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肺功能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功能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肺功能康复训练

第1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肺康复;训练;肺疾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1】,其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20年将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居我国疾病负担首位。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肺康复治疗(PRP),可增强呼吸肌和外周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对126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通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门诊随诊和出院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76岁,80岁以上占15%,病史6-31年,吸烟史占60%,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生活质量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8年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COPD稳定期病人。(3)意识清楚。

1.2 方法

患者均予常规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指导,6个月后给予问卷调查。

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措施包括(1)最适当的药物维持治疗。(2)戒烟:讲解吸烟危害,介绍成功戒烟的方法,给患者树立自信心。(3)长期氧疗:坚持家庭化氧疗,流量1-2升,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4)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等,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因、发病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卡片、处方、宣传册,发给患者及家属,指导患者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平和心态。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坚持定期门诊复诊。(5)呼吸锻炼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等。(6)体能训练包括: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等,而运动锻炼最为推荐下肢运动【3】。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患者经过6个月肺康复训练后,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呼吸科护士进行测试,测试中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当场收回问卷。测试方法:根据表1.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进行测试,包括8个问题,涵盖了症状、活动能力、心理、睡眠和社会影响各个方面,每道问题从0到5分,总分0至40分,分数越高则疾病越严重,而且CAT评估测试大于等于2分的差异/改变量,即可以提高临床意义[4],影响程度:0分为正常;小于10分轻微;10-20分为中等;大于20分为严重;大于30分为非常严重。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比较见表3

表2示 在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

表3示 训练组影响生活质量36例占57.1%,对照组影响生活质量53例占84.1%,两组影响生活质量比较经X2检验,(P

3. 讨论

生活质量是个人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对本身生活的一种自我感受,是人们处于生活文化和价格体系中的自我感觉,与生活目的、期望标准及其关注问题有关,COPD患者长期受疾病和缺氧的折磨,肺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免疫力达到严重破坏的程度,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显示,COPD稳定期患者,经过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后,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在生活质量方面,不能从事任何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即非常严重者仅占4%,比对照组12%明显减少,呼吸锻炼在增加肺通气,减少病理无效腔,提高通气/血流比例的同时,可以锻炼膈肌和腹肌,增大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提高通气量,可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强,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而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能提高病人的有氧代谢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

4.小结

肺康复训练是以循征医学为基础,结合多学科,为有症状的慢性肺损害病人设计个体化综合方案,慢阻肺全球倡议(GOID)中指出,肺康复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教育、营养建议、社会和行为干预等,本研究主要是呼吸锻炼、体能训练及教育。经过肺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提高静息时SaO2, 随着运动耐力的增加日常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因此,医院、社区联合开展针对性的COPD疾病知识教育、肺康复训练等活动,可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8):206

[2] 陈琴,姜小鹰,房晓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顾认知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34-238

第2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呼吸二科 河北省涿州市 072750

【摘 要】目的:研究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COPD 患者呼吸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呼吸有了更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COPD 患者呼吸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呼吸训练;COPD;呼吸频率;心率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简称,其常因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不良、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出现衰竭症状。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够对其呼吸状态予以改善,起到改善病情的效果。本院以此为背景做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2014 年8 月期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2 例。对照组中男性14 人,女性18 人;年龄平均49.5±6.2 岁; 病程平均16±2.3 年。观察组中男性15 人,女性17 人;年龄平均51.3±7.4 岁;病程平均17±3.1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将腹式呼吸改为呼吸操,分为坐、卧、立这三种姿势交替,做完一种可以休息片刻,再换另一种。可以平静呼吸1 到2 分钟,也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来调整休息时间,每天进行2 到三次。①坐式呼吸操; ②卧室呼吸操;③立式呼吸操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分钟呼吸频率及心率状态,详情见表1。

