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精神分析与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分析与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分析与哲学

第1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深静脉置管在临床运用广泛,可以有效的作为输液通路,同时还可以运用于血液动力学的持续监测作用,此外还可以运用于血液净化与肠外营养等,对于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危重患者的抢救必要手段。然而深静脉置管也会导致导管松脱,穿刺部位的渗血、感染与湿疹等,其中渗血情况较为常见,需要做好对应护理来提升治疗满意度[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科深静脉置管患者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2岁至73岁,平均年龄为(64.1±13.5)岁;置管长度范围为11至13cm,平均长度为(11.8±0.7)cm;置管时长范围为7至51d,平均时长为(32.1±7.9)d;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44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2.8±12.9)岁;置管长度范围为11至13cm,平均长度为(12.1±0.9)cm;置管时长范围为6至48d,平均时长为(30.4±8.3)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置管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产生穿刺点渗血的不安全原因,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添加穿刺点渗血的针对性护理。

常规护理操作如下:在深静脉穿刺操作中,保证一次性完成,避免反复性穿刺操作与穿刺失败,如果穿刺失败应该快速的将穿刺针退出并做好局部适度按压来防止局部血肿,在置管后的24h要做好穿刺点是否有渗血与血肿情况的观察监护,同时做好穿刺点的4至6层纱布的覆盖,而后运用透明敷贴做稳固后做穿刺点的人工按压10min。在置管后应该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的身体活动,如果是股静脉置管,要避免下肢压力过大而导致渗血,每间隔一天进行穿刺点的药物更换,同时观察是否有渗血与红肿,如果患者血小板指数少于78×109/L,需要做好是否适合置管的考虑,如果患者需要大便或者咳嗽,应该对穿刺点做好轻度按压来避免其血液动力提升,降低穿刺点局部压力[2]。

观察组渗血针对性护理操作如下:一般情况下在置管后的3d时间内会有微量渗血,属于正常情况,一般进行穿刺点的消毒更换药物后可以消除。如果有较多渗血,需要让患者减少活动,保持卧床休息,同时在穿刺点换药时要运用0.5h的盐袋压迫来做好渗血的观察,如果不存在渗血,可以将压迫袋撤除,同时做好渗血情况观察,如果有大量渗血,需要保持平卧位。如果属于颈静脉置管,需要保持坐位,从而缩减血液回流,进行穿刺点换药和沙袋的压迫性止血。在进行股静脉穿刺点的压迫处理时要观察下肢的皮温与足背脉搏情况,在渗血终止后要保持卧床休养,同时做好积极观察。如果渗血无法有效阻止,可以进行撤管,同时愚弄棉球做穿刺点的20至30min的按压,同时做好止血药的干预。渗血会导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大量渗血,应该做好患者心理安抚,说明在置管后的72h属于正常情况,减少其恐慌情绪,同时积极告知置管的作用,提升患者的置管配合度,避免患者对置管的排斥。多做患者置管后的心理沟通,及时的根据患者病情、置管情况、性格等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安抚[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的不安全性原因、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9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60分至9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的总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穿刺点渗血的不安全性原因集中在患者的年龄、置管置入的长度、糖尿病与贫血等情况,患者年龄越低、置管长度长,以及患有糖尿病和贫血情况都是导致渗血的不安全性原因。如表1所示,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2.5%,两组差异显著,p

