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叛逆心理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教育。留守儿童乡村。多中心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有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即乡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农村的原因是,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在城市工作,被留在农村地区学习和生活。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饥饿和人格偏差,其学习行为也受到很大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学校教育的尴尬局面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完善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2013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家校联动、合力、社会参与、共同关怀的基本建议。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议通过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农村地区提供专业服务。多中心治理的概念为解决左派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实施框架落后儿童,即通过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
目前,尽管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教育的突出缺失也反映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现状和表现,有助于探索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父母通常从事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一年回家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数留守儿童农村家庭都接受代际教育。代际监护人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如是否温暖、是否饱足,但他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他们是“缺人管教”而不是“缺钱”。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义务教育费用,很少花钱送子女上补习班或兴趣班。此外,大多数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沟通。他们更关心孩子的成就,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由于缺乏父母和亲子教育的直接监督,互联网已成为许多儿童的精神天堂。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留守儿童的乡村很容易形成叛逆青春期的心理学。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缺勤、撒谎、作弊和偷窃时有发生。
(二)学校教育保障不足,关爱教育缺失。
农村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负担过重,留守儿童课余生活难以照顾,没有精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风险防范、现场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明显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青少年困惑、叛逆、人际交往等问题。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分享与合作能力较差。学校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许多学校不设立特殊学校。尽管一些学校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困难,心理咨询仍然落后,一些学校没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留守儿童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体验。
(三)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教育投入不足、
落后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只有充分的财政支持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支持政策。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政府补贴,增加教师收入,吸引高素质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乡镇基层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教育基金和补助,向学习优秀的留守儿童发放奖学金,增加对实际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此外,农村社区需要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拓展教育功能,安排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们应该确保政府的教育公平,为家庭创造良好的氛围,改善教育的学校环境,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加强自律。
(一)强化亲情,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家长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增进他们的感情,让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父母的温暖,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尽量带上孩子。如果条件不允许,丈夫和妻子都需要外出,他们的孩子应该交给可靠的监护人。除了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外,监护人还应该能够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基本学习。第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些在外工作的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想法,如打牌、赌博、无用的阅读和万能的金钱,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三,家长应积极配合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应积极联系老师,与学校合作,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完善教育体系规范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对留守儿童农村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安全、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提高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生存的能力。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外,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资源与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是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重视心理疏导,及时纠正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建立联系卡,通过电话和网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第三,建立寄宿制,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园内进行统一管理,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自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应该了解父母的选择,了解父母的良好意愿,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律、自我生活、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留守儿童应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与师生沟通,确立人生目标。留守儿童还应积极与父母联系,如经常打电话、看录像、写信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加强父母与子女的精神交流等。留守儿童的乡村应该以健康的态度警惕外界的诱惑,做一个积极而明智的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应相互帮助,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区农村的教育问题。
参考了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等照顾,这些孩子通常被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和关爱而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住一起的14岁及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②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③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在一起的家庭;④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采取了“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
(3)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由于这些孩子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 政府方面
(1)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入学、社会保障等附属的政策优惠,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也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小学出现了“空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办学成本高、教育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为此,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学校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老师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利于老师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定期为这些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建立“家长学校”。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经常开展活动,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认识方面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父母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四)社会方面
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瑞林.西方社会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2]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9).
