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ESP理论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指针对某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且结合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Strevens根据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归纳出ESP具有四个区别特性:(1)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3)教学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4)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相对照的特征。由此可见,ESP的知识是不属于英语语言共核部分知识,它的本质是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主要驱动的英语学习,学习内容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需要经过专业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并且这种理论指导下培养出的是职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能起到缓解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供不应求的矛盾,比如公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药剂师英语等。
二、基于ESP理论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师的队伍呈现壮大趋势,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在逐步加深。然而,关于ESP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有的研究者认为,ESP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有的研究者认为,ESP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有的研究者则把合格的ESP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概括起来包括:英语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ESP理论和教学方法。结合以往研究者的成果,本文对ESP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整合成四个模块,包括教师专业情意模块、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模块、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模块以及专业能力模块,并据此构建了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较高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情感倾向,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它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情意与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参与和表现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幼儿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由其教学对象决定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处于人生可塑性最强阶段,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幼儿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他们既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也是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幼儿与社会的沟通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繁琐性以及挑战性。此外,当前幼儿教师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而工资待遇低、付出多而获得社会关爱少的双重矛盾与尴尬。根据马斯诺尊重需求可知,这些矛盾与尴尬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指数。因此,幼儿英语教师面临来自教学内部和外部的困境,就决定了对于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情意,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二)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学前英语教育要求师资既应具有较好的英语能力,又应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英美国家文化等领域的共识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的语音、语调以及流利的口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文化鉴赏能力,也能培养幼儿的文化好奇心和敏感性。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英语教师准确的语音、语调是幼儿英语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学前教育方面,需要掌握幼儿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幼儿教学法知识、幼儿技能。首先,幼儿教师英语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主动了解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其次,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正确地使用幼儿英语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儿歌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幼儿技能是教师组织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英语儿歌、英语故事、英语歌曲、英语游戏等教学技能,这既能满足调动幼儿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的教学目的,同时,也符合幼儿爱动的生理发育特征。
(三)一定的教学、科研、反思能力
教师需要做一名研究者,这是21世纪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特征。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由于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故需要幼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实际问题,把问题转变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转变教学思维,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积极构建符合中国现状的幼儿英语教学模式,并在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三、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基于上述对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以下路径:
(一)培养幼儿英语教师健全专业情意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而外因则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良好专业情意的形成,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外部学校环境给予支持。首先就幼儿英语教师个人角度而言,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的意识、自控能力。幼儿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就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个体,因此应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与此同时,还要有不断反思的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说过,“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成为教学名师”。这说明,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良好教师专业情意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不断反思自己价值观、师德观、教学观、学生观,形成良好专业伦理、素质的过程。在专业生活中,教师则需反思自己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以帮助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幼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棘手的教学事件时,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到让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愉快轻松的。从学校环境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给予支持:首先,强化幼儿英语教师职业情感,塑造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灵魂。学生在选择幼儿英语教师这个职业之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这份职业的信念,形成初步的幼儿英语教师专业情意。入职后,对新任幼儿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实践,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拥有持久稳定的情感。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创建幼儿英语教师成长的环境。具体来说,学校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体现出“以师为本”的理念,让幼儿英语教师在工作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愿意奉献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到幼儿教学中。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竞争既能唤醒幼儿英语教师的内在动机与热情,又能让他们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最后,提供多种多样的幼儿英语培训、专题讲座、外出进修等学习形式,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二)培养“英语+学前教育”的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师资
