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中学生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学习方法

第1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个学习要点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三种学习精神

    一、不唯书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课本基础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科学总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课本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二、不唯师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同学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三、不唯一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三条学习原则

    学习的具体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它们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一、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要求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三、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取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我们认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种学习技能

    一、学会快速阅读

    直接从书中获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教科书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在学业上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第2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品社学科学习方法归纳引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任务情境,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抓住有利时机,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做孩子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1.探究前温馨提示,奠定探究基础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为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要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因此,在探究前教师作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邻居》时,第二个活动是小组合作找寻邻国,在找前,教师让孩子们相互进行温馨提示:“为了又快又准地找出它们,你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认真仔细,不能找多,也不能找漏,所以一定要细心;有的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就会节省时间,还会提高正确率;有的说要看清每个国家的边界线等,孩子们没说到记录的问题,因此老师追问了:“邻国有20个,有的名字还很长,怎样记录才能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呢?”,孩子们又出了一些好点子,有的说记录时只写前面一个字,有的说用首字母代替,有的说就在图上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如陆上邻国用横线画出,海上邻国可以圈起来,还有的说小组内可以分工合作,一人记录几个,然后汇报时再合起来就行了……,教师对这些锦囊妙计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让他们按照前面提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找出我们的邻国,有了探究前的方法指引,孩子们找时顺畅多了。这样小组合作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以温馨提示的方式让孩子们相互提醒,远比教师强制性的要求易接受得多,为学生成功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交流中渗透点拨,强化学习方法

我们在课堂中用的较多的学习方法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后通常又要经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的过程,无论是哪种形式,我们都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因为此时归纳或强化学习方法可谓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某种学习方法的妙处,知识学习水到渠成。如教学《我们的邻居》一课,孩子们在交流汇报找寻到的邻国时,老师追问学生是怎么找的,小组内是怎么合作的,进一步强调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考,解决问题,并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走进邻国”环节,孩子们自主介绍感兴趣的邻国时,教师做出如下提示:“老师希望大家介绍时语言要简炼,要抓住这个国家的特色有条理地介绍,可以模仿教师开课时介绍印度的方法。”并且在学生介绍完后,开展各种评价与提问反馈,如“刚才他的介绍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国家的特色是什么?你认为他介绍的好吗?好在哪里?或者是问:你对这个国家有了什么了解?你觉得这个国家最了不起的是什么?”无论是生生评价、或是师生评价,还是小导游检测游客倾听得怎么样,都紧紧抓住一个国家的特色来进行,在种种互动中学生意识到以后介绍一个国家或事物要抓住特色与亮点来展示,并且要做到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提高实效。又如在教学《家乡的美食佳肴》时,孩子们对家乡的特色食物进行探究汇报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图示教给他们所用的就是四维导图法,通过画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形成原因联系起来,教给学生必要的探究方法。

3.引领后学法迁移,提高探究能力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它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尝试性应用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正迁移现象。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探究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民族歌舞》时,教师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在课堂内主要研究四个民族的歌舞特点,首先教师带领孩子们总结出藏族舞蹈的特点,即“一顺边、甩袖子、弓腰屈背”等,并从藏族人生活的地理位置高,自然环境寒冷、恶劣,只有“一顺边”的姿势才安全、稳当,“甩袖子”则与民族服饰的长袖子有关,“弓腰屈背”则与献哈达与信仰佛教朝拜有关,即上升到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得出舞蹈动作均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教师并告诉学生本课研究的主题与这四个方面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小结。后面三个民族的教学就让学生利用刚才探究藏族舞蹈的特点来进行自主探究,并出示自学提纲进行导学,主要弄清两个方面的内容,你所研究的民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从先前发现的四个方面来作分析,探究时分成三个小组同时进行,各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各组相互补充,结果将蒙族、傣族和维吾尔族的舞蹈特点与形成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让人震撼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种高效率的探究活动都源于教师所采用的学法迁移,即运用已获得的学习方法,在相同或相类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让孩子们亲自尝试到此种学习方法的好处。

第3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信息技术 课程 学习方法 能力 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实施纲要(草案)》指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应用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1.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本身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感受到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变化现象,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验证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窗口的认识、工作界面的认识、用画图画画、整理桌面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完全能够掌握。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来完成新的任务。

2.设问学习

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表扬,对提问的兴趣要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提出问题,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才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让学生学习西师版教材中《美化你的幻灯片》一课时,需要在幻灯片中添加艺术字。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怎么去添加艺术字呢?如何让自己添加的艺术字更加漂亮呢?怎样使用“艺术字”工具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就可以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再去操作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3.尝试学习

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尝试,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有个突出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开始做起来了,甚至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每课都有示范的图片,也有明确的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提出学习的目标,目标要明确,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的尝试变成“乱试”;然后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内容,并跟着图片尝试完成类似的练习;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

4.合作学习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我们上信息技术课时,同样要教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间可以讨论、交流、互助,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学习方法。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机会。而学生合作学习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的上机指导,通过分组练习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主动采取行动去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

比如在教学用powerpoint2000软件制作演示文稿中的《美化自己的幻灯片》这一课时,让学生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的去上网收集图片,有的去选择音乐,有的输入文字,有的做设计幻灯片版式等,学生在制作幻灯片的的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了各种能力。

5.目标学习法

目标学习,就是信息课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因为对广大小学生来说,计算机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可以“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来学习。

第4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习 规律 主观能动性 方法

学生的学习就是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1)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即想问题。(2)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即做、行、动、实践,或者叫办事情,就是通过做把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变为现实。(3)通常我们所说的快乐意志、干劲等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人们常说“学贵有法”。要搞好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谓是因人而异,各有其法。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勤学好问”。“勤学”就是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同时,也一定要做到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众所周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好问”就是要好提问,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那么,是谁“勤学好问”呢.毫无疑问,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己。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学习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始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落到实处。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学生学习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按照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规律学习

