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干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健康干预

第1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键词:寄宿制; 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组成的“教师伴我成长”小组改善实验组的师生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上产生了效果。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多元性非常接近现实生活,感染力极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学校心理教师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寄宿制儿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引导,让寄宿制儿童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方式。寄宿制儿童通过团体辅导,能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和同伴关系的加强注意到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更好地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所以团体辅导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干预方法。它对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塑造个性,充分地发展自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寄宿制儿童现状的了解,我们发现能做的相对于他们的需求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心理教师力量有限,只有发动寄宿制儿童的家庭链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的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一现实的张力和矛盾得到解决。

(一)家庭方面

针对寄宿制小学一些学生出现的亲情缺失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避:

1.加强寄宿制儿童的感恩教育

学校在日常的办学工作中就要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可以从每个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得以体现,进行感恩的主题活动,教会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良苦用心。

2.寄宿制小学还应加强家校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寄宿制儿章大多离家比^远,而且父母大多在农村或者外出打工,学校可以趁家长会和儿童节之机,组织校园亲子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家长会的质量,而且也改善了寄宿制儿童亲情缺失的状况。

(二)学校方面

如何让寄宿制儿童从心理上更加信赖教师,教师如何弥补寄宿制儿童情感的缺失,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

1.多元化的团体辅导。通过和寄宿制儿童的交流发现,不论是生理卫生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或者是行为方面,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团体辅导方式去慢慢改善。对他们普及一些必要的生理常识,倡导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恩;人际交往小组,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小组,培养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培养自制力,纠正行为偏差等。

2.兴趣小组。寄宿制小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寄宿制儿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人际的交往,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寄宿制儿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独自一人解决,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时,能自己及时处理,照顾好自己。

3.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寄宿学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多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寄宿学生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课余生活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质量。

(三)、转变服务理念,挖掘问题中的优势

当我们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时,还是要多挖掘现实问题里的优势。

1.挖掘寄宿生活的亲情补偿功能

“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学生在较小年龄就离家进行寄宿,亲情的缺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与困难。寄宿学校要使学生在寄宿期间学有所长,但也要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使人格发展健全。在英国公学的宿舍里,舍监和保姆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训导,他们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长者。舍监与学生一同进餐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家做客,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舍监和宿舍成员共同营造宿舍这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个用爱心浇灌起来的集体,既可以给远离父母的学生以家庭的归属感,又可以使他们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的寄宿制小学也应该借鉴英国公学寄宿制舍监管理的经验,为学生宿舍配备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宿舍管理员,他们既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与监护,又要努力将宿舍营造成“替代式家庭”,给寄宿生以亲情的呵护与照顾,补偿寄宿生亲情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探索寄宿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

寄宿制小学在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从而引起情感缺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同时寄宿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方面,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在英国公学优良的寄宿制传统与文化中,由于寄宿的集体生活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至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就提到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的可行性。他认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是把他们互相隔开,而是尽力设法使他们呆在一起。年龄大些的儿童从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到了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而年龄小些的儿章则通过与年长学生相处以及向他们提问,从而加快对所学功课的了解,并因而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之见增长。现实生活中,有的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始了相当于“级长”的尝试,取教师管理与高年级寄宿生干部配合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管理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观念与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二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邹泓.i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闪素的研究.1998.

第2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 孤独感 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

一、引言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不仅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儿童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儿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因其社会经验不足,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1],在我国约有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儿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社会现实,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典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一)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使儿童产生被遗弃感,并导致自尊心的下降、自信心缺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2]。

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3]:第一,师生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是学生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第二,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第三,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其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第四,认知因素与儿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儿童的孤独情绪的干预和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团体进行干预,增强团体的接纳性,优化团体氛围[4]。

(二)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是非常消极的自我防御形式,会让人变得敏感、羞怯和自暴自弃等。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的不利,一个儿童如果内心被自卑心理填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的身心发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5]。

存在自卑心理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6]: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往往在正式参赛时会临阵逃脱;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词汇贫乏等;常常贬低、妒嫉他人;怕羞过度,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总结

本文从儿童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视角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孤独感、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三种典型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为类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洁.新时代下教师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商界论坛,2013(19):328-329

[2]梁艳.浅析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因素及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10):474-477

[3]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4-88

[4]李昱霏,王继玉.近十年来我国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9):287-291

第3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我国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并逐渐由单身流动转为家庭流动,于是出现了大量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2005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已经由2000年的1410万人增加到1834万人。流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队伍越来越大,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来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加以梳理。

