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职业素质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质的内涵

第1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质 职业情感 职业能力 职业体验 职业道德 职业机智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办学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职业教育是要实现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良好结合,是要将普通学生(即劳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要通过教育谋求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特定的内涵,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爱岗敬业、胜任职业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向,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在专门工作中“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开拓创新。笔者认为职校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方向,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生的有些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有些则是不能的。选择专业方向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基本条件,如色盲者不宜选择医生职业,口吃者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健全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在学校录取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专业方向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

专业方向一旦确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般地,一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职业是从高中开始的。而职业院校招收的正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跨进职校大门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或所学专业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职业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职业兴趣淡然,职业情感淡漠。所以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讲,让职校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应该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套用这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专业学习,一定会扼杀人的专业学习意愿,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职业成就。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兴趣,有了情感,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这种浓厚的职业兴趣和深厚的职业情感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用人单位会欢迎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于本职工作的职员。所以专业思想的确立、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建立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丰富职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偏重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教育,它最具职业性,最贴近经济建设,最贴近劳动就业。所以职业能力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要求和条件。

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包含着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手快,这样的学生最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用人单位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的今天,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就是获得岗位的钥匙、适应岗位的本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花钱雇用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或需要岗前再培训的人。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必须具备说、唱、弹、跳、画、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说课、上课、课件制作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从事幼教这一行业的职业能力,幼儿园是不会欢迎这样的幼儿教师的(即职业人员)。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一方面检验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必要措施,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纽带,它能帮助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艺型、实践型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大型作业(或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让他们常常衡量自己,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面对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获得,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取的,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加强职业自觉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军人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都是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完美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同时它还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首先,所谓职业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里面必须保持的觉醒意识。比如,记者就必须有善于捕捉社会新闻的自觉意识,军人就要有善于捕捉战机的敏感性等。对于职校生来讲,学生选定了某一专业,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就业于某一行业,成为某一单位的职员,从而从事着某一职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自觉性就成为职业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说简单就是要让学生时刻记着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很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也会使一个人很留心收集、捕捉有关的专业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职业角色意识带给人的职业敏感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觉悟,用人单位也不会长期聘用他,其结果所有的训练也就等于无效。

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自觉性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它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意味着责任感的淡化,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好比一个人民教师有足够水平的职业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但却不愿意好好教书、好好育人,这样的教师也许更可怕。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保证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机智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职业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常常是一种现成的理论,是一种条目化的规律、定律,而未来的职业生活并不是书本理论的重现、翻版,许多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更不是用现成理论就可以应付和解释得了的,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一种敏感的职业机智,这种职业机智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在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专业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后还能获得完美的结果;面对可能出现的“死胡同”和突发的故障,能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等等,它是专业(即职业)人员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达到熟练地步的表现,是职业人员掌握了高度专业技能和专业艺术的表现,它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员的机敏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素质的最好体现。

六、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打开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门

第2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一、教师理念的转变

新时代的条件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把教育的中心本质应还原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也已不是传统的把知识机械式的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眼高手低,毫无能动性的“机器”,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已不再是“蜡烛”“春蚕”或“工程师”,而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劳动的教师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在现实教育中服务于学生,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这在本质上来说是观念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体悟知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自觉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的场景中愉快的学习,让学生初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应该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自我发掘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学生着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一种“学友”式的新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使课堂从传统的“制造型课堂”变为“创造型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自己学到知识,发展自我。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扩大

新课程下教材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而传统课程紧扣知识,知识面比较狭小,教材内容较为死板,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只是机械化的知识传授,这就使得教师的知识老化,面狭小,具体的教学实践较为死板,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势在必行。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畜养自己的学术功底,培植自己的思想之根,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知识和精神集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授课程,知识要回归到社会生活实际,让课本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活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灵魂是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为学生明天的成长铺就成功的道路,教育家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显得尤为必要。

第3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 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作用 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研究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示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项目对民航机务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思考 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史晋川.浙江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5).

