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生态艺术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艺术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艺术设计

第1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桂林愚自乐园

前言: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然而人类、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了对环境的设计,希望在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氛围的基础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有效应用的,该设计要求人们能够对自然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土壤、阳光和气候等,并为维护植物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加强对这一典型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相对宽泛的内涵存在于环境艺术当中,在环境艺术当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会专门进行艺术品的设计,同时,还应当对地景艺术、偶发艺术等进行充分的利用。通常情况下,构成环境的因素较多,可以说,只要是人们视觉能够触及的事物都可以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树木、花草和山水等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环境艺术,而建筑、服装等是人为构建的环境艺术。在构建环境艺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自然法则进行,而这种自然法则需要建立在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背景之下,而且在构建过程中,还应当严格遵守艺术和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规则和顺序。只有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艺术才能够符合当地人们审美和生活的需求,也才能够将美的规律充分展现出来。

2、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空间与外部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生态性理念,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够促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够同外部环境保护高度的一致;而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能够保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质量,并逐渐引导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之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能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的多样性、循环性、连续性和高效性。首先,多样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设计产品拥有多种形式和内涵,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种类的需求[1]。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对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循环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保证相关原材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对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使用,在对剩余原材料进行分解以后,再将其投入到其他方面展开利用;再次,连续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园林等多种设计内容,需要对多种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良好的结构布局,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并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中拥有连续性的配套设施,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后,高效性指的是,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严禁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针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必须在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1、地方性

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等多方面地方性特色。例如,在我国,多数地区是不可以对热带植物进行种植的,因此在日常农业发展中就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种植属于自身的植物。在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地方性特点和设计原则,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原则要求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当地对环境、气候等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来完成设计整个过程。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充分的传播,需要结合当地的风土和文化习俗等。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还应当对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如水文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政治和经济等客观存在,保证这些因素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整而充分的展现出来。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保险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尊重,并在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启示,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作品。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地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可以始终沿用当地传统的设计格局和形式,还应当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的体验[2]。

2、人本性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意识到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关设计应当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此同时,还应当保证人们生活中不再对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3]。在充分体现人本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既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也能够为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人类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同自然与生态产生了一定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应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改善我国环境做贡献。3、整体性整体性是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从整体性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至关重要。从整体性出发,就应当综合考虑自然同人类的需求,促使构建的艺术作品能够形成一个自动循环的良性系统[4]。因此,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在大方面设计中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并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综合思考和把握。因此将艺术与生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当地的本土文化。植物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保证安排与构建的科学性,此时内部结构得以优化。

三、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分析—以桂林愚自乐园为例

1、选址

桂林愚自乐园于1996年始建,并由曹日章这位台湾企业家投资。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当代艺术的传承提供平台,并将我国的经典文化向全世界展现出去。而在设计过程中,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并在其中融入了保护自然的理念[5]。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设计能够将山水的纯美进行充分的体现,促使人们在踏入桂林愚自乐园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融入山水、被自然环抱的情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科学合理的选址。桂林愚自乐园能够促使自然环境同布局进行充分的结合,对桂林当地的青山绿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结合了地下天然形成的溶洞艺术,通过人工和现代科技的能力,构建了地景迷宫,灯光技术的有效应用,促使水底和溶洞呈现出千万种变化层次,同时,在波光潋滟的水景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仙境魅力,促使人们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6]。同时,通过对绿篱和矮树等天然和人工设备的应用,构建起了造型独特的迷宫,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受到盘旋和大自然的多种变化,不仅能够促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增强,还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开发。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是应用和实现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将当地天然的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还需要设计师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将当地的特色与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独特而宝贵的艺术品。然而,尽管桂林愚自乐园进行了科学的选址,构建过程中,也对当地的山水景色等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但是,桂林愚自乐园的设计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积极邀请了世界各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师参与到了设计当中,并针对当地的环境、景观和地理位置等设计了不同的作品[7]。现阶段,桂林愚自乐园当中已经用过二百多件来自不同艺术家之手的雕塑作品,分别位于桂林愚自乐园当中的山脚下、松林中等不同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

2、对本土文化的应用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为了能够在我国市场当中占据优势,甚至运用外来文化来向我国进行倾销,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人民的本土意识。现阶段,我国很多公民日常生活中,一味的认为外来文化和产品才是最好的,这种行为和思想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被发扬和传承,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本土文化,促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我国文化的精髓和深刻性。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传播。秀丽委婉可以说是桂林地区人们和山水景色的最大特点,因此在构建桂林愚自乐园的过程中,设计者们就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8]。在这种情况下,桂林愚自乐园在呈现出各国著名设计师不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设计理念。例如,桂林愚自乐园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根据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在图纸中构建了露天剧场、艺术村、创作生活区等多个生活区域,充分体现了桂林地区人们细腻的感情体会。而根据当地山水的细腻,有设计了日观湖景区和甲漓水工程;同时,针对当地独特的洞窟艺术而言,又制定了专门的开发计划。这种设计方式,将桂林当地的本土文化充分的展现了出来,不仅为工程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能够创作出更加高尚的艺术。再如,桂林愚自乐园中的史洞窟的构建,依山而筑,一共拥有1.5公里的长度,其构建过程中,在当地自然景观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了浮雕和笔试等技术,在艺术洞窟当中,会邀请不同风格的艺术家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并最终将这一独特的设计掩埋与桂林山体的腹内,从而对当地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将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进行了良好的保存和传扬[9]。由此可见,增加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应用和传扬,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全国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著名的文化艺术项目,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充分应用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通过对桂林当地的溶洞景观进行开发,再加上艺术大师设计的雕塑,成功的为人们搭建了一座活的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和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发扬和传承。(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课题:生态艺术的创意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肖璇.论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D].湖南大学,2010.

