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健康教育 康复训练 残疾人
通常,将身体某一或多个部位出现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残疾人进行一项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工作、婚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若能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加快其康复速度,提升其康复程度,对残疾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所谓健康教育,即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组织,针对人的健康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并维护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处的病情加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可以扩大残疾人的交际圈,调节残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整体健康和谐。
二、康复训练的含义及训练项目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复和复原病人的患处,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康复训练不单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对心理康复也具有显著作用,康复训练常用于治疗各类残疾病症。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1)对肢体方面残疾患者,可以开展有关运动和日常生活行动为主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使用器具、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于脑瘫方面的患者,应开展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同时,对病人的姿势进行矫正、对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和恢复、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日常行为活动。(2)对智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运动、认知、感受、语言、生活行动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等康复训练。(3)对听力方面残疾患者,应与患者家人积极配合,开展听力训练、耳聋预防等康复项目。(4)对视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视力训练、定向性行走等康复训练。(5)对精神方面残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残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健康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生活行为进行改正,将对患者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患者能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能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利方式改善身体状况。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识也能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便利和帮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提升康复技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及家人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对不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将学习到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发生、预防患处复发的知识,对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对后期的训练和恢复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残疾患者,既要对原有病症进行控制、缓解和消除,又要实时监控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很难做到。而康复训练,能为患者量身打造训练方案,并有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亲训,能够在保证不损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对患处进行治疗,并能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因此,患者的康复速度将大大提升,康复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残疾人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内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将制约着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患者的人际关系将得以改善,内心的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感转移、情绪抒发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促进生理治疗的效果。
四、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患者残疾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将有所差别。而且,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患病部位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将有所区别。为提升治疗效果,在对不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
