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11月收治吉林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经治疗治愈出院,此间收治4例危重症患者,现将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为今后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提供线索。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12月收治4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5~48岁,肥胖(体重指数33)1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例;自流感样症状开始至入住RICU时间4~10天,入院前呼吸困难时间1~3天。4例患者均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呼吸困难,3例有血性痰;入院时4例均合并肺炎,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其中符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严重酸中毒1例;血白细胞:1例正常,2例偏低,1例增高;4例心肌酶谱均有异常,3例血糖高,2例肝功、肾功、出凝血时间异常;CT片4例均有片状阴影,其中2例白肺,1例双肺片状、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1例双肺下野密度均匀的圆形病灶。4例患者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符合2009年卫生部颁发的2009《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3版)中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诊断标准[1]。4例均给与口服奥司他韦(达菲)抗病毒治疗,150mg/次,2次/日,疗程5天,静注甲泼尼龙80mg/次,2次/日,疗程3~5天,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ARDS患者3天内严格控制液体尤其是胶体入量,行机械通气,其中3例有创通气,1例无创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时间7~25天,2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3例治愈出院,1例原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因MODS而死亡。抗病毒治疗疗程结束后,4例患者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吉林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CT表现
讨 论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引发此次甲型流感暴发的H1N1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2],因此人类对其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且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肥胖(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本组4例患者肥胖(体重指数33)1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流感样症状、呼吸困难,2例白细胞偏低,1例白细胞升高,胸部影像学均有肺炎征象,符合ARDS 3例,符合MODS 2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心肌酶谱水平迅速增高,原有基础疾病加重。
4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给与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其中1例出现腹泻,应用激素、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脏器保护及支持治疗,MODS者早期行CRRT。3例患者经过抢救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治愈出院,1例原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因MODS而死亡。通过4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①甲型H1N1流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后病情进展迅猛,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②肥胖和糖尿病是引起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基础原因之一。③对发生ARDS,有效地机械通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合并MODS者早期行CRRT,使用激素时间不易过长,使用胶体时间不易过早,早期限制液体入量是必要的。④基础疾病不易控制、同时合并MODS者预后不佳。
综上所述,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成功救治的前提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可能发展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应用效果
0引言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由于该科室具有病情变化快、危重等特点,因此要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抢救。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本次研究选取83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抢救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7±3.4)岁,其中有25例为心血管疾病,有34例为呼吸系统疾病,有24例为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的急诊急救护理,即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先快速评估患者的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协助医生进行救治,在急救结束后,将患者安全的送回病房;观察组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如下:在对患者行现场救护时要,急诊的护理人员要和现场的救护人员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救护车转运至医院途中,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为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在患者到达后,为患者安排好急救床,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并迅速的判定患者的病情,将其分类救治,分为1类和2类患者,1类患者主要为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稳定,重度昏迷等患者;2类患者主要为病情变化快,严重创伤等患者。在对患者行急救中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予以患者吸氧治疗,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急救中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予以患者全程的陪护,在行相关检查时,可以先联系好各科室再前去检查,在送患者至病房时,要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确保无误后签字确认。
1.3评价标准。
采取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100分,满意:70~9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据之间的对比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共有34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5%,观察组共有42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8%,组间比较(χ2=4.311,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有14例,满意的有17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度为78%,观察组非常满意的有16例,满意的有24例,不满意的有3例,满意度为93%,组间比较(χ2=4.038,P<0.05)。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抢救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抢救中要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时间。如果护理人员在抢救中出现错误,就会影响抢救效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抢救模式,该模式贯穿于整个抢救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抢救工作的标准化,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失误,从而提高抢救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P<0.05)。综上所述,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具体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平.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58-59.
[2]韩淑鹏,付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28-29.
[3]张倩倩.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4):294-295.
