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22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从高校角度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考查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就业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招生及培养计划,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然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却又苦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很多事实表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人才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素养,说明目前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能只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理、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态度),职业形象等方面。也有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的态度两个重要因素。职业素养渗透在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人的行动方式和对事物的判断。职业素养主要通过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和学校企业的培养而养成。与职业素养相对应的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它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就意味着能从事某项职业,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而形成。前面已经提到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考查人才的重要指标,如某公司在招聘人才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其谋求职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构建高职商务谈判实训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作者在多年的商务谈判实训课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训过程中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提升。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收到了良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互惠谈判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谈判者,首先要做的工作不是去学习谈判技巧。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与人合作,帮助他人谋取利益的谈判观。
参与谈判的各方究竟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作者认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谈判,即使是政治谈判、军事谈判,谈判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合作者,而非竞争者,更不是敌对者。商务谈判是一种合作的利己主义过程,谈判的双方虽有竞争,但竞争只是谈判中矛盾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把谈判看作一项合作的事业,如果双方能在一个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就有可能使他们实现利益均沾,所以商务谈判是一种合作的利己主义过程。参与的每一方,都有可能成功地实现合作的目标。
首先,人们谈判是为了改变现状或协商行动。这就要求参与谈判各方的合作或配合,如果没有各方的提议、谅解与让步,就不会改变原有的现状。达成新的意向。
其次,如果把谈判纯粹看成是一场棋赛,或一场战斗,不是你输就是我赢,那么,双方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把对方看成是对手、敌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压倒对方,击败对方,以达到自己单方面的目的。结果,达到目的的一方成了赢家。趾高气扬,做出重大牺牲或让步的一方成了输家,屈辱不堪。双方虽然签订了协议。但并没有融洽双方的关系,更没有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目的,因而这一协议缺乏牢固性,执行过程中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谈判中,最重要的是应明确双方不是对手、敌手,而是朋友、合作的对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作者引入了业界正在推行的互惠谈判模式来说明上述观点。互惠谈判模式的要点是:(1)谈判各方首先应确认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事先就提出强硬的立场;(2)与此同时,要马上着手探寻对方的需要。并把对方的需要看成与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3)努力与对方共同探寻满足双方需要的各种可行途径,最后再决定是否接纳其中一个或几个途径。在这里,满足自己需要并认真探寻对方的需要应成为整个谈判的核心。以这种思想指导谈判,关键点在于把对方视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竞争者,尊重对手,理解对方利益的重要性,并努力帮助对方实现他自己的利益目标。这样一来,对方也会采取相应行动来配合你的努力。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都感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思想受到了震动,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更需要体谅他人、更需要合作才能成功的世界。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商务谈判课不仅教会了我谈判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坚持什么。教会了我要理解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容易,大家为什么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呢?今后我要以真诚为本,尽自己的能力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诚待人定能取得与他人的合作。”
(二)引入倾听艺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谈判的指导思想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是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信任的培养和建立则要依赖于有效的沟通。
在谈判中,沟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交流双方的情况。反馈市场信息,维护对方面子,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谈判气氛,倾听对方的讲话。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双方的友谊与信任等。
在谈判的沟通过程中,很多人常常认为只有多说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谈判条件。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谈判成果。这是因为:(1)倾听可使自己更真实地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态度,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甚至是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分歧,从而使自己掌握谈判的主动权。(2)倾听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改善双方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快、宽容的心理,变得不那么固执己见,更有利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把倾听的上述作用进行引申,分析了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5个误区:(1)许多人认为只有说话才是表现自己、说服对方的唯一有效方式;(2)对某人看法不佳等先入为主的印象,妨碍了耐心听他人讲话;(3)急于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像不尽早反驳,就显示出自己无能;(4)在了解到所有的相关信息之前,就轻易地对某件事做出结论;(5)由于存在思维定式,不论别人讲什么,许多人都会马上跟自己的经验套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从而阻碍了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克服上述误区的有效方法就是积极倾听。作者在课堂上通过列举大量的实际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倾听训练,为学生们总结出了倾听的3个要点: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所说的一切、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或情绪、体谅和肯定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很多同学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都反映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商务谈判课提高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涵养,使自己的胸怀更加宽阔,做人也更加随和。这门课着重于培养人的情商,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更友好地相处;它会让更多陌生的朋友变得相识,会让更多相识的朋友变得更加亲密。这是一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必修课。”
(三)利用社会资源,引企业入课堂,参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和教师,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课堂,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2、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坚持校外实习。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单靠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谈判人员,商务谈判的校内实训毕竟与真实的工作场所有区别,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切身体验真实的职业气氛,转变角色意识,形成职业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作风。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有一定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可考虑在教学计划中,专门留出1―2周,集中安排实习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深入工作单位,以职业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在真正的职业岗位上运用知识、锻炼技能、磨砺意志、培养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但我们不能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略了隐藏在其后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知识、技能只是漂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这座冰山要漂得远,隐藏在水而下的基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一定要深厚而坚实。这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其谋求职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邓云川. 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3).
