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44-02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 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网络自主学习的培养在中国传统说教式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中,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但同时又没了依靠。少了竞争,这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考验,同时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考验。
关键词:网络资源 历史教学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网络资源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并能跨越时空进行动态交互和资源共享, 这些是传统历史教学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因此,中学的历史教学也离不开网络资源。
一、网络资源特点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联系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网络资源的以下特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由于其本身过去性的学科特点,主要依靠教师的描述来进行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容易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困难。现在可以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下载用于教学和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性、更加灵活。
2.开放性和共享性
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两者互为联系。开放性是网络共享性的前提,如果没有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共享性就无从谈起;没有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网络教学的巨大优势也就不复存在。网络信息资源为中学教学和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库。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共享别的优秀教师的经验,了解目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从而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检索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性
网络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拥有一台电脑,就能自由检索,随时浏览与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和上网费用的降低,检索网络教育资源的成本也将越来越低。这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4.虚拟现实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对历史学习特别有帮助,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对它的某些方面只能依靠个人的想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它可以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上天入地,古往今来,学生都可以感知与体验,这是电视录像媒体和实物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促使教学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网络资源,可以将历史教学信息以图片、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的形式多元化地呈现出来,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提高广大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宏观化、具体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掌握。
2.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网络环境给了学生更大的自,把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思考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在教师的限定范围内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个人学习的进程和内容。
3.实现真正意义的终生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解决了传统的因工学矛盾导致无法进入教室参加培训的状况,解决了专家学者因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损耗,无法参与培训全过程问题。这种模式有助于建立终生学习的教育保障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的终生学习。
4.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城市及乡村教师可以共享统一的教学资源,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共同的进步。它更有利于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教育理念、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差距。
关键词:独立学院;优质网络教育资源;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37-03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人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日趋国际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担负金融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正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创新化。而将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引入高校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弥补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一、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网络教育资源主要指网络资源中与教和学相关的部分,它不同于书籍、报刊杂志等以物质为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以网络为媒介,获取学习所需要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现实中,自2003年我国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名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为主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如北京大学的《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金融》等。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民办机制成立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能够独立招生和授予学位证书,它是集普通高校的智力优势和民办高校的灵活办学机制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目前我国的独立院校已超过三百所,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较差、自控力较弱的特点,而以名校精品课程为主的优质网络资源理论性强、知识深度高,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对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相关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搜集与整合,同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内容的自我设计与建设所形成的适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
二、独立学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金融学专业为例
1.从教师授课视角来看
一直以来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都存在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如史焕平,廖继胜(2006年)提到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相对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和金融形势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林晓婵、陈丽燕等(2010年)指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队伍规模和素质有待提高,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且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本文认为现阶段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如下两个:
(1)理论知识滞后,且教材内容有限。
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安排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股票、债券、外汇、基金、期货、期权投资,信托租赁,保险,金融投资项目评估,国际金融等,覆盖面广,各门专业课程所需的教学内容不同,知识领域跨度较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有较高要求。由于独立学院多由公办高校二级学院改变而来,成立之初,大部分教师来自母体学校,除在独立学院承担教学工作外,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母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近年来,独立学院不断发展自己的师资力量,鉴于时间较短,学校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特点,聘任的老师大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系统,缺乏教学经验,面对独立学院的特殊学生群体,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2)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成为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建设,加上借鉴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和大量教学资源投入,已经具备培养金融人才的基础性教育环境。但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迫切需求。
除此之外,金融行业薪资较高,独立学院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使得高水平高学历的金融人才放弃职场来校工作。金融学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
2.从学生学习视角来看