[5]舒元,谢识予等.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徐和雍,郑云山等.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第4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第5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生 问题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高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和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其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培养高职生独立而成熟的就业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本课题在创业教育的视角下研究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揭示我国现阶段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对完善更我国的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素质培养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应对这种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在学生创业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就业。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创业职业素质具有双重性的内涵,对创业职业素质内涵的培养,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认知策略、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包含了创业教育的最基础的课程,与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二)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关键

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关键。首先,创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旨在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育更多的创业者,来适应已经到来的创业时代。其次,创业者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化。职业素质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我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职业素质的内涵解析

创业职业素质已经内化成人的基本素质,是人在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基本素质潜能。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在创业教育中,创业职业素质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

创业职业素质的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素质。它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和态度。首先,它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一般是最常识、最基本、最大众的、最基础的,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得到;其次,它还包括认知策略和态度,它是指创业者所具备的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和态度,即具备创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意识。

(二)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

创业职业素质的第二个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它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必须经过后天系统地学习而掌握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指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后,创业者还必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面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意识以及具备面对创业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还包括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指具有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相对于外国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对其研究得也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创业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念落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跟国外相比,我国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我国的教育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当今高等院校的创业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没有发生变化,没能与时俱进。比如,过去许多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专业技能,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便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今,用人单位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人际交流、合作等录用者的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但学校仍然没有改变教学理念,一如既往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却欠缺了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的品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被拒之门外。

(二)创业思想渗透性不强,创业环境差

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问题是创业思想渗透性不强,创业环境差。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的创业意识比较淡薄。第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工商业长期处于受压抑的地位。第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更多地注重精英的培养,只有少数的学生成为创业者,其他大多数学生还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受安居乐业思想的影响,满足于现状,缺乏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缺乏创业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在扶持企业、控制创业风险等方面的作为比较缺乏。在一项调查中,近80%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只有42%的大学生会真正实践,最后成功的却只有1%,成功率非常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银行贷款、户口档案、注册登记等环节上存在很多瓶颈,相关政策的缺失,使大部分创业者望而却步。

(三)师资队伍构建不合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构建不合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职业素养的老师大都是兼职型的,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传授这门课程。创业教育的老师没有定编定岗,没有工作量,也没有考评办法,这种模式下的老师只是对职业素养进行轻轻的点拨,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创业职业素质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以选修课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教育,而讲课的内容也只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停留在理论课的基础上。

五、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完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我国应当完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一,学校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先确定是否属于创业型人才,然后对学生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制定适合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对其进行引导,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对于有意向创业或已经实施创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能够达到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第二,学校应及时跟进用人单位的用人动向、用人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此外,学校也不能因为学生毕业就结束对其的职业指导,更应对进入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的学生做及时的跟踪分析,然后反馈到学校的教育当中来,可以促进学校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加强创业思想渗透,改善创业环境

由于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氛围不高,创业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要加强我国的创业思想渗透,校园环境是一种最直接的熏陶方式,在校园中渲染创业气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创业意识。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团事务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阅历和创业动力。其次,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实习的机会,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合理设置课程

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存在不合理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首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在外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由学术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研老师和来自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构成。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其上课模式是一个课堂由两位教师一起教授,一位是正式的教授,一位则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来丰富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其次,对于创业教师应当做到定岗定编,确定工作量,将其纳入考核制度,使创业教师不再处于兼职型的状态,此外还应每年定期对这些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会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创业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都是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且一般的课程模式都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其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我们应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职业素质培养设置为必修课的形式,不应当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其次,应将创业思想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所有的创业教师应当传授与职业素养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创业基本素养,同时选定合适的教材,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习基本的礼仪素养。最后,讲课的内容应当注重实践,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不应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要适当安排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重视职业素质的双重内涵的培养

由职业素质的内涵可知,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包含两个层次,我们在对创业者进行素质培养的时候,应当进行双重内涵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对这一方面的培养一般是比较重视的;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这一部分往往内容单一枯燥,学生都以为对职业素质道德素养已经了解,但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因此会产生排斥的现象。而在现实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更能展现创业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校应当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新颖的授课方式,由老师决定主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就业中关于职业道德的现象进行讨论、点评,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模拟面试创业中遇到的挫折,锻炼学生的承受力,使学生在困境中能够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职业素养。

六、结语

高职教育最主要的是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具备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职业道德意识。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无论是在今后的就业还是创业当中,都增加了社会对高职生的接纳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杨燕.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3(4):39-42.