2.积极引导患者,关注和尊重患者。残疾人作为特殊人群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医护人员应采用了解――分析――鼓励――指导帮助的方法流程,激发患者的康复希望和信心,鼓励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实际,努力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引导患者及家人共同学习。作为残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也应对家属进行指导,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书册,传授康复训练的方法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残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心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应注意对症下药,了解患者需求,照顾患者感受,引导患者与患者家人一同学习。
参考文献:
今年54岁的戴宗民,是专职委员队伍里的一位大哥。早年在市里的袜厂当保全工,练就了一双巧手,车钳铆电焊样样通。1983年5月在帮助朋友维修车棚时,不慎从车棚上掉下来摔成重伤,股骨骨折,当时年轻气盛,没有重视病情的严重性,造成双侧股骨头坏死,两条腿肌肉萎缩功能下降,落下残疾。现在活动时间长了会疼痛,路走多了也会疼痛。
由于自身是残疾人,他周围有一帮残疾哥们围着他转,有事情找他商量,喜欢和他唠知心话。在社区还没有设残疾人专职委员时,社区残疾人没有人管,残疾人的事情得不到落实,他就经常帮助残疾人办一些事情。因为他年龄偏大,在残疾人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被残疾人亲切称呼为“戴哥”,他们有事情经常会说:“找戴哥去。”当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后,他非常珍惜这个工作,他觉得这是联系残疾人的一个平台,是走进残疾人心灵的一个窗口。他经常说:我是时代走过来的人,接受思想教育多年,有着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做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为残疾人兄弟姐妹办事情我高兴,我会尽心尽力去做。
经过培训上岗后,他把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职责挂在墙上,认真开展工作;他把辖区内的残疾人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认真细致填写残疾人自然情况和残疾人需求表,基础工作做的仔细扎实,无论哪一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都底数清,账目明,残疾人工作一目了然;他多次参加市、区举办的手语培训班,以便于和聋人朋友交流;参加120急救知识培训和爱心急救知识培训,买来了血压计等简单医疗器具,康复日志天天写,记录残疾人康复的进度和康复效果;专职委员有工作记录,记载着残疾人工作的落实情况。
全社区登记在册的残疾人共65人,占总人口的22%。享受社会最低保障金的贫困残疾人户27户。戴宗民深知残联没有钱,社区更拿不出钱来,对残疾人更多的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协调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张素华夫妇都是肢体残疾人,靠低保生活,她要求找份工作挣点钱,补贴家里的生活,老戴在桑拿浴室帮助张素华找到了一份当服务员的工作,每月多增加了一些收入。陈女士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市残联组织的为精神病人发药工作中,以她为工作重点,给她发药,进行心理疏导,跟踪治疗,为她办理了残疾人证,使她的病情逐步减轻趋于稳定,有参加活动做点事情的想法,老戴帮助她协调有关部门安置在社区工益岗,为社区居民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陈女士积极参加捐款,拿出低保金捐给灾区20元,社区的人们为之动容,在公示板上给予公布,以鼓励这种精神。
肢体残疾人姜师傅的女儿是智力残疾人,18岁不认识钱是何物,老戴掌握他家情况后,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女儿制作卡片,教她认图,借助康复训练图启发她的心智。姜师傅看到女儿一天比一天懂事理,感动得把自己治疗偏瘫时的康复治疗仪捐献给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站,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训练。
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站是利用小区里一个与自行车棚相连接的旧房子建立的,面积28平方米。从此,社区的残疾人有了去处,康复训练,强身健体,研究问题,下棋聊天,活动站越办越好,整天充满了笑声。开发区供电局李局长给予大力支持,给社区解决了电表分户问题,使活动站没有了后顾之忧。老戴为活动站操了很多心,他的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处,发明制作派上了用场。他找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站负责同志,想寻求一些帮助,可是,医疗卫生保健站也没钱没物,只能出些医护人员为他们传授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指导他们如何合理进行康复训练。老戴下决心自己搞,他找市自行车管理所想要两台废旧自行车自制固定脚蹬车,以供肢体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自行车管理所张涛所长表示支持,但是,要他出具证明身份的社区介绍信,他心里豁然一亮:“有门。”连忙回社区开了介绍信,兴高采烈地取回了两台自行车。自己制作起了残疾人康复器材,他想起自己摔伤住院时有一种带计时表的自行车,帮助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很好,凭着记忆摸索着那个模式试验着做,把自行车从中间截开,割下前轮留后轮,再装上车把,用后半部的零部件研制成了两台简陋的固定脚踏车,制造成功了下肢康复训练器材;又找到辖区内的市第三职专领导,要来了桌子,用薄铁管固定在桌子上,制作手指分离器,供手指恢复康复训练;这个桌子还可用于做棋盘,供残疾人娱乐;套上塑料管,活动自如地锻炼残疾人恢复手眼协调;用铁管做成助行器,买两个万向轮装置在助行器上,能推着往前走,帮助瘫痪的残疾人锻炼站立行走;用门窗滑道滑轮制作拉力器,供上肢瘫痪的病人锻炼臂力;利用废旧的木制凳做成坐便凳,方便了瘫痪的残疾人。上级残联组织赠送了两个按摩床,为需要按摩的残疾人给予按摩;自己出钱买来了人体穴位图,人体穴位模型,以帮助康复训练人体局部的恢复,康复训练活动站器具基本健全,残疾人来活动站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也可以搞些娱乐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生活,使那些常年不出门的残疾人也能够参加社会活动。
这个小小活动站具有南泥湾精神,这些自制的器械虽然很土,很粗糙,但是易操作,很实用,对肢体功能训练很有效果。每当有重症病人来康复训练老戴都必需陪在训练场,指导他们使用操作这些器材,生怕他们操作不当有个闪失。老戴欣慰地说:我高兴做这些事情,每当做成了一样器具,就有成就感,就感到幸福快乐。
辅具适配的4个基本条件
