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区环境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大部分采掘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如废石场、尾矿坝等)通过治理与复垦,可再用于农业、林业或作其他护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一方面使被破坏了的土地不要再增加。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尽快地进行复垦造田、绿化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已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各个矿山由于矿石类型、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地质环境容量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方法、治理措施、治理思路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
2010年,湖南省耒阳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展开,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参与其中,为全省资源型枯竭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树立了典型,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参照。
深入实地调查地质环境问题
湖南省耒阳市是典型的以采煤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通过几十年高强度的开采,该市的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产值逐年下降。同时,在长期的采矿过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生态破坏等问题。2009年,湖南省耒阳市进入第二批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名单行列。
2010年6月,耒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编制了《湖南省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迈出了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第一步。
自接受委托以来,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不仅充分收集利用以往的调查与评估报告,还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耒阳市的的每一个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查,收集了矿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文、矿业地质等多方面的资料,对耒阳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有了准确而全面的了解。
“耒阳市煤矿数量众多,采煤的时间也比较长久,很多采矿的方法及技术比较落后,另外,加上一些非法采矿行为,因此,积累的地质环境方面的矛盾繁多且复杂。”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负责人介绍到。
经过调查,目前矿区已经勘查清楚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沉陷问题。这是国内矿区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工程中的重要方向。耒阳市的煤矿区开采时间已久,大多在中浅部采煤,环保意识较差,且由于一些煤矿的地质构造方面的缘故,稳固性较差,因此,很多矿区地面出现塌陷区,造成多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2011年重点治理的以新生煤矿区为代表的六大矿区因为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累计高达七八百万平方米。二是废渣问题。以红卫煤矿区阳塘村为例,据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调查数据显示,该地的一个废渣堆占用旱地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浪费了土地资源。另外,矿区很多的废渣堆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存在失稳隐患,遭遇暴雨时极易引发废渣流危及下方农田与村民房屋安全。废渣堆的存在也污染了矿区内的水质,阻塞了河道。
此外,采煤也引发了一些新生煤矿区等地方的山体滑坡,威胁到当地的交通、农田及居民房屋安全。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还使得农田的灌溉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影响农田灌溉用水。
科学规划治理工程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通过成功竞标成为工程测量、勘查与设计的四家单位之一。随后,该院完成该项目的治理工程设计方案,推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进展。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牵涉面广、投资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涉及到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此外,由于各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立足于“考虑长远、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规范管理”的原则,优先突出关系“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追求安全、经济、实效,以保障矿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设计治理方案时,根据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分布状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手段与治理方式。例如,2011年耒阳市新生煤矿区等六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内容尽管大体相同,但仍有一些差异。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矿区的环境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的心理诉求。
在工程实施方面,以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为主,以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为辅,将规模较大的矿山单独作为一项治理工程,若干小型矿山组成群采区整合成一项治理工程。这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地质环境所设计规范方案的科学性。
治理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综合效益
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响应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在设计治理方案时,充分考虑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百姓生活、农业生产的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根据制定的《湖南省耒阳市2011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年度实施方案》,推进耒阳市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不仅可以消除存在或潜在的地质灾害,减少对当地村民生命财产的危害,还能增加就业机会近4000人次,有效解决矿区企业多年来所承受的农赔负担以及工农矛盾冲突,为湖南省甚至全国建设“绿色矿区”、“安全矿山”提供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煤矿开采 环境治理 生态恢复 研究
一、煤炭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
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坏上,导致一定范围内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其后遗症有: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出现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机能受到毁灭性破坏,永久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随着工业迅猛增长,大量老矿区问题尚未解决,新矿又不断开采,煤矿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不断激化。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复垦措施相辅,以植物措施为主,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一)矿井生产、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施工过程是加强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坏,尽量不占不破坏的原则,施工过程中损毁的灌木,要制定补偿措施。
2.掘进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层,必须打超前钻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必须在其附近设置水闸门或水闸墙,在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生明显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含水层不受破坏,保证当地饮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会破坏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应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三)对矿区中废水都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矿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其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能外排,并尽量进行综合利用。