[3]何有缘,刘丽,李晓红.商务谈判课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3).
[4]杨玉荣,王纪中,张春凤.浅析在商务谈判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4).
作者简介:
职业培训论文可以让劳动者掌握职业常识、道德和技能,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长春市无论中介制还是员工制的家政公司对职业培训都未高度重视起来,暴露出很多职业培训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一、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一) 培训对象素质较低
长春市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和下岗女职工,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少数培训育婴师的年龄在35左右,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较低,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 培训课程、内容较单一,应试化现象严重
长春市具有职业资格授权的家政培训学校有6家,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家政员、育婴师、月嫂、催乳师、营养师、护理员进行,其他如按摩、厨艺、茶艺等课程因需求少而较少开设,课程设置较单一。
初级培训,国家推行的是免费政策,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实操课占60%以上学时,理论课主要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培训内容多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进行,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题库里划考试范围进行培训,培训学时较短,达不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理论学时多于实操学时,培训过于应试化。
(三) 培训形式较单一,缺失人性化
理论课培训以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培训师根据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多不规范,背景和内容选取不考虑中年妇女的视觉感官和接受度,只符合自己的授课要求,授课过程互动较少,老师讲学员记,培训师也不知道学员是否都听懂学会了,缺少人性化。
(四) 培训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家政行业培训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们曾参加过职业资格考试,从事过家庭服务,学历不高但理论和实际经验都具备;青年培训师大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都未从事过家政服务的实际工作,通过了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便可培养成培训师;另一部分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技能型培训师,级别较高,能力较强。
(五) 培训环节不健全
只有家政员职前培训,职中和职后培训缺失,通过职前培训拿到证书的员工就业后,多是自己根据需要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家政公司几乎没有职中和职后培训,对于企业从事行政等管理的员工,也仅是岗前培训,培训环节都集中在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跟不上,极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六) 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
培训考核方式是职业资格考试,通过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考试就算合格,拿到证书后家政公司就可安排上岗,家政公司不再进行员工学习能力、性格、整体素质等的考核,缺少对员工的整体认识,导致了所派家政员不让雇主满意等矛盾的出现。
二、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 国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家政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
除了初级免费培训外,由政府扶持家政员免费参加职业资格初级考试,除了政府下属的家政培训公司和学校外,给予其他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经费支持,帮助学校扩大招生,分区就近培训,以增加就业者数量和提升就业者素质,缓解供需矛盾。
(二) 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家政服务业
现在长春的家政服务市场缺少从事高端家政的人才,而目前家政学专业正发展蓬勃,在这种形式下,吸纳优秀大学生充实家政培训师、企业管理或者家政员队伍,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三) 改革创新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长春市家政培训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不人性化,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直观演示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教学和问题讨论法等与学员互动,启发引导学员的综合能力。现在实操课培训采用的是四级教学法,即准备、示范、模仿、练习,应融合项目导向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学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师指导,实施,检查,自我反思和进步。
(四) 严格考核评价体系
培训课程需要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评价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改进教学方案。长春市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评价仅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校内部和家政公司没有针对培训的教学评价。
培训学校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每节课都给学员发放课程评价表,评价课程的内容、方法、手段、条理等,培训师课后审查找出问题,下节课及时改正,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家政企业应制定评价表,评价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员工素质。
(五) 家政公司要提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强化职业培训
[关键词]商贸类专业 课程改革 技能培训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福君(1968- ),男,辽宁宽甸县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辽宁 鞍山 114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专项(2009~2010年度)一般资助项目“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耦合化研究”(项目编号:GZYB09009)和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商贸类专业课程、教材、培训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南编号: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98-03
一、改革背景
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称之为耦合度,当三者之间耦合度越高时,说明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越高;反之,相关性越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着重理论阐述,轻动手技能;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重课程讲授,轻技能培训等问题。在课程、技能、教材三者关系上课程改革没有起到跑道的作用,没能实现与其他二者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它的本质毕竟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行业依赖性,与技能、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理念来开发课程,倡导能力为本的高职课程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商贸类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复杂多变,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所需知识能力的高职教材体系;二是高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行业前沿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没有形成行业岗位系列课程和人才持续发展系列课程的融合;三是高职教材与实际岗位技能、知识耦合度不高,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不一致,以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四是不少教材与岗位技能培训相脱节,教材是教材,培训手册是培训手册,无法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融合。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理念来处理课程、技能、教材三者的关系,以课程为规范,以教材为手段,以技能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教材建设的耦合化。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划分,商贸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贸易类专业。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类专业点数是52个,分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点14个,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点12个,营销与策划专业点8个,医药营销专业点2个,电子商务专业点14个。经济贸易类专业中与商贸相关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1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点13个,国际商务专业点4个,商务经纪与专业点1个,全省共有71个商贸类专业点,占全省202个专业点的35.15%。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学校也开始进行专业群建设,不断理清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辽宁省很多高职院校把与市场营销专业相近的专业归类形成商贸类专业群,绘制商贸类专业群发展规划图,形成大类专业(商贸大类)—主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汽车营销、房产营销)发展脉络,并对应形成专业群内课程结构体系。
