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1.同伴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时,不能从他们身上习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策略,也得不到引导和帮助,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他们的“留守”这样特殊的、非常规性的状态及处境,更容易沉默寡言,封闭自我,不愿意与同伴交流,出现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自卑
有些农村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非常缺乏父爱和母爱,在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别人的目光与议论。由于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产生了这种自卑心境,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严重的会导致自闭症。
3.逆反心强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4.耐挫力差
许多调查发现“心理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上欠稳定,对自己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遇到问题时又很少向他人求助,这就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之爱和必要而又即时的抚爱,许多儿童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
另外,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还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因此,政府机关、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予以足够重视。针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生活环境,并结合本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建议
1.政府支持
为良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领导模式是必须的。而具体说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但因为现实环境的制约,目前很多乡镇中小学还没有条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与咨询室。因此就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为在职教师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掌握基本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处理一般性心理问题。其次,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也关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联系司法部门、文化部门,协同整治和净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和文化环境,大力查处非法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为留守儿童优化一个健康的生活教育环境。
2.学校干预
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一方面,它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与同学所提供的和谐的氛围与环境可以部分弥补儿童家庭情感依恋的缺失。学校应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他们树立规范意识和行为,发展健康心理与未来潜能,主要针对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人际关系、人格塑造等内容进行教育;第二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防范出现学习焦虑、孤独自卑、脆弱敏感、冲动倾向,以及厌学逃学、吵架斗殴、泡网吧等行为问题,预防人格偏差现象,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第三级,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针对心理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人格障碍等问题进行纠正。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诸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所在。首先,从留守儿童家庭本身来说,由于母亲外出的留守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在儿童幼年时母亲应尽量不要外出,以使儿童早期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而保证其早年心理发展的顺利进行。对已经留守的儿童来说,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家庭关爱与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临时监护人应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在家庭中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互动。让留守儿童在一个新的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完整性与互动性,从而让其可能偏离正常轨道的心理发展重新走上健康之路。其次,留守儿童家长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这是因为孩子在寄养期间,与亲生父母的接触是以后团聚的必要步骤。同时留守儿童家长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近况,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4.社会扶助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它的解决也离不开社会的扶助。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扶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所在村组、社区应充分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就近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并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担负起监督临时监护人的责任。同时切实加强区内治安环境,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并避免留守儿童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是无可避免的,除了在学校与新的监护家庭中弥补这种缺失外,还可以在留守儿童所熟悉的村组与社区氛围中弥补这种缺失。社区内可以征集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此外,也可以发动留守儿童的同龄孩子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一方面可以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通过帮助他人也可以获得一定自我概念的加强。
参考文献:
[1]苏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3]高亚兵,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7).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使得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前提,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惨?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要充分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对儿童有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一旦发现儿童的身心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儿童阶段,儿童最爱模仿成人,因此,教师要做儿童的好榜样,如果教师在儿童面前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约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还有许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不够了解。根据上述情况,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教育的需求,才能够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关键词】ECCP项目;儿童;心理健康咨询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50-04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是指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儿童照料者(尤其是保教机构工作人员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的目标在于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帮助解决0~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ECCP项目( The 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主要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可能被保教机构拒绝的0~5岁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该项目通过提供支持、组织培训以及教育咨询等途径来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实现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一、项目简介
ECCP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特定服务项目(Child-specific Services)、班级服务项目( Core Classroom Services)和强化服务项目(Int-ensive Site Services),但它们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即在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关注焦点由儿童个体扩展到儿童所在班级,乃至整个保教机构。〔2〕虽然这三类项目的服务范围不同,但每个服务项目的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包括评估、观察以及行动支持等。