[3]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6-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父母与孩子加强亲子交流
目前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割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每一个孩子最初性格特点的形成都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影响。留守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父母亲分隔两地,只有在学校做出了严重违纪的事情时,父母才会偶尔出面协调。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叛逆的孩子而言,在他们的眼中,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父母亲怒火冲冲、脸色沉重的模样,留守儿童进而和家长的关系更为疏远。所以作为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和老师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远离父母,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首先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还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更应该从饮食、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考虑,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给他们营造宽松温暖的校园生活氛围,帮他们找回家的感觉。
一项调查表明,有心事的时候,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伙伴,第三才是监护人。所以,老师作为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要充满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他们迷惘叛逆时要及时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多与周围的交往,学会释放自己,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恼,懂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能够释怀琐事。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倾心相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校园的温暖。
三、加强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的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出“瓶颈”,走向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留守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花开季节,花开有声,驻足倾听。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格障碍倾向;心理咨询门诊;咨客;PDQ+4;人格障碍问卷;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767-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 of outpatients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epartments.Methods:Systematic sampling was used to get the sample population from Shanghai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was administered to 1402 clients to screen personality disorders.Results:The subscales for different typ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PD)and total score of PDQ+4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sample(e.g.total score of PDQ+4:client(38.23±17.04)vs.normal sample(22.79±14.10),P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outpatient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lient;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personality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心理咨询门诊是处理抑郁、焦虑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的重要机构之一。近年的国外研究发现:临床上的人格障碍与其他各类心理疾病的共病率在40%~50%之间[1-2],且患者的人格情况对心理问题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人格障碍诊断量表之一,已在国内学生人群[4]、罪犯人群[5]、住院病人[6]中试用,但对门诊患者特别是心理咨询门诊咨客的人格特征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针对PDQ+4在心理门诊咨客中的筛查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索心理咨询门诊咨客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5-10月选取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除儿童心理门诊外)的咨客。采用系统抽样法,由门诊工作人员按挂号次序(1∶10)共抽查1511例咨客。入组条件:年龄18~60周岁,初中以上文化;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急性发病期、精神发育迟滞、慢性衰退或痴呆患者;同意配合完成研究。
1.2 工具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7]。该量表是自陈式的人格障碍筛查问卷,共107项条目,l2个分量表分别对应l2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表1)。每个条目只允许选择是或否,要求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回忆过去几年内所常有的感受、思考和活动方式。原量表的美国阳性划界分为4~5分,超过划界分则提示分量表阳性,得分越高人格障碍的倾向越明显。汉化后的问卷总分≥28时,诊断人格障碍的灵敏度0.89,特异度0.65,该量表的重测一致率达92.2% [7]。
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2周的预习实验,熟悉整个流程和规范以及PDQ+4相关内容学习。正式开始后,由门诊挂号工作人员从当日就诊患者中以1∶10的比例确定筛查对象,筛查对象在知情同意之后,于安静的独立房间内完成PDQ+4自评问卷。由工作人员当场检查填写情况,输入电脑后给予部分信息反馈[8]。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探索性的因素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在随机抽查的心理咨询中心门诊1511名咨客中,符合入组标准并愿意完成研究者有1402人,有效抽查率为92.8%。其中男性641人,女性761人;平均年龄(30±10)岁, 18~24岁458人(32.7%),25~34岁533人(38.0%),35~44岁263人(18.8%),≥45岁148人(10.5%)。不同性别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
本研究样本在心理咨询门诊的诊断情况以神经症(29.3%)和心境障碍(29.0%)为主要诊断类别,两者约占全部样本的2/3,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主要诊断,约占全部样本的40%。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188例,占13.4%)。门诊咨客中待诊和其他(含非心理障碍)的被试共213人(15.2%)。
2.2 不同样本和性别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
表1显示:心理咨询门诊样本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高于正常人群常模[7];女性边缘型得分高于男性,而型、偏执型、分裂型、被动攻击型得分低于男性。