20世纪90年代,《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共识和模式探索逐渐成熟。多数外语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对于学前教育英语师资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外语+专业”的模式,即“英语+学前教育”的模式。这个模式下,英语教学质量是前提,强化学前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由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艺术教育课程组成。英语课程中,重点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良好的听、说能力;学前教育课程板块,以幼儿技能为重点,并持续开设幼儿教育活动和幼儿英语活动设计两门课;而艺术课程板块,则以弹、唱能力为重点,也持续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要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
(三)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创编课程;设置策略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已成为关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为培养实用型的幼师而服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幼师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幼儿教育为核心,培养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幼师。学前教育舞蹈创编课程与艺术专业和舞蹈专业课程不同,其运用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应当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中支援下学前教育舞蹈创编课程的设置和编排。
一、中职院校幼儿舞蹈课程的目的
舞蹈能够展现形体美和节奏美,抒发舞者的情感,陶冶情操。舞蹈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提高自身素养的必修内容,也是未来从事幼师工作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通过中职院校幼儿舞蹈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舞蹈创编知识,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并积累充足的舞蹈创编知识,为幼儿舞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些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幼师良好的舞蹈创编能力,可以说舞蹈能力是以为幼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传达给学生科学、实用的幼儿舞蹈创编理念和知识,以及基本的舞蹈节能。让学生明确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给予幼儿更好的舞蹈教育,更好地发挥舞蹈课程对幼儿的作用。
二、儿童舞蹈创编的作用
1.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机能
幼儿的年龄决定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儿童舞蹈创编具有生动、活泼的优点,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其骨骼、呼吸和神经系统乃至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都能获得良好的发育。而且通过长期的舞蹈训练,能够矫正一些由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如驼背,塑造身体的优美体态。在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能够强化幼儿身体上的运动技能,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训练,快乐成长,并进一步拉近幼儿与幼师之间的距离,在幼儿与幼师之间更易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
2.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幼儿舞蹈在题材、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都非常的丰富多彩,幼儿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的过程中,将游戏与舞蹈相结合,幼儿便可以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训练和发挥其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想象能力、对音乐和舞蹈的感受力以及表现力。在训练和发挥这些能力的同时,在舞蹈中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环境对人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性格并非天生的,而是受后天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先天因素仅对个人的性格有极小部分的影响,后天环境中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和性格具有积极作用,舞蹈创编课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美,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幼儿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4.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主要以幼师示范、幼儿模仿、不断练习的形式完成教学。而在现代化的舞蹈创编课程中,新增了一个幼儿创编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幼儿自己编排舞蹈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还需要具备实践的勇气。在现代化的舞蹈创编课程中,幼儿在自我创编舞蹈之前,必须感受舞蹈动作的美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通过幼儿的自助编排舞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编排方式,帮助幼儿学会互相欣赏、鼓励和互相帮助,并给予幼儿们成就感。
三、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幼儿舞蹈课程设置策略
中职院校学前舞蹈创编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便为从事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舞蹈教学和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笔者的舞蹈教学实践经验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感觉大多比较简单,但是若要自己创编舞蹈时,就会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舞蹈创编的方法,首先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其次是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舞蹈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想不断提升编舞的能力,必不断强化实践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课堂训练,在笔者严重,增加课堂训练需要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1.模仿动作练习是基础
模仿动作练习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在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模仿课堂上学过的舞蹈并进行重新编排,是编舞活动的开始阶段,模仿动作练习是启蒙阶段的第一步,创造也是从模仿中逐步发展而来的,特别对于舞蹈知识储量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模仿动作练习更是舞蹈创编中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模仿动作练习量,除课堂时间外,可以布置课后的练习任务。
2.重组动作练习是关键
在积累了一些动作之后,便需要对这些动作进行重组,再配以新的音乐,便成为了新的舞蹈曲目。重组动作在幼儿的舞蹈教学中十分实用,例如,在学会了藏族舞的接班步法、手法和肢体动作之后,就可以将学到的动作重新组合,并配以一些合适的歌曲,经过加工之后就可以创编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舞蹈活动。
3.创造动作练习是灵魂
一般而言,人的思维都会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创造动作大多是在原有动作基础上进行改变而来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此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需要丰富学生的舞蹈作品储量,多让学生观看和分析舞蹈成品和其中的动作,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学生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素材之后,就能够融会贯通,将几个不同的动作巧妙结合,进而产生新的动作。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增设小组合作创编舞蹈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进而训练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也是幼师在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通过良好的舞蹈课程,能够获得更好的幼儿教育效果。因此,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舞蹈创编对幼儿的作用,明白舞蹈能力对一个幼师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中职院校学前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幼师所需要的舞蹈能力科学设置课程,给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的舞蹈创编学习体验以及更好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好的实践到日后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任严.浅谈中职学前教育舞蹈创编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3-09-30.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教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各方面健康发展等。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此后的许多课程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该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其真正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一直是高校学前教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学以致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到了幼儿园用不上。问题出在哪里?