(一)儿童特定服务项目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主要为可能存在情绪困难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服务,包括对儿童进行评估,对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观察,召开行动计划会议以确定预防或干预策略,生成行动计划,并开展家庭或教师访问。对儿童的评估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来进行,如《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问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儿童版本的《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ensory Profile),等等。在对儿童进行评估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家长开展相关评估,如通过《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进行测试。〔3〕行动计划的生成对整个服务项目具有导向、参照作用,主要包括目标、参与者及具体干预措施等的确定。儿童特定服务项目历时通常为一个月,但项目服务结束之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仍会随访家长和其他儿童照料者,以便对儿童进行追踪评估,必要时还会给予额外支持,并对参与者(通常为保教中心主任、教师、家长等)的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
(二)班级服务项目
班级服务项目主要通过改善班级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班级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班级评估、策略制定、行动计划生成以及计划实施等内容。在服务班级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也会对其隶属机构进行考核并提供建议。与儿童评估类似,对班级进行评估也会使用相关的量表,如《婴幼儿/儿童早期环境评定量表》(Infant-toddler/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 or ITERS-r)、《班级评估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等。〔4〕心理健康顾问每周会提供4~6小时的服务,整个班级服务项目历时约14周。
(三)强化服务项目
强化服务项目扩展到整个保教中心,包括进一步深入调查,开展两次覆盖全中心的培训以及形成整个中心的行动计划。在开展强化服务项目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保教机构的员工的工作信念与工作态度进行调查,还会对中心制定的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强化服务项目一般历时9个月。
二、项目申请
(一)申请途径
不同的服务项目类型,其申请途径有所不同。想要接受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服务,家长或是儿童照料者可以拨打免费的服务热线或联系该区域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直接联系ECCP项目总公司(ABH公司)提出申请。这些联系方式都可以在ECCP项目网站上获得。班级服务项目和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可直接联系当地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或者ABH公司。其中,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必须是在已经接受了其他ECCP项目服务之后才可以进行,且保教机构主管要有决心改革的承诺。
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项目,在申请成功后,都必须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签订一份项目协议书,明确规定顾问、家长、保教机构员工等人的工作职责,以及服务的频次和时长,等等。
(二)申请缘由
ECCP项目旨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只要有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存在,都可以提出服务申请。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家长、教师或儿童所在保教机构的主管提出。申请缘由可以是以下几点:(1)儿童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或在某些方面存在发展障碍,如焦虑、行为障碍(咬人、打人等)、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等等。(2)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而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离异、亲人去世,或是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受暴风雨、洪水的袭击等。
班级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儿童所在保教机构主管或教师提出。申请该项目通常是为了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支持,如,为了改善班级的情感氛围,希望在加强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合作等方面得到帮助,等等。
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但是通常只有坐落于市区或拥有150名以上儿童的中心才可以申请这项服务。申请该项目通常是希望在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获得支持,以期通过培养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与家庭的合作,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三、ECCP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一)ECCP项目团队
ECCP项目由ABH公司统一管理,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配备了专业的管理团队。该管理团队主要由ABH公司总裁、副总裁,ECCP项目经理、经理助理、行政助理以及20位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Consultants)组成,〔5〕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处于核心地位。ABH公司将20名顾问分散到康涅狄格州各个社区的保教机构中,每个机构配备1~2名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网络。
(二)ECCP儿童心理健康顾问
1.资历、能力要求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是项目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影响项目的服务质量。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须拥有公共服务相关领域(如社会工作、婚姻咨询、教育或家庭教育等)的硕士学位;其次,所有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都须具备有关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具体来说,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健康和儿童保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判断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2)能够与儿童、儿童照料者、教师以及其他幼儿服务提供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3)具备观察、筛选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有效信息。此外,在档案编制作、数据统计及分析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4)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具备收集相关数据的能力,如收集儿童发展现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数据,为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辅导、建模、提问等)来保证行动计划的实施。(5)具备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双方的工作联系,从而提高服务质量。(6)具备实践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培训和考核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要进行通过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由ABH公司进行。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都涉及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所需的六方面能力,每方面内容的学习需要2~3小时。
(1)职前培训
该阶段的培训主要帮助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学习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职前培训一般历时6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ECCP项目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概述。②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相关知识。③儿童发展、项目筛选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④班级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内容。⑤早期保教中心以及班级的评估。⑥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在职顾问对其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服务水平。在职培训一般历时18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婴幼儿教师的干预策略。②学前班教师的干预策略。③儿童的发展规律。④与“处于危险”人群一起工作的能力。⑤组织合作能力。⑥反思能力。
ABH公司除了培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之外,还对其工作实施考核。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全体顾问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以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现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ABH公司建立了一个ECCP管理信息系统(ECC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以期对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行追踪,并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6〕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在接受公司监督、考核的同时,还受所在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相对于ABH公司的制度化考核,机构的考核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其考核频次和形式多样化,但至少每个月会实施一次考核。
四、ECCP项目的特点
ECCP项目是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覆盖整个康涅狄格州、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
(一)目标明确、服务范围广、支持策略可行
ECCP项目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康涅狄格州0~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与其个体因素相关,更多是有关周围环境因素,如照料者、家庭、同伴、教师等。基于此,ECCP项目的服务对象从儿童延伸至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照料者,服务范围从儿童本身拓展到班级及保教机构,以期通过提高照料者的教育能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该项目制定的行动计划以及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如在学前班开展相应的项目服务时,会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即在每个过渡环节都给儿童一定的提示(如灯光变暗、播放音乐等),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不至于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