[关键词]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危重症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048-04
医院重症患者在接受了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极为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其中严重的肺部感染是临床最为多见和最为凶险的一种感染,可影响患者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同时伴发机体内严重的炎性反应。据统计,70%的肾移植患者死于肺部感染。因此,对该类患者应及时稳定内环境,减少对机体的损伤[1]。临床上对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主要方法是积极地抗感染治疗、呼吸支持、清除炎症因子等[2]。近年来,随着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改进和普及,其已广泛用于多种内科危重症的救治,不仅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3-4]。本研究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00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危重症感染的作用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100例危重症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0~80岁,平均(60.5±10.0)岁。所有患者的重症感染均发生在肾移植术后2~4个月,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作为免疫抑制剂方案。其中有64例患者采用了骁悉+环孢素+强的松,20例患者采用了骁悉+他克莫司+强的松,16例患者采用了骁悉+雷帕霉素+强的松;94例患者接受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患者接受了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在发生感染后均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并停用骁悉。
1.2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具体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依据经验给予抗病毒、抗支原体、抗细菌等联合治疗,并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如果患者体温持续保持在38.5℃以上,服用退热药物后无效,呼吸困难加重,但是没有出现低氧血症,则开始给予患者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采用贝朗DIAPPACT及其配套的血路管道作为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机器,AV600或S60作为血液滤过器,上海医院培养的市售置换液作为本研究的置换液。依据患者的电解质结果对K+的浓度进行有效的调整,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法进行输入,输入时根据前稀释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加温。置换量为3000~4000 mL/h,流量为250~300 mL/min,每天治疗时间为12~24 h,另一静脉通路同步输入5%的NaHCO3。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其连续2~4 d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动态监护仪对患者的动态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有效的检测,每次治疗前后给予患者电解质、肾功能化验等[3-5]。
1.3 评价指标
分析治疗前后体温、急性病生理学、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血气指标、血常规、电解质(血钠、血钾)及肾功能(肌酐、尿素、尿酸)变化。营养状况改变的标准为:患者食欲增加,体重增长。成功救治的标准为:患者肺部感染状况得到控制。
1.4 材料与设备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电极法测定血钠、血钾、肌酐、尿素、尿酸;采用瑞士罗氏公司Cobas 221型血气分析仪电极法测定血气相关指标;采用济南格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的GRT-6000型血液分析仪荧光法分析血常规相关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治疗后,88例患者的体温由治疗前的38~40℃降至36.5~37℃,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感染症状得到控制,患者营养状况亦明显改善。
2.2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的成功率及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的变化
100例患者中64例患者成功救治,存活率为64%,出院时胸片阴影仍然没有被完全吸收,出院后3个月以内复查胸片阴影消失;36例死亡,其中14例患者死于肾功能受损而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2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为(20.5±4.5)分,低于治疗前的(50.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及血常规变化
经治疗,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患者的pH值、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氧分压(PaO2)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血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均较治疗前下降,感染指标明显得到改善。见表1。
2.4 治疗前后常规电解质水平变化
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钠、钾分别为(135.2±6.1) mmol/L和(3.9±0.7) mmol/L,低于治疗前的(140.2±8.1) mmol/L和 (4.9±1.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5 治疗前后肾功能水平的变化
患者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后的尿素、肌酐、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2。
2 讨论
医院重症患者在接受了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极为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既往研究显示,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3%~70%,而其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5]。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已经被证实了是导致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6-7],其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患者免疫功能,使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呈下降趋势,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极易感染该类人群。致病因子和炎性反应过程中大量释放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可造成急性肺损伤[8]。本组患者及时、迅速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以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使患者全身免疫功能和呼吸道局部免疫能力进一步下降,感染不易得到控制。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反复发生呼吸道及尿道感染,经常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或病原菌发生耐药。
肾移植术后3~4个月是机体免疫受抑制最为严重的时期,是最易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的阶段[9-10]。发生严重的肺部感染后,临床上应及时给予患者积极的抗感染、呼吸支持、清除炎症因子等治疗[11]。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因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不能进行常规的血液净化治疗,此时合理应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连续性肾替代疗法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分和溶质、炎性反应介质、毒素[12],能根据需要不断调节液体平衡,符合生理状态[13],且其对溶质和炎症介质的清除率高,特别是高通量血液滤过,通过对流、吸附机制清除多种炎症介质,能明显改善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同时,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还能保障患者液体平衡,为全静脉营养提供有利条件,能满足患者的营养要求。
肾移植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体内会多次、持续的释放多种炎症因子,极易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所以只有连续性的替代治疗才能够达到有效清除炎症因子的目标,其主要优点在于能持续性地清除由于进行性血管再灌注而出现的肺间质中的液体、持续清除或吸收透析膜上特定的促炎症物质从而调节血管炎症,早期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4]。同时,能够较快调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通过调节液体出入量保证治疗机营养液的供给,改变机体的液体分布,减少组织代谢产物蓄积,进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的改善可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是缓慢、持续、等渗的清除溶质,故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慢,细胞外液容量变化小,即使低血压的患者亦能很好耐受,为危重症感染患者的及时救治提供了可能。研究证实,连续性肾替代治疗使用的高通透性滤过器可清除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补体片段C3a等,使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上升[15]。同时,该疗法还能够纠正重症感染患者的血管麻痹,恢复血管壁张力,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患者肺血管外液体,减轻肺间质水肿,缩短ARDS病程,从而对患者的肺部感染进行有效控制[16-17]。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纠正内环境紊乱,为后续支持性治疗提供保障。
本研究中100例行肾移植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结果显示:88例患者的体温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呼吸困难症状较前明显减轻。64例患者成功救治,存活率为64%,出院时胸片阴影仍然没有被完全吸收,出院后3个月以内复查胸片阴影消失,表明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在改善危重症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对患者行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后的血气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氧分压升高,酸碱平衡得到纠正。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患者血象降至正常,感染症状得到控制,说明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可稳定内环境,维持细胞及脏器功能,缓解肾功能不全和呼吸功能衰竭,并可清除过剩的水分和代谢产物,对于炎症的控制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其用于治疗危重症感染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开始与结束的时机及治疗量的选择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张波等[18]对72例肾移植术后中度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亦得到类似的结果,经治疗,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多脏器功能障碍、ARDS、机械通气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病死率均明显降低。故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是治疗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于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的次数,则需要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而定。文献认为,只有足量的替代治疗才有可能清除过量的炎症介质[19]。
APACHEⅡ评分不仅能够连续性监测危重症的严重程度,而且能够评价患者对治疗措施的反应和判断预后,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与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析和预后评估,并指导临床救治工作机医院管理,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反应病情危重程度的良好指标[20]。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提示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环境以及肺氧合和各脏器功能,使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从而阻断多脏器障碍综合征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其维持生理学指标的稳定,主要与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可快速清除体内毒素、炎性反应介质并恢复内环境稳定有关。此外,治疗后的血钠、血钾及肾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进一步表明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危重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尽管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该技术并非绝对安全有效,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滤过时可能会丢失有益物质抗炎介质等,导致电解质、酸碱失衡,体温过低,营养丢失,费用较高等,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更广泛应用。本研究中,仍有36例混合感染患者死亡,其中14例患者死于肾功能受损而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2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其死亡诱因也可能是由于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而出现的一些并发症。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是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是近年来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与机械通气、全胃肠外营养并称为重症医学的三大支柱,广泛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对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肾脏病患者,应用适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并及时根据病原学诊断调整用药,及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并加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及时有效清除炎症因子,加强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而对于肾移植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即使未发展成重症肺炎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和ARDS,也应考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付细娥.老年高血压危重症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3):2364.
