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饮食安全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8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63-02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注射室承担全院门(急)诊病人输液以外的所有注射,工作量大,护士少,病人多,病种杂,用药种类多且药名更换频繁等等,使注射室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医疗。
1原因分析
1.1病人多。人际关系复杂,需认真做好沟通工作。工作量大,护士少。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居多并且多以静脉推注给药为主。药物进入体内速度快,时间短,作用迅速。但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较厉害和迅速,成为安全隐患。
1.2医嘱开错药,门诊药房发错药,新药多,更换频繁,特别是没用过的药物,使用前应仔细查看说明书,了解该药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使用禁忌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护士不能简单机械的执行医嘱,医生有时也会有疏漏,需护士把关。例如: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为一种视神经营养药。门诊病人较少用,医嘱用法常简单的开成2ml ih qd。而正确用法应为患侧颞浅动脉旁ih。每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遇到年轻的护士不了解药物性质执行医嘱时没能发现医生的失误,把应为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打在三角肌皮下注射,致使病人连续治疗无效果,后来被我发现及时给予纠正。
1.3小儿血管细小、不明显。穿刺不成功引起刺激性药液外渗,产生不良后果。
1.4病种杂,易造成交叉感染。
2防范措施
2.1热情接待病人,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认真做好查对工作。正确执行医嘱:①实行首接负责制,护士接到病人递给的药物和注射单时,应对其查对注射单和药物,发现错误及时给予处理。检查药物的性质、性状、有效期、配伍禁忌、是否需做试验。注射青霉素之前常规询问有无过敏史及有无做皮试,什么时间做的皮试。不能只看注射单上皮试的阴性结果,还要查对日期与时间,皮试结果应记录在病人门诊病历本上,并告知病人。注射后严密病情变化,并备有急救药品及器材。②连续注射者每次均应核对批号、注射史、过敏史、皮试结果,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等。加强护理安全防范的宣教工作。注射室贴注射病人须知,注射前后交待病人及陪护,不能擅自离开注意观察,以免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延误抢救。③实行注射签名负责制,有据可查,并记录时间、日期。
2.2①医嘱内容有误或含糊不清,有疑问的地方应向医生提出并得到更正补充后方可执行,护士不单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及副作用等都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②对药房发出的药品全部认真核对一遍,发现差错应直接与药房核对后并纠正。检查药品质量及有效期,小儿公斤体重与药量的关系,准确无误的遵医嘱给药,操作时多做解释。③使用新药时可先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化学成份、作用、常用剂量与用途、用法、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做到安全用药。
1.1技术方面的隐患
与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存在直接关系的便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知识范围、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等。手术室承担着比较特殊、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有要有较广的知识范围、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手术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而且,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技术水平过低便会导致护理隐患。
1.2操作不当产生的安全隐患
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具体的手术室护理行为不当。比如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由于不当的护理行为,容易造成不当,导致病人发生压疮或影响病人循环呼吸,甚至出现约束带过紧或上肢过度伸张而造成的神经受压。第二类是仪器使用不当,使用前未试机,或者出现临时故障,导致仪器的污染或脱落。
1.3医疗器械处理不规范所产生的隐患
因为仪器使用不熟练、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护理管护理隐患是比较多的,部分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仪器操作不熟练,导致手术时间有所延长,在手术室当中的出血量有所增加,从而出现了手术室护理风险。而且在手术之前以及关闭体腔之前,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清点器械、敷料和缝针的现象,错误的操作可能会造成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忽略了器械的完好性等等隐患情况。
1.4用药失误带来的隐患
医疗纠纷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用药有误而引起的。一方面在输液或者输血的过程当中,因为查对错误或者摆放错误而造成了药品的误用;另一方面,在护送途中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遗失是病人的CT片或者是X光片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5人员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隐患
由于护士人力资源比较紧张,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士巡回多台手术,所以护士的精力比较分散,容易出现隐患。同时还存在着交接班不认真、手术当中医生叮嘱不仔细记录、术后病人出现并发症未及时发现等情况。
2有效防范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对策和建议
2.1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是有效防范当前手术室护理隐患的主观措施。为此,从护士角度出发,要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从医院方面出发,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护理系统,落实护士查房制度,通过安全护理提示牌来减少操作隐患;建立应急安全预警案例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隐患防范意识和能力。
2.2认真落实护理安全责任制度
护理安全责任制度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核心制度,要严格落实。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进行个人护理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制定出详细的奖励处罚细则;第二要落实对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以及危重病人救治制度,要掌握消毒隔离的要则,熟知和掌握各项医护制度的规则和要求。