(四)工业场地绿化美化区
1.由于工业广场既是煤矿开采基地,又是职工生产生活场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满足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边坡防护的前提下营造分割林带划分功能区,同时对厂区道路和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生态矿区、园林矿区。
2.建议在办公楼前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并辅以绿地;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煤仓等产生粉尘、噪声大的生产系统四周,职工宿舍楼前,应以乔、灌林相配种植,以防尘降噪。
(五)排矸石场地
对矸石场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建拦渣坝,作用是拦蓄弃渣;二是渗水盲沟,其作用是有效排除弃渣区域沟道渗水,防止拦渣坝坝体因沟道长期渗水浸泡而损坏;三是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弃渣堆积面上的汇流洪水,四是弃渣场封闭,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区的治理
1.开采中应加强对靠近山区矿区山体滑坡的监测、监控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设置危险标志,在边缘修建排水沟,减少雨水对其的,在重点保护区修挡土墙等。
2.面对煤矿塌陷区的种种问题,国内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技术层面,对煤矿的塌陷采取一对一解决和修复,这种往往难以治本,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空间视角出发。
3.结合开采对村庄搬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煤田内农村改造建设,使村庄迁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形成规模较大的村民聚居点,公共设施得到优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二、生态恢复几种补偿制度
(一)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煤炭资源开采生态风险基金制度
煤炭资源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因此,建议建立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其资金来源于开采者、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专项资金等,其资金使用主要范围是针对开采者没有能力承担的部分。
(二)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
1.煤矿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项目可行性方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中确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开采者应建立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对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此种制度属于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由开采者筹集,资金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大小、自然环境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条件。同时,资金要保证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于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补偿。建议此项基金应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督,承担监管责任。
2.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煤炭开采者对生态污染和破坏,会导致矿区居民人身、财产及环境权益损害。其中,环境污染侵权损害有的因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经破产、关闭等原因,致使受害人无法获得适当赔偿之事时有发生。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困难,受害人要取得胜诉十分不易,即使胜诉,有时也很难将赔偿真正落实到位,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此,建立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首先,要有矿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金,资金来源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者、政府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等。
3.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借鉴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区际补偿的经验,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经济上正外部性和生态环境上的负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开采出来的煤及其附属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虽说矿业城市是矿产品的制造者,但矿业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消耗矿产品,并且制造矿产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业城市的消耗。
三、结论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灾害;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恢复
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
1 当前我国矿山环境的现状
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它不仅产生大量三废,而且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
1.1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矿山的开采都要剥离覆盖岩层,开掘大量的井巷,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因此,矿山的长时间开采,累计开采厚度的增大,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灾害,更有可能因为堆存不善,治理措施不合理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危险。
1.2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无论是地下矿还是露天开采,如地下开采常引发地表沉陷,其主要特征是地表下沉、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等,导致地下水被疏干,地表水漏失;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1.3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高潜水位矿区常常由于地表下沉引起土地盐渍化和沼泽化,导致土地丧失耕种能力。
1.4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导致土壤结构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并且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几乎不可恢复。由此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淤塞污染水体,增加扬尘,导致植被破坏、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1.5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污染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2 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因素的影响
2.1对工作量的影响。矿区具有节理裂缝发育的特点,存着较大的坍塌滑坡等安全隐患,周边矿区在受到各种开采活动以及区域范围内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影响,矿区的各个安全台的边缘存在较为明显的缝隙;边坡的角度远大于岩层的倾斜角度,随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滑坡等安全事故隐患,矿区开采区域内的底边的边缘沿着斜坡呈现较为复杂的节理性发育特点,岩层破碎情况严重,在安全平台之上可以见到有大量的崩落的岩石存在,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增加了难度,给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开展,增加了较大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
2.2对治理内容的影响。矿区的地质构造被严重打破,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频率,矿山开采原就是一种对山体岩层的破坏行为,开采作业不可避免的打破了矿区边缘岩体内所原有的应力及平衡状态,造成次生应力场的形成,在次生应力场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使矿山的边坡岩体出现变形,使岩体失去最初的稳定性,导致崩落、倾倒坍塌、滑落等现象的发生,这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内容。在巨大内外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对其他看似相距遥远而无关的区域带来较大的地质灾害,甚至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质量工程的部署开展造成较大的危害。