[3]宋霞.基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5,02:78.

[4]郭威.珠三角地区中小城镇广场优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曲含怡.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6]刘征.生态审美范式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美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思考[D].北京印刷学院,2008.

[7]冯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8]宋歌.关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5,11:20+110.

第2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1.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定义:凡生长在水中或常年生长在潮湿泥土地中的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水生植物可分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海生植物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

水生植物的应用:在运粮河湿地公园的水景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芦苇。较多的有浮水植物有:荇菜、芡实、睡莲、萍蓬、菱等。挺水植物有:小香蒲、荷花、千屈菜、水葱、菖蒲、燕子花等。滨水乔灌木有:水杉、垂柳、水松等。

2.水生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据了解,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立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在有关的水生植物去污研究报道中,所涉及的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主要有伊乐藻、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水葱、风信子、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浮叶及漂浮植物主要有水花生、浮萍水鳖、荇菜、、满江红、菱、眼子菜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茭白、水葱、菖蒲、石菖蒲、灯心草、慈姑等;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又具有观赏价值。

3.水生植物造景

水生植物造景,要以自然水体或与附近的自然水体(湖、河)相沟通为好。流动的水体能使水质更新、减少有害藻类繁衍,“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

3.1 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周围环境

景观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运粮河湿地公园在做水生植物景观设计时,把景观作为了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除了水面种植水生植物外,还注重水边耐湿乔灌木的配置。尤其在落叶树种的栽植上,以水杉和垂柳为主,尽量减少水边植物的代谢产物(如:落叶)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3.2 景观设计时注意各个空间的不同变化

运粮河湿地公园设计中要注意林冠线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层次,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从平面设计上看,水生植物栽植不宜过密,否则会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4.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4.1具有丰富景观效果

运粮河湿地公园在性质上可归类为野趣园,它的野趣主要从水生植物配置上来体现。如以水生植物芦苇、慈姑、香蒲、槐叶萍、浮萍。水底配植一些眼子菜、苦草、黑藻等来植物,此水景定能野趣横生。

4.2具有独特的园林意境

在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运粮河湿地公园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大面积栽种红莲,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

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5.水生植物的生态设计

在打造运粮河湿地公园时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等。

5.1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的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定意义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5.2 综合性考虑自然与文化的协调统一

景观的生态性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水生植物景观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还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需强调的是,理想的水体景观,一方面靠水底植物、水面植物和水中动物的组合生存来形成自然净化;另一个层面是湖岸、湖中立体通透的绿化及外围污染的控制,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形成完全连接,秦怀河整治工程5段的运粮河湿地公园,主要是恢复它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全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在水体净化方面,设计蓝图为:水中有鱼有水草,鱼吃草,使水草不能无限制地生长,而水草生长时可以消耗水中的有机污染;水边有芦苇树木,可以净化入河的污水。水生植物不仅在造景方面有野生的效果,并且在生态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功能。

6.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以运粮河芦苇为例)

运粮河湿地公园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的生态工艺流程和水生植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从浑浊的生活污水,转变为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的过程,这里有重要的水生资源——芦苇,在湿地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1 芦苇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迅速扩张的能力

由于芦苇适应性强,种群优势大,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发展成为优势群落。当芦苇生长比较密集时,就可以发挥其抑制风浪和水流;促使淤泥沉积;减少水土流失等作用。据研究,运粮河正常苇地在0~100 cm土层中,地下茎总长度达353.1 m/m3,全根量达1427 g/m3。正因为芦苇具有如此发达的地下茎穿插于台地之中,才使得湿地的自然土堤河岸能够长期在水浸泡而不至于被波浪侵蚀和冲垮,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

6.2 芦苇对污染物抗性强,且具有一定的分解净化能力

面对秦淮河上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运粮河段能保持现在的环境,其中芦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生态效益。芦苇根部可吸收水底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可以通过茎叶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在营养盐竞争方面明显优于藻类。可以改变水体与底泥之间的物质交换平衡,促使悬浮物向底泥转移,澄清水质。

第3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市;常州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39-01

一、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艺术美感

环境艺术设计是协调艺术、自然、人文等要素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等要素的和谐共生,使人们的生理、心理、感官等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在综合考虑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城市上水、道路及植被等要素,打造使人身心愉悦的自然环境。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增加其艺术性,提升环境美感,使人们在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提高人们生存的幸福指数。常州是一个历史古城,具有较多的传统建筑,如簸箕巷、青果巷等历史街区,这些老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沉淀和传统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建设生态市的同时,要对传统古建筑、古文化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设计,既能体现出古城历史特点,又能与时俱进,体现现代城市美感。

二、增加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在生态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增加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完善生态城市空间,设计改造城市环境内部空间。城市建筑应采用绿色设计,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进行建造,使人、建筑和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设计师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和控制,尽量减少建造建筑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破坏,优化建筑内部环境,使其更加接近自然生态环境。

在生态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空间设计、绿化设计和水体设计。空间设计包括亲绿空间设计、亲地空间设计和亲水空间设计。亲绿空间设计是通过使用绿化来为人们提供满足审美需求的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空间;亲地空间设计是增加高层楼栋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建立更多适合人们活动的户外场地;亲水空间设计是创造舒适、休闲的近水空间,构建具有不同功能特色的区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此外,还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不但能够节约地面土地的使用面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运营费用和能源的消耗,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

