穴”。从20世纪60年代各种“反设计”运动风生水起,被边缘多年的情感直觉思维再次被重新唤醒,其中“波普”设计运动和“孟菲斯”设计集团最为典型。波普设计体现了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于现代设计过于理性与冷漠的叛逆,他们希望张扬自我,注重个人情感直觉的体验和表达,表现在具体的设计形态上则呈现出造型标新立异、色彩鲜艳大胆、风格独特多样。英国波普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用纸板折叠而成,造型新奇、图案生动;美国电话公司用米老鼠造型设计电话机,意大利设计师则把沙发设计成嘴唇或者大手套的样式。虽然波普设计因为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不符合工业化大生产而最终昙花一现,但是它对于情感直觉思维的强调对以后的产品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孟菲斯”就是在波普设计运动的刺激下,再加上国内学生运动、群众示威的社会背景,让意大利人厌倦了“国际主义”单调乏味的产品形式,情感直觉思维在“孟菲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代表设计师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们采取谩骂、嬉笑、挖苦、嘲讽的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在产品设计上他们用怪诞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滑稽的情趣让功能理性一扫而光,个人的情感直觉思维在孟菲斯得到了最充分的演绎。
二、非物|社会――幻化直觉思维触发设计新梦想
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科技革命让产品设计的物质境域进入到了非物质社会,“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者服务型社会”。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师的设计产品、设计方式、产品的功效呈现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法国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写到“也许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真理的追求是通过幻想的命令进行的。”很显然,幻化直觉思维在非物质社会中将把产品设计带进高度自由的世界。首先,在非物质环境里,理性和感性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幻化直觉让设计向艺术靠拢。无论是在手工艺阶段的工艺造物时期还是在批量生产的工业设计时代,设计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始终是明显甚至是对立的,然而马克・第亚尼认为“逻辑原则的总体失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精神与身体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等,都眼看着一个个消失了。”其次,产品设计与制作的非物质性,让最终产品成为“直觉组合”。传统设计场景里所依靠的制图尺、雕塑工具、产品模型等实体手段在非物质社会已经被电脑里面的虚拟图形所替代,设计过程由以前的实体控制转变成了现在的虚拟监视,电脑里面的数字计算与虚拟组合存在着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产品各个部分的组合在虚拟的空间里也会变得更加自由和随意,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如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一样无拘无束、任自驰骋,设计产品最终呈现出一种具有多种可能的“直觉组合”。最后,产品使用者的幻化直觉让产品设计成为“变异性”过程。使用者个性化、多维度的需求将会引导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的设计平台也为产品的变异性结果提供了可能,可以设想,消费者在数字模拟空间里凭着自己的灵感、信仰、直觉选择自己所钟爱的个性化产品,而设计师则成了如同导游一样的推介者,至此,由幻化直觉所引导的产品设计已经进入了全面的自由状态。
三、结语
纵观产品设计的发展历程,感性直觉思维和功能理性思维实际上从未完全分离,然而,它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产品设计的思维主导和触发机制却始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笔者对于不同时期的直觉思维分类只是一个整体概貌,由于触发直觉的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动因所决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使用者个性化、多维度的产品需求,加上设计境域的非物质社会的到来,直觉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更新观念,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成为今天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得到有益启示。以美国为例,实践是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灵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而能很快进入职业轨道。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是衡量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知名度的直接标准。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的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一直伴随学生到毕业。
2.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绝不是靠几门课程、几个环节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达成。
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都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职业实践机会给学生,包括暑期项目、国外旅游学习实践项目、纽约和欧洲工作室项目以及大量的与各大公司的合作项目。在许多著名设计艺术学院里,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已充分与社会接触,并通过各种职业实践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为例,为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其相应构建了企业型的设计教育结构,学院每学期都会有若干项目课程与企业密切相关(被称为“企业赞助项目”),同时,许多课程也是在专门工作室完成的。正是由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构建起了特有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院的数码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及娱乐设计专业等,在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
3.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实验)教学队伍,是当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搞好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艺术设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通过上述多种途径的综合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队伍。
4.注重与业界的横向联合,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如美国洛杉矶中心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就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进行了广泛合作,为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企业也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如日本丰田公司每年资助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达100万美金之多。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别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
5.加强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设立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或操作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或工作室的建设,特别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加大对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力度。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设置先后承接的、纵贯四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和环节,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二、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设想
关键词:产品开发;知识管理;制造现场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07
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要求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这就对企业的产品研制开发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信息化条件下,产品开发知识的管理和重用已经成为加速产品开发和产品开发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环节,知识重用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方法,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应用于新产品研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成熟的设计,减少试制和试验环节,提高产品的通用化程度,缩短开发过程,加速新产品上市的周期。
1 产品开发知识的重用现状
目前,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运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领域专家知识获取、成熟产品实例总结和产品数据库知识挖掘,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知识(如结构方案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制造工艺知识(如产品工艺方案和零部件工艺过程)和生产操作知识(如加工、装配、处理和检验等具体操作的方法、工具、设备、步骤、参数、规范以及实践经验、窍门等),通常是针对具体使用部门一次性地建立支持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库,品设计人员、工艺规划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选用和借鉴,知识库中的产品开发知识一般是静态的、各个知识库之间是独立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的分工,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规划分别由设计部门和工艺部门完成,生产部门根据产品和工艺设计的结果,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重点关心当前产品的制造质量和进度,虽然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不同部门(如市场部门、设计部门、工艺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和采购部门等)在制造现场要针对产品制造、检验和调试等环节进行大量的协调,但包括试制在内的制造现场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手段,只满足于现场质量问题的解决,而没有进行知识的收集和分类,没有实现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闭环管理。其后果是,一方面,制造现场的知识随着新产品开发过程结束而流失于知识库之外,无法重用;另一方面,产品知识库难以随着新产品开发案例的增加和产品系列开发过程的推进而不断扩充和更新。
2 现场制造知识的内容及作用
产品制造现场知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知识、工艺知识和操作知识,以冲压模具为例,设计知识包括模具结构方案,各种功能机构和系统,模架类型,零件的材料、性能、结构、形状、尺寸与公差,凸凹模间隙,标准件选用等;工艺知识包括自制零件的加工处理、装配连接、检测调试等工艺过程和方法,操作知识包括工作零件和辅助零件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操作,装配和连接操作,几何尺寸和理化性能检验操作,模具安装调试操作等。制造现场不但完成零件制造和产品装配,而且进行安装调试,可以全面地验证产品的功能、性能对设计要求的符合性,以及产品的生产性和经济性,在产品制造现场要对不满足设计要求和不符合工艺性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进行的协调、改进和处理,直到获得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其方法和结果是生产一线最直接、最宝贵的产品研制知识,不但给出了经过验证的合理解决方案,而且记录了不合理的方案及其原因,可以看作是一种新产品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进化过程。其中合理的方案可以为以后新产品开发借鉴;而不合理的方案可以作为禁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试错,针对产品设计对象(如结构设计、系统设计、零件设计、部件装配工艺、零件加工工艺,特定工序操作等)建立最终合理方案和之前的不合理方案之间的关联,可以使产品开发人员在借鉴成熟的设计方案时,深刻理解所选择案例的原因,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部分知识对于经验不足的产品开发人员非常关键,可以减少设计和工艺上的不合理和差错的发生,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现场制造知识的管理和重用