2.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
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静脉穿刺是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操作技能。由于患者在术后受到药物和穿刺的刺激,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容易导致穿刺困难,而且在术后容易发生血栓静脉炎。为了有效减少患者痛苦,保证静脉穿刺一次性完成,要求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静脉穿刺技能的牢固掌握。
2.4手术前后做好与病患的沟通与护理工作
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手术的进展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手术前易紧张,所以手术室护士在转运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使患者情绪放松;在手术进行时,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保证自己精力集中,术后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并细心告知家属注意事项。
3结语
关键词:产科病房;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04-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医学知识的全面普及以及人们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患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也在随之不断增强。产科患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急、变化快、风险高,极易出现医疗纠纷,发生频率居各科室的首位。因此,如何对产科护理工作进行安全管理是目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和预防的具体管理措施及相关体会进行总结,帮助临床对临床产科常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了解,以便临床对产科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的控制,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研究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4例产科患者病例。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4岁,年龄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27.1岁;孕周最长者42周,孕周最短者36周,平均孕周40.7周;有56例初产妇和28例经产妇。所抽取产妇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 方法:对抽样84例研究对象在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的出现情况,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投诉情况、差错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在产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其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风险管理制度实施之前,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在实施之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88.8%、投诉率为10.0%、差错的出现率为11.3%、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8.8%;在实施之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97.5%、投诉率为2.5%、差错的出现率为1.3%、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3%。
3 讨论
对孕妇在产科进行日常护理时,为了对上述问题予以有效的避免并解决,以下几点措施我们应该予以注意:① 组织护理人员通过学习让其法律意识能够得以不断的增强,对于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护理人员应该予以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予以评估, 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是避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法律手段,使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尽可能使所有护理人员均能真正的做到知法、懂法以及守法[1]。②因为产科病区比较容易导致护患矛盾、医疗纠纷、护理投诉等一些护患矛盾的发生, 所以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以及总结, 对于与风险事件发生有关的信息要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2]。③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的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同时进行严格的考核。尽量使每位护理人员在对护理工作的基础技术熟练地掌握的同时, 还能够对产科的常用药物的相关药理作用和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掌握, 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学术的学习和信息交流,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3]。④一定要确保查对和交班制度能够认真执行,要严守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项操作的规范,对原始资料的管理工作要得到进一步加强[4]。
总而言之,在产科护理过程中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使孕产妇在住院期间安全得到更加优质的保障,能够有效减少以及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成翼娟,岳树锦,谷波.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6,15(14):318-319
[2] 陆文静,赵丹凤.护理文件书写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8,15(16):337-338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措施;事故成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66-02
1 高处坠落事故
1.1 事故的原因
(1)施工人员的原因①施工人员患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等。②施工人员麻痹大意、安全意识差。