绿化设计是生态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也是建造美丽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常州市内公园、绿地数量众多,是人们生活的休闲场所,是促进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最直接、最便利的方式。绿化是生态市内平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调节器”,加强绿化设计,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确保空气的流通速度,在城市各地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在保障本土植物不断生长和延续的同时发展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充分考虑形态、色彩、高低、疏密等因素,将它们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考虑与规划,注意景观和生态、植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和谐融合,打造多元化的和谐生态环境,体现绿化设计的艺术美感。

水体设计也是生态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对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对人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动植物生长、繁衍和栖息的重要保障。设计师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特性与灵性,以水体为主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使人在欣赏人文环境的同时,感受水体的精神。

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生态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现状的不足进行改善,协调建筑、景观、道路、广场、水体、植物等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能够保障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增加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完善生态城市空间。

三、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在生态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为人们打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绿色环境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增加人们对生存环境美的满意度。在设计理念上,环境艺术设计对人与自然充分尊重,在设计过程中,将对自然的尊重和生态的优化作为设计原则,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感到惬意和舒适。在充分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功能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环境艺术设计,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能够得到极大的美化,艺术性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

因此,常州在构建生态市过程中,要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协调好城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人、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从而使友好共存、和谐统一的绿色生存空间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刘珊珊.探析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3(02).

第4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技术;环境;应用

建筑从建造已经使用,甚至到后来的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物质。据相关环境部门额不完全统计,在欧洲每年有总能源的50%、总水源的消耗的40%、总原材消耗的40%以及总臭氧破坏的50%来自于建筑行业。为此建筑行业必须改变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以及高能耗的模式,将生态技术及时的融入建筑设计。

1.我国住宅建筑的生态发展趋势

作为21世纪的生态建筑,住宅的空间将向着地下、海洋甚至太空发展,同时住宅的层次也会有原来的传统住宅发展为节能节地住宅以及可持续发展住宅方向发展。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多能转换、自然空调、综合利用、三向发展、生态平衡、综合用能以及智能运行等。

(1)多能转化

将建筑中传统的结构部件设置为能量转化的工具,从而实现将太阳能转换为提供电力、供热水以及供绿化能源。而当下比较普及的是将玻璃改为吸收太阳能量的装置,形式较为的单一。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2)自然空调

自然空调就是摆脱当今使用的空调机,通过改善以及保护自然环境来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例如通过广泛的种植可以吸收辐射、尘土以及噪声,甚至是调节湿度与吸收污染气体的植被,达到调节大环境的空气质量。这样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摆脱了将着眼点放于室内小环境的缺点,使内部的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外面的大环境也因为各种植被的调节改善了以往的不足之处。此外在住宅建筑中还要注重选用环保型的建材,尽量减少施工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

(3)综合用能

综合用能就是积极地大力发展能耗低、无污染以及对环境友好的能源类型,例如大力的开发沼气能、太阳能灯,同时要尽快的取代现有的传统能源,例如煤、气、油、柴等。终极的目标是实现建筑内的自然地空调、家电动力、热水洗浴以及日常的炊事都可以使用生态型能源。

(4)三向发展

三向发展指的是我国的住宅建筑应该讲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同时也将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尤其是加大对于浅层地下空间的利用,例如大力的发展坡地建筑以及山地建筑等。

(5)生态平衡

在我国的陕西高陵县曾建过一栋两层高的生态建筑,可以说是生态建筑的典范。这一建筑分为两层,一楼用于养猪,二楼用于养鸡,产生的鸡粪可以进过一定的处理喂猪,而猪粪可以供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从而满足了附近居民的日常所用。最后剩余的沼液渣则可以用于养殖或者当做农家肥。另外为了充分的利用阳光,这栋生态建筑还在朝阳的一面建造了一个温室以用于种植农作物,这样既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同时也可以吸收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并施放出氧气,从而又构成了有一个良性的气体循环。

(6)智能运行

智能运行就是使用电脑智能操作来替代人工进行日常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上所论述的多能转换、立体绿化、综合利用以及自然空调等。

鉴于我国在生态技术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的技术以及研究较之发达国家要落后许多。为此在发展生态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其精华融入本国的生态技术基础中,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为国家的建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

2.生态技术在我国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较之其他科学技术来讲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完善与发展要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文章从环保的角度出发,重点的论述了生态技术在我国建筑中的应用。

(1)外墙绿化技术的应用

外墙绿化一般在夏季热而冬天冷的北方较为的常见,其功能概括来讲主要有遮阳隔热、降低污染以及美化环境。其实这种方法很早已经被人们利用,但是一直没有作为一种技术进行研究。要想达到外墙绿化的目的一般有两种选择,首先是可以选择在墙角种植攀爬类植物将墙面覆盖,另外一种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外侧种植可供遮阳用密集树林。而后者一般在土地比较充裕的乡村较为实用,城市中可以选择占地面积小的攀爬类植物达到外迁绿化的目的。

经过研究,墙面的植物叶面覆盖的越密集,遮阳的效果越好,但是同时也会对墙面的通风与散热起到一些阻碍作用。

(2)屋顶种植技术

由于屋面是建筑中受照射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为影响室内温度环境的因素。尤其是在大城市,由于土地极为的珍贵,能够真正的用于绿化的土地较为有限,而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各个建筑的屋顶面积进行绿化,那么无疑会为城市的环境改善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可以在屋顶种植花草甚至是相应的灌木类植物,同时也可以设置假山以及喷泉,从而构成城市中的空中花园。这样的措施不仅改善了屋顶的保温隔热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当前主要应用的屋顶种植可以分为无土与有土种植,前者是放弃了种植所必需的天然土壤,而使用木屑、蛭石等代替。以达到减轻重量与增强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种植的作物可以自由的发挥,甚至可以作为菜园子,只是需要经常地管理。但是不可否认,屋顶种植技术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地提升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同时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