[2] 季大玺.连续性血液净化在ICU中的应用指征及范围[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8(3):1251.
[3] 卢玉宝,史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1,36(18):1822-1824,18271.
[4] 程远娟,常晓敏,田淑侠,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799.
[5] 沈雁冰,冯芳,谢迎春.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61.
[6] 李静波,吴刚,张静萍,等.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析与诊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69-3671.
[7] 党彦龙,闫鲲,谢飞,等.活体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6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279.
[8] 查艳,杨霞,袁静,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3):169-172.
[9] 王月芳.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16(2):29-311.
[10] 王勤,吴雄飞,王军霞,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MODS 患者血浆前炎症细胞因子清除的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0,15(3):243-2461.
[11] 陈夏,蔡宪安,范锐,等.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综合治疗[J].抗感染药学,2009,3(1):19-221.
[12] 张欣娟,张晨美.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4):417.
[13] Bagshaw SM,Berthiaume LR,Delaney A,et al.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kdiney injury:a meta-analysis [J]. Crit Care Med,2008,36(2):610-617.
[14] Cole L,Bellomo R,Joumois D,et al. High-voluIne hemofiltration human septic shock [J]. Intensive Care Med,2001, 27(6):978-986.
[15] 张巧萍.CRRT对严重烧伤患者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4(30):82-831
[16] 张治国,吴红艳,唐伟,等.CRRT辅助救治肾移植术后患者重症感染)附7例报告[J].中国血液净化,2008,3(3):139-140,174.
[17] 成小苗,周巧玲,邓声莉,等.CRRT在抢救MODS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1(4):580-583.
[18] 张波,文莉,傅祖红,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3664-3665.
[19] 邱海波.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感染的体会[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3):238-239.
通讯作者:许章华
【摘要】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529例,并对其救治过程中采取的呼吸阶梯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分析得知,在呼吸支持方式中,复苏157例,鼻塞鼻导管吸氧139例,开放性气道清除呕吐物110例,气管插管64例,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9例;64例气管插管患者,手术成功55例,困难7例,失败2例。结论 及时对急诊危重患者行呼吸阶梯性治疗,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危重症; 呼吸阶梯性治疗; 临床分析
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较为多见,常并发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时给氧,同时采取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措施及机械通气,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sup】[1]【/sup】。现将本院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探讨呼吸阶梯性治疗对急诊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者529例,男398例,女131例,年龄17~85岁。所有患者在急诊抢救时,根据呼吸功能不全的不同程度,均对其采取不同的支持方法。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 复苏:患者仰卧位于抢救床上,同时将头、颈及躯干保持在同一轴面内,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而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可选择半卧位,在其他情况可采取侧卧复苏。开放气道:仰头抬头颏法使气道开放,将患者口中的异物及呕吐物清除干净。胸背按压:对于仰卧位患者胸前按压本身即可以产生一定的胸廓运动,产生一定的气体通气,有利于气体交换。如发现患者假牙松动,应及时取下,以防脱落而阻塞气道。开放气道后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
1.2.2 第二阶段 鼻塞、鼻导管吸氧:对于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等患者应给予鼻塞、鼻导管吸氧。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即时给氧等优点。面罩给氧:由于面罩可紧贴于面部,具有减少氧气的耗损量、给氧充分等优点,为临床所常用。
1.2.3 下呼吸道支持疗法 气管插管:对于心脏骤停、呼吸衰竭、呼吸抑制者临床应给予气管插管。行气管插管的优点是可确保通气顺畅,给氧浓度较高,有利于患者的呼吸通畅、给药方便,防止误吸。其前提是患者需有自主呼吸,医务操作人员具有熟练的技能和经验。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衰竭等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行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sup】[2]【/sup】。具有先进、可单人操作、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环甲膜穿刺:临床对诊断明确的急性喉梗阻,尤其声门阻塞、喉痉挛等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来不及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而又危及生命者,可作为临时抢救措施。
1.2.4 呼吸机给氧 对于呼吸较浅、不规则、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患者应使用呼吸机及时给氧。呼吸机有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方式,可检测多项呼吸参数。在危急抢救过程中,往往使用于面罩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阶段后。而呼吸机的应用,取决于医生护士对患者病情、呼吸生理、疾病病理生理的认识,以及对呼吸机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患者的配合。应根据病情做出相应调整。呼吸机在改善通气、换气功能及抢救呼吸衰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功效。
2 结果
经分析得知,在呼吸支持方式中,复苏157例,鼻塞鼻导管吸氧139例,开放性气道清除呕吐物110例,气管插管64例,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9例;64例气管插管患者,手术成功55例,困难7例,失败2例。进一步分析失败原因,可能是由于发生感染、烧伤、神经系统创伤等原因所致。见表1。
表1 急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方法(n)
3 讨论
3.1 不同疾病的诊断 在发病早期,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疗法对患者的病情诊治具有积极的作用。临床可通过常规呼吸频率、节律变化、血氧饱和度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对其进行判断。对于内科疾病,诊断时,原发疾病可作为选择不同呼吸支持方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医师的临床经验及进行中心静脉穿刺测压可对早期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衰竭做出正确鉴别,避免部分患者盲目使用有创呼吸支持而发生危险。对外科患者进行诊断时,患者的损伤部位,如严重颅脑伤、颈中枢脊髓损伤、胸部开放伤、严重肺挫伤、气道损伤、口腔颌面严重损伤等可以直接行气管切开【sup】[3]【/sup】。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创伤患者的颈髓损伤,以确定最佳呼吸道管理模式及符合规范的合理操作。对任何需行呼吸阶梯管理的危重患者,应在复苏开始、呼吸支持开始即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取出义齿后依次给予鼻导管吸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不同阶梯的治疗措施。由于烧伤患者大多无呼吸道损伤,可不插管。但出现呼吸道烧伤、呼吸道水肿、声门水肿,插管困难时,应及早进行气管切开,以免影响抢救效果。