(1)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二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一本、二本学生存在差距,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2)自我要求高,自我控制能力弱,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监督。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也很高,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有更高的渴求。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利用网络资源情况的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的学习不足以满足他们需要。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身子女, 学生的个性突出,生活中自由散漫,学习上自律性差。当问到“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一门专业课,你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障碍时什么”,74%的学生选择自觉性差这一项。较高的自我要求及较差的自控能力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独立学院的老师付出更多精力来引导和监督学生。
三、独立学院学生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分析――以金融学专业为例
高等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李淑玲(2011年)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 改善了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层次, 把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目标, 依据学习者个人的学习习惯和特点,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生成相应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就金融学专业而言,金融业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使得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局限于掌握金融基础知识,了解本国金融市场,而是要培养综合型、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迫切要求。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借助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过程,全面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1.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声、影俱全的特色,将优质网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会使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趣味性增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资源的利用使得教学手段趋向于多方位、多层次,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1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根据统计如图1所示,近40%的学生一周上网20个小时以上,学生课余时间经常使用网络, 这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但是从图2、图3中发现学生利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以及网购,很少用于学习,通过网络学习的经历较少,学生不知该如何寻找和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指引,通过课堂上引用优质资源,课后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善用优质网络资源。
2.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理论知识始终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这对以传授基本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将学习需求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并能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网络资源具有的动态化特点,有效解决了教材理论过于陈旧的问题,它的利用扩大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同时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靠记笔记、背书等方式在教师讲授范围内接收、消化课程内容,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探寻金融知识和市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3.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的问题
金融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金融机构更愿意接受业务熟练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独立学院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或由于教师水平所限,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不具实际意义。在引入网络资源后,金融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资源了解银行业务流程,熟悉各种商业票据,学习账务处理,了解证券交易过程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并通过模拟软件进行证券投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在模拟交易过程中,累积经验,培养自身分析和投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从业能力。从这一点来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在实践教学层面上,促进了创新型、实践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4.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却基本相同,很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信息进行了高效率、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通常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验实践、例题习题解析、文献资料、见问题、试卷、媒体素材等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学习,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结束语
优质教育网络资源是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延伸,它在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倡导教学模式多元化、提升学科课程建设、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教育是未来高校教育甚至全民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44-47.
[2]方少勇,张延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8):85-87.
[3]林晓婵,陈丽燕,李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142-143.
[4]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关键词】特点;质量;思考;有利因素;不利弊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试说“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
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
1.1函授教育:函授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2广播电视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1.3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
1.3.1远程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
1.3.2远程教育模式的管道(渠道):远程教育模式的管道(渠道)就是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
1.3.3远程教育的采取方式:远程教育的采取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2.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有利因素
2.1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学员)在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中与教师和同学是不能够在一起的、是没有教室和课堂氛围的、是学生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进行学习的,具有零乱、分散和不能够互相在一起讨论和勉励的。
2.2远程教育教学的有利因素
2.2.1能够减轻求学过程中的资金压力:由于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的学生不会像“正规大学”的学生那样每天在学校住宿、就餐和听讲,就会减少很多的经济支出,可以通过勤俭节约达到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取得专业文凭,实现教学(或者工作)求知两不误;
2.2.2能够获得平等的求学和就业机会:尽管在远程教育教学中求学的学生不能够拥有在校大学生的清闲、荣耀和面对讲师教授,但是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获得与在校大学生同样的知识和文凭,享受国家同样的“文凭待遇”,从而达到“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愿望”。
2.2.3能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动力: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学生,没有上下课时间、没有教师督促、没有同学干扰,更多时候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程,自然而然形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有在很短时间里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强烈愿望,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2.2.4能够通过媒体学习熟练网络运用:因为,远程教育教学是提高网络传递课程的,首当其冲必须学会运用网络工具(电脑),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文化工具”,对于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本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5能够实现“低学历”获得“高文凭”:在“正规大学”学习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和高出的分数线才能够进入学校,而参加h程教育教学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报考高中起点本科(专科)须具有普通高中、中专或师范、技校、职高等国民教育系统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历”,条件比较低、政策比较活,是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合格标准的文化水平的,对于获得知识和提高学历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远程教育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广泛性,同时也是一个弊端,远程教育的对象“广泛”,没有个别性的针对,只是对于一个群体的关注,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情景性教学,也忽视了教学之中的感情因素,是一种“流水线”形式的;尽管远程教育可以通过屏幕“面对面”交流,但是缺乏情景和感情的交流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远程教育教学不管未来网络信息如何发展,都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也不是一种主流的、有效的学习、教学和管理的途径;话又说回来,社会的发展还不能失去远程教育,诚然这是一种补充教育资源缺乏的途径。