第2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关键词:D-二聚体;预防;妇科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一种由于下肢静脉内血凝不正常而引起的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该疾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但在我国的患者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重视[1]。研究发现,LDVT是妇科手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一旦出现LDVT后,轻者会出现血栓后遗症,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能造成致死性肺栓塞。总结LDVT的高危因素,除了病因之外,主要还有D-二聚体(D-DI)。D-DI是反映纤溶系统功能和体内凝血比较理想的指标[2]。对患者进行血浆D-DI水平测定,能作为判定血栓形成和溶栓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D-DI在预测妇科术后患者LDVT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1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具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但术前经B超检查均排除已有LDVT的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2.35±5.65)岁;原发疾病:7例子宫内膜癌、8例宫颈癌、14例子宫肌瘤、6例卵巢恶性肿瘤、6例盆腔巨大肿块、 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卵巢良性肿瘤。对照组50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3.11±6.23)岁;原发疾病:8例子宫内膜癌、7例宫颈癌、 8例卵巢恶性肿瘤、6例盆腔巨大肿块、12例子宫肌瘤、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卵巢良性肿瘤。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在患者术前以及术后48 h进行D-DI测定,取标本前应确定患者7 d以上未使用抗纤溶、抗血栓以及抗凝血药物。静脉取血2 ml,使用枸橼酸钠抗凝,与血液组成9∶1比例。充分混匀1 h后送至化验室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选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 TOP)以及该公司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先进行D-DI浓度测定,测定浓度>500 μ/L的则为阳性。对于术前检测D-DI呈阳性的,给予患者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术后则加用间歇充气装置(IPC)。对于术后48 h D-DI继续上升的患者口服25 mg潘生丁,3次/d,或5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并于3 d后进行D-DI复查。

1.2.2对照组 术前直至术后3个月指导患者使用GEC。协助患者的术后活动,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对于疑为发生LDVT的患者(主诉双侧或一侧下肢肿胀、疼痛)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了的则给予0.4 ml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每隔12 h注射1次。同时,晨起给予服用2.5 mg华法林片,联用3个月。凝血酶原活性每2 d监测1次,5 d后B超复查双下肢血管,看有无新血栓形成。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结果

观察组术前检测到25例D-DI阳性(50.00%),经相应处理治疗后,术后检测有3例出现LDVT,LDVT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中则有10例出现LDVT,LDVT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的L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根据研究发现,LDVT形成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血液高凝状态、血管损伤、血流瘀滞[4]。而且这三个因素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血流瘀滞是形成LDVT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妇科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血液的黏稠度会随之增加,同时,手术的时间以及卧床修养的时间也相应地增长。而手术操作越困难,发生LDVT的概率就越大[5]。因此,需对妇科手术患者加强静脉血栓形成监测。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进行D-DI监测,对于阳性患者以及术后D-DI继续上升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以及IPC干预等,从而有效减少了术后LDVT的发生。研究中观察组LDVT发生率仅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可见,D-DI检测在预测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方面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红莲,莫爱旭.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01):146-148.

[2]郭英茹.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8):5-6.

[3]木克代斯,卡米拉,阿孜古力克热木.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02):83-84.

第3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脑卒中;深静脉血栓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7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的残疾, 甚至发生血栓的脱落造成栓塞导致患者死亡[1]。血液的高凝、血管壁出现损伤和血液发生凝滞是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三大高危因素[2]。因此, 对可能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诱因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本院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38例偏瘫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 效果非常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科收治的238例偏瘫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19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54例;年龄46~81岁, 平均年龄(62.3±9.4)岁;疾病类型:出血性61例、缺血性58例;瘫痪肢体部位:左侧肢体38例, 右侧肢体52例、双侧肢体29例。试验组患者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34~78岁, 平均年龄(61.7±9.1)岁。疾病类型:出血性64例、缺血性55例;瘫痪肢体部位:左侧肢体41例, 右侧肢体47例、双侧肢体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瘫痪肢体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2. 1 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 多进食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饮水1500~2000 ml/d、防止患者发生便秘、促进血液粘度的有效降低, 对便秘患者宜加大植物纤维的摄入、促进大便的排放, 避免腹压增加导致血栓的脱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3]。

1. 2. 2 心理护理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亲切交流和沟通、使得患者有效缓解恐惧、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 使得患者和家属能够以最理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仔细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疏导促进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早期进行治疗、主动配合护理和医疗工作。

1. 2. 3 下肢静脉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静脉穿刺的操作培训, 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和方法、遵循先上肢后下肢的穿刺原则[4];尽可能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 避免对下肢血管的穿刺和反复多次穿刺, 可有效的降低下肢血管的损伤。