2.3对治理目标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的进步,在矿区发展起循环经济,建立起绿色的矿业;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有可能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对矿山的开发建设活动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恢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被破坏地质构造,实施矿山及周边区域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控。对矿区内的采空区的边坡,以及安全台等岩体滑落类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有效的减少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在对矿山已被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和落实保护措施之后,适当的种植草和树木等植被,使矿山的地质环境尽快的恢复至良好的状态。
2.4对治理时间的影响。开采活动中造成的地质构造严重破坏,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较为严重,甚至会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开展中给相关人员和工程落实造成较大的危害,使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在部署上要切实的提高和重视,也就是在各种开采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以地质结构等地质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开采活动开始之前要先进行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评估,调整防护措施,将对地质构造造成的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在恢复质量工程的开展中将地质破坏严重部位的恢复治理订立为重点恢复内容,减少地质破坏因恢复治理不善引发的次生灾害。
3 矿山环境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矿山的环境破坏生态恢复最终目的是避免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矿山环境治理,让人们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3.2坚持综合治理。在生态恢复治理过程中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措施开展生态治理。
3.3坚持因地制宜。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应在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3.4坚持多措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工程措施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4 矿山环境生态恢复的相应措施
4.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要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矿山环境监管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治理矿山环境。大力提倡清洁的投入,注重绿色科技在环保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2加强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矿山环境恢复从源头上放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矿业模式。同时采取相应的矿山环境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环境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4.3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4.4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
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5 结束语
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综述[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2] 彭军.吴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9,20(4)
[3] 康海成.矿山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措施.中国水土保持,2011,8:
[4] 吴建国;聂忠斌;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5] 陈磊.肖杰.中小型选矿厂的环境影响评价[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1期
关键词:开采沉陷;地质环境;治理;可持续;效益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ining surface subside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ing area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mining area, let the mining area in coal productio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reuse of reclaimed science aspects to a virtuous circle of the road and promot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mining subside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矿井概况
恒源煤电股份公司任楼煤矿是皖煤集团公司主力生产矿井之一,是以综采开采为主的现代化大型矿井之一,矿井位于安徽北部的临涣矿区,地处安徽省宿州市西南约30.0km的濉溪、蒙城两县的交界处,隶属濉溪县任集(任集现隶属濉溪县南坪镇)和蒙城县许疃镇。截至2009年底,任楼煤矿共有地质储量21443.0万吨,其中A+B级为12111.3万吨,为地质储量的56.5%;可采储量9758.7万吨,为地质储量的45.5%。
一、环境治理区概况
任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以恢复治理375.7亩(不含治理区外部分修建道路和沟渠)采煤沉陷地作为矿井的小型矿山公园,建成后将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休憩娱乐场所。该治理区位于任楼煤矿工业广场的西部,矿区专用铁路的北侧,紧邻矿区专用铁路,距离工业广场约1.0Km,南北方向宽约253.0~353.0m;东西方向长约804.0m,总面积250458.0m2,约375.7亩。
1、治理区开采情况
本次治理区位于任楼煤矿中二采区的上部,井下涉及区域为矿井中一采区和中二采区,其中中二采区为矿井即将报废采区。该项目治理区涉及区域范围内井下仅开采72、73和82三个煤层,其它各煤层不可采,其中72和73煤层在该区域大部分为合区开采。当前,该区域三个煤层除矿井工业广场、风井保护煤柱和中二采区上山煤柱未予开采外,其它区域煤层已基本回采完毕。72、73和82三个煤层平均采厚分别为2.60m、2.00m和2.55m,累计采厚为7.15m,开采时间为1997.1~2009.12,开采深度为-275.0~-578.2m,地表标高平均为+26.0m。
2、治理区开采地表沉陷情况
受井下煤层开采影响及人工回填煤矸石和粉煤灰影响,本次治理区范围内地表最大下沉为7.19m。当前,治理区内有积水区、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和农田荒芜区,地形较复杂。积水区位于治理区的东部区域,积水面积共计约192464.7m2,约合288.7亩,区内水位标高约+23.5m,积水深度为3.5~5.5m,平均4.5m。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位于治理区的西部区域,面积约47132.9m2,约合70.7亩。该区地表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地表标高为+23.9~+27.8m。当前,部分生活垃圾被堆积在该粉煤灰储灰场的北半部区域,堆积面积约22234.5m2,约合33.4亩(不属于治理区范围),堆积厚度平均为0.5m;治理区内其它区域为农田荒芜区,占地约10866.6m2,约合16.3亩。农田荒芜区地势较为平坦,地表平均标高为+24.0m。
二、治理区治理内容
本次任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为:
1、回填、整理积水区边坡,恢复水体功能,并修建堤坝,形成人工湖,并发展养殖业;
2、治理区内矿区专用铁路路基加宽,并砌筑路堤边坡;
3、清理治理区内生活垃圾堆积区,推平、整治治理区内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域,回填覆土,植树种草,作为绿化用地,改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
4、回填复垦塌陷区边坡,修建休闲广场,以作为矿井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的建设用地;
5、进行治理区域周围道路回填与路面硬化;
6、对治理区周边及回填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最大限度地恢复矿区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三、治理区治理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治理区将作为任楼煤矿的小型矿山公园,将成为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用地,并兼顾渔业养殖。为满足不同用地需求,治理区内各区的恢复治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确保工程治理质量;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的原则,使治理工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推广性;
