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确实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鲜活与灵动。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虚假繁荣”等不良的现象,对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象之一: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特别是一些数学公开课、竞赛课等是非情境不上,好象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标理念的数学课。
现象之二: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现象之三: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
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
面对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等待和观望显然不是办法,因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一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真实、本色课堂的呈现,数学课堂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色教学。而课改中倍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真实有效”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启迪,从而使数学课堂因真实本色而更具魅力。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色,在思想上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归真思想;在文学上,北宋时期兴起的“本色论”,其主流是对词体的推尊,雅化、尚美,以至于南宋前期“词主情性”,一系列的学者对本色有过相当充分的认识和争鸣。
本色教育就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天真自然的品质,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美好和谐,强化善良与博爱之心,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力,在成长中形成自然而然的自我纠正。在这样的观念下从事教育教学,教师会变得乐观、真实、有趣、进取。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已提出了“本色课堂导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专题。2009年07月李从华在他的论文《着力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中从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四个方面来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本课题主要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同时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的本色又是什么进行探索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最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它必定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能体现时代的教改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总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课堂是求“真”,务“实”的课堂,本色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细分如下:目标(一)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中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数学味、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的理念。
2、探索、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中学数学本色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3、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目标(二)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4、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6、发展统计观念,具有初步的概率思想。
7、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8、针对现实生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9、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11、对自己的数学实践,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2、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14、建立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15、勇于探索,热于创新。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研究内容:
1、趣味性的本色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有趣的数学课堂,能使学生舒心、安心,积极踊跃地发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乐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他人共享。数学学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用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去思、动口去说、动眼去看、动手来做……这样学生就能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暇他顾,就能集中精力探究创新,个人能力、素质就能得以提升。
2、数学味的本色课堂。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一个事实——数学对象描述形式的高度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就知识教知识,而更重要的要联结这些知识的思想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学生,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本色的东西:概念、计算、思维方式等,这些才是构成数学课程“数学味”的核心要素。
3、生活化的本色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问题。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教学中制约课堂的因素。
2.案例研究法:研究本色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运用对照手段验证本色教学的优越性,同时收集优秀案例。
3.行动对比法:对学生能力提高,成绩取得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定,然后与平行班级进行对比。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设计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3、贯彻实践观点,把已经成熟完整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付诸实施,进行实践。
4、对实践成果进行调查,对学生当堂反映及上课效果进行有效纪录,及时与组员讨论反思,对有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①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理论学习和探索阶段,重点学习叶圣陶的教学观与课堂实践论,学习相关的最新的理论,以自觉的行为、高涨的热情投入实验。
②具体实践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运用崭新的理念以及“先行者”的经验指导课堂实践。
③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按照分配的任务总结、反思、归档、写结题报告。贺迎春负责全面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杨竹君负责各类表册;王海珍负责案例的收集及汇总;孙晓敏负责案例的校对。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由贺迎春任组长,由孙晓敏任副组长,初一数学教师为成员,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
2、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
(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各子课题组每2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交换情况、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组织学习,安排下阶段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
