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所谓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区域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资源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基础性创新以及建设工作。在有限的时空尺度影响下,利用最少的技术、劳动、资源以及资金消耗,在城市环境实际承载能力内,利用科学进步以及不断更新的人的观念实现城市增长、城市进步以及城市结构变革所产生的一系列聚集效益,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所提出的相关需求。[1]这种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城市发展能力的挖掘以及建设,保证城市规模、功能以及结构是实现简单到复杂、小到大、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和发展。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以资源环境可持续、社会、经济、聚集性以及协调性为基本表现特征,促进城市建设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模一般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综合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确定对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保证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就要对城市发展性质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规模大都没有经过准确科学的计算,不少官员以及地方政府不切合实际发展状况,盲目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扩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会导致城市分布以及空间、确定控制范围、基础设施的安排、自然资源的统筹等工作中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和遗憾。[2]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要从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保证城市在城乡联系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保证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合理。

(二)忽视生态建设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实现的基础以及外部条件,若城市建设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文化系统等不同的构成部分。只有创造一个互相促进、良性运转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3]从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来进行分析,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城市,在进行建设活动中,只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受到重视,从而导致城市可持续规划以及发展工作受到影响。

(三)城市空间布局较为杂乱

合理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保证城市形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能够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稳定性发展。城市形态一般是由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城市气候特征以及城市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构成。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结果。我国现阶段很多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少对城市形态进行科学考虑,从总体规划到单位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人员只满足各种寓意以及突破的相关要求,他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城市状态在创造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错误观念,让整个空间布局杂乱无章。[4]要想从根本上创造优秀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除了要考虑城市规模、性质特征等因素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城市气候、环境特征等影响因素,让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能够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统一,创造出更具有价值的城市形态,保证城市建设工作走上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道路。

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城市规划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证城市建设朝着高质量的环境、清洁优美的方向发展。城市建设要通过建设、规划、服务、管理等工作,实现城市基础实施的不断发展。还要对城市各种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完善,改善人们的行路、住房、用气、用水、娱乐以及卫生等条件,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满足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需求。

(二)坚持规划先行

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就要对城市系统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制定一个总体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城市发展以及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策略以及要求进行制定,只有坚持规划的先导作用,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实现有效、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保证城市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在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时,要保证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现节约、合理用地,还要对各种建设用地项目进行审查以及规划,从根本上杜绝违章建设以及违法用地现象的出现。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建设和谐城市,就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注意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性,综合考虑居民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交通运输状况以及规划对科学技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5]作为一个系统复杂的整体,任何一个因素可能都会对城市建设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一般是由水、空、陆等构成,只有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合理有效地对城市功能进行疏解,降低城市建筑的密度,控制和保留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个公共空间,创造更多园林式单位、园林式社区,实现人与城市经济、自然以及城市环境的和谐、融洽发展。

(四)重视科技创新

要想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从根本上对科学技术进行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来实现创新。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集中消耗资源以及能源、环境污染的综合结果,传统的工艺、建设标准 、材料、设施、管理监督手段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所以,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来加大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工作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城市规划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监督管理以及规划设计工作水平,用钢材取代木材,用塑材取代木材,从根本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还要建立并完善智能化节水型的小区、节水型服务业、节水型企业,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节水能力 。

结语: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更多新城市的出现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发展潮流,从西方城市建设以及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我们只有更加科学地认识到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协调自然、人、社会等不同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发展事业取得更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建民.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2]贺川江.石河子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22)

[3]许德毅.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6)