为了有效地重用制造现场知识,减少试制和试验成本,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需要将现场制造知识纳入产品开发知识库之中,并且在知识库建立之处就规划产品制造现场知识的添加和维护的接口工具,方便后续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制造现场知识的入库。其具体方法为:现场制造人员提交协调、改进和处理记录;产品开发相关人员(如方案设计人员、零件设计人员、工艺规划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总结归纳,形成产品开发知识;知识库维护人员根据知识的分类属性自动编码,并添加至知识库系统。其中产品开发知识组织方法如下: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层次划分为产品、部件(如导向装置、压料装置、出件装置等)、零件(如成形零件和各类辅助零件)和结构要素(如孔、槽、筋、圆角、表面等);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使用过程划分为设计知识、工艺知识和操作知识;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产品类型(如冲切模具、弯曲模具、成形模具等)和系列(如冲切模具可以按照凸凹模形状和尺寸细分)进行归类,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产品开发知识的组织,定义每个维度的属性,并赋予每个属性值以特定的编码。这样,一则知识根据其三个维度的属性值对应一个特定的编码,便于产品知识的计算机存储和检索。
4 结论
新产品开发中制造现场知识是产品开发过程的自然增值,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产品开发知识是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Van A,Joan E. Valid knowledg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of large and complex design processes[J].Design Studies, 2005,26(04):379-404.
关键词:“翻转课堂”;产品设计;主动性教学;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77-03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性和动手性要求非常强的特点。但是,在传统的产品设计教学中,依然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目前以单纯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很难在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对学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深入而有效地指导。这种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课后学生完成产品设计作业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在产品设计和创意过程中的有效沟通,造成了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交互盲区”。据相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与目前工业设计教学实践的发展趋势是不符合的。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文献回顾
“翻转课堂”也称为“翻转学习”,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是指通过调整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新型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建构过程[1]。具体而言,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点,而是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问题进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也能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每个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后,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和知识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教师则主要满足学生的知识互动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课堂内师生面对面的宝贵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知识点创新的互动讨论,师生可以共同研究或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和建构。
在“翻转课堂”的学术研究方面,卜彩丽等(2016)对于目前“翻转课堂”的学术研究现状,从文章数量、期刊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文献挖掘研究[2]。杨春梅(2016)对高等教学的“翻转课堂”研究从认知负荷、建构主义等多角度进行分析[3]。祝智庭等(2016)提出了“翻转课堂”2.0的研究概念[4]。曾明星等(2016)提出了MOOC和“翻转课堂”相互融合的研究思路[5]。周贤波等(2016)研究了项目教学研究中的“翻转课堂”模式[6]。Triantafyllou E(2015)研究了数学和统计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及学生参与模式[7]。宋艳玲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8]。何克抗(2014)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出发,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未来发展趋势[9]。宋朝霞(2014)研究了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10]。何朝阳(2014)分析了以迈阿密大学等为主的美国大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1]。魏加兴(2015)研究了工业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12]。
二、“翻转课堂”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研究框架
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系的专业教师意识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需求,希望能够通过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视频或其他人机交互的可视化形式提前给学生提供课程的知识点材料,而课堂时间除了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和答疑外,主要用于学生产品设计相关过程的研讨和师生之间创意开发互动。在整个产品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讲授、指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非常符合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工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以往的传统产品设计教学课堂中,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学生被动听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严重缺少师生互动。课后,教师布置产品设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无人指导,造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状况不佳的现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后,学生在课前可以得到教师有针对性地知识导入、知识引导和在线互动,形成以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前期基础。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精讲,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的互动与交流。课后,师生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和协同评价,从而实现良好的互动型全流程教学的过程,具体见图1和表1。
三、“翻转课堂”在《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使得“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技术层面已经逐渐成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去使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的知识。“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重点并不在于在线学习,而是如何在不同环境中给学生更多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传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取更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和个性化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采用“翻D课堂”这种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的教学研究中,以《产品开发设计》这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为依托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促进工业设计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模式,并不断摸索在工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新型协同教学方法,主要的实践方法如下。
1.实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于“翻转学习”的产品开发设计教学模式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可以进行深入地产品设计专题研讨和开创丰富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从被动接纳知识点转变为主动进行创新的过程,能够积极参与设计创意相关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协同互动和耦合创新。
2.“翻转课堂”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技术研究: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建立无缝链接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在线学习、答疑和互动平台,授课教师可以随时和学习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实际产品开发设计的教学质量。
3.实现灵活多样化的产品开发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产品开发设计课程容纳多种形式的学习模式,授课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节奏来适应课堂或单元知识,可能会涉及设计团队合作、设计专题研究、设计情景模拟及产品设计评估与优化研究等内容。
4.实现个性化教学模式和面对面互动的教学关系:在产品开发设计课堂上,授课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动态反馈,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并且评估他们的设计创意作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产品开发设计的草图创意、用户分析和效果图等进行一定的反馈,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5.从科学定量角度对“翻转课堂”的计算机辅助协同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多维度定量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再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在线评价和反馈问卷,对“翻转课堂”学习的效果进行相应地改进和优化,形成良好的教学“自激励和自反馈系统”。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设计对象譬如产品造型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都是需要和市场、用户、体验等环节密切结合。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的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而且也可以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维度,切实提高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弥补了目前产品开发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创意实践环节的脱节问题。
四、结论
本文将“翻转课堂”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可有效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效率,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在目前以“工业4.0”、“大数据”的工业设计创新理念升级、服务设计产业升级、用户体验优化升级的情境下,开拓工业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方法,对于突出工业设计学科办学特色,培养工业设计高端人才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ishop J L,Verleger M A.The flipped classroom:A survey of the research[C]//ASEE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Atlanta,GA,2013.