一、先明确: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门“理论课”,《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但是,通过“知识”教学,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产生对儿童发展相关问题的兴趣,形成知道了儿童的“特点”、就会思考相应的“措施”的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分析、解决学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如何让学生“乐学”
《学前心理学》里包含大量的系统知识,且往往课时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周2-3个课时)。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由于学生为了“听懂”和“记全”而疲惫不堪,既难以真正体会这些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难以真正由知识学习内化为需要、升华为理念,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问题导入”,由学生或教师搜集儿童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由师生总结,最后由教师呈现结论,这种方法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思考上,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呈现既没有花太多时间、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再比如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师通过小视频、资料、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外自学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带到课堂内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深入学习,课后还可以通过qq群等途径进一步讨论和延伸。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乐学”、“愿学”并“勤学”。
三、如何让学生“致用”
《学前心理学》要求学生最终能够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帮助儿童。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谈论起幼儿、到幼儿园面对幼儿时,仍是采取原有的“常识”来应对,《学前心理学》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专业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学前心理学》教学都是在高校的课堂内完成的。学生们听着老师说的各种儿童特点,偶尔穿插几个“小明”、“小红”的案例,这种隔靴搔痒的方式难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学习的“特点”也难以和实际中面对的幼儿发生联系。既然《学前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为主体,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脱离学前儿童。事实上,上个世纪北师大教育系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就已经采取了学习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到幼儿园中持续一年追踪研究一个儿童的方法1,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特点、规律立体化,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然而这种方法到今天仍没有得到广泛运用。除了让学生追踪观察,教师平时还应注意搜集真实的案例,让“小明”、“小红”不再干瘪、平面化,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能够真正体会儿童的成长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的见习、实习都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导,只要是按时上下班、上几次课、形式化地完成几个教案和观察记录,就能完成见习、实习任务。但是,如果能够将见习、实习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学前心理学》中学习了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在紧接着的见习中结合所学特点观察幼儿的绘画、结构性作品、讲故事,这样便能及时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了。
四、评价:目标达到了吗?
目前《学前心理学》大多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参照平时作业、考勤等表现,且平时作业多以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为主;而期末考试则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尽管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但主观题也往往是按照“标准答案”来批改的。这种以“唯一答案”为指导、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势必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看不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更看不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幼儿某个时期的观察和记录、和幼儿的某次聊天、平时阅读搜集各种资料的积极性、见习结束时是否能够提出儿童发展中的问题、问题思考过程中与他人探讨的态度等等,更加侧重考察学生能力的发展、态度的形成。总之,《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课”,但所有的“理论”都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价值。《学前心理学》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踏上专业道路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将这门“理论课”变成有趣、易懂、实用的“实践课”。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我国早在90年代初就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了幼小衔接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对策的角度看,幼小衔接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主要是政策层面、主体层面和内容层面。本文重点探讨属于微观层面的主体和内容方面的对策问题。
一、形成合力育人
教育主体间的衔接。幼小衔接,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到小学听课、参加相关培训等方式,充分了解儿童进入小学后所要面对的语文学习任务与要求,以及学习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有针对性地做好入学准备工作。还可以定期组织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和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让儿童不仅做好能力上的入学准备,而且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生活。小学教师也要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深入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确保语文学习任务与要求的连续性。还要注重通过模仿幼儿园环境、组织学生回忆幼儿园生活等方式,引导儿童回忆和分享在幼儿园渡过的美好时光,同时感受小学这个新的大家庭亲切而友好的氛围,为儿童实现顺利过渡奠定基础.
