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经济学理论范文

能源经济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经济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经济学理论

第1篇:能源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快题设计 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09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N Dedong, ZHENG Yihong, LI Zhuo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Chuzhou, Anhui 233100)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apacity needs fast design, fast design on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are discussed, put forward specific ways to improve the guiding for fast design and test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quick question design; ability; approach

近年恚快题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考核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的常用手段,考取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等都需要经历快题设计考试。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快题设计越来越成为衡量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快题设计不仅是设计师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业务素质,而且还是体现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风景园林专业所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相关学科较多,知识面跨度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入学时基本都没有美术基础,因此在手绘表现、快题设计方面是个弱点,本文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对如何提升风景园林专业快题设计能力展开探讨。

1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的特点

快题设计主要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景观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快题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能力。与平时课程作业相比,快题设计的成果表达更概括,更整体,设计意图表达清晰,目标表达明确。从命题的类型来看,主要涉及公园、广场、庭园、居住区绿地、校园、街头绿地、主题性场地,一般以中小规模为主,深度以概念性方案为主。①与平时课程作业相比,快题设计过程往往缩减为3-6个小时,平时课程作业设计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有1-2次方案草图修改,此外还有老师的指导,而在快题设计过中就没有这些过程,从方案构思到方案草图,最后直接成图,缺少了中间修改与指导的环节。快题设计的核心是设计的内容本身,快题的表现是为设计主题服务的,现在有些手绘过于强调表现效果而忽视了设计内容本身,这是不可取的。

2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的能力需求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快速,二是准确,三是完整。只有达到这几点要求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快题设计对应试者的设计思维能力、手绘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均较高。思维清晰、表现得体,快速完成方案是快题考试的关键,故快题设计是对设计者综合设计能力的考查。风景园林快题考试一般在3-6小时之间,整个过程偏重把日常积累的知识、能力综合表达出来。提交的成果主要包括总平面图、剖立面图、重要节点详图、鸟瞰图或节点透视图以及分析图和设计说明等,所有图纸及文字说明都要规范排版。平时应多积累相关设计素材,快题设计时才有相应的素材作为激发点和参照物。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风景园林快速设计课程,因此很多在校生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对快题考试本身的认识也不多。

快题设计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手绘能力,能将想到的内容快速准确地绘制在图纸上,这个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课余时间也要不断刻苦练习,这一训练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与之相关的课程如美术课程、构成设计课程和设计初步课程,都会安排一定的内容进行练习,关键是要持续不间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快题设计的要求。 近几年,一些院校考研时要求不上色,只用墨线表现设计内容,实际上是对应试者的手绘能力要求又提高了。

良好的专业素养也是快题应试者必须具备的,快题设计归根到底考查的是应试者的专业基本功,也即专业素养,从快题设计成果中能够直观地看出一名应试者专业素养程度,包括他对设计的准确解读,对整体效果的准确把握,图面效果美观,图纸排版规范,字体书写工整,表现内容主次分明,线条与色彩运用熟练等。

敏捷的设计思维对快题设计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应试者快速理清设计思路、快速构思设计方案,设计者要在短时间内构思一个合理完整的方案并且还需要准确表现出来,同时还要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或巧妙的构思,这种设计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在应试者平时的积累和大量的设计练习基础之上的。

3 提升快题设计能力的途径

3.1 加强基础素质培养

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做好快题设计十分重要,绘图的基础素质要从线条、形体、光影、用色等方面入手,这些素质的提高建立在低年级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②没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素质就达不到快题设计的要求,也不可能设计出好的快题设计,可以说专业基础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快题设计的成败。如钢笔线条的熟练表现就需要不间断的长时间练习,还有运用马克笔、彩铅、水彩等色彩搭配表现能力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2 增强临场应变能力

