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国民经济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调查

第1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建议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历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转向“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在于消除陈旧核算体系下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核算内容不完整、生产范围过于狭窄、核算方法缺乏创新等等。其中,提出并使用过两种模式相互混合的形式,随着国际形式的转变和苏联的解体,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开始并确立使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新核算体系,并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型。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根本不可能在转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同时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不管是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同时,依旧存在许多不同的问题。

在1996年召开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就曾对我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方案和策略两个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主要论题之一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模式转体是否应该一步到位?这一问题又涉及了三点:一是核算体系的方案设计是否要一步到位?二是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否一步到位?最后是已有方案实施是否一步到位?当时与会讨论者认为,确立“目标模式”一步到位是有利于核算改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其方案鉴于方案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采取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但是方案的实施应该是逐步试点、逐步摸索。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仍然还在不断进行中。当前情况下已不再是围绕何种目标模式的选择了,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核算体制,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经济和核算研究的工作人员们仍在不懈地努力着。

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不足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市场化产出来具体衡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在目前的生产总值中,只能单一的看出经济产出量或经济效益的情况,经济核算仅仅只反映了经济的运营,没有显示出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采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缺席无法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因此,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凸显了它的不足,并表现在:

1.忽略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损耗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

经济活动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却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其资源的开采成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本身应有的价值,使得自然资源呈现低价或无价。其结果是抬高了当前时期经济活动所产出的价值。

2.忽略经济发展降低了生态环境的成本。

经济活动无论处于那种角度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导致环境质量的普遍降低,这包括了环境劣质化成本和环境修复保护的支出两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一方面没有算入环境退化的成本(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的支出用作于生产活动之中,两者相加便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综上所述导致的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生产总值越高;环境保护支出越多,生产总值也越大。高估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无计划过渡采伐消耗和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缺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因而使人类生存的条件受到严重影响,为经济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3.忽略反映自然资源的耗损和折旧。

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机器、厂房、库房等设备在成产性固定财产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年限进行折旧计算,并从产品销售中提取相应的折旧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补偿。只有自然资源的耗损得到了合理的补偿,使之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自然资源并没有相应的计价,因而也无所谓折旧或消耗,因此也没有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得到反映。因此资源的削弱长久性,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空心的现象,既隐藏的危机。

三、有关国民经济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实际运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配合。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损耗核算基础。

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建立按时对环境调查的制度,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从而不断确立对其环境污染和损耗的经济估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相关单位提供的环保支出表,从而对各事业单位进行环保支出调查,以解决内部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原成本;再次是按照国家提供的相关资料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收集调查的数据进行各种环境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核算。

2.优化国民经济的理论研究。

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难以进行,推行健康环保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就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全面地结合我国基本实情,进行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从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不断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为创新理论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核算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3.不断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即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除去创造生产总值所损耗自然资源的价值,再除去生产总值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成本。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是创造健康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其审核制度的严格实施,以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监督管理。

4.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宽泛,为了保证其有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阶层的核算资料,这就要求必须制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

5.各相关部门的核算要与国民经济的核算相吻合。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核算实践数据显示,各相关部门的核算统计往往跟不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不管是在方法上、制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要求。由于各种核算制度不相协调,导致了核算方法和内容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要着重于对专业核算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和论证。同时一方面在各专业核算制度的订立和修改中,做到不断缩小差异,实现各相关单位和专业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强各专业的核算制度改革,对不同的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研究,从而找出与之不同的关键,并绘制出相关的数据转换表。

6.建立不同核算方法相结合的统计体系,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还严重依赖于逐级汇总的统计报表形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行,但在某种角度上却又缺乏灵活感,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的、有效的相关资料,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必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积极地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社会现象。同时,科学地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者单位:周口市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1,(11):7-11.

[2]王树林.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26-30.

[3]何琳.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5):24-26.

第2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表(MPS)。但由于MPS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SNA体系,于1992年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自那时以来,经过对试行方案不断的修订、改进和完善,在2004年,全国实行了GDP按初步核算、最终核算和数据制度,并建立了地区GDP质量评估制度。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在我国整个统计制度体系中起着一个基本的核心作用。就我省而言,浙江积极研究与实践GDP核算方式改革。自1987年建立县级GDP核算制度以来,针对由于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核算的可塑性和其他非制度等因素导致各地区汇总的GDP以及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且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2004年起,我省采取了积极措施:规范地区GDP核算方法;统一核算核实经济普查年度各级GDP数据;建立地区GDP核算下管一级制度;规范全省和各地GDP数据时间和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从MPS到SNA的转变。