在辽宁省82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鞍山市唯一一所商贸类专业比较齐全、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我院的商贸类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方向、市场营销房地产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经纪与以及为连锁卖场培养人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我院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顶岗实践、企业百家讲坛、专业招聘会为媒介开展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技能培训、教材建设、双证书制度、实践教学等进行深层次改革;依托专业群建设,不断梳理出专业群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完善的课程体系,在选课范围、课程置换、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探索。
三、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实践
(一)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按照行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任务驱动为理念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积极开发有别于学科知识型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1.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实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式教学,将技能训练、实践知识、岗位培训纳入商贸类专业课程,避免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实现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技能活动课程。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这个专业知识体系必须以岗位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必须能够支撑这一主线。从横向来看,每个课程都是构成岗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岗位任务及相关岗位要求;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理论知识;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步骤;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课程的组织上实行归类管理,与专业归类相对应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方向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形成“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组成,通修课程主要有5~6门构成,侧重于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以及非专业职业技能(即通用能力)的养成。通选课程主要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语言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综合业务素质五个系列设置,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目的在于文理交融、一专多能。大类专业基础课程(3~4门)在于搭建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平台课程,其内容能够支撑相近多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5~6门)体现了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异质性,也是专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理实一体化课程(1~2门)是基于岗位的操作理论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组织时,学院从总体上控制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在课程目标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转向重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确立与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项目体系相适应,按照岗位技能链进行课程整合。如学院把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和商务经纪与三个专业中的《商场服务技术与规范》(60学时)、《商品学基础》(34学时)和《店铺开发规划》(26学时)三门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整合为《卖场营销实务》一门课程。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68学时)由卖场基础知识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两部分组成。卖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卖场的含义和种类、卖场的组织结构与营运岗位、卖场选址定位、卖场的招牌与店面、卖场的照明与色彩、卖场的POP广告、价格标识、卖场安全、商品等基础知识。卖场营销实务操作部分主要从市调、订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商品管理、商品陈列与盘点管理、损耗管理与防损、收银管理、会员管理、顾客服务与投诉处理、卖场营运效益分析十个任务出发进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掌握卖场中各个岗位的技能。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剔除了原有课程中陈旧、重复的部分,大大地缩短了学时,突出了课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3.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走出单纯围绕岗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维框架,实现学生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理念的课程设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克服了技能与人性、科学的脱离,克服了唯就业的技能论和唯学科的知识论,注重了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满足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
(二)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紧密结合岗位关键技能的要求,对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关键技能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岗位培训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学工交替、校企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从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
在技能培训上,重点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师资上,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专职教师既能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操作,又能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训基地上,重点建设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化。为了缩短学生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我们规定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天早上进行公共交际及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半小时,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职业口才实训、礼仪实训和应用文写作实训;每个周二下午都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期末要进行职业技能汇报展示。在校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以及企业文化,学校积极进行教授论坛、企业百家讲坛以及企业培训、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进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项礼仪等非专业素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使这些学生能够立刻进入工作角色,有的还成为顶岗实习单位的中坚力量。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学院商贸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材既注意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又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专业课程主要根据校企商讨的教学大纲来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内容,以提倡能力本位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以教材来体现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商贸类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关键在于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与商贸企业培训专家共同开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作为商贸类专业的平台基础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力求实现三个创新,一是打破一灌到底的单一知识叙述型教材模式,尝试建立包括知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和以任务为模块的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模式;二是实现文、音、像相统一的配套建设,构建教材的立体化模式;三是尝试建立课程、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一体化的教材模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训练的高职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建设更是体现岗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允许顶岗实践和订单培养中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课程置换。