[2]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26-33.
[3]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01):59-63.
[4]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5-12.
[5]曾明星,桂平,周清平,等.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007.
[6]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97-102.
[7]Triantafyllou E,Timcenko O.Out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the Tough Task of Engaging the Students[M]//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714-723.
[8]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
[9]何克抗.摹胺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0]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96-104.
因此,“只从硬件角度出发设计产品是死路一条。”方礼勇指出的事实看起来有些残酷,但综观电子产品界,单独做硬件的厂商即硬件制造商的日子确实越来越不好过了。
“必须在软件、硬件、云三个方面达到平衡,也就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体化考虑,有整体观。”方礼勇举了几个例子,“笔记本电脑强调整体性能,Kindle突出电子书阅读功能,iPad则把重心放在了娱乐上,这种产品导向的差别也就决定了它们设计上的巨大差异。”这就体现了电子产品设计理念的改变——由以硬件为载体变为以应用为导向。
在平板电脑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E人E本凭借手写输入的优势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我们分析用户习惯后作出的决定。人们从小到大形成的手写习惯很牢固,在思考和构思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有手写记录的习惯。这些手写的内容可以称为不规则的信息,壹人壹本做的就是以便捷的方式体现这些不规则的信息,展现它们的价值,提升创造力和输入效率,可以说,手写方式很有前途。”
三星利润创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推出了将手写方式做到极致的Galaxy Note系列产品,方礼勇说到这里颇为自豪:“三星在手写输入方面参考了E人E本的经验。”
以E人E本为例,手写方式带来了多个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因素,如手写笔的大小和摆放位置。方礼勇还表示,E人E本的发展理念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发展,会考虑在后续产品中融合触摸和手写两种功能,当然,随之而来的工业设计要考虑的点就更多了。
谈到平板电脑的发展趋势,方礼勇表示,平板电脑越来越具备商务和生活的双重属性,而且平板电脑也在朝着和智能手机、电视机、PC互通的方向进化,这就是云环境的整体融合。
关键词:客户细分;聚类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产品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客户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客户需求的满足关系着企业生存、壮大和永续发展。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是指根据客户属性划分的客户集合,也是企业在明确的战略、业务模式和特定的市场中,根据客户的属性、行为、需求、偏好以及价值等因素对于客户进行分类,并提供针对的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的过程。为了满足异质性的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差异化管理策略,企业广泛应用客户细分理论作为重要管理工具,该工具甚至已成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10大管理工具之一。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需要应用客户细分的典型领域: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组成较为复杂,信贷业务链条长、环节多,信贷产品具有多样化和非标准化特征,需要客户细分研究来支持业务开展。然而,当前实践中目前普遍采用细分方法无法完全满足上述需求:贡献度细分能够识别贡献度最大的重点客户群,基本信息维度和行为维度的细分能够识别客户群特征,却无法识别这些客户群适用的产品类型和特征。利益细分恰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识别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所追求的利益,即偏好的产品要素组合,直接为不同客户群匹配符合其利益导向的信贷产品。
本文使用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全部真实信贷业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信贷产品交易记录进行利益细分,着重研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寻求的产品利益聚类,实现产品设计、营销和客户特征的匹配,尤其是如何为贡献度较高的重点客户匹配的符合其需要的产品类型,为商业银行运用利益细分方法提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了探索和示范,同时也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符合需要的贷款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利益细分、聚类分析和贡献度
(一)利益细分
利益细分即根据不同的利益追求划分客户群。利益细分最先由Haley等(1963)提出,是基于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挖掘客户所真正寻求的利益,而非像其他细分方法大都利用描述性因素识别市场。利益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客户偏好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特征等。一种典型的利益细分是价格细分,根据客户利益取向设置正确价格,有助于减少价格敏感度、增加客户忠诚度。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产品,除了价格(利率)之外,贷款金额和期限也是重要的产品特征,可能成为客户所着重寻求的利益。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或点群分析,它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针对研究对象集合的多个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地确定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将对象集合分成不同的簇。由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的复杂性,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做到科学精确分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据科学的发展,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聚类分析能够实现科学的客户利益细分,根据数据特征、分类的目的和标准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聚类方法。
(三)贡献度
本文采用献度来识别商业银行的重要中小企业客户,以便在后文根据聚类结果,对重要客户提出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投放建议。商业银行客户贡献度是银行客户与银行合作业务产生的效益综合,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客户贡献度计算模型为了适应各自的业务系统的收入成本及利润的归集与分配特征而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类似的。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贡献度(模拟利润)=考核存款贡献度+考核贷款贡献度+中间业务收入;
存款贡献度(模拟利润)=考核存款年日均×(FTP-执行利率)×累计天数÷360;
贷款贡献度(模拟利润)=考核贷款年日均×[执行利率×(1-5.5%)-FTP]×累计天数÷360;