2.3 不同年龄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及阳性率情况
在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中, 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外)均呈下降趋势,秩和检验结果显示, 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差异最明显的是型(H=114.292)和边缘型(H=70.535),其次是强迫型(H=11.245)和自恋型(H=17.541),而最不明显的是分裂样(H=6.778,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率最高的是强迫型(58.5%)和回避型(54.0%),其次是边缘型(44.4%),而较低的是型(14.0%)和分裂样(25.3%)。
2.4 心理咨询门诊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样本PDQ+4的12个分量表得分进行主成份分析,未旋转的第1因子(总人格因子)在各分量表上均有较高的负荷,可解释约50%的变异,各分量表的负荷在0.571~0.832之间;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的结果显示:特征根>1的因子提取了2个,可解释约60%的方差;在强制性3因子分析中,第3因子的特征根为0.84,3因子累计贡献率约为67%。各因子负荷见表3(负荷在0.5以下的未列出)。
3 讨 论
PDQ+4是与DSM-Ⅳ中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相对应的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因此它对人格障碍的评估也是基于轴Ⅱ诊断和可共病的思路进行操作的。在心理咨询门诊的应用中,发现心理咨询门诊的咨客在PDQ+4的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上均高于普通人群常模,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门诊咨客中存在病理性性格。轴Ⅰ诊断的心理疾病与轴Ⅱ人格障碍可能存在较普遍的共病现象。男女性别差异的比较中,女性在边缘型上得分高于男性,男性则在型、分裂型等人格障碍类型上得分较高。这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结果相似[9-10],可能是男女的社会文化和传统角色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部分患者在中年之后可有缓解,这一传统想法一直未被全面充分地证明过,而这种年龄层面上的缓解是否符合所有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则更没有定论。
本研究应用PDQ+4对各年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考察,发现除分裂样人格障碍外,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得分在年龄上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对个性大众化的影响,特别是明显受年龄影响的型和边缘型2种类型人格障碍,它们随年龄的增长变化最大,提示部分具有叛逆的、冒险的、变化的等特征的人格病理会受社会约束和自我成长的影响而缓解。而分裂样(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变化最小则又从侧面证明了人格的社会化因素的重要作用。而对在年龄的变化中影响相对要小的强迫型和自恋型而言,由于这两类属于高功能型的人格障碍,常伴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社会隔绝、内部空虚感以及价值感的丧失而在中年出现恶化,驱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医生。因此强迫型和自恋型对年龄相对不敏感的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各型人格障碍倾向在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回避型、强迫型及边缘型可能为门诊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这一结果和国内最近两次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PDQ人格障碍自评问卷后得出的强迫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是所有人格障碍倾向中最常见的结论相符[11-12]。
另外,DSM-Ⅳ轴Ⅱ人格障碍诊断目前仍分为3群:A群为奇异、古怪型,包括偏执、分裂和分裂样型人格障碍。B群为戏剧、情感和不稳定型,包括自恋、表演、边缘和型人格障碍。C群为焦虑、害怕型,包括回避、依赖、强迫型人格障碍。这一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主成分分析中,我们得到各分量表的第一因子负荷都在0.50以上。这一结果与杨蕴萍等的主成分分析的结论一致[7],他们曾由此假设各型人格障碍分量表中都存在一种g因素承担着中等以上的负荷。这一现象解释了本次研究中被试的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结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疾病有高共病率的现象。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提取了特征根>1的因子2个(因子1主要包括回避型、抑郁型、分裂样,因子2主要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型),在命名和解释方面有可能与人格特征中社交活动和冲动冲突的内外向有关系。在强制性3因素分析中,获得的因素模型与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构想基本吻合,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到67%,因子1至3分别对应人格障碍C、B、A 3群,其中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在3个因子上负荷都不高,勉强可以归入因子2,说明其可能与情绪不稳定群人格障碍有某些同质成分。另外,边缘型在因子l和因子2上都有中度以上的负荷,说明其可能既有情绪不稳定群的特质,又有焦虑群的部分特质。
总之,本研究反映出咨客和普通人群的病理性性格差异,其中大部分类型人格病理随年龄增长有缓解趋势,并提示回避型、强迫型及边缘型可能为心理咨询门诊中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DSM-Ⅳ轴Ⅱ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构想与本次研究的因子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致谢:本研究得到杨蕴萍老师对人格障碍问卷(PDQ+4)的应用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rieger P,Uwe E,Marneros A.Frequency of comorbi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J].Comp Psychiatry,2003,44:28-34.
[2]Barbato N,Hafner orbidity of bipola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J].Aust N Z J Psychiatry,1998,32:276-280.
[3]Loftus ST,Jaeger J.Psychosocial outcome in bipolar I patients with a personality disorder[J].J Nerv Ment Dis,2006,194(12):967-970.
[4]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87-90.
[5]胡赤怡,杨彤吴,哨兵.重新违法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40-141.
[6]杨蕴萍,王久英,沈东郁.人格诊断问卷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试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02):115-116.
[7]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65-167.
[8]张天宏,肖泽萍,王兰兰.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创伤经历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01-105.
[9]Reich JH.Sex distribution of DSM-III-R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Am J Psychiatry,1987,144:485-488.
[10]Ekselius L,Bodlund O,Von Knorring L,et al.Sex differences in DSM-III-R,Axis II-Personality disorders[J].Persd Individ Differ,1996,20(4):457-461.