(四)实现三者的高度耦合
卖场与卖场之间的培训差别很大,很多中型卖场和大型卖场培训出来的员工在其他大型卖场和外资卖场中无法立即工作,主要是没有一个三者之间耦合化程度很高的教材。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按照大型标准卖场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陆续出版了一些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如《卖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等,非常适合作为各大卖场人力资源培训使用。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找出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分解出岗位能力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其次,对新型课程体系中的技能链进行详细分解,能力类别分为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力模块是支撑能力类别的具体能力,如基本素质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用能力可以分为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和口才能力;岗位能力是指本专业中的关键岗位能力,一般能够分解为4~5个;拓展能力主要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纵向或横向的外延能力。在能力类别中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分别占总额的15%、15%、55%和15%左右。学习领域即支撑能力模块的课程结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最后,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和技能项目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和顶岗实践、订单培养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技能的培养,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采取校企两地培训与考核,教学学时可以灵活地在校企双方完成,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对改革的反思
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存在着有些教师动手能力弱、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往往会使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缺乏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新伟,杨为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从温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企业情况来看,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实施产教结舍,推行“订单式”、“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市场就业需求科学构建职教体系,以坚持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多类课程、多种途径、多种标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要依托行业或企业的培训中心构建实训立交桥。
一、温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温州特别风行,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执的看法。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丝子成龙成风,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政府低投入与学校自身积累慢,使得中职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一流实用人才。温州市普职1:1的比例也正说明了职业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温州地区中职学校规模不够,学校在校生只有200—400人,再加上教育质量不高,2005年不少中职学校改办普通高中。多重设置的计算机、财会等专业导致毕业生过多,无业可就、无事可做,而高级工和具有技师水平的指导师以及人才虽供不应求,但其相应的专业设置却极其匮乏。
温州大型企业走过了家族企业转型期。以正泰、德立西等为首的大型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集团,企业已处于青年期,其特征是:产品转向高、精、新为特征的开发方向,企业内部进入全员培训期,注重高级管理人员的深造,有些企业已引入博士流动站等。更多的温州企业中以中小企业见多,他们没有规模优势,但通过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把中小企业连接起来,现已形成了小企业集群的块状经济。块状经济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形成了行业优势。
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温州民营经济角度来看,技术装备率低、人均产出率低的现象,是温州民营经济“自力型”发展模式的阶段性特点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之间落差的外在表现。2000年,温州民营工业平均每个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940.3万元,人均资产原值只有5.85万元,与1999年的全国同口径中型企业的6545万元、24万元,以及大型企业的54978万元、40万元相比,距离较大。规模以外的民营企业的技术装备则更差,2000年温州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35.37万元,平均技术装备为每人2.68万元。但从国外的大、中、小企业对比看,企业固定资产的绝对规模相差很大,但是就人均固定资产数来看则相差无几,温州企业之间并不会因规模的不同而存在技术上的差距。由此可见,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裟备水平相对落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相对落后。与温州经济模式下的民营大型企业发展相比,“自力型”中小型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人力资本培养,只能支撑现有技术水平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产业。
二、就业导向下发展温州职业教育的新思考
(一)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就业支持政策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从温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企业情况来看,强调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产教结合。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组织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咨询组织,并注意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其次,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提供经费、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并选派专业教师承担相关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要要求职业学校调整、增删课程,调整学习和培训的顺序,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二)转变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新发展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和培训主要由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来完成。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出特色:采用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劳动者的就业针对性,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从浙江全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来看,现今职业教育改革除了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外,特别强调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比如,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依托企业,产教结合”模式,以宁海职教中心为代表的“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模式,以永康职技校为代表的“依托区域优势,与企业群合作办学”模式,以及组建校企结合的职教集团模式。
从兄弟地区的办学经验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反映了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三)针对市场就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观的确立
职业教育要坚持素质本位的教育观。所谓素质本位,指的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重视其精神、道德、文化和身心等素质修炼,即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使职校生学做人,即做一个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从而达到在社会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2.课程的明确定位