中间业务收入=∑可统计的各类中间业务收入。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表、公司贷款明细表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中所有中小企业客户信贷数据记录,应用数据库技术将其汇总,并进行查询、计算和整理。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时间窗口为2015年全年,使用的数据项如下。
其中,根据银行业务的操作实践,结合综合贡献度和客户贷款五级分类,可将客户划分为三个等级,识别出其中的核心客户,分级标准为:
一是核心客户:客户贡献度(模拟利润)大于或者等于100万,且信用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
二是基础客户:客户贡献度(模拟利润)小于100万,但是大于或者等于20万,且信用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
三是潜力客户:属于客户评级范围,但是未划人核心和基础级别的其他客户。
四、模型构建与结果
本研究首先对信贷产品设计的三要素:利率、期限、金额进行聚类,探索客户对于这三个关键要素组合的需求偏好。分别采用聚类分析的两步法、k-means算法和Kohonen算法,构建8个模型对贷-款的利率、期限、金额三要素进行聚类。最终选择了聚类质量最好,解释力最强的3号模型(k-means算法聚为3类,聚类质量指数为0.75)的聚类结果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下图所示,采用k-means算法将2015年全年的业务数据分为3类。第一类占所有业务中的90%,其贷款期限、合同金额、执行年利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84.5天、546.6万、6.9%;第二类占1%,三项平均数值分别为1991.6天、6079.2万、7.25%;第三类占9.1%,三项平均数值分别为。405.3天、4165.2万、6.5%。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各聚类的内部相似性和相互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明显,3个聚类分别体现了3类典型的利益诉求。
聚类1:基本小微型
本聚类体现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典型特征,也是3个聚类中最基本的一类,占所有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90%。该聚类的贷款期限短、金额小,利率分布上从最低到最高都涵盖,利率平均值在3个聚类中处于中等水平。这类业务中,企业寻求的是期限、金额、利率的综合平衡。该聚类的利率水平,并非直接受期限和金额的影响,而是受资金需求的急切程度和自身资质,即贷款可得性和贷款风险的影响。
聚类2:资金需求型
本聚类贷款期限最长、合同金额最大,执行年利率也最高。这类贷款业务量在3个聚类中最小,仅占总业务的1%。该聚类可概括为资金寻求型,即寻求大量长期的资金供给,不惜接受非常高的利率。
聚类3:成本节约型
本聚类贷款期限比第1类(基本小微型)略长,贷款金额较大,执行年利率最低。这类业务占总业务量的9%。该聚类可概括为节约成本型,其贷款量较大,需要期限适中,这类贷款的议价能力较强,其主要利益诉求为寻求较低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五、聚类结果和客户群分析
上述3个聚类代表了客户从信贷产品中寻求的3类典型利益。下面首先通过分析聚类所对应的客户群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的有效性验证;然后分析当前该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匹配现状,针对不同聚类客户的利益诉求提出产品设计和营销建议;最后将贡献度最高的核心客户与其最需要的产品类型匹配,对核心客户的产品设计和营销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一)聚类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1.聚所包含客户群的规模构成
从3个聚类的客户规模分布来看,聚类1(基本小微型)中包含了99.93%的微型客户和99.79%的小型客户。聚类2(资金需求型)中的小微企业很少,微型客户占0.07%,小型客户占0.21%。聚类3(成本节约型)中没有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分布在基本小微型的占57.54%,资金需求型为3.62%,成本节约型为38.84%。其中,资金需求型全为中型企业,成本节约型的中型企业占90%以上,中型客户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需求特点表明,聚类结果与现实符合。
2.聚类所包含客户群的行业构成
聚类1(基本小微型)业务该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6.23%的业务为基本小微型);住宿和餐饮业(95.51%);农、林、牧、渔业(93.42%)。基本小微型业务占比较高的行业都资金周转快、单笔资金需求额小。第四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3.31%),也具有上述特点。
聚类2(资金需求型)业务该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11%的业务为资金需求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55%)。资金需求型业务总数量较少在所有业务中仅达1%(如本文第4部分所示),因此在各行业中占比都不是太高,占比相对较高的是以上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
聚类3(成本节约型)业务该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是:金融业(33.33%的业务为成本节约型);采矿业(29.5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3.39%)。第四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1.31%)。成本节约型业务占比较高的行业多为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行业。
总之,3个聚类排名靠前的行业特征都分别反映了各自所在聚类的利益特性。聚类结果与客户的现实特性相吻合,证明聚类结果合理,根据此聚类将不同客户群与针对性的产品相匹配是可行和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
(二)客户群产品匹配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客户群具有不同信贷产品需求。通过不同类型客户的属性,能够分析这些属性客户倾向于何种类型的信贷产品,从而使针对性的产品与需要的客户匹配,更好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重复消费率、交叉消费率和贡献度。
1.信贷产品投放的针对性分析
根据3种聚类类型的业务对应产品情况的统计分析,在该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30余种信贷产品中,最普遍的是“其他贷款”,即专项产品之外的没有针对性的普通信贷产品。专门针对某类中小企业的专项产品覆盖率低,仅覆盖了聚类3(成本节约型)业务的5.71%、聚类2(资金需求型)业务的9.86%、聚类1(基本小微型)业务的19.24%。
该银行为需求小、期限短的典型性小微企业开发了众多特点各异的产品,而对于规模较大(中型)、资金需求大、贡献度高的企业却没有开发专门的产品。例如金融、采矿业、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贷款,采用“其他贷款”产品。
核心企业(年贡献度大于100万)的信贷业务中,“其他贷款”比例更是高达90%,高于全体企业使用其他贷款的比例。核心企业中,聚类3(成本节约型)业务的专项产品覆盖率仍然特别低。
由此可见,目前该行信贷产品设计和投放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产品与客户的匹配度还不够高,尤其是需要加强专门针对核心客户利益的信贷产品设计和投放。
2.针对聚类的信贷产品设计和营销建议
从有针对性的专项信贷产品覆盖情况来看,聚类3(成本节约型)业务仅5.71%是专项信贷产品,首先需要加强的是成本节约型专项产品的供给,即针对金额较大、期限适中的贷款需求,提供更多利率更低的优惠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可在该类信贷产品上绑定更多增值服务,客观上拉低实际贷款成本。
其次需要加强聚类2(资金需求型)专项产品的供给,为需要的客户提供期限长、金额大的贷款,相应利率也可以更多地上浮。同时,对于资金需求更大的客户,除单纯为其提供贷款服务之外,还可绑定发债、资产证券化等服务,做该客户的主办银行。
对于聚类1(基本小微型)专项产品,一是创新抵质押物,使林权、债权等传统上更多较难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物的资产,能够用于中小企业贷款;二是大力发展信用贷款;三是开发首次贷款之后,再贷的便利度非常高的产品,鼓励客户增加贷款频次。
3.针对核心客户的信贷产品设计和营销建议
由核心客户的界定可知,单个核心客户的贡献度远大于基础和潜力客户,经统计,该数据集中核心客户所贡献的总体利润约槿体客户的80%,大体符合“二八定律”。因此,核心客户是重点群体,需要着重分析核心客户的产品配套。
