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第1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第2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也沿袭了其粗放的发展形式,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盲目地追求城镇化的扩大,乡镇企业也急需扩建厂房,从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合理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开发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商业区、工业区对土地的滥用,对土地资源造成过度开发,这种不加规划的开发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使得土地资源大大削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并且限制了土地资源的长远规划和开发,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1.2水体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行粗放式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经科学合理的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江河湖海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城镇中生活污水和生产交通产生的污染物都流入地下水库,所以,促使水体环境污染加重,造成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水资源本就不充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人口更加集中,用水量大增,使得水资源问题更加窘迫。这些问题的叠加破坏了水体环境,制约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1.3大气污染

近几年,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断升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废气不加处理的排放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废气排放的不断增加,其中城镇企业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超过了国家年排放总量的1/2,加重了大气污染。我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废气,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及烟尘,然而对其的净化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还影响了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化。

1.4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环保意识淡薄

城镇中企业多但规模都比较小,虽涉及众多领域,但技术含量都较低,对于污染物的处理管理不到位,处理设施陈旧落后,对污染处理的资金投入少,这无疑加重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人们只顾生产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从乡镇政府到企业管理人以及居民的环保意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求发展,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2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的解决措施

2.1科学规划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化的推进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城镇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确定其发展方向,从而据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分配,科学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形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2.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仿真策略和政策,还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科学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法规条文,并且积极向群众和企业推广,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达到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利用信息手段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讲座,用人们的切身经历引起人们的共鸣,激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第3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01-2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刻不容缓。

1 保护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质量和数量的总称。生态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负反馈效应,主要表现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人们毫无顾忌的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大气质量降低,气候异常,森林覆盖率下降,大量生物濒临灭绝……这些损失我们无法弥补,只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缓解当前的严峻形势,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自己及子孙后代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热爱大自然,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2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2 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发挥监督权,最终造成各职能部门配合不默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性的处理重大环境问题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部分地区声称受保护主义影响,对领导没有批示的地区、重点保护企业、开发中的地区、查过但没解决问题的地区都不敢执法,更不敢碰硬。此外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干预、扰乱执法,造成环境问题纠纷不断。

2.4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低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而且错误的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会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环保素质低。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3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3.1 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3.2 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3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并建立环保执法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分管和定期考核,严把金钱、权利和人情三关,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督促其加大执法力度;其次是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和执法能力,借此处理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作配合,避免争相夺权、互不配合现象的发生;再者是加强环保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要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环境问题情况和结果告知公众,涉及到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等重大事件,环保部门要设立听证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最后是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大监察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重点企业、开发区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区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还要重点监察,杜绝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的蔓延,严格依法处置扰乱执法工作的相关人员。

3.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第4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重要性;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却持续恶化。因此必须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主要体现:(1)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2)有利于加快农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农村环境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能够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的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2、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禽畜饲养、工矿业排放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污泥等,在未进行任何处理情况下排入江、河、湖、塘,使原本洁净的水质变得污浊不堪。

3、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4、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多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较落后,造成污染后治理困难。特别是一些为谋取暴利的乡镇企业主,大规模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竭泽而渔等行为,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增加了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无论哪种灾害,都会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

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息的家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良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

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缺乏具有地域性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在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再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适合各地特点、针对不同行业等方面的相应法规政策,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可尊、有法可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建设。要尽快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与卫生条件,如取暖、用火、用水、如厕等,同时农户饲养畜禽水产类生物的排泄废物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倡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利用、粪肥利用等技术,从而代替传统的烧柴、燃煤等用火方式,减少一切污染环境的因素。

3、推进农业技术与创新,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尽量减少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有针对性的施肥。对各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必要时再采用药物防治。另外还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新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根据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改变单一的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对农业生产垃圾和农业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鼓励多模式生态农业的建立。

4、加大宣传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只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不仅要为当代造福、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空间、适宜的生存环境。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与监督机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已审批、在审批、要审批的乡镇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审批、报检,对不合格企业要立即停工整顿、整改。尤其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乡镇企业更要严格审批,从源头杜绝污染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对各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勇于举报的农民要给予嘉奖及保护,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确保环保工作稳步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以及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参考文献:

[1]余泽娜,孙燕青,麦锰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前沿,2010,(1).