快速设计的准备方法与知识类科目有所不同,首先它不能只靠对知识的牢记,而是必须通过若干设计实践的练习,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设计矛盾的能力。③在快题设计时,由于场地边界的不规则、地形高差变化大、周边环境复杂,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学生对于这种题目不适应,不知道怎样进行设计,还有些同学盲目照搬他人的作品,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场地环境特点不同,设计的形式与要求也不一样。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中,应多让学生接触各类真实案例和设计项目,提升作业图纸设计难度,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快题设计形式进行考核,切实增强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3.3 合理分配设计时间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需要绘制的图纸类型较多,一般包括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或鸟瞰图、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等,表现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快题设计过程中时间分配不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方案构思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其他图纸的绘制时间紧张,最终没有完成图纸表现,影响整体效果。平时应多进行快速设计的练习与指导,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同时将图纸类型及所占分值比重详细讲述,在进行快题设计时使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

3.4 详细解读任务书

没有充分、仔细地研究设计任务书,特别是对规划场地的分析不够详细,导致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存在衔接问题,这在很多快题设计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好的方案一定是建立在对设计任务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以及应对措施。要清楚快题设计不是考激情创造的,是考查应试者理性的合理的决策。设计任务书就好比快题设计指南,特别是任务书与方案之间的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只有详细分析任务书的内容、要求、地形图,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才能设计出相对合理的方案。

3.5 熟练掌握设计规范

学生在快题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图纸绘制等方面还不够熟练,相关规范掌握不扎实,在绘图的时候没有按照规范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对设计规范的讲解,并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进行运用,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一些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避免在快题设计中出现明显的问题。比如在方案设计阶段最重要的是结构,功能分区是一定要遵守的。还有像设计说明不要不分段落的写一大堆,要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三句话。可以写得快一点,但一定要写清楚整齐。标题不要写得太潦草,最好一笔一划写成规规矩矩的方块字,可以用铅笔打好格(4cm?cm),写在格里,这样看起来很规范,也能很好地体现设计者扎实的专业基础。

3.6 强化快速绘图能力

由于快题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快速方案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具有快速的绘图能力。绘图速度的提升关键是要求学生线条基本功要扎实,具备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力,能够将快速构思的内容绘制在图纸上,这就需要多临摹、多练习,另外,平时也要多积累一些设计素材,多进行写生训练,快题设计时才能快速构思出方案,进而提高绘图效率。

3.7 提高设计思维能力

在练习时一是要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练习。二是同一个项目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设计形式,反复推敲,不断调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广泛积累设计素材,平时看似用不到的内容在快题设计就可能用到。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增加这种练习,每一门设计课程都可以拿出一次实验课作为快题设计练习,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3.8 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快题设计涉及到文字表达的主要有两处,一是文字标注,要求表达清晰准确,不能产生歧义。二是设计说明,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逻辑连贯,主题明确。虽然要写的文字不多,但质量要求高,需要应试者有较强的文字表达、概况能力。总之,就是要求语言要凝练,表述要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简要介绍方案、实习分组汇报方案、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训练。

4 结束语

通过快题设计成果基本可以判断出设计者的专业水平,除了对方案内容的要求外,图面排版是否规范、色彩搭配是否协调、线条表现是否流畅等都是评价整个设计的要素。因此,好的快题设计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方案内容合理,图纸排版得当,色彩搭配协调,线条自然流畅等几个方面。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应着重培养与锻炼学生快速构思设计方案的能力、图纸排版能力。多进行快题设计的实训与临摹练习,熟练掌握快速表达设计方案的技巧。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的数量及难度,通过课程作业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设计、快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也应多增加一些真实案例的讲解,包括从方案构思、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设计流程,增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X2015020);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X2015059)

注释

① 徐振,韩凌云.风景园林快题设计与表现[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第2篇:能源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课程 教材选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1]。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1.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是在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边缘性

环境经济学研究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所以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1.2应用性

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并使这种效应转化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1.3阶级性

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所以环境经济学也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要求。