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是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课程。内科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医学类大学生的内科学课程,分为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在校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并且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开展尽量多的实践课程。临床实习阶段是指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年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医院,按上级医师指导,作临床诊疗实践。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贯穿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验证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内科学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传统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围绕内科学的学习内容和特点,传统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基本态度方法”的“三基”教学和训练,为“实用型”人才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提供可靠的保证。
1)理论讲授法。理论讲授对内科学中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老师的讲授,掌握典型疾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生动活泼、逻辑清楚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用深刻的案例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讲授法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学生系统地接受理论知识。
2)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科书中对疾病的描述及防治方法尽可能选择是典型的,因为临床上的疾病表现是千变万化的,甚至有些疾病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而我们的处理却要大相径庭
。
医学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良好的自学能力将有助于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学习,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自学指导法要求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等,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参考书,指导他们主动去自学、去思考,养成自学的习惯,扩大知识面。教师也可刻意布置一些书本中没有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自学,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3)实践教学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了解了一定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后,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比如:支气管哮喘的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在病房见习,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掌握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学生对收集到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疾病诊断,并制定治疗措施。通过临床见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改革后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2.1PBL
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教学方法。现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PBL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PBL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解决问题,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根据PBL的组织结构和课程设置可将PBL分为经典PBL和非经典PBL。经典PBL是一种导师制的小组教学形式,在此模式下,以学科为界限的传统课程设置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具体疾病所编制的综合课程。它涵盖了医学领域中的很多科目,不仅仅是内科学。这样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综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于刚接触医学学习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而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来说非常适合。
非经典PBL基本以班级为形式、学科为界限编制课程,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刚入门的医学生的学习,能分别学习好各学科的知识,为以后综合各科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基础保障。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公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领域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能合理地避免传统讲授法造成的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领域的教学专家对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同的界定。
对于内科学的案例教学,我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内科学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提供一个真实或模拟的典型病例让学员置身于医生的角色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借助案例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运用学习中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仔细分析病例中提供的各项指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最终优化实施方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的实质是精选出典型的案例,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更能被学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3多媒体教学
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各行各业都有了一个大的变革。工厂工人越来越少,转而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医院中医生写病历、开处方也越来越现代化,不用纸而是直接在电脑中输入、传递;在教学领域,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发生着变化。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演化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网络为硬件载体,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展现出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模拟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发展过程,使病例更加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心绞痛的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通过视频演示心绞痛发作的典型表现,胸痛部位、诱因、缓解方式等,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心绞痛特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理论意义
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学位授予是研究生教育的终期目标的话,培养工作则贯穿了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有明确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了本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要求,规定、明确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计划,也是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准绳。
(二)现实意义