3.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不利弊端
3.1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又是“超常规”的发展,因此上存在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和不利弊端;远程教育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3.2远程教育教学的不利弊端。
3.2.1 与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于从课堂教学走出来的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没有完全“远程教育化”;
3.2.2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完全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光盘)授课的模式,这种远程教育教学的改变不能及时改变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教学的及时“适应”;
3.2.3远程教育教学的完全分离教学实际上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网络教育教学,而是属于网络自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远程教育教学的“宽进严出”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弊端,“宽进”教师招生条件宽大,“严出”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够保证“学历文凭”的“含金量”,尽管严格的考试方式也不能与“在校学生”的考试同日而语。
网络资源;法律教学;中职
1.网络资源的利弊
随着网络信息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及获取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网络得以快速流动,人们可通过网络方便快捷灵活并高效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实现信息、视野及社交的扩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人们网络参与度的提高,网络占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消费观念及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到人们的人们日常思想行为中,加之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学习压力轻,行为偏差较多,认知力和自控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网络文化影响并冲击着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不加以合理地引导,使网络让青少年更加健康成长服务,中职学生很容易被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化所困,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网恋、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等,导致学生出现网络成瘾、道德感弱化、思想混乱、责任感下降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其日后成长。
2.中职法律教学的意义
中职学生年龄段在15~18岁之间,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控能力不足,情绪容易失控,且多数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不佳,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久而久之造就他们自卑抑郁的心理,容易表现出怪异、反抗等过激行为,诸如逃课、打架斗殴等,如不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这些中职学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不良风气及网络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的中职学生犯罪呈上升增长的趋势,可见在中职学校开设法律教学课程,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及其正义、公平、平等的意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他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进而深化中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及其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3.如何使网络资源服务于法律教学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走入校园,以其强大的信息容量,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生动形式,人机互动的交流模式给法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给予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将网络资源与法律学科的整合,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法制思维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并适当给予启发和引导,加强学生正面舆论宣传引导,提高法律意识,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法律知识。例如,开创法制宣传栏,要求学生轮流运用网络资源查询法律条文及相关案例,运用多媒体定期给学生播放法制专题节目,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法律教学功效,利用网络优势倡导优秀的文化价值取向,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网络行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自觉浏览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网站,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让学生明确网络真实价值所在,培养他们获取法律信息的能力,在法律资源共享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模拟真实的法制情景,将书本上缺失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使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述的内容及学生因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处理,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毛塞顿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符合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视听、录像资料案例,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增加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提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求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寻找各种合理的法律解决,吸引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款、法律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快速掌握抽象的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案例的能力,达到诠释法律理论、加强法制教育的目的。
再次,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判例,并作为教学资料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判断,并在课前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参考文献目录,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资源主动查找更多的相关判例,尽可能全面阅读和比较分析,准确理解相关法律判例的精神,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让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对判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由此发现和理解判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获取法律知识的过程,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借助诸如各种教育网站、多媒体学习系统等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充分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可通过网络论坛等形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将自己的结论设计成“帖子”在网络论坛,学生可以不断地点击、发帖,并相互讨论,师生之间进行网络精神对话,以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甚至完成部分作业,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现代教育;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正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现代教育技术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再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他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学习知识面窄,思维不够开阔等弊端。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互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了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能充分利用它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将计算机的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比以前的电视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而且还可以实时反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之上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学生在教学仅仅只是以一个被动接受者参与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同时结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改革者。
2.2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知识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因此在信息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还应该采用开放教学及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逐渐建立并完善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以及因特网为特征的网络教学模式,并将之有效的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通过教学网络,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以及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至主服务器,然后学生可以上网浏览自己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必要时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程序,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同时,学校网络与因特网连接后,学校还可以和外校进行合作教学,实现远程多媒体教学,这不但实现了学生和本校的教师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目标,学生还能和外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学校的资金,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能,合作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出各个学校的优势资源,做到各取所需,补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3、现代教育技术的利弊