[11]杨艳杰,彭涛,王玉清.哈尔滨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13-914.
一、从尊重学生开始
在教学中,你可能发现有个别学生孤僻、好动、怪异,而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出自再婚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他们因家庭的特殊原因,觉得自己天生就不如人,再加上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对,产生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等。
由于这样的表现,在课堂上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以至于产生信心不足、自甘落后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校对其进行调查并备案,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心理咨询小组)进行询访,从家长入手,把他们的个人资料形成卷宗,共同对其进行多维形式的教育。
如,我校一年级有一个叫王杰的学生,他能让每一位教师和领导头痛。这个学生自私孤僻、蛮横霸道、叛逆仇视……公认的“朽木不可雕”,他的问题主要是产生在家庭等外因,外因多了就发展成了内因。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入狱,母亲到处打工,没有时间理会他,后来把他放在一个哑巴姥家,一是缺少关爱,二是缺衣少穿,本身就低人一等,别的孩子又欺负他,使他缺乏抵抗诱惑的能力,自制力又不强,又养成了偷窃的行为。班级中学生吃的、玩的、用的没有他不拿的,而且上课还不听讲,爱搞小动作,影响别人……
我了解了王杰家里的情况并掌握了其家长的教育态度(非打即骂)后,于是,我增加了家访次数,交流中,我们共同采取了多种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使其进步。如,家长多抽出时间回家与孩子沟通(谈话以鼓励为主),相互了解,给孩子一点固定的零花钱,回家后指导他完成作业,老师尽量多提问他,使他逐渐感受到大家都很关心他,果然,他各方面表现都有所进步,大家对他的印象改变了,从而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二、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有劣迹的学生往往不被教师重视,也不愿与同学友好相处,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尊重自己,也不被别人尊重。这时,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充分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只要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一点点的进步,就要把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和甜甜的微笑送给他们,让他们在安慰、关怀、鼓励中扬起学习和做人的风帆。
三、让别人尊重自己
无论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独自存在的理由与价值,那么,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发挥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更有意义,这关系到在各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指路灯,你的言行会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或失败。
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应像孙云晓老师说的那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熏陶孩子”。我还记得,有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可聪明了,我打麻将总带着他去,他看了几遍后,就能指导我玩呢!”我听了他的话哭笑不得,现在家长已经以孩子的“聪明”为荣了。其实,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直接影响着孩子,而教师的言行更加直接影响着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多与孩子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位教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有很多农民父母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善良的思想,激励着孩子努力学习,如果家长和老师的好习惯影响着孩子,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关键词: 留守高中生 情感教育 对策
留守高中生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城市化不断加快,很多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酬劳,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去城市里务工,这反而导致他们的孩子从小和父母长时间分离。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很多留守高中生存在严重的自卑、自负和悲观的心理问题和厌学心理,没有目标的思想方面的问题。情感教育是解决这众多留守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它可以激起留守高中生对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确立宏大的人生目标。
一、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高中生感情淡薄,人生目标缺失。
留守高中生都是十五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由于留守高中生长时间独自生活,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感情淡薄自私,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以自我为中心[1]。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付出,缺少人情味。由于和父母极少相处,缺少亲情,他们会极度自卑,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的不自信。并且由于祖辈的溺爱,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便在学习上出现不思进取、兴趣低落的现象,长时间他们便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2.学校情感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是留守高中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留守高中生各方面的成长。由于留守高中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这就直接表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学习条件都不能达到给予留守高中生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学校大多是以分数评定学生,而老师们也大多把时间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导致留守高中生产生被老师忽略和遗弃,而这种被遗弃的感受又和他们自卑的心理联系起来,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严重心理健康的问题。很多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这就导致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缺少很好的引导。因此,学校师资条件是阻碍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
3.情感教育流于形式。
资源的缺乏加上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留守学生的情感教育,就算有一些情感类的教育,也只是在网上抄袭。这些活动内容空洞,流于形式,不足以让留守高中生的内心受到触动,反而会让留守高中生产生由于叛逆而出现的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当然就会不理想。总而言之,在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中,形式老旧,内容不充实,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二、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