第6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工程素质 循环递进 课程体系

一、工程素质的内涵分析

1.工程素质的概念

工程素质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基于实践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面向实践的较强动手能力。前者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基础上融合、升华,否则只能不得要领地了解或强行记住一些书本知识的片断,在实际问题 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后者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在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时,不能单纯依靠基础理论, 还应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成果,可以有探索和创新,但不能有脱离实际的凭空臆造。总之,工程素质是一种源于和面向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并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完善提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

2.工程素质的特征

工程素质的特征:第一,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第三,把构思变为现 实的技术能力;第四,具有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达到预期目的。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工程素质的内容

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 二是良好的思维素质;三是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五是扎实的方法论素质;六是工程创新素质。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同工程专业的工程素质,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工程环境,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环境和条件差异进行综合培养。

4.工程造价专业对工程素质的要求

由于建设工程具有个别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而且建设项目又有实物形体庞大,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造价大额性,工程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多样、复杂,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即要求掌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施工工艺、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造价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即要求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以及工程施工、工程材料检测等方面实践操作能力,再次具备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迁移能力。工程师意识就是在承担具体的工程任务时,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职业迁移能力则主要是指在职业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应该具有自我获得知识,迅速转换职业的能力。最后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即是指通过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技术决断能力、处理多学科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动员人力资源能力和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等。

总之,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工程问题。

二、构建工程素质循环递进的课程体系

通过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研讨本专业所涉及岗位(群)任职要求,并参照行业的相关职业标准,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造价员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完成这些工作的核心能力和应具备的素质,统计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迁移岗位和职后发展岗位。在此基础上设计培养专业能力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全人发展为理念,系统化设计培养职业素质的人文素养课程,构建了工程素质循环递进的课程体系。

1.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调研,分析07-12届毕业生的跟踪信息,以实现造价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了以造价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群的25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

2.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工作领域,并向学习领域转换

归纳造价员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造价员岗位(群)的主要工作有:熟悉图纸、参加图纸会审,编制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结算及工料分析,工程结算谈判,审核分包、劳务层的工程进度预算,参与投标文件、标书编制和合同评审,收集各工程项目的造价资料,为投标提供依据等。其工作领域包括识读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施工图,计算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量,定额计价方式或清单计价方式编制施工图预结算,投标报价调整与标书封装,竣工资料整理,工程索赔文件整理,工程签证资料分类与汇总,工程价款的复核与调整,工程结算谈判等。其核心能力一是编制施工图预结算,二是工程价款调整等工程造价的管理。统计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迁移岗位和职后发展岗位。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迁移岗位和职后发展主要是注册造价工程师,其次是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造价员应具备吃苦耐劳、成本意识、诚信、责任心强等职业素质。

要实现培养“零距离”上岗工程造价员的目标,必须将上述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设备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与计价、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工程造价软件、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等,造价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设计为全人发展课程。

3.工程素质循环递进的课程体系

在学习领域课程确定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培养核心能力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全人发展为理念,系统化设计培养职业素质的人文素养课程,构建了工程素质循环递进的课程体系。

1.理论知识的循环递进

从工程素质的内涵分析可知,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循环递进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的广度

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首先应掌握造价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对应设置的理论课程为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设备与识图、建筑CAD、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而且课程的设置依据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过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循环激进。

在掌握造价员岗位所需知识基础上,要扩充到迁移岗位和职后发展岗位所需的知识,对应的设置职业拓展课程,此课程可以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实现。

(2)理论知识的深度

首先通过开设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次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实践能力的循环递进

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基本能力:第1-4学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综合能力:第5学期的综合实训;顶岗能力:第5-6学期的顶岗实习的循序渐进实现。

3.职业素质的循环递进

第7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教育方法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反映着已内化为其自身品质的人文精神,包含他对世界、社会和他自身的认识和价值取向,表现在日常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关键,可以说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素质教育是新教育的基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可以从馆藏文献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高职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分为两种形式: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本科、大学)和大学专科(简称大专、专科)。两者区别主要有两点:1、学制:大学本科4—5年,大学专科2—3年。2、学位:大学本科可申请学士学位,大学专科没有学位。

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人才的全面素质结构大略可分为六个方面,即六大素质:①知识素质——人才素质的基础,其它素质都是在知识素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②能力素质——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人才的知识素质只有转化为能力素质才会真正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③思想素质——决定着人才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倾向,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走向,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方面,必须将其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④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是人格确立的关键。一个对人类、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⑤身体素质——人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物质依托,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人才的其它素质的社会功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⑥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自我情绪波动与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承受能力上,集中表现于意志和情感的调度。

人才发展的全面素质要求作为高职学生必须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树立信念,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适应后的变通。