3.1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3.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的图、文、声、像手段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1.2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及教学资源,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及承载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容量。
3.1.3促进师生间的交互,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性的学习。若遇到较难的问题还可以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2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误区
3.2.1为技术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传统“板书”内容搬上了大屏幕,而在黑板上的板书基本上为零,仅仅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了一个较为先进的板书工具罢了,对实际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关键词】学校教育,手机进校,利弊关系,疏导方法
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闪亮登场,其发展、普及的势头锐不可挡。如今,中学校园里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一现象谈谈我的观点。
1.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有利方面
1.1 便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还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和关心。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有很多是留守孩子,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在校需要买学习和生活用品,都要手机联系家长寄钱寄物。同时家长也要用手机来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1.2 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把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利用手机上网功能查阅学习资料,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和查询多种知识,手机还可以当字典、词典,学习汉语、英语的好助手,手机小巧便于携带,又集多种功能一身,只要善于使用、合理使用,其利必然大于弊。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3 可以调节心情。心情是学习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以在平时学习比较紧张的时候,通过手机听听音乐,调节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上网玩一些益智游戏,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但必须要控制好时间,合理使用。
1.4 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求助。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学生带手机,方便他们在校内、外发生问题时能及时向老师反映,让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防止事态的进地步发展。
2.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不利方面
2.1 扰乱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大部分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玩游戏,不可自拔。上课时经常利用手机和耳机偷听音乐,不听老师讲课也不参加问题的讨论,严重影响了学习。我们班就有几位同学在上课时把手机放在裤袋里,把耳塞从衣服里面引出来再塞进耳朵里,然后把课本竖起来挡住了老师的视线,就听起了音乐。如果你不注意观察,真是很难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玩起了网络游戏,老师上课讲什么,一概不知。有的在课堂上QQ聊天,在课堂上,时不时会听到收到聊天信息的嘀嘀声。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其它同学的学习心情。以上的行为,扰乱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2.2 影响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中学生才十多岁,正是身体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需要足够的营养,充分的锻炼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学习。可是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时,在老师的监管下,不敢轻易地玩手机。但在午、晚休时间,班主任以及值周老师一走,他们就开始玩了起来,有的在听歌,有的在玩网络游戏,有的是独自一人,有的是三五成群,一起玩,午休不睡,有的甚至晚休也没睡。
(1)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曾有专家进行实验,把24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让一组学生一夜不睡眠,另一组正常睡眠,测验结果证明:没有睡眠组学生的测验成绩大大低于正常睡眠组学生的成绩。由此,科研人员认为,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2)长期的睡眠不足,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科学证明:中学生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和一种激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3)长期的睡眠不足还会导致疾病发生。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
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同时影响了学习。
2.3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手机进入校园,学生会用手机上网。
(1)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而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在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2)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识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同时,由于过度崇拜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妨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确立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此为乐。网络交友是在虚拟情境下进行的,并非面对面交往,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促使学生产生攀比之风。许多学生喜欢攀比,看谁的手机功能多,款式新,价位高,网速快,声音好。这样,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会骗家长或亲戚朋友,有的甚至偷盗同学的钱来满足自己买手机的欲望,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3.正确对待手机进入校园的利弊关系
手机进入校园来势凶猛,但我们老师也没必要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3.1 规定手机的使用细则,严禁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2 凡是带手机入校园后影响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生活的,学予以保管,直到期末才给领回。
3.3 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要耐心、细致的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更好的为学习、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21世纪前十年 《大学语文》课程 教学方法 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从定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的得失。
一、多种视角关注下的教学方法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探讨了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与认可。
(一)新理论角度下的新方法
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理解,并自觉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体现出创新思维,既表现老师的教法中运用新的理念,又包括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大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微》。
2.体验派理念的提出。有些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如陈建华、陶贞安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指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是生命化、人本化、民主化、整体化、熏陶化。此类文章还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等。
3.大语文理念。于卉芹、曹雪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中指出: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充分了解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使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文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使我们不但了解现在,了解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此类文章还有《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等。
其他还有博雅教育理念,此类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如在《基于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博雅教育的具体方法: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拓展和延伸教学领域,对网络博客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如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杨建成提出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教师角色。