[2]余维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9).

[3]陈润羊,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

第5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景区管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逐渐开始提出并得到各个行业认可的一种经济理念,其能够很好的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两者的共赢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这种经济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的时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给旅游活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循环经济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理论概论

1.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循环性利用和再生的经济,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模式。综合来说,这种理念主要是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遵从自然环境对于物质能量的运转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使得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理念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1.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种开发性保护,保障生态系统尽可能的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就是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这里也着重说明旅游生态保护的内容。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一定的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这在那些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如果旅游景区管理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对景区本身的旅游活动产生波及,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指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并不断的优化景区管理,保障景区管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双方的共赢发展。

1.3循环经济背景下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①目前很多游客都有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时候也开始使用那些绿色产品[2]。体现在旅游景区中就是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那些环境良好并且没有太多污染的景区。而景区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就能够迎合游客的这种意识,最终促进景区的发展。②旅游景区的发展本身就立足于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那么景区也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旅游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生态保护没有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的旅游生态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景区管理和开发的组织规划中。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景区在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自身的行为跟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最终难以真正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的层次,使得景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生态保护的人才

循环经济下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拥有景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景区都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景区管理中很难推进。事实上,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素养过低,使得景区管理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策略,不仅不能充分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使得景区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改善内部管理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旅游景区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开发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对于区域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景区周边环境,难以达到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优化规划和组织体系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景区一方面应该依照行管的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各类建设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管理,如需变更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3]。在组织管理方面,旅游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在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综合带领下,结合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制约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

3.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旅游专业,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等多个主体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旅游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很多景区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失。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开展的进程和效益都比较缓慢。在此基础上,我国景区应该加强对于该类人才的培训,积极使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建设机制,综合提升现有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景区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眼,从而加强对于旅游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促进整个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很强计划性的活动,而为了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必须要在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加强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①我国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旅游路线,保障路线设计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②景区应该积极的构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导游队伍,并且引导当地旅行社有计划的组织展开各类旅游活动。③在旅游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景区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比如电影、录像、导游图等)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游客的数量、活动范围等,避免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

第6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由于现展进程的领先,很多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便已经开始了相应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诸如蓄水管理、节水等措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发达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用水管理的生态性,这就对水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保护作用。而在当前,全球的一些国家都已经进入了实际的生态用水管理层面。而我国从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在水生态、水资源的管理方面都处于单向、简单的初级阶段,将开发水资源发展农业、根治海河等工作作为了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使得对水资源的用量需求不断提高。此时,我国部分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对水需求矛盾开始凸现出来,尤其是干旱的北方地区,使得我国开始认识到水利工程并非解决“用水难”的最佳唯一途径,还必须依靠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来对用水需求过度的情况进行压缩。就在此时,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发生了一些水质性缺水的现象,于是又有相应的措施出台,来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调节。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思想意识的提升下,人们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开始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客观。人们已经知道,要想保障后代有水可用,使人类的延续不受阻碍与维修,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水生态环境。而在可续的发展观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得到提升,其有效性也就能得到相应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延续人类生息繁衍、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在现代水生态环境保护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建议

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社会的生态用水需求予以保障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控制人河排污总量。加快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重视生态用水调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的生态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

2.加大力度、提升速度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泊在全面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程度和水平、严格实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严重河湖的综合治理。依据水功能区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入河湖排污口登记和审批制度,加强人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科学编制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太湖、滇池、巢湖和淮河、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控,继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排放,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采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湖泊和湿地水生态修复,根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控制水土资源开发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强化节水和适度调水等措施,实施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点地区与河湖的水生态修复治理。进一步扩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江湖连通、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对不同类型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河口、湿地等实施保护与修复,不断探索水生态保护的工作机制。

4.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力度,尤其是对于开采过量的地下水区域,要加强修复与治理力度,是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保护,对于还为没有出现超采情况的区域也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新的超采区。启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滨海海水入侵区,石羊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的地下水压采计划。同时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替代水源建设与开发,减小地下水资源压力,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水资源;再者就是构建以地下水为主的储备资源,以应对不时的用水之需,提高应对干旱期的抗旱能力;最后,还要进一步发展水生态环境方面的可续技术,比如加强地下水库建设,通过回灌措施,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储备量。