第2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2009年,铜仁地委、行署通过《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铜仁城市经济圈。这对铜仁市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此,铜仁市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按照在全区“走前列,作表率,先突破”的要求,拓宽思路,超前谋划,将城市功能定位为: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中西部交通枢纽,黔湘渝鄂边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新型生态产业聚集区,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但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须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切合市情的措施,才能真正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具备的优良条件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东与湖南接壤,是铜仁地委、行署所在地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铜仁大兴机场通航、渝怀铁路过境、铜玉高等级公路投入使用,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使铜仁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几年来,铜仁市实施“兴工富市、强农稳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全面改善了城市供电、供水、通讯、城市干道、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品位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等称号,打出了城市品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新加坡近50年快速发展来看,城市规划是龙头,规划一经确定,至少管50年,谁也不能更改,当政者只能是规划的实施者,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突出“花园城市”特色,在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管理,突出为民理念,从而得到市民的拥护。借鉴新加坡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我认为铜仁市城市建设应该分四步走,即科学规划,盘活资源,开辟财源,优化管理。

制定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铜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铜仁市应该围绕打造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制定未来50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和近15年实施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广泛征求意见,一旦规划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当务之急是做好四件事:一是制定未来50年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二是全面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三是理清建成区(含谢桥新区)、川硐新区(含东城区)的相互关系,利用好前期进行的城市概念性设计成果,分两个片区完成控规带城市设计;四是完成部分城市重要场馆、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完成一些标志性建筑和公园、桥梁、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详规,使城市建设有据可依。

铜仁市的城市规划,必须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心打造,达到既有城市品位,又满足居民需要的效果。铜仁市作为连接张家界、凤凰古城和梵净山的重要接点,必须按照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和多元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山、水上做足文章。铜仁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城市,精心打造锦江12个半岛,规划设计水上活动中心,打造梦幻锦江美景。同时突出居住在铜仁的苗族、土家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围绕中南门古城、东山历史文化古迹和九龙洞风景名胜区两个“国保单位”,发展多元文化,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为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而奋斗。

铜仁市的城市规划,必须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关系,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总体规划必须统筹城乡建设,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实现总体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铜仁市现建成区面积才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5万人,按规划,远期目标是面积100平方公里,发展人口80万,并规划开发建设几个新区。在规划中,我们要多方考虑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变为城市人口,规划建设桃园新村,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充分解决其进城发展的就业、住房等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均衡持续发展。

盘活现有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今后3年,铜仁市城市建设预计需要资金40亿元。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建立融资平台,成立铜仁市锦江投资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壮大公司实物资本,将国有资产由存量变增量。加大银行贷款争取力度,向农发行、国开行、建行和信用联社等商业银行争取贷款和争取中央财政发行政府债券,总金额在7亿元左右。目前,农发行已有1.95亿元贷款到位,向国开行、建行、农发行争取的2.7亿元贷款已分别上报省行。二是3年内力争完成土地复垦整治3万亩,筹集资金6亿元。三是3年内收购储备土地10万亩,可筹集资金约20亿元。四是加强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对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场、城市客运车辆、报刊亭、广告等特许经营权进行出让和拍卖,3年内可筹集资金7800万元左右。五是争取国家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城市快速干道、路网改造、污水收集、垃圾清运、廉租房等建设项目,预计在3年内投入14亿元左右。通过以上途径,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开发后续财源,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围绕铜仁地委、行署制定的“两带两圈”战略目标,做好“铜仁城市经济圈”和“大兴至大龙”工业带产业规划和轻工业区、资源型加工业区规划工作。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搞好项目策划,强化项目储备,加强前期工作,寻求工业招商新突破。抓好运行调度,搞好协调服务,兑现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工业经济的形势,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措施,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并渡过难关。

二是大力发展商贸业。做好商贸业网点发展规划和旅游商品一条街规划编制工作,延长民主路步行街至北门口,将该区域打造为以大中型百货、专业店、品牌店为主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在引进著名品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突破;规范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文明经商;帮助各市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商誉,打造诚信市场。加强对上海华联超市、金滩批发城、金码头等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管理和跟踪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标准旅游城市标准,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搞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力争通过招商引资,综合开发锦江、九龙洞景区;通过加大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对铜仁市旅游资源宣传和报道力度,重点开辟贵阳、重庆、长沙和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