一 概念界定

查阅文献发现,研究者很少专门给流动儿童下定义,有些即使给出了定义也基本相同。比如直接引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里的定义,即“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或在此基础上概括、延伸。像余益兵等把流动儿童概括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金灿灿等则界定为“随父母离开家乡外出生活学习,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没有流入地户口的6~15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所以,在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上,学者们基本是达成一致的。

二 研究数量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流动儿童,能搜到几千条记录,而且由题目可知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在日益丰富。但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是怎样一个趋势呢?分别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限定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时间限制为2000~2011年加以搜索,结果分别有48条和50条记录。其中中国知网上涉及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数量为:

可见,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在近年来基本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显然也并未达到有些学者说的“近两年有关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数量激增”。所以,对这一研究现状应该有清晰、客观的认识,既不能盲目乐观,更要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三 研究内容

总结发现,近年来我国对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主要是调查、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且多以各地方为例。调查涉及多种心理维度,如心理幸福感、孤独感、抑郁等。很多研究表明,整体上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自我评价低、抑郁和孤独感较强、自信心不足。但也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或以上水平,并未出现学习适应不良。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流动带来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变化对个体智力、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2.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研究。综合发现,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王文忠等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是家庭环境作用于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和同伴关系的中介因素。吕绍青等认为现实中的不平等造成的排斥、歧视[8],也可能使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加重心理负担。邹泓等发现,教育资源享有状况、师生关系、学业行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3.从其他视角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还有些学者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比如唐咏,郭志巧分别从生态学和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该方面的内容,值得提倡。

四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从简单的现象描述、浅显的理论分析、定性研究,到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的探索,量化研究,再到制定干预措施及实施、评价,经历了逐步深化、细化、系统化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然而,暴露出的问题也应特别注意。

1.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混乱。如果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完善统一的研究工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采用的方法基本是问卷调查、量表测量,个案研究和严谨的实验研究很少。且问卷和量表的使用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时候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得互相矛盾,缺乏可比性。

2.取样不平衡。首先,大多研究都是选取某一个地方的流动儿童作为被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其次,取样多是小学和初中的流动儿童,忽略了更小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在学校的被试,这样就不能纵向、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

3.对流动儿童存在刻板印象。大多是从弱势、问题方面开展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忽视了流动儿童的积极面。虽然流动儿童属于社会特殊群体,需要更多关爱与帮助,但不能因此就被贴上“问题”的标签。其实有些研究已显示流动儿童没有适应、自卑等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积极的导向,更多地去挖掘、宣传流动儿童积极的方面。

五 研究展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在今后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和谐的研究氛围;其次,以更丰富的视角去研究,覆盖更多流动儿童,使得研究结果有可比性,推广性;再者,重视纵向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完善研究工具。

总之,流动儿童是随着中国改革和发展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所以,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加强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更好地为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

[2] 郭志巧.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J].江南大学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3] 金灿灿,屈智勇,王晓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

[4] 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

[5] 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

[6] 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7] 王文忠,徐莎莎,刘正奎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8] 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J].战略与管理,2000

[9] 邹泓,刘艳,李晓魏.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

第4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厌学心理:有人认为家庭生活维度(主要评价亲子关系的好坏)、同伴交往维度(主要评价同伴关系的好坏)、学校生活维度(主要评价儿童在学校中的感受以及是否喜欢上学等问题)的好坏与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讲,要让儿童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形象、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主动与他们探讨相关话题,如“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等。帮助他们尽快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厌学是由于抑郁、焦虑或者其他心理障碍,就要对症处理。

儿童抑郁症:要注意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当孩子表现为不愉快、游戏的兴趣减少或缺乏、不与小朋友在一起而喜欢独处、哭泣多、睡眠过多或过少、进食量减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对生活和学习没有兴趣,严重者出现厌食和轻生的念头和行为,甚至头痛、腹痛、腹部不适、头晕、胸闷、无力、无欲望症状时,就要注意抑郁症的发生。儿童抑郁症可有药物治疗,当然也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儿保工作者如果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可以在配合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要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患儿配合医生的治疗。