(二)新时代带来的新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大众化,多媒体的普及化,势必对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如:杨春艳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好处是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容量;弊端是喧宾夺主,剥夺想象力,难以因材施教。栗亮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适时、适体原则。有的研究者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冲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如《对网络语境下语文审美特性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两篇文章。
刘雪梅在《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互动,因而催生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步骤。
(三)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工作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中,白葵阳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再如《滇西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通过调查学生,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课堂上希望注重探讨,加强互动,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伍桂榕在《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一文中对不同研究性学习类型进行研究,包括:(1)专题式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2)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3)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4)角色扮演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网络教学;民法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1“民法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提出
笔者从事“民法学”一线教学工作二十余载,亲眼目睹了互联网科技对于专业课程教学、学习的深刻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校园局域网更是为学生的课业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从计算机终端发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高端科技不但带来丰富信息与诸多便利,也更加能迎合高校学生年龄层面人群的需求。然而高校的网络环境教学还未得到普及,以传统方式教授“民法学”课程,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掌握民法学科复杂多样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单纯单方面地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因为缺少师生间的互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环境下,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和教师、学生对科技的熟练掌握与浓厚兴趣,新型网络“民法学”教学势在必行。
2网络环境下“民法学”教学改革内容
2.1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也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以“主导—主体”式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传统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
2.2转化教师角色———“从教师到教练”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授课,而是制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方案,创建课程资源平台。
2.3转变学生学习模式———“从独立到协作”
根据网络的特点,探索多种学习模式。例如“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开设“网上模拟法庭”等。
2.4优化课程体系———由章节到网络模块
将“民法学”课程按照总论、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侵权责任等分模块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并将各模块教学资源放置在不同的“网络空间”。模拟欧美法系国家利用案例引出知识点的方法,在案例中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采用“情境———探究”式的问诊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善教”中“乐学”。
2.5利用网络资源———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意义的“教材”将全面电子化,知识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流动,教学内容将变更为具有“丰富性”和“时效性”的网络资源,建立“民法学”教学资料库。完善民法学教学大纲,开发和建立电子教案、习题库、参考文献库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的地点学习知识。将网络中相关学习资料及最新前沿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提供相关网址和关键词,供学生查阅和阅读。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网络检索的习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6构建新型教学手段———“从讲授到协同”
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注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和学生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民法学”不同网络模块,在不同的“网络空间”(“聊天室”)交互式学习、教师学生共同作用;交互性指导、协同学习。
3“民法学”网络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2014年10~12月沈阳工业大学对“民法学”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实行网络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经过两个月来的具体实践,我们发现了“民法学”网络课程的如下优势。首先,与单纯教师作为课堂权威,作为传授知识的来源相比,实时性的网络环境教学可以实现“主导———主体”式的教育学。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实时互动,相互激励,交换信息与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缺口,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线上学习的乐趣,克服了无聊、乏味,也得到了个性化的知识脉络。其次,网络民法课堂转化了教师的角色,使其成为学生个性化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其主要任务转变为创建知识网络平台,得以针对自身条件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包”,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显示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学生本人也可以实时参与到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方案制定中来,推荐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或提出质疑的专业问题,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将“民法学”的课程体系优化,由传统的章节目转化为网络模块,放置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采取“情境—探究”的问诊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答疑解惑,同时组织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定制出适合自己的包含以数个模块为主、其他模块为辅的学习方案,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为将来从事的具体法律方向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凡事总有两面,随着该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应用,也难以避免地暴露出来问题,出现许多预料之外的情况。比如,随着加入网络民法课堂各模块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一到两名教师难以应对学生的诸多提问,学生等待时间过长,错过了记忆的最佳时期,兴趣和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同时也是互联网环境下,虚拟非现实世界的共同问题,就是空间的交隔导致监管的困难,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难以监管,从而导致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难以认知,导致互动困难等问题;以及在教师的工作评价方面,异于传统的课时计算,网络授课的工作大多集中在教师课前备课,划分学科模块,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工作量难以计算,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对于“民法学”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也相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教师数量有限,未能及时回答所有学生问题的情况,可以选择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其他教师作为助理教师,根据各位老师教学和闲暇时间的分布,安排学生答疑。针对相似性或重复性问题,也可由作答相对较好的同学辅导其他有疑问的同学,充当“临时助教”。同时大家将各自的答案分享出来,百花齐放,各取所长,再由老师简单点评总结。关于学生的课业监管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渠道的方式,利用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即时监管和提醒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业人才,设计开发校园网或专业课程学习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同时应当在在线学习系统中植入等级或奖励等鼓励机制,以提高学生循序渐进式的学习热度。至于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也应当结合其备课情况、辅导学生情况、定制个性方案情况等诸多因素尽快制定出完善的计算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相应程序代码写进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快速、直接、便捷地计算出教师们的工作量。
4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民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网络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一命题已经得到了教育学者的广泛认同。网络小学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变化,同时在实践中也难以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在发扬其完整性、灵活性等诸多优势的同时,必须针对多样化的及时答疑、课业监督、教师工作量考核等问题制定出配套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网络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秀朝.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方案探讨———基于民法学课程网络教学改革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