(3)太阳能技术

在这个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节能意义尤为的重要。而太阳能这一清洁环保、可再生、无处不在的能源更是节能的首选。太阳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无论在商业的性价比还是在技术上的集热效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达到与住宅完美的结合,实现一体化,并且在安装的形式、寿命以及与建筑物的协调方面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具体的分析有这么几方面:将散热器整合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使得二者符合美学的标准;集热器的寿命要足够的长,在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中尽量的避免更换;集热器与贮水箱尽量的分体安置,实施强制的循环,从而减少对于建筑物本体的依赖。

(4)门窗封闭技术

密封技术的目的是降低空气的渗透热损,不断的提升水密性、保温性、隔声性、气密性等主要的物理性能。这要求密封材料、室内的换气结构以及密封结构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

在严寒地区,要大力的推广以下类型的节能门窗:双玻璃塑料窗,其气密性以及传热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0.53m3/m.h和2.37W/m2;双玻璃断热高效节能型铝合窗,其气密性以及传热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0.5m3/m.h和2.23W/m2;双层单、双玻铝合金窗或者双层单玻塑料窗。国家自从2000年就明文规定严禁大中城市在进行新建筑施工中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25A系列以及32系列的实腹钢窗以及35系列的空腹钢窗,同时也禁止了普通木制门的使用。

另外生态技术还可以通过利用风能以及沼气等形式应用于在我国住宅建筑中。

3.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生态建筑还在成长与壮大,尽管现在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难题,同时普及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但是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建筑业,将我国的建筑推进一个崭新的生态建筑时代。

参考文献

[1] 刘煜(澳) DeoPrasad.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 J ].绿色建筑,2003 (3):58—60.

第5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在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得益于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文明观理念也在不断的融入,这无疑对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以及环境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就从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切入,着重探讨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群体生活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艺术领域中独立的学科,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一致认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相比,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更为细致,在室外环境设计方面更倾向于整体性,其根本目标是对人类活动整体空间进行整合。在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降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概念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形成了一套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思想意识与观念,这种观念来自于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对于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起到宏观指导价值的观念。我国生态文明观最早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起提出来的,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指导理念作为宏观依托,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该观念得到确认与实施,并在随后的几年内逐步深入人心。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从五个层面对生态文明观进行阐述。①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从事生产与生活的时候,为了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就必须要对资源与能源进行优化配置,包括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等,落实生态文明观念;②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导下,人类需要尽可能的避免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多的影响,控制好污染物的排放量,做好污染物的处理,避免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破坏水资源、土壤与大气;③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实生态文明观,那么企业必然能够通过一系列技术的革新,完善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污染的缓解,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府需要起到宏观监管作用,从制度上对相关企业、机构的生产过程进行约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会遭受人为活动的破坏与影响,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活环境;⑤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契合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观念,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推广与普及,让全体人类都能够树立生态文明观,才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2生态文明观下的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来源于人类对于社会生产活动实践中产生的理解,而且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化,生产活动实践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设计,一个是室外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2.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基于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往往会更多的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模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利用室内空间的同时,让室内与室外环境更好的沟通。室内环境设计也能够体现空间环境系统,生态建筑模式是紧随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推进。为了更好的契合生态建筑的基本模式,满足生态文明观的基本需求,需要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更多的考量建筑生态、环保以及健康,这属于一种全新的建筑模式,也就是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实现生态建筑模式的时候,可以将建筑周边环境、区域性气候特点、自然环境特点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再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基于生态学角度与可持续发展视角,将环境、自然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在满足社会公众群体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多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投入,设计简洁明快的室内风格,达到节省材料投入的目的,以更好的契合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例如,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采用简约主义风格,不仅能够更好的体现室内空间布局,降低复杂的室内环境给予用户的冗杂、沉重感觉,还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还可以更多的利用绿色植物或是室内与室外空气的连通,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室内空间,让用户在住宅中便能够与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

2.2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室外空间设计相较于室内而言更为复杂,因为室外空间布局相对较为空旷,生态文明观念的应用需要体现的方面较多,尤其是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与土地生态的合理利用、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气候条件的完美契合等联系在一起。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更倾向于环境绿化空间功能的实现,这无疑对土地合理利用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保证在设计中能够体现生态与环保的观念,也需要体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此外,在室外空间环境艺术的时候,需要将自然景观、生态链作为首要考量的问题,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涉影响其发展,同时在设计中需要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好绿色植物的规划与种植,尊重生物多样性与本土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资源耗费。室外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体现生态文明观,而且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宏观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与内涵得以充分的体现。

3结束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密不可分,设计师必须给予生态文明观角度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2]戴珊珊.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6):287-289.

[3]汤少哲.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6,(7):130.

[4]王子玮.关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3-4.

