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年子女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

第1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一、珠海经济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

珠海市是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发展特区城市之一,由于其优美的环境(国家第二宜居城市),良好的惠民政策、经济发展的潜力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前来谋求发展。作为广东省人口规模最小的地级市,珠海全市常住人口在珠三角核心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小,仅相当于深圳的20%左右,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独具优势,实施12年免费教育负担亦相对较轻。但近年来,珠海户籍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了4%,远高于广东省户籍人口1.38%的平均增速。据专业人士分析,珠海户籍人口增速过快,同近年珠海陆续率先推出未成年人医保、12年义务教育免费、全民医保等政策有关,一系列惠民政策令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通过购房落户到了珠海。随着财政压力的不断加大,从2008年开始珠海市提高了买房入户的门槛,所以总体来看珠海学位控制情况良好。但由此也造成了无户籍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突出。

二、目前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从珠海市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无户籍人口约50万。由于户籍问题而产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相应出现。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和住宿费或实习实验费。继此项在全国率先实行的惠民政策后,珠海市又从2009年2月起,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费,除高中阶段外,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停止向所有在读的外来工子女收取借读费,外来工子女只需缴纳书杂费。据悉,这项措施在2009年让4万多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地户口学生受惠。造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与入读民办学校的差别加大,因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想尽办法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在公办学校现有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背景下,实施积分制成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条件平等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2009年珠海市七中就接受了外来工子女279人,占新生六成以上。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外来工子女不能顺利入读,如2009年香洲区共有1400人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初中学校,经过教育、计生等部门审核,600人符合条件可入读公办初中,420人完全不符合条件不可入读公办学校,380人其他条件均符合但因计生项不符合也不可入读公办学校。据珠海市教育局官员透露,12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使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从原来的88%上升到现在的97%,更多学生有书可读了,但这也对珠海现有的教育体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由于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增加,近几年珠海的中小学一直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而随着高中免费教育的普及,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据统计,在珠海市斗门一中,一个年级有20个班级共1000多个学生。无论是对学校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来说都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如此难题,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倾力关注并付出了应有的努力,但社会所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帮扶力度上,目的在于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顺利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除去入学困难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也突出存在,如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由于家庭环境较差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三维角度分析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是推动珠海市发展重要力量。只有同时留住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才能让他们能安心在城里留下来务工。但从目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来看,由于国家现有教育体制和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地方财政教育经费的有限导致城市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现象日益凸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一项影响程度深、范围广、涉及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以有效解决。通过研究珠海市将如何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完善使外来工子女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外,也欲从三维角度涉入,多方位的研究解决珠海市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种种问题。鉴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主体教育的组合,那么对于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就需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

在珠海市,农民工普遍从事的行业以运输业和个体经营为主,部分农民工在企业务工。由于工作繁忙,且每天持续工作时间较长,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学校教师的管理难度相对加大。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超过80% 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或者初中毕业,他们几乎没有能力为孩子辅导功课。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父母能够为孩子辅导功课,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业的信心。经常为孩子辅导功课,加之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会避免孩子教育受到过多的限制。

从农民工的家庭收入来看,普遍月收入低于珠海市的平均收入,甚至有超过30%的农民工收入仅仅够维持温饱。由于收入过低,加之居无定所,孩子就会因此而频繁地换学校。

在农民工中,超过70%的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在教育方式上表现为明显的不适当,比如超过32%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责骂,13%的学生表示,家长以打人的方式教训孩子。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农民工自身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尚需改进。

(二)学校教育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载体。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中国的国家教育部强调了“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珠海市政府所设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管理不够完善,加之受到财政拨款限制,导致学校的施教职能难以发挥出来。

1.教育资源匮乏

与其他的公立学校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之资金补助相对很少,导致学校与外界在教学领域的交流受到了局限。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生源紧张,当然也很难吸引到教师人才。与公办学校相比,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工资待遇上,还是奖金和福利的发放上,都相对较低。学校的硬件设施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导致学校优秀资源外流,因此而经常出现优秀教师调走的现象。

2.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珠海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之工作不够稳定,居住区域分布不够均匀,给学生的学籍管理造成了困难。从教师的办公条件而言,由于学校的规模比较小,教师的办公室往往为综合区域,且划分不够明确,结果造成了诸多事务混为一谈。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导致学籍管理难度增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文化程度低而且管教方式不合理,就会导致孩子在为人处事和行为举止上出现问题。

