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这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容忽视。
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而在现在的中学当中,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
第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而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必然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二)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三)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长期跟踪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
2.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3.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
(四)积极疏导,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人格;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抓住有利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习作为宣泄,保持阳光心态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主渠道。如何通过此门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任课教师进行教改的出发点。本文拟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22-02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体验式学习之父David Kolb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即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体验、反省、思考、实践;这种学习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比较吻合。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反思、概括、讨论、评价等活动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大学生体验是学习的重要过程。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和现存问题
1.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笔者以“体验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有上千篇相关文献,其中大部分的文献是在最近几年发表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运用广泛。检索的文献不仅包括了理论研究、模式探讨和实证研究,还有了许多的实验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日益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从一开始的摸索阶段进入到实际运用中:内容设置来看,部分章节尝试开展体验式教学,发展到全部教学内容使用体验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经验总结越来越丰富,内容提升越来越完整;教学环节来看,注重环节的相连性和完整性,包含了导入、体验、反思、讨论和评价等基本环节;从教学方法来看,种类繁多,包括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法等。
2.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现存问题。随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推广运用,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第一,教学目标完成欠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基础性公共必修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实际运用中发现,不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师资队伍、场地等方面的重视差别,教学实施中呈现出体验课活动化和游戏化倾向。学生只是对活动部分感兴趣,忽视内心体验和提升,很难达到预设目标。第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热身、体验和分享。不管在哪个环节,学生们是否全身心投入可以决定体验式学习的成功程度,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热身活动,却在体验环节敷衍了事,而分享环节却只推出学生干部或积极的同学发言。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者需从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课的积极性。第三,师资队伍水平层次不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缺乏体验式教学实操能力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用老式的教学思维指导新式的体验式教学,如过分地关注教学流程和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冲突,在分享环节中不能有效化解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内心矛盾。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体验式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师生互动中要注重思维和心灵的充分交流。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营造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但不能忽视个体同学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使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体验后能开展自助。
2.以激励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是非学科化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过多的心理学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得到成长。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时要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作指导,采取积极的力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充满信任的良好沟通氛围。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上课反应,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问题和见解,这样才能达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3.以动态反馈为主。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循环模式,授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课程开设中,教师们要扮演好“引导者”、“协调者”、“观察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表现情况,活动结束后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抓住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在环境适应、人格发展、情绪调节、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理论观点,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四、深化体验式教学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重点应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提升,提高自助和助人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在体验式实践教学中,教学者仍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原理和知识点,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空谈内化和实践的训练过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获得的能力会微乎其微,那么该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空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提升:通过目标和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先产生情感共鸣,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最后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效果。鉴于以上情况,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势在必行。
2.推进和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第一,深化理解、转变理念。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适合体验式教学,因为体验产生感受,感受形成反思,反思改变认知,认知影响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性。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体验、反思和行动,重点在体验。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转变重理论轻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理念,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熟练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情境,寓教于体会反思中,做好课后总结,提升体验式教学水平,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第二,与时俱进、创新体验课教学体系。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需要深入和细化的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等,这些都是有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地方。其次,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科学管理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既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又能保障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体验式教学的评估系统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确定。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取“考查+问题解决能力检验”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弱化了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也就是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测试。因此,体验式教学体系需要确定教学效果评估的具体标准,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深入和细化,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深化体验、积极塑造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http://.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围与程度不能兼顾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学生和少数心理障碍学生的教育和治疗。发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课与宣传活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心理消除心理疾患。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和能力;矫正治疗注重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深入学生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然而,矫正治疗的是少数,影响程度停留在浅层。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长补其短。
(二)对生命教育的误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主题多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只在涉及自杀预防问题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识的薄弱。事实上,生命教育本应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基本上是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与高校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为教育者接纳[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学术式的学习只是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识应用。
二、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表现。因此,说教式教育会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知道生命可贵,爱惜生命;教育学生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学会宽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论基础。《孔子家语》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恶?”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学习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经验加反思。罗杰斯(Carl Rogers)则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4个特征:个性化参与,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优势在于有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库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从具体体验,到反思性观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动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学习效果更佳。而且实用智力和默会知识,例如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实践基础。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国创办了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训练学校,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P9)。后来体验式训练的对象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训练目标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广泛,例如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法等。