1.4科学性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也可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5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涉及人、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从效率、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等角度来分析、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也都纷纷设置了环境经济学学科专业,或开设了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课程。随着人们对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以环境经济学为内容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这些变化的一部分反映就是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和教材日益增多。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和质量的首要前提,在选择环境经济学教材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难易度要适中,考虑到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从教材内容、练习题方面注意深浅程度,使环境经济学教学内容既不超出学生的现有经济学基础,又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2)由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所选教材首先必须较新,书中所选案例也需新颖、贴近实际;其次教材内容必须权威,尽量选择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础内容的同时,又可以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还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并为己所用。

李克国教授主编的《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不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书中内容体系的安排也较为合理,既可以保证以通俗、准确的方式把《环境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又可以将它应用到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实践中。该书既有系统的理论经济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导性,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材。另外,在《环境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首先介绍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浅析

考虑到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在进行《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保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环保意识,进而理解和支持政府在环保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积极投身到环保工作中去。

3.1《环境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学生的一些教学反馈中发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理解不深,在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时无法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如的分析进而予以解决。我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即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也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进而被广泛应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3]。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环境经济学》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的发展是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同步的,因此只有选择“与时俱进”、典型、真实的环境经济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方向一致。例如在“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章节中,其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授。“机会成本法”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作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因此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相应获得效益的机会。采用其它方案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尤其是当某些资源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该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地评估出资源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理解相对较简单,但如果对该重要方法的讲授只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是不够的,面对实际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很难进行相关分析。如果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首先将“机会成本法”的定义进行凝练――“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并指出,利用“机会成本法”来衡量一种资源的价值时,该资源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种属性:(1)资源必须有多种用途;(2)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例1:资源M有A、B、C三种使用方案。且A、B、C三种利用方案,所获效益分别为1000元、2000元、3000元。利用“机会成本法”来分析的具体步骤为:若选A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3000元;若选B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也是3000元;若选C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2000元。综合以上分析最后的选择结果就是选择C方案。这个案例较为简单,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讲授完毕后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供同学练习,考查同学是否已掌握。例2:一个美国学生申请了三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学费$50?郯000,没有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60?郯000;第二所大学学费$30?郯000,$1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40?郯000;第三所大学学费$20?郯000,$2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15.000。问最后该同学应选哪所学校?该练习题就较上一个案例更深一步,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通过计算可知,进入第一所学校的收益:$60?郯000 - 50?郯000 = $10?郯000;进入第二所学校的收益:$40?郯000 + $10?郯000 - $30?郯000 = $20?郯000;进入第三所学校的收益:$15?郯000 + $20?郯000 - $20?郯000 = $15?郯000。因此选第一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选第二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15?郯000;选第三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通过以上两个由浅入深的案例讲授,我发现,学生确实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机会成本法”,也对“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的理解更深一层次。通过课后作业和后续的考试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该方法。

3.2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经济科学。我国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和科研都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而较少涉及《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徐大伟等[4]认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在结合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经济分析测算、环境政策模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理论应用性研究内容,并提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四个主要模块:(1)环境经济建模与动态分析研究;(2)环境统计、计量与核算研究;(3)生态环境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4)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一系列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协调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所需的应用技能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大《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4.结语

《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提高《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7-10.

[2]李克国.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第3篇:能源经济学理论范文

内容摘要 本文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创建并论证了由草木、禽鸟和细菌组成的食物链及其微观和宏现经济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当前由H5N1类型病毒传染引起的禽鸟死亡现象可知:第一,具有双向前级让渡(级中投入)交换优势的自然市场短暂性的失去了平衡;第二,超级“自然王国”已经为全部生物种群按其信息与其适应性作出了持续性反应,以克服负面冲击;第三,生物种群的进化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自然经济体系;食物链