5.健全水资源与河湖水生态保障体系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河湖生态状况、生态用水状况进行明确,并根据指标得分制定全国范围内宏观的水生态环保护战略计划。所以要给予河湖环境的特殊性,分别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生态管理制度,对国内的生态河湖进行健康状态体检,然后根据真实的考核评价结果,来制定对应的保护挫力措施,使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处于有计划、有依据的条件下,切实有效保证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6.加大对农村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抓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要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发展经济与物质条件,还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与城市发展而导致的水生态环境破坏的覆辙。在总体上,应当坚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基本指导要求,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要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来在农村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障农村水环境的健康,使我国农村在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

7.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要积极推动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重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源地及其保护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蓄滞洪区等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和目标,探索建设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协作机制。完善和落实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

8.落实水生态保护工作各项保障措施水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需要来自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人员支持,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

所以,应当借鉴国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吸取国际水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理念,对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各个政府部门,公益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同时还要广向社会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明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争取到所有人的支持与配合,并向社会企业进行大力的教育,一方面使他们在生产过程当中,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废水,另一方面争取到他们的资金支持,丰富水生态环境保护物质基础。

三、结语

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因为它关系到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尤其在我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尤为关键。

第7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环境难题,如果不及时的对我国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并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必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各个方面。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当下,我国正在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程度已经急剧上升,并且还有更加恶化的情况。在此主要从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水资源。当下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呈现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被污染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都在南方,北方所拥有的淡水资源还不足南方的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6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情况,但是就当下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数字还会上升,还会有大量的城市缺水。除此之外,面临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浪费,由于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1]。

(二)土地沙漠化。实际上土地沙漠化与水资源缺少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水资源的缺少。除此之外,大量的砍伐、建筑使得绿化面积减少,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当下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正在急速上升,受伤没化影响的人口也随之增加,同同时农田和草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

(三)大气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工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强大,而工业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工业集聚地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干成立均匀的分布在空气中,使得空气十分污浊、有害。大气的污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2]。

除了以上几点,我国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而且这些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十分不到位,直接侵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而且从更大的一个方面来讲,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正预示着我国正在走,环境保护治理的下坡路,如果长此以往必将会降低我国综合国力,影响我国综合建设。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人民永远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破坏者,人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此一定要积极的提高我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首先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从思想上影响人民的态度和行为,下到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上到政府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其次是要采取强硬手段,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加以惩治,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必要时可给予物质奖励。最后,一定要让人民从思想上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组织、有纪律、科学的制定思想教育帮扶,以“结对子”的方式来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

(二)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强大的科技足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快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一定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家先进的科技,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科技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所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点一定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发展生产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并不是人才大国,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其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第二点是加大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的科技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发电绿色无害,既没有资源的浪费,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绿色科技的亮点[3]。第三点是推动科技发展,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生态环境中说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加大资源保护和利用是我国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可能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一定要加强此方面的意识,保护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等都不能够直接排放,所以可以想方设法对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尽可能的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转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模式,由技术引进型转为自主创新型,由忽略環境型转为环境友好型,由高碳生活型转为低碳生活型,由第二产业带动经济模式转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模式,由少数人致富转变为共同致富。当下我国许多领域仍然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未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这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4]。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定要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进行绿色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郭越龙.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韩长赋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基础[J].现代畜牧兽医,2015(08):61-62. 

[3]朱天龙. 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8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各行业快速发展,农业作为“重头戏”,为经济发展注人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1.资源过度开发冲击环境承载能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庞大的人口数量造成人口与耕地面积不成比例,严重失衡,我国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二。同时,传统耕作习惯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农民欠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单纯考虑农业收益而忽略了土地保护,导致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荒漠化日趋严重。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宏观政策实施以前,农民为扩大个人耕种面积,对林地、草地等进行了严重的滥砍滥伐,导致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土地因缺乏植被保护而出现沙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化学物质超量施用造成水土

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农民收人,为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然而,化学物质过度施用和依赖却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超量的化学残留物质造成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大大降低土壤质量。无独有偶,雨水冲刷使多余的化学物质流人江河,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从而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3.城市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的进