此外,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第3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从20世纪末开始,人防工程建设日渐规范化,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当前已经建设出了很多质量好,面积大,效益高同时种类也很丰富的人防工程,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人防工程的实际建设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对人防工程建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只是将人防工程简单的当做是防空洞,而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这种看法具有十分强的片面性,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们已经逐渐转变了这种老旧的思想,新型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做好了可行性研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的满足了战时防空的需要,同时又和当前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其功能性更强。此外,在人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去执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树立质量意识。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综合效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防空工程已经朝着民防工程的方向在转变。

2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2.1综合整体规划

要想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工作,就一定要从工程建设的根本入手,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和目标,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人防规范,此外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方针,在建设中必须要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保持和谐共存的关系,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合理性,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好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人防工程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地上和地下统一安排,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的原则。要切实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工作,逐步建立与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齐抓共管,保证开发过程规范有序进行。

2.2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是世界各国民防建设的普遍做法,既有利于城市平时发展经济、完善功能,避免各类建设的相互干扰和反复拆迁、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又可增强城市平时防灾、战时防空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的管理及监督检查职责,会同城市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开发利用及项目审批工作,进一步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满足现代城市安全防护要求。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新领域,把人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要求落到实处。

2.3把好设计审查关

城市人防规划和城镇人防规划,是指导城市和城镇人防建设、地下空间战时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应严格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坚持“以建为主”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建”与“收”的关系。应当做到“以建为主,应建尽建,以收促建,应收足收”,把“建”放在首要位置,有效增加城市、城镇人防工程的防护面积。严格对人防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在初步设计文件审查阶段主要解决出入口布置、进排风口部布置、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划分、结构形式布置等问题。在审查时既考虑战术要求,把握技术可行性,切实保障人防工程的防护标准,也要注意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人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4提高人防队伍素质

人防部门自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培训环节的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获得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做好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人防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从而也为我国人防工程建设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当前,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思潮,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协调好以下三种关系。首先是立足眼前,目光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发展,而不顾长期的发展。其次是要协调好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最后就是要协调好自我创收和多渠道资金筹集之间的关系。

2.6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4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前言: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按照可持续性发展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美丽的工作与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是在对城市的深化认识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城市居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

1背景研究

1.1国际环境

可持续发展引起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始于联合国首次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随之,城市规划业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以“城市与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命名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环球论坛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94年6月在英国的曼彻期特召开。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城市时代的大环境下,城市规划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1.2国内环境

在资源严重紧缺和匮乏的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资源消耗国,毋庸置疑,城市必将迎来人口和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关系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考验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城市中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会面临更为冷酷和严峻的形势。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怎样确定,具体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是我们在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关于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的概念

规划,即比较长远的、发展的计划。通俗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指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可以在预先计划的时间内实现。城市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可以合理利用的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等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及确定等均属城市规划之范畴。

2.2城市规划的内容

总结诸多的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发现,常规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此为指导依据,进一步展开实施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要想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就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预测和规划,以明确定位城市的发展性质、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格局,在科学规划的组织和指导下,按计划逐步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象征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它既是生产力的空间载体,也是承载经济聚集实体、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城镇聚集区往往也都是经济中心区,故而,只有城市及其聚集区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带来区域的、国家的乃至于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城市范围内,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尤为突出甚至繁重,而我国城市规划的经历较短,经验也不足,这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情况相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矛盾辈出的西方国家相比,形势更加逼人,任务也更加紧迫,正因如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研究并积极探索合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基点,努力协调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彼此间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的。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要求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以后的发展所需,体现了发展和限制两个方面的内涵。结合城市规划这个课题,具体要求即为城市规划与当地实际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彼此和谐。

4.1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但另一方面,在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统筹兼顾,杜绝杀鸡取卵的错误工作方式,更要避免走入用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思路误区。城市规划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铺设条件,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想就会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城市基础规划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协调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又能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城市规划,二者保持高度协调,和谐共处,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4.2城市规划与社会的和谐