3、土方二次搬运尽量少原则:治理工程由于涉及矸石回填、土方剥离和临时隔水围堰(砌筑护坡)等工程,本次设计时考虑了尽量使二次搬运的土方减少到最小;
4、便于施工原则:本次治理区占地375.7亩,施工作业面积较大,但如果设计考虑不周或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样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施工成本费用。本次设计从便于施工的原则出发,将治理区划分成三个区及两个亚区进行施工作业,统筹考虑各分区的工程,从而使设计工艺流程有利于现场施工;
5、井上下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井下工作面布局和推进情况,及时圈定地面开采沉陷区域,根据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早处理;
6、科学合理,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矿井近期开采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又要结合矿井长远发展目标最终对地表沉陷的影响综合考虑,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杜绝重复治理和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四、效益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减灾效益。
1、环境效益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美化了矿区周边环境,治理恢复了部分受开采损坏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高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化害为利,为矿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而且还处置利用了部分固体废弃物,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无效占地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美化了矿区生活环境,恢复了矿区的自然生态面貌,使矿区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因而,其环境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2、社会效益
通过本治理区的实施,可获得建设用地16.3亩(休闲广场占地),不仅能有效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占用耕地面积,能缓解该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能使当地工、农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本区工、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其社会效益显著。
3、经济效益
通过本治理区的实施,可治理采煤沉陷地375.7亩,其中可获得粗放养殖鱼塘面积为288.7亩。按鱼塘每年每亩纯收入1000元计算,则鱼塘每年可获纯收入为28.87万元。可见,其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4、减灾效益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减少了矿区采煤沉陷土地,而且减轻了因采煤沉陷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改善了沉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五、两点建议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减灾效益,有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要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以便推广和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2、加强治理区治理后的综合利用、保护、管理和维护等后续工作。
六、结论
1、恒源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治理采煤沉陷地375.7亩,工程现已结束,总治理费用为664.49万元,其中一期工程理费用为411.87万元;二期工程理费用为252.62万元。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获得休闲广场建设用地15.9亩,粗放养殖鱼塘266.9亩,铺种草地58.7亩,修建水泥路10314.4m2;
关键词:矿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范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地质灾害概述
1.地质灾害背景
三门峡市湖滨区老鸦沟矿山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角古东村老鸦沟一带,属低山区,矿区开采面积约0.03km2。
老鸦沟底宽30~50m,深60~150m,东西两侧由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碳酸岩、二叠系砂岩、页岩、泥岩及新生界第四系黄土组成。山体形成百余米陡坡地形,坡度一般为40°以上,局部为陡崖。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多组构造节理,岩体表层风化较强烈,较破碎。
老鸦沟矿区总体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脆弱。自1987年开始大量小煤矿在此无证私挖乱采,一直到2000年被关停,矿区历经了13年的开采,沟谷内堆积了大量废渣,占用了土地,破坏了植被,污染了水资源。沟谷内东西两侧分布约16个坑口,沟谷内有废渣堆10余处,最大堆放斜高有20多米,坡度一般为30°~40°,废渣堆一般宽度为10~30m,长约15~150m,高6~25m。目前矿区内废渣总堆放量达15.9×104m3,一旦遭遇强降水条件,极易引发泥石流。根据废渣堆积量,如果发生特大泥石流,一旦冲出山口,将严重威胁下游黄河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矿山的开发,来自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露天废渣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份产生的废水等大量排放,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综合上述的矿山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改善矿山环境,减轻对矿区下游的威胁。
2.矿山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
2.1通过矿区环境地质调查,结合地形测绘及地质勘查工作,查明老鸦沟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现状,分析研究其发育规律和演化趋势,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2.2针对矿区10处堆渣场前缘边坡失稳,采取前缘修筑挡土墙、后缘修筑排水渠及生物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减小河道淤积,减轻形成泥石流的压力。
二、地质环境治理目的意义
1.地质环境治理依据
国务院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十分重视,200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均把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老鸦沟煤矿的采矿活动在矿区内形成了大量废渣堆,不仅破坏了矿区自然生态环境,还堵塞了河道,极易发生泥石流,对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以及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一历史遗留的问题的治理,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2.目的意义
通过对该矿山废石堆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废渣堆的边坡失稳、泥石流等矿区地质灾害对黄河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道路、居民等的威胁;通过实施生物工程,达到固化渣堆、美化环境的效果;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恢复,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
三、矿山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位置、交通。三门峡市湖滨区老鸦沟矿区位于三门峡市南35km处,行政隶属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矿区面积0.03km2,地理坐标为:X:3854519—3855011;Y∶37531190—37531454。
矿区北部为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景区内有公路,铁路,并有市内公共汽车运行其间,交通较为便利。
1.2气象、水文。矿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3.8 ℃,多年平均降水量574.3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最大降水量899.4mm,枯水年最小降水量388.6mm,降水量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2100.9mm,最大冻土深度45cm。
矿区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大气降水沿沟谷排入黄河。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矿区北侧,坝长876.2m,坝高106m,库容5.3亿m3。
2.矿山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矿区地处豫西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强烈,发育众多沟谷。地表绝对高程393.4~509.6m,相对高差106.2m。沟谷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了大量废渣堆等人工地貌。