幼小衔接,学校的作用也很重要。这种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小学和幼儿园结合成一个教育阶段。这方面西方一些学校的尝试很有启发意义:比如美国公立幼儿园基本上设在小学,与小学低级相衔接,英国把幼儿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合并成一个教育阶段,把创设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环境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因此,可以把幼儿园与小学设置在一个校园内,推动衔接问题的有效解决。
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学生家长的育儿素质,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尤其是要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小学教师要提醒家长注意了解幼儿和小学的区别,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采取正确的教育疗法教育孩子。尤其要帮助幼儿喜爱学校,让他们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向往。
二、增强吸引力
语文教材的衔接教材衔接体现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内在逻辑结构。应该说,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较好地照顾语文教材方面的幼小衔接问题。现行的国标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董小玉教授曾说,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注重了从终身教育背景下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他们把“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科融合而不忽视语文基础,增强现代意识而不削弱传统文化,为未来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文质兼美的课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在教科书首页,以汉字娃娃简洁生动、富有亲和力的卷首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拼音教学中,引入大量贴近儿童生活和孩童情感的儿歌。因此,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是要把握教材的吸引力,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生命力
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在现有政策、教材等不变的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幼小衔接.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要作三点改进:一是有张有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开展趣味竞赛活动,让幼儿体验胜负,培养上进心。三是适当调整学习方式。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也有三点:一是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二是调整评价方式,注重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我认为,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核心在于以恰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语文教材资源的生命力。语文教材,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初级阶段的教材,往往都是充满生命力的诗歌、童话等儿童作品。这种生命力体现为作品所传达的故事、情节、思想、情感等。能把这种生命力传递给儿童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生命教学法。生命教学法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注重整体性:要把教材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把它肢解成孤立的字词、句子、段落。第二,要注重趣味性。要让儿童从语文教学资源中发现他感兴趣的东西,把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作为重点,而不是把学习知识作为重点。第三,要注重形象性。要用形象的语言和描述方式向学生讲解各种知识。生命教学法就是要用形象化的手段,把语文教学教材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资源传递给学生,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的课时安排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和体验,而舞蹈本身就需要学生多练习、多体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安排少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自己在旁边观察与指导。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幼教工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时候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舞蹈排练中,与学生共舞,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创编舞蹈,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艺术感悟、生活经历等都融入到舞蹈中,使得所演绎的舞蹈既充满艺术美。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也应渗透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舞蹈。中职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短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也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幼教职业,明确自身的未来职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每位学生提高
当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时,在舞蹈教学课堂上,就应该由专业的舞蹈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展开一系列的摸底与评估,可以通过口头询问、集体考察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此前的舞蹈学习状况。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状况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课时,尽量从舞动基础开始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舞蹈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舞蹈基础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行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把任务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舞蹈基础良好、无舞蹈基础但身体素质良好和无舞蹈基础且身体素质不佳等,教师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舞蹈基本功练习方案,并引导和督促学生按照练习计划积极练习,且需要做好练习记录。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用任务作为导向驱动学生用心练习舞蹈,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与互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综合教学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学生的任务报告中,看到学生详细地记录了舞蹈练习的情况,包括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重难点动作、身体的变化、柔韧度的变化等等,还有些同学记录到与同学互帮互助的温馨与感动。