核心、基础、潜力3个贡献度分级中,3个聚类类别的客户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聚类2(资金需求型)和聚类3(成本节约型)在核心客户中的占比(2.64%和55.85%),远高于这两个类别在总体业务中的占比(1%和9%)。
从贷款类型来看,聚类1(基本小微型)和聚类3(成本节约型)的核心客户贷款主要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聚类2(资金需求型)的核心客户贷款主要是固定资产贷款。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企业的资金需求型业务中流动资金贷款量为O。
整体来说,为核心客户匹配合适的信贷产品,需要重点关注聚类2(资金需求型)和聚类3(成本节约型),特别是成本节约型业务,其绝对数量和在核心客户业务量中的占比都高于资金需求型。其中资金需求型业务是固定资产贷款,成本节约型业务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
从经济类型来看,核心企业较多地集中在内资经营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分别占核心客户总量的32%、20%和10%,这些经济类型的核心企业较多属于聚类3(成本节约型)。
从行业分布来看,核心企业较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3个行业为传统行业,较多属于聚类3(成本节约型)。排名第4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多属于聚类1(基本小微型),该行业具有轻资产、高科技的特征,其需求更接近于一般小微企业,贡献度却远大于一般小微企业。
从核心企业的专项产品覆盖、贷款用途、经济类型和行业分布来看,目前核心客户的信贷产品设计和投放的针对性均有待提高。从所有制类型来看,宜重点为内资经营类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提供聚类3(成本节约型)特征的产品,尤其是成本节约型的流动资金贷款,从所属行业来看,宜重点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企业提供上述特征的产品。对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宜着重开发聚类l(基本小微型)特征的产品,尤其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实物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成长快的特点,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低质押方式,融入投资和贷款联动的理念,根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匹配其成长节奏的产品,分享其高速成长收益。聚类2(资金需求型)的核心客户比例相对较小,其主要需求是固定资产贷款,设计产品时需结合资金需求型特征,着重开发周期较长的固定资产贷款产品。
六、结论
[关键词] ABC/M系统;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预算;作业成本模拟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11-03
[作者简介] 杨丽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0)
一、ABC/M系统的多维应用
ABC/M系统最初仅是作为传统成本法的替代方法被引入企业的,重点强调对成本对象,特别是对产品成本信息的改善作用。后来从ABC发展到ABM,作业本身的成本信息得到重视并被应用于对流程的分析和改善中,从而使ABC/M系统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发展, ABC/M系统的应用逐渐突破财务、会计的范畴,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综合近年来理论及实践对ABC/M系统的探索,我们将系统的应用以围绕ABC/M发展起来的计算分析方法为线索,按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形成一个四维的ABC/M系统应用的综合框架,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1.以实际资源、实际作业、实际成本对象为核心概念,以作业成本计算为主要方法的ABC维度的应用;
2.以作业为核心概念,以作业链分析为主要方法的ABM维度的应用;
3.以预计成本对象、预计作业、预计资源为核心概念,以作业成本预算为主要方法的ABB维度的应用;
4.以模拟成本对象、模拟作业、模拟资源为核心概念,以作业成本模拟为主要方法的ABCS维度的应用。如图所示。
二、不同维度应用的差异分析
各维度的应用都以企业建立的ABC/M模型为基础,但在基本方法、应用领域及对系统复杂程度的要求上却各不相同,各维度层层递进,通过对ABC/M系统应用领域的深度挖掘和拓展,使ABC/M系统的价值得以不断提升。
1.在基本方法上的差异
ABC是以企业实际消耗的资源为起点,沿企业成本流动的顺序,根据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动因量将各成本项目追溯至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作业,再根据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成本动因量将各作业归集的成本追溯至企业各实际成本对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历史成本。ABC法主要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ABC/M模型的质量,即模型中所定义的作业的详细程度,资源、作业及成本对象之间关联关系的准确性,以及资源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的适当性及动因量计量的准确性。
ABM以ABC方法计算出的作业本身的成本为起点,以其作为业绩计量的指标之一,综合其他指标对作业的效率及效果进行评价,寻找需要重点改善的作业,再通过对引起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寻找作业改善的方法。ABC/M模型的质量只是ABM应用能否成功的基础,ABM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如在对作业的评价中需依赖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在确定根本动因时通常采用“鱼骨”分析法等,其分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分析人员的职业经验。
ABB是基于作业的预算方法,是ABC的逆运用。该方法以企业的经营计划与市场预测为起点,预测不同特点产品及客户的需求量,然后沿成本流逆向预测计划期间对各类作业及资源的需求量。运用该方法的关键是确定作业动因量与作业成本之间以及资源动因量与资源成本之间的反向驱动关系。在ABC法中,成本动因量与成本之间体现的是正向的成本驱动关系,这种正向驱动关系一般为正比关系,某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越多,该作业所分摊的资源成本就越多;某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动因量越多,该成本对象所分摊的作业成本也就越多。但成本动因量与成本之间的反向驱动关系却并不一定遵循这一规律。由于某些资源,如设备、厂房及人力的不可分割性,现有资源的配置可能使某些作业存在过剩的作业能力,预测期间增加的作业量如不超过现有的作业能力,企业的作业成本和资源成本都将维持不变,而在现有作业能力的临界点附近,作业动因量的小幅增加就有可能带来作业及资源成本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企业需将成本动因量与成本之间的反向驱动关系区分为同比驱动关系与步进式驱动关系,而对步进式驱动关系又需根据不同资源类别确定具体的驱动方式。
ABCS是基于作业的成本模拟方法,该方法以企业的目标成本为起点和终点,将沿成本流的逆向预测与正向计算结合在一起。运用该方法时,企业需首先根据客户可接受的价格和企业可接受的利润率倒推出产品在送交客户时的目标成本,这一目标成本既应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也应包括该产品所消耗的价值链上其他作业的成本。根据这一目标成本,可以结合客户需求模拟产品的设计、交易方式或交易条件,根据ABC/M模型中的备选作业和备选资源设计出模拟的作业链、作业量需求和资源需求,然后通过ABC系统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模拟出设定情景下的成本对象的成本。如果模拟成本不能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则更改产品设计、交易方式或交易条件,从而更改成本对象对作业种类、作业量的需求及对物料种类、物料量的需求,重新计算模拟成本,循环进行这一过程,直到成本对象的模拟成本与目标成本一致为止。ABCS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还在于,ABC、ABM及 ABB是以企业现有的ABC/M模型架构中的成本对象、作业、作业链及资源(如物料)为基础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而ABCS中所涉及到的这些要素则是模拟的、可选择的,当模拟目标实现后,所选定的要素可用来对现有的ABC/M模型进行更新重构。