2.2地层。地层划分上,矿区属于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矿区地层由老至新为中生界的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中石炭统本溪组为主要含矿地层。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0~10米,覆盖其它地层之上。各时代地层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2.1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2x):上部为浅黄色、灰黄色泥灰岩,间有砂页岩,中下部为白云质结晶石灰岩。顶部褐红色风化壳明显。厚度300-380米左右。
2.2.2石炭系(C)。地层厚度32.92-94.09米,一般厚度60米左右,包括本溪组(C2b)和太原组(C3t )。
(1)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以碳酸岩为主,上中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及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及铝土页岩。底部为铁质粘土,其中含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山西式铁矿)层位。这层铁质粘土可分为铁质(或含铁质)高岭土粘土岩、铁质(或含铁质)水云母粘土岩。这类岩石呈灰色, 风化后呈黄褐色,一般为泥质结构,不规则细层状、薄层状、叶片状构造,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水云母次之。下部为紫红色杂色铝土质泥岩,中部浅灰~灰色中厚层状铝质岩;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铝质泥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下部由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常夹粉砂岩薄层而呈互层状,水平层理、浑浊层理发育,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部为厚层石灰岩夹煤层;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石英砂岩,含较稳定的煤层。
2.2.3二叠系(P)
(1)山西组(P1):上部主要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含不稳定煤层0~3层;下部为巨厚中细砂粒砂岩和灰黑色泥岩含煤两层。该区主要开采煤层就赋存于该层。
(2)石盒子组(P2):主要为杂色砂页岩和砂岩组成,顶部为平顶山砂岩,下部为含砾石的中粗粒砂岩。
2.2.4第四系(Q):主要为黄土夹钙质结核组成,上部为黄土层,下部为灰黄色、褐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局部为半胶结状态的砾石层、近代坡积物。厚度0~20米。
2.3水文地质条件
一是主要含水层:
(1)第四系含水层。岩性为砂质粘土,含水性均较差。
(2)石炭系太原组含水层。岩性以碳酸盐为主,顶部为砂质页岩, 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 中部为砂页岩、不稳定泥页岩1-3层和1层较稳定的馒头状灰岩。该含水层裂隙发育,含水性较好。
二是主要隔水层:
本隔水层为本溪组的铁质泥岩和铝土质泥岩,层位稳定,隔水性良好。
2.4工程地质条件。该区矿层直接顶板为硬质粘土,稳定性较差,间接顶板属坚硬岩石,稳定性较好。矿层直接底板为铁质粘土岩,岩性不稳定,间接底板为中奥陶世石灰岩,属坚硬岩石,稳定性良好。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987年~2000年间大量小煤矿在此无证私挖乱采,矿区历经了13年的开采,目前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废渣堆前缘边坡失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多种因素诱发滑坡、泥石流、水源污染等灾害。
3.1矿山废渣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矿区内共有坑口约16个,分布于老鸦沟沟谷内,由于矿区沟谷窄而深,可供堆放废渣的场地极其狭小,外运成本过于昂贵,自开矿以来,排出废石均在坑口顺坡堆放,大部分地段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影响河道行洪,矿区内堆放废石总量15.9万方,占地面积约40亩。由于废渣沿沟谷顺山坡堆放、自然堆积、挤占河道,堵塞水路,汛期洪水侧蚀,使堆渣边坡失稳,形成泥石流灾害,对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的生产安全以及当地居民约2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2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矿区开采近13年,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渣依山坡自然堆积在沟谷,占用了林地,毁坏了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于矿区坑口密布,来自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加之风化作用的影响,使沟谷废渣中的一些金属硫化物氧化溶解,随降水带入,造成这些地表水体细菌、亚硝酸盐及金属元素含量往往超标,水体被污染,选矿造成粉尘及尘土飞扬,能见度较低,给矿山生产及周围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1.当地政府对防范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三门峡市湖滨区国土资源局、老鸦沟所在地湖滨区高庙乡政府以及三门村村委非常重视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曾自发组织村民在汛期进行简单的疏导工作,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反应强烈要求治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2.治理方案可行,施工简单,治理效果显著
该项工程通过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工程地质勘察、挡渣墙、排水渠、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治理,施工简单,治理效果好,技术上科学、经济、可行。
因此,老鸦沟矿区泥石流治理工作的内、外部条件较好,为防范和彻底治理这一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优越的内外部环境条件。
五、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1.技术路线
为了使矿山环境治理达到经济、高效、合理的目的,首先应进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开展地形测绘、工程地质勘察等各项基础工作,取得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数据;接着开展治理方案论证与优化设计工作;之后,依据设计方案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严格按照矿山环境治理设计规格、要求进行施工,把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改善矿山附近居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科学施工。
2.技术方法
2.1对老鸦沟矿区进行1:1000地形测绘,精确标注采矿坑口及废石堆的位置;
2.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野外调查使用1:1000实测地形图;采用GPS技术定点;每个点均按要求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2.3针对矿区堆渣采取前缘修建挡土墙,后缘修建排水渠工程对废渣堆进行固定;
2.4对治理后的废渣堆实施生物工程。
3.工作标准
3.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274-2001;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3.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3.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9国土资源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规程》等。
六、治理方案
本次治理工程根据矿山环境条件和矿山环境问题,在进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治理工作,主要为矿山废渣堆放场治理工程及生物工程。
(1)挡土墙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前缘修建挡土墙,挡土墙设计套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的挡土墙标准图集《挡土墙》04J008。根据治理区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基底摩擦系数取经验值0.40,墙后填土为采矿废渣,内摩擦角取经验值40°。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按Ⅶ考虑。
依据标准图集04J008第143页,挡土墙编号ZQD6,挡土墙为M10浆砌石结构,总长650m,有效高度4.5m,基础深1.5m,总高6.0m,顶宽1.35m,底宽2.69m,挡土墙的抗滑稳定系数为1.10,抗倾稳定系数2.06,均满足要求。
挡土墙工程基础开挖3597.75m3,M10浆砌石8287.5m3。
(2)排水渠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后缘修建排水渠工程,以约束地表汇流,设计排水渠断面为矩形,深60cm,宽40cm,渠壁厚度30cm,为M10浆砌石结构。
排水渠总长度700m。排水渠工程挖方630m3;M7.5浆砌石462m3。
(3)生态恢复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实施生物工程,具备复耕条件的地方进行覆土种植,恢复生态环境,达到固定坡面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生物工程植树1000棵,厚层基材喷射种草25000m2。
七、预期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治理工程完工后,可消除该处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经济效益显著。
2.生态效益