辅助器具适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提是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
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
二、足够的财力支撑在宁夏,残疾人对辅助器具需求量基本上占当地覆盖人口的2.6%,辅具平均每件200~300元,还有入户开展筛查评估所需的工作经费也要给予保障。
三、有一定康复知识的专业人才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残疾人需求什么样的辅具,而是必须由辅助器具专业人员、康复医师和康复员组成一个工作组,通过对全面评估后,才能开出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
四、清楚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社区(村)康复员或联络员要进行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在评估前掌握清楚当地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要为集中与入户评估做好基础工作。
辅具适配的基本流程
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要有切实可行的流程和程序,这样才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组织动员,宣传发动
根据前期筹划,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适配中所需的人、财、物,动员新闻媒体、乡镇(街道)和社区(村)行动起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栏、会议等形式和手段,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方法,为实施好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打好舆论基础,提高残疾人知晓率。
――组织人力,开展培训
根据本地辅助器具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分成若干个适配评估小组,在适配前,对评估用表、评估方法、评估手段和辅助器具知识、康复技术、心理康复知识及评估中与残疾人交谈的艺术技巧等集中进行培训,尽量把评估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讲透、讲明,把各种知识培训做到位。
――集中力量,开展评估
在领导小组安排和协调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组织力量,每一个工作组要深入村(社区)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使用统一的评估用表,按照统一的评估方法、手段和技术,采取集中与重度残疾人人户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残疾人进行评估,填写评估表。
――汇总统计,筹集辅具
按照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行政层级,分级统计汇总,根据统计汇总数据,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社会募集、自制辅助器具等形式,筹集当地残疾人所需的各类辅助器具。
――配发辅具,指导使用
按照经过评估汇总后的花名册,采取集中发放与人户发放的形式,现场指导如何正确使用辅具,并明确告知应注意的事项,让残疾人充分掌握辅助器具的功能,避免闲置或使用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评估效果,总结经验
适时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在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开展回访,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确保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让残疾人满意,让社会满意。
辅助器具适配评估的基本方法
适配评估需要走村入户,并且可能分几个工作组同时进行,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检测评估设备,这就需要掌握基本的评估技巧,可以采取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达到较为准确的评估目的,简称为五步评估法。
1 望(观察)通过观察残疾人走、站、坐的运动姿态;和旁人说话的声调、语调;面部表情、眼部肌肉运动范围等,初步掌握残疾人肢体功能、听力功能、视力功能的情况。是否需要观察残疾人各方面能力,要根据残疾人年龄、残疾类别等来确定。
2 闻(听)听残疾人叙说致残的时间和原因、功能障碍等情况,希望改善某些方面生活或生产质量的愿望。
3 问(交谈)通过和残疾人交谈,了解康复训练历史、当前辅助器具或康复训练器材的使用情况及医院的检查结果。
4 切(检查)在“望、闻、问”的基础上,亲自检验肢体残疾人有关肢体、躯体、关节活动范围和关节变形情况、有关神经的感觉、肌肉的张力情况,并察看病变具体部位;评估者将手指放在视力残疾人面前一定距离,通过移动和对眼睛的察看,看是否是白内障或其他眼部病变,如果是白内障和其他眼部病变,建议去医院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听力残疾人耳边不同距离击掌,掌握听力损失情况。
5 对症下药。开出“处方”
通过“望、闻、问、切”几个环节,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做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评估后,开出最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扩展适配内涵,提高适配效果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大力扩展适配工作内涵,提高适配服务效果,因此,在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时应尽量做到5个结合。
一、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技术指导相结合
每个适配小组配备一名康复医师的作用,就是在适配辅助器具的同时,现场指导残疾人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并会同康复员为残疾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也有利于提升当地村(社区)康复员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和水平。
二、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宣传相结合
残疾人及其家庭,尤其在农村,对康复知识以及残疾预防知识的了解都很欠缺,很多残疾人错过了最佳康复期,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应充分利用走村入户的机会,大力宣传与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残疾人尽早得到有效的康复,同时,减少残疾的发生,延缓残疾程度的加重。