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表扬他们在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再次分层,这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舞蹈文化教学,增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舞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更需要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增强舞蹈的表演效果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学习舞蹈文化,就能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舞蹈,丰富自身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情感,便于自身舞蹈表演与舞蹈创作。教师要重视舞蹈文化的教学,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丰富的正面情感,从而可以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完成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和芭蕾舞基本手位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各个小组自行编排舞蹈,一周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还要求学生在编排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参与行为。在各个小组正式表演时,教师主要承担拍摄和拍照的工作,记录下每个小组的学生的表现,并由学生选出表演优秀的照片,进行集中展示,向学校申请可以在校园文化展示栏中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就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舞蹈文化,能够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学习舞蹈、表演舞蹈,激发内心的情感,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能力。
四、总结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是重点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地创编舞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全方面提高,进而让他们能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幼儿。
作者:李坤 单位:黑龙江密山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金羽丹.浅析舞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4(11).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参与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社会大众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担负起幼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进而根据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高效教育和引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唯有如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高校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可以为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促使我国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社会积极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的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时展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设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保证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得到逐步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就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1.1参与教学模式的分组应用策略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适当的应用分组教学模式应该适当的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方针原则,最大限度的追求学习小组内部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能力,适当的在小组中进行选拔,设定6-10名小组长。同时,学校还应该按照前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教师实施科学的分组,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此外,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以及性格和学习能力等,在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保证小组教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应该对不同小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进而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为学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1.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小组答题教学策略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获得全面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高校在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与式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小组答题标准,为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小组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一,要求抽到相关题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迅速起立,面向教师或者黑板回答问题,答题完毕后自觉坐下[3]。其二,教师应该注意要求答题者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并且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清晰分辨答题内容。其三,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交流效果,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发。其四,教师可以将问题设定为必答和抢答两种类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特定的题目类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回答问题。其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抢答,则可以要求学生在抢夺答题主动权的过程中大声喊出自己的号码,由教师判断抢答者,保证小组合作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其六,在同类型抢答问题时,学生已经参与抢答活动并承担答题任务后,则不能够参与第二次抢答,尽量给予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需要适当的绘图或者使用教具,则可以要求学生加以演示,并且保证演示过程清晰合理,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唯有教师按照上述要求合理组织小组答题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小组答题教学策略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得以逐步强化,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程序