1. 2. 4 物理疗法护理 弹力袜的早期使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依据自身身材、体重选择适宜的弹力袜, 避免因弹力袜过紧或过松造成作用降低。指导患者正确的穿戴弹力袜方法,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于清晨睡醒后进行穿戴, 先抬高下肢使静脉血液得以充分回流后穿戴, 可在睡觉前脱下, 指导患者或家属对下肢的皮温、皮色和血运状态进行定期观察。

1. 2. 5 康复护理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定时及反复进行的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训练、尤其注重进行踝关节的活动, 使得下肢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来预防发生深静脉的血栓[5]。具体的活动顺序是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踝关节的环转;再进行固定节律、由上至下的腓肠肌的按摩活动;最后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内收和外展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运动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动作应具有轻柔性、渐进性的特点, 以防引起损伤。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8例出现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6.72%, 试验组患者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0.84%。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在于能够进行正常活动的人突然卧床使得重力作用和下肢的活动对静脉正常循环造成影响;偏瘫引起患者的肌力减低, 减弱了对血管的支撑作用、造成血流减慢和血管受压;以及大量脱水药物的使用减少了血容量和提高了血液的粘稠度[6]。预见性护理措施是针对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从而消除相关的不利因素, 进一步的通过相应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避免血管损伤的护理以及有效的物理疗法和康复护理, 有效的恢复患者的正确的心理状态、改善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状态、高效的修复血管的损伤以及提高血管的血流速度, 发挥出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 使得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显著下降, 有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道荷.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18):124-127.

[2] 李静, 朱红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6):621-622.

[3] 黄慧.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24):3723-3724.

[4] 王晓琴.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5, 3(2):179-180.

[5] 马海萍.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上海医药, 2014, 35(12):23-25.

第4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第5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摘要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呈现出力图摆脱哲学,进而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趋势,关注点已从哲学的附属转变为依托实验、精神分析、符号研究、意向研究等领域。本文试图在熟悉这些领域后,梳理出不同的概念架构,进而探索当代美学思想与东方式思维结合的新研究方法与途径――深度把握时代性、凸显民族性来建构美学。

关键词:西方 近现代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美学自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起,经康德、谢林,及至黑格尔,在这个领域里,已发展到了巅峰的状态。然而,美学始终是他们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从哲学的建构中脱离出来,实际是为他们自己的学术而建立的兴趣附庸,美与艺术实践的脱节也不可避免。而只有进入近现代,美学才真正开始了革命性的转变,寻求到了新的领域。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费希纳是继黑格尔后,变革美学的第一人,他从心理物理学出发,研究美学采用的是实验、归纳、记述的方法,创立了实验美学。在这个领域中,注重审美经验的观察以及注重美的比例,将这种美学定位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开辟了美学的新天地,其出发点是具体的美的事实,第一次把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美学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近现代美学的发展,就是沿着费西纳的研究方式而进行的。

当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也是费西纳实验美学的一种。在这里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简单化,仅是从研究手段而言。但是,弗氏的精神现象美学构成了美学中的一个新的学派的开端。

从《梦的解析》开始,弗洛伊德将精神现象美学应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中,用无意识性力观点论述审美和艺术,把艺术和审美放置在无意识性力基础上,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后的表现形式,是性力的升华,这种欲望借艺术表现出来,是为了解除艺术家被压抑欲望的痛苦,从而得到审美的。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是被描述幻想的引导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审美的共鸣,

苏珊・朗格的符号论则与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入手来解读美学不同。这位被誉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社会领域科学思维”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其《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艺术符号论美学体系,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而不是仅仅表现艺术家个人的实际情感,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有生命的,有着运动性、节奏性、有机性和生长性的基本特征,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幻象的符号。

苏珊・朗格的人生价值在于将美学这门形而上的抽象学科,在实践中下降到世俗社会之中,真正成为了大众化的美学。她批判了语言艺术等同论,确立了艺术符号与人类情感的关系,用艺术符号作为审美主客体、感理性、心理生理、精神物质、艺术构思与技巧、情感与形式、酒神精神与日常精神的中介,从“逻辑形式”这个角度上,找到了奠基符号论理论的基石。