第6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对环境和自然等造成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条件,而且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实现人类和自然地和谐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的关系,并对生态理念的实际应用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关系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对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人类与自然地和谐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人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家的共同任务。而在环境艺术设计时,针对人居环境进行相应的规划,使其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态理念的导入,则有利于有关人员在城市布局中灵活运用,在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倡导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的关系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是针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的结合而进行一定的设计,同时融入艺术气息,将人类的审美观念充分发挥,使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等在合理布局,营造优美、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保持一定的美感。其次,生态理念需要再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的同时,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对有关环境因素进行利用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使其在人类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使资源利用得以优化,进而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导入先进的生态理念,有助于在打造健康城市的同时,维持城市建筑、人文精神、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共生,避免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同时,将环保、节能的现代化理念代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去,进而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1、天然材质的应用

生态理念的应用中,天然材质占据重要的内容,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合理利用。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天然材料,使自然界的原材料以最优的方式体现其利用价值,从而减少对工业化产品的以来。例如在进行装饰时,选取当地有审美价值的物种对景观进行最贴近自然地设计等等。另一方面,有关设计师应当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只有对材料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分辨其优劣;只有熟悉其最适加工工艺,才能使材料的用途得以最好的发挥,进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2、针对能源进行创新

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这与生态理念的环保观念极不相符。因此,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环境艺术设计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在保证正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引入新型能源,借以减少或者避免传统能源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有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对不同的能源物质进行妥善的处理,既可以使其发挥再次利用的功能,又可以构建综合性的能源利用体系,使其用途发挥到最大,避免浪费,同时,又可以实现节约的目的,与生态理念相契合。

3、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其可以利用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理应结合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将环境、资源、地质等统一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例如,针对有关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在进行公园、景观等设计时,可以将当地特色的物种引入到设计的过程之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形成了对植物的保护和自用,打造了属于当地的特色。再者,对当地的古树名木、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发扬,在发挥其美感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新科技的力量

科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从根本上对环境的设计产生完整而又正确的认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行动上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助力。一方面,有关的设计工作者可以将科学的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科学的理念可以指引有关的设计思路,并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就应当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得以真实的体现。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对有关的资源进行最深层次的利用,同时,不同材料的回收也可以帮助其实现循环利用的价值,这样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得以提高。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具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有关的设计工作者应当积极关注相关的信息,将生态理念充分体现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生存条件艺术的生态化问题为中心,首先阐明了生态设计发生的原因以及生存条件艺术设计的本质,并在结尾对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当中的生态理念的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剖析,希望能够为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字:

环境艺术;生态化;生态理念

一、生态设计产生的背景

1、生态背景

当前人类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这都是由于人类的环保理念缺失所导致的,在100多年前伴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也给整个大自然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大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最为直观的。人类的一切舒适和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自然环境的破坏相联系的。而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在当前的生态环境当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生存条件破坏、物种灭绝等等状况。在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都需要面对臭氧层破坏、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减少、酸雨等等情况。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们也开始逐步地去思考这些年来,到底对大自然做了些什么?人类要想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不仅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舒适和便利,还要进一步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生存的周边情况,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观念进行反思。而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人们也开始萌生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决心,开始逐步重视对于大自然的保护。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大程度上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个新的纪元当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生存条件的大变革,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根据当时的情况来争论自己的生存现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更加重视对于自己生存条件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生存环境来更好的生活。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类的生存条件再一次的大变革,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条件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划分,根据以往的观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进一步的了解到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个人以最高尚的道德水准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共同缔造一个和平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不能过度的透支大自然的生存条件系统的承担程度的状态下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伴随着这个理念的提出,生存条件艺术设计也随之发展起来。我们大多认为生存条件艺术设计是一门空间性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单元。在大机器时代之后,人们明白自己生活条件的提升本质上是耗费了大自然的成本,正是因为这种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才使得现今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逐步的下降,而正是由于人类的发展方法与生存条件之间产生出的矛盾才使得生态设计应运而生,这也是人们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自己的生存条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

要清楚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我们首先就应当明确生存条件的概念,所谓的生存条件指的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全部生活地点和生活地点当中所包括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而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存条件的形成是由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方面是大自然为人类生活所创造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生存条件。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对生存条件艺术进行概念的界定,所谓的生存条件艺术指的是在自然生存条件的出发点上,以现有的技术手段设计出来的,能够达到人们需要的,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和谐,提供生存生活时空生存条件给人类的一门艺术。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人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利用大自然提供给人们基础的生活空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生存空间的基础那就是大自然,并且要广泛地寻找各种的材料来进行应用,通过高新科技技术的使用,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更加高质量的空间当中生活,并且给自然带来极小,甚至不影响自然的环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包含了一些人工的技术元素,比如信息广告、行为艺术、影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天空、大地等等自然元素。通过对于这些元素的综合利用,能够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空间,并且能够使得各个元素在这个空间当中相互协调。除此之外,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具体来说也就是在制定的范围内将公共设施、绿化、雕塑等等元素进行分类整合的空间分布,来造成一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生存条件为中心的艺术设计,这是建立在现代生存条件科学基础上的医科艺术设计科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是以建筑以及室内为主要表现空间进行设计的,其涵盖的学科范围很广,包括电气工程学、光学、结构工程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等方面。而有关设计理论则囊括美学、哲学、社会学、民族文化学、社会法规等等,而具体的设计内容则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等等。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1、生态设计与保护

生态的设计即是以生态学为原理来领导生存条件的艺术设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人的生存空间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能够和谐共处,通过对于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使用,能够进一步的保证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尽可能少的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生态设计观念已经深得人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生态设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在设计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的引起人类生存空间的变革,将更加深层次的引导人类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生态设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生活空间对于自然的影响,并且更加深层次地将这种方式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等,都是生态设计理念的使用范围。通过这种理念的使用能够使得人为干扰的成分下降到最低,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破坏,进而更好地促使人类去保护大自然,让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得以平衡有效的发展。