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要想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流程加以明确,就应该综合分析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等,促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基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下流程,促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1借助全面导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对某些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将这种乐趣引申为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研究证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消极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应该重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全面探索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样,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的刺激下,自身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3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小组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逐层次进行深入的学习,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4全面落实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注意将总结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学习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学习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参与效果[5]。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课堂反馈信息进行科学的利用,及时对自身教学成效加以检测,并基于教学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促使自身教学效果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亲身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对自身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为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要想保证自身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的激发,为学生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2]万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4(5):83-87.
[3]付云霞.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77-377.
[4]熊娅莉.探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幼儿体智能课程的实践意义[J].华章,2014(9):232-232.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也被很多国家作为官方语言使用。尤其是幼儿英语教育,在当今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影响幼儿英语学习的三大教育因素是教材、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结合现展需求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习英语。文章以游戏兴趣法为例,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研究以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幼儿英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需要。现在英语教学正在逐步走向生动化和生活化,因此,只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才能使英语教学更有实效。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中也讲过,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主动思考。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以一种最简洁的方法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知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在游戏的同时汲取知识,这是一种更容易让幼儿接受的方法,所以游戏兴趣法是幼儿英语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教师在游戏中不断探究新的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幼儿英语水平和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英语启蒙教育。学前儿童的英语启蒙不同于小学英语教育,它是对学前儿童进行英语方面的早期启蒙,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语音语感的敏感,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英语学习方法的创新种类
(一)昂立“0”式英语
昂立“0”式英语是以“英语学习零起点,课堂学习零距离,学生进步零距离”为原则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上倡导全英文。这一教学在方法上强调一对一语言交流,让孩子成为学习英语的主角。(二)汇点TPR模式汇点TPR模式也叫“纯自然反应法”。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James博士发明。其特点是营造一种自然、纯粹的英语环境。通过模仿学习母语时大脑对外界声音与画面产生联想,实现记忆的自然身体反应,是一种更容易被学员接受和掌握的方法。TPR将英语学习定义为:E=MC2,即English(英语)=Memory(记忆)×Communication2(交流)
(三)卓越双语言教学法
卓越双语言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中,中外教共同教学,由专业中国教师负责课堂英语知识总结、辅导疑难,由外教负责英语口语及英语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既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又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对以上几种具有创新性的英语学习方法的总结,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在运用游戏兴趣法时可将其进行创新综合,根据幼儿英语教育的启蒙性,在适宜的难度基础上,创设语言环境,进行英汉双用。国外的英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尽量把枯燥的语言形式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
二、如何使游戏兴趣法得到正确运用
(一)加强幼儿英语教师的培训
当前,幼儿园教师在组织英语教育活动时面临许多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门应对幼儿英语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严格把关。一方面加强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日常学习和继续深造,不断更新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幼儿英语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灵活性,使教师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教学中能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教学。