2.在应用领域上的差异
(1)ABC维度的应用。ABC维度的应用主要是以通过作业成本计算产出的成本对象的成本信息为基础,结合成本对象的收入信息进行赢利分析,以此为基础,根据帕累托法则,企业可以鉴别出能够给企业带来80%利润的20%的产品、经销商及客户,同时发现消耗了企业大量资源但却拉低了企业总体利润水平的产品、经销商和客户。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为保持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会提供丰富的产品线,依赖大量的经销商,服务于众多的客户群,由此带来企业销售及管理费用的居高不下,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借由ABC计算和分析所呈现出的清晰的赢利结构,再结合其他非财务信息,企业可以进行各项有关产品、市场及客户调整的决策。
ABC维度的应用在很多方面涉及企业的战略决策,解决企业在现有的内部资源配置、产品流程设计及经营效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需求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从而提高赢利水平。例如,当企业调整了客户结构后,会将销售的重点转向那些对企业支持作业要求较低同时又经常进行大额采购的客户,这些客户在给企业带来同样销售额的同时,对企业的促销作业、订单处理作业、交易磋商作业、关系维护作业等消耗较少,从而使这些作业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少而自动消除或减轻作业量,这些作业所消耗的企业资源也就相应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2)ABM维度的应用。ABM维度的应用主要是围绕作业这一核心概念,利用企业在ABC/M模型中构建的作业链、作业属性以及在成本计算中产出的作业本身的成本信息,对企业的流程、作业进行业绩评价,通过作业分析,辅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改善,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过程绩效。
业务流程重组和改进着重于企业的流程,而流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ABC/M模型开发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描绘企业的经营过程,并通过层层分解将反映企业价值链的经营过程分解到具体的作业层次。ABC/M模型开发中耗费大量资源构建的作业链既是进行成本追溯的必经路径,同时又为流程分析改进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资料,将流程的改善或重组下移到作业层次,使流程的改善更具操作性。此外,ABM维度的应用完善了流程业绩的计量指标,指明了流程改善的方向。流程是否需要重组或改进是以对流程业绩的分析为基础的。而评价流程业绩最重要的指标是时间、成本和质量。由于传统的成本方法无法计量过程的成本,在引入ABC/M系统前,企业也就无法对流程的业绩进行完善的定量计量,流程的重组和改善也就缺乏明确的指向。通过结构化的开发方法,ABC/M系统不仅可以提供作业的成本信息,还可以根据作业所属的流程向上累计得出子流程、主流程的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找出消耗大量资源但价值较低、无价值或能够提供价值但消耗资源过大的流程进行重点改善,并可以向下进一步追溯到作业层次,找出需要重点改善的作业。这种依赖作业成本信息所进行的聚焦于作业的流程重组和改善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取得改善效果,而且节约了企业的资源,从而也提高了流程改善作业本身的效率,避免了在改善其他作业的同时又产生出一项新的低效作业。
与ABC通过调整外部需求来提升企业业绩的方式不同,ABM维度的应用着重促使企业在维持外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主动调整内部供给方式,进行内部挖潜,通过优化内部流程,提高作业效率的方式消除非增值作业或降低作业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3)ABB维度的应用。ABB主要用于企业预算期内的工作计划与协调、资源平衡配置、作业控制及业绩考评。
在ABB预算法下,成本对象是与作业相关的,而作业动因是计量作业量的指标,借助模型中开发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可以以预测的产品、销售客户、供应商等为起点,预测完成向特定的供应商采购资源、生产特定产品、提供给特定客户这一完整的价值链所需的企业内部各类作业的作业动因量。如,企业可以预测出完成经营计划所需的订单处理次数,机器调整次数,材料搬运次数等工作量指标,这就为企业掌握预测期内各类工作的工作量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信息,也使每个岗位的员工对于自己在预算期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根据预测作业量与企业现有作业能力的比较,企业可以提前预知哪些作业存在闲置能力,哪些作业能力可能出现紧缺,由于作业是与该作业所消耗的各类资源相联系的,企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导致作业能力闲置或紧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对资源的调配,合理调剂余缺,平衡各类作业能力,这种基于作业预算进行的资源平衡和配置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进行,为经营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在经营控制与业绩评价方面,利用ABB预算中对作业动因量、作业成本及资源动因量、资源成本的预算,可以将预算的控制和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具体到作业, 并将相应的责任具体到作业的执行人。如,企业对处理订单作业的控制和对作业人员的考核可以具体到:在预算期内应该处理多少订单,实际处理多少订单;根据实际处理的订单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实际发生多少;处理这些订单应该用多少时间,实际用多少时间;根据实际处理时间应该发生多少费用,实际发生多少。如此精细的作业控制和考核将引导员工努力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不仅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果,而且为员工业绩考核提供了更加客观、公正的信息。
(4)ABCS维度的应用。ABCS主要用于辅助企业进行产品、客户及内部流程的开发。成本模拟的理念和方法在传统成本法下已经得到运用,如很多基于传统成本法的ERP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块中就有成本模拟的功能,但这种成本模拟主要用于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对产品成本中材料费和人工费的模拟,对制造费用由于采用单一数量分配基础进行模拟分配,模拟出的产品成本同样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而且由于对后续作业链和多样的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缺乏了解,设计人员很难评估设计方案对后续作业成本的影响,使成本设计理念难以真正落实。此外,由于对客户成本缺乏了解,这种成本模拟也难以应用于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报价和新客户的开发决策中。
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模拟可以通过对现有作业链的调整建立起与特定产品特性及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相关的作业链,通过预计的作业动因量,运用ABC模型模拟出作业链的成本,设计和销售人员就可以定量地评估设计方案对企业其他部门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作业成本的增减,从而可以综合评价设计方案的成本或进行报价。例如,某产品设计中既可以使用一个成本较高的部件,又可以使用四个成本总额较低的部件,如果在企业的ABC/M系统中产品部件的数量是某些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通过成本模拟,设计人员就可以清楚地了解由于部件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某些作业的增量成本,通过对增量作业成本与部件成本的差额比较,设计人员就可以选择使总制造成本最优的设计方案。又如,在对客户进行报价时,销售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如交货地点、方式、付款方式等,确定将库存产品发运至客户并收回货款所需的作业链,再根据作业动因量,如送货距离、订单批量、订单中所包含的不同产品的数量等通过ABC模拟客户的作业成本,在此基础上考虑库存产品的成本及目标利润率进行综合报价。同时,设计和销售人员也可以根据客户对价格的要求和企业的目标利润,通过反复的成本模拟,找到能同时满足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的最佳交易方式和经营过程。