2、生态恢复与促进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的生态系统有着极为强大的修复功能,生态系统当中也有很多可以替换的体系,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空间不被破坏,生态资源不被消耗殆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时间往往比较长,相对于破坏生态时间的行为来说,生态的自我修复在时间成本上要耗费很多。不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的生存环境不仅仅要受到大自然自然环境的阻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为因素的阻碍。而环境设计的策划者更多的是面临的一些已经被废弃的场所,这些废弃的场所很多可能是人们都不愿意在使用的单位,是整个人类生态系统当中坏掉的部分。因此设计者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就需要对于这些部分进行修复,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部分构成单位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促使每一个单位都能够在生态环境系统当中发挥其应当有的作用,而推动场所中每个体系能够更好的使用也是现代生存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职责所在。环境艺术设计者在面临千疮百孔的场所,应当首先思考如何才能够将这个单位恢复生态,恢复到人类能够生存的状态,进而才能够考虑如何设计才能够将这个单元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通过艺术的办法来促进整个单位内部各个生存体系的改善。

3、生存条件补偿与适应

在人类的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使用了很多不能够再生的能源,由此就使得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得体无完肤千疮百孔。而越来越少的能源能够来弥补这些已经耗损的资源。而为了去弥补这些生存环境的缺口,环境艺术设计者应当进一步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通过有效的策划来进一步降低景观要素对生态环境的不良作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已经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进行复原。策划者们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降低对于那些不能够再生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使得整个单位的发展更加符合现代人类的生存环境。

4、生存条件保留与创新

对于原场地原有元素以及原有材料进行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存条件艺术手法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的应用。有一些著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开始应用这个理念来对于生存条件进行保留和创新,比如瑞切尔主持设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在他的策划当中,一方面应用了“保留、再生、利用”的设计手法整个煤气厂当中杂乱无章的废弃设备因地制宜地使用起来,把原来的煤气裂化塔、压缩塔以及蒸汽机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用这些设备来表明工厂的历史,同时它把压缩糖和蒸汽机涂成了不同的颜色,用来供人们攀爬与玩耍,这就实现了空间类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设计方案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善于将空间内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资源的再次利用是避免资源浪费的最好的手段,通过对于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让已经废弃的地区重新产生价值,对于这些物质资源的合理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设计师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将整个废弃地方的实际物质资源重新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废弃地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并且减少了对于原有的生态的破坏。

四、结语

生存条件理念的介入成为生存条件设计的新课题,我们需要清楚的认知到尊重大自然并且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的首要条件所在,这是人类生存的共生意识的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师们要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学会如何在不对大自然产生消极影响的前提下,合理的去利用空间内部的资源,变废为宝,为人类创造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哲学》周桂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俞人豪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版[4]《中国音乐简史》夏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5]《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冯文慈文,《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第2期

[6]《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邢维凯文,《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7]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中国农学通报,2009(24).

[8]杨嘉乐.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

[9]伊杨玲.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探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2).

[10]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广西园艺,2008(2).

第8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生态观城

市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行为方式、知识体系、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技术和艺术品位等,是城市精神财富与物质生活的总合。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城市人格化的特点。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从精神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寄托;从物质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水平的体现。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之一。生命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关系称为“生态”。文化是在人类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描述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城市文化生态描述的是城市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化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在某一区域和特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博弈而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文化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城市文化生态平衡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一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观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的、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为公众所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开性”,城市公众不仅可以欣赏公共艺术,还可以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评判。公共艺术是艺术、美学、科学的结合体,更是塑造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建筑等表现形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展现城市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品位,是大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总之,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生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具备以下生态特征: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城市系统思维

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①这就是系统论的思维。系统是一种逻辑抽象力,是运用全局观的思维将一切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处理问题时,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从宏观角度来加以分析。公共艺术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单体艺术形式,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从城市系统思维的角度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城市生态的大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要从城市文化生态需求、城市规划目标、城市建筑风格等宏观视角出发,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系统性设计,让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价值、城市环境、建筑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凸显公共艺术对整个城市生态良性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终,通过系统性的公共艺术设计,打造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城市自身所独有的艺术品格和魅力。②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满99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必备要素,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共艺术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任,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在传承文化和改善地域环境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③首先,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文化载体和宣传手段,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应该担起重任,通过创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直观而集中地展现了当地的精神风貌与物质文明,公共艺术能够通过对城市公众心理的影响来影响并发展风土文化。最后,公共艺术作为艺术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应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选材和技术运用上,要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并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低能耗的技术手段。艺术家们应从作品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入手,考虑作品材料的二次利用以及环境的变迁,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并结合城市文化来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此外,还应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建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公共空间,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是城市生态中的主角,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为人类社会的传承积累精神财富。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设计与创新。历史表明,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发挥其弘扬文化、改善生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公共艺术的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并与城市生态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辩证统一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公共艺术往往是视觉的中心,其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及主题等都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常可从城市文化、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城市建筑风格三个层面来考虑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统一。

(一)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基础

公共艺术的诞生依赖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改善公共环境,还应该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城市精神的弘扬。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既具有象征性,又具有美学意义的表意符号,通过公共艺术,可以表现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其表现形式及主题等从多方面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区域历史文化扩展与发扬的窗口。纵观世界各大城市不难发现,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识。现代公共艺术起源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大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最终都将放置于公共空间,因此,其设计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求。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格局的关键,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城市规划来约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艺术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剂”,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方式。公共艺术的出现减轻了钢筋水泥带给城市的冷漠感和距离感,缓解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提升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因此,公共艺术的整体设计要在城市规划所设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并充分考虑作品与城市背景、空间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布局和创新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时,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会随之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为公共艺术价值的实现和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这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综合体现,如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极富宗教色彩的哥特式建筑以及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建筑等。现代建筑的发展将艺术与建筑本身分开,使其以公共艺术的形态存在于城市空间中。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艺术作品与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优秀的建筑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文脉延续的关键。所以,在历史建筑空间中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尊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公共艺术与历史建筑环境的融合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新的城市景观。总体来看,艺术与建筑主要有三种关系:一是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作品;二是艺术作品成为建筑的点缀;三是艺术作品是建筑环境中的媒介。但是,现代建筑过于追求使用功能,几乎去掉了所有艺术装饰和点缀。艺术点缀的缺失让人们感到不适,冰冷的建筑给人们带来了压抑和冷漠。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的完美融合不仅能缓解现代城市的冷漠与隔阂,而且还能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情怀。总之,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文化观念,创造出既能展现城市文化,又能与城市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公共艺术作品,应是广大城市规划者和艺术家们研究的重点。