1.留守高中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虽说是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但是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因素。考虑实际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是不可避免的,在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学着适应现实情况,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自信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多与朋友、同学、老师交流,要学会自我奉献精神[2]。老师们应该注意留守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慢慢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校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在师资力量上不能做到和一些师资雄厚的学校相同,但是还是要做到最好,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为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作出贡献。学校应该培养一些心理方面的老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课程,为留守学生解除他们的心理烦恼,缩短他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公共娱乐活动,鼓励留守高中生一起参加,以此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可以使他们对班集体产生依恋和归属,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学校还应该与家长建立联系,对祖辈的监护人进行交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不再溺爱和放纵孩子,并且养成和孩子积极沟通的好习惯,时时刻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3.情感教育的形式要切合实际情况。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真正的情感教育不是一时之功,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对留守高中生进行指导,而不是半个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和每周一次黑板报能解决的,更何况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一直是讲完就忘的典型[3]。教育的形式太过空洞,会让留守学生麻木无感,所以需要老师们改变形式,在教育中加入轻松易接受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从而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结语
一直以来,众多留守儿童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和留守压力下的高中生,他们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对留守儿童和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缓。留守高中生们需要克服自身的困难;家长们也应该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学校更应该担任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积极努力,找到合适的情感教育的办法,并把这种办法推广开来,才能拯救更多的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它会慢慢完善,为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康立亮.留守高中生感恩励志教育对策探讨[J].地理教育,2013(z2):112-113.
【关键词】关爱 留守儿童 幸福成长
我们学校坐落于重庆渝北幽幽盘溪河畔,地处城乡结合处,学校花香四溢、鸟语蝉鸣、绿树参天、草地嫩绿。学校办学理念先进,花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拉丁舞特色,许多外地务工人员子女都选择我校学习。学校绝大部分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了彰显,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据调查,学校1477名学生中有留守儿236人,占全校学生的16%, 他们主要来自于下岗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农转非单亲、离异人员的孩子,进城务工流动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或寄养于亲戚朋友家,这些孩子由于过早脱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感到孤独、性格极端、不合群、不自信、情感淡漠;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任性、打架、有叛逆心理;有的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骄横自私、自由散漫;有的不尊敬长辈、不完成作业,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有的价值观念扭曲,不贪学习、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甚至有的偷盗、抢劫,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让留守儿童不孤独、阳光、自信、向上,具有幸福感,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学校近三年的教育实践谈谈学校是怎样营造教育环境、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
1.以爱导航,关爱心灵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缺乏父母的照料,学习环境不如人意,心理缺少慰藉,他们情感脆弱、淡漠、孤独、悲观、自暴自弃,作为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1.1 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老师或班主任做到了积极主动与问题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倾诉他们内心的不悦,能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1.2 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除了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学校还通过学习专栏、广播站、宣传图片、媒体网络,宣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育变化规律,让留守儿童掌握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途径,加强他们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1.3 加强班主任与临时监护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关爱工作。班主任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学习动向就必须经常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父母取得联系。与临时监护人联系就让临时监护人知道也有责任管教孩子,负责孩子的人身安全,关心孩子,督促孩子完成作业,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与父母联系打电话是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要去他们常与孩子取得联系,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父母要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书籍杂志、生活用品,放低过高的期望值,改变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做朋友,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同事班主任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多与他们谈心,给予更多的爱。生活上多关照,中午一同吃饭聊天;学习上多辅导,答疑纠错;课间活动时一同锻炼运动;生日送上小礼品一同过生祝福;节假日请留守儿童到教师家中一同过节,让他们感受师长的爱,感受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1.4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增加情感投入,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并设法让他们把自己的闪光点表现出来,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课时当他们坐好时,给他们赞许的一笑;认真完成作业时,会在班上进行表扬;举手回答问题时,会给他们鼓励和肯定;当他们犯错误时,给他宽容和开导,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获取成功,使他们在成功中变得更自信。总之,教师要多增加情感投入,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
1.5 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的帮扶体系,开展帮扶活动,进行心理的慰藉,心事倾诉,情感交流,生活帮助,学习辅导,节假日慰问,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6 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记载留守儿童父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临时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主动与他们联系,开通亲情电话。
2.营造美好温馨环境,感受家庭温暖
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学校和临时监护人家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消除孤独感、自卑感,快乐地成长。
2.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要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如我校就打造了以“花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办学理念是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校训是播种热爱收获芳芳,教风是以花为伴,随花而舞,学风是我阳光、我灿烂。学校在适当位置都挂有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花文化知识、名人名言,花样少年笑脸。这些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花文化知识为学校增添了美感,营造了具有特色的花文化的氛围。学校各班也有班级文化,每班有班花、班级口号、格言、班级制度、学生守则、一日常规、学生心语,这些都张贴在班上适当的位置,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加上教师的敬业、奉献,积极、乐观,与花为伴的精神心态和全校学生的团结、和谐、向上、阳光、勤奋的群体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宽松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