(二)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孩子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幼儿园要注意增长幼儿的知识经验,扩展视野,促进思维发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设计的游戏,让幼儿多看,拓宽观察角度;让幼儿多听,培养孩子注意倾听的习惯;让幼儿多说,使他们有话讲、愿意讲。在课下,要利用饭后、室外运动等时间有目的地同孩子进行英语交流,不论说错说对,都要鼓励孩子。这样幼儿园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习惯于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三)游戏设计的目的性及适宜性
游戏教学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充分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的合理安排设计游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各方面的水平差异。评判游戏是否具有高质量、教育性的标准是学生与老师是否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把适当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游戏给予幼儿认识世界和发展幼儿符号能力的机会。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也要符合这一主线。学前儿童英语游戏兴趣教学法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创建系统的,有丰富内涵的英语学习体系。通过游戏这一桥梁,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探究,让幼儿初步获得英语语感、英语思维及英语意识。通过游戏兴趣法的教学,让幼儿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既有利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又为幼儿进入读写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志国 单位: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辉.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5.
一、通过视频播放与亲身体验激发幼儿学习民族舞蹈的浓厚兴趣
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开设的民族舞教学以一种舞蹈班的方式开展。这种舞蹈班其实就是一种兴趣班。固然,很多幼儿选择民族舞蹈是源于兴趣,但我们倘若细细观察,很多幼儿在学习民族一段时间后兴趣锐减甚至全无,此后便在家长的强制要求下继续进行舞蹈学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来自幼儿自身方面的,也有舞蹈教学方面的,相比较而言,后者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为此,学前舞蹈专业幼儿民族舞蹈教学应当首先注重激发幼儿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具体策略有三:其一,通过多媒体、电视向幼儿播放民族生活视频,让幼儿了解民族衣食住行、民族生活,尤其是民族节庆活动中的舞蹈影像,增强幼儿对民族舞蹈的视觉、听觉感受。例如,教幼儿跳新疆的《锅庄舞》时,可以先组织幼儿观看新疆人民在古尔邦节、肉孜节的视频。等幼儿看完后,询问他们视频中那些跳锅庄舞的舞者是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有哪些典型舞蹈动作等。其二,给幼儿与民族舞蹈中的形象来个“亲密接触”。例如,教幼儿跳傣族的《孔雀舞》,可以先带幼儿到动物园观看孔雀,引导幼儿欣赏孔雀的体态、羽毛与色彩。待幼儿对孔雀有一番了解并形成印象后,再让他们在舞蹈课堂上表现出孔雀走路、喝水、鸣叫的样子,然后再安排他们学习舞蹈动作。其三,给幼儿布置与民族舞蹈学习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画民族服饰、制作民族舞蹈手工、录民族舞蹈小视频等。
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与开发符合幼儿的民族舞蹈教学内容
幼儿舞蹈教学与成人舞蹈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幼儿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炼出他们的所想所爱,投其所好。例如,幼儿天真、活泼,爱幻想、爱自由,喜欢彩色、闪亮以及带有美妙声音的物品等。为此,学前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要围绕幼儿上述特点与需求来设计与开发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具体策略有三:其一,在民族舞蹈的题材上,应尽量选择一些民族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让幼儿扮演其中的人物或小动物,并给他们配备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让幼儿积极地投入其中。其二,民族舞蹈教学内容要尽量与幼儿生活、娱乐接轨。例如,将新疆舞的“晃头移颈”动作与幼儿左右摇头(模仿拨浪鼓)、前后移颈(模仿乌龟)相结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疆舞的动作技巧。其三,针对小班的幼儿,多让他们聆听民族舞蹈音乐,以美妙、动听的音乐刺激为主,以舞蹈动作教学为辅。针对中班的幼儿,在对他们进行音乐刺激的同时,让他们逐步掌握民族舞蹈的肢体语言以及动作节奏。对大班与学前班的幼儿,应注重培养他们民族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将民族舞蹈纳入幼儿早操、课间操等活动内容,拓宽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覆盖面
早操与课间操是缓解幼儿学习压力,放松幼儿心情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幼儿园的早操与课间操都以一种偏向体育运动的形式存在,或伸展运动,或跳跃运动。其实,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包含多类型动作技巧以及高审美价值的舞蹈类型,完全可以通过早操、课间操呈现给幼儿。在具体实践中,策略有二:其一,对现有的民族舞蹈教材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出专门的民族舞课间操;其二,在现有的早操与课间操音乐、动作中加入民族舞蹈元素。例如,加入手上托、手下压、拉手、踢腿等黎族舞蹈常见动作,以提高幼儿的黎族舞蹈能力。与相对枯燥的体育操相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操不仅动作优美,而且更易学习,容易激发幼儿学习民族舞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此策略的实施,对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舞蹈教师加强舞蹈创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四、用简单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讲解与动作示范,提高幼儿民族舞蹈教学效果
民族舞蹈样式多样,且每种舞蹈的动作技巧繁多,成人学习都有很大难度,况且是幼儿。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用教成人的语言与肢体动作教幼儿如何如何。例如,教幼儿巴塘孔雀舞的孔雀汲水动作时,不能直接说“这时的步法应该是‘一步一点’、‘一步一撩’”。如果这么说,幼儿根本听不懂。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幼儿说:“小孔雀走一步,停一下,尾巴晃动一下;又走一步,又停一下,尾巴又晃动一下……”这种妙趣横生的语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讲解同时,教师应当亲自给幼儿做示范,并注意眼神与幼儿的交流,面部表情要丰富,动作不必太严谨,应适当夸张,充满童趣。另外,在讲解与示范舞蹈动作时,教师还应注意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编民族舞蹈。例如,教幼儿傣族舞蹈《快乐的泼水节》时,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完教材上的舞蹈动作后,再让他们端着自己的小水杯模仿刚才所学的泼水动作自编一套《小水杯舞》。幼儿自编舞蹈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学习民族舞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作者:陈璐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垣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5(23).