作者简介:赫尔穆特・迈尔,男,德国柏林经济学院,教授,柏林D―10825

一、引 言

早在前古典时代,所谓的重农主义者魁奈(FrancoisQuesnay,16N―1774)于18世纪创立了自然经济学说(理论关键是:经济的循环如同血液循环),从而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观察一个正在劳作的人,轻而易见,自然(即劳作之人)不可能与其行为(即他的工作)分离开,因为从这两个观察角度描述的是同一对象,如同我们观察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自然和经济的耦合同样被语言所链接,譬如“经济波动过热了(Overheating ofEconomic Fluctua-tim)”;“工作环境(Work Climate)”;“投资环境(Investment Climate)”等概念,便是明证。1988年成立的国际生态学学会(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Society)所研究的能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使自然科学合理运用于经济科学再一次被权威机构所确认。[1](74―77)尼古拉斯・乔治库―罗根(Nlcholas Georgescu―Roegen,1906-1994)的著作《熵律与经济学进展(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1971)》是此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反过来,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也同样是合情合理的,并不能消极地被理解为是经济学强权主义。

二、本文的研究基础

本文将“自然”和“经济”通盘考虑的基础是已形成轮廓并得到公认的“自然经济体系理论”。文中,我们以一个经济学者的眼光研究、分析自然现象,采用自然科学工具检验分析结果。在自然经济体系理论里,每一样商品和服务都赋有价格,并非像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的那样,只有稀缺的商品和服务才有价格。每一个自然生物,不仅被理论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利润方可赖以生存的企业。而每一种生物种群,不仅被理论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些行业或商团。它们互相(尽管是无意识地)在市场上提供自己特有的长处并用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它们既生产、储存最终产品――“特定活性单位生物量”,也为它们自己所需求和消费。因此,每一种生物种群必须对其作出支付并有支付资金的来源。作为货币等价物的支付工具,能量(物能、热能、电能、势能等不同的能量种类如同货币,具有可兑换性和可转换性)被辨识了出来。[2](29―32)利用自然现象“黄昏时鹿群在森林草地上吃草”作为典型案例,由草(商品)的存在所证实的食物市场(即草地)上的需求方――鹿群,因“吃”这个行为将其能量转换(如同货币转换)给了市场供应方――青草。这一对应关系为我们在此案例中成功地发现存在所谓的“双重市场(DualMarket)”,也容许我们对任一自然现象做出“双重解释(DualInterpretation)”,那就是,在此案例中,草种也正等待着被(鹿群)运撤四方,从而同时揭示了作为市场参与方的青草的经济利益所在。[3](38―41)此利益并不被某些观察者所看见,他们看到的只是青草被吃掉(或被消灭)了。

在自然经济体系中,太阳是独立自主运转的中央银行,所有生物种群则各掌一家银行,因而都有能力进行(货币)能量转换。这个“自然王国”是由太阳、连带大气层的地球以及各类行星所组成的,其居民便是成千上万种生物。它们都遵从着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自然规律。“自然王国”(直接或间接地)从太阳,也从居民税收获得的能量来资助自身的活动(所谓从居民税收获得的能量,是指所有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热能,即货币的转移)。与之相反,得到国家补贴就是所有生物在环境中得到的能量(热能转移)。对自然经济体系与人类经济体系的社会经济终极目标、重大指数、货币力量和浪费问题等方面的粗略比较中可知,自然经济体系更有优越性,也更具威力。这是因为:(1)自然经济体系的目标更好,它是生命守恒而不仅是人类权利的维护;(2)自然经济体系的货币等价物――能量所代表的是实体价值,而不是只被人类社会自己指定和接受,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什么也不是,其价值必须由人类自己给予保护和担保的纸币;(3)自然经济体系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及其影响都处于自然循环,没有浪费,且循环周期长。

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建房、修路等)在自然环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对自然环境改变和毁损,这可以用统计数据给予量度。但能理解的事实是,更加优越的自然经济体系将至少在同等程度上对人类社会产生持续的反作用(不同的生物种群也是如此反应)。尤其是自然经济体系的终极目标和法则被破坏的时候。据自然经济体系理论的解释,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拥挤、贫穷、失业,以及气候改变等自然现象是超级自然经济体系对人类经济体系持续反作用的结果。