三、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心理康复相结合
由于自卑、给家庭造成负担以及部分残疾人受到邻里歧视等缘故,残疾人多多少少相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残疾人在适配评估时,会哭诉个人不幸遭遇、家庭困难、儿女不孝、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缠要不适合自己的辅助器具等等,这就需要在工作时,既要有爱心、耐心,又要讲究说话艺术和技巧,做好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康复的重要工作内容。
四、辅助器具适配要与自制简易辅助器具相结合
有些辅助器具或训练器材很简单,只是残疾人不知道或不了解而已,在做适配评估的时候,只要讲明如何利用家庭或周边现有的材料,制作简易辅助器具就能达到康复训练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既达到了适配的目的,又减少了辅助器具适配数量,同时,扩展了适配服务面。
五、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康复政策宣传相结合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残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改善广大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持续发展,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2012年,市残联将已实施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和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与新增的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组合成我市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列入省、市民生工程实施。具体内容是:为11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复明手术,给予不低于18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每人500元药费补助(低保范围为每年每人打卡发放500元),为69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为确保此项民生工程的规范有序进行,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由残联、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卫生、计生和宣传等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使贫困残疾人能得到项目的救助;同时,各县区要依据具体项目实施意见,制定各自具体实施细则,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广泛开展项目宣传。市残联、各县区以多形式、多角度地对各项目实施内容、政策、程序进行宣传和讲解,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群众的关爱,宣传受助残疾人康复的典型事例,动员全市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努力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各级残联负责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项目、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和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组织宣传发动,牵头对救助对象的摸底筛查,审核项目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做好救助对象康复训练的安置和转介输送工作,组织评估康复训练效果,按规定及时拨付经费和发放康复训练经费,建立完整的康复救助档案,同时做好其他协调服务工作。市卫生、计生会同残联做好实施对象摸底调查、日常监测及定点手术医院、康复机构考核、审定,并成立专家指导组,提供指导、技术培训和医疗保障服务,确保医疗康复质量;市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筹措、管理;市民政会同残联、卫生、计生等部门做好救助对象的摸底筛查,加强对定点民办康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市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系统内定点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和康复后的随班就读衔接工作;市公安部门要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协助项目的实施。
四、强化项目监管和绩效考评。市残联及各县区政府加强对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及督查工作,加强对定点医疗康复训练机构的监管,建立核查机制;强化各项目实施环节、程序规范化管理,抓好指导、检查及质量考核评估,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各县区要将救助对象资料整理成一人一档,以备核查;要分项目定期向市残联及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和提交专题总结报告。对不按规定执行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严肃处理。要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需要救助的贫困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农村社区标准化康复室”
是由市残联、市财政局和卫生局联合发文,由市残联统一投资,广泛利用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的资源,使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康复服务。目前在全市聘请了800名康复员,每月4次到残疾人家中提供康复指导、康复训练等服务,这种“农村社区标准化康复室”在农村已经建立了23处,每处配备价值1万元的康复训练器材,用于周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
“残疾人服务代表室”