美学在萨特这里,是走向了荒诞美学的。我将其称之为“意向美学”,有人认为是“亲历美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哲学系王卫华),其原因是,萨特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建立自己的美学,主要以日常现实问题来进行论述,且萨特的美学思想和其社会活动、哲学思考、文学创作交织。

可是萨特的“他人说”、“介入说”、“想象说”,却无疑显现了萨特的意向思考,从而使美学在意向的引导下,走入了社会意识的领域。也就是说,美学不只是一种思辨方式,一种形式,一种情感的冲动,更是对存在的挽回,对正义的召唤。

对比上述几位西方典型近现代美学思想家的美学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近现代西方美学,是真正摆脱了哲学的依附地位,并且从实验、精神分析、研究符号、走向意向研究等领域为现代美学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不过,实验美学的缺陷在于,在人所依存的外部召唤中体验愉悦性,进而寻求审美本质,那么,心理物理学中存在的缺陷就定当会影响实验美学的纯粹性。精神分析美学将人的欲望与美学相统一,看到了美学中感性生活的有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人的感性有社会化、有理性的方面,并不仅仅是性的感性,无意识性力却并不能代表一切。

苏珊・朗格的符号论在功能性艺术形式上,对形式美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闪光点,但是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情感的研究,却缺少艺术价值观方面的肯定,因而,也就必然忽视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将艺术形式孤立开来,其间,必然无视“人”的存在。萨特的美学思想,是荒诞也罢,是亲历也罢,从自身体验谈美学,有其深邃的社会性的一面,但缺少的是逻辑定性的分析。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美学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其间经历了哲学美学、实验美学、社会美学,那么,当今的美学将向何处去?

当今的美学研究,是应该有一门能避免出现上述缺陷的美学,在美学研究方法上,将哲学美学、经验美学、社会美学、心里美学和艺术本体美学相统一,寻求出真正能整合这几种美学的,新的科学学科思维体系的美学。它的出路就在于,借助中国深邃传统文化,构建一门融合中西,包容哲学美学、经验美学、社会美学、心里美学和艺术本体美学,为世界美学家所认同的美学学科。借助于中国的主体性哲学思辨,深度把握中国的文化氛围,构建有深刻民族性的美学体系。这样,才能解决西方近现代美学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成就一门真正的属于全人类的美学学科。

建立中国主体性美学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将整个人类的美学统一于一个整体,统一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避免“欧洲中心论”,使其成为全世界的世界性美学,为人类的美学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思维范式,也能真正做到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会、交织。

参考文献:

第6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一、解释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涵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或释义学,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解释学的最大特点是与实证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基本假设观点。随着解释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经过狄尔泰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之后,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领域中,解释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理论基础。西方心理学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探寻过程,精神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确定学科地位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论述和实证,而解释学的方法论对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二者之间逐渐融合,形成了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以实在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中,认为“心理状态的研究活动应当结合真实的情形做出准确的论断,而不需要运用解释学领域的假设理论来进行验证”[1],所以实在论者对解释学的假设理论,通常是持有反对态度的,因为他们认为,在解释学的假设理论引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理论,并且认为自己的理论具有存在的价值,而这却是未经论证的,也会导致唯我论大肆盛行。事实上,解释学的理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假设,而是建立在观察和解释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形成具有较强秩序性、连贯性的假设理论基础,而且解释的过程在一定的语言范围内完成,所以在解释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几率很低,所以解释学与其他科学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合性。实在论思想者认为,“如果可将心理学中可能带来麻烦的理论内容剔除,便可以消除其中存在的麻烦”[2],使研究体系更加完善,这与解释学的假设理论是相反的。荣格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模式持有反对态度,认为“分析心理学中的理论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研究理论中体现了很强的后现代思维,他的实在论是建立在人们心灵框架基础上。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心灵感悟可以实现对某些理论的解释,就具有了解释学理论的性质,以此为依托可以形成不同的情感因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强调人格的完善,也就是自性的实现,这是一种对人性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但是人格与心理功能的完善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完善,是以自性为基础,更加倾向于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经验推广,从而形成统一的原则。事实上,荣格对于教条和僵化的心理分析模式是持有反对态度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倾向于后现代的思维模式,这与现代心理学和解释学的理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荣格认为,“每个人的自性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分析心理学对这种相似性进行扩展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意识,在每个人心中形成一个具有多重思想的理论体系”[4]。荣格的心理学分析理论体系中包含很多与集体意识概念相似的原型理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概念与集体意识概念不同的形成原型,他认为原型是每个人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状况的根本因素所在。集体意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意识形态,与其所属的文化范畴有密切关系,由很多相似的内容和形式组成一个完整的、超越个人意识的心理基础,并且会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在无形中发挥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作用,在集体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个人也会由于生活的沉淀而形成更强烈的自性。同时荣格也认为,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集体无意识心理的人类在创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的印记,就是其心理状态变化的表现,可以作为探寻人类精神文明的依据。荣格理论受到很多质疑,人们认为无法在每个人心目中形成相同的心理意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而荣格这一看似脱离实在论的思想,却可以用解释学的理论消除人们的质疑,运用解释学理论可以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个人意识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就有全景知觉能力,这种能力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心理解释,却并不沉迷其中。