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总体向好的必经之路在城镇化进稈中,科技水平不断提岛.文化水平H益巩同,牛.活水平莕提歼,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随右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进人乡镇、农村,成为村庄脱贫致富、百姓奔向小康的有效途径然而H趋严电的乡村r业污染随乡镇企业浦现接蹿而至,我国乡镇发展存在滞后性,生产设备也存在“祖线条”,生产方式比较单一。

从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来苻,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成型的环保设施,环保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废物废水、残留物通过土壤、水体、大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依靠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实现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典咽反例,也是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作出有效改变的屯要课题。

4.畜禽养殖产生环境污染畜牧业足农业领域的*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柱产业,“分天下”有其一,畜禽养殖作为畜牧生产的关键环竹.扮演着不替代的关键角色随着畜产品产的增加,畜禽养殖卨速发展为企业、农户带来收益的同时,为环境带来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逍受破坏的乂一大“导火索”。

fr:众多污染源中,家畜代谢产物粪便是畜产废弃物中数多、危害最为严重的,每天排出的粪尿量一般相当于体?的5%~8%从传统观念角度分析,人们缺乏对畜禽粪污排放的有效监符和资源利)H过坫畜禽粪污排到水中,导致水体窝背养化严重,不仅影响水质,而且产生大量藻类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畜禽粪便造成土壤和大气污染,降低土壤通透性,产生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作物长和人类牛活带来双打击。

二、原因分析

1.基本国情

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亿万农业人共同奋斗、不断努力下,我闽农业取得r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我们要仵进步的同时保持清解的头脑韩长赋部长曾经说过,“我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句话展现出我国对世界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也道出我国不容乐观的农业基fill!我W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紧缺,人均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都不到世界水平的1/3,伴随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丨〗趋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人城市,出现“空心村”问题:据调奄显示,我国5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平均不足10%,农业劳动力缺乏导致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祖放,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2.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在传统农业发展初期,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长此以往形成的农业生产习惯,造成人们不取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造成农民缺乏农业环保意识的另一主因: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意识上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然使得农业生产过枵中单纯按照主观想法施行,缺少对生产方式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资源造成浪费进行足够考虑。

3.环保问题弱势近年来.中司经济迅猛发展,在闻际金融危机席卷仝球的大环境下依然亭亭玉立,钐?强国本色然而发展总会伴有消耗,利弊总是同时存仵.环境问题也随经济发展水涨船卨,成为新形势下的大问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往往忽略r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今虽然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采取r一些措施进行改善,但在面临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选择题”日环保问题恐怕依旧是耶个被放弃的选项y经济高收益付应的往往是环境卨污染,在经济高速发展舰佳肴面前,蘭、企业、农户难以拒绝诱惑.忽略了“养生”才是健康之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4.法律法规不健全“法”是 严格办事的准则,是对不良行为的有力约束。我国环境保护发展起步较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所缺失或尚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从立法到执法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自开展环保工作以来,我国始终注重生态环境法规建设,但目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没有形成专门性法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所处的困境,使得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显得愈加紧迫。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议

1.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思维。意识思维是行动的“指挥棒”,要在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上多下功夫。农民朋友是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先锋军”,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践行者。可通过教育宣传、技术推广等方式,普及农业生态环保意识和先进生产方式,

通过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环保纪录片、开展农业生态环保大讲堂等方式,让农民感受到农业生态环保的好处与重要性,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增加农业收入。帮助农民认识到日常农业生产中不合理耕种、畜禽养殖方式及化学肥料错误施用,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培养农民养成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习惯,启发农民自觉进行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等可持续农业生产。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是农业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的有力保障,是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行为的“一记重拳”。要不断健全现有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西方优秀经验和做法,逐渐弥补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漏洞与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深刻反思过去农业环境遭到破坏的典型案例,剖析问题发生的关键,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地或最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法规。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制度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级农业环保法律健全、有效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点制定下一级更有针对性的农业环保政策法规,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能耗低、生态影响小、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阳光大道”。

3.制定农业环保激励补偿政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的强大助力。环境保护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在当前背景下,部分企业、农民已经注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已经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保道路上,很多企业甚至在不惜损失利益的前提下仍然努力坚持。对于这些做法,政府一定要及时给予补偿和支持。否则,不但造成农企、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打击环保积极性,而且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并不明显,可谓白下工夫。目前,我国已在林业、草原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生态补奖政策,政府要择优去劣,继续加大农业环境保护资金保障,增加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补贴,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激励政策,为开展农业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4.加强农业环保执法体制建设。法规健全是基础,有效执法是关键。法律的执行是发挥法律法规实际作用的具体手段和表现。要逐步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体制建设,建立完备、切实有效、权责清晰的执法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有力震慑。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的权威,让执法者在执法工作中有效遏制和纠正环保违法行为。