    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统一核算达到了省与各市汇总GDP数据的基本衔接,改变了以往“分级核算,分级负责”核算方式下各市汇总的GDP与全省GDP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各市GDP增幅普遍高于全省的状况;二是确保了各市GDP数据的横向可比,避免了以往存在的部分地区相互之间专业数据与GDP数据横向比较不相匹配的状况;三是减轻了地方统计局承受的一些非制度因素的压力,避免了部分地区以往存在的核算数据受地方领导等非制度因素的干扰。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以及我省GDP核算方式的改革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统计制度也在循序渐进地改革。国家统计局相继建立健全了人口、劳动就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价格、城乡住户、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和环境等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统计调查项目,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处不大的指标,如投资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类统计等,逐步增加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指标,如增加反映市场要素的指标、财务统计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等。与此同时,我省也根据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相继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社会经济科技的综合统计制度框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省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基本是以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层层2.完善统计项目,统计制度由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科技并重转变。

    3.逐步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全面报表、科学估算等为补充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汇总为特征的调查体系,改革开放后,这种调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2003年又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与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形成了十年组织三项四次普查的普查制度,即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十年各开展一次,经济普查五年开展一次,同时抽样调查方法也大力推行在统计调查中的基础地位,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城乡住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价格等一系列抽样调查。我省在国家基础上,还积极开展个体服务业抽样调查以及大量的社情民意调查,此外,还相继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业等专业的直报制度。经过近30年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抽样调查方法正逐渐渗入到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统计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多,对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30年来,我们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当前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轨的过程中,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统计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但是目前国家和省级的调查样本仅对国家和省市具有代表性,未考虑市县区的代表性,而各级统计部门为了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需求,层层增加样本点,无疑大大增加了基层尤其是乡镇和市级统计的负担,在人口变动、劳动力调查、部分服务业、城乡住户等众多抽样调查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国家统计局对各省组织实施了报表项目清查工作,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内的统计报表制度近50种,报表502张,指标达到1.6万个,这还不包括人口、经济等大型普查以及临时开展的抽样调查等项目。数量之多为我省统计史上之最。在众多的指标中,指标分类过细较为突出。如城市住户统计中《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中要求各个家庭成员填写文化

    二、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程度、居住性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等近50个指标,同样在农村住户统计中的《农村住户人口和劳动力就业情况》表中也要求每个成员相应地填报近60个指标,农业统计报表中农产品分类、农业机械动力分类太细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指标用处少、填报困难,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要准确填报这些报表显然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也存在财务指标过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业划分

    标准不规范。在各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今天,各种跨行业的产业统计需求越来越大。如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物流业、生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近几年,为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各地都在自主研究制定这些产业的统计标准,但是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对于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需要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便各地使用研究;第二,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为科学真实反映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在今年对该规定也有了明确批复,但在实际统计及分析研究时,各专业的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如贸易统计中的市、县、县以下分类(通常将“市”作为城市市场,将“县、县以下”作为农村市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城镇农村分组以及城乡住户统计中使用的城乡分组均既未统一,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造成了各专业数据无法匹配使用,也给数据的使用者造成困惑。

    由于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头对下、指标重复交叉等问题。主要是统计局内部各专业间、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存在的重复交叉现象。如劳动工资中对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开展常规性统计,而在工业、建筑业、贸易等专业的财务表中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加上指标内涵略有差异,基层统计人员无法搞清其区别,增加了负担,也对准确填报带来了困难;又如农产品产量统计、农民收入统计等,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都在进行相关调查,调查方法的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造成不同结果甚至差距较大,使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目前我们已经编制了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但是在生产价格方面,还缺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等服务业价格统计,在消费价格统计方五是价格统计体系不健全。面,缺少政府消费价格统计,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相应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都带来了不便。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统计指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调查体系更加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管理体制变化的需要。

第3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摘要: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广大社会公众也更加密切关注并自觉地使用政府的统计信息,这使得地方统计质量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地方政府统计质量为研究目标,对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究。

关键字:统计;质量;核算制度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统计质量问题与我们每个现代公民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不仅增加了搞好统计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统计体制中存在着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问题、信息混乱、数据失真问题等,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中国统计工作的主流,也不影响我们的统计数据总体上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如果不认真地加以解决,必然严重阻碍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

2.1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

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使得统计质量受到威胁的原因。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资料不够扎实。GDP调整和修正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灵敏反映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在机制;全面统计报表指标较为臃肿,但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所必需的资料往往难以及时获得,部分数字要估算。二是现行GDP核算制度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现行的GDP核算中,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2.2统计核算制度的执行难度加大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就业方式、收人分配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地区间、城乡间、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更加明显,统计调查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变动相当频繁。被调查者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统计的支持和合作程度有所下降。统计核算内容面临调整压力。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核算对统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关心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对那些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和指标进行清理和精简,增加反映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