三、对食物链的经济学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分析

把包括植物、禽鸟和病毒的食物链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我们必先确认一个可以被认识、涵盖了双重市场关系的交易市场。我们首先给食物链中由“植物”和“禽鸟”组成的双重市场下定义。外来之鸟飞来本地草场,为的是拾取食物(青草),因此可将本地草场定义为“食物(青草)市场”的所在地。青草这个生物种群如同“食品生产行业”,外来之鸟是市场的需求者而青草是市场的供应者。当我们参考“黄昏时鹿群在森林旁草地上吃草”这一典型案例寻找双重市场时,会发现存在一个鸟类作为市场供应者而青草作为市场需求者的“运输市场”。该市场上的“草种运输服务”让我们对“外来之鸟正在吃草”和“草种正被运往他方”的同一个现象有了重合解释。禽鸟种群和青草种群各自都用货币等价物――能量,互相支付各自所需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被吃掉,青草种群把自身的化学能量打捆成包地让渡给禽鸟种群;反之,后者通过自身的活动将运输能量让渡给了乘客――草种。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此双位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双重市场――“食品市场”和“运输市场”,可被看作为一个闭合的经济学模型。这个双重市场的平衡,只能出现在(有必要认为长期是这样)禽鸟种群与青草种群的相互支付在一段时间(一年)内处于中长期平衡。否则,这两个种群之一将因货币(能量)不足而退出市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定这两种生物种群在一定

时间内相互支付了90能量单位。

但要对食物链中禽鸟和病毒组成的双重市场下定义,就不那么容易了。病毒进出宿主细胞的目的,是利用宿主细胞核繁殖自己的单位生物量。病毒种群的利益是明显的。它们把鸟群作为了自己的“餐厅”、“旅馆”和“运载工具”。它们需要宿主细胞为它们预备食物,供它们生养繁殖。但它们怎样支付这些服务?此处的双重市场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人类经济社会中的运输设备(如飞机、轿车等),我们就能感受到禽鸟种群的利益(即双重市场)的存在。飞机和轿车不仅要随时保养,为了乘客的安全(还有其它原因),还需要定期由独立的专家对其进行技术检验。大家都知道,在德国,轿车每两年需技检一次。技检人员用擦刮制动系统,敲打刺探离合器等方法检测轿车。他们对老旧轿车特别注意,看是否已严重锈蚀,必要时还将它们报废,不得再使用于交通。以此,我们可以类推:病毒种群(不仅仅是禽流感病毒)就像是独立的“健康检查机构”。它们进入其它生物(不仅仅是禽鸟种群),检查它们的身体,尤其是它们的免疫系统是否健全,或是否有能力去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当代生物技术表明,这种检查服务完成于它们对宿主细胞的“攻击”。这可以比之为一场“军事演习”。染菌鸟的防疫系统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宿主细胞”不被病毒所“攻击”。一般来说,它们最终都能获得成功。所以,感染只是一个暂时的“生病”现象。在德国柏林的小学里,对“攻击”和“防卫”所作的词性解释是:“吞噬细胞”吃掉入侵病毒生成了“酸性细胞”。这一行为向身体发出了两个警报:(1)让活“细胞杀手”去战胜另一个病毒;(2)让“原生质细胞”生产出更能有效战胜病毒的“抗体”。通过这场“军事演习”,各种生物的免疫系统(不仅是鸟类的)训练了自己清除“细小但不能不重视”的缺点(恰如对轿车的技术检测)的能力,并因“害过病”,更新了自己的生物素质以适应更多的外部生存条件(即得到了深层次的教育)。病毒种群向禽鸟提供了这些服务,必由禽鸟予以支付,其支付形式便是禽鸟种群在向病毒种群提供“寄宿”、“繁殖”和“运输”服务的痛苦中失去的能量。与之相对应的支付是病毒种群在“攻击”的痛苦中失去的能量。由此,双重市场模型就被我们找到了。我们称之为“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市场。尽管毫无意识,但鸟类(以及其它生物种群)需要这些服务;尽管病毒种群(以及其它生物种群)对这些服务也毫无意识,但它们提供了这些服务。其“市场场地”处于禽鸟体内的宿主细胞。考虑到双重市场的不可分割性,借用新古典经济学,“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和“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又形成一个闭合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的平衡,只能出现在(长期也是这样)禽鸟种群对病毒种群的支付(其能量丧失)与病毒种群对禽鸟种群的支付(也是能量丧失)在一段时间(一年)内处于中长期平衡。这两个种群中的任一种也将因货币(能量)不足而退出市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定在一定时间内,这两个种群之间相互支付了10能量单位。