当离开需求来谈教育,教育将变得孤芳自赏;当离开需求来谈自修,自修将变成闭门造车。大学生的自修,为安身立命,必须了解需求;为驰骋千里,必须引领需求。紧跟需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能学以致用!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老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考虑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这就需要研究高职教育的方法。

二、高职教育方法研究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图书馆之环境教育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之“大厦”,它不仅是学校的学术机构,同时也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起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要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时展的脉搏。

高校图书馆必须拓宽馆藏口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考虑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图书馆能够真正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文献支持作用增加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馆藏,在增加思想性强、知识性强、学术价值大、欣赏价值高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强电子文献的建设,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做到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本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适应多元化服务的馆藏文献体系,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播种式教育法

所为“播种式教育法”,就是只要播下种子,春天就会发牙,即使春天里没有发牙,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种子还在,就会有机会发牙,不管是什么时候,当它一但遇到阳光、雨露(恰当的时机)时,埋下的种子就一定会发牙。

高职教育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由于我们人生的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好老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既然人生本如此,那么就来谈谈我们人生的教练吧——“如何学习”。如何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而学习可以是读书学习,也可以是读图学习,还可以是读人学习。

1.读书学习。马克·吐温说过,“不读好书的人,不比不识字的人多占一点便宜。”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等都应借助一切的机会向学生推荐书籍并指导读书,并针对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IQ、EQ、FQ及专业技能,作为推荐理由。①补读蒙学类书籍(注释本)。②生活智慧/实践智慧类书籍。③健康与理财。④专业书籍等。

2.读图学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靠读好书是不足的,还必须学会读图。读图包括影视欣赏与美术欣赏。①影视欣赏。每一部好的影片忧如一门好的课程。我们在推荐影片的时候,更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情节过程中还要学会捕捉细节,细节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②美术欣赏。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3、读人学习。向榜样人物、英雄人物、偶像人物学习;向身边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学习。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阅读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学生许多品质都是在阅读中自我形成的,一个会阅读的学生,就是会学习的学生,就是会发展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近大师,走近经典,走近文明,走近现代,走近真理。阅读是积累知识、情感、生活的途径,而积累是形成学生素质的基本规律。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属于大教育观的范畴,提示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体现教育基本特征。

2、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是某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育目的、任务、依据,而素质教育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没有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没有素质教育方法可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素质教育”观来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唯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就是树立信念;学会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就是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就是适应后的变通。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就是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法》[M],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王芸.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N],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

3.丁燕,王从容.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考试周刊,2008,(11).

4.郑俊雅.《从番职出发》[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4.

5.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2007,(22).

6.朱珊.高校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现途径[N]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22(2).

7.蒋汉通.素质教育新解[N].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

第8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提升

作为历史文化的传递者,文博讲解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熟知文物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讲解的目的,挖掘文物的深层教育内涵,准确、有效地向参观者展示文物的实例文化内涵,实现教育意义。这些是文博讲解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随着社会及文博业的发展,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变得愈发必要,要明确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意义,探索有效的提升策略。

1 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意义

1.1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文博事业的发展愈发重视,一方面增加文博馆及文物展示的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文物讲解的质量,致力于通过文博参观,更好地为民众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等等。任何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色,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应该适应社会的要求,文博讲解员作为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的传递者,亦是如此。而要把这些期望落到实处,需求文博讲解员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准确把握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文博馆的教育作用。这既对文博讲演提出了提升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意义所在。

1.2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简单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换言之,人们劳动、工作不再单纯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发展需求的途径。文博讲解员作为社会教育意义重大的职位,其所能实现的是更多的精神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定律,人的需求层次是逐渐提升的,在实现了基本生产需求后,人们开始追寻向上的发展需求,文博讲解员亦是如此。要向上发展,就得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就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这是文博讲解员提升专业素质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也是文博讲解员提升专业素质的意义所在――能更好地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为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文博讲解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1.3 增强文博讲解的成效 文博讲解员作为文博馆陈列物与参观者之间的交流媒介,起着传递文化内涵、实现教育目的的作用,而在实际过程中,文博讲解成效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参观者所能接受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博讲解员的专业素质,“讲解作为沟通听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实践证明,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博馆的宣传效果,影响着文博馆的工作质量”。具体而言,文博讲解并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阐述,面对有思想的参观者,文博讲解员所传递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多少、方式的好坏等等,影响着参观者的接受程度。当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就能形成更扎实的知识基础,也能拥有更高超的讲解艺术,使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所蕴含的丰富教育意义等以更加优化地方式传递到参观者那里,并为参观者所接受。