2.3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信息混乱

统计综合部门和部门统计之间、统计部门专业报表的重复设置及各类普查与专业统计的重复性工作,常常形成同一指标在不同的部门统计存在多个数据,同一指标在同一部门当中存在多个数据的局面,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信息混乱,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人们对统计质量产生信任危机。地方统计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领导,国家统计局专业司、普查中心、调查队在工作上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对于普查和各类调查缺少沟通协调,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及全面统计报表中的指标设计不尽合理,重复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同一指标在同一时期不同调查方法中数据相差很大的情况,使各种数据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缺乏协调性,浪费了许多信息资源。

2.4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存在

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统计数据与局部及个人利益更加密切相关,以权定数、以利谋数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完成年度下达的计划,随意修改统计数据,直接违反统计法。同时,个别地方政府限制甚至干涉统计部门的执法活动。一方面统计执法力量薄弱,而统计调查对象量大面广,无法对所有的违法现象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使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难度加大,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助长了统计违法行为的滋生蔓延,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破坏的统计质量。

三、确保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对策

3.1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建立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调查体系,为改善核算基础提供保证我国现行核算体系基本上依赖于层层汇总的全面性统计报表,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靠,但同时又非常笨重,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系统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核算基础资料的缺口,因而,要改革我国现行统计调查体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积极地逐步地运用抽样调查方法调查社会经济现象,同时注重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多渠道保证核算的依据资料更准确,如采用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等方法搜集核算资料。另外还要改进、统一核算方法,特别是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合基层统计部门核算的方法,使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更标准、更规范。

3.2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健全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仅能使人类更清楚地看清生产和生活的现状,使人类珍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能使环境和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的报表体系、指标体系,很多已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用过时的统计指标要舍得抛弃,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统计指标要及时增加。比如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对于专业交叉、重复设置的调查要坚决摒弃,对于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报表要坚决取缔。

3.3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统计对地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经费干部任免主要由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定,地方统计工作就必然会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干预和制约。因此,需要重新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才能使统计质量坚持下去。一是改革统计隶属关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将统计综合部门的人、财、物归上级系统管理,不受地方条件制约。二是各级地方综合统计部门应加速业务职能为主向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转变过程。把职能、职责定位在该做的事上,用主要精力做好国民经济核算,准确及时进行经济预警、发展趋势预测、经济景气度测算,开展前瞻性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和权威性,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率。

3.4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要从制度上入手,健全和落实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包括上报统计数据质量负责制;上级审查统计数字质量负责制;统计数据质量举报制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经常性的数据质量调研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此外还要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扎扎实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以使统计数据所受到的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就目前来说,要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一样,大力发展注册统计师事业,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社会信誉好、客观公正,数量充足的注册统计师队伍,使注册统计师审查行为具有独立性、公允性,充分发挥"统计警察"的作用。要按照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统计师事务所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注册统计师的独立性,同时对注册统计师的公正性进行明确规定。另外,要将统计监督的中心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赵乐东.关于统计核算制度中的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7,229:142-143.

[2]夏凡,李夏阳.浅议数据的衔接[J].统计与决策.2004,178:70.

[3]方军武.对现行统计体制的改革设想[J].统计与决策.2007,243:66.

[4]杜文平.关于统计法制建设及统计执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8:37.

第4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认真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实行新的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继续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深化抽样调查方法改革;配合国家制定和实施重要统计标准;进一步强化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从*年开始,根据国家正式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修改本)》,逐步进一步规范完善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要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在工业、投资等专业当季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当季生产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规范省和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改善省与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间的衔接状况。

(二)投入产出核算。配合国家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参与修订和完善*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案,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各部分的衔接与协调。

(三)拓展和规范国民核算的资料来源,搞好与专业统计的衔接与配套,加强同部门统计的衔接。

(四)继续加强对地区GDP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

二、深化统计方法改革,充实统计调查内容

(一)工业。从*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试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与不变价计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需根据本企业产品的不同属性,将工业总产值按工业行业中类进行分组;在联网直报的588家工业企业调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源消耗的统计内容。完善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加强样本单位的事后抽查。

(二)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抽样调查网点,加快MPPS方法的推广应用;省级试行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继续围绕3—5年建立起农业经济核算完整体系的目标,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农业生产帐户,开展收入分配帐户的试编工作;研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改进符合我省实际的省、市、县三级核算方法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查、农业生产中间消耗调查办法。