(2)气候的原因气候也是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一大原因,如突遇大风、暴雨,夏季高温中暑晕倒坠落,冬季、雨季、霜冻打滑摔倒坠落。
(3)安全防护用品和材料的原因部分建筑安全防护用品和材料质量不过关,安全防护性能差,加之企业又不按规定安装和使用,致使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隐患随处可见。
(4)提升机具限位保险装置失灵或“带病”工作;井架吊篮载人上下,人货升降机超载运行。
(5)洞口、临边防护措施不到位。
1.2 预防事故的措施
(1)认真执行安全责任制,制定安全措施并与经济指标挂钩,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2)对高处作业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并定期检查。
(3)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时,不得进行高处作业:雨天和雪天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凡水、冰、霜、雪、应及时清除。
(4)对施工人员进行加强自我保护教育,自觉遵守施工规范。
(5)危险地段或坑井边,陡坎处增设警示、警灯、维护栏杆,夜间增加施工照明亮度。
(6)购进符合规范的“三宝”、维护杆、栅栏、架杆、扣件、梯材等,并按规定安装和使用。
(7)洞口、临边、交叉作业、攀登作业悬空作业,必须按规范使用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并严格加强防护措施。
(8)提升机具要经常维修保养、检查,禁止超载和违章作业。
2 触电事故
2.1 事故发生的原因
(1)电工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2)建筑物或脚手架与户外高压线距离太近,不设置防护网。
(3)电器设备、电气材料不符合规范要求,绝缘受到磨损破坏。
(4)机电设备的电器开关无防雨、防潮设施。
(5)施工现场电线架设不当、拖地、与金属物接触、高度不够。
(6)电箱不装门、锁,电箱门出线混乱,随意加保险丝,并一闸控制多机。
(7)电动机械设备不按规定接地接零。
(8)手持电动工具无漏电保护装置。
(9)不按规定高度搭建设备和安装防雷装置。
2.2 预防事故措施
(1)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管理和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
(2)建筑物或脚手架与户外高压线距离太近的,应按规范增设保护网。
(3)在潮湿、粉尘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施工现场要分别使用密闭式和防爆型电气设备。
(4)经常开展电气安全检查工作,对电线老化或绝缘降低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换和维修。
(5)电箱门要装锁,保持内部线路整齐,按规定配置保险丝,严格一机一箱一闸一漏配置。
(6)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正确选择和使用安全电压。
(7)电动机械设备按规定接地接零。
(8)手持电动工具应增设漏电保护措施。
(9)施工现场应按规范要求高度搭建机械设备,并安装相应的防雷措施。
3 物体打击事故
3.1 事故发生的原因
(1)交叉作业劳动组织不合理。
(2)拆除工程未设置警示,周围未设置防护栏和搭防护隔离栅。
(3)揽风绳、地锚埋设不牢或揽风绳不符合规范要求。
(4)起重吊装未按“十不吊”规定执行。
(5)从高处往下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垃圾或向上递工具、小材料。
(6)脚手架上材料堆放不稳、过多、过高。
3.2 预防措施
(1)拆除工程应有施工方案,并按要求搭设防护隔离棚和护栏,设置警示标志和搭设围网。
(2)安全防护用品要保证质量,及时调换、更新。
(3)经常检查地锚埋设的牢固程度和揽风绳的使用情况。
(4)严格按照吊装技术操作规程作业。
(5)改正不良作业习惯,严禁往下或向上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垃圾和工具。
(6)清理脚手架上堆放的材料,做到不超重、不超高、不乱堆乱放。
4 机械伤害事故
4.1 机械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机械设备超负荷运作或带病工作。
(2)传动带、砂轮、电锯以及接近地面的联轴节、皮带轮和飞轮等,未设安全防护装置。
(3)机械工作时,将头手伸入机械行程范围内。
(4)平刨无护手安全装置,电锯无防护挡板,手持电动工无断电保安器。
(5)起重设备未设置卷扬限制器、起重量控制、联锁开关等安全装置。
4.2 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措施
(1)机械设备要安装固定牢靠。
(2)增设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和断电保护装置。
(3)对机械设备要定期保养、维修,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4)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和调试,消除机械设备的不安因素。
(5)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5 坍塌事故
5.1 事故发生的原因
(1)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违反操作规程,冒险蛮干。
(2)基坑施工未设置有效的排水措施。
(2)在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不按规定随意堆放建筑材料。
(4)模板支撑系统失稳,搭建不牢。
(5)拆除作业未设置围栏、警示标志等安全措施。
(6)施工机械不按规定作业和停放,距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太近。
(7)雨季和冬季解冻期施工缺乏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维护。
(8)挖土作业时,有人员在挖土机施工半径内作业。
5.2 预防事故的措施
(1)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编制施工方案,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2)基坑开挖前必须降(排)水工作,并采取保护措施。
(3)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
(4)为保证模板的稳定性,除按照规定加设立柱外,还应沿立柱的纵向及横向加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
(5)拆除作业现场周围应设围栏,警戒标志,派专人监护,禁止非拆除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拆除建筑物应该自上而下依次进行,禁止数层同时拆除,禁止掏挖。
(6)各类施工机械距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的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的支护、土质情况确定,并不得小于1.5m。
(7)雨季和冬季解冻期施工时,施工现场要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证排水畅通和无异常情况后方可施工。
(8)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和找坡作业。
1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东省梅州市 514031 2 梅州市人民医院 广东省梅州市 514031