通过对废渣堆的治理,沟谷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矿区景观得到了美化,当地居民人口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3.社会效益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立法是对矿山环境进行管理的最佳途径之一,发达国家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立法的实践较早,最早开始关注和实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是德国和美国,美国在《1920年矿山租赁》中就明确要求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德国从20年代煤矿开始在废弃地上植树;40年代英国开始制定相关的法令规章推动矿区复垦,并于50年代中期设立了复垦基金来推动全国煤矿废矿区的生态修复。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在矿山环境管理的立法方面不断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以美国的立法历史最为悠久,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的矿山土地复垦制度
(一)保证金的主要内容
1977年8月3日美国国会颁布的《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是第一部全国性的矿区土地复垦法规,这一法案标志着美国保证金制度的建立,法案最初立法的宗旨是为了处理煤炭资源开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经过1990年和1993年两次修订,该法案也适用于地下矿产的开采。
(二)保证金体系
美国的保证金包括复垦成本性保证金和补充型保证金两种类型,复垦成本性保证金必须涵盖矿山土地复垦的全成本,而补充型保证金企业只需缴纳复垦成本的部分作为保证金。
1.复垦成本型保证金。
保证金数额由环境保护局的矿山资源处确定(OSM)。复垦成本型保证金又称“复垦全成本保证金”,矿业企业在申请开采许可证时核算保证金的金额应该大于或者等于矿区环境的全部复垦成本。
在确定保证金数额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矿山种类、受影响面积、矿山地质状况、被提议的矿山使用目标和基本的复垦要求、许可证年限、预期的复垦方法和进度以及其他如水文等的标准; 2)保证金数额基于但不限于申请者估算的复垦成本,足以保证业主不执行复垦任务时,管理机关对其保证金的罚没能完成复垦任务; 3)任何许可采矿区域的最低保证金数量为1 000美元; 4)保证金数额可以根据采矿计划、开采后土地用途或其他任何可能增加或降低复垦成本的因素变化而加以调整; 5)矿山企业一次或者分阶段支付保证金,需要用折现率核算补偿额; 6)闭矿后两年内矿业主应持续提供担保金,其目的是确保复垦的彻底完成和复垦质量达到标准。
2.补充型保证金。
鉴于企业缴纳复垦全成本保证金会对企业的资金产生压力,在保证有足够资金保证完成复垦任务的前提下,矿山资源处(OSM)可以批准部分矿山企业采用补充保证金制度,补充保证金包括固定费率保证金和联营基金两种形式。固定费率保证金是根据OSM制定的复垦标准为基线,各州政府确定每公顷复垦面积的保证金费率,并核算矿业公司的复垦成本,矿业公司在获得许可证前只需要缴纳复垦估算成本的20%-60%作为保证金。
联营基金由政府成立,加入的矿业企业共同分担矿区环境修复治理风险的一种公用基金,其来源包括:加入费、开采许可证费用、开采税、基金年费和矿业主复垦违约罚金。
矿山资源处(OSM)规定,只有环境责任信用良好的企业才能申请补充型保证金。被允许提出申请的矿业公司每年缴纳一定金额的年费到“联营基金”,并注册成为基金会员,方可享受补充保证金体制的特别“优惠”政策。补充型保证金制度与复垦成本型保证金体系相比,减轻了经营状况良好、环境声誉较高的企业负担,也激励了企业寻求建立环境信用的内在驱动力。
(三)保证金缴纳形式及返还方式
1.保证金缴纳形式。
美国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的缴纳形式多样,可分为软性资金保证和硬性资金保证,软性资金保证包括资产负债表测试、资产抵押、公司(资产)担保等形式;硬性资金保证包括不可撤销信用证、信托基金、财产证书、存款单、存款账户、现金、公司担保、政府债券、可转让债券、保险等(表5)。
2.返还方式。
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的返还分为全程保证金返还和阶段保证金返还两种方式。全程返还是指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结束后,将预先缴纳的保证金一次性的全部返还给矿山开发者;阶段保证金返还是指分几个阶段返还保证金,通常在一个阶段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结束后,有比例的返还部分保证金。
美国的保证金返还以阶段性返还为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当复垦的土地经过岩土回填、土地平整、表土复原、建立排灌设施和侵蚀控制措施等复垦工序后,破坏的土地达到了可供利用的状态并通过验收,可退回60%的复垦保证金。阶段二当复垦的土地进一步恢复了生产力并满足复垦法规、规划规定的第二阶段要求且验收合格,矿山主申请返还复垦保证金的25%。第二阶段的主要要求是:①根据复垦规划,建立了植被;②符合重植植被的标准;③复垦土地无泥沙进入河流;④泾流被控制在限定的范围,无泥沙进入限定范围以外的河流;⑤基本农田复垦的土地生产力已与相似的未破坏的基本农田土地生产力一致;⑥蓄水池的使用与管理符合土地复垦规划。阶段三:当所有的复垦工作按照复垦规划完成,土地实现了批准的采后土地用途,植被生长也达到了约定的期限(一般地区5年,干旱地区10年),方可申请第三阶段验收,若合格,矿山主可得到余下15%的复垦保证金。
3.返还的回复期限。
美国各州的矿区复垦保证金法令规定复垦主管机关审批各种保证金的返还。大多数州规定复垦主管机关应在返还保证金请求提出的60—120天内,决定是否返还保证金。
(四)保证金的配套制度
美国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在实施时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制度:(1)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环境审查评价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提出申请的矿山环境的资料进行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否批准申请的法理制度。(2)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是指采矿权人在取得采矿权许可证之前,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资产作为环境恢复保证金,存放在有关管理机关,以确保矿山环境恢复工程的完成。(3)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许可证所附的文件明确规定了矿业主在矿山环境保护和复垦方面的主要责任,未取得许可证的矿山,不得进行开发活动。(4)矿山环境监督制度。矿山环境监督制度是上述三项制度贯彻实施的保障制度,设有专门的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员负责执行矿山环境的监督检查。
可见,发达国家的矿山环境监管是由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构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只是其中之一,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和开采许可证体系是保证金制度实施的基础,环境监督制度是保证金制度实施效果的保证。
(五)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美国的土地复垦基金制度不仅规定了土地复垦资金的来源,还严格规定了保证金缴纳的时间和数量,如不按期缴纳,则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而且执行过程也相当严格,确保保证金按时、全额收缴。使得土地复垦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土地复垦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澳大利亚的矿山复垦抵押金制度
(一)矿山环境治理标准
在澳大利亚,立法分为联邦立法和州立法两级。联邦政府只负责有限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主要由各州来进行。大量的各项保护法由各州制定。因此,澳大利亚各州均有自己的矿业法,但联邦政府强调在环境保护法方面重视联邦政府之间的协调。
(二)矿山环境治理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每年提交“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报告该年度的环境执行情况。如果矿业公司在矿业主管部门两次通知后仍不提交“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矿业主管部门便会考虑告知矿业权授权部门收回采矿权。如果矿业公司没有按照开采计划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或者实际情况与环境执行报告书不符,则会被处以程度不一的处罚。
三、加拿大的复垦保证金制度简述
加拿大的矿产资源分属于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所有, 由联邦和省政府分别管理其所属的矿产资源。 加拿大各省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矿业法。各省政府在其权限内, 负责矿业开发活动和矿地复垦工作。加拿大联邦政府只负责西北、育空地区和铀矿的矿山关闭和复垦工作加拿大各省政府。各省矿业法均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申请采矿权。申请者在申请采矿权时, 必须提交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关闭复垦方案, 由省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 并举行听证会, 实行公众参与, 否则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
采矿权人必须交纳复垦保证金, 复垦保证金要保证在该矿山关闭时,能够支付土地复垦的成本, 达到保护矿山环境的目的。保证金的数额根据矿区的面积、开采方式、矿区的地理、地质、植被和气候情况而定。复垦保证金的形式有现金、支票、定期存款、政府债券、信托基金、不可撤销信用证、资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形式 。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由政府收回矿区, 矿区复垦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 保证金退还给矿主。对矿山的监督工作由由专门的观察员承担, 观察员有权命令关闭矿山。如果矿山没有完成复垦, 政府将不予退还保证金。
参考文献:
[1]张凤麟.发达国家矿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J中国矿业,2006,15(9):5一8.