朱熹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特别重要。

“思”,就是要动脑筋想。熟读是前提,精思才是关键。不动脑筋深思熟虑,就不能弄清其中的道理,就不能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学因思而成,思因学而高。

“严”,严格要求自己把所学课程搞懂学好,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这就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 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环节的学习过程的规律性进行学习

经过预习,上课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听课要耳脑并用,要动口、动脑、动手,要聚精会神,争取当堂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弄懂道理,理出思路,巩固知识。一般来说,复习可分为三步: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和考前复习,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

通过完成作业练习,使自己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同一式练习法,即许多练习都紧紧围绕同一个基础知识类型进行,以达到使基础知识巩固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辅导解决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真正理解、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每一环节上,都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自觉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2)要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作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4)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5)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 按照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要动脑积极地进行思维,还要动耳、动口、动手,而这些感官都要受大脑控制。大脑的活动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有节奏地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大脑的这个活动规律,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

第5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方法;研究探索

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正确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来做指导的,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就结合传统数学教学法的弊端和今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论述,以从中得到更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

一、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数学学科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那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而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问题堆积现象严重,进而学生之间逐渐产生差距。无论是在哪一学科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不断的养成,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起合理的逻辑思维,那么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知识点的吸收以及掌握过程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传统意义上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

1.学生接受过程较为机械化和复杂化

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一般还是处于硬性掌握和接受的过程,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形成,所以,对于新知识点就会出现一定的排斥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不能够得到认可,出现一定的内心排斥现象,这也是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表现之一。

2.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难以形成

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是需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才能够得以实现的,但是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很多教师所教授学生的知识点过于硬性,只注重于教学的“教”,忽视了学生知识点的串联过程以及思考过程,这也就是教学中的“学”。通过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出传统数学教学法的弊端所在。

三、中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创新之处

1.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问题意识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成绩快速得到提高的依据。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由此就要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比如说,在对中学数学“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等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师所讲述的关键条件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从中学生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身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的提高,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更为主动的思考。

2.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率提高

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形式的教学方法很少应用。教师主要考虑的还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管理难度很大,所以,广大教师都会避而远之。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自身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到相互弥补,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问题角度更加全面,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举一反三”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所在,也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3.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摆正自身位置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正确引导过程可以使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还应该逐步进行,这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应该充分重视的一点。

4.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自身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不断培养过程,教师并不希望让学生形成一套固有的决绝问题的思路,提倡学生度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总结思考问题中缺的成功的因素所在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应该进行不断的拓宽,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及想象力,使学生对产生问题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一定基础之上自觉解决问题,这是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研究与探索过程,对于传统教学法的弊端进行论述,从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在此之中论点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学者以及教师的积极建议与合理化的意见。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第7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的理解、梳理知识。

第8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兴趣 方法

1.设置情景,以情激趣

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3.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模拟直观,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语文各册的前面都有几幅画面各异的图像,结合课文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受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4.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有的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有的教师讲课整节课是枯燥无味的,只知道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划划,用黑板语言代替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意味索然,不愿意听,也不想听。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听起来有点头痛”。我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发现他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言的运用,整堂课是轻松愉快、幽默风趣,文彩飞扬。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

5.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潜在基础,激发学习兴趣高级中学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的重要,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课程特点,只要注意了解基础,并发掘基础和拓展的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四《短文三篇》一课时,结合三篇文章中最精辟的一些句子,反复启发,再结合单元写作纲要,提出“谈生命.思想.信条”这一论题,让学生举例论述,促使他们对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理性认识。当然,只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语文在实践考试中的作用,使之感到学之有用,方能使学生学之有趣。因此,在《短文三章》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勾画了疑难字、词,进行生字正音和词语解释,让他们积极积累好基础,随后让同学们勾画出各自认为最难懂的句子来进行分析探讨,学生们通过互动交流,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最后,将统一探究的疑难问题展示,教师随堂趁机加以点拨和指导,结果证明,通过“自学”、“共商”、“互评”、“指引”这一系列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对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对语文学习兴趣较差的学生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做到了和语文课本融成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小结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涛.略谈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

第9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读、听、思、说、纠,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很多学生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内容,以为阅读课文就是看结论,死读硬背,不仅没读懂读透,而且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较差,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老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抓不住重点,导致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甚至效果极其低下;学生思考问题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和影响,不善于分析、转化和进一步的思考,其思路狭窄、滞后,甚至受阻,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题时会做而不会说,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口头表达不精炼,不生动,欠准确,或答非所问;知识点机械记忆多,理解记忆少,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立足于理解、概括,导致知识网络不能完整地建立;书写格式混乱,条理不清楚,作图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几何题更为突出;学生在作业或测试后,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改错,找不出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只求正确的结果,不求找出错误的原因;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机械的,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来源,导致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较差。

二、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教师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读、听、思、说、纠”的能力。

1.重课本内容读的指导

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从课本的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一是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二是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理解解题方法;三是读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可使学生更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内容;四是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读,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读,这样可以弄清算式的概念和意义;五是读结语,要求学生对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同时读书要抓好三点:一是粗读,即边读边圈、点、勾、画,大体弄懂教材的内容,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二是精读,即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嚼课文,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及方法;三是研读,即当每一章节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弄清体系,小结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2.抓教学过程听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二是注意听教师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三是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四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及例题的提示和拓展等。

3.做好问题思的指导

无论是上课回答问题或练习,还是课后作业,或是预习课本,都要做好学生的思维指导。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着力于: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佳点入手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又如何改变?改变结论,条件将又如何改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

4.注重启发学生说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说呢?第一,自己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相互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说,等等。通过说,培养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严格学生纠错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