(三)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统计;完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分类销售额统计内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统计报表制度;研究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完善连锁企业的调查制度;增加外经贸旅游综合报表制度;批零重点企业由原来的企业直报改为核转上报。规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案,加快向抽样调查方法替代全面报表的过渡。

(四)固定资产投资。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当季统计;着手研究如何反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统计问题。房地产开发着手研究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统计方法。建筑业统计按建设部提出的新的资质管理办法实现转轨,以保证建筑业统计的稳步过渡。为了形成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活动的整体动态监测,将推进建立省级“国房景气指数”体系框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规模以上项目超级汇总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五)社会与科技和劳动。在有关的专业统计中增加性别统计分组,建立地区社会发展评价的相关统计制度。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报表中增加新产品转产及推向市场的有关指标。将科技综合年报有关R&D指标的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完善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和非农从业人员综合统计调查。提出反映广东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试行方案。改革现有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把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开展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季度抽样调查的试点工作。

(六)价格统计。进一步改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逐步扩大中类行业的覆盖和地区覆盖,使其与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的新方法相衔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制度;整合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价格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规范居民消费、商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三者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正式试编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七)企业调查。将广东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纳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范围。将广东省实施债转股的20家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企业中除企业集团以外的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制度》范围。企业景气调查样本量由1700家扩充到2000家。增设“广东省属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

(八)城市住户调查。在地级以上市铺开城市住户调查,对现有城市住户调查的样本进行必要的扩充。

三、完善统计调查标准

(一)研究完善基本单位划分标准,确定统计基本单位(包括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公司或集团总部、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划分界限,逐步统一各部门和局内各专业的单位划分标准。

(二)配合国家开展服务业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和试点工作。

(三)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配合国家完成产品统计分类标准的编制工作。

(四)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统计上使用的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区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库;编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管理查询系统。

(五)配合国家完成《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开展试行工作。

四、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和“协力、互补、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起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职能,搞好与部门的合作。

根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统计调查项目公告制度。

研究有关部门向统计部门报送数据信息的内容、方式、期限等问题,建立起部门数据报送制度。

统一协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强化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制定《广东省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政府统计调查行为,协助部门统计人员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的统计工作。

年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要点

根据《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三年滚动计划》和《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十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年广东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要点》。

*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认真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实行新的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继续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深化抽样调查方法改革;配合国家制定和实施重要统计标准;进一步强化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从*年开始,根据国家正式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修改本)》,逐步进一步规范完善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要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在工业、投资等专业当季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当季生产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规范省和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改善省与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间的衔接状况。

(二)投入产出核算。配合国家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参与修订和完善*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案,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各部分的衔接与协调。

(三)拓展和规范国民核算的资料来源,搞好与专业统计的衔接与配套,加强同部门统计的衔接。

(四)继续加强对地区GDP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

二、深化统计方法改革,充实统计调查内容

(一)工业。从*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试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与不变价计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需根据本企业产品的不同属性,将工业总产值按工业行业中类进行分组;在联网直报的588家工业企业调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源消耗的统计内容。完善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加强样本单位的事后抽查。

(二)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抽样调查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抽样调查网点,加快MPPS方法的推广应用;省级试行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继续围绕3—5年建立起农业经济核算完整体系的目标,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农业生产帐户,开展收入分配帐户的试编工作;研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改进符合我省实际的省、市、县三级核算方法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查、农业生产中间消耗调查办法。

(三)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统计;完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分类销售额统计内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统计报表制度;研究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完善连锁企业的调查制度;增加外经贸旅游综合报表制度;批零重点企业由原来的企业直报改为核转上报。规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案,加快向抽样调查方法替代全面报表的过渡。

(四)固定资产投资。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当季统计;着手研究如何反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统计问题。房地产开发着手研究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统计方法。建筑业统计按建设部提出的新的资质管理办法实现转轨,以保证建筑业统计的稳步过渡。为了形成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活动的整体动态监测,将推进建立省级“国房景气指数”体系框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规模以上项目超级汇总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五)社会与科技和劳动。在有关的专业统计中增加性别统计分组,建立地区社会发展评价的相关统计制度。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报表中增加新产品转产及推向市场的有关指标。将科技综合年报有关R&D指标的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完善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和非农从业人员综合统计调查。提出反映广东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试行方案。改革现有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把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开展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季度抽样调查的试点工作。

(六)价格统计。进一步改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逐步扩大中类行业的覆盖和地区覆盖,使其与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的新方法相衔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制度;整合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价格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规范居民消费、商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三者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正式试编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七)企业调查。将广东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纳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范围。将广东省实施债转股的20家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企业中除企业集团以外的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制度》范围。企业景气调查样本量由1700家扩充到2000家。增设“广东省属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统计制度”。