【摘 要】手术室作为治疗、抢救、开展各种高危、疑难和微创手术的非常重要的场所,不可避免在手术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护理医疗纠纷明显上升,这与手术室护理所存在的突出的安全隐患有密切关系。降低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隐患是当务之急。为此,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防范医疗护理纠纷,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手术室的护理安全对于患者和医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疗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之下,如何消除医疗服务隐患、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证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是当前医院关注的焦点。为此,下面本文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案例情况,来具体分析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水平。
1 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1 技术方面的隐患
与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存在直接关系的便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知识范围、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等。手术室承担着比较特殊、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有要有较广的知识范围、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手术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而且,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技术水平过低便会导致护理隐患。
1.2 操作不当产生的安全隐患
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具体的手术室护理行为不当。比如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由于不当的护理行为,容易造成不当,导致病人发生压疮或影响病人循环呼吸,甚至出现约束带过紧或上肢过度伸张而造成的神经受压。第二类是仪器使用不当,使用前未试机,或者出现临时故障,导致仪器的污染或脱落。
1.3 医疗器械处理不规范所产生的隐患
因为仪器使用不熟练、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护理管护理隐患是比较多的, 部分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仪器操作不熟练,导致手术时间有所延长,在手术室当中的出血量有所增加,从而出现了手术室护理风险。而且在手术之前以及关闭体腔之前,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清点器械、敷料和缝针的现象,错误的操作可能会造成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忽略了器械的完好性等等隐患情况。
1.4 用药失误带来的隐患
医疗纠纷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用药有误而引起的。一方面在输液或者输血的过程当中,因为查对错误或者摆放错误而造成了药品的误用;另一方面,在护送途中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遗失是病人的CT片或者是X 光片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5 人员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隐患
由于护士人力资源比较紧张,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士巡回多台手术,所以护士的精力比较分散,容易出现隐患。同时还存在着交接班不认真、手术当中医生叮嘱不仔细记录、术后病人出现并发症未及时发现等情况。
2 有效防范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对策和建议
2.1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是有效防范当前手术室护理隐患的主观措施。为此,从护士角度出发,要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从医院方面出发,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护理系统,落实护士查房制度,通过安全护理提示牌来减少操作隐患;建立应急安全预警案例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隐患防范意识和能力。
2.2 认真落实护理安全责任制度
护理安全责任制度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核心制度,要严格落实。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进行个人护理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制定出详细的奖励处罚细则;第二要落实对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以及危重病人救治制度,要掌握消毒隔离的要则,熟知和掌握各项医护制度的规则和要求。
2.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
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静脉穿刺是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操作技能。由于患者在术后受到药物和穿刺的刺激,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容易导致穿刺困难,而且在术后容易发生血栓静脉炎。为了有效减少患者痛苦,保证静脉穿刺一次性完成,要求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静脉穿刺技能的牢固掌握。
2.4 手术前后做好与病患的沟通与护理工作
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手术的进展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手术前易紧张,所以手术室护士在转运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使患者情绪放松;在手术进行时,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保证自己精力集中,术后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并细心告知家属注意事项。
3 结语
在护理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安全是核心要素。而安全医疗的基础就是安全护理。手术室是安全隐患高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护理素养是降低隐患发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上述安全隐患的分析,我们应当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建立相应的手术室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上述高危环节的质量管理,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热孜古丽· 库尔班. 手术室常见护理隐患分析及防范[J]. 中国卫生产业,2014(08):63.