由表1 可见,观察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几种呼吸训练方式外,也可对患者肌肉力量予以练习。运动训练中会伴随产生通气负担,可以通过训练小肌群来减轻这一现象。因为小肌群不会因人体心肺功能而产生影响,所以能完成高负荷的运动。而训练小肌群的一种方式是举重,这种方式已经成功的应用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中。通过举重可以增强患者的全身耐力,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并增加骨骼肌的氧供和毛细血管数量。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单独对患者使用抗阻训练来进行肺康复治疗,需要至少8 周的训练,才能提高患者的骨骼肌力量。而这一方式对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是否会提高运动的耐力还没得到论断,但在一系列的试验中,都表明肌无力患者的肌肉力量确实在增加。可以通过将抗阻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两种方式互补,使耐力和肌肉力量同时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建议将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但是抗阻训练并不能直接的减轻患者症状,或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这种方式仍需进行研究考察。

总之,对COPD 患者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可达到较好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倩, 闫贵明. 稳定期COPD 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知行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3,02(09):7-10.

[2] 刘兴娣, 陆烈红, 韩慧, 周骁, 林梅.利用护生资源对社区COPD 患者实施肺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34):1565-1567.

第3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机械通气;重症监护;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评分;预后;影响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经常卧床或者制动,有时为了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氧消耗,还需要应用镇静止痛药物。但长期卧床或制动可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肺不张、褥疮、误吸和肺炎、肌肉萎缩无力、骨骼矿质脱失、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输出量下降和氧摄取下降等[1-4]。早期(机械通气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只有关于未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报道[12]。本研究对ICU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拟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患者年龄≥18岁,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但少于72 h,预计机械通气时间≥1周;②意识清楚,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直立性低血压、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及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③呼吸指标稳定[稳定的脉搏氧饱和度、吸入氧体积分数≤55%、呼气末正压(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没有不稳定的骨折,例如:颈椎骨折。排除标准:①入院前不能独立活动(包括抬头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长期带呼吸机;②患影响肌力的神经系统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预测6个月内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颅内压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应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20 mg/d);④入院时行心肺复苏术;⑤近6个月做过肿瘤的放化疗;⑥近3周得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诊断见表1。

1.2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患者每日进行2次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最初在护士和医师的协助下完成,逐渐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顺序进行: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不需要帮助能够端坐床边20 min以后,过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图1)。如果达到试验终止的标准,此次活动结束,下次活动照常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暂停肠内营养。在上述活动的时间外,每2 h被动或主动地改变。如果患者需要应用镇静剂,尽量在夜间应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应用镇静剂,在活动前1~2 h停用药物,停药后当患者能够听懂指令,并能够做出配合性指令动作时,再进行康复训练。活动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心电监测,必要时测血压。

1.3 康复训练终止标准

患者出现如下情况立刻终止康复训练:平均动脉压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频率40次/min;脉搏氧饱和度

1.4 检测指标

比较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用成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的入院诊断

按照纳入标准入组60例患者,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入院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康复训练组的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缩短或降低(P

3 讨论

合适的机械通气能改善肺水肿和换气功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13]。但机械通气治疗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在ICU住院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的患者常会出现神经肌肉无力,称为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14-15] 。机械通气也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重症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时间长的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多发性神经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运动减少、高血糖、药物如神经肌肉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促进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进而延长机械通气的时间[19-21]。

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可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存活的机械通气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质量下降问题,甚至延续数年[22-24]。通常患者是在转出ICU后才进行康复治疗,而采取康复治疗的早晚可能会影响患者最终的康复程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结合本院的实际条件,笔者对患者进行了适度的早期康复训练。选择的3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中,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来后出现性低血压,立即采用平卧位,很快好转,因此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这与国外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笔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的首次离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14]。

选择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时,入选标准相同,他们的入院诊断,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康复训练组的治疗结果是有意义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疗需要常持续应用镇静剂[25],易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的时间[26]。间断唤醒可以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ICU住院天数[27]。应用镇静剂和缺乏运动可加重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28],减少镇静剂的应用可降低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两组住院患者均间断应用镇静剂或者不用镇静剂。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一个护士和一个医师帮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设备也是常用的,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被广泛推广。由于条件限制,课题组没有进行更大强度的训练,例如:带着呼吸机行走,国外报道,行走的距离可以达到100步,甚至212步,这种训练有助于患者早期脱离呼吸机 [31]。