城市规划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给社会以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规划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规划得好可以造福于民,规划得不好则要徒劳地浪费掉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更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城市规划需要重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使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容量相协调,使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体和谐相处。

4.3城市规划与生态的和谐

“宜居”―城市的基本品质要求,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是集经济、生态、社会等于一身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显示的结果,其中,尤以生态良好为首要条件。生态良好的城市是以环境的容量和生态的承载力为前提,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科学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且保证物质能够循环良好,能量能够流动畅通。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可利用性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使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决摒弃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浪费,要崇尚简朴,以“绿色”规划为设计理念,达到城市规划和生态的和谐。

4.4城市规划与人口的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再是简单的要求物质生活的保证,而是转向了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适应人们的变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规划工作做细致,以满足不同层次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城市规划从业者要真心热爱城市,热爱城市中的人民,要保持创新,加强实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领导作用,使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化、人性化,规划和建设出更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城市实际、具有该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日益凸显和重要,我们紧跟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入到城市规划这个课题中来,将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为基点,全面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避免重蹈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错误覆辙。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基本哲学原理的,是一个长期、曲折又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不懈努力才会得以实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我们要运用属于自己的规划方法,以更高标准的科学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产生了质的飞跃。然而经济的增长与人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人类的生存问题也随之产生。工业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悖的因素。比如:空气的严重污染、气候急剧恶化、城市能源危机、交通堵塞、耕地面积骤减等一连串“城市病”的存在。面对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病”的蔓延,这样的严重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城市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停滞不前。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和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城市建设中处于基础且核心地位的重要环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仅提供给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项基础生活设施,保障人们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同时为城市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般是着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规模的扩张,其目的在于经济效益的提升,片面强调城市的外在美,从而忽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的行为本身就是盲目的、片面的、有一定风险性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充分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体系,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和谐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又尽最大努力照顾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下一代人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创造必须的条件,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准确概念界定。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半以上的全国人口数量。因此,面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部分。如果我们把城市建设比喻为人体,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组成人体必不可少的人体脉络。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一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2.1在城市社会发展层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交通运输、居民水电气热的提供、环境绿化、消防、娱乐设施、通信设备、文化传播、医疗服务、卫生环保、科学技术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先决条件,并承担着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的重要职责。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践行着“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做到无贫富阶级差距的平均占有社会财富。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就是福利及扶助的确立与实施。这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提供给城市居民各种不同方面的社会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部门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并且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标。比如:卫生环保部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及纯净的水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减少了居民的发病率,保证了人们身心的愉悦。医疗服务设施部门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科学技术设施的发展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以不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服务保障,从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意义。

2.2在经济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其主要目标一般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国家前列的城市。因此,如果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了,那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从而引起领城市产业链的形成,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其次,在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中,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生产成果作为原材料,这种产业模式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加快了城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

此外,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是由城市的产品需求量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模式,增大了产品的生产领域,同时使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得到了扩大,进而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重大改变。

2.3在生态环境层面的重要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绿化与卫生环保部门为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清洁做出了重要贡献。一般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境绿化与卫生环保部门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整体建设是有双重作用的。一方面,环境绿化部门合理配置园林绿化面积,不仅增大了城市绿地的占有面积,美化了城市环境,同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愉悦。卫生环保部门清理了城市垃圾,净化过滤了工业生产污水,从而减少了城市水污染的产生,保障了城市居民的饮水质量,同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往往忽视了对部门之间充分协调与合作的重视。例如:科学技术设施部门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同时,随之而来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就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背离情况的产生,破坏了和谐的环境氛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3. 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3.1对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

在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并未占据城市建设的基础位置,从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处于从属地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有可无的,其实施过程也就不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多部门均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等要素,而这些因素的存在恰好组成了城市建设的核心,关系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业链的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实施数据过于笼统化