[2] 程慧梅.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268.
[3] 郭伟. 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7):3715.
关键词:护理安全 老年患者 预防措施 安全评估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住院患者也不断增长,由于身体及生理机能的原因,这类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更细,也更容易引发护理风险。笔者在2010年之前在一级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针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现将评估工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之前收治的180例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2.3岁。男115例,女65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为49例,心脑血管疾病为77例,消化系统疾病为41例,外科系统疾病为13例。
2方法
2.1 抽取其中90例为实验组,9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使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 护理方法
2.2.1 护理安全评估表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精神状态、以往病史、陪护知识、安全隐患知识、预防措施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1-5分,5各等级,分数越高代表危险级别越高。
2.2.2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发放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安全危险指数鉴定,标明危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每3 d评1次,有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根据不同级别,为老年住院患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预案及抢救流程。
2.3采用SPSS1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实验组90例患者1例(1.1%)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9例(98.8%)患者无。对照组4例(4.4%)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6例(95.5%)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1)。患者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4.1老年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原因
4.1.1患者原因
(1)环境因素 如人性化建筑设施不到位,老年人对病房环境与功能的不适应,空间环境与功能设施的缺位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2)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都明显下降,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如视力、听力都较差,严重者会出现老年痴呆或老年性精神障碍,如患者走错楼层、走错病房、坠床、跌倒、烫伤等这些都是老年患者易发生的,他们是这些高风险易发生的高危人群,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3)知识缺乏 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不配合治疗。
4.1.2护理人员原因
(1)评估不到位,护士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专科技术不精,低年资护士增多,工作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到位。
(2)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做治疗及操作时,未按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执行,如查对不严格,导致吃错药,打错针等。
(3)护理人员缺乏爱心,由于老年 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护理安全问题中高风险的高危人群,在护理安全这个问题上未引起足够重视。
(4)沟通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老年患者因疾病复杂,住院时间长,得到家人的关心少,情绪波动大,护患沟通不到位容易发生护理矛盾。
4.2 预防措施
4.2.1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 病房重新装修,完善和配备了内部设施,如走道两边墙壁装有扶手,病房墙上贴有防跌倒的警示牌,卫生间地面铺有防滑垫,浴缸及马桶旁装有扶手,病床也装有护栏,床头有呼叫器,床尾有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及药物过敏等各种警示牌,配备床上就餐桌、活动输液架等人性化功能配套设施。佩带脘带:由于老年人大脑功能退化,会出现一些意识、听力、视力及语言表达的障碍,故脘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措施,因为小小脘带上记录了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及身份识别是避免患者走失及做各种治疗和检查时再次核对的重要依据。护理支持中心建立:护理支持中心成立,对笔者所在科的患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做辅助检查及需要短暂离开病区的一些诊疗活动,经由护理支持中心派人护送,避免了走失,或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2.2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新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例如,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史、坠床史、有无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听力、视力等。既往病史的种类名称、药物过敏史等,并采取相合措施,如上护栏,床尾挂上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以及药物过敏等警示牌。做好健康宣教,给护理安全告知(1)入院宣教,详细介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不擅自离院。(2)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护理安全告知,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帮助患者整理物品,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易拿取处。(3)教会患者在突然改变时应遵守的“三部曲”即做起30s、站立30s、站稳后再行走,能自行上卫生间者,要借助扶手,谨防跌倒,睡觉时防止在变换时坠床,床边加护栏,上下护栏由护士来做。(4告知患者不要单独沐浴,需有家人陪伴,以防意外发生。加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在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制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严格查对制度“三查、八对、一注意”警示牌的设置,护理部在各护理单元治疗车上放置了“三查、八对、一注意”的警示牌,其目的是在提醒我们在做任何治疗及操作前都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注意用药安全,治疗室内药品分类放置,专人保管,高危药品,如胰岛素、高钾、高钠等一些相关的高危药品都贴有醒目的警示牌,其目的也是引起护士在用药时的注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定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考核,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技能,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文学等,只有全面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范护理事故的发生。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由于老年人记性差,听力差,沟通交流有一定困难,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掌握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如和老年人讲话时,声音要大些,态度要好些,要面带微笑,语速要慢些,要重复多次讲解,不然他会误认为你不高兴或态度不好,必要时用书面方式交流也很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的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69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4-02
1 前言
新生儿在医学上是指出生并不足29天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不仅是胎儿延续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的发育的基础时期。在新生儿期,婴儿的各项功能处于不断调整,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的生理功能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很容易染上病,甚至夭折。因此护士应该不断提高护理的质量,避免护理中隐患产生。