(二)形成了一个“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
ECCP项目为了全方位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个涵盖“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宣传是为了引起家长及其他照料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预防针对的是处在心理健康“风险边缘”的儿童,做到防患于未然;干预和诊治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提供必要的支持来进行心理矫正。
(三)统一管理与自主运作相结合
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专业支持。其中,专业的管理团队重在让项目从构想到实践实现顺利转变,从而为各个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数据平台能够记录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程及其效果,对其工作监督、考核。ABH公司在统一管理项目的同时,又与各个社区密切合作,项目顾问须同时接受所属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统一管理和自主运行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ECCP项目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四)申请流程简单,客户参与评价
项目申请者可以直接在ECCP网站上获得所在区域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如果申请者找不到所在区域的顾问信息,还可以直接拨打ABH公司的服务热线。此外,申请者可以直接在网站递交申请表,只需要说明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及申请理由就行,并无其他繁琐程序。项目结束后,客户有权对顾问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也是对顾问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的一种方式。
五、启示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ECCP项目已日臻完善,在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一) 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弱,不够深入。有学者指出,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整合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德育所取代。〔7〕要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提交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二)整合多方力量,做防患于未然的事
全面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政府、社区、家长、保教机构等各方面必须联合起来。如政府要提供财力及政策支持,要成立相关服务机构;保教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方法。此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虽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做防患于未然的事,而不是“亡羊补牢”的事。家长和其他照料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三)建设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机构,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
康涅狄格州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开展了ECCP项目服务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仅依靠幼儿园进行。若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更倾向于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儿童自身,同时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因调查、诊断评估到干预诊治,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专业人员。因此,需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以有效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ABH.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 〔EB/OL〕. 〔2015-05-06〕.http://.
〔7〕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ECCP Program in Connecticut of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Xiaoquan, Zhang Li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88-02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的思想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来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1.2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儿童心理发育成长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受到诸如遗传、胎期环境、营养、生理发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防止形式主义、空洞说教,提倡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使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
现代学校教育以其纯洁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精心设计的教材,专用化的师资队伍,并通过鲜明的目标和周密计划,丰富多彩的寓教活动,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施以直接的影响,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充实和优化。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把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的职责。
4.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面,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决定课堂心理气氛,老师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平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建议与对策
自从“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在我不经意间看到,我便不断的留意相关报道。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提倡和谐社会、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很多媒体包括报纸、电视都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有所关注。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这样一位农村教师正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 “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等。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留守儿童存在的情绪问题。出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的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承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那么穷?怎么才能挣到许多钱?”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的比同龄人敏感、早熟。因此经常产生消极情绪。
2.2 留守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既使隔代监护或监护,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的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的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他心理问题,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2.3 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样也导致极度自卑。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
2.4 留守儿童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缺乏自身安全感, 对周围一切充满了怀疑, 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常表现为“不听话”、 “不礼貌”、“不谦虚”、 “恶作剧”等, 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3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就我这就年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1.1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人,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1.2 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前面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3.2.1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3.2.2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孩子。学校可以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开设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热线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Guy R.Lefrancois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苏燕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J]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
[5]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EB/OL].