二、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解释学基础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对人格的解释,包括思维、情感、直觉等多个维度,只有以人格解释为基础的分析心理学才是完整的心理学结构[5]。荣格人格理论的形成,以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形意向等理论基础的解释为基础,因此形成了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三个理论重点,也是构成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角度来看,其研究要点和基础充分体现了解释学的特点,具体来说:第一,解释学的目的在于解释不同符号代表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思维活动和情感表达来对其进行阐述,这恰恰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重视梦境这一无意识的内容象征意义是一致的。从荣格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可以看出,荣格对于人物的研究大多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完成,注重事物的表现意义。第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应用于临床时,强调治疗师要站在患者的立场,对患者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帮助患者完成自我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患者自性化的过程。对于分析心理学中涉及到的问题,既要从症状分析,又要深入患者内心,使治疗师可以获得与患者相同的情感体验。第三,解释学理论中尊重的整体性理论,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转变为注重患者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通过无意识层面,对意识层面进行分析,引导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过程,体现荣格理论的整体性内涵。事实上,分析心理学以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实现人性与自性的结合,使治疗师和患者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完整性,这对于疾病的治愈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做出了阐述,他认为“精神分析是自然学科的一个种类”[6],所以也要遵循自然界的定律和规律,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点的内容。当这种精神分析思想在物质转化的过程中,逐渐由精神意义转向行为意义,便可以看到其中解释学理论的方法体现。由于受到康德、尼采等哲学思想影响较大,所以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可以看到深刻的哲学思想,使很多学者在阅读荣格的理论研究成果时,经常感觉到博大精深,但却又无从解释。然而,运用解释学理论对其加以分析,便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三、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解释学的相通之处

荣格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有着高度的热情,而且善于针对其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问题开展研究,探寻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荣格在心理学与解释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表现的是对事物本质相通性的深入阐述,不同的个体生命都会实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和超越,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转化轨道,而如何对这种转化进行阐述,便涉及到心理学与解释学的重要意义。

(一)对人性关怀

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荣格的研究理论中充满了人文气息。荣格认为“西方哲学中将人进行物化的思想是与人类本真思想相违背的”[7],他渴望通过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唤醒人们对于人性和心灵的关怀。解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通过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人与物的交融,是理解事物、生成意义的过程”[8],这与荣格解放人性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荣格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治疗方法就是对人的系列梦的分析,引导患者自己正视心中的力量,并且对其合理运用,实现自性化的过程,使患者的人格得到完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荣格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显然已经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与此同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运用了解释学释义对古印度文化和中法文化进行了意义阐述,而且认为,对人类心灵的关怀是这些古老文化的共同点之一,这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解释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在这个解释过程中,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会获得不同的解释结果,这与利科提出的文本运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认为“通过历史文本解读可以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完成相应的解释过程”[9],正是这种观点为解释学赋予了更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也使得解释学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入到同一个应用层面。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将精神赋予事物表面,从事物表面和内在同时进行研究,才能实现本质还原,而这个还原过程与荣格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过程相一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还原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运用理解原则对文本进行把握,而这里的理解原则是荣格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过程的培养,从而形成自我人格的完善。