2 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护理之中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良莠不齐,经验不足,更有甚者,有的护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不强,工作中只求效率而不管质量。对于护理中的新生儿这一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有着加强的责任意识,有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家长放心。
2.2由于新生儿的身份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没有陪护人员,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因此在护理之中出现疏忽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新生儿中,容易出现红臀,交叉感染等;在新生儿沐浴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烫伤等情况。
2.3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在护理以及在患儿出院的时候不认真核婴儿的床头卡等证明身份的物品,造成新生儿身份弄错的事故。在新生儿入院的时候,对于新生儿的体检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隐藏病情,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2.4护理工作中的工作日志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因为这些日志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在时候出现医疗纠纷中的重要凭证,因此护理记录日志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护士没有认真记录,这样就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以及完整性,有时候还会出现涂改的痕迹。
2.5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较其他类型的护理工作更加的琐碎,繁杂,再加上新生儿本身身体素质不高,病情的变化周期非常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病情。新生儿易哭闹加上不配合更加会使医护人员心情很烦躁,如果还有不能良好的休息以及很好的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很容易精神紧张,并且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
3 防范措施
3.1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各项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以及护理工作实践的培训,还要在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让医护人员从思想的深处理解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作为新生患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耐心,同情心,更要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不断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并且加强自身与新生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尽量达到让新生患儿家长信任,增加家长的安全感的目的。
3.2严格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各种不同的疾病的常规护理,加强各自的责任意识,并且开展定期考核。这样做可以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及法律义务和责任。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上级解决
3.3严格执行交接班以及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制度。对于护理人员交接班,要求提前十分钟到,并且在床头交接班,认真的核实新生患儿的真实身份。对于新生患儿出院或者外出的时候,要求有两位护理人员同时检查,将患儿的身份核实清楚无误后再与家属共同核实然后家属方可带患儿离开。
3.4定期开展对于护理记录知识的培训,并且还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记录书写的要求与规范,以免造成以后的麻烦
3.5医院要安排足够的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还要对其工作提出支持与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增强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小结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中,贯穿着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且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且在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自我问题,改正问题,最终达到优质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强化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法律义务以及责任。尽全力得到新生儿家长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新生儿高高兴兴出院,家属信任医院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桂凤.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06
[2]储辉.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曹颖.临床护理不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水电医学,2011-06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安全;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1、房屋建筑的不可逆性
房屋是一次成型的商品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可以进行拆开重组,并且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必须注重它的质量问题。
2、房屋建筑的固定性
房屋建筑的固定性是说房屋建筑在规划选址的基础上进行的建造工作,成品不能够移动销售,只能够固定销售。
3、房屋建筑的流动性
房屋建筑的流动性并不是指房屋建筑流动,而是在房屋建筑建造过程中人、物、原料的流动性。
4、房屋建筑的单件性
房屋建筑的单件性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的每一项目的施工都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根据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相应的单独设计生产。
5、房屋建筑的庞大性
房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其设备、原料、建筑物本身体积所决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是露天建造,因此在建筑的过程中对于天气的变化比较敏感,应该时刻注意天气情况以确保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凝结过程中的时间把握【1】。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良好的施工安全管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很多都是因为缺少了安全管理导致的,部分项目部虽然设立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却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而只是一个摆设,因此,设立名副其实的安全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是必要的。这样的安全管理能够减少施工故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因安全事故引发的损失。
2、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个建筑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施工现场做好安全管理是必须的,只有没有安全事故发生的建筑企业才会被大多数人认可。虽然在安全管理上需要投入部分人力物力,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所投入的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凡的作用。在工程招标资质审核中,有着很重要的一条要求投标方在近几年不能有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生,如果一个企业因为这条要求而失去了获得工程的机会,那么企业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会被淘汰。
3、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加深,特别是工程建设这类一出现就伴随着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更是为人们所关注。对于现代人来说,生命大于一切,只有有生命其它的才有意义,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的发展也将对工程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