以上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作如下结论:包含青草植物、鸟类和病毒的食物链可以由两个市场及其各自对应的双重市场来描绘。第一对双重市场是“食物市场”和“运输市场”,青草“植物”和外来“鸟群”是市场的参与者,其场地在“牧草地”;第二对双重市场是“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市场和“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市场,市场参与者是外来“鸟群”和“病毒”,市场场地在鸟的体内。

(二)宏观经济学分析

按照里昂惕夫的论证方法,将上述食物链放入宏观经济学分析,可把已论证确定的市场及其双重市场根植入一个静态和开放的经济循环模型,并以货币等价物(能量)计算价格。[4]计算得出一张名为“以有效价格表示的投入产出表”(见下表)。表中统计的三个行业分别是:(1)食物生产(植物);(2)餐饮、住宿、运输服务(鸟类);(3)保健服务与深层教育(病毒)。此模型采用静态形式,表明表中所有变量的价值在同一个时间(一年)内不变;模型采用开放形式,表明产品的最终使用是由最终需求所引致的外生变量;模型采用循环形式,表明一个行业(种群)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投入生产的全部能量成本等于该行业(种群)在同一时期从其它产出中得到的全部能量回报。表中也对直接成本与直接回报之间不对称之处,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集中投入(即其它行业的前级让渡)和基本投入(如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生产活动以及对毛附加值(如产品税、劳作收入、企业利润和折旧等)的付出等,是成本上升的原因。上述三个行业的成本,用货币等价物――能量单位记录在表中的第1、2、3行,于第4行加总。例如:食物生产行业(植物)从鸟类获得“草种运输服务”这一级中投入在单位时间(一年)内所花的成本是90能量单位;加之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的基本投入所追加的成本15+20+10+0,共45能量单位;再加上对毛附加值(生产税、劳务报酬、企业利润和折旧)的付出5+33+2+25,共65能量单位,所花总成本是200能量单位。以此类推,提供餐饮、住宿和运输服务的鸟类行业的总成本是230能量单位。提供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的病毒行业的总成本是20能量单位。

有必要搞清楚的是:表中为何把再生产成本表示为折旧。简要来讲,由于自然王国的最高目标是保护生命,所以,每一个生物如同尽其所能以图长久的企业家,最终利益是保护它的企业(即身体)。可有的时候,企业(身体)的整个器官已使用殆尽,因而出现(比如鸟类不仅仅是部分羽翅不可再生,而是鸟的整个器官不可再生)经济折旧,其折旧期限依具体生物种群的预期生命期限而定。鸟类羽翅不定期的维护与修复所花的成本只能算做(企业的)运行成本,而自然中整个企业(身体)的新生则来自于再生产。当前人类经济社会中的国民账户系统(SNA)也是把再生产成本和与之相关的预留基金等同,以平衡企业的长期设备的折旧,因而再生产成本就可被记作为折旧。

回报来自于不同行业让渡给最终需求和最终使用者的级中产出。表中三个代表性行业的回报,记录在表中的第1、2、3列,于第4列加总。植物行业的回报是90能量单位(向鸟类行业提供食物);鸟类行业的回报是100能量单位(90个能量单位来自向植物行业提供的运输服务;10能量单位来自向病毒行业提供的运输、餐饮和住宿服务);病毒行业的回报是10能量单位(向鸟类行业提供的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这些数据来自上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平衡分析得出的结论。把它们加在一起,三个行业的总回报登记在表中4+7行,1、2、3列,分别是200、230、和20能量单位。由于这三个行业的回报总量由最末一行4+9+14,1-3列所示的三个行业的成本总量所决定,因而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经济循环效果。若不然,一个量(比如回报)少于另一个量(比如成本),这三个行业将势必无法弥合总量差出,也就不可能在食物链中存在(或生存)。对当然,有必要对总回报与来自各行业之间的级中产出的回报之间出现的差(植物行业是