3.对系统复杂性要求的差异
从ABC到ABCM,随着企业应用ABC/M系统的领域逐渐拓展,系统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如果企业只是以盈利分析为目的,则系统模型可以相对简单,模型中所包含的作业不需要过于详细,作业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简单,大多数作业不需要进行往返交互分配。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开发、运行及维护的成本。如果系统以流程分析、改进为目的,就需将作业分解到较为详细的层次,否则就难以确定具体问题所在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果企业需要进行作业预算,则需要对每项作业的性态、作业能力、成本对象与作业之间及作业与资源之间的反向驱动关系进行详尽的分析。如果进行作业成本模拟,则需开发出与特定产品功能及交易方式相联的作业及其备选的替代作业。企业在开始引进ABC/M系统时,一般应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随着对系统了解及应用的深入再逐渐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
参考文献:
[1]M.Ozbayrak, M.Akg.un, A.K.T.urkera. 2003, “Activity-based cost estimation in a push/pull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ystem”.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49-65.
[2] Richard Barrett, 2005, “Predictive planning: the next step in the planning and budgeting revolution”.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pg.56.
[3] Theodore S Geiger and David M Dilts,1996,“Automated design to cost:integrating cost into design decision”. Computer-aided design,Vol.28,423-438.
关键词:体验设计;情感化;主观性;参与互动性;高技术;体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39-02
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认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是经济模式的必然发展。进入新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持续上升;以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呈现出关键技术应用创新,系统集成创新等新的趋势;自工业革命后,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价值的追逐成为商业的永恒主题,这种模式使得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也推动着新价值的不断产生,为体验设计发展注入新动力。体验经济是时展必然潮流,体验设计已成为设计界广泛共识。同时我们看到体验经济下对人欲望的过渡放纵,对物质金钱的一味附庸,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怎样正确引导设计价值导向,减少设计负面价值,营造健康、向上、积极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和反思的。
一、体验设计基本特征
(一)情感化特征
现代产品设计是一种深入人心的造物活动,产品发展到现在,不再是单纯物质的形态,不能够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物的表象,而应看做是与人交流的媒介[1]。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能使人感到愉悦[2]。马克·第亚尼认为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定位的抒情价值”。设计实践论告诉我们,设计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建立在经济之上才能体现设计的应有价值。今天的消费经济以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向性特征,文化与精神消费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的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而是对产品的情感化要求更高。
(二)主观性特征
当今的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性需求,更重要是体现人的精神感受。这在体验设计中尤为明显。体验设计如同欣赏书画、运笔泼墨,用户会对同一件产品同一样体验过程产生不同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个性化特征。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学识、生活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不同而带来的人的认知、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体验设计这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其必然成为体验设计创新突破点。设计者是人,产品使用者还是人,人是产品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3]。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能做到换位思考,体会用户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把自己置身于相关用户场中,理解用户行为特点和行为差异。(设计师宋磊语)。
(三)参与互动性特征
参与性、互动性特征是体验设计重要特征,也是基于体验设计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郑伯森先生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工业产品设计的需求是高度人性化,甚至是单独的、个性的精神层面。因此,互动参与性显得尤为重要。参与性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中和使用中两个方面。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强调用户的参与、互动,从而更好体现用户价值需求,完善产品服务,也有助于提升产品的人性化水平。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设计师应当优化人与产品交互关系,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使产品有用、易用、想用。使用户获得轻松、愉悦、舒适的体验。好的设计能够提高用户与产品交互品质,令用户满意、愉悦、产生美感,与自身价值体验。
(四)高技术与虚拟化特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深化,体验设计体现了高科技虚拟化特征的一面。一方面,三维模型、虚拟现实技术为实体产品设计提供了便利和有有效技术支持。为体验设计在实体产品中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虚拟世界成为体验设计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为体验设计开拓了更加广泛领域。
二、体验“物”
这里的物是可见的、可触摸的、具体的物,是体验价值产生的主要物质实体。由形态、色彩、材质构成产品基本外在形式,技术则以其为基本载体显现其中。产品中形态是产品呈现的一种物质状态,它以一种空间形式传达其视觉上、应用上,以及经验上的体验预知。产品色彩通过视觉刺激带给人视觉感受,从而对人的感知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材质是材料和质感的统一,是产品的物质承载者,给人以视觉触觉上的感受认知。技术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就产品而言是其形式功能的有效推动者。由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技术就构成了产品的基本形式语言,其隐含着社会性、文化性特征,传达着产品的基本信息。从而形成体验前的感受与价值认可。这里的体验预知并非形态、色彩、材质、技术表达等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表达一定信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信息通过视觉、触觉的基本感知器官与人建立联系,从而触发人的心理感受与“结构”了的社会文化认知,形成体验预知。体验预知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差异性。它不是具体的而是形象化的,是停留在表层的体验形式。体验预知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的关联也有人的关联,也有地域、文化因素。