3.学生主体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习能力上,还是学生方法上,都明显不够,而学校则在这方面的教育有所疏忽。传统的教育方式,拮据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很难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从整个的社会现象上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自我教育能力不够,导致学生很难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予以控制。即便是在显意识中对错误行为有所排斥,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太差,使学生过于放任自己。虽然学校可以将学习好、品质优良的学生作为典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榜样式教育,但是由于教师疏于深入研究而很难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导致教育效果降低。

第2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受教育问题 品德与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 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对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 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 心理孤僻、抑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

(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

(三) 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 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二) 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主要有: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 隔离开来进行教育,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

[3]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

第3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一、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

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

第4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转贴于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第5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内地富余人员向沿海地区急剧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工。近年来,**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使得其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现状,更好地营造外来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就学环境,构建和谐**,**区关工委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广泛听取部分镇、街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外来工及其子女、退休干部、热心该问题的各阶层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22场,座谈、访谈人数694人次。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当前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区外来工约2.65万人,其中处于教育阶段(含幼儿)的外来工子女8564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31.7%。其中:在校幼儿2086人,占全区在校幼儿总数12.5%;在校小学生5063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16.1%;在校初中生1415人,占全区在校初中生9.4%。这些外来工子女大部分布在江口镇、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等。如国欢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1093人,占总人数2854人的38.3%;江口镇石庭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95人,占总人数2571人的31%;梧塘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88人,占总人数3046人的26%。面对这种现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历来认为,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仅是读书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生问题,应当责无旁贷地加以解决。目前的整体情况是,全区已经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具体做法是:

㈠部门重视,全面落实,为外来工子女就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区教育局,把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逢开学伊始,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实行“三到位”。即:平等教育到位。实行外来工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同等的入学待遇和收费标准,建立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以防止无故辍学。简化手续到位。在提供户口簿、暂住证、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实行无门槛入学,即使上述证件无法及时提供,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子女先入学后补办,乃至变通,做到一个不少。投诉受理到位。区教育局在**电视台广泛宣传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并特别设置公示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近三年共收到投诉件16件,受理率达100%。同时,在教育部门直接指导下,各中小学围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注重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就近入学、全员接收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接收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学校入学。即:设校式,在外来人口密集中心点梧塘镇,利用原有的霞楼小学设立外来工子女学校,专门接纳外来工子女,解决了206名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区教育部门拟以此为示范典型向外来工比较密集的有关镇、街推广,再办若干所专为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设班式,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地点,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结合接收学校办学情况,单独设立外来工子女班级。全区共有2个学校设立2个外来工子女班级,解决了90名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随班式。对分散的零星外来工子女,实行属地就学管理,穿插随班就学。全区穿插随班的有6182名(不含幼儿)。