(八)城市住户调查。在地级以上市铺开城市住户调查,对现有城市住户调查的样本进行必要的扩充。

三、完善统计调查标准

(一)研究完善基本单位划分标准,确定统计基本单位(包括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公司或集团总部、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划分界限,逐步统一各部门和局内各专业的单位划分标准。

(二)配合国家开展服务业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和试点工作。

(三)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配合国家完成产品统计分类标准的编制工作。

(四)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统计上使用的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区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库;编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管理查询系统。

(五)配合国家完成《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开展试行工作。

四、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和“协力、互补、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起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职能,搞好与部门的合作。

根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统计调查项目公告制度。

第5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首先,开展经济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工业化。通过这次普查,可以进一步认识国情,更好地发挥国力,在此基础上落实国策,更好地贯彻国法。可以跟踪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产业发展状况,摸清家底,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的统计依据。这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开展经济普查,是履行政府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信息已经成为生产要素,统计数据带有公共产品属性。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统计信息,已成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另外,企业和个人对统计信息也很关注。普查得到的信息,能够引导企业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适时作出生产经营决策,赢得市场先机和竞争优势;能够引导公众正确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更好地发表意见,自主作出就业、消费、投资等选择。因此,进行这次普查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统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

第三,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次经济普查,是我国对现行统计普查内容进行改革后的第一次普查。通过普查弥补基础统计资料特别是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口,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乃至实行电子政务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同时,积极采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一般规则相衔接的统计指标、调查方法和标准,也为下一步统计改革打下基础。

第四,进行综合性经济普查,是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这次普查制度的改革,把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并把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使普查的项目和次数都比以往减少,周期安排也更加合理。这不仅减轻了基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填报普查表的负担,而且提高了普查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推进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这是在统计管理中体现服务于基层、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行动。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含编码)及其数据库系统。这对于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经济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6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关键词:BRT项目、国民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旅客节约时间、减少交通事故、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 ,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随着经济的讯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城市交通需满足人口出行需求有所增加,结合这种现状,全国有20多个城市开始规划和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来改善目前城市人口出行的方便性、安全性及舒适性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与效果。

BRT项目建成后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效益上,其财务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BRT项目与公交项目基本一致,为需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项目,所以就BRT项目的经济分析来讲,应更侧重于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分析方法也基本相同,采用“有无项目对比”的方法,其费用分析相对比较简单,除投资费用外,主要为运营养护、管理及大中修费用,此部分数据可结合项目所在地具体情况及相类似项目建成情况进行分析调查;而效益来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考虑。

一、降低运营成本产生的效益

就BRT项目建设而言,该项目的建设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项目建成后,公交专用车道运输乘客车辆速度平均可达到20-22km/小时,比常规公交车辆速度增长约1/3左右,故而会产相应的节约运输成本。拟建项目降低营运成本的效益B1的表达式为:

式中: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的趋势交通量(自然数,辆/日)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的总交通量(自然数,辆/日);

“无项目”情况下,原有相关公路在趋势交通量条件下各种车型车辆加权平均单位运营成本(元/车公里);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在总交通量条件下各种车型车辆加权平均单位运营成本(元/车公里);

原有相关公路的路段里程(公里);

- 拟建项目道路长度(公里)。

二、乘客节约时间效益

结合国家GDP增长率与SP调查计算出平均出行时间价值与单位工作时间价值的比例,再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中车行比例及人均VOT,计算出公交车乘客的单位时间价值。时间节约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W ― 旅客单位时间价值(元/人小时);

E ― 客车平均载运系数(人/辆);

― “无项目”情况下原有相关公路在趋势交通量条件下的各种车型客车加权平均行驶速度(公里/小时);

―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在总交通量条件下的各种车型客车加权平均行驶速度(公里/小时);

―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客车趋势交通量(自然数,辆/日);

― “有项目”情况下,拟建项目客车总交通量(自然数,辆/日)。

对于BRT项目来讲,旅客节约时间效益是国民经济效益中的主要效益,在整个效益分析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大。故在项目建设前期需对项目的乘客交通流做好前期分析统计预测工作,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效益的准确性。

三、减少交通事故效益

快速公交工程的建设,将在快速公交走廊上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离,将有效的改善快速公交走廊的安全状况。此部分交通事故效益,事故率和费用参考交通部和世行研究成果《公路投资优化与可研改建方法研究》中介绍的模型及参数进行测算。新建快速走廊后,基于城市交通状况,公交车辆提速较小,规划车辆总量变化不大,交通事故所产生的效益相较而言也比较微小, 因此在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或可忽略不计。