三、城市文化生态语境下的公共艺术设计要素控制

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需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文化建设相协调,需要城市艺术与公共空间相融合。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需要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城市规划者、设计师以及艺术家之间要深入沟通、协作,才能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要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出发,结合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城市景观等关键点,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要素进行系统的控制和考量。总体来看,应从城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控制、协调可变因素,掌握系统的变化趋势,对公共艺术进行层级性和序列化的组织与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有序状态,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

(一)对公共艺术主题与题材的控制

主题与题材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核心,对公共艺术主题鲜明的要求更为突出。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展现城市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表现自由、平等的主题。主题性的规划设计与特定形式的艺术语言是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城市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周围建筑特色及环境因素,进而打造适合特定空间场所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明确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确定主题是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公共艺术的主题确定要结合城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运用写实、抽象、观念等手法,准确展示出城市建筑空间所不能表达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因此,主题鲜明是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革命教育题材的雕塑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战役或者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歌颂先辈,缅怀英烈,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例如,武汉首义公园的规划设计就充分突出了主题性的特点(详见图1)。公园利用遗址,结合武汉城市发展,突出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性主题,打造以蛇山、纪念馆、首义纪念广场为核心的纪念园区,通过历史建筑、人物雕塑、壁画等形式向人们传达中华民族为追求自由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让每一个身处园区的游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城市公共艺术的题材来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传说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二是秀美的自然风光;三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方式;四是科技创新概念。上述这些题材不仅能为广大市民营造自由、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意义。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主题与题材的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主题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精髓的提炼,而题材则为艺术作品表达主题提供了多种途径,还可以围绕主题产生变化。在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协调,重视主题、题材与作品所处空间以及城市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对公共艺术体量、尺度的把握

公共艺术的体量和尺度是针对作品所处空间而言的,是指作品与空间环境中的建筑、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美感直接受到艺术作品体量与尺度的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要慎重考虑特定空间的比例尺度,使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相协调,不要形成过激的视觉冲击。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详见图2)高20米,位于空间开阔的纽约港,巨大的身躯凸显其自由、包容的胸襟。如果将自由女神像安放在纽约市中心,则会与空间背景形成剧烈冲突,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步行街上真人比例的雕像却能很好地融入空间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亲切与朴实。纪念性、大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较大的尺寸,一般占据核心位置,是空间环境的视觉主导。如果是表现市井生活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烘托公共氛围或点缀环境,体量尺寸就应相对较小。总的来说,公共艺术作品的体量尺寸应从所处空间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具体表现形式等综合角度来考虑。合理运用亲近尺度和超人尺度模式,在满足审美需求、价值尺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作品与空间、文化的协调统一。

(三)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选择与色彩搭配

材料是艺术作品质感与保存年限的决定性因素。公共艺术作品一般在室外,大自然的侵蚀是其最大敌人。因此,同时具有艺术质感和耐久性的材料是公共艺术作品的首选。不同材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质感与魅力,如石材展现出坚实、稳重与持久,青铜展现出厚重、沧桑,玻璃和不锈钢展现出色泽光亮且抗腐蚀。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材料性能与特点的基础上,将材料本身的视觉表现与艺术作品的主题相结合。如广场上的大型纪念性雕塑,考虑到耐久性及其精神诉求,可以选择石材,而严肃、庄重主题的作品则可以选择青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将新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冲突与创新,从而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身处城市空间,其色彩必然受到空间内建筑、环境色彩的限制,因此不能背离城市主色调。城市固有的色彩环境不仅决定着城市的美学感受,还象征着城市的文化特点,不同的色彩突出了不同的城市个性。④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点缀,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相协调,但同样可以选择具有鲜明对比的色彩,在强烈的色彩冲突中凸显公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不过,色彩对比不能滥用,必须结合艺术主题与空间环境的要求适当创新。鲜明的主题色彩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也调和了空间的色彩搭配,打破了空间环境色彩单调的弊端,营造了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通过艺术作品实例我们发现,协调的色彩搭配可以淡化材料自身视觉效果带来的影响,使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特质得到充分彰显,从而创造出富有生机的艺术环境,增加人们的审美体验。

结语

当下,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增加了城市空间视觉上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弘扬城市文化的关键。艺术家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立足城市文化生态进行规划与设计,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立足城市人文环境,合理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出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总之,只有立足于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成为历史延续的文化象征。

注释:

①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彭丽纳:《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整体性》,《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第274页。

③曹水、杨淘:《探析公共艺术小品风土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2年,第1-4页。

第9篇:生态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包装;艺术设计;生态性;发展

前言

本文对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设计理念和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原则,研究了具体的包装艺术生态化发展设计方法,为促进生态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的意义