㈡学校帮扶,全力以赴,为外来工子女就学营造关爱氛围

相当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由于迁徙到新谋生地,环境迥异,缺少父母引领关爱,学习相对后进、甚至有一小部分性情孤僻。各级关工委、各有关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1、帮思想。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采取结对交友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友善、充满亲情、弥漫关爱的氛围,帮扶他们过好思想关,树立信心。如:梧塘中心小学采取“2+1”结对形式,由一名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和一名品学兼优的本地学生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进行思想帮扶,做到多与外来工子女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进行家访。江口镇关工委大力倡行一名教师、一名本地学生和该外来工子女居住的户主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经常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扶促进。20xx年开学初,安徽籍的四年级学生小林转学到该镇西刘小学,初入学时,他经常逃学,在结对同学小黄、结对黄老师和结对户主刘某苦口婆心劝导下,小林终于从游戏机厅重新回到学校。户主还利用小林在“家”的时间,经常给他讲故事、教他拉二胡等。小黄也经常与小林一起学习、打乒乓球、玩游戏等,以充实由于父 母失管造成的空虚,小林同学逐渐融入到全班同学之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2、帮生活。由于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收入普遍较低,他们的生活比较困苦。学校针对这一状况,多方筹划筹资,帮他们度好生活关。如白塘中学和塘头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备足开水为寄午的外来工子女在学校就餐提供方便,学校食堂按照保本要求,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尽可能可口的饭菜。而且还特别组织教师轮流值班,既保障他们安全,又为他们温习功课,取得了双赢。塘头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建立外来工子女扶贫基金6300元,资助3名贫困外来工子女。20xx年上半年,该校关工委主动联系**医院,组织20多名医护工作者专门为该校外来工子女免费体检。国欢中心小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集体庆祝活动,把学校、班级、同学的关爱之情送给每一位外来工子女。梧塘中心小学利用“六一” 节组织外来工子女开展专题活动,为部分外来工子女赠送学习用品及慰问金。20xx年5 月28日,梧塘沁后小学举行庆“六一”外来工子女联欢会,有170多名外来工子女参加。市委书记杨根生带领市委、区委领导亲临会场,为外来工子女送来节日礼物及慰问金,给广大外来工子女极大的鼓舞。外来工子女纷纷表示,他们将加倍努力,学会做人,学好本领,长大报答社会,报效祖国。20xx年春节,部分外来工子女因冰冻雪灾无法回家过年, 三江口中学班主任、任课老师采用走访、短信、电话联系,把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祝福,送给来自各地的外来同学。该校八⑵班的刘老师把来自江西的小余同学接回家,与家人一道欢度新春佳节。20xx年上半年,三江口中学除了用学校爱心基金资助外来工子女外,还发动社会有关人士捐助特困生。“5.12”四川汶川地震后,该校领导在第一时间慰问了20多位四川籍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免费提供他们与家乡亲人通电话,鼓励他们安心在校学习、生活。学校表示会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帮学习。针对外来工子女学习上的衔接不顺、知识漏缺等情况,学校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拉平补齐,千方百计地发掘特长、挖掘潜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七中教师充分理解外来工子女处境,结合他们自身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第二课堂无偿为外来工子女补课,不断拉近与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上进心。在校就读的一批外来工子女在20xx年学年度期末都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其中江西籍七年级学生林勇的成绩提高尤为明显,平均每科提高26分。三江口中学在做好全体同学教育管理的同时,特别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新生群体,通过开展“六个一点”(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外来工子女系列活动,逐步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20xx年上半年,该校组织外来工子女参观三江口水兵部队,过一日军营生活,感受军人风采,并举办“走进军营,学习军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12位外来工子女获奖,其中四川籍的林丽同学获得了二等奖。梧塘中心小学构筑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平台,积极鼓励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种活动及竞赛,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生活的乐趣。该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外来工子女。20xx年,西林小学的湖南籍李恩婷同学参加全区讲故事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江西籍龙红宝同学在全区运动会上获得垒球第一名,四川籍学生徐兰、唐丹同学品学兼优,在全区慰问地震灾区大会上发言。三江口中学围绕北京奥运会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塑造自信、自强、自律的健康人格,倡导外来工子女积极参与评选“阳光少年”(“自强自主阳光少年”、“诚实守信阳光少年”、“尊老爱亲阳光少年”、“勤劳节俭阳光少年”、“助人为乐阳光少年”、“敬业奉献阳光少年”)活动,有2名外来工子女榜上有名。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从这次调研情况看,作为外来工的流入地的**,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各级各类学校能够顾全大局,服务中心,摒弃部门局部利益,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做了大量起步性、开创性的工作。外来工对**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帮扶基本上是满意的。但在调查中,从我委调研课题组的角度看,我们发现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管理机制薄弱。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社区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的、外来工密集的乡镇、社区工作开展要好一些,反之则差一点。虽然我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造成部分镇、街、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没有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摆上议事日程,只有上级推一推,才动一动。如:一些涉及外来工的管理部门重突击轻机制,一些学校重帮扶轻管理,一些镇、街重应付轻督促。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各类学校来讲,因为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信息不全、政府投入教育的财力人力不足以及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等情况制约,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外来人口不稳定,教育管理困惑。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外来工子女教育面临一大难题。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外来工流动缺乏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而且外来工流动季节与教育学年度不尽一致,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各类生员增减心中无数,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调配学籍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生员经常出现朝增暮减现象,且多数未能办理正常转学手续,各接收学校望而却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外来工子女来说,由于流动性大,造成接受教育不稳定性,面临着随时更换教育环境的现象,造成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所在学校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教育。一批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工作稳定的情况下,无法升入本地达标高中,无法参加本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三是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公平差距大。尽管政府、教育部门采取措施保证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我们仍需要正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政策上对于平等教育权的认定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教育机会均等,在未出现外来工子女就读问题之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就已经面临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平衡问题。近年来,由于外来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加,加之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其就读问题势必加剧原本存在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的主体——城区及其各镇街中心校的角度看,由于接收外来工子女属于尽“义务”,本来容量饱和的学校再接收大体三分之一的外来工子女,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外来工子女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纪律性相对涣散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积极性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工把自己的子女送往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就读倾向呈上升趋势,造成了生源饱和,师源紧张,教室爆满。如塘头学校每年只能接收200名学生,而外来工子女要求在该校就学的达400多人。江口、梧塘、国欢、白塘、三江口等中心校都存在类似情况。四是家庭教育未跟上,社会压力较大。调查中我们普遍感觉,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因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累,对子女教育成长普遍存在顺其自然的思想,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过问,有的甚至漠不关心,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教育管理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形成了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盲区。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年龄幼小,让孩子独自一人上下学;有的孩子生病了也不及时照管,仍把他放到学校;一旦学校和老师有事找家长时,家长象断了线的风筝,很难联系,这样给社会、学校造成压力不少,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三、构建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教兴区战略,逐步实现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迫切要求。促进外来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实现由政策倾斜向统筹解决转变