1,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成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动因和根据新目录对一级学科进行了规范和理顺,对二级学科进行了拓宽和调整,使原有的学科、专业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了宽口径培养研究生,使得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新目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2.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近几年,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规模、质量到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一级学科授权招收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硕博连读制度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原有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的需要。这些从客观上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要求。
3.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需要在新的高度上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国家批准,我院已开始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要保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我们根据过去的培养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培养方案中得到解决。
<四)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充分反映培养单位的优势和特色;
(六)相对稳定,易于操作。
三、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制定;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定;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按二级学科制定,也可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
(二)原学科专业与相应学科专业的关系
要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
(三)博士培养与硕士培养的关系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要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不但要体现层次的区别,而且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提倡硕博连读。
四、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容
为规范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反映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建议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大致框架内容如下:
(一)培养目标
广义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我院研究生应要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健康的身心条件。各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还要结合本单位和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提出更切实、具体的要求。
狭义的培养目标——具体的质量规格。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各单位的特点,说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土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分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
硕士: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领域)
根据国家需要、学科特点、导师特长以及培养单位的学术优势进行科学的确定。一般要求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大致相当于三级学科。一级学科授权单位的研究方向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确定。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
全日制非全日制
硕土研究生:2-3年不超过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5-6年
博士研究生:3-4年不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
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硕士: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
博士:科学研究为主,同时根据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特点学习一些课程,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要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学术讲座等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出。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到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科专业性质的特点;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拓宽知识面,充分考虑人文方面的课程);并注意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课程设置要求:
硕土研究生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内容要与本科生拉开档次。博士研究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内容要与硕士生的课程拉开挡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研究生课程分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四种类型。外国语课:硕士生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政治理论课: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外,还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
基础理论课: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专业课:体现科学发展前沿,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体现科学院的传统和特色。
对于培养方案已确定的课程,应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能否取得学位的关键。
1.学位论文工作的环节
培养方案应对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重要环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2.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论文应有新见解。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引导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五、几点说明
(一)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各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学科馆员 方案 服务
[分类号]G252
学科馆员方案是施行学科馆员服务的工作规划。由于学科馆员工作的成功实现,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做全面的部署、制定具体的步骤及措施等,因此方案的制定是开启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目前,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已经较为成熟,每一个拥有优良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都会拥有一个成功的学科馆员方案,并依照方案的规划措施,定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自己的学科馆员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措施进行严密的跟踪、评估、研究及其预测,不断改进学科馆员服务,有效地保障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由于学科馆员积极主动地加强了图书馆与院系的交流,为学生与员工带来了“实惠性”的人际关系,直接改善了大学生的就读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环境”,因此学科馆员服务的出现虽然只有十来年的时间,但是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以及研究者的关注。在此,参照中外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的有效方案或者一些有效的措施,研究成功的学科馆员方案所应该包括的5大基本内容,以为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准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提供较为实际的参考。