2 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2.1 树立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意识 如上所述,文博讲解员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博馆对此都高度重视,但是,这些都只是外在的提升意识,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而文博讲解员有无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意识则是这种外界的重视能否被认可,提升效果大小的关键因素。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要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提高人们参与事物发展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资源地提升专业素质。文博讲解员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提升文博讲解成效等方面给予能量,明确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重大意义,树立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意识,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在实践中成才,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加强讲解艺术的运用,发展自我,使自己的专业素质迈上更高的台阶。

2.2 积极参与专业素质提升的培训 自我教育是提升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培训在提升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上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培训是现代社会各行业普遍采取的措施,对于文博讲解员来说,原有素质在实际讲解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情况的制约,需要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夯实专业素质,提升专业素质的实际运用能力。无论讲解员自身作为参观者所接受的其他文博讲解员的培训,还是作为培训对象而接受的专业文博培训,面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讲解员要做到的就是积极参与,在培训中既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又及时找专家为自己释疑解惑,更好地应对实际讲解中的各种问题。

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专业理论知识是文博讲解员的职业基础,通过自我教育、专业培训,文博讲解员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素质,但实践终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博讲解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讲解技巧的运用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专业素质的实际运用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对不同的参观者,不同的文物讲解,专业素质的实际运用也会有所差别,这类似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既准确传递知识,又调动参观者积极性,灵活处理讲解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且做到及时总结,为以后的讲解工作积攒经验,规避失误,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使讲解成效更上一层楼。

3 结语

文博讲解员素质的提升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社会发展都意义重大,文博讲解员应明确文博讲解员素质提升的意义,从中汲取力量,促进自我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树立自觉提升专业素质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文博讲解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是能速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文博讲解员要积极加强与观众、专家、同行的交流与学习,夯实文博专业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更新知识内容,合理运用讲解艺术,全方位地提升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构成――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4,8.

[2]张青.浅谈文博讲解员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0,9.

[3]赵彬.实现优秀文博讲解的意义和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第9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双证;双师素质;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31-2

1 “双证”与“双师”素质概念的界定

“双证”与“双师”素质都属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同理解。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可谓百家争鸣,先后出现了“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双证+双能”、“双师素质”、“一证一职”和“双元”等七种说法。其中“双证书”的说法比较侧重于字面的理解,而“双师素质”的说法则属于比较有深度的综合性理解。

1.1 “双证”

“双证”指的是“双师型”教师要拥有双证。关于双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技师等;另一种解释是“教师系列中级以上职称证书+教师系列以外的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这一种解释近似于“双职称”的说法。

1.2 “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指的是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这种认定方法认为,“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简单地参加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师高度专业化、职业化,既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够从事实践教学,还能够担任技术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双证”认定比较简单、明确,利于标准化建设,但容易流于表面。而“双师”素质的说法更有内涵、更有深度,属于比较中肯的综合性解释,显然更符合国家与社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及成因分析

2.1 五年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

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教职工296人,专任教师173人,其中专业教师121人,这121人中除了刚入职的7位教师外,另外的114位教师全部持有双证。自2005年以来,学校推出一系列政策如报销考证费用等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所以本校的专业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的比率高达100%,其中76人持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另外还有39人持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中高级职称证书,如工程师、经济师等。从教师持证的数字来看相当令人满意,但是在红火的持证数字下面却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机构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与权威性;持有的证书与所教课程无关,如持有会计证,却去教市场营销等。与证书存在的问题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即使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却不能带实践课程。即使能带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相比社会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达不到高技能人才的水平。

而这并非是孤立现象,笔者近些年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并到省内外各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在与高职校的许多同人交流时,大家都承认这种现象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院校都忽略了“双师”素质对教师的内涵要求,简单以持“双证”代替“双师”素质来作为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2.2 以“双证”代替“双师”素质现象的成因分析

2.2.1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混乱,定义不够明确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解释有“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双证+双能”、“双师素质”、“一证一职”和“双元”等多种说法,并没有从国家层面上给予权威的界定与解释,这就给“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留下了模糊的操作空间。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够统一,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就存在着偏差。许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双证”这一字面解释上,认为只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就具备了“双师”素质,从而促进了职业资格证的考证热,以简单的考证代替了真正需要的“双师”素质的培养。