200―90二110;鸟类行业是230-100=130;病毒行业是20-10=10;标示在表中第7列,第1、2、3行)的原因做出解释。为此,我们必须论证表中第5列,第1―3行所标示的“来自自然的阳光回报”(数值各是40、30、2),和第6列,第1―3行所标示的“来自自然的单位生物量生产的剩余价值回报”(数值各是70、100、8)的数值来源及其原因。这些数值确切地告知我们:上述三个生物种群(以及其它生物种群)无法仅仅依靠自己对其它生物种群提供的产品就能存活(生存)。对把投入产出表中上述差(110、130、10能量单位)归于生物种群生存必须的最终需求和最终使用,并以此与总成本得以平衡的安排,我们必须给出经济学论证。

首先解释表中第5列,第1―3行,它的标示是:“来自自然的阳光回报”(40、30和2能量单位)。在表的第8行、第1―3列,我们看到“阳光”对植物、鸟类和病毒的数值都是0,这意味着三个生物种群不花任何成本就能得到阳光能量。但一般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各生物种群必须保存和维护用以获取和利用阳光能量的基础结构,从而存在成本。但此成本在“植物与鸟”的市场例子中,比之这些生物从太阳光得到的能量补助,是极不对称的低廉,其利益可用成本减补助来表示。对于植物、鸟类和病毒这三个种群,得数都是负数,各为―40、―30、和―2。我们可以把这些负数值作为基本投入的负成本(等于补助),也可作为来自自然阳光的正回报记人表中第5列、第1―3行。我们选用正回报记人。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最后一行的4+9+14和最后一列的4+7对应的数值完全一致,不必因补助的存在而出现短少。

“来自自然的单位生物量生产的剩余价值”(70、100、8能量单位)是我们观察生物种群生产的最终产品时,发现这三个行业(生物种群)的最终产品的使用并非仅仅局限于食物链的上下级,生产者本身也在使用自生的最终产品。在以鸟类为代表的运输、餐饮和住宿服务行业,最终产品由鸟类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在以植物为代表的食物产品行业,最终产品由植物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在以病毒为代表的保健服务和深层教育行业,最终产品由病毒物种的特有单位生物量所组成。鸟类种群最终生产,又是它们自己在需求(并使用)这些最终产品;植物种群最终生产,又是它们自己在需求(并使用)这些最终产品;病毒种群也是同样。因此,就有了所谓的各种生物种群为了“自我实现”而需求自己生产的最终产品――活性单位生物量的现象。各生物种群在生产自己不可或缺的最终产品(它们并非认识到是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奉献出了(食物、运输服务等)级中产品,即使这些级中产品的回报还不能平衡它们的总成本(表中在第6列、第1―3行以70、100、和8能量单位的差出标出)。那么,各生物种群又是从哪里获得(即能量)来弥补此差额呢?如果我们把生物产品的形成过程放置于经济学思考之中,就能找出答案。大家知道,生物产品的形成是一个由物理和化学共同完成的过程(如吃进、消化等),只有利用其它生物种群的前级让渡,同时利用空气、液体、固体素和阳光,(自我需求和自我使用的)活性单位生物量才可完全被生产出来并得以储存。各种生物(作为生产者)如此做的原因,保罗・萨谬尔森(Paul Samuelson)的企业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它们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如其不然,无利益存在,各生物种群就将不会生产(并储存)活性单位生物量了。

主要参考文献:

[1]赫尔穆特・迈尔(HdamtMaier),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能和谐共存吗[J].经济学家,2003(1).

[2]赫尔穆特・迈尔(Helmut Maier).什么是自然界中的货币等价物[J].金融文献译丛,2005(3).

[3l赫尔穆特・迈尔(Helmut Maier).论自然经济体系[J].经济学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