3.2 行呼吸阶梯治疗的原则 行呼吸阶梯治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徒手到机器和机械的过程,多适用于病情由轻到重的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患病程度,尽可能采取低阶梯内的上呼吸道支持方法,同时要做好病情加重的上一阶梯准备措施。可根据部分内科疾病所致呼吸功能不全阶梯升级原则。影响升级的因素包括原发疾病性质、是否达到呼吸衰竭标准、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原发疾病的性质决定了一些特殊疾病又需要进行跨阶梯组合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重症患者的呼吸道进行阶梯性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分段实施,对症治疗,尽量缩短重症患者在急诊室内停留时间,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sup】[4]【/sup】。
参 考 文 献
[1] 何忠杰,彭国球,张宪,等.急诊呼吸支持抢救流程指南-呼吸阶梯化管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8):491-495.
[2] 金世红,吕传柱,黄航,等.综合性医院院内急救体系建设和运作模式.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6):663-665.
[3] 赵天斌,唐涛,李丽,等.2440例急危重症病例急救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B): 2609-2610.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病房
最近几年,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领域的疾病诊疗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应症状也在不断拓展,在危重症患者抢救,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与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11年1月开始先后对55例胸科手术、颅脑手术、创伤昏迷等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纤支镜诊疗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了护理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12.3)岁。其中胸外伤患者7例,胸科肿瘤手术患者23例,颅脑手术患者10例,创伤昏迷患者15例。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3—26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无力、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衰竭,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5例,气管切开患者22例,机械支持通气3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纤支镜治疗的基本要求,无治疗禁忌症状出现。
1.2 护理方法 在纤支镜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检测血气分析、胸片、ECG、SpO2,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检测结果。同时就纤支镜治疗的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术前根据主治医生的要求检查纤支镜及其组件的性能情况,并根据医师吩咐将2%里卡多因5ml经射流式雾化器纯氧驱动雾化吸入麻醉气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者的分泌物吸出,存在黏稠的痰液、痰栓、血块栓,纤支镜吸引有困难时,可反复用370C灭菌生理盐水每次10—20ml灌洗,每次操作不超过20秒,总时间20—30min,总量达到100—150ml。治疗结束前再依据痰培养结果注入静脉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3—5ml于病变较重的肺段内。吸痰、灌洗时注意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如SpO2≤70%,应暂停治疗,待SpO2>90%时继续冲洗,尽量避免无效操作,患者不能耐受时,缩短操作时间,可间隔6小时后重复操作治疗。
1.3 结果 除一例治疗时发现肺癌切除袖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通气受阻,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余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文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是0.05%—0.08%。在纤支镜治疗中心律紊乱发生率为24%—81%。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
2.2 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在纤支镜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之外,还应该强化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湿化不佳或吸痰不好的情况,可常规用糜蛋白酶4000u加地塞米松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增加吸氧量,并能有效地湿化患者的呼吸道,还能达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由于纤支镜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经常吸痰,在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吸痰动作的轻柔,深浅要合适,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糜烂等现象。吸痰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秒之内,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现象。
2.3 做好纤支镜的监护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纤支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做好纤支镜治疗期间的护理。在这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护理人员主要采用低频率、大潮气量控制患者呼吸,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要积极处理呼吸性碱中毒问题,如在纤支镜综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碱性中毒现象,应该及时调节阻力帽,加长呼吸器到病人气管导管之间的管道,同时加大患者生理死腔,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碱性中毒症状。
总之,纤支镜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要保证病人安全,顺利完成治疗,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操作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迅速准确,连续操作不宜超过30min,吸引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以内,采取间歇吸引的方式,避免造成气道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呼吸道潴留物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的病人行纤支镜气道吸引、支气管灌洗、局部注药,其优点是直视下进行、目的性强、效果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因气道阻塞所致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的控制,明显缩短患者留住ICU的时间,降低住院周期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德,杨宝武,王海锋,管清柏,程玉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8).