三、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涵义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结合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推衍出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骤如下:
1.具体体验。要求教育双方都了解大学生日常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投入到实际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感受和发现。此环节可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
2.观察反思。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感受和领悟。此环节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3.抽象归纳。体验者在自己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基础之上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重建。
4.主动实验。体验者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先前总结出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其效果加以验证。毕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常识,更多地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整个体验式生命教育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反思性、缄默性等原则。
四、体验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亲身体验法。大学新生都会在入校伊始出现不适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推出“大学生适应不良”这个主题,以大学新生的亲身体会为基础,掌握适应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珍惜生命”、“亲子关系”的主题,可以由大学生扮演父亲或者母亲角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照顾“孩子”——一枚生鸡蛋,尽可能地保证它的完整,并主动为之赋予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使大学生感受到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
实地考察法。去医院、工厂、企业、矿井、农田等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作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未来的生活变得形象生动。
案例分析法。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为什么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失恋了怎么办?能不能同居?这些都是年轻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为澄清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学生恋爱的典型案例引发他们对正确恋爱观的思考。
当然,高校心理健康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还很多,可结合应用。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听与体验的机会,将心理学知识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思考与验证,深入学生内心,激发潜能、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 考文献:
[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2]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在美、欧、中等国家发展起来。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笔者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将项目化教学引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朱营周(2001)提出,应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方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龙晓东(2003)提出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总体来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某一方面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深入、具体,操作指导性强,值得借鉴。
二、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12)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15篇文献,其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只有不足7篇。通过分析已查阅的有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研究层面:潘柳燕等(2007)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认为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实践研究层面: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调适+网上辅导+学年论文”;潘柳燕等(2007)认为,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特性、四个延伸、五个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从已查阅的国内有关文献看,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研究和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与总结两个方面,这反映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三、关于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两个方面。
(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倪海珍(2010)认为,将项目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朱佳雯(2012)认为,项目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
(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类型,分别探讨项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主要表现在:一、现有研究虽全面但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够新。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现有成果理论阐述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较少有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1).
[2]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与学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样适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评价进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华山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务部门仍然沿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
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行有效教学评价,必须突破以定性为主、固定单一的传统方式,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评价内容的侧重,注重并提倡过程的、发展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分配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估。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定的教学目标既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就是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否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宗旨,学生的所学所感是否能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是否实现心理问题的矫治,而不是以达到对心理学系统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一般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是否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过大,切忌泛泛地把“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节课的目标,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课堂中可以训练、培养和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小而实,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操作,要力避课堂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或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和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改善、学生心灵获得成长为标准。即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扩展了视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是否了解了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简洁、不复杂,一节课的教学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教学内容应体现出非预定性、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应该以“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学科”为逻辑。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少数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全体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一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为重点;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三要紧扣活动课目标,循序渐进,按照年龄阶段设置内容。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较少采用静态知识传授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活动为主,注重体验和感受,学生通过体验,从而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能亲历“感受―分享―感悟”这一心理成长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组织严密,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参与者有安全感、亲切感。
2.活动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有自觉的活动感悟。
3.活动过程体现对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的有效引导。
4.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充分满足活动的实施完成,激发学生兴趣。
5.活动过程体现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6.活动过程呈现心理感悟的环节,重视分享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
7.教师恰当运用心理引导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8.教师善于抓住活动进程中的发展心理感悟点,根据活动生成及时调整活动思路,展现教师灵活有效的指导艺术。
9.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能关注和调动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都是主角。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我们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促进发展的教育,对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指标,而应以学生的心理是否得到成长,心性是否提高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形成性多元评价体系指导下,一方面教学评价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外一方面,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质性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质性评价方法颇多,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以及情境性测验,等等。具体来讲,质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行:第一,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说,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第三,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达成了当堂活动课的目标。第四,教师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只有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2.情境评价。情境评价是针对书面考核成绩对评价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不足而提出的。情境性评价是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就是要“找到不仅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境情”,学习效果在情境中评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它是一种既便于操作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