外来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将对未来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是读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此, 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建议我区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来关心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切实增强抓好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区域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系列倾斜,而且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畴,要有未雨绸缪的预先规划,统筹解决外来工子女平等教育权的问题。

2、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由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

适龄儿童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是所有少年儿童的宪法性权利。政府要为外来工子女实现教育权创造可行的条件,就必须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范畴,实行一体化管理。⑴纵向联抓,目标管理。坚持“外来工子女流到哪里,教育管理就做到那里”的工作思路,按照属地教育管理原则,把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育部门、镇街年度工作绩效评估范畴。⑵横向联管,部门齐抓。要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学校、公安派出所、工青妇、劳动、工商、税务、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由教育部门的独立承办状况,要明确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核实外来工子女人数,掌握详细情况,像做“计生台帐”那样建立外来工子女数据库,使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动态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掌握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主动权,消灭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盲点”。⑶关怀联建,人文激励。以人为本,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来工子女教学质量的调研;探索建立对从事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教师和外来工子女的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外来工子女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与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校际结对交流,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其办学质量,建议有意识地选派师风师德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外来工子女集中的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3、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由帮扶教育向公平教育转变

从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角度出发,外来工子女要接受公平教育,流入地政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转变帮扶教育的局面。⑴积极营造氛围,在消除歧视上做细。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友好地接纳外来工及其子女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民意识,消除社会上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不公正的歧视。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推广各地的先进做法,使外来工及其子女把**区视作第二故乡、安心发展、安心就读。⑵加大资金投入,在改善条件上做实。政府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直接用于帮助外来工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硬件投入。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修理、更新现有教学设施。对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政策上资金上要倾斜。同时要引进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要扩大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公益心和爱心的先进个人。⑶拓展教育内涵,在家庭引导上做真。以依托社区和接纳外来工子女的学校为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教育内涵,加大对外来工特别是农村家长的沟通、引导和教育。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大,如何提高外来工的自身素质,普及、强化、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中家庭对学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社区和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外来工及其子女与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参与当地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真正热爱第二故乡,融入第二故乡,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4、积极调适疏导,实现由心理困惑向心理健康转变

第6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遗弃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造成的原因

1.遭遗弃的孩子往往是智障或残疾或重病造成父母难已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或超生,父母婚变、私生子女等。

2.单亲孩子则是因丧偶、离弃、分居等构成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

二、目前的现状

1.遭遗弃的孩子,一小部分从小被别人收养;一部分因父母离婚被其中的一方抚养而成为单亲的孩子继而又被抚养方遗弃;更大一部分是被福利院收养,孩子们知道自己已遭遗弃。

2.遭遗弃的孩子普遍有很强的自卑心,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心中甚至还有仇恨的种子。在学校不容易与同学及老师沟通,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从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形成了困难,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三、社会调查

资料来源:

一是在校的中职生(麻城职教集团)

二是网络搜寻相关数据和资料

我们对在校的中职生进行调查:一是心理测试试法,即“常用人格和心理健康评定表”和“简易应对方式表”;二是社会调查,即“心理咨询室组织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

被别人收养的学生(自己知道),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完整型家庭的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我校2014年新入校的学生1622人,单亲的有28人,被别人代养的(包括留收的)有284人。性格行为比较,如下表。

以上结果表明了代养、领养和单亲家庭中的中职生,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的,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这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创伤,乃至性格异常,如:远离集体,不爱交际,冷漠,敌视他人,顶撞老师等等,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这样的性格,很可能将永远伴随着他们渡过一生。