机械通气;转运;风险管理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重症哮喘等常因病情变化,常需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往ICU进一步抢救治疗。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家属的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容易失控,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机械通气患者院内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科对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过程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不足,缺乏相应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是做好事前预防的重要措施,而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
12 医护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未充分说明患者在转运过程可能存在的病情变化和风险,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不理解而引发医患矛盾。
13 转运前准备不充足。未提前通知接受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转运途中抢救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前对综合情况的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2],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未充分评估转送途中的病情变化,转运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间。
14 护理人员缺乏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护理人员年资低,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危重症护理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导致急救技术水平低,应变能力差。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工作流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机械通气患者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流程》,规范了危重患者转运程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长不定期抽考,检查督促危重患者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22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3]。医务人员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4]。
23 转运前的合作与沟通。确认ICU医护人员已准备好接手患者的监护、治疗,并能详细了解病情及治疗计划。在转科前由本科室主管医生联系ICU医生,向其报告患者情况,必要时请ICU医生到科室会诊察看患者,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等问题,然后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24 转运前危重患者准备。转运前确保气道安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通畅,气管插管有外露标记及外露长度记录。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安全输注。躁动不安患者要做好约束或使用镇静和肌肉松弛剂,防止患者拔管或坠床。
25 加强对转运设备的管理及转运人员的培训及管理。转运时要求配备的仪器设备:①带有储存功能的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带有负压吸痰器),吸痰管,输液或静脉推注泵,呼吸囊,抢救箱备足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镇静药物等。所有抢救仪器设备均处于备用状态,由专人管理,建立使用、维修登记本;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危重病护理技术。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3]。因此,我院护理部自2008年开始在院内开展《危重症护理培训班》,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危重症护理技能,我科亦先后派各位护士到ICU及急诊科进修一个月/人,以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及危重症护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③规定护送人员资格。在白班时应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本科室工作三年以上年资护士陪同一名主管医生,转运工人一名护送,夜间由医院值班护理二线人员(各科室高级责任护士)陪同本科室医生,转运工人一同送往,转运途中医生负责病情监测,护士负责治疗用药 、管道维护和病情记录。
3 效果
我科自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对我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取得了护士、患者双赢的效果,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本科转往ICU过程中有2例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出现痰液堵塞气道出现窒息,经及时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在转往ICU过程中没有再次发生类似风险事故,融洽了医患关系。
4 小结
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的需要。但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重,复杂多变,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容易引起医患纠纷。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注重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及规范危重症转运流程,可以达到安全、成功的转运,使患者及时得到必须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降低了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文英花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05,26(11):1162.
[2] 郑微艳S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交接流程探讨.现代护理,2005,11(1):65.
【关键词】药物过敏;心跳骤停;护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以药物作为过敏源作用于过敏患者而导致周围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速发型变态反应[1],一般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有的在用药瞬间出现。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死亡。我科于2008年05月至2010年04月成功抢救6例过敏性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现将CPR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05月至2010年04月我科成功抢救6例过敏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其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3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2例,泛影葡胺造影剂过敏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年龄26-79岁,男性4例,女性2例。
1.2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因剖腹产术中心跳呼吸骤停伴意识障碍2小时余,于2010年04月30日16时15分入院。患者2小时前以妊娠40周于妇幼保健医院行剖宫产术,术中顺利分娩一健康男婴,术中无大出血,婴儿娩出后术中使用头孢抗生素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全身红色皮疹,心跳呼吸骤停,血压测不出,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即气管插管并行胸外心脏按压,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约3分钟后恢复自主心跳,出现自主呼吸,但意识仍呈浅昏迷,立即转我院ICU进一步抢救治疗。入院体征:体温37.0℃,脉搏108次/分,血压114/80mmHg。双上肢间断抽动,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腹壁反射,睫毛反射等浅反射存在。动脉气血分析:PH 7.424,PCO2 38.8mmHg,PO2 207mmHg,HCO3- 255mmol/L,BE 1mmol/L,Na+ 139mmol/L,K+ 3.4mmol/L,Hct 33%,Hb 112g/L。