四、节能减排效益

节能减排的效益是指由于新建了道路,使得道路网上车辆运行速度提高,运输距离缩短,从而减少车辆为其排放所造成的污染,由此产生的效益。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节约1L汽油=减排2.3kg的二氧化碳=减排0.627kg碳。结合项目所在城市项目实施时排放权交易情况,分析通行车辆减少燃油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

除以上四方面在项目建设前期可预测量化效益外,还有其他不能预测量化的效益,如项目建成后,城市交通一体化畅通,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将引起周围土地增值,招商引资项目增加或提速,从而改变居住人口生活质量等都是不可量化的效益。对发展中的城市来讲,这些不可量化的效益,可能会远远大于可量化效益带来的经济发展。

总之,一方面与传统的公共交通运乘方式相比,BRT项目具有运量加大、速度增快、效率增高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缓解当前城市日益紧张的交通压力,而且建设投资也远小于地铁与轻轨,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适用性。另一方面BRT项目的建设也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作用,尽管有些未可测量量化,但总体来讲,BRT项目的建设给当前交通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以上对BRT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进行四个方面的了分析,尽管在理论水平与调查研究方面有一定的不足,经济性分析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欠,但仍希望可以藉此对BRT项目建设前期阶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7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一、20*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20*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20*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20*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企业、*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2009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20*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20*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20*年工作重点

20*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20*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R>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计划的3个项目(*棉纺、*纺织、*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20*年5月前建成投产。

第8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关键词:建筑经济;国民经济;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论起我国的行业发展历程,建筑业发展并不算早,但是却赶上了好的机遇,起步虽晚,但是崛起的速度非常惊人,时至今日,房地产业早已成为我国的标志性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推动,百姓生活品质的改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持续发挥其经济增长的优势,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进行深入地剖析和解读,进而使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一、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概念对比

在谈论分析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之前,首先应该对两者的概念认识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两者的关系做出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所谓建筑经济,是指在建筑行业领域内,对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有关经济方面所进行的预测规划、决策分析、实施评估等活动,建筑经济的管理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利,所以,建筑经济在建筑行业里所占有的位置很重要;而国民经济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通常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的各个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以及其它经济部门构成的互相关联的总体,包含的行业面非常广,比如: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邮电业、服务业等等,都属于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更倾向于宏观上的概念,注重各经济环节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而建筑经济则属于微观上的概念,专指建筑行业中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所以说,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建筑经济是包含在国民经济当中的。

二、建筑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的建筑市场原本就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正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后,更是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增,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要接近工业、农业的经济水平了,比如:据有关调查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建筑经济产值一下增长了20多倍,对国家GDP的贡献也由3.9%增长到8.1%,俨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其次,建筑业的壮大发展,使建筑经济的效益连年递增,为国家增添了一大批就业岗位,解决了严峻的就业困难问题,带动了一大批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出重要的价值,变成了我国较大的就业部门,例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人数总量上占有很大比例,达到了全国总就业人数的9%,就业人数达到3800万,由此不难看出建筑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重大益处,最后,建筑经济的增长有效促进了关联行业的发展,建材行业、金属制品产业、冶金、化工等行业均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纷纷受到有益影响,通过庞大的需求量,使得这些产业也从建筑业这碗大锅饭中分得一杯羹,所以说,是建筑经济的快速提升使得其他产业得以增值,而它们又都属于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探讨与分析

(一)建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影响关系

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然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具有基础性、支柱性等产业性质,更是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很好地拉动了国内需求。

建筑经济的快速累积,使得与其相关联的产业都获得益处,建筑工程的正常稳定运转离不开相关物资产业的供给,比如: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一方面它们为建筑经济的有效提升保障了物质基础,使其能顺利完成工程任务,另一方面,建筑行业的高收益又促使了众多关联产业的规模、数量大增,有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丰富了产业种类,带动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建筑业的兴盛,又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均收入得以增长,便使得消费需求有所增加,进而达到了拉动内需的目的,所以,由此看出,建筑经济的增长趋势与发展方向,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与影响都是巨大的,只有把握好建筑经济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与改善,才能对国民经济保持这种良好的促进影响关系。