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做到双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达到入选标准患者的情况,但是,患者疗效与国外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条件所限,笔者对患者转出ICU后的康复情况未能随访,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伟锋,李辉,马岳峰,等. 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从肺康复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复研究的进展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黄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进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华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衰竭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郑瑞强,林华,等. 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对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单位:266003 山东省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第4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06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stable phas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during stable phase treated in our community from March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40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rug treatment,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drug combin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curative effect,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survival,breathing improvement and activity endur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2.5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table phase;Rehabilitation therap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感染、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本病急性期以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期主要以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为目的[1]。但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综合康复训练对于患者改善生理及心理功能、减少药物用量有积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COPD患者康复治疗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6年9月在我社区治疗的80例COPD稳定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7~82岁,平均(61.4±5.7)岁;病程6个月~8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2~79岁,平均(60.8±5.9)岁;病程6个月~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轻重、肺功能、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近30 d内无急性发作,现处于稳定期,临床分级Ⅱ~Ⅳ级;所有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VC(2.01±0.31)L,FEV1(1.21±0.34)L;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者、整体状态不能配合完成康复训练者。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o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止咳化痰、扩张支气管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康复治疗:①运动训练。采用散步、慢跑、打太极、八段锦、骑自行车等进行全身耐力训练及局部肌肉训练,有氧运动1次持续15~30 min,2~3次/d,运动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由轻及重,循序渐进,6~8周为1个运动周期[3]。②呼吸训练。采用中医养生呼吸操,包括双手捧日运动,前者用鼻做深呼吸,边吸气边鼓起腹部,抬头挺胸,缓慢抬起双手向前上方;后者相反,用鼻做深吸气,边吸气边内陷腹部,抬头挺胸,缓慢抬起双手向斜上方举[4]。还能采用西医特异性呼吸肌训练法,用吹气球、吹蜡烛、缩唇-膈式呼吸等;患者取坐位,轻闭口唇,用鼻做缓慢深吸气,吸气时放松腹肌,收缩膈肌,腹壁隆起;深吸气后稍屏气,再缓慢呼气,口唇张开缩小,呈吹口哨状,收缩腹肌,松弛膈肌,腹部凹下,徐徐吹出肺内气体,一般呼气略长于吸气,5 min/次,3~4次/d[5]。③氧疗。有指征的患者每日夜间吸氧15 h,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方式,争取用最少流量达到最大的效果;起始以1~2 L/min的低流量,睡眠时可适当增大流量[6]。④营养支持。采用中医膳食疗法,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补肺肾、健脾胃、平咳喘等药膳,如五仁鸡蛋羹、当归羊肉蛤蚧汤、健脾润肺粥等,或食用猪肺、冬虫夏草、川贝等补肺食材[7]。⑤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每月开展1次COPD疾病知识教育或讲座,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提升康复训练配合度。同时,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1.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咳、痰、喘等症状完全控制,肺部哮鸣音消失,肺功能接近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咳、痰、喘等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肺功能改善显著;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咳、痰、喘等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有所减少,肺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仍有明显咳、痰、喘等症状,肺部哮鸣音明显,肺功能无明显改善[8]。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其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采用COPD生存质量评估量表评分评价康复治疗后生存质量,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分评估患者活动耐力,采用St George呼吸问卷(SGRQ)评分评价生活质量,采用Borg量表评价呼吸困难的程度[9]。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FEV1%、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COPD生存质量评估量表、6MWT、Borg量表、SGR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使得肺通气能力下降,运动功能受限,造成骨骼肌萎缩,而骨骼肌肉萎缩又会反作用于肺功能,使其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患者呼吸困难症状[10-11]。因此,在稳定期的治疗中以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为首要任务。本研究中通过整体运动、呼吸运动、氧疗、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给患者设计整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肺通气量,促进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改善膈肌功能[12];同时,促进痰液的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气短、气促等症状;再者使用中医呼吸操,能够调理肺、脾、肾、三焦等生理功能,使气机调畅,机体经络舒展,从胸-手-头,到手-头-足,形成环形循环,从而达到调气血、养脏腑、通三焦的作用[13-14];最后,整体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机体免疫,增加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达到延缓COPD进展的目的[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后COPD患者病情稳定,有效缓解通气功能障碍,改善临床症状。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FEV1%、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康复治疗可缓解呼吸困难,提高心肺运动的耐力,显著提升肺功能。观察组治疗后COPD生存质量评估量表、6MWT、Borg量表、SGR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运动耐力被认为是评价慢阻肺患者肺康复效果的高灵敏指标,SGRQ用于评价慢阻肺患者生存质量,而呼吸困难是影响慢阻肺患者生活存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四项指标的改善提示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提升机体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能够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增强运动能力,提升营养状况,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康复治疗简单易行,能有效节约医疗资源,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瞿波,董守金,蔡林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西医肺康复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4,29(2):385-390.