1.2.1典型病例原因分析:(1)患者剖腹产手术术前禁食,胃肠道处于空腹状态,极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2)患者剖宫产手术麻醉原因联合药物原因,造成过敏性休克。(3)患者应激状态,精神紧张等综合原因,造成过敏性休克。
1.2.2典型病例结果:患者于05月02日神志恢复清醒,血气分析:正常,胸片:正常。于05月02日08点30分拔除气管插管,两天后转产科病房继续治疗,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2CPR术后护理
2.1脑复苏的护理:延续生命支持(PLS)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的心率失常、低血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等的治疗[2]。因此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复苏的关键措施。
2.1.1亚低温疗法:给予冰帽、冰毯应用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低温治疗通过减少脑代谢而降低氧耗,是迄今被证明最有效的脑保护方法,现在已经作为继发性脑损伤进行脑保护治疗的主要措施[3]。低温治疗使用原则,将肛温降低32-34℃,并维持12-24小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可导致供氧失衡,加重脑损伤。 转贴于
2.1.2预防和治疗脑水肿:根据医嘱予甘露醇及速尿脱水治疗,预防脑水肿。严格控制静脉入量和输液输度,也是预防和治疗脑水肿的重要环节。
2.2呼吸系统的护理
2.2.1有创呼吸机的护理:机械通气是对CPR术后呼吸衰竭患者行呼吸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显著提高了CPR患者的生存率。除了做好气道湿化和保持气道通畅外,还要熟练掌握呼吸机各项参数的设置和报警的处置。每次报警都能正确及时处理,保证了呼吸机的正常运转。患者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SPO2和血气分析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6例患者均在上机1-3天后自主呼吸恢复,3-5天后顺利脱机。
2.2.2拔管后的气道护理:患者因气管插管,拔管后气道分泌物增加,给予药物雾化后加强胸部物理治疗,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6例患者均无肺部感染发生。
2.3循环系统的护理
2.3.1有创血压的监测:有创血压是在动脉内直接插管测量血压,是重症患者在抢救中监测血压的重要手段[4]。持续动态心电监护、监测有创血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3.2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当时病人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5]。同时对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必须做到及时观察、保持清洁无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保持静脉输液的合理适量顺畅,保持CVP在5-12cmHO2之间。
2.3.3尿量的观察: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尿量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根据尿量情况可以了解休克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有效补充血容量,使患者的尿量达到30ml/h以上。6例患者均未发生肾功能衰竭。
3讨论
3.1根据文献统计,药物过敏性休克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死亡例数的20.0%而列首位[5]。由于药物过敏性休克发病急促,来势凶猛,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所以护理重点在于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3.2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必须及时判断、就地抢救、分秒必争、对抗过敏、纠正休克和恢复重要脏器的功能,正确使用抢救仪器。
3.3从实际情况分析,患者抢救成功护理的主要经验是及时发现病人的情况,及时、有序、系统的护理监测及有效的治疗,使患者得以生存,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李亚辉,农利平. 过敏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患儿1例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6):609
[2]许红.急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07,46-47
[3]董云春,周翠萍.重症患者有创血压专项操作护理及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41
【关键词】
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死亡率;危险因素
Analysis on fatal risk factors to in-hospital children with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
XIN Yi,SONG Wei-na,CHU Qing,et al.Department of Pedia rics,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dao Medical College,Yantai 26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atal risk factos to in-hospital children with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CRA).MethodsEighty-seven patients admited to PICU of 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who occurred CRA and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were review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8.The clinical and CPR data was analyzed to explore fatal risk factors by Pearsonχ2test and multivariate and uncondition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Forty-five of eighty-seven cases did not receiv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the initial mortality was 51.7%.Age,primary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blood gas analysis,the interval of CRA to CPR(TCRA-CPR),tracheal intubation or not,the dose of adrenaline,the duration of CPR(TCPR)were obvious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CRA-CPR and TCPR were independent fatal risk factors.ConclusionMortality of in-hospital children with CRA was high.Age,primary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blood gas analysis and good quality CPR affect mortality,especially the interval of CRA to CPR and duration of CPR.
【Key words】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ortality; Risk factor
近年来,随着儿科重症监护治疗的发展以及小儿危重病救治水平的进步,危重患儿生存率明显得到了提高,但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ardiorespiratory arrest,CRA)儿童存活率却仍低,并且各家报道不一[1-3]。本研究拟分析发生CRA的住院儿童的临床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疾病与其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住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发生CRA的8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在住院期间发生CRA的患儿,亦包括门诊急救观察室发生CRA由PICU医师参与实施CPR等抢救措施的患儿。分析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原发病、发生CRA后最严重一次血气分析结果、合并症以及发生CRA至CPR开始的时间(TCRA-CPR)、CRA发生时有无气管插管、应用肾上腺素的剂量、CPR持续时间(TCPR)与死亡率的关系,探讨影响发生CRA患儿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1.2CRP及成功标准CRP标准是患儿病情需要胸外心脏按压和需要给予复苏药物等抢救措施,也包括严重心动过缓伴有组织灌注差者,不包括只需给予正压辅助通气或复苏药物而不需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者,按照标准CPR复苏方法实施[4]。成功标准:心搏恢复,可扪及脉搏,自主循环恢复≥20 min[5],复苏失败即死亡。多次复苏者,均统计第一次CRP资料。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在SPSS 13.0软件上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对存活率有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死亡与否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筛选法选择变量。以P