四、案例及其影响

由于遭遗弃或单亲的家庭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的性格异常,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案例一

我所任11级电子班的学生周某,父母在他五岁时因母亲出轨而离婚。他被判给父亲,母亲付了两年的抚养费后失联了,他不仅是单亲,而且也是遭遗弃的孩子。父亲后来未再娶,但是多年来他的父亲为给孩子减免学费而把当时离婚的判决书复印件给历任班主任,也使部分教师和同学都知道他家的情况,周某因此很自卑、很恐惧、很内向,不合群。一度弄得同学的关系紧张,有些同学也歧视他,不愿意与他同寝室住等等,科任老师也普遍认为周某有神经病,不看好他。经过班主任两年的细致的工作,他变开朗了,与同学们的关系趋于正常,2014年终于通过单招被武汉船舶学院录取。

案例二

2015年春,我校12级学生陶某,在校园旁的水库边徘徊,幸亏被值日老师发觉,避免了一场溺水事件。后来经班主任细心开导才知道,那天是该女生母亲再婚的日子,该生认为母亲要抛弃自己了,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心结终于被班主任和母亲打开,孩子正常了。

五、教育的措施和社会的援助

首先是家长的努力。作为收养遗弃孩子的养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给养子女以关爱,让他们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尽力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或在成年、成家后再告知,不至于给他们有太大的负面影响。而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忙于生计,精力有限而导致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严,使子女无家的感受,而迷恋网络或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部分,单亲家庭的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仇恨父母中的另一方,从正面教育孩子父母离婚是有原因的,但Q不影响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第一,入学教育。每一个新生入学都要牢记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第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进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建立“家访”制度,教师主动上门或至其工作地点与家长交换意见。第四,班主任加强管理,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学校成长档案,与科任教师挂钩,做好针对性辅导,教师的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不能只是一味说教,应多从生活上去关爱他们,给遭遗弃和单亲的学生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同学间相互尊重、关心、帮助,给予他们指点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最后是社会的援助,包括法律援助和社会的帮扶机制。

第7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福利需要;家庭福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75—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流动日益呈现家庭迁移的特点①。这些农民工家庭有哪些需要?在家庭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无法通过传统的家庭自助方式解决?国家需要构建怎样的家庭福利政策去回应农民工家庭需要?对此,笔者于2012年7月至8月在广东省东莞市某镇开展了调查②。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拟从农民工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需要及家庭风险、家庭需要满足的途径出发,提出构建农民工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家庭福利需要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输入关键词“家庭福利政策”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检索出十多篇与“家庭福利政策”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介绍和探讨国外家庭福利政策③、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④以及针对我国所有家庭的福利政策⑤。还有学者分别就我国城乡家庭生命周期、农民工家庭迁移、夫妻分居、家庭教育等方面⑥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有助于对农民工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福利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民工家庭福利政策研究的缺乏。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探讨农民工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很有必要。

家庭社会学认为,家庭作为婚姻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庭可以通过发挥经济、情感及社会支持的功能来满足其成员所希望的各方面需要。一般来说,家庭生命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离开原生家庭、结婚、生育、抚育学龄期的孩子、孩子成年、孩子结婚、家庭结束或解体(如一方或双方离世或离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面临不同的风险,家庭福利需要也有所不同。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因户籍和打工地不在同一地区,农民工家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笔者根据访谈资料,对处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需要及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归纳整理(见表1)。

从访谈资料来看,相对于非农民工家庭来说,农民工可能会更早离开原生家庭所在地、婚恋圈子随着异地打工的经历而有所扩大、生育后夫妻可能被

1个体外出打工的原因1家庭需要1家庭成员行为离开原生

家庭1躲避高考;不愿意读书;原生家庭经济安全的需要;体验打工生活;当兵转业;其他(个人发展)1家庭成员就业需要;家庭经济需要(盖房、支持兄弟姐妹读书)1通过扩大的家庭成员网络(亲戚朋友网络),为有意要外出的成员提供就业信息;外出打工者稳定后“打钱”给父母或正在上学的家庭成员结婚1寻找婚配对象;原生家庭对子女恋爱对象的预期或看法(原生家庭通常希望子女就近婚娶,特别是不希望女儿远嫁,希望代际间的家庭成员互相照顾期望)1原生家庭对子女婚配的期望:在社会期望时间完成婚配任务;世代延续的需要期望;住房需要1自由恋爱;安排子女相亲;男女双方见家长;彩礼;结婚仪式安排生育1生育数量及性别偏好;支付家庭生育的成本或经济支出1家庭照顾子女需要;父母赡养需要;夫妇团聚需要;住房需要1女方返老家生育;女方与男方分开,在老家带小孩子,男方不在家抚育学龄期