[2]杜舒婷,丁连明.康复治疗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414-4417.

[3]王成祥,刘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520-523.

[4]刘萍,王永斌,高天霖,等.综合性肺康复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与生存质量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84-888.

[5]张丽秀,王檀,仕丽,等.中医肺康复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10-1611.

[6]范良,孔壮.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20(10):1425-1426.

[7]徐毓华.肺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504-506.

[8]李阳,钟小红,邱恒,等.我国稳定期COPD患者社区健康照护需求研究[J].现代医院,2016,16(11):1702-1705.

[9]赵莹楚.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社区康复程序的临床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39.

[10]何顺平,黄江,刘志锋,等.定量步行运动和呼吸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71-374.

[11]李群,陈锋,王晓霞,等.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2):130-135.

[12]O丽,黄惠雪,白雪,等.肺康复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4):434-438.

[13]薛广伟,冯淬灵,姚小芹,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39-144.

[14]胡皓,张炜.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2):414-417.

第5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这种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进展,不完全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少量粘液性痰为首发症状,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标志性症状[1],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多,病死率高,常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病情较重者常需使用无创呼吸机,甚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机,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了缓解或控制症状,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对心理的影响,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8-2009年对30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6-12个月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门诊和住院的COPD患者30例,均为男性,年龄58-80岁,平均69岁,其中75岁以上者占30%,病程均在五年以上,30例患者中有吸烟使者占60%,目前仍吸烟者仅占2.5%。

入选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2]通过临术表现肺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的患者。

1.2 方法 在临床药物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对30例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6-12个月。

1.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是通过正确有呼吸练习建立有效的呼吸,以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扩大其活动范围,使之与日常生活的体力相适应,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或延长生存率,并充分利用板报宣传,制作健康宣教,小册子,光盘等多渠道向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1.2.2 呼吸功能锻炼的种类方法

1.2.2.1 腹式呼吸 也称膈式呼吸,其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整个过程均要用鼻吸气,缩唇呼气,其要领是放松全身肌肉,吸气时腹肌舒张放松,使腹部下陷,同时膈肌收缩,位置下移,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膈肌松弛回复原位,腹式呼吸锻炼初始2次/d,10-15min/次,熟练后,可逐渐增加次数和每次时间,并可在卧位,坐位,站立及行走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以致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

1.2.2.2 全身性呼吸操 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④双替抬起屈膝90度,抬起吸气,放下呼气;⑤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每一步骤10-20次,在进行锻炼时,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1.2.2.3 有氧耐力训练 步行30-60min或蹬车蹬楼梯等在锻炼时一项或两项同时进行,因人而异。

在呼吸功能锻炼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暂停止训练,待缓释并评估后,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老年人易产生疲劳感,应采用间歇式训练方法,做每一项运动后,要休息5min,运动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内。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值。做每项运动前后,需监测心率和SaO2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1.3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1 主观指标 病人日常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症状、主诉及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

1.3.2 客观指标 (测量指标):病人的SpO2、肺功能、6min行走试验(6MWD)。

1.3.3 评测时间 康复前对所有入选病人进行评价指标的测量。康复训练后6、9、12个月分别进行评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结果主要以训练6个月为例。30例病人平时生活习惯于坐着占34.3%,开始康复锻练后均保证每天活动2次,每次在30-60min。康复前睡眠差的病人占57.1%,康复后睡眠紊乱得到改善,睡眠好的增加42.8%。康复前有37.1%的病人对疾病不认识,康复后100%的病人认识了此疾病。30例病人社会支持程度较高,总分为(67.9±10.4),其中家庭、朋友和他人的支持得分都很高。