三、体验设计中的“情境”
情境既是两个不同概念,又是统一整体。情与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情境是时空下的人、物及其信息的统一体。情境的分析对于更加深入的探讨体验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体验体验设计中的“情”
情在体验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下的情感体验。它贯穿于体验的整个过程,是人类理解物的一种方式。《产品设计理念与务实》中认为,情感作为心理学名词,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是否定的心理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经验。情感的产生强调主客体的互动性。体验设计是过程设计,强调产品与用户互动过程中的愉悦感,是对人类精神与情感需求的再创造。用户通过产品外在语言形式及实践过程中的信息传达,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因子,使人产生愉悦、满足或是厌倦等主观感受和体验。
主体的情感认知受到时代、文化、地域等因素影响,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技术状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从文艺复兴后的洛可可、巴洛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工艺美术,再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对于绿色、可持续的关注。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等,不同文化背景对事物的情感价值认知具有较大差异。龙在东方文化中是祥瑞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而在西方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让人厌恶。体现在产品设计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体现了对形式与装饰的克制,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同一时期的美国则突出表面圆滑、线条流畅,强调速度与时代精神的形式语言。同时不同地域对产品情感表达也有一定影响。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冬季漫长、寒冷,其设计常常采用暖色材料、不着色皮革与素色织物,给人以舒适温暖感觉。地处岛国日本,则强调设计的轻、小、巧的设计特征。
(二)体验设计中的“境”
境是一定时空下的人与物,其一面是静态的具体人与物,另一面则是动态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联互动。其中,信息流将其串联为统一的时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元素进行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换,营造出体验维度也就是体验设计中的境,《体验经济》中以“营造”一词来描绘体验活动,强调人们营造体验这种行为模式,其实质也是一种“境”的创造。境中产品形式语言对感官的刺激以及自身的功能体验渐渐淡化,代之以的是境所营造的氛围。境是体验的舞台,这里有表演者、灯光、道具、观众等等各种元素互动营造一种良好体验。境的营造对体验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三)体验设计中的“意”
诺曼在他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体验分为三个层次,即感官层、行为层、反思层。所谓反思即是通过产品感受实践而映射到自身的深层价值认知。体验设计中的意强调对自我乃至于整个人类价值的自我反思和认知,是建立在体验过程中物、情、境基础之上的一种触发行为,它具有无限广度很深度,受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自我认识因素影响。体验设计中的意是体验价值所要表达的最高层次,它抛开了物的层次,是一种纯精神的产物。
四、体验设计中的价值评价
李立新在《设计价值论》中从文化标准、生活标准和生态标准三个维度来确定设计的价值评价标准。从历史、社会、伦理、人文的角度确立设计的文化标准,强调设计的人文关怀。设计评价的生活标准强调设计价值在人们生活方面的价值体现,贯穿于人类衣、食、住、行。强调设计的实践价值。生态价值的引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活、生产、实践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较程度破坏,自然生态问题已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问题。今天对设计价值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探究设计意义,引导设计向着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发展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体验设计中的生活价值
生活是人的基本存在形式,生活实践创造着人类的历史,开拓着人类未来。体验价值正是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体验着自身、社会价值存在。产品体验设计应使人们在体验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心理感受。《设计价值论》中将生活下的设计价值总结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一直以来便是人类生活追求的本源,体验设计价值应当彰显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体验整个过程中不仅让人们体验到积极情感,更要让人们有精神层面的反思,激发人们对于自身追求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人类自身的价值认同。
(二)体验设计中的市场价值
自有物物交换以来,经济行为已逐渐成为人类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产品作为体验设计的主要载体,具有商业价值的存在形式,市场应该成为体验价值评价的客观尺度之一。
(三)体验设计中的伦理价值
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提出设计应当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当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为保护地球有限资源服务。巴巴纳克站在整个人类生存发展高度,对设计价值进行呼吁,显然是理想化的。但他确为设计师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责任和价值在哪里。在这个商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我们是否以对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对设计价值重新思考。体验设计能够使用户亲身参与其中,对于设计的伦理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应当考虑到设计的伦理价值,强调在体验的整个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同时,为我们子孙后代开创一个崭新未来。
总结:产品体验设计是过程的设计,是情境的营造,只有充分剖析人、物、境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好的体验产品。体验产品设计必须以积极的体验价值为引导,而不是激发人类物欲和精神负面价值,无限度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本文描述了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验设计及其基本特征,强调以情、境、物的维度剖析特定时空下的体验设计,梳理体验过程及体验价值层次关系。但限于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本文只能作为引玉和借鉴,随之知识水平不断深入,本人也会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5.
[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9.
[3]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