(二)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辩证关系

其实,从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含义上便可知晓,建筑经济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微观,一个宏观,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显然密切影响着建筑经济的走势,如果简单地理解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那就有些肤浅了,没有国民经济作为基础,对其它行业予以宏观上的调控,建筑经济不可能得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在其中既发挥了有效的制约责任,又充分带动了建筑经济的进步;同样的,建筑经济作为国名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的程度快慢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拥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一旦建筑经济增长呈下滑趋势,无疑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提高,因为建筑经济这一有利增长点如果消失,给国民经济以及其它众多产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比如:前些年房地产业的不景气,一度致使了大批人员下岗失业,给市场竞争制造了压力,让社会秩序的安定受到威胁,对企业和国家更是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建筑经济既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也会制约其前进,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建筑行业经济利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各自发展并不产生冲突,相反,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良性互动,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结合实例,都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控制过程,由于二者有着复杂的联系,只有认识正确并科学有效地进行把握,才能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能和谐发展。

当今的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任何机构和部门都不能违背,那么,在处理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这种和谐发展的关系时,就必须多方面的考虑国家中的各种问题的关系处理,以保证二者都不受到牵连和影响,进能形成协调一致的发展关系,比如:建筑领域里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制约其经济增长,诸如市场秩序混乱,房价过快增长,国家没有进行有效宏观调控、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不仅仅对建筑经济的提升产生了致命的打击,而且连带也使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受到阻碍,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有效融合,和谐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任何主观意识的偏差和客观因素的干扰,都会制约二者的和谐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二者和谐发展的关系能持久稳定,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化、细致化、规范化,杜绝一切利用非法手段操控市场与恶性竞争行为现象的出现,并且提出一些创新实用的政策,进而作为依据,来规范、调控和保障建筑经济与国民经济继续协调统一的发展下去,为建立良性互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做好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经济的增长趋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才能给建筑经济提供繁荣兴盛的机遇,因此,只有处理好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保证其和谐有利的共同发展,才能不断刷新国家经济提升的记录,实现构建良性经济市场环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岳. 中国建筑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效应及其协调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26-134.

[2]唐继华. 简述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J]. 财经界(学术版),2013,12:10.

第9篇:国民经济调查范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第三产业 统计范围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增长迅速但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体育产业统计更是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体育产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

一、体育产业统计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体育产业统计,严重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由表可知,体育产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GDP数据整体质量的主要原因。经济普查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严重滞后已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准确性。但是,通过经济普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是表层的,仅靠经济普查也无法完全解决,必须从统计理论和统计实务结合的角度全面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包括体育产业统计的基础理论和制度方法研究,以及基础工作建设,等等。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对体育产业统计的忽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之一在于:世界各国的现代统计调查制度都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体育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很低,且其统计难度很大,因而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研究。

只是随着体育产业的逐步发展,其重要性日趋显著,体育产业统计才作为一个迫切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与我国相比,部分发达国家较早涉足这个领域,它们在改进体育产业统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工作,提供了若干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德国的体育产业统计主要开始于1980年代初期,到了1990年后才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统计。其官方统计由联邦统计局、州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联邦各部、局以及联邦银行等承担;此外还有非官方统计机构、统计顾问委员会等参与其事,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其体育产业统计的主要内容涉及企业特征、人员、营业额、企业开支、库存额、投资额和税金等方面。其他欧美国家的情况基本类似。

我国的体育产业统计不仅严重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统计,而且相对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一些共性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特殊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界和统计界在理论上长期坚持“物质生产”观念,不承认第三产业的多数体育产业属于生产领域;相应地,在统计实务中长期实行旧核算体系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不重视第三产业或体育产业统计。我国的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核算体系的改革本身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早期阶段自然将重点工作放在第一、二产业的统计改革上,对于体育产业统计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整体性的研究,致使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基础条件目前仍然十分薄弱,其理论方法和实务操作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面对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体育产业统计严重滞后这一现状,改革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症结及其解决思路

体育产业统计的许多难点问题都根源于它本身的一些特点,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体育产业覆盖面广,布局分散,构成复杂,规模参差不齐,具有零散性,部分体育产业还具有隐蔽性、不规范性甚至非法性,统计和核算基础薄弱,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统计数据质量。

2.体育产业涉及种类繁多的小行业,各行各业差别显著,在统计上需要区别对待,不宜简单规范,硬性统一,搞一刀切。例如,与工业、农业计算产出的方法(工厂法和产品法)不同,体育产行业的产出计算方法就非常独特,有进销差价法、营业收入法、利息差额法或参考利率法、资金平衡法、成本费用法,等等。这些方法正是适应统计对象的特点加以设计或制定的,充分显示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3.由于体育产业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致使部分体育产业统计的实物量指标偏多,价值量指标偏少,难以满足综合统计和国民核算的需要。