(三)心理学研究理论的拓展

第7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关键词]德里达;思想理论;解构;探源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68-1.5

雅克・德里达,J・Jaeques Derrida(1930-2004)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解构理论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开启了哲学新视野。罗蒂曾这样称赞他,“是他所在这个时代最富有想象力的哲学家,他使人们的想象力获得了解放”。然而,德里达同赫拉克利特堪称为史上思想晦涩、著作极艰深难懂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来源十分复杂,与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由索绪尔开启的结构主义,以及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等有不可分开的联系。本文将对德里达思想理论基础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现象学对德里达的影响

应该说对德里达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现象学就是其解构理论的诞生地。他在1953-1954年间完成的《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起源问题》和1962年发表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两部著作是他的整个哲学生涯开始的里程牌,使他在对胡塞尔著作的阅读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方向。

德里达在一次访谈中也说过:“在我的哲学研究初期,我开始阅读胡塞尔,写有关文章的时候,也就是50年代初期,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对现象学的引入之后,我感到了从现象学出发提出科学、认识论问题的需要,这些是他们没有以某种方式研究的问题。因此,我就写出了我的关于科学和数学方向的最初著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过对文字问题始终关注,寻找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能够使我对文字进行讨论的内容。他是如何谈论文字的?他把文字看做什么?他如何连接科学、现象学和文字问题的?我在《几何学起源》中找到了这些。”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对追溯几何学起源之路的描述给予了他很深的启迪,他开始了“起源”的思考,也成为了其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延异”思想的初发,他称之为“差异的自由运动”。德里达不认为存在什么“活的现在”,所谓“现在”都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且都要向“未来”延伸,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零点。

至于海德格尔对其的影响,德里达则坦言,若没有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他想做的工作将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

“解构”(deconstruction)是德里达在海德格尔的“折毁”(de―struetion)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阅读方法和解构策略。两者都试图推倒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折毁”(destruetion)战略意在清除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对“存在”一词的词源进行释义学追问。德里达的“解构”

(decon-struetion)在于突破原有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否定终极意义,消解二元对立,拒斥形而上学。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但两者都是为了回到事物本身,批判形而上学,批判西方文化传统危机。在海德格尔有诗化语言,在德里达则是文字学。德里达与海德格尔是非常相似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罗蒂就明确意识到海德格尔之于德里达,

“犹如尼采之于海德格尔。每一个后继者对于他们个别的精神先驱而言,都是绝顶聪明的读者,也是破坏力最强的批判者。每一个精神先驱都是他们个别的后继者学习受惠最多,而又最需要超越的人物。”

二、精神分析学对德里达的影响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是对历史上受压抑和压制的东西的关注和揭示。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意义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方面的贡献相类似。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假象,本能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却被观察和意识深深压制起来了。意识的秘密在于它的异体:无意识。弗洛伊德也谈到,梦的结构就像符号结构,梦像是划道道(写)划出来的,意识总与所谓的“在场”相联系,梦的无意识只有“隐”“不在场”,所以无意识才是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而德里达的解构是对自柏拉图以来受历史压抑和压迫的书写的分析。简单说来,德里达要解构的目标是“言说一文字”的二元对立,而弗洛伊德要瓦解“意识一无意识”。他俩都要在文本背后觅出作者或者说意识无法控制的成分,解构或破译它们。

三、结构主义之于解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社会反思色彩极浓的存在主义的光彩渐消隐没开始的,之后近20年间,结构主义在法国取得了大繁荣。结构主义十分敏感于一切在西方传统历史中受到压抑的事物,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对抗。所以在这个时期最先闪光是对意识形态更为超脱的认识论、人种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它们注重于西方历史中的无意识理论、被压抑者、明确意义的反面、不可理解物等。