1 建立适宜本地的管理机构和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涉及学校、图书馆、院系(或者研究所)三方面的系统工程,学科馆员方案实施的成败也关系这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因此选择适当的管理者、管理模式是学科馆员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制订成功的学科馆员方案的第一步。
1.1 学科馆员管理机构的人员选拔
学科馆员的管理者一般由读者服务部门、馆藏部门或者信息咨询、文献检索课教研室等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管理者一般分为正副两位,正副可以轮流。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一般由读者服务部和馆藏部领导担任,他们直接向馆长和学校图书馆委员会提交报告。
1.2 学科馆员管理的三种模式
按照学科馆员的归属可以归纳为三种管理模式,即分散式管理模式、挂靠式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可以根据自己图书馆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行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指在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学科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学科馆员的工作,但是管理者和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各个部门中,如采访编目部、流通与阅览部、信息与技术部以及文献检索课教研部(室)等,工作形式皆为兼职。它的优点是学科馆员始终与读者、图书馆工作紧密联系,图书馆与院系之间信息通畅,便于促进院系的服务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但是学科馆员工作较为繁重。
挂靠式管理,是将学科馆员集中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或者文献检索课教研室等其他某个部门,学科馆员兼有本部门和学科馆员的工作,它的优点是学科馆员对图书馆某一个专业服务或者教育工作较为专业熟练,但是全部的图书馆服务信息缺少即时沟通渠道。
集中式管理,是指在图书馆建立独立的学科部门管理,学科馆员为专职人员。它为学科馆员向专业的纵深方向服务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专业人才在院系的教学与科研中的参与作用。
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采取挂靠式管理模式,美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则多实行分散式管理模式。
2 制定适合本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宗旨、职责
由于每个大学的学科分布、办学目标、图书馆员工素质、图书馆服务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在制定宗旨和职责时,应该立足自身,做好实地调查,充分评估读者需求及其大学的使命、校园的环境、图书馆目前的人员教育、基础设施现状等等;同时,文献搜索,大力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过去的、现在的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经验,研究或者推荐适合自己的学科馆员服务宗旨和目标,这也是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个性体现。
2.1 简洁明了的服务宗旨
宗旨是学科馆员服务的纲,主要展示他的目的与作用。如,南开大学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保健科学中心图书馆是“为了有利图书馆与学校内的各个单位的合作,支持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在全校范围内与图书馆各个部门之间加强交流的途径,继续发展和支持院系各单位与图书馆的交流,努力支持图书馆向院系提供的服务,加深教工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培育全体图书馆人合作的能动性”。
宗旨是宣传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应该简洁明了,并能够让读者及其学科馆员理解与接受,从而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学科馆员工作的开展。
2.2 详细具体的学科馆员职责
从已经成功施行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来看,学科馆员职责可以分为4大方面:联系或者交流、读者服务、馆藏建设、读者教育等。每个职责不仅应该明确,而且具体和详细。详细具体的职责首先便于学科馆员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其要领,依照职责去井然有序地认真履行;其次,读者可以参照这个职责去享受自己应该得到的具体服务及其应该履行的义务;再者,也可以对学科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估有章可依。
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保健科学中心图书馆学科馆员馆藏工作分为10个方面,其中6项为:①对相关院系的信息资源要保持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②代表院系的利益,执行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政策;③评估和选择院系主要学科区域的资源;④请求和鼓励继续本校全体教员和职工、学生为馆藏输入新的条目,不论是否正式形式;⑤追踪和评估获取资源的过程(程序);⑥正式通知教员其研究和教学方面感兴趣的新的图书馆资源。
显然,这样的工作职责容易为学科馆员掌握,尤其是开展工作初期的学科馆员。
有的图书馆将学科馆员职责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从总体上把握它,也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3 组建优秀的学科馆员服务团队
人力资源,是知识服务成功的关键,因此,组建学科馆员团队工作也是学科馆员服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3.1 学科馆员团队的组成人员
团队的组成人员,应该体现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科馆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参照国外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团队应该包括:管理者、学科馆员、院系职工代表(或者学科教授)、馆藏、电子资源部门的代表等,它是在馆长或者其他馆领导直接管理下的一个综合团队。
3.2 学科馆员的选拔
学科馆员的选拔是本项目的关键。学科馆员的学科专业化,能够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馆藏发展、数据库搜索、读者培训及其深层次参考服务等工作的
质量,提升读者对学科馆员的信心,因此,应该尽可能挑选有服务学科专业或者相近专业背景并且有经验的优秀馆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南开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批学科馆员是在全馆范围内进行选拔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图书馆已工作多年具有其他专业的知识背景,且多数具有外语、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等技能,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
3.3 学科馆员的分派
学科馆员的分布应该充分考虑师生的人数、专业及其专业的交叉,因而分布在各个学院和研究单位的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一定的工作量,有的可能服务三个院系,有的可能只有一个。
3.4 学科馆员的培训
学科馆员的培训,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连续不断的工作。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参考与读者服务委员会在《联络馆员馆藏管理和服务工作准则指导》中明确指出:“各个单位应该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资深馆员对其指导等措施,支持、帮助和提高联络馆员(学科馆员)的知识和技巧”。
纵观国内外的学科馆员培训的特点,我们可以分为岗前和上岗后继续培训。
一些较为成功的图书馆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康涅狄格州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岗前培训是这样的:首先,新学科馆员应该做以下事情:阅读本校学科馆员手册和学科馆员网页,包括馆藏发展政策;浏览它所派往的院系的网页,熟悉学位设置、课程安排和研究兴趣新学科馆员;其次管理者为这些馆员主持正式的训练课程,进行相关学科服务工作的训练。
上岗后的继续培训有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为了学科馆员较好地服务院系教工的专业研究,Pratt建议:“多种渠道去增进学科知识技能,包括正式的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等”,同时强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如来自馆藏部门的学科参考书目,听学科领域的课,以及其他人员的帮助”。其他的可以使学科馆员不断提高水平的方法包括:参加所服务单位的聚会,旁听他们的课程,阅读他们的简报,参加他们的研讨会,阅读院系学生写的专题论文;加入相关的专业图书馆学会及其研究兴趣小组等。