4.大多数体育活动缺乏能够适当测度其现象水平的数量单位(如教育产出按毕业人数,医疗体育产出按门诊人数、住院天数、手术次数等,不准确);有关体育活动的数量差别与质量差别难以区分,因此,在核算和分析上难以定义适当的价格,也难以直接进行体育产业的不变价增加值等核算(通常只能间接利用其他价格指数近似推算)。

5.非市场体育产品的估价问题尤其困难。如政府体育产业 产出的现行统计方法是成本费用法,以“投入”代替“产出”,存在种种问题;有关非市场体育产品的统计范围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总之,在体育产业统计领域内,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少。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继续深入探讨,逐步摸索解决。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开始在每年的体育统计中,体育产业统计将被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考虑。根据以上讨论和我国国情,体育产业统计改革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1.扩展统计范围。当前体育产业统计范围过窄是一个突出问题,亟须适当扩展,但扩展的过程也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统计的可行性,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要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完整框架内,仍然是不可行的。此外,由于体育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当前体育产业统计尤其需要重视新兴或特殊体育产行业的统计问题,如赛事体育产业、体育体育产产业、体育中介产业、体育保险产业等。此外,所谓地下经济、非规范经济或未被观察的经济,也多属于体育产行业,其统计问题都比较突出,应该专门研究。

2.完善统计方法。在体育产业统计领域,尤其应该强调经济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以及科学推算等各种统计方法的结合运用,兼顾统计方法的灵活多样与统计数据的协调一致,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完善,力求在体育产业统计方法和核算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充实数据基础。体育产业统计作为整个经济统计和国民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值得高度关注。为此,需要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对象的特点,从基本调查单位和数据采集源头入手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证数据来源和质量。

4.加强统计协作。体育产业统计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各级统计机构、政府各部门、各专业领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同时,也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协同参与,合作攻关。有些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各阶段有所侧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三、体育产业统计范围的界定

为了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规范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基础,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有关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和整体范围问题。在日常用语中,人们一般习惯地认为,“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依据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它们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这种界定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明显问题,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依据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分类,其20个门类的最后一个(即T门类“国际组织”)实际上是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驻我国境内的有关机构,这些机构从性质上说并非我国的常住单位,而是非常住单位,不属于我们的“国民经济总体”,自然也不应纳入我国的第三产业统计范围。否则,若将“国际组织”这样的非常住单位纳入我国的第三产业统计范围,则其他与我国相关的金融或非金融、官方或非官方的非常住单位也应依此归类和处理,进而,所有这些非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增加值)都将进入我国的GDP,并使得由此衡量的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结构,以及三大产业结构)等经济比例关系发生相应改观。这显然是违背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基本原则的。

2.同样依据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无论从概念名称或实际内容上说都是“服务”。至于第二产业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或略有不同的)体育产业,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表明:体育产业不完全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既不完全等于、也不完全属于第三产业。这不仅表现在它们的外延范围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分类标准也有着显著差异。

“产业级次”或“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社会分工和劳动专业化所导致的各种生产领域形成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特点、产品形态特征以及产业关联程度高低等因素,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多标志分类。一般说,第一产业包括那些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领域(采集业和种植业、狩猎业和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旨在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此外还具有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手段、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自然再生产过程等特征;第二产业包括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提供货物为主的产业领域(通常包括采掘、制造和电气水等工业部门和建筑业部门),满足人类进一步的生活和生产需求;第三产业则是在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种类繁多的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产业领域,旨在满足人类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等需求。

显然,从国民经济分类理论的角度说,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划分依据并不相同;因而,两者的产业分类结果存在差异乃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当第一、二产业中的体育产业还没有充分地发育和分化,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之时,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范围才会恰好吻合(或大体相似),但这也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巧合。从当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客观进程与现状来看,各种专业化的体育产行业已经明显地超出了第三产业的范围,渗透到了第一或第二产业之中,这一进程还将不断地继续和深化。

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应该顺应这一进程,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相应的产业分类标准。尽管从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角度看,有关分类标准的调整还须循序渐进、稳妥可行,但这些产业分类问题仍然值得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据此,笔者认为,完整的体育产业应该包括所有三大产业中的专业化体育产领域,或者说,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且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的程度势必越来越显著。在对体育产业或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

参考文献:

[1]许宪春等:中国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J].统计研究,2004(1)

[2]许宪春: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4(7)

[3]赵同录: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完善GDP核算[J].统计研究,2006(9)

[4]汪萌萌: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服务业统计[J].浙江统计,2005(2)

[5]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注释[Z].2002

[6]中国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Z].2003

[7]刘荣明主编.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王 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袁 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吴明瑜:科研管理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1]《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13]姜振寰:自然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