萨特对语言学持轻视态度,并避免使用它,结构主义者则相反。开启法国结构主义的索绪尔在以下意义上解放了语言:传统理论划定了语言的囚笼,语言只是表达思想和意义的一种工具,是实心体。索绪尔却认为,意义不在符号之外,不是一种裸的思想,意义和概念只是符号的差别本身任意构成的,从属于一种形式结构,这等于从语言领域驱除了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索绪尔的符号差异性原则直接导致了德里达“diff e rance”,区别只在于它成了文字学原则。德里达是非常重视文本阅读的,“文本之外无一物”,“事物本身就是符号”,文本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是德里达整个哲学思想经络和他的解构思想理论的基础之基础。可见,对文本的阅读是解构的第一平台。我们知道,德里达是对结构主义持有保留态度的,对结构主义有很强的依赖。虽然德里达解构思想是基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提出的,还是有人称他为“后结构主义主义者”。他从事的结构主义工作,又使得结构主义继续深入地发展。德里达的解构是一种策略,因此这种战略是结构主义的,同时又是反结构主义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德里达解构理论基础有了大致轮廓,这对我们后面阅读德里达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旨在反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消解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凝固化了的体制和实存性假相,否定终极意义。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解构等同于批判,也不是用简单粗暴或极端的方式去摧毁,不能等同于虚无主义,解构是一种策略,一种建构。解构看中的是差异与重复,消解二元对立,而不是对立与矛盾。德里达用这种解构方法,拆解了西方几千年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统一论思想文化系统,开启和创构了哲学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第8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论文摘要:在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的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脱颖而出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人格理论进行梳理,并重点突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鲜明特点。目的在于探究其深层的教育价值,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四)建立儿童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霍妮和沙利文都很重视儿童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以及儿童间的伙伴关系,霍妮认为在童年期,神经症的性格结构萌发的根源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沙利文也认为自我是在重要的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三岁以前是父母,从童年末期到青春期,主要是伙伴。20世纪50年代,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所做的相关研究说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学者斯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期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出去工作很多时间都疏忽了对孩子的照料。致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从而埋下神经症人格的隐患,或是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人格障碍问题。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积极疏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家长也不应该过多限制儿童交往,应鼓励儿童学会交往,学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通过对精神分析几位代表人物人格理论的梳理,看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蕴含着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巨大价值。尽管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也存在局限。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性,却给予了我们一个认识人格的全新视角。相信在21世纪,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对我们认识儿童人格的发展,开展有效的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84.

[2]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15.

[3]宛容,兰文杰.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44.

[4]杨汉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8(4):63.

[5]姚芳芳.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改与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0(5):59.

第9篇:精神分析与哲学范文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的每一次转折性的发展均与哲学变革息息相关。本文基于《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对心理学与哲学关系演变的发展进行归纳,并对两者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学;哲学;反思

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思想、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那么心理学独立之后,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笔者通过多年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与哲学关系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冯特为使心理学赢得独立,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的彻底分离,他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而且在哲学背景上,冯持早期为纯粹的一元论和素朴的唯物主义,后期为二元论和混乱的唯心主义。[1]

(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心理看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工具或机能。詹姆士的心理学思想里早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他说:“真理的观念乃是那些我们能够同化、证实、确证和检验的观念。而观念最终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的部分发生令人满意的联系。”[2]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和拉•美特利的“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思想为行为主义机械论铺平了道路。实证主义对行为主义也有重要影响,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3]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无意识思想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莱布尼兹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他把微觉视为末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发。此外,费希纳、尼采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对弗洛伊德也有一定影响。

(五)认知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皮亚杰的理论与康德认识论具有内在联系,皮亚杰曾说:“我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了一番,于是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4]结构主义也影响着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融合。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深受现象学的影响,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有效方法。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从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发展可以看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三)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由哲学决定

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就是用哲学的思想和观点来指导心理学研究。用哲学思想来指导心理学研究,必然关系到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思,决定着研究的思路和途径。发展观、联系观和动力观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在这些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心理学研究者就能自觉地把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思维的基础,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时就能摆脱主观性,保证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