职校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职业现场,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学生入学、培训、就业各个环节引入相关企业参与,保障学生能够学到最贴近实际的知识及技能,紧随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学校要推出“职业核心课程”(围绕职业所需核心能力开设的课程),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元化”的课程。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设计课程,覆盖面要广;根据企业职位、技术要求设计课程,专业划分要精细。第三,保持先进的课程内容,贯彻“企业全程参与”理念,教学案例均要来自企业的业务实践;紧紧跟踪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仪器的应用,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在核心课和实习过程中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全真案例项目。第四,更新思维模式,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3.素质的全面培养
课程改革方面,应在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坚持“侧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侧重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社交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个性差异,坚持“多元化”教学活动、“多类课程”、“多条路径”、“多条标准”,彻底消除工作中低估学生潜能的现象。特色办学要求每一所职业学校必须从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视角把握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合格+特长”是其通俗的描述,只有形成特色的学校才具有深层发展的动力。任何时候都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第一,办学规模上,量力而行,在有利于培养精品人才的前提之下确立学校招生规模。第二,办学环境上,应在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努力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催人进取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办学机制上,采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第四,树立品牌意识,把这一意识贯穿于学校经营管理和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四)抓住机遇,构建温州职业教育实训立交桥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窨指出,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明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规模,通过奖励性补助等形式,对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建筑等市场急需的宴训基地进行支持,以引导职业学校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转变办学模式。
温州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走一种综合发展的道路,利用各个层次的发展优势,建设专业培训中心。
论文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应把握时展的脉搏,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教育,注重职后培训,改革教学模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面对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果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科技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目前在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具有系统性,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足,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每个中职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职业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育。
二、注重职后培训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将无法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培训。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讲求实效,学以致用,根据培训目的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和学习基础,设计各种“菜单式”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要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职后培训,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比较单调乏味,教师只是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21世纪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从而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此,我们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即应加深面向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创造精神,获得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智力水平和全面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并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教师应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为此,教师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教育规律,深入实践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使中等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茂辉,孙勇.国外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启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1.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3]洪燕,中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起点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崭新形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尚且存在的不足愈发凸显,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在整体上还存在明显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要素缺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来源单一,结构上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高校毕业生是新增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90%以上的新增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教师比例不到4%。同时,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中等职业学校约占16%,高等职业学校约占40%,而真正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则更小。
二是综合能力缺失。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等国家相比,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由于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的背景,而且由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致使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由于企业实践机会少,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中等职业学校为32.4%。与此同时,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都亟待提高。
三是专业发展缺失。无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6.16%,高等职业学院也不到30%,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长期以来,切实有效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未能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依托重点高校进行培训,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要求的教师培训机会不多,数量有限,尤其带有针对性的分专业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能力的培训,和针对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十分短缺,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举步维艰。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这些缺失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北京市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结合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系统设计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大型项目形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从2006年底开始,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完善职业院校引进、聘用、选拔和培养教师的体制和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并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