2.2 康复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30例病人康复前通气功能均减退,小气道功能障碍,通过6-12个月的呼吸训练,康复6个月后的肺功能指标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康复9、12个月后,FEV1%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锻炼前、后病人生活质量指标变化情况 病人康复后咳嗽、咯痰、气短症状明显改善,见表1。SpO2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康复后6min行走距离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较康复前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特别以入厕、转移、活动、上楼梯、洗澡改善更为明显。呼吸功能障碍减轻者共21例,占61.8%,见表2。30例老年COPD病人通过康复训练,中、重度抑郁转为轻度抑郁,轻度抑郁由17.1%降低了2.8%,病人心情愉快,积极参加运动,对生活充满信心。

表1 呼吸功能锻炼前与锻炼6个月后30例患者主诉症状的比较(%)

表2 呼吸功能锻炼前与锻炼6月后呼吸功能障碍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对30例COPD病人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产生了良好效果,提高了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

3.1 引导COPD病人进行长期、有效、个体化的呼吸康复训练,可改善COPD病人肺功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是提高COPD病人生活质量的首要需求,然而影响COPD病人肺功能的因素很多,如衰老和患多种疾病是内在的影响因素,也是使老年肺功能不易改善的最主要的因素。另外,老年人还存在动作缓慢,协调性差,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差等个体差异。因此,引导COPD病人进行长期、有效、个体化的呼吸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首先为老年人制定了一套康复计划,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的内容做到简单、易学、易行、易接受,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家都能进行。老年人在改变生活习惯时,需要有适应过程,训练中,要想让病人每天运动2次,每次30-60min,需要逐步增加运动量,随时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对于在家训练的老年人,我们实施了监控计划,通过电话联系了解病人的训练情况,并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通过6-12个月的训练,病人既保障了其训练的安全性,又达到了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

为了使病人能真正配合治疗,达到长期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增加了病人的疾病知识,同时也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康复锻炼的信心。据报道,COPD病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就诊的需求降低,而且还可以使一大部分病人脱离他们的全科医生而独立起来。我们在计划中,安排了一对一的口头宣教,从与病人联系预约看呼吸、康复专家门诊,到就诊、做检查、呼吸功能锻炼、复查,整个流程中自始至终进行着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制作出呼吸功能锻炼的光盘和宣传小册子,内容有COPD相关知识的介绍,肺功能检查及测定指标,呼吸功能锻炼,氧疗,吸烟、大气污染及感染对COPD病人的危害,营养的支持,心理社会的支等。病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医院都能反复得到健康教育,每次肺功能检查和6min行走试验结束后都向病人讲解测试结果,对于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树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随着功能锻炼时间的延长,病人的顺应性增强。虽然康复6个月后病人的肺功能尚无明显的改善,只是在各项指标均值上与锻炼前有所提高,但康复9、12个月后,FEV1%预计值差异有显著意义,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

3.2 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老年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老年COPD病人进行呼吸康复主要目的是缓解或控制症状,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心理影响,减少发病率,提高或促进运动和活动能力,让病人保持现有的个体社会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通过6-12个月康复训练,病人从主观感受、行走耐力和ADL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对疾病及呼吸锻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观运动意识增强,自我主诉及症状有显著改善。结果显示,有42.8%睡眠紊乱的病人得到改善,咳嗽、咯痰、气短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COPD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比生理性的指标更能反映病人的综合健康状况[3]。表2显示,锻炼后呼吸功能障碍感受减轻占61.8%且无加重者。据报道[4],6min行走距离试验是测定COPD病人锻炼耐受性及反映全身活动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老年人也非常适宜。且与QOL的关系较常规的肺功能更为密切。康复后6min行走距离延长,病人在运动能力上有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入厕、转移、活动、上楼、洗澡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对呼吸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李龙芸主编,中国协和呼吸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10-32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疾病学组.慢性组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6.