的孩子1家庭经济支出增加(因子女生活、生病等增加的支出,另一方若留守在家乡照顾子女而失去的外出打工的收入)1未成年子女照顾需要、教育需要、情感需要;住房需要;父母赡养需要;夫妇团聚需要1夫妇双方外出打工,小孩(留守儿童)由在老家的(外)祖父母带;小孩跟父母在打工地上学(较多是民办小学)孩子成年1成年子女婚娶的成本(如彩礼、聘礼、住房等支出)1成年子女就业需要、家庭住房需要、情感支持需要等1成年子女在父母打工地一起打工;成年子女在父母打工地以外打工;成年子女相亲孩子结婚1照顾(外)孙子女1成年子女婚配需要;成年子女家庭维持需要(如成年子女的住房需要);(外)孙子女照顾需要1帮助成年子女照顾(外)孙子女;帮助成年子女购房或盖房家庭结束

或解体1大多留守在老家,依赖子女赡养费;较少投靠在外打工的子女1赡养长者的需要1面对死亡

在此,笔者尝试对家庭的一般性需要与福利性需要进行区分。所谓家庭一般性需要是指家庭成员基本生存及发展需要,包括衣食、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要,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或亲友、市场等途径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所谓家庭福利性需要是指家庭通过市场、亲友等途径无法满足家庭成员基本生存或发展需要,而从政府或非营利组织获取的低偿或无偿的产品或服务。⑦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尽力确保其经济安全、子女教育、情感支持、老人赡养等方面的需要。

二、农民工家庭可能存在的福利性需要

由于农民工家庭的福利需要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列举农民工家庭所有可能的需要。本文仅以家庭经济安全和情感安全为例,来说明农民工家庭存在的涉及家庭经济和情感维护方面的福利需要。

1.家庭经济安全的风险及可能的福利性需要

农民工家庭经济安全的需要主要通过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就业来实现。农民工外出就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未结婚的家庭成员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外出打工;二是已结婚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出于家庭经济支出或者就业的需要而外出打工;三是有成年子女的家庭为了成年子女的婚娶支出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外出打工。这些外出的家庭成员通常会尽可能地选择在同一地区打工。另外,一般外出打工者都会给老人赡养费。但是,往往农民工家庭在出现盖房、家庭成员患病或婚娶等重大事件时,家庭本身难以满足其经济方面的需求,从而农民工家庭存在相应的福利性需要。

2.家庭情感安全的风险及家庭情感维护方面的福利性需要

对于农民工家庭而言,由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如家有年幼子女的外出打工者家庭),家庭成员分居在不同地区的可能性增大,家庭成员面对面的日常情感维系方式发生变化。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如通电话、节假日探亲或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短暂回家照顾等来维系感情。这种分居状态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身体的缺席,使家庭情感安全的风险增大。

(1)外出打工对夫妇情感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通过对已结婚的外出打工者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夫妻感情的认知是“老夫老妻了,还谈什么感情”。而未婚的外出打工者对将来婚后的家庭情感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少有对婚后浪漫情感的预期,比如有访谈对象对婚后家庭关系的预期是“吃人家的饭,受人家的管”。未婚的外出打工女性也常常以“我现在还年轻,希望学习更多的东西”等为由推迟结婚年龄。

(2)外出打工对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访谈发现,外出打工使兄弟姐妹见面减少,也减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和争吵。同时,外出打工的长子或长女通常负有照顾跟随自己来打工的弟弟妹妹的责任,使兄弟姐妹的感情更加深厚。