三、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
1、缺乏健全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主体不明确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涉及到多个单位,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部门。而这些安全责任主体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不合实际。例如施工单位的安全检查制度往往不够完善,有制度的又缺乏可操作性或是不能按照制度认真执行。对日常管理中的安全检查不按时开展,检查前无计划,检查时缺少依据,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整顿解决。特别是对于存在重大隐患的部分问题习以为常,不予重视。施工单位多缺乏健全的安全教育制度,有的甚至根本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不组织学习、不组织培训,形成“有制度不予实施,开展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因此,施工单位等责任主体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是制度落实不到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人员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2.1施工方追求进度而忽略了安全管理
很多施工方在工程中标后就忽略了标书上所注明的文明施工、安全施工部分内容,而是一味的赶工,追求工程进度,确保能够如期完工,但是这样是不可取的。施工方是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最主要因素,只有施工方把安全管理与进度、成本、质量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落实时,安全问题才能在最大程度降低。更有甚者,有些施工方发现了安全隐患的存在,但是就是不及时进行处理,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安全问题,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3】。
2.2建设方及监理对安全管理重视不足
很多中小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在招标结束后就对项目安全管理置之不顾,认为项目已经由施工方进行管理,同时又有监理进行监督,导致了工程出现安全隐患还不知道。监理则是认为工作的重点是监督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建设方及监理方的这种行为也是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3、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安检措施难以落实
建筑施工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都是由于建筑市场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秩序造成的。因此就需要施工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措施,避免因为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导致的事故频繁发生。
4、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缺乏安全的自我保护认识
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对施工人员的数量需求大大增加的背景下,大量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农民工上岗,导致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降低。加上很多企业并没有进行基础的安全教育,就导致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使整个工程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预控的具体措施
1、制订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
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管理体制的完善,由于建筑施工是一个频繁发生事故的行业,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而不单单是加大财力的投入进行解决。需要各个建筑部门共同合作,打造出一个安全合理的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行业监管。建筑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为了加大执法力度,就要对安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做到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并对安全管理不合格的施工队伍进行严肃处理。二是企业主导。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施工企业,因此作为施工安全管理的主导,如何做好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三是业主预控。业主对建筑施工安全起到一定的保证,就需要加强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起到监督责任。
2、完善安全监督职能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参与单位、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行为,有权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应当负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协调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督促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本市鼓励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用试样盲样检测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测。涉及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测比例应当符合本市有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标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3、提高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安全管理意识
员工是企业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做好安全管理要从工作人员入手,为建筑单位的安全施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质量安全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全面健全的安全培训,培养员工的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培养员工对施工中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与应变能力,更要培养员工的细心与耐心,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从事特种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当持证上岗。对于首次上岗的施工作业人员,施工单位或者劳务分包单位应当在其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三个月的实习操作。对初次进入建设工程劳务市场的施工作业人员,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相关教育培训。
4、加强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在施工中采取有效地安全技术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轻安全事故发生的伤害程度,进行安全生产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当的加大安全管理上的资金及技术资源,针对项目本身存在的特点及施工技术上的安全隐患进行技术改进,不定期的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对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项目进行重点防护。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将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可以提高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得安全施工中的费用投入得到回报。
结束语
总之,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不仅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利益,更是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认真分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的预控,从而更好地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宏胜,罗东.浅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对策[J].施工技术,2006,S2:252-253.