2结果
2.1发生CRA的87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入选87例患儿,经积极抢救45例未恢复自主循环而死亡,死亡率为51.7%。分析患儿临床资料:①性别:男53例,死亡26(49.1%)例;女34例,死亡19(55.8%)例(χ2=0.387,P=0.534);②年龄:1~12月38例,死亡13(34.2%)例;1~8岁33例,死亡22(66.7%)例;>8岁16例,死亡10(62.5%)例(χ2=8.363,P=0.014);③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13例,死亡10(76.9%)例;心脏疾病12例,死亡7(58.3%)例;神经系统疾病31例,死亡21(67.6%)例;创伤20例,死亡4(20%)例;其他11例,死亡3(9.1%)例(χ2=12.202,P=0.017);④血气分析:PH
2.2发生CRA的87例患儿CRP资料分析①TCRA-CPR:0~5 min51例,死亡22(43.1%)例;6~9 min23例,死亡11(46.1%)例;10~19 min8例,死亡7(87.5%)例;≥20 min5例,全部死亡(χ2=10.41,P=0.015);②CPR时有气管插管58例,死亡30(51.7%)例;无气管插管29例,死亡25(86.2%)例(χ2=9.89,P=0.002);③肾上腺素剂量:0剂21例,死亡6(28.6%)例;1剂34例,死亡12(28.6%)例;2剂22例,死亡18(81.8%)例;≥3剂10例,死亡9(90%)例(χ2=22.03,P=0.00);④TCPR:≤5 min10例,死亡2(20%)例;6~10 min57例,死亡24(42.1%);11~19 min8例,死亡7(87.5%);≥20 min12例,全部死亡(χ2=21.44,P=0.00)。其中TCRA-CPR≥20 min和TCPR≥20 min组死亡率为100%,发生CRA时无气管插管、肾上腺素≥3剂组死亡率最高。
2.3影响CRA患儿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见表1以死亡与否为因变量,以对死亡率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及CPR因素为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o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TCRA-CPR、TCPR为CR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1
CRA患儿死亡率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βSEWaldχ2P值OR(95%CI)
常数项-7.5231.8620.180.00
TCPR1.7820.7715.460.0275.989(1.334~26.888)
TCRA-CPR1.8610.9234.1050.0396.392(1.063~38.432)
3讨论
CR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最近研究表明,住院患儿发生CRA的比例达2%~6%[1],尽管儿童重症监护以及危重症救治水平有明显进步,但复苏成功率仍很低,国内曾健生等[3]报道入住PICU的患儿CRA后初步复苏成功率为50.8%,Berg MD等人[1]则报道住院儿童发生CRA者43%~64%的患者可恢复自主循环。本组87例发生CRA患儿死亡率为51.7%,与国内外资料大致相符。
分析患儿临床资料表明,年长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婴幼儿,分析原因可能与婴幼儿胸壁顺应性好,实施CPR时能使脑、冠脉等重要脏器得到良好灌注,较年长儿更能维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6]。尽管患儿入院时原发病不同,但最终导致CRA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窒息和缺血(即窒息性停搏和缺血性停搏),前者主要由急性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引起;后者在儿童主要原因为休克[1]。本研究中,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患儿死亡率较高,并且合并MODS、休克时尤为显著。因此,充分认识呼吸、循环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现,识别氧合、灌注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还发现血气分析结果对死亡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机体处于严重酸中毒状态时。血气分析结果为机体酸碱平衡状态的综合反映,严重酸中毒与氧合、循环不良有关,是疾病危重状态的病理生理过程,文献报道PH值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当PH≤7.01时可作为体外膜肺(ECMO)治疗的心脏病患儿CPR后死亡的预测因素[8]。发生CRA时,及时实施高质量的CPR、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给予足够的氧供维持正常氧合以及正确剂量的肾上腺素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9,10]。在住院患儿,发生CRA后常能及时有效进行复苏,但患儿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本研究发现TCRA-CPR、有无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剂量、TCPR均对死亡率有影响。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RA-CPR、TCPR为CR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尽早开始实施CPR和正确有效的复苏手法缩短CPR时间能降低CRA患儿的死亡率。
当前,住院儿童发生CRA后死亡率仍较高,详细了解患儿病例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识别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体征,尽早开始正确有效的CPR、尽量缩短CPR持续时间是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Berg MD,Nadkarni VM,Berg RA.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hildren.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2008,14:254-260.
[2]de Mos N,van Litsenburg RR,McCrindle B,et al.Pediatric in-intensive-care-unit cardiac arrest:incidence,survival,and predictive factors.Crit Care Med,2006,34(4):1209-1215.
[3]曾健生,钱素云,陈贤楠,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的回顾性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6):488-490.
[4]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北京出版社,2005:27-40.
[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of pediatric and neonatal patients: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Pediatrics,2006,117(5):1005-1028.
[6]Meaney PA,Nadkarni VM,Cook EF,et al.Higher survival rates among younger patients after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cardiac arrests.Pediatrics,2006,118(6):2424-2433.
[7]Lee SW,Hong YS,Park DW,et al.Lactic acidosis not hyperlactatemia as a predictor of in hospital mortality in septic emergency patients.Emerg Med J,2008,25(10):659-665.
[8]Chan T,Thiagarajan RR,Frank D,et al.Survival after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eart disease.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6(4):984-992.