即使学科馆员对所服务的学科领域有较好的了解,他们也必须继续关注学科领域新的趋势及产生的新事物,以便能够预知学科领域与院系发展趋势。正如所强调的图书馆读者终身学习一样,本方案必须强调学科馆员的终身学习,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4 推荐学科馆员服务的有效手段
采取有效的方法或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满意的服务质量。根据中外图书馆的经验,向学科馆员推荐有效的服务手段。
4.1 有效的联系或者交流手段
有效的联系或者交流是学科馆员实施服务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科服务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将学科馆员称为“联络员”,体现了学科馆员是院系和图书馆之间联系的桥梁这个最基本的特征。
学科馆员可以利用读者常用的图书馆和院系信息平台,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调查读者需求,让读者能够向学科馆员提出评论、建议和问题,不断改善各方面工作。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研究生信息素质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图书馆在介绍经验时说:“学科馆员探索出与院系师生建立联系的多种渠道,如电话、e-mail、校园论坛、走访到户等等,于是在介绍、推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的时候,学科馆员们往往是‘多管齐下’、各显神通,不遗余力地采用多种途径在师生中进行宣传”。
4.2 较好的读者服务方式
国内外学科馆员常见的服务方式如下:建立一个网络交流平台,连接电子数据库、因特网、电子邮件,向本校的全体教员、职工、学生提供服务;在交流中,学科馆员传递可获得的图书馆服务,教工、学生向学科馆员传递他们的特殊需求;利用电子邮件告知变化或者改善图书馆服务;不断推送适应院系教工的信息包;提供个性化的参考咨询,指导教工进行信息检索等。
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的学科博客,构建了学科馆员和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交流平台。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Information Commons(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别具特色。学科馆员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搭建了一个直接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服务平台,同时也打破了学科服务的局限,对于刚刚进入研究领域的个体更为贴切、有针对性。
4.3 灵活的培训指导
学科培训指导是根据对口院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没有统一模式,地点和形式可以灵活掌握。南开大学图书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办法,即大型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学科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数据库培训与信息素养培育相结合的办法。
学科馆员的培训工作区别于泛泛的培训,是有针对性的专业信息素质培训。它强调与学院教员一起合作,依据班级读者的需求,设计课程,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增强图书馆信息指导等。
4.4 满足读者需求的馆藏发展手段
图书馆在确定新书目录、购买数据库或其他资源前需要收集用户意见。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注重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更为快捷、多方面地反映读者需要。以上海交大图书馆采购数据库为例,他们以前的做法是将数据库的试用通知到图书馆主页,待一、两个月后查看点击率和浏览量,而现在这项工作就可以交给相关专业的学科馆员了。接到任务,学科馆员首先打电话或者发送e-mail给该院的图情教授传达消息,并请他将消息传播开去并收集相关意见。除此之外,学科馆员还会直接发送e-mail给该学院的师生们,同时在校园论坛、院系主页上消息。如此强力的宣传,几乎可以达到“无孔不入”并且可以迅速而直接地获取反馈意见。
在履行不同的职责时,使用的手段往往是相同的,这说明学科馆员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项工作可以产生多种效益,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科馆员工作的特点。
5 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估的意义是加强学科馆员服务,保证其健康发展。成功的学科馆员方案是随着读者需求和时展的变化,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保证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改变以往只管耕耘,不管收效的作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5.1 多方面的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是多方面的,应该选择切合学科馆员和读者需求的工作评估内容。有研究者认为评估方法包括5项措施:①团队内部成员互相评议;②用户满意度及意见调查;③团队自我评估;④团队负责人评估;⑤馆领导评估。
5.2 制定适宜自己的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有的图书馆偏重对馆员自身的评价,有的偏重于工作评价,将工作职责量化或者条例化进行评估。无论哪种评估都应该充分反映读者的意愿,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科馆员工作成绩,并提出今后应该改善的建议。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保健科学中心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包括三大方面:①恳请院系反馈学科服务的信息,指出他们的成绩及其应该改进或者加强的区域;②学科馆员每年向所服务的院系提供一个年度工作报告,指出成功的事迹,服务工作的优点及其特长,遇到的困难、需要改进的区域等;根据反馈的读者信息及其年度报告,改进学科馆员的工作。以上内容虽为评估,但感觉温馨,值得借鉴。
有的学者根据目前学校对每位员工的评估惯例,认为评估内容可以结合考核标准确定为德、能、勤、绩4个方面似乎更为科学,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这样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化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两组,各80例。药学服务组卵巢癌34例,宫颈癌20例,子宫内膜癌16例,其他10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7.11±2.34)岁。对照组卵巢癌34例,宫颈癌19例,子宫内膜癌16例,其他1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7.57±2.0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药学服务组则给予药学服务。(1)化疗方案和药物评估。化疗前对化疗方案和药物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耐受情况等确定用药的合理性,并合理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2)药物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审查。明确化疗药物之间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调整用药时间间隔和顺序,以减轻药物毒性。如化疗中DDP和PTX静脉或腹腔用药时均应先使用DDP。(3)化疗给药指导。在化疗药物配置中,对特殊配药要求者需现配现用,使用非聚乙烯材料输液器和输液瓶,并在化疗前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保护血管[2-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药学指导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百分比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药学指导满意度相比较
药学服务组药学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化疗治疗是多数妇科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方案,也是无法实施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术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方案,但化疗药物应用可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轻者可在化疗停止后自动恢复,重者可降低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影响疗效,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非常重要。药学服务方案的实施可从化疗方案评估和调整、化疗药物联用审查、化疗药物配制指导促进妇科肿瘤化疗患者合理用药,最大限度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4-5]。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药学服务组则给予药学服务。结果显示,药学服务组药学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案效果确切,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174-175.