第6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综合康复训练;NHISS评分;ADL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9-0111-03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N Wanshun YE Xiangming LI Jueb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ne patient was excluded due to referral treatment, and 82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case.with stable vital sign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atients was normal in the pas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miplegia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dysfunction and blood system diseases were excluded.The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that the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of all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1, 3 month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FMA and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IHSS score; ADL score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脑梗死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且常伴有偏瘫,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实践发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1]。康复训练可加速脑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条件。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康复训练用于改善脑梗死个体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广泛认可[2-4]。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现将康复效果及对NHISS评分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生命体征稳定。既往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45~80岁,平均(56.0±11.3)岁,均为一侧肢体偏瘫,其中左侧50例,右侧32例。其中伴言语障碍 26 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来控制血压、血糖、调脂,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定时变换、翻身,采取侧卧或半侧卧位,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综合运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是穿脱衣、进餐等上肢精细动作方面的练习,端坐位平衡训练及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患者肢体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等。言语功能训练:运用言语训练智能系统,配合软件应用,治疗师一对一进行言语综合训练。中医药传统:配合针灸电刺激训练,中药辨症施护治疗。物理治疗:综合运用低中频电疗、肢体气压、光疗、F疗、温热疗法等。高压氧治疗:无高压氧禁忌证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心理干预:应用卒中后抑郁或焦虑评定量表,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积极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康复宣教,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家庭关系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1.3 评价指标

(1)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进行评价[5]。(2)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肢体反射活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协调性与速度等运动功能,最高总积分100分[6]。(3)采用Ba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ADL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见表1。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FMA及ADL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降低,而FMA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致死率较高,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脑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脑组织局部性的坏死或脑软化,最终引起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非常大的经济负担。

第7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脑卒中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脑卒中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生存能力带来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3个阶段分别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的康复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的恢复[1,2]。分别使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起病时间1~7天,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对照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两组的年龄、性别、运动功能、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经头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入院时发病时间1~7天。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既往有外伤等造成残疾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

方法:观察组依据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的管理模式包括:①医院康复: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时间两周;②社区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时间半年;③家庭康复:为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后,使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6~8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患者医院康复,时间2周。观察两组8个月后的运动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8个月后,两组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用t检验,计数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治疗8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选择及时住院治疗,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挽救即将被破坏的缺血缺氧组织,建立侧支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将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经受损的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需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此期主要以医院康复师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恢复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转,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此期转入社区康复中心,根据医院康复的效果进行新的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由社区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3]。此期主要注重肢体活动的恢复,增加日常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功能,观察肌张力的情况,防止肢体痉挛。

经过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这就需要家庭的积极康复治疗[4]。此期患者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养患者积极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运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梯型的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方案,经过8个月的康复治疗,阶梯型的康复模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文娟,张春英,曾国勇.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77-378.

2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598.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4吴珺,谢火芳,张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3-274.

第8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9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国内外有文献报道,早期康复活动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缩短住院日,提高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参照国内外经验,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收治无并发症的AMI患者30例,根据个体化原则,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AMI的诊断,按WHO标准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而确定,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4~68岁,平均53.6岁,梗死部位:前壁8例,下壁6例,前壁+前间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后壁3例,前壁+下壁2例,广泛前壁+下壁1例,高侧壁1例,陈旧下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陈旧前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

1.2 康复活动程序及监护指征

1.2.1 康复活动程序本组病例均在采取吸氧、止痛、扩冠、扩容、溶栓、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按1∶1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活动组(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活动程序见表1。

1.2.2 康复活动时监护指征①无胸痛及气短;②心率

2 结果

2.1 从表2可见,卧床时间<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Ⅰ级12例(80%),Ⅱ级2例(13.3%),Ⅲ级1例(6.6%);卧床时间>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Ⅱ级4例(26.6%),Ⅲ级6例(40%),Ⅳ级5例(33.3%),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心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 表3显示: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日为32.9 d,对照组为46.6 d,康复组比对照组提前13.7 d出院。

2.3 由表4可见:康复组4周恢复日常活动者12例(80%),而对照组只有1例恢复日常活动(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无1例发生血栓及室壁瘤,而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室壁瘤各1例。