【摘要】 目的:了解影响手术室护理过程安全的原因,探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意义,总结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经验。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之前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原因,并与实施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之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实施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之前相比,实施前后的医疗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认真分析相关安全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做好防范措施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79-01
手术室是进行患者手术,抢救,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日常工作节律变化快,要求比较高、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具有劳动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于手术分工的日益细化和各种高危和微创手术的开展及精密仪器的应用,因此手术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手术室护理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对手术室的潜在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通过改进相关护理管理流程,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和杜绝了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隐患,有效的防止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1]。本文对我院2011年2月之前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意义,总结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后,自2011年2月以来,截止2011年8月,我院共实施手术80例,我们根据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关的防范措施。然后对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1.2手术室护理过程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①人员因素: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保洁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手术室护理工作要求。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使得医院管理者的经济意识得以增强,在医院内部引入了竞争机制,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因而对医务人员的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加上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增多,导致了护士加班过多,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因此容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②技术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先进的手术设备不断应用于手术室,这给手术室护理工作增加了复杂程度,随着护理技术要求的增高和护理内容的日益增多,如果护士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或是护理经验不足,都会导致医护沟通不够顺畅,不利于医护配合[2]。因而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有可能不能正确的使用和保养仪器设备,造成术前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活着是护士不熟练手术的具体步骤和医生习惯,配合容易出现差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护理操作失误进而引发护理缺陷,甚至是医疗事故。③药物因素:由于手术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比较快,使用药品种类比较多,而且要求时间比较紧急[3],尤其是在进行体外循环或器官移植手术时,患者的输液路径非常多,如果护士缺乏对药品认识,加上不熟悉患者病情,就极易发生用药错误,从而导致了不安全因素。④管理因素: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大量高尖医疗技术的临床使用,随着手术患者的高龄化和病情复杂化,手术室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内容也大幅度增加,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原来的规章制度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难以对现代手术室护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质量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1.3防范措施
①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排班,减轻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以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同时,建立合理的劳务费分配制度,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加班时间,实行每日按工作计分发放工资。而且要加强与保洁公司的合作,调肯干,能吃苦,基本素质高的人员到手术室工作。②重视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技术向更细微和复杂方向发展,以及无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技术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保洁公司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科室员工的整体素质。③重新修订和完善相关护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存在或潜在因素,重新制定护理工作程序[4]。④加强医护沟通,营造人性化的手术室安全护理文化。由于手术室人员众多,科室来源复杂,因此科室各类人员之间的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防范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重中之重。⑤成立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人员每月的护理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对护理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研究改进的环节,根据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然后将处理问题的过程形成制度,进而形成持续性的护理质量改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统计学处理软件,使用X^2 检验,数据记录方式为±s,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2结果
与实施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之前相比,实施前后的医疗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实施前后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对比
3讨论
安全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前提。手术室是风险比较高的场所,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与手术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只有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重视高危环节质量监控,才能有效的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从而杜绝医疗护理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分析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临床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从表1中的数据看,实施前后的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相比具有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认真分析相关安全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做好防范措施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娟,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64―265.
[2] 王燕妮,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吉林医学,2009,30(8):738―739.
[3] 李晓敏,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