儿童焦虑症:从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焦虑症。儿童焦虑症的发生除有遗传因素作用外,与患儿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的效应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交活动发生作用。在所有这些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无疑为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有遗传易感因素的儿童在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更易发病,在做好孩子心理治疗的同时,要教育家长帮助儿童克服焦虑情绪,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群体项目,可以帮助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摆脱焦虑,并可使其逐渐对集体产生兴趣;参加游泳、溜冰、滑雪等运动,有利于孩子克服腼腆、胆怯、自闭等弱点;参加下棋、钓鱼等活动,有利于孩子克服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和缺乏自制力等弱点。

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以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刻板为典型的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则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我国按一般低患病率估算,孤独症儿童约10万,儿童孤独症是慢性病程,预后好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幼年语言的发育状况、智商的高低、训练教育及疾病干预时间的迟早有一定的关系。儿童保健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以专业知识及时发现患儿,使其早日进行正规的训练和治疗。

讨 论

儿童心理问题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儿童保健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遇到儿童心理问题,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更新儿保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儿童保健工作更全面、更完善。对于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患儿家长往往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心理障碍或者早期表现,儿童保健工作者就要凭借专业知识及时发现患儿,使其早日进行正规的心理辅导或治疗。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心理行为保健,不要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才去求助心理医生。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还要重视儿童情商的教育,幼儿到四五岁时,脑量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

儿童期是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卫生工作应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贯穿始终,并伴随整个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不仅要重视体格发育,还要注意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唐光政,陈红卫,潘顺英.儿童心理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7.

第5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第6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也在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所以要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学期儿童,需要重点培养儿童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儿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需要具有健康体魄,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重点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

1.先天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其存在智力障碍以及先天畸形,生理方面缺陷、肥胖等。还有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一步导致这一部分幼儿先天便患有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方面障碍。

2.心理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每个发展领域都存在相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幼儿从两岁到七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是非标准和行事态度,也会出现反抗行为,对成人的要求,不会向以前那样听话。这个阶段是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3.自我意识

幼儿早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对于人格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其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侧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4.家庭及幼儿机构影响

对于幼儿一日而言,其生活过程中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家庭以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场所,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幼儿自身心理变化带来直接影响,对于幼儿去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家主要依赖父母,在幼儿园则是依赖教师,所以如果幼儿所处环境不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心理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三、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幼”已经从较为单纯的满足下一代物质需求逐渐发展为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教育行业中关注话题。所以要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蕴含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倡导玩中学,游戏是独立性培养以及合群性培养的最好方式。

2.心理环境建设

不仅仅需要对幼儿自身安全和舒适程度给予保证,与此同时也需要能够重视对幼儿自身心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保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不去责备幼儿,虽然他们心理年龄比较小,但是幼儿对于这方面的心理氛围要求则较为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是幼儿最为依赖的人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不可只凭主观意识,从而觉得幼儿自身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进而便不会去顾忌幼儿自身的想法,做出一些伤害幼儿自身的事情。

3.幼儿工作者的素质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教师人员自身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已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幼儿教师人员通常都是毕业于高职专科院校,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儿童的表现心理不能做出有效分析以及矫正,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做出相应干预和防止,对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处理幼儿特有心理方面问题过程中,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对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与此同时也将恶化幼儿心理问题。

4.家园共育

第7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键词] 心理卫生;儿童;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9-02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535 counselees of children

LIU Yun, HUANG Gao-gui, CAI X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Kunming, Kunming 65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ldren counselees. Methods: Data of 535 counselees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as analysed, including age, sex, chief complaint and syndrome. Results: The problems consulted in the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mainly focused on learning difficulties(23.9%),Adjust disorders(14.6%) and speech disorders(7.9%).The problems consulted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χ2=309.15,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Children; Psychological consult; Psychological problem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昆明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调查选择2008年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部分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心理咨询室患儿535例,其中,男348人,女187人,年龄1.2~17.8岁,平均(8.80±3.28)岁。

1.2 方法

对2008年1月~12月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患儿535例门诊咨询者的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入选标准:有详细、完整的资料记录;直接咨询者,不包括陪同人员和咨询者;多次咨询者仅选择首次心理门诊咨询记录卡进行分析;咨询问题分类参照相关文献资料[1-3]。

1.3 统计处理

以Excel为基础,自编统计处理程序进行构成比、百分比和χ2检验。

2结果

2.1 就医原因分析

535名患儿来医院就诊的前三位原因:学习困难、适应不良和语言问题,累计占46.4%。见表1。

2.2 不同年龄就诊原因分析

见表2。3岁以下组以语言问题为主、3~6岁组以适应不良为主、7~12岁组和13岁以上组以学习困难为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2004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因此,开展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作为儿童医院的一项新工作势在必行。

调查发现,本组资料学习困难是来医院咨询的第一位原因,占23.9%。在咨询问题类别上存在年龄的差别,如3~6岁组为适应不良,占28.5%,此年龄段儿童面临的主要是适应问题;而7~12岁组儿童上学后,家长和老师最易发现其学习上的问题,所以咨询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困难,占34.9%。其中,大部分是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的,说明老师、家长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上有了新的变化,意识到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此,建议加强儿童学习困难专科的建设,以应对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娜,王贺茹,李梅,等.专业门诊儿童心理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03-505.