(3)外出打工对代际情感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访谈发现,一部分农民工家庭因分居而使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情感变得脆弱,而另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代际成员间情感因分居反而得到增强。外出打工所带来的情感增强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外出打工者家庭成员通过电话、礼物、汇款或节假日团聚等方式来维系感情,或者留守在家的(外)祖父母照顾(外)孙子女,在代际之间互相支持。二是家庭成员在遇到一些事件(比如生病)时,家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使得外出打工者更加珍惜家庭成员。很多访谈对象表示对家里“报喜不报忧”,而家人对自己也如此,以免彼此担心。在情感疏远方面,存在着外出打工家庭成员外出后因与家人的分歧和沟通不畅而导致相互之间情感疏远的情况。比如,留守在家的家人在处置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的某些物品时有时会因沟通少而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亲子关系陌生。此外,外出打工所带来的代际情感关系影响还在于,外出打工家庭成员往往因工作等原因,无法在家人去世时在场,从而造成了情感上的遗憾。

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夫妇之间、代际之间)因外出打工不得不分居在不同地区,他们在维护情感方面,与不分居的家庭相比面临更大的风险。当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出现危机时,家庭成员要修复、维系情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产生家庭情感维护方面的福利需求。

三、家庭福利供给现状分析

农民工流出较多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村庄或乡镇。在这些村镇,农民工家庭往往难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虽然有些家庭需要可以通过市场来满足,但这已经超出了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当地政府提供的家庭福利产品或服务非常有限,因此,农民工家庭的福利需求远大于供给,农民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短缺的家庭福利供给带来的压力,这会增加家庭风险,带来家庭的不稳定。

1.家庭经济安全方面

家庭经济安全常常因为家庭成员患病(短期或长期的疾病)或照顾年幼子女而受到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家庭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目前政府或民间在此方面给予家庭的支持也相当有限。

(1)对家庭成员医疗需要的供给。从家庭医疗政策来讲,现时的政策理念正从救济式政策向制度式政策发展。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在城镇,城镇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些社会安全制度保障的是国民最基本的医疗需要。但是,访谈发现,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或因工作带来伤病,或者家有残疾的兄弟姐妹,或者夫妇一方有残疾,家庭仍需支付较高的费用。显然,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农民工家庭所需要的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险需求,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生病保险和工伤保险政策相对缺乏。而慈善或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救济组织发展缓慢,也使得满足农民工家庭医疗需求失去了另一条渠道。这说明,外出务工家庭在医疗保险或救助方面的家庭福利供给尚需进一步加大。

(2)对家庭成员教育需要的供给。未成年子女上学存在两种常见的情形:一是父母一方或(外)祖父母留守在老家照顾学龄期子女;二是未成年子女在父母打工地接受教育。前者是留守在家的儿童,他们在家乡接受义务教育,使家庭支付教育成本的压力降低,但家庭成员的分离致使未成年子女不能享受完整的家庭生活,家庭亲子教育必然受到影响。后者是随迁子女,大部分随迁子女因随迁地对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教育机构的严苛条件而只能在当地民办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由此父母承担的教育成本增加。有研究指出,当地政府或企业仅支付给劳动者生活工资,并没有支付给外来务工者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由农民工流出地承担。⑧可见,农民工家庭在学龄期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福利需要,而这些福利需要并没有被现行的福利供给所满足。

(3)家庭成员养老需要的供给。目前,我国农民工家庭在家庭成员养老方面主要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即由家庭成员承担老人的经济供给、日常生活照顾及情感慰藉等需要。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在家庭成员养老方面主要采取子女轮流供养或共同给老人赡养费等办法来照顾老人。而外出务工人员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担心。农民工家庭在养老方面的福利需要同样没有得到满足。

由于福利供给不足,我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对跨地区的福利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特别要研究作为农民工流出地的村庄或乡镇福利政策与流入地的地区福利政策接续的可能性。

2.家庭情感安全方面

家庭情感需要通常被看做是私人生活领域的事务,作为公共生活领域的政府往往被排除在外,以防公权力对私人生活的侵占或干预。因此,政府部门在农民工家庭情感安全方面缺乏作为,民间组织则更不具备满足农民工家庭情感安全的条件。但是,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可避免地给农民工家庭带来了维护家庭情感的强烈需求。当这一需求无法通过家庭来完成、也难以在营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市场上满足时,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有责任维护家庭这种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促使家庭各种功能能够得到正常发挥。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应通过扩大家庭情感维护方面的福利供给来满足农民工家庭在此方面的福利需要,以预防家庭情感危机扩大化。