[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谢高桥.社会学[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作用。同时,社会和学校要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我们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村寄宿制九年制学校,我现在任教的九年级,学生有34人,其中28人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在离家二三百公里以外的牧场放牧。留守儿童较多,监护得不到落实。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由此产生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34名儿童平时与父母联系很少,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只有六七个,同时,父母也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只有极少数家长在期中或期末关心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情。而现实情况是,4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60%的留守儿童明显学习成绩不好。部分留守儿童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想学好却没有相应的条件。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有的情感缺失双重作用下,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很大,表现为:60%以上的留守儿童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25%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也对孩子产生负疚感,但大多采取给予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然而这一方式并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问题,反而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渐渐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二)心理孤僻、抑郁
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是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反映在孩子的行为上,就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有的行为甚至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底线。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总体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出门务工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地区盛行“读书无用论”。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加上社会家庭对教育的偏见,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普遍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该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观念的养成。
二、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长的物质补偿方法,造成孩子金钱至上的认知
马蹄藏族乡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放牧,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十分慷慨,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很多孩子花钱无计划、无节制,并且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二)祖辈的教育方法缺失,造成孩子骄横跋扈
隔代抚养的一个弊端就是,祖辈对孩子管教不严、一味纵容,甚至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父母出钱学校管,教育不关自己的事”。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缺乏亲情抚慰,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落感、无助感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
总的说来,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更加少之又少。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重。此外,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即父母没上过什么学,照样在外打工挣钱,并形成“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的错误认识,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如此一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极大地偏差。
三、加强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从实际入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校讯通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第四,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第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学校要担当起育人职责,落实相关帮扶制度,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困惑。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并协调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
(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重庆 400030)
[摘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一)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园因素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入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主要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1.心理咨询师与教师的协同合作。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协同合作。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入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9.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健康;绘画教学
一、引言
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质可以为我们研究儿童心理提供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绘画作品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他们常常把所见所闻,通过想象、自由涂鸦绘制出来,有时他们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有无厘头的意味,但却直接真实的反映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如何正确深入的理解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语言、正确处理儿童绘画中反映的儿童心理与绘画教学的关系。
二、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
符合儿童心理健康的儿童绘画教学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我从事课外美术活动有4-5年时间,在指导儿童绘画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们信手涂鸦的作品也常常让我发现许多有意思但又有些不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遵循儿童绘画发展规律,探讨出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儿童绘画教学计划。
三、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国外学者鲁宾提出,为了有效地运用绘画来进行交流,重要的是必须要明确如何看,看什么,找什么看以及如何找到现象以外的意义。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孩子表达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儿童的绘画作品最初都是以基本的形式组成的,这些形式包括线条、构图、阴影和颜色。比如: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的线我们常常感觉庄严、正直;自由的线给人流畅、优美生动的感觉。
四、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方法和措施
1、建立档案袋,掌握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放入到档案袋内,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档案袋。另外,我还要求在档案袋内除了放作品之外,还要放入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档案袋的封面,以手工的形式,孩子们自己设计,可以是卡通主题的,也可以是自我介绍,还可以放上自己的生活照。美术学习档案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它还能帮助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一次美术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仔细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恰当地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转危机为转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将例举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案例:一个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性格孤傲的折翼天使她是一个9岁的女孩儿,她的美术作品内容基本都很单一,但是却画得很细,每一条线都是经过她反复的涂抹后产生的,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别的孩子都在上色阶段了,她可能还在画形,最让我印象深刻地一次就是,下课时间到了,别的孩子都陆续走出了教室,唯独只有她把自己的画揉成了一个纸团,仍进了垃圾桶,其实在我看来,她的那幅画已经画得很不错了。从她的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可能性格孤僻、过于追求完美。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调动她的创作情绪,以一推三。在线描画《我的生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日宴会的故事情境,她一下被我的故事吸引住,然后又给她看了一些相关的连环画,最后提问: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生日宴会呢?在课程结束后,我看到她的作品不再是出现单一的蛋糕,还有很多的礼物、蝴蝶样的餐盘,从她的画中,我看到了她的变化,虽然没有太多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但她的画不再单一、元素多了起来,我相信,她在画这幅画时,肯定是快乐的。
2)培养团队意识,融入到集体中,快乐的学习为了培养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协作”的方法,分组完成作品,我安排她和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儿一组,让她在发挥自己强项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这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我鼓励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就同学们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合作下,既完成了作品,也收获了友谊,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与快乐。
五、总结
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实践,我尝试着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绘画教学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骆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泽•弗莱克-班克尔特著,程巍、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虎著.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