[2]王任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在妇科肿瘤化疗中的作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2):165-166,169.
[3]唐莲,丁选胜,王俐,等.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694-169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方案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很多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毫无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探索。
一、清醒认识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作用和目的
1.以后学习的基础。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在许多后继学科里有广泛的应用,如财会的会计基础、统计原理,计算机专业的电工基础、程序设计等。没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学科是没有办法学习或者深入学习的。因而数学在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一定数学的基础,才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2.数学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不仅学到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
3.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创造条件。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基础,尤其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创造条件。
二、认真全面分析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实际。根据调查,全国各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总学时数,最高有450学时,最低有47学时,大多在200学时左右。这说明数学课是各中职学校基础课中必开的课程,但学时数差别较大,学时数的确定随意性大,反映出各中职学校对数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有较大差别。
2.学生实际。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初中是中等偏下,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小学时学习就存在问题,初中的学习已没有了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因此要想让他们学习高中的数学难度很大,甚至不太可能让他们把大部分内容学懂。
3.课程认识。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数学科学在不断发展,面向新世纪,我国数学教育界在呼唤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这是本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问题,其中涉及中职学校数学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等问题。
4.教学观念。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没有跟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如一味抱怨学生基础差、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仍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联系实际少等。
5.教材改革。现有中职学校数学教材无论内容与形式各方面与老教材差别不大。全世界包括我国近二三十年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已有较大变革,中职学校数学教材应有较大创新,需要解决好因材施教、相关知识的广泛联系、与实际的联系、落实素质教育、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帮助后进生学好数学等。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传统,缺少与职业的融合。大部分教师现在用的是经典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因为数学教师绝大多数采用这种方法,学校领导、学生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而且实践证明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使他们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但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适用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再加上大部分教师是在为教学而教学,与专业课、与现实生活结合太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而我们应该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及与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方案
1.尝试建立新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
(1)基础平台。中职学校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应当有一个“底线”:教学内容及其难度的最低要求。合理的定位,应考虑到中职学校各类专业的需要、培养文化素质的需要、继续深造所需基础数学的需要及学生实际。初步的研究是,通过横向比较来定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最低要求可定位在目前教育部规定的成人高校入学考试大纲这样一个水平上。其特点、内容基本覆盖现行普通高中数学知识点,难度上略低于普高数学大纲(会考)的水平,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运算能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上对各知识点最基本的应知应会。
(2)课程结构。根据职教特点、专业需要、学生实际,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又要满足后继课程学习需要和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结构的基本思想:在上述“基本平台”的基础上,将数学内容加宽、加深、加实。
2.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1)新的教学观念。①从为短期目标服务转变为为长期目标服务,即中职学校数学教育从只为专业课程需要服务转变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②从重视知识、技能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③从学生的共同性教育转变为个性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达到不同发展的教育;④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内容密切结合专业、贴近实际;⑤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⑥教师应主动适应中职学校的变化与学生实际。
(2)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是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如计算机在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图形功能等方面渗透入学习之中,增加数学实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软件完成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既使数学学习与计算机运用密切结合,又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另一方面是计算机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与推广优秀的数学教学课件,实施现代化课堂教学。因此,计算机辅助活动必须进大纲、进教材、进教学。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应正确地选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进行评价,促成学生学业有成和教师事业有成,最后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可见,中职数学教学及课程的改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苏式冬.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课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44-2
0 引言
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朝着职业化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内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的发展,开始朝着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前进,这种人才培养的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1 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学科,其自身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肩负着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以及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任。但是从当前的培养模式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主要是被动的在听课。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传统培养方式的延续。这种闭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严重脱节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那种只注重内部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所以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需求。
2 当前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汉语言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培养出能够在中等职业以及基础的教育学校进行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培养的人才规格一般定位为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人才。这样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毕业生毕业就业抉择时的狭隘性。
2.2 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关课程设计不健全
大致来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专业性太强,从而忽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一直重复讲。第三点是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培养效果。
2.3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过于老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的质量普遍低下。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严重的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以及培养。
3 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1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定位