四、家庭福利政策的一个框架

一般来说,农民工家庭需要主要是通过亲友、市场、政府和社会力量四种途径来满足。这四种途径满足农民工家庭需要所依赖的资源不同,造成了不同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农民工家庭需要满足的程度也不同。当前,亲友(表现为通过网络搭建的家庭社会资本)和市场(表现为通过购买家庭物质消费品和照顾服务的经济资本)的力量在满足农民工家庭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较少承担农民工家庭人口再生产成本)与社会力量(农民工在流入地的互助或合作组织或社团发展程度低)对农民工家庭支持不足。因此,在构建农民工家庭福利政策体系中,可以涵盖亲友、市场、政府和社会力量四种福利提供主体,为农民工家庭提供不同的家庭福利产品。

具体就农民工家庭学龄期子女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政策设计来说,因农民工家庭涉及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资源,农民工家庭学龄期子女的教育供给政策应从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地政府教育政策的差异和接续的角度出发,来具体设计相应的政策供给体系。一方面,以流入地教育政策为基础,由流入地政府相关部门统计福利政策的目标人群,即非户籍但属于常住人口(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家庭中处于学龄期儿童的人数,同时评估流入地民办中小学的承载能力,测算学龄期儿童在流入地的教育覆盖率(随迁子女入读民办中小学的比率和入读公办中小学的比率),了解应受教育而未受教育的农民工家庭学龄期儿童的人数。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从当地政府教育投入的承载能力出发,考虑是否提高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教育覆盖率、提高多大比率以及如何提高覆盖率等问题,据此再具体考虑是促进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或是使民办中小学纳入公办教育体系,或者通过其他办法来提高农民工子女覆盖率。相应地,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测算当地公立中小学教育的地区平均成本,测算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所需要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应统计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以及当地私立中小学的入学率。相应地,当地政府也要测算中小学教育的地区平均成本,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家庭学龄期子女教育供给的政策设计还要考虑福利供给的形式。农民工子女教育福利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义务教育券、义务教育补贴、义务教育机会等。无论推行哪种形式,政策设计均要考虑推行的后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如果选择推行义务教育券,即当地政府发给有学龄期子女的家庭义务教育券,注明享受义务教育的家庭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则有可能面临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券给不同利益相关方带来什么后果、如何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义务教育券作为一种凭证,能否流通,有没有市场价值,如果有市场价值,如何衡量其价格;义务教育券的持有者是否可以选择学校,在什么地方选择学校,办法是什么等等。而若将义务教育券设计为在不同地区之间流通,那么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显然,这些解决问题的政策体系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尝试、改进。

从满足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的福利政策设计来看,要全面综合考虑农民工的家庭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调整、完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怎样,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推动面向农民工家庭的福利政策的构建与完善,将有利于我国福利政策的发展,增加国民的幸福感。

第8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即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它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它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利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由于在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婴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帮助父母形成正确的亲子观,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孩子在体能、智能、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要包含健康教育、社会性教育、智能训练、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亲职教育等。在某种程度上,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将使婴幼儿个体发展终身受用,对家庭幸福和民族发展更具有无法估量的长远效益。

台湾对亲子教育的研究比大陆更早一些,也比大陆成熟,因此,在很多方面,大陆还是在借鉴台湾的一些成功经验。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亲子教育也开始成为许多家长必修的课程。亲子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也激发了无限商机,引发了新一轮的名目繁多的“赚钱运动”:

亲子教育基地。幼儿园、早教基地等针对幼儿教育的场所是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各式各样的亲子教育基地的火热招生,让家长们眼花缭乱……

亲子培训机构。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以亲子教育为核心的培训机构已经日趋成熟。一切为了孩子,培训机构给家长灌输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先提高家长本身的素质。于是,这些场所也成了成千上万的家长忙碌工作之余热衷逗留的场所。

亲子教育讲座。形式上要么是专家专场讲座,要么是家长经验分享,由各种机构大力宣扬推介的众多亲子讲座,更是让家长倾心,场场火爆。

第9篇:成年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1.强化教育观念

对于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其教育观念,改变感念,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打工改变命运!留守儿童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出发,外出务工的家长尽可能多回家,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2.发挥当地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部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摸底,拟订方案,为实施留守儿童关护行动打好基础。通过调查,可以解决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的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加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的明显薄弱环节。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3)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小学要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队会等适合留守儿童的形式进行。引导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4)发挥宁夏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发挥宁夏高校的作用,特别是宁夏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小,所以更容易进行交流,把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的倾诉对象,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可以借鉴和推广宁夏大学福特基金PHE项目子项目“牵手俱乐部”的模式,让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手相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护活动,进行信件的交流,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