2.2.2 “双师”素质的培养与认定远比“双证”认定困难,难以操作

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严格的准入制度相比,中国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显得相当宽松。大部分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都是由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校任教,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从事实际生产操作的经验。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完善,企业不愿参与培训工作,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很难得到真正培养“双师”素质的机会。

“双师”素质的认定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高职院校专业繁多,各专业情况不同,难以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另外,是否具备“双师”素质应该由谁认定,认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情、腐败等问题,导致“双师”素质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双证”认定比较简单,只要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就可以取得认定,容易标准化操作,许多五年制高职院校因此简单以“双证”来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定。

3 “双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困难

3.1 出不去

在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有学历要求外,都要求有至少5年的实际工作经历。同在亚洲的日本,虽然没有这么长的工作年限要求,但也规定要取得职业教师资格,必须有在研究所从事过相关技术研究或在医院、企业等单位从事过相关工作的经历。而由于传统和机制的原因,中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毫无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自然缺乏实际生产操作的工作经验。新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经过几年的锻炼,可以很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但是在职业技能方面却很难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由于得不到利益,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还要承担各种潜在的风险(比如安全风险、商业机密泄露风险)等原因,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教师实践。这种状况造成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走不出学校,只能待在校内实训基地闭门造车,脱离了与行业、企业、市场的联系,得不到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成为“双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大限制。

3.2 进不来

西方的职业院校教师一般都是在企业单位工作一定年限、取得实际操作经验后,才能取得资格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但是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框架下,这一点很难行得通。由于机制的原因,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通是不畅的,教师离开学校进入企业比较容易,企业员工离开企业进入学校却非常困难。由于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涉及事业编制和一系列的福利问题,比如养老、医疗、退休待遇等问题,所以对于新教师招聘尤其是进编控制得是非常严格的。五年制高职校沿袭了高等院校的传统,在招聘编制内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好,很多高职校甚至是低于硕士研究生不要,而对于新教师的职业经历、技术能力却不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企业里许多学历较低但技术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难以进入学校成为编制内的教师。企业员工进入职业院校大多只能以编制外的身份存在,比如人事教师、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等,而这些形式因为待遇较低、不稳定,很难对企业中真正的能工巧匠构成吸引力。

3.3 缺乏激励机制

五年制高职校普遍对于“双师”素质培养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双师”素质的培养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学习、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可是,绝大多数的五年制高职校对于“双师”素质教师和其他教师在工资、课时津贴、奖金等方面的待遇没有任何差别,或者以“双证”代替“双师”素质,认为只要持“双证”即可享受“双师型”教师待遇。具不具备“双师”素质待遇都一样,或者简单考个证即可高枕无忧地享受“双师”待遇,那谁还愿意花时间辛苦到企业去学习呢?

另外,五年制高职校的职称评定仍沿用高校的标准和模式,这种模式注重考核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而不是鼓励教师大力提升专业技能,进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我们都知道,职称与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是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对于教师具有相当大的刺激和激励作用。既然职称评定注重的是论文与课题,为什么把时间浪费在与评职称关系不大的专业技能上呢?

4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双师”概念,突出“双师”素质这一内涵要求

国家要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要根据各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特性,对职业教育教学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全面、综合地解释和规定,作为职业院校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评价依据。五年制高职校在进行“双师”认定的时候,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双证”认定这一表面工作上,而应该突出对“双师”素质的内涵要求,在鼓励教师积极获取“双证”的同时,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历、技术应用能力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4.2 打破机制,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

五年制高职校应在加强现有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改变现有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的局面,大力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下,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藩篱,必须由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彼此人员流动不畅的问题。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单独制定职业院校的编制标准和用人政策,在招聘新教师时加大对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职业教师安排到合作企业锻炼学习,以增加工作经验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期满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流到其他辅部门。

4.3 善用激励机制,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要吸引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各高职校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激励政策,并形成长效制度,以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多数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许多教师对于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没有什么兴趣和动力。如果能合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工资、津贴、奖金待遇,在评优评先、干部聘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将会起到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在职称评定方面,五年制高职校不能再沿袭高等院校的标准与模式,过于注重学术论文与课题研究,而应该突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增加职业技能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职称问题涉及高职校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普遍非常重视职称评定工作,在职称评定中增加职业技能的比重将有效刺激和激励教师有意识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成为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