这种定位对于传统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一种全面的革新。在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由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一批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培养规格的设计上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综合创新能力的养成。在进行专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流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并学会熟练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3.2 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中采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一基多能为导向。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同时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毕业生可以实现多方向的灵活就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开设一些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迎合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应用型为主线来实现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合。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偏于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教学,从而与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实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个整合,专注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竞争将有极大的益处。再次是严抓课堂教学质量。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反应着教学改革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的走向。学院想要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谈话,打破惯性思维以及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教学惰性,发动各位教学老师积极探索新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置。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后是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当前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践型的课程都是偏少的,所以很有必要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学分设置,最好提高到四分之一的比重,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的搭建以及拓展实践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实习的期间可以联系到专业对口的见习工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到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从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好安排学生出去实习并在学生出去实习的时候先进行面试培训,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顺利的找到心仪的顶岗工作,提前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常的校园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举办一些征文、演讲、朗诵、教学技能以及书法等比赛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培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实践活动就可以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学期教学活动汇总,并发动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学老师积极的配合活动的开展,院领导不定期的抽检落实的情况以及活动举办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本专业的知识也可以提前和社会接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3 创造有利的条件,建设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出色的人才需要出色的老师来调教。老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努力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水平,并且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各个院校汉语言文学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功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务实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碰到实际事物应该扎实地去做,不是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随着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型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书面写作能力不单指过去中文系培养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而是要学会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在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内的各高校纷纷都在积极的探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参 考 文 献
[1] 王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9-133.
[2] 杨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J].文教资料,2011(22):188-190.
[3] ⒋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5(11):103.
[4] 廖秀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关键字:分层教学;高等数学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比如说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同样外国也有这样的观点,苏联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如果我们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兴趣爱好去培养95%的人都可以学会老师教的东西。只是每个人接受知识要发的时间不同,从而出现了一些人接受慢而导致跟不上的状况。分层教学就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基础的教学。在美国小班教学是他们的特色,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在学习容易理解的新事物的时候,老师进行单独的指导要比一个大班上课要好得多,因为独立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独特而很高效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接受事物的时间就大大缩短。
二、分层教学模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可以根据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体现在教学设计及过程的方方面面,例如:教师的备课、教学、作业布置、讲解、测试和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以及师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因此,教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其方方面面,并针对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最合适和最恰当的教学活动,使得分层教学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其中,作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分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学生按他们的意向分为几层。比如数学基础一般点子也不多的分为基础层,基础一般点子多的分为创新层,基础好点子也多的分为先锋层,还可以把学习吃苦的分为奋斗层。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综合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不能简单地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几类,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去发掘学生的长处。
2、教学目标分层。现行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除了安排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外,也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对于特长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以后,还应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加强其个人性与特长发挥,使得特长生们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要使其完全掌握课本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便逐渐的去缩小与特长生之间的差距;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就要尽全力的去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以便继续的学习。
3、练习分层。分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给出相应层次的练习题目: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的基础上跨层作业,从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题练习是基础每个人都应该会,中高档题目鼓励学生选做,题目可根据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较难题目不宜过多,这样有利于每一层的同学打好基础和成绩较好的同学进一步提升自己。
4、教学内容分层。高中数学的课本是分层次的课本,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的交一些相应的分层次的内容,课本中有一些基础题特别适合基础一般的同学来做,当然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书上的一些较难题可以给一些消化了基础知识的同学去学习,以便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书上的创新题,难题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以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培养一批尖子生带领全部学生一起进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应该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分层,不同的分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考试分层。考试是教师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检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考试时可以在考卷上设置一些不同难度层次的考试题目,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这样既可以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考试中有自信,也可以达到对比较优秀的同学的一个测试。在考试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层次的表现可以给出不同层次考试成绩占不同比例的分数。教师还应该根据考试的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
三、总结。实践表明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可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信心的学习高中数学,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明显的进步。缩小了学生间高中数学的距离。总而言之,分层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勇刚;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五、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