商品包装在当今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一种包装形式,还象征着商品的品味以及企业文化,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今天,人们对商品包装的审美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在某些利益的驱使下商品包装已经形成一种浪费的形式,包装设计越来越奢华,包装的材质也越来越昂贵,这种过渡包装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助长了人们不正常的价值观增长取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生活用品、食品和其他的一些必需品品类越来越多,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对这些用品的需求量之庞大无法计量,如果商品包装设计依然没有改善,继续走奢华无度的设计路线,将给我国资源带来巨大的威胁,不利于我国经济得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绿色、环保、节能发展的需求,鉴于此,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的研究不仅需要重整包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包装设计要求规范,还需要商品企业树立正确的商品包装意识,将商品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是包装艺术设计满足包装的功能需求、满足包装艺术体现、满足社会环保需求、满足大众审美等的发展趋势。此外在全球生态化发展的今天,只有我国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才能使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站稳脚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进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使包装的设计生态化,大幅度减少了生态资源的浪费,大量的生态化包装投入商品使用中,为我国的环保政策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我国环保政策落实的重要体现,无处不在的生态包装有效的加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对于全民环保观念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设计理念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元素,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也不例外,最终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还是要追溯到传统元素当中,目前我国包装艺术生态化的设计理念需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要素,并将传统艺术要素融入到包装艺术设计当中才能体现包装艺术的原生态性,同时包装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它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构架,在包装艺术设计中需要设计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发散思维设计出独特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这种发散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设计者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内涵和开阔的知识眼界,在包装艺术设计中不仅需要设计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基础,还需要设计者对包装企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对于需要包装的产品的功能和用途、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营销理念等深刻的认识与掌握,在掌握了设计用户的需求之后运用自身的设计素质对包装艺术造型和具体的包装细节进行设计,设计一定要遵循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环境的发展要求,要着重体现传统文化中的刺绣、年画、剪纸、印染、陶俑、石雕等中国元素,本着这样的主体设计理念才能使设计出的包装符合大众的心理审美以及民族文化认同需要,这些中国元素在包装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极大的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发展,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其次包装艺术生态化设计理念还要本着节约资源绿化环境的思想进行设计,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包装材质的环保性能与其经济性能,本着经济环保的理念采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避免奢华耗能的材料引导消费人群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由此可见包装艺术生态化设计理念要求包装艺术设计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文明发扬广大,还要求包装具有经济环保特点,充分满足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原则

首先,包装艺术设计需要满足实现包装艺术设计人文生态化的原则,对包装艺术进行符合生态发展设计时应当将生态发展与人文充分结合,使包装的艺术设计不但能满足生态发展还能兼顾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包装艺术设计进行人文生态设计使包装的艺术设计在满足生态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人员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思想精华融入其中,进而满足当前人类的精神需求,实现包装艺术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通过政府从宏观层面给予包装设计行业以正确的引导,通过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包装设计行业执行标准,充分发挥媒体的的宣传导向作用普及包装艺术设计人文生态知识,帮助包装设计企业树立科学的人文生态观,通过监管部门加强包装艺术行业标准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违反相关包装法律规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包装艺术行业人文生态环境。其次,企业应当重视科学技术对包装设计生态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经济,鼓励科技创新,倚靠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与使用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实现包装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其次,包装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要遵循包转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包装艺术设计行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行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不能简单通过无节制的耗费自然环境资源竭泽而渔,以牺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当前的经济利益。要杜绝这种粗犷的增长模式,实现包装艺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艺术包装企业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建立生态化的经营增长模式,其次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包装的材质成本、生产能源消耗以及垃圾处理成本,通过充分衡量选取最优方案,实现低成本与高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包装设计行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大企业新材料与新工艺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鼓励创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可回收、可降解无害包装技术,为实现包装艺术设计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四、包装艺术生态化发展设计方法

1.绿色包装艺术生态设计方法

绿色包装艺术生态设计方法需要满足包装设计能够实现循环再利用、方便降解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耗能的作用,并且在包装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环境与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小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进行包装艺术设计,进而实现包装艺术设计绿色要求。绿色包装艺术设计需要包装设计者对绿色包装材料具有一定的了解,采用绿色经济环保的材料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同时包装材料作为商品包装的功能承载体,其对包装的成功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设计出完美的包装艺术设计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一关键要素,因此在绿色包装设计时要采用绿色材料紧跟当今低碳环保的潮流满足当代人的环保意识需求,在一些一次性使用的餐具中融入可回收再利用的元素,使回收的一次性包装可做他用,并在包装上给出温馨提示,使包装既满足生态化需求还更具人性化。

2.简约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目前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如今市场上一些简单大方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与认可,而简约化的设计也是一门较深的学问,设计者在包装设计时要考虑包装的外形、包装的使用效果、以及包装的生态环保性能,这给包装艺术设计带来较大的困难,包装艺术设计者在进行简约的包装设计时要注意结合产品特点和产品的品牌印象,在设计时要做减法,使产品包装朴素、本真,这不仅顺应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还引导了一场简约潮流,对包装艺术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包装艺术设计需要简约化,但在简约化的同时不能缺少先进的设计元素与丰富的设计思路,例如在某些大品牌的香水包装瓶都采用了不同形状的设计方法,这些设计没有变换设计所用的玻璃材料,而是通过巧妙的思维将玻璃瓶的形状设计的独居一格,简约中不乏艺术特色,同时再搭配不同颜色的彩带或印字,这种设计给人以简单高雅的印象,不仅满足了简约化的设计需求,还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需要。

3.人性化的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人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是推动包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包装艺术生态化发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满足人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在设计一些儿童饮品的包装时,需要按照儿童的自身特点,将饮料包装瓶或者奶制品包装盒体积以及瓶口都设计成符合儿童用量和方便入嘴的形式。对一些年轻人需要的饮料包装设计时,既要使包装具有潮流特色又要具有实用性,例如百事产品中将一些饮料瓶设计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这不仅方便了饮用者手持,还使瓶子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包装艺术发展设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