代表室设在残疾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村(居),由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共同负责。职能是:提供政策咨询、协调关系、服务、及时反映残疾人吃住行、就医、就业、教育等基本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政府与残疾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残疾人服务代表室”工作经费从各县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标准为每室2000元,其中专职委员和联络员每人每月50元的业务工作补贴,剩余的当作工作经费,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等。“残疾人服务代表室”的建立,为基层的残疾人工作长了“腿”和“嘴”,起到了了解反映残疾人诉求、宣传优惠政策、就近就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实现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全方位有效覆盖。这样的代表室现在已经建立了112个。
“爱心助残4+1”模式
是广饶县西刘桥乡根据“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民谚打造的一种助残的新形式。4即四邻,1即一户残疾人家庭,就是针对那些无劳动能力、行动不便、无人照料、依靠低保或救济金生活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由他的四邻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为此,乡里专门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乡直有关单位、管区、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乡实行爱心助残“4+1”模式的意见》。乡里还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爱心助残4+1”与村里每年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先树优活动结合起来,明确规定对结成帮扶对子的助残志愿家庭根据助残情况予以加分,还将此项规定列入了建设“小康文明村”的必要条件之一,成为适合农村志愿者助残的一种好的形式。目前,这种“爱心助残4+1”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开来。
调研组认为下列问题必须在此加以讨论。
问题之一:如何较准确地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
掌握需求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不断地组织各类专业人员对各类残疾人进行全面康复普查;二是组织基层社区康复协调员,定期较准确地收集社区残疾人的康复信息,并将其及时输入“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以便上级残联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前一种方法涉及的人力、财力十分庞大,显然不适合频繁地使用。因此,后一种方法可能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选择。如何保证此种方法的有效实施并产生期望效果,调研组认为应从4个方面入手。
1.尽快完成“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在全省的推广普及工作。系统网络的终端在城市要普及到社区,在农村现阶段至少要普及到乡镇,并创造条件逐步普及到行政村。
2.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不但要培训其“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的操作技术,而且要培训其对康复需求的正确收集方法、正确筛选需求适应症的基本技能和对已提供康复服务的效果正确评估技术。对收集、筛选和评估所获得的信息,现阶段至少要做到每半年收集和更新输入一次,为有效地提供“一对一”式的康复服务提供保障。
3.鉴于正确收集康复需求、正确筛选需求适应症和正确评估服务效果涉及较复杂的医学、教育、心理、康复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社区康复协调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困难较大,因此当前还要研发和推广诸如“智力、听力残疾评估系统”之类的高科技含量的康复需求筛查评估工具,使基层的康复需求筛查评估操作逐步“傻瓜化”,让基层同志通过培训掌握这些工具的简易操作方法后,可以胜任较复杂的康复需求筛查评估工作。
4.探索建立对基层社区康复协调员的激励机制。促使这支队伍在稳定中不断地提高素质。
问题之二:在康复服务能力明显低于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事实面前,我们应当怎么办?
对此问题,我们的思路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为残疾人“买服务”;二是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潜心为残疾人“办服务”。第一方面的展开表述就是,社会康复资源属于全体人民,理应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所共同享受。那么究竟哪些康复服务能够买到呢?从调研组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医疗康复类、住院期间的医学康复训练类、学龄残疾人群的特殊教育康复类、成年残疾人群的特殊职业康复类和老年残疾人群的特殊康复护理类等服务是能够向卫生、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购买到的,只是目前所能购买到的服务数量还远远不足。对此,各级残联应当采取的策略是:
1.在进一步帮助残疾人享受现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呼吁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为残疾人制定优惠政策,使其在享受上述保障时得到比健全人更多一些的实惠。此外,各级残联还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康复救助政策,从而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资金力量,以保证残疾人“有资金”享受康复服务。
2.呼吁政府敦促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进一步提高诸如医疗康复类、住院期间的医学康复训练类、学龄残疾人群的特殊教育康复类、成年残疾人群的特殊职业康复类和老年残疾人群的特殊康复护理类等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以保证每个有此类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人人都“有地方”享受康复服务。
对上述各类康复服务,各级残联无疑应当致力于“买”,而不是致力于“办”。因为如果“办”,必将造成服务能力的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的很大浪费,而且就残联系统人员技术结构的现状来看,也不见得“办”得好。
问题之三:残联系统应当“办”哪些康复服务?如何办?