1.突破管理体制,将中专、职高、技校和高职学院都纳入覆盖范围
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结构特征。就北京而言,从管理体制上,既有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还有行业管理的学校和企业举办的学校;从层次上,有中等职业教育,也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打破管理体制界限,立足中高职衔接,将高职、职高、中专、技校四类学校都纳入覆盖范围,系统设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体制的优势和不同层次的特点,形成互相借鉴、彼此促进的良好机制。
2.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是用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研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与周期的理论。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根据职业生涯理论基本原理,北京市建立了由低至高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职教名师培养计划,帮助职业院校加快培养多层次的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教师规划了专业发展路径。
3.建立队伍建设资助体系,有效改善队伍结构和质量
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工程设立了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引导并支持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针对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分别设立了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行业企业特聘专家计划。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设立了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资助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更高级别或更大范围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资助计划的实施,加深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带来了企业文化和最新技术,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从而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加适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4.建立国内外相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分布及北京市支柱产业的结构,北京市选拔了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管理水平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15个职业院校为依托的专业教师培训体系,分专业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和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教师国外培训以国内培训为基础,在与国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中,强调有针对性地培训设计和实施,并且高度关注培训内容的应用和转化,鼓励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国内外培训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国外经验本土化进程。
5.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与企业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只有企业认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为了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相互了解,也为了诊断教师培养培训问题,北京市引导和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对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企业专家在评价标准开发、评价方案设计、评价过程实施和评价结论反馈等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企业的视角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了教师以往难以看到的优势和不足,丰富了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职业感悟,为教师培训设计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信息和启发。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是决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首先使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希望抓住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建立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通过国内外培训和教师企业实践,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能力,逐步在北京职业院校中形成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技能好、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专业创新团队,促进北京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未来北京市职业教育事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将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评估检查制度和实行教师培训基地动态调整制度,评选并奖励年度优秀教师培训基地,调动教师培训基地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教师培训优秀院校评选制度,促使各个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管理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档案和电子注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专家人才库。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管理,推动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常规化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将教师参加培训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晋级和出国培训的重要条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开展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校本培训优秀项目的评选,对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校本培训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和奖励。
3.加强教师履职考核,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应根据教师的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要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严格对聘任教师的日常考查和年终全面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分配、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就业 导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40-01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不断扩大。目前,我省人口老龄化,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患病率逐年增加,使基层医护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护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调整课程结构
传统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就业及工作中相关课程少,课程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学用不一致情况明显,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难以保证,很难达到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基础课程安排方面,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各学校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教育功能化。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专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服务。
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把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把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即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基础课模块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生物等,专业课模块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教学内容。专业课部分针对社会需要设置,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教学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较高的文化起点,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这种课程结构,开始有些教师不适应,为了保证模块教学的顺利实施,我校先后对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需要。实践证明,综合化课程是发展职业能力、突出专业能力、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模块化教学,适应市场需求,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为适应岗位需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加强技能培训课程,突出能力为本位,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开设实际操作训练课程,对所有参加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严把教学质量关。利用实验课、甚至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和辅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考核成绩单列。2012年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820人。这项活动的开展,组织严谨有序,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动作规范,操作熟练,合格率为99%。