2.2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在临时监护人家里应有的适当的生活学习空间,应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临时监护人及家人应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一样关心照顾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冷暖、吃穿、痛痒,为他们提供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交流的平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生活上照顾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为他们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消除他们的焦虑、依赖心理和冷漠行为,培养他们热情大方、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3.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快乐成长
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元旦、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有吸引力,缓解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增强了学习活力。另一方面,为使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学校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比如,教师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班级小伙伴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活动,区、街道人大代表与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班级主题班队会——关爱留守贫困儿童活动,与其父母联系搭建平台让其父母多参加学校活动进行情感交流、亲子活动等活动。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拥有了生活学习用品,拥有了书籍,拥有了知识,拥有了关爱,拥有了快乐。这不仅是物质上的赠送,精神上的支柱,知识的拥有,它更是情感上的交融,友谊的象征,智慧的升华。这些活动年年有,期期办,形成了教育常态,形成了教育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引领留守儿童快乐幸福成长。
关键词:
一、案例介绍
程某,男,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成绩中上,中等智商;性格孤僻、冷淡、粗暴;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他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开不起玩笑,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在学校里,自己不愿受到一点委屈,但又经常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他逆反心强,在情绪不佳时,看到作业本上老师打错的数学题,也会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摔本子。
二、案例分析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叛逆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但大多时候是不愿承认或接受自己隐性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愿接受自己作业上明显的错误,说明已经发展到十分任性的程度,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没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能正确处理亲人及同学间的关系,往往又使他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程某同学正是这类孩子:在他三岁时,母亲死于非命,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程某同学的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表达的方式有时过于肤浅,有时又十分粗暴。孩子与同伴或同学发生纠纷,他会纵容孩子:如果有人再欺负你,我找他算账;孩子做事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会拳打脚踢,有时会使孩子鼻青脸肿;他经常酗酒,醉酒后又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对父亲十分惧怕,并形成了这种孤僻、冷淡、粗暴,情绪波动,甚至欺软怕硬的不良心理问题。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他总是一个问题学生,了解他情况的老师都同情他,想帮助他,但由于他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很多老师又没有了耐心。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了,他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关怀、温暖、表扬和赞叹,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同时,他又不甘寂寞,便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如:欺负弱小的同学,叛逆等。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程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1.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改变教育方法
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品质。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一个父亲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感。我几次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告诉其父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不能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在生活上,要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上也需要多过问、多关心、多辅导。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待人处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转变,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2.架起爱的桥梁,感受集体温暖
我尽量把班集体营造成一个温暖的、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对程某同学给予了更多的体贴和关怀,常与他进行交流谈话,谈理想,谈未来,谈人际交往,拉近师生的距离。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同桌之间有了一点小摩擦,想调换座位。我举例说,生活就像流水,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粒小石子,海水在不断奔流的过程中,石子之间在不断的摩擦、碰撞,到最后,每一颗石子都是那样美丽、光洁,正因为它们美丽、光洁,所以,人们都喜欢它们。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们,不正是那些小石子吗?听了这些,他欣慰地笑了。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和同桌相处的一直较好。
3.遇到冲突,坚持冷处理
虽然他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他依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他的情绪还是时有波动。遇到这种情形,我大多时候采用冷处理,等到他情绪稳定了,再找个恰当的机会,与他交谈,他会马上认识的自己的错误,有时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道歉。
四、案例小结
1.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对于问题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问题学生首先应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再确定辅导策略。在这一系列行动中,一定要做到尊重他,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让其慢慢转化。
2.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多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孩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家校携手努力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五、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