对于奥尔夫的“原本性”而言,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本源的回归,二是寻找音乐的源头。对于奥尔夫来说,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不是单纯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的传授,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和相互沟通的手段,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和相互沟通的本能,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从自然的本性出发,从人的本性出发,从音乐的本源出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十八岁左右,已经超过了最佳的钢琴技能学习时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钢琴弹奏基础,有些学生甚至连钢琴都没见过,其手指灵活性、柔韧性与钢琴专业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对其进行钢琴教学时不应该过于注重演奏技能的提升,而是通过学习和弹奏优秀钢琴作品,培养其艺术感受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品味。受教学观念、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存在着成人化和专业化趋势。在选择教材时,基本沿用专业教材或者专业教材简版,教学方法基本上以老师的口传身授学生模仿为主。由于钢琴弹奏技术繁难,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才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而该专业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技术目标,导致练琴的过程非常痛苦,这种状态下,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培养出大量技术不成熟,缺乏艺术灵感的学生,严重脱离幼儿教育实际。贯彻“原本性”的原则,首先就是将在传统教学中过于追求的演奏技能和外在价值的教学模式摈除,不再一味采取反复模拟和机械训练的方式,而是更多的重注体验和感受的形式,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本能反应。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综合性,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的任务和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掌握的钢琴弹奏基础知识和演奏技能,主要是为了培养其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学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决定了其钢琴教学不只是单一的技能教学,而应该是通过和其它学科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科过于单一的问题,钢琴课设置很少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色,也是我国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综合了动作、演奏、欣赏、语言、歌唱、表演和创作等一系列的综合教学。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包括动作训练活动、听力训练活动、嗓音训练活动、奥尔夫乐器演奏四个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耳朵、嘴、心、手以及脚等全方位调动人体每一个部位。钢琴音乐也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用手指进行演奏,还需要用嘴来唱、用耳朵来倾听以及用心去感受。嗓音训练活动,主要是指用人的嗓音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嗓音训练活动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为富有节奏的语言朗诵活动和歌唱活动。奥尔夫的节奏训练发挥了语言、人声和歌唱等多种作用,把地名、人名、诗歌、童谣等作为教学出发点,通过语言启发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时,可以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名或者称呼名开始。例如,将“走”、“跑”、“慢走”、“快跑”换成节奏符号,“走”代表一拍,“跑”代表半拍,“慢走”代表两拍,“快跑”代表十六分音符,在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节拍之后,再进行组合节奏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对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机械发出的声响等进行模仿,让他们将生活中的音响在自己所学到的节拍中找到相应的替代。如水滴滴答的声音,钟表的指针的声音,可以把它模仿成2/4拍等。动作练习活动是指运用人的身体动作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动作和语言一样是人的本能,平时看似简单的走路、拍手、跑跳都是富有节奏感的。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有好的节奏感一直是一道难题。如果仅仅从节奏本身入手来教,学生课堂上或许能够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如果能够和动作进行结合,就能很好地跨越这个障碍。学生可以先从动作的节奏上来获得感性体验,然后再把这种感性体验模仿出来,并在弹奏的节奏中进行复制,这样可以简化复杂的节奏,并对抽象的东西进行具体化处理,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奥尔夫乐器演奏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奥尔夫乐器主要分为固定音高和非固定音高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些乐器有着丰富的音色,操作简单,不用进行专门的训练就能掌握演奏方法。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特别是为即兴演奏能力提供了平台。钢琴演奏的形式多样,有独奏、双钢琴、协奏、四手联弹等,而所有的演奏形式都存在配合的问题,奥尔夫乐器能训练学生的配合意识,这就是乐器教学为钢琴教学带来的优势。
三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性,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以传授技能技巧为目的,以老师的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怎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在奥尔夫看来,即兴是最自然和最古老的音乐表现方式,是表露情感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人的本性,但随着教从化思想、观念和行为逐渐转化为各种“习惯”和“规矩”,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外人面前一般很难放开表现自己。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方式就是即兴,也是最为具有特色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才历经几十年而经久不衰。最为可贵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仅提出原理,更提供了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评估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改变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例如,在教学时,对于那些具备了一定弹奏能力的学生,可以专门拿出一点时间,对他们所熟悉的旋律加以启发,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兴趣进行加工和修饰,即兴弹奏出来。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在钢琴课上她们都有“乱弹琴”的嗜好,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在“乱弹琴”的时候是非常开心、非常快乐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对其提出要求,就是在完成每一次的作业时都要弹出不同的心情和感受。这不仅提升了其兴趣,还满足了其表现的欲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不仅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把“适于开端”和“适合儿童”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来对待,他比较注重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游戏性,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能够将学生从多年来被动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解放出来,从灵魂深处的潜能得到唤醒和释放,这种教育方法所培养的学生,在当前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四教学评价上把握多元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