在此基础上举行“专业技能竞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职业能力形成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生和教师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活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快能适应并投入本职工作,满足岗位需要。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进入持续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其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办出特色。
3.开展多证书教育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进入持续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其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办出特色。
4.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随着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人员不断面对来自市场、公众、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要使会计人员完成、胜任会计工作,新世纪下加强和改革我国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制度将日益迫切和重要。
一、新世纪下会计环境的变化是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潮,已被世界众多的发达国家所认同,并已成为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会计人员若要完成、胜任会计工作,则终身教育是其维持与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尽管《会计法》规定后续教育应当贯穿于会计人员的整个会计生涯,但无可置疑,在新世纪这种终身化的教育趋势对会计人员将产生更大的。
(二)变化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动力;产业;效率的考核标准;管理的重点;劳动力的结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率;分配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中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必定会对传统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和反映财务状况“晴雨表”的会计,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而现阶段,不少会计人员还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其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到1997年颁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到2001年试行《企业会计制度》,都明显表明我国会计正加快与国际惯例协调的步伐,也造成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节奏非常之快,与工作已经来不及分阶段进行,学习就是工作的开始。因此,会计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新世纪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改革的内容)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终生教育制度。终生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为防止知识结构老化,我国应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尽管我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有专门的规定,但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要求,还需专门建立一整套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实施、评价、监督制度,规范我国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从而真正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二)合理设计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内容。1.一个会计人员的良好素质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宽展、开阔的管理思路;(2)严密的工作章法;(3)熟练的业务技能;(4)能预知变化并能灵活应变;(5)能够承受各种压力等方面,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在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中体现。2.制定后续教育内容的人员自身要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有相当的了解和职业敏感性,并在实施教育内容之前要进行广泛的会计人员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确定后续教育内容。3.后续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于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这样在会计人员中才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认同性和号召力。因此,合理设计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使后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开发职业后续课程。课程开发是后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实施课程开发时,应经历立项、审批、实施、试验、评价几个阶段。课程开发的内容应根据课程培训目标、内容和知识空间来确定要使用的课程开发工具和课程的最终表现形式(如在线课程、多媒体课程或传统课堂教学课程),而不应先确定要使用的技术再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材料应包括学员用书、教师用书、讨论案例和所可能涉及到的其他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除传统的课本式,还可以教学光盘、教学软盘、教学录像带、等课件的形式、多媒体的形式。因此,只有不断进行课程开发,才能使会计职业后续教育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四)完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当前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它不仅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在岗培训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教育方式上至少应有五种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在岗培训、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自学课程。尽管信息技术对以教室为基础的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就教育理念而言,课堂培训的功能仍然是不能取代的。不过,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目前比较现实的一种做法是,在课前将课程知识部分借助于系统传播给学员,课堂教育则主要贯之以学员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授课也应从传统的老师单向式讲授变成双方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为此,为满足以上教育方式的要求,后续教育中应特别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包括建立机网络教室,开发会计教学软件,包括多媒体软件、会计实用软件。根据开发课程内容的需要,还应考虑三网合一,即通讯网、无线电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合一。总之,完善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可以使会计职业后续教育进行得更充分。
三、新世纪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视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国应将增强自己在新世纪的竞争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而增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国民的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发展。而在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各级职能部门更应重视加强并做好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工作。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体制。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在国外开展得较我国相对要早,所以有更多的经验和可供我国借鉴。我国应广泛开展与国外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现有发展水平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体制,但决不能盲目照搬、照学,否则会是一种无效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