3 讨论

3.1 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有报道卧床1周肌力收缩可减弱10%~15%。长期卧床病人开始活动后往往头昏眼花,心悸气促,四肢无力,需相当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体力状况。Saltin报道青年大学生严格卧床21 d后体力活动能力减少20%~25%,至少需进行3周的体力锻炼后才能恢复到卧床前的水平。Hyatt报道严格卧床7~10 d后,循环血量可减少700~800 ml。由于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增高及血流速度减慢易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长期卧床使肺活动受限,肺不扩张,通气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还使患者精神上受到很大压力,对疾病产生惊恐、焦虑、抑郁寡欢、悲观失望,而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3.2 早期康复活动可缩短住院日,缩短病程,节省医疗费用,降低致残率,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康复活动程序必须个体化,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状态而定,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增强其康复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本项目康复组病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都明显乐观,一扫以往AMI病人心事重重、恐惧忧虑的神态,对康复非常有利。康复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测和指导下进行,如遇暂停指征,应及时终止或减轻康复活动,以确保安全。

第9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患者老王,56岁,3个月前患脑梗死、右侧肢体瘫痪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希望能找到一种康复良方,帮助他改善生活质量。经检查,我发现老王的右侧肢体张力明显增加,上肢处于屈曲、痉挛状态,关节挛缩,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直,下肢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处于废用状态。再经仔细询问病史,我找到了原因:在中风后的2周内,老王一直躺在病床上“吊盐水”,觉得中风以后就是要多休息、少活动,一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康复锻炼,最终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

李先生正值壮年,经营着一家不小的外贸公司,平素忙于应酬,虽然身患高血压,但一直没有积极治疗。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一月多前,他在工作时突发脑出血,造成言语障碍和右侧肢体偏瘫。突如其来的疾病对李先生打击很大,他整日郁郁寡欢,认为“中风偏瘫康复无望”,不愿意面对现实、也不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幸好,家属及时将李先生转至中风康复经验丰富的医院,在专业康复师的鼓励下,李先生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张老太太2周前发生了脑梗死,左侧上肢无力。她的孙女是一名护士,知道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便不断提醒和鼓励老人多锻炼。不料,老太太急于求成,肢体活动过度,把肩关节拉伤了。

医生的话:据统计,70%~80%的中风病人遗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过去,人们总认为康复是“后疗法”,是针对各种后遗留的治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康复应当从疾病发生之时即开始,康复必须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中风病人而言,康复治疗一定要早,还要科学,既不能不锻炼,也不能盲目锻炼。一般地说,中风康复应当遵循以下6大“纪律”。

纪律一:越早越好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应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小时内即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病人应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最佳康复效果。资料显示:中风病人在起病后的头3个月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最大。因此,中风起病后的3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期”。当然,康复医疗应持续更长时间,以防功能减退。

纪律二:贵在坚持

中风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想要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康复治疗应与药物治疗齐头并进。在中风急性期,康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在中风康复期,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主动运动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康复治疗应全面。除运动康复外,病人的言语、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医生应密切观察中风病人有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纪律三:循序渐进

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强调循序渐进。在中风急性期,家人应特别注意中风病人瘫痪肢体的摆放位置,如上肢应呈“敬礼位”(肩关节外展50°、内旋15°度,使肘关节和胸部持平,拇指指向鼻子),下肢宜呈“三屈位”(髋关节、膝关节伸直略屈曲,足背屈与小腿成90°),以免人为造成肢体畸形。同时,病人还可在家人的帮助下做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向前平举,身体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若每个位置能坚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在床边坐起)、床―轮椅转移训练,以及坐-站立训练等。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病人在起病以后,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才能自己行走。很多病人急于求成,结果造成了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如划圈步态、拖拉步态、挎篮手、膝部过伸等。

纪律四:拒绝废用综合征

中风后常见的“废用综合征”症状包括: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废用性骨萎缩、心肺功能减退等。在中风后的不同时期,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办法各有不同。急性期的主要任务是交换、关节被动活动和早期坐位训练。恢复期的主要任务是限制每日卧床时间,早期起立、步行。慢性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如站立、行走、上下楼、参加社区活动等。

纪律五:避免过用/误用综合征

“过用综合征”是指病人急于求成,运动量、次数及强度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结果造成全身性疲劳,甚至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如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等。“误用综合征”是指由于康复方法错误而引起的继发损害,如过早进行步行训练导致膝反张及划圈步态。一般地说,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康复方法,就能避免过用和误用问题。

纪律六:重视其他功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