[关键词]煤矿 地质 勘探 开采 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15-1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煤炭能源的愈发依赖,但是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却不容小觑,那么要如何协调煤矿开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因为煤矿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在还没有找到可以代替煤炭的清洁能源之前,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提升煤矿勘探、开采技术和加强煤炭开采的法律法规建设来完成。
1常用的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地质勘探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进的煤矿勘探技术也层出不穷。基于煤矿地质的复杂性,只是单一的采用一种方法进行地质勘探很难准确把握煤矿位置和煤层瓦斯情况,因此,当前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勘探技术想结合的办法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当然技术的提升离不开勘探设备的升级换代,我们也必须加强先进地质勘探设备的引进工作,从而最终确保地质勘探结果的准确性。以下笔者将介绍几种目前比较常用的煤矿地质勘探技术。
1.1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是主要是利用地下介质不同的密度和弹性差异,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观测对大地的影响,并且通过检波器接收和观测地震波向下传播时遇到密度和弹性不同的介质发生的反射和折射情况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这样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对于煤层较浅区域我们可以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技术,对于深埋超过地下八百米的深矿我们可以采用深层矿井地震勘探技术。由于深矿地质条件复杂、操作空间有限、不明因素众多,所以深层矿井地震勘探技术也主要包括具体四种不同的方法。首先是槽波勘探法,即通过激发导波在煤层中的传播,通过观测导波的传播特点来推测煤层的间断性,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是探测距离较大,精准度也比较高;其次是瑞利波勘探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激发界面附近进行传播的瑞利波(即面波),然后收集该瑞丽波,并分析其相对的速度和波长曲线,最后分析出相应煤岩层的地质状况。再者是震波超前探测技术 ,即通过发射地震法,在矿井有限的空间内多点多位置布置震波激发点和接收点,采集尽可能多的反馈数据以供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方法。最后是井巷二维地震探测技术,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深矿地震勘探技术,即为了避免不同波种和不同性质的地震波在接受时在不同分量上有不同程度的突显,在布置激发点和检测点时,根据煤岩层分布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沿测线进行排列,便于数据采集。
1.2地质雷达勘探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地下各类介质不同的电阻率、介电常数等参数差异,通过发射高频电磁脉冲波来探测煤岩层地质的一种物理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利用雷达技术可以很清晰精准的显示出在一定范围内岩石、瓦斯、水体的分布情况,进而为煤矿的开采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
1.3矿井瞬变电磁技术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矿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非接触类的探测技术。这种方法在工作时,发射和接受回线边长依据采掘空间断面的大小选择,能够加大发射功率和接收回线匝数增加二次信号的强度,进而可以增大瞬变电磁法的顺层。
1.4无线电波透视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向地下介质发射高频无线电波,然后观测其高频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衰减状况来判断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和形态的一种技术。但是由于这种技术是从国外引入,目前使用范围还不是很广泛,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所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5高密度电阻率法
这种技术主要是以岩石介质的导电性为基础,通过在人工建立的稳定电流场内观测、分析电流的分布状况,以达到勘探和找矿目的的一种物理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是测点密度大、多极距和多装置形式,并且可以通过求取不同比值参数从而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这对于排除煤层瓦斯分布位置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煤矿开采引起的主要地质问题
当前我国因煤矿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地质问题非常突然,其中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三大类。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没有做好地质勘探调研工作而盲目开采导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矿井突水、瓦斯气体泄露及爆炸等,这些地质问题对矿区百姓和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都有巨大威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由于煤矿开采活动而引起的煤层、煤矸石等地质体中有害物质泄露而引起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等污染问题。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以及动植物栖息地资源等方面。
3强化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
强化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不是只是纸上谈兵,需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各矿产开采企业和各级监管部门必须端正态度,提高对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视程度,强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意识,建立起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且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层面、资金层面、方法层面和法律层面的错层保障。有句谚语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也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情,待需我们共同努力长期坚持。
3.1提高煤矿勘探和地质调研的技术水平,以技术提升地质治理水平
我们的地质勘探工作除了要对煤矿具置进行勘探以外,还需要对矿区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并且针对矿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进行具体分析。另外还需要注意勘探矿区的水文状况,理顺矿区水文分布规律,研究矿山开采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规律,为控制矿区水污染及治理工作提供精准依据。最后需要对煤矿开采区域的瓦斯地质进行勘探和调研,注意瓦斯来源、分布规律和扩散条件等,这同样是为矿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精准依据。
总之,我们需要要注意总结各种可能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地区分布规律、地质灾害覆盖程度和影响范围等,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出一套地质环境指标和地质环境治措施,同时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等,以便在技术层面更好的防范和治理地质灾害的发生。
3.2拓宽煤矿地质治理的融资渠道,以资金拉动地质治理进程
煤矿地质治理不是朝令夕改可以完成的事情,他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只有依靠资金的投入才能拉动地质治理的进程。关于地质治理的资金投入必须拓宽融资渠道,首先是对于部分国家控股的煤炭开采企业,治理自己需要由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其次,对于新建或在建的私人煤炭企业,治理自己应当由企业自行承担。再者,地方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进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然后再比例分配收益。最后,政府应该对于地质治理的投资或者项目建设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预拨部分地区环境治理资金用于地质环境的治理。