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均是以人均指标作为参考数据的。这种情况下数据的产生不仅忽略了地区差异的影响与资源需求量分析的不同,同时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可操作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设施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单一指标的引用不仅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局思想确立的偏差,而且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中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将会彻底忽略对工程具体施工条件及环境要求的具体分析。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指导实践进行的,而单一指标的生成是以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标准的,而人均占有量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因此,人均指标方法的施行将施工单位局限在了一个小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创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因此,只有突破原有人均指标的束缚,在施工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忽略长远利益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方面,而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等有关生态平衡要素的发展。以人们的需求为核心的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且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才能以环境促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3.4缺乏对项目后期维护工作的正确认识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城市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城市内需的有效拉动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为人们带来眼前经济效益,后期连锁效应的产生才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虽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其在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们的主要认识还仅限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并未对项目后期的维护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时间的维护才能突显其综合效益,而在项目之初往往达不到人们预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放弃了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而转向新项目工作的开发。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部门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弥补城市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面对现阶段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严峻形势,短时期的修复工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长时间生态环境的保持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加强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可行性指导意见。

4.1完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民主法治建设

首先,建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保证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的法律保护范围内进行,同时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其次,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管理部门的社会职能。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前提条件下,结合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制定出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及相关保障制度,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协调沟通与统一规划,避免项目之间冲突的产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稳步前进。

4.2打破城市建设政府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的局面限制

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是政府与企业统一制定与决议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管理制度不仅不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得到有效实现,同时政府过多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行为的严格约束。面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其内部管理结构,努力实现政府与企业管理职权的分离,彻底打破某些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垄断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作用。

4.3建立有效的群众反馈机制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社会项目发展与实施的核心要素。因此,积极响应群众意见,建立有效的群众反馈机制,发挥群众的广泛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生活及生产需求,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项目本身存在的实质性意义。

4.4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技术方面的革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及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着力发挥科学技术先进性的优势,努力通过技术方法的深刻变革来减少项目投资成本,提高项目基本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平衡矛盾关系,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完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民主法治建设、打破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管理混为一体的局面限制、建立有效的群众反馈机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技术方面的革新,才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修复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阳,周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8(1).

[2]苏善君.低碳视角下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第6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交通运输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exist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discuss the great advantage of rail transit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st, safety aspects, think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construction by the rail transit system as the backbone of the integrated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s to solve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ity,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road.

Key words: rail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F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现存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

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

2、时间资源浪费

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

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交通事故

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二、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要素

(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

(3)公平性

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

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

3、轨道交通系统

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

(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三、对策与建议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⑥环境资源税收政策,环境资源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设置环境资源税种,扩大环境资源税所占比重,既可以为经济单位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又能抑制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炜.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大纲[ R].北京:公安部,建设部,2002.

[2]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

第7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发展;创新;借鉴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t is not only to show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o have more natural symbiosis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writing and level, grasp the high-level build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 improv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strengthen the designing idea of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year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er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ussion and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reative design proposal, so that after the meaning of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中,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安全让母亲不敢让孩子在屋外独自戏耍,塞车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愈来愈近然而心灵却越来越疏离。作为建筑师,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建筑师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尽量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建筑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的构筑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滞后于同期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思想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结了这个时代最辉煌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最后它甚至会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而穿越千年,世世代代的影响后人。这时的建筑所代表的意义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师所讨论的范畴。

上述问题同时揭示了建筑物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会为相应的阶级服务。在学习建筑史时就不难明白建筑物中形制、形象所反映的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建筑变化的先锋,它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形成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而代表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虽然在物质上建筑不是速朽的,但它们都改变不了最终湮灭的结果。但其在精神及文明上的传承和影响却是长久存在的。所以建筑设计在文化和哲学上的意义显而易见。