通过对问题之一、之二的讨论,残联系统应当“办”哪些康复服务这个问题应当是比较明确的。即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致力于办那些向社会还“买”不到的康复服务。这类康复服务包括:针对在医疗机构经过致残性疾病治疗和早期康复后出院,又需有专门康复训练机构对其进行进一步训练并辅以物理、传统医学等治疗,而后才适合转入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的康复训练类服务;针对学龄前听力、言语、智力和精神等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教育康复和培训类服务;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类服务等。各级残联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办”好这些康复服务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之必须。任何等着社会开办这些康复服务,然后再花钱购买这些服务的想法都是不作为、不思进取和有碍于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如期实现的。为此,各级残联当前应当认真做好的事包括:
1.各级残联在“办”康复服务时,要统一思想。使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买”和“办”两条腿走路的认识,成为各级残联的上下共识。还要通过不懈地宣传,使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2.各级残联在“办”康复服务时,要认真分析当地残疾人的各类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能力现状。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把针对出院后和回归社区家庭前的“三瘫一截”(偏瘫、截瘫、脑瘫和截肢)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心办好,使这类患者最终不致残或少致残;把针对学龄前听力、言语、智力和精神等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教育康复训练培训机构办好,使这类儿童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佳时期获得正确及时的康复训练干预,为其将来融入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打好基础;把针对各类残疾人的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办好,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质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在“办”康复服务时,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要认同“办”好康复服务就是对当地残疾人事业的一种发展,就是对“以残疾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实践。“办”康复服务的基本要求是在全面提升当地康复服务能力的前提下,找出符合实际情况且残疾人最迫切希望开办的康复服务项目,并将其首先办好。从而带动其他康复服务项目协调有序地跟进提高。同时还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所“办”康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机制,调动这些机构的内外在发展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各级残联特别是市级残联还应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做好区域内残联办的各类康复服务机构合理布局的规划工作。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级残联康复机构的服务内容既重点突出又余缺互补,进而在逐步实现中国残联提出的“使残疾人就地、就近、及时地得到康复服务”要求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4.要注意处理好各类康复服务机构的上下级关系。上级康复服务机构不但自身承担着直接为残疾人服务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下级同类康复服务机构提供指导、示范、进修培训、帮助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和组织区域内实施康复重点项目等职责。特别是县(市、区)级康复服务机构还承担着对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乃至家庭的康复训练服务和指导的职责。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的康复服务机构忽视了这些指导职能。尤其是一些将康复服务机构承包给个人办的地方,这些指导职能几乎是不落实的。我们不反对将康复服务机构承包给个人办,但是承包后如何落实指导职能,特别是对社区、家庭的指导职能,是每位残联理事长所必须重视的要点之一。如果一个康复服务机构不承担指导职责,我们认为其最多只能算“办”成功了一半。
5.各级残联在“办”康复服务时,还要注重相应工作载体的设计和运用。如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县城、社区、单位)创建、计划生育先进市(县、乡镇)创建等载体的成功设计和运用,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就残疾人康复领域来讲,近几年在全省开展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使这项工作成为了政府的关注重点,使残疾人得到了实惠。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推广。总之,好的载体将为我们工作提供抓手和切入点,将为相应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来自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激励性动力,各级残联应当予以重视。
建议
通过调研,调研组提出下列建议,供各级残疾领导决策时参考:
1.要尽快完成“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在全省的推广普及工作。了解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效果信息的动态;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使之基本具备残疾识别、了解康复需求信息、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和将需求、服务结果动态输入“浙江省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研发和推广高科技含量的康复需求筛查、康复服务效果评估工具,帮助社区康复协调员相应能力的形成;探索建立促进基层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稳定和提高的激励机制,也必须予以重视。
2.要继续帮助残疾人享受现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同时还要继续制定和落实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为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建立保障机制。
3.各级残联既要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为残疾人“买服务”,又要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为残疾人“办服务”。为“办”好服务,首先要积极宣传,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要坚持“发展”、“以残疾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其次要在“办”康复服务时,通过责任机制的建立,处理好各类康复服务机构的上下级关系,其中尤其要处理落实好逐级指导的职责。还要注重相应工作载体的科学设计和运用。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把帮助和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以上。
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项保障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帮助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落实。
二、进一步落实康复救助项目,促使残疾人康复