3.3建立煤矿开采生态补偿机制,以常态化立体化的方法确保地质治理效果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环境治理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起相应的生态开发补偿机制,我们应当效仿这种机制,以确保生态资源可以实现有偿使用和循环利用。建立煤矿开采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可以制定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条款,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治理资金库备用。其次,根据我国煤炭开采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依据谁开采谁治理的治理原则,制定一整套的煤矿开采生态治理行业规范,确保煤矿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有范本可行。最后,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实时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专家、媒体和群主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地质环境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3.4完善矿山开采行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确保地质治理的执行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煤矿行业的法律法规同样不尽完善,这就给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法律保障是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石,然而在法律上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环境执法监管部门很难确定自己的权利范围是只有监管的权利还是可以促使企业强制执行等,因此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保护 治理
1 我市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矿业经济发展迅速: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增铁矿资源储量516.3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7108万吨;2007年,矿业采选业总产值15.75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99亿元,年递增15%;矿业总产值338.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当年价),比2005年增加179.4亿元,年递增45%;实现利税34.55亿元,利润16.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3.6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消耗,这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矿业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开采进度。这也就随之给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虽然因地质环境保护问题造成的事故较少,但地质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不论对于矿业企业自身安全生产,还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都是负责任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近些年,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7年,全市矿山年排放废水348.97万吨,处理253.3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72.6%;尾砂(粉煤灰)年排放65.2万吨,年处理利用量9万吨,处理利用率13.8%;废石年排放量94.49万吨,年处理利用量40.69万吨,处理利用率43%;矿山恢复治理面积达到82.2公顷。但是必须指出,未来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截止2007年底,全市矿山历年累计积存尾砂288.43万吨,废石1121.95万吨,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337.73公顷(占全市面积的0.74%)。矿山的生产活动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将有所增加,导致采空和疏干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地下水均衡破坏、矿坑突水等。2011年我市共发生三起地质灾害。因此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我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3.1 注重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凡是地质灾害,都与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对影响范围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最小,达到防灾减灾的根本目的。
3.2 注重综合治理、有效防护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治理方式,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只有各种措施配置合理,才能根治灾害。
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1 加强已闭坑矿山土地分类管理
遵循“区域开展、重点突破、解剖典型、控制一般”的原则,依靠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填表调查,对典型矿山进行实地调查与核查,查明全市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重点查清闭坑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提出矿山土地用途转换方向和治理恢复意见,为矿山环境开发式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建立矿山土地转换使用制度与模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投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加速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进程。
①宜“建”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建设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由地方政府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可按建设用地出让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招拍挂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
②宜“农”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农业和果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③宜“林”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林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4.2 加快矿山废弃物处理
矿山废渣、废石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开采矿山会造成采坑区,现许多矿山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配比进行回填,不仅减少了运输别的材料回填带来的巨大资金成本,而且也直接处理了废弃矿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节省了废弃物处理成本。
4.3 加大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同时由于矿山开采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疏松,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难。
从治理技术上讲,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治理开始,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我市正在进行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有分宜县双林镇废弃煤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渝水区因资源枯竭关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渝水区下村镇航桥村岩溶地面塌陷勘探项目,总投资1000多万元。
4.4 加速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开展矿山环境现状调查,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程度,制定分期治理方案。建立并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提高矿山准入门槛,禁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提高资源利用率。新建矿山应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并按规定存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属采矿权人所有,实行专款专用,在矿山环境治理完成后,经验收合格,返还全部保证金及利息。目前,省发证矿山基本全部实施保证金制度,市县发证矿山正在逐步实施。
4.5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题目,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职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5 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通过长时期地监控与治理,进行有效地引导,才能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而且,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开发,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切实实施,才能最终有效加强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江发.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