2.2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运动的出现。城市的出现揭开了建筑艺术的大幕。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树木之于森林。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城市和建筑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做建筑设计首先要搞清楚建筑物与所在城市的关系。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只能有两种结果:令这个城市的环境更好或是更糟。关于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关于交通,人、车流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关于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憩。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地促进公众的活动,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关于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关于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2.3建筑对于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这里要说的是建筑和个人,即和生物及社会意义上的个体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筑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空间,创造环境”。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功能。功能就是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各种要求,包括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年轻的建筑师往往将其片面的理解为平面功能,但平面功能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方法是国内僵化建筑教育方法的产物。有机的,三维的思考建筑功能往往能创造出有趣、灵活的空间环境。首先,人类大量的活动要在建筑中进行,所有与人生理有关的问题都应得到解决。这是建筑设计要解决的第一步,也是人为自己创造的空间基本要求。其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有比其它生物更高的需求。如:羞耻感(隐秘性)、适宜的高度、声音。应满足人们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如总经理办公室的设置;特殊人群对空间的独特要求;休息室及吸烟室的设置;火车站中母婴候车室和军人候车室的设置等。

建筑是为人服务,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这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和终极意义。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理解了建筑设计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接着讨论下面的问题,即建筑设计的方法。理解建筑设计意义使建筑师树立了正确的建筑观和职业目标,然后才可以进行方法的探索。方法可以有新旧、高下,而建筑设计的目标和意义应是贯彻每个建筑师整个职业生涯。

2.4建筑设计与城市能源节约的关系

建筑节能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建筑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师应积极按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人们的建筑热环境质量,提高采暖、空调和电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建筑使用能耗,为节约能源,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很多建筑中,也没有区分各部分能耗。如通常认为在公共建筑中,空调采暖的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最大比例,其实这一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持。国内建筑物中能耗计量很粗糙,一般只有冷水机组有单独的功率表,空调的末端装置和输送系统的耗能无法与其它动力设备和照明的耗能区分开来。

建筑设计的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关系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尺度、比例、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它为了人类而美。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

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建筑的营造应具有生命力,减少景观的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额耗等。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建筑最终服务于人类,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

结论

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不仅要展示“天人合一”的创造环境和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更要有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和水平,把握住建筑的高层次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性,加强设计构思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一个城市科学的生态系统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2月,廊坊市通过了国家17个部委的考察,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市生态作为廊坊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效能。

一、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城市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城市生态是一个庞大且科学的系统,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城市中尽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即如此。生态城市建设正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所必须选择的路径。

2、城市生态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各类资源进行消耗和影响,包括日常的消费、废物的排放、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交通等。城市生态就是要在保持一个各环节、各领域相对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以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并且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作为城市生态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和终极也就是要实现整个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建设才会有目标,可持续发展才会有载体。

二、廊坊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廊坊毗邻京津,区位优势独特,但是作为一个水资源和土地紧缺的城市,城市生态建设更加迫切。

1、因地制宜。目前,城市生态建设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建设方法和内容,巴西以增加公园面积和改进公共交通为主线;日本以解决环境污染为主线,澳大利亚以恢复退化的土地为主线。而廊坊市城市生态建设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又要找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瓶颈制约,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节约资源。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地、大气、水和生物资源的使用,以保护为主,适当利用。

3、循环利用。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都要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再生”利用。

4、科技支撑。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科技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采取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优化配置土地、开发新型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5、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的最大诉求,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愿望为目的,使城市的发展不要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推进廊坊城市生态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结合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多渠道社会融资体系,坚持“谁投入、谁受益”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城市生态建设的社会事业和环保事业。

2、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利用产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实现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努力促进“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向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一是引导产业选择,推动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发展生态与高科技农业,启动无公害粮油基地环评和认证工作。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倡导产业间资源共享及和谐共生,加强产业实质性联系,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打造环首都科技产业带和环天津科技产业带。三是实施循环经济补链,推动资源的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开发培育木质能源林和速生丰产林以及经济林,实现“青城长在,永续利用”。