[2]AE Jongsma(著),田璐,梁凌寒,臧伟伟,等(译).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8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关健词 留守儿童 成长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11-02

一、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特点

(一)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会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三)情绪失控

多项数据调研表明,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没能耐,家里穷,才被迫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学校可采取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调查、摸底与登记,并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与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联系平台,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情况及时与父母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爱。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入相关的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防微杜渐,将危险减到最小。

(二)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释站等,传授学生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学生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心理困惑,解开心灵上的疙瘩。其次,一旦发现留守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教师在处置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渲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比你知道”“我就晓得”“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同学生说话,如“我能体会”“我理解你的处境”“你觉得怎样做才合适”等语言同学生交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学生一般能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午人的网吧、游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呼吁社会成员多关心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为他们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四)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第9篇: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56-02

【关键词】 自我;意识;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2]。目前较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3-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变,城镇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容易被忽略。笔者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10]对海口市美兰区9所学校四~六年级136名城镇留守儿童进行评定,以相同年级的156名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旨在探讨城镇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为城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美兰区9所学校四~六年级留守儿童136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70名,女童76名;平均年龄(11.93±1.17)岁,受教育年限(5.12±0.84)a。对照组为相同年级的非留守儿童156名,其中男童76名,女童80名;平均年龄(11.96±1.12)岁,受教育年限(5.04±0.83)a。2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取得监护人、教师及儿童本人的同意。

1.2 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测查工具,该量表是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1990年由苏林雁等[11]进行中文标准化及修订。该量表重测信度间隔2周为081,间隔3个月为0.74,Cronhach's α为0.61(合群)~0.75(行为);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教师报告量表、智商、学习成绩均有较好的相关,临床应用对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单纯性肥胖、躯体疾病儿童有鉴别作用[10]。量表由80个问题组成,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回答“是”记1分,“否”不记分;部分题目为反向记分。总分或分量表分越高,表明自我意识水平越高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由经过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对学生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以班为单位,由学生自行填写。测验者当场发卷当场收回。为保证调查质量,采用无记名问卷,且填表时要求教师不在场。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编号,备用。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年龄、受教育年限、量表总分及量表因子得分进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留守儿童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儿童从婴儿期起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趋于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异[12-13]。目前留守儿童面临着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缺席”问题,从而导致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焦虑、幸福、满足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存在较多情绪问题,有必要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同时,多了解其情绪方面的体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温情与关爱,在遇到困难、打击时常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地步,故不容易体验到幸福和满足感。

然而本研究未能发现留守儿童行为、智力与学校状况、躯体外貌与属性方面与对照组存在差异,说明留守儿童在校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自信心受损尚不明显,这可能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从而转向对外界寻求帮助、在学习上寻找慰藉有关。本结果与罗建国等[14]报道结果不同,可能与儿童自我意识存在城乡差异有关[15]。然而这一结果并非提示城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少于农村儿童,相反城镇留守儿童的情绪等问题被掩盖在“正常”的行为以及学习成绩之下,使其更难发现、更容易被忽略。

总之,城镇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提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除关注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学习问题外,需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父母式的关心、指导;另外也提醒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进一步从儿童情绪问题、幸福体验和满足感方面深入筛选研究,从而及时发现并干预其心理问题,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3]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6):633-634.

[4]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 (7) : 639-640.

[5] 张斌,傅小悌,岳慧兰,等.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学习的适应性.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69-71.

[6] 吴泽华,曹伟华,喻洁.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社会观察, 2008 ,9 (中): 260-261.

[7] 乔良,陈希予,袁萍,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 108-3 111.

[8]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9] 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社会医学,2008,5(1):49-52.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09.

[11]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4-19.

[12]WOLNAM BB.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c,1982:454-456.

[1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罗建国,赵红,周碧英,等.外出务工者的留乡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6,1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