同时,政府要提高执法部门、执法人M的综合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执法公正,确保国家制定的各项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度得以贯彻和施行;要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各地区、部门要明确分工,认清职责,每个职能机关都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高位。地方部门要将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等有初结合,逐步提高地区有关部门的监管意识与能力,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控,严厉打击违法破坏性行为;建立一个农业环境保护综合机构部门,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为目标,制定农业环境保护实施具体细则,明确认定责任部门,将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层面取得的成绩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当中,加强各部门工作之间的配合联动,提高工作效率,缩小农业环保过程中相互推脱的“盲区”,从而调动各机构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更好推动农业环境保护的发展。

第9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甘肃;民族地区;生态;肃北蒙古族;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甘肃省民族分布与地理环境简介

甘肃现有54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等16个,人口达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省内目前两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39个民族乡,自治地方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39.8%。甘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少则低于100毫米,降水最高只有800毫米,降水量明显低于蒸发量,而且由于地处内陆,海洋潮湿气流难以进入,总体来说,全省气候比较干燥。少数民族地方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黄土高原、陇山地区、祁连山以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地形多高原、山地,戈壁、沙滩和草原相间。植被以戈壁,草原为主,生态脆弱。

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简介

肃北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以畜牧业兼少量种植业为主,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自治县共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可利用草场超过410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9%。当地居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驼、绒山羊、高山细毛羊、牦牛等,其中畜产品以山羊绒、骆驼绒最负盛名。

近年来肃北县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已形成以黄金、铁矿、原煤、水电为四大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但是目前暴露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附带问题,以草原生态环境压力最突出。肃北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逐渐萎缩,水土流失和干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蔓延,洪水和泥石流破坏加剧,草原鼠害猖獗,草地载畜量超过放牧临界标准六个方面。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反思

对于上述民族地区的生态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归纳以下几点:

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民族地区普遍城市化水平较低,基本都从事农牧生产活动。此外由于民族地区多富于矿产资源,投资者就在当地就地建立钢铁水泥化工厂以节省运营成本。而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排放,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2、贫困覆盖面广,文化教育水平低

民族地区贫困覆盖面广,文化教育水平低,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把资源开发作为快速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能力的退化。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合理完善,对民族地区生物、矿产等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的衰退;而对另一些资源,特别是气候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不尽充分。

4、生态文明建设层次较低

尽管政府在持续不断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力度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然而民族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层次还较低,目前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半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保护的层面,尚未转型到将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建设和保护的道路上来。

(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现状的建议措施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反思,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改善: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数据显示,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目前都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而且还在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本来经济体系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就不够合理,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更加重当地生态恶化。以肃北县为例,长期过度放牧和开发农田,大规模地增加牲畜数量,掠夺性使用草场,再加上伐木、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牧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强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非常必要。这方面当然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引导,例如定期举行一些宣传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多借鉴先进地方做法并加以推广等。

2、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依托主导产业搞经济建设

在民族地区扶持富有辐射带动力的加工企业,并使这龙头企业与当地的广大牧户形成紧密的利益互惠机制。并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强调的部分。例如肃北县的锁阳、麻黄、肉苁蓉,牛羊肉、奶、青羊血、牛黄等特产都行销全国。而在民族自治地方建起相关的龙头产业的话,既能解决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从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对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剂强心剂。

3、在民族地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实际上就是要求社会各阶层对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常见的生态补偿形式有如下五类: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智力补偿、项目补偿。前两项可以看作是由政府输血型的补偿形式,后三种则是政府造血型补偿形式。肃北县生产基本上是畜牧兼营种植,牧区普遍存在草畜失衡状态,这导致草地退化、沙化外,还会招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政府如果仅仅进行输血型扶持的话,无疑不能兼顾,长远看,政府更应该重视造血型的补偿形式,鼓励受偿者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的潜能,提高其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形成生态和经济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

4、完善环境责任制,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