按照省、市残联康复任务的要求,围绕残疾人“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奉献社会”的目标,建立“泰祥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委托康复中心对脑瘫、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开展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为社区所有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大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基层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抓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契机,研究农村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促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使我社区的部分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救助;继续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低视力助配、聋儿语训康复、用品用具供应和麻风病治疗等工作;用品用具服务应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三、做好残疾人教育和文体工作,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学生助学制度,为激励残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力量,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个主题,针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生活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做好“两刊”征订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推荐工作。
四、加强社区残联规范化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干部培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要求,力争使我们泰祥社区残联建设达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适应的工作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作用,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和发挥专门协会作用,使残疾人工作有人负责,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帮扶工作,规范管理,增强服务能力。重视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和统计工作。
管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始建于2002年9月30日,落成于2003年4月底,2003年5月16日正式揭牌投入使用。中心坐落在塔湾路与硝滩路北交叉口,古老秀丽的城墙脚下。这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与古建筑群城隍庙遥遥相望。中心总占地面积554平方米,建筑面积716 平方米。
中心造型典雅大方、清新明亮。内设残疾人康复训练室、保健按摩室、阅览娱乐室、就业服务指导站、职业技能培训室、爱心心理咨询室、多功能厅等。进入家园,规范标准的无障碍通道使肢残人可以随意行走。室外有供残疾人赏花小憩的小花园,上下三层。错落有致的巾帼亭、慈母桥、功德象、假山流水、秀竹、灯笼柿,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残疾人在这里游览娱乐,尽情享受着自家花园的美景。
中心投入使用两年多来,在区残联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全力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抓管理,创氛围,一点一滴创造条件,努力使残疾人生活在家园全免费、无歧视、无障碍的和谐环境中。
利用中心,搭建就业平台。中心就业指导站多次举办大型就业供需洽谈会,同时,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定期聘请专业老师在中心开办计算机应用及维修、平面设计、服装裁剪与设计、书画装裱等专业技能培训班。先后有83名残疾人通过培训和洽谈会,自谋职业或找到了合适工作。原本无业的肢残人李静在中心电脑班培训后,被经纬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聘为会计,她非常开心。2005年,为提高中心培训效果,区残联在资金紧的情况下,出资两万多元安装了一台投影仪,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添了硬件。
利用中心,提供康复训练。在中心康复员耐心指导下,每天有近20名偏瘫、病残患者到中心做补偿功能训练。坚持训练的人员中有近10人通过不同周期的训练,功能有明显恢复,由原来的不会站立,到现在的扔掉拐杖独自走路,有的甚至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或骑三轮车外出。
中心还专门开辟了一间供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场地,购置了彩球池、儿童蹦床、平衡踩踏车等专用器材。优美的环境、精致的器材,使智障儿童兴奋不已,训练效果明显增强,智障儿童家长们非常高兴。
利用中心,探索心理康复新路。针对残疾人存在药物和器械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2004年3月,中心二楼设立了爱心心理咨询室,开通了爱心心理咨询热线,共接到残疾人及子女求助电话7000多个。咨询师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每位前来求助的人克服心理障碍,发挥个人潜能。这条心理咨询热线为全省残疾人心理康复开了新路。
利用中心,开展综合服务。中心特别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残联常年法律顾问王松林律师经常义务在中心坐班,热情接待每位残疾人,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提供援助、咨询,残疾人对此特别满意。中心还为各专门协会活动提供服务。
好多外区的残疾人来这里参观后都羡慕地说:这里真是残疾人舒适的家,管城残疾人真有福气。
“每位残疾同胞都是我们的亲人”,这是中心提出的工作理念。残疾人训练时,工作人员打开空调;口渴时,工作人员送上开水;鞋带开了,工作人员会为他们系好。令重残朋友尤为感动的是:中心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们接进来,又用轮椅把她们送出门;残疾车子坏了、车胎没气了,工作人员为车胎充气、修车。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扶贫机制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把帮助和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以上。
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项保障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帮助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落实。
二、进一步落实康复救助项目,促使残疾人康复
按照省、市残联康复任务的要求,围绕残疾人“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奉献社会”的目标,建立“泰祥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委托康复中心对脑瘫、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开展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为社区所有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大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基层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抓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契机,研究农村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促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使我社区的部分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救助;继续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低视力助配、聋儿语训康复、用品用具供应和麻风病治疗等工作;用品用具服务应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三、做好残疾人教育和文体工作,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学生助学制度,为激励残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力量,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个主题,针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生活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做好“两刊”征订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推荐工作。
四、加强社区残联规范化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干部培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要求,力争使我们泰祥社区残联建设达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适应的工作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作用,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和发挥专门协会作用,使残疾人工作有人负责,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帮扶工作,规范管理,增强服务能力。重视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和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