关键词:手足口病;早期重症患儿;临床治疗;体会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科萨奇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散发流行,局部地区表现出暴发趋势,尤其是以春季高发,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传染性强等特点,其发病过程中,常出现合并内分泌系统受损、呼吸循环系统受损、神经系统受损等症状,临床中表现为手足口及臀部的疱疹,并伴随有呕吐、肢体抖动、易惊、持续高热等症状,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大的损害,做好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非常的必要,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64例患儿经过诊断都符合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患儿手、足、口以及臀部具有疱疹,并且大多数患儿伴随有持续性的发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受累表现,其中具有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9例,患儿为5个月~13岁。
1.2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标准 在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进行诊断时,依据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制定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的重症病例临床分期以及早期的识别标准来实施诊断。
1.3重症病例的早期特点 手足口病早期重症患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神经系统受累表现,EV71型肠道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在其发病的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大多数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症状,在疾病的第3~5 d比较集中,本次研究中的64例患儿都具有神经系统的受累表现,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炎症、脑炎、颈抵抗脑膜炎、呕吐、肢体无力、频繁肢体抖动、易惊吓、嗜睡、精神反应差等,患儿的脑CT检查,大多为阴性,脑电图检查提示具有易长波,脑脊液检查表现为无菌性的脑膜炎改变;②呼吸、循环系统受累表现,在患儿的高热期,常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甚至是张口呼吸、心率增快、等不规则呼吸症状,循环系统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等,部分患者表现出心律不齐,具有心肌受损现象,大多数患者伴随有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四肢末梢发凉、皮肤花纹等症状,患者的呼吸系统受损现象越严重,其以上的症状表现越明显,疾病的预后情况越差;③内分泌系统受累表现,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大多为应激性的血糖升高。
1.4实验室检查 对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WBC(10.0~24.9)×109/L,并伴随有中性粒细胞不同比例的升高现象,对患者实施心肌酶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血糖水平≥8.3 mmol/L以上,床边X线胸片检查提示患者具有双肺纹理增粗与紊乱现象,并对患者实施病原学检查。
1.5重症病例的早期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早期重症患儿常用的临床治疗措施主要表现为:①层流病房的重症监护隔离,防止患儿之间出现交叉感染,并保证患儿的吸氧,注意患儿以流质饮食为主,并要积极做好其皮肤与口腔的特级护理工作,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症处理,胰岛素控制血糖、亚低温治疗控制高热,质子泵抑制剂等用来预防与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神经节苷脂用于营养脑神经,并要注意维持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苯巴比妥与安定可以应用于惊厥的控制与处理工作中;②做好患儿的抗感染工作,痰热清0.5~0.8 mL/Kg/d、利巴韦林10~15 mg/Kg/d实施抗病毒治疗,疗程为5~7 d,依据患者的血象检测结果对其应用相关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可以应用100 mg/Kg/d的头孢地秦,分两次应用;③糖皮质激素,甲基波尼松龙1~2 mg/Kg/d,治疗时间为3~5 d,依据患者实际的病情变化情况,可以适当的加倍应用;④丙种球蛋白,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提倡的,总量为2 g/Kg,分2 d给予缓滴;⑤对患者的颅内高压予以有效的控制,甘露醇2.5 mL/Kg,静脉注射20~30 min,依据患者的病情,可以对给药时间与给药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并要对单位时间中的液体的输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必要时可以为患者临时加用呋塞米1 mg/Kg,并要对患儿的体液及尿量的变化予以严密的监测;⑥积极改善患儿的微循环,可以应用盐酸山莨宕碱实施治疗,用量为:0.3~0.5 mg/Kg;⑦呼吸机辅助通气,如果患者的精神非常的差,具有呼吸节律改变及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该及时的对患者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依据患者的床边X线胸片及血气的检查结果,对呼吸机的参数随时进行调整,平均带机时间为3 d;⑧积极改善患者的循环,应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药物对于维持患儿有效的血液循环具有积极的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64例患者中,有两例患者出现循环障碍、肺水肿等情况,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这6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平均住院天数为11.8 d。
3讨论
手足口病在婴幼儿中非常的常见,其主要是由科萨奇病毒A群16型感染或是肠道病毒71型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在世界各国及地区中都有流行与死亡病例的报道,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容易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比较重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64例患者中,大部分重症患儿是来自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城市郊区及农村地区,很多患儿为留守儿童,由于患儿的监护人对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少,没有敏锐的察觉意识,很容易导致患儿病情的延误,早期的重症患儿如果其病情在出现之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容易进展迅速,有时短短几小时都有可能导致患儿的死亡,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手足口病的特点及传播途径予以全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在手足口病的疫源地,应该积极加强预防宣传工作,及时切断相关的传染源,患儿及其监护人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之后,要及时的就医,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以便于在早期抑制重症病情的进展,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讲,在手足口病患儿患病的早期,应该注意重症及危重症患儿的鉴别,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对本次研究中所选病例的年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3岁的婴幼儿是该病的高发年龄段,患儿就诊大多是因为高热,持续性的高热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全身脏器的应激反应,激发患儿的高血糖、高血压等,容易加速患儿的病情进展,在其治疗工作中,对患儿的体温予以及时、有效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另外一个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神经系统的受损,表现为站立不稳、呕吐、肢体抖动、易惊等,神经系统的受累要早于循环系统受累或者是肺出血与肺水肿,做好其早期的筛查工作,并对其诱发因素予以有效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在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受累期,一些患儿会出现呼吸节律改变症状,如:呼吸减慢、呼吸浅促、偶有叹气样呼吸严重时会出现呼吸暂停等症状,这是需要警惕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大多数情况下回体术脑干驱动受限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依据这些症状及床边X线胸片的变化情况,及时对患者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通常情况下该项治疗过程中,平均带机时间为3 d,这对于患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疾病向肺出血具有非常好的控制作用。在长期的手足口病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中,将其临床治疗体会总结为: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应该做好其早期的甄别,并要及时对患儿实施早期的综合治疗,这能够有效的抑制重症患儿发展成为危重症患儿,有效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对于其治愈率的有效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婴幼儿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重症患儿来说,及时做好其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了简单分析,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申,华颖,何勇,等.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J].现代医学,2013,25(10):632-635.
[2]任志强,张连涛,梁贤栋,等.360例手足口病早期重症患儿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22(17):1003-1006.
[3]高媛媛,杨思达,陶建平,等.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26(13):222-225.
[4]慎强,胡爱荣,施凯舜,等.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30(14):566-569.
[5]蔡榕,郭岚峰.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分析及其预防控制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1,25(13):177-179.
[6]任宏生,戴云鹏,高玉兴,等.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2013,24(11):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