3、缓解水资源压力。以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和水市场管理制度,建立水淘汰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节水农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促进城建、生产和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的应用。

4、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按照“生态宜居休闲商务中心”定位,中心城市采取“三点组团”(市区+开发区+万庄新区),各组团靠高等级道路连接,用大面积森林隔离,避免城市建筑连成一片。二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三是构建城市公园网络,提高居民进入公园的便利性,发挥城市公园的生态、休闲和娱乐功能。四是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为城乡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五是采用生态建材,提高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六是发展公交系统,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强力推广使用燃气汽车。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小家政、小诊所、小餐桌、小超市等“工程”。七是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独具北方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第9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得的物质原料的50%以上被用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又消耗了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能源的40%。这说明作为现代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污染环境的“大户”,对自然生态平衡起着较大的破坏性。同时人们从主观上对自然条件的影响重视不够,过分地依赖于人工照明和空调等高能耗设备,加上低劣的建筑质量、粗放的施工工艺以及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都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生产生活模式,以最低的能源和资源成本来获取最高的效益。研究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建筑界的新风尚:注重绿化景观的营造,大面积户型的风行

与前几年寸土寸金地追求容积率不同的是,现在住宅室外环境的营造、低容积率和高绿化率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追求的卖点。在热闹的房地产市场中,“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一个个口号的提出,成为开发商推广项目的新卖点。这些新现象给老百姓带来美好的憧憬,同时也为他们的住房抉择设置了新的障碍。因为在这样的商业混战中,房价被大大地炒了上去。而且被冠以种种闪光头衔的住宅小区到底是否真正名副其实;究竟什么样的住宅称得上是绿色生态的?是不是拥有大面积的花园绿地就是所谓的生态住宅,就是先进健康的住宅?这些问题寻常百姓很难判断。现阶段的住宅质量的验收体系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开发商和设计师又往往忽视对人的本质需求的研究,忽视了人、住宅、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一味盲目地迎合市场,缺乏创新和从大局考虑的精神。从而造成了现在土地的紧缺和资源的浪费,并且房价居高不下,远没有达到居者有其房的阶段。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从宏观看问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从宏观看问题。花园式小区的营造令人身心舒畅,被发展商冠以的种种头衔似乎也得到了完美体现。但是,微观的看问题是不够的,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大处着手。

从生产方式来看,由于人口和资源的限制,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不适合我们发展中国家。这种状态的公平性姑且不论,这种情况本身也是不能长期维持的,更不符合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首先,大量的住宅用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流失。

土地是带有根本性的生产要素,是其他生产要素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稀缺度”,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一般而言,开发商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土地:储备土地的转让、土地征用和土地拍卖。被纳入储备的土地经过开发和整理,土地会有一定的升值也就是价格会得到提升。因此相对于政府的土地转让而言,土地开发商出于经济考虑,倾向于从政府部门征用农地来获得土地。近年来的城市空心化和住宅郊区化也使得郊区风景宜人的土地日益成为住宅开发商的目标。而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郊区土地的城市化就是整个城市的发展扩大,这种“政绩”所引发的行为使得无论从使用者还是政府部门,使用和征用农地都成为首选。在这种情况下,低密度花园式住宅的兴建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小范围的看起来环保健康的住区环境其实是牺牲了大局换来的,人们居住小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将伴随着地球大环境的持续恶化。

中国的人口状况和家庭结构组成变化影响住宅的需求方向,决定了我们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人口的36.09%,同四普资料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人口增长加上城市化的加剧使得在城市里,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压力对住宅的需求就显得格外紧迫。

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镇户均人口1985年为3.89人,1990年为3.50人, 2000年为3.16人,2011年为2.87人。可见我国的家庭规模特别是城镇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相对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家庭小型化势必引起住宅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可以预计,未来的城市家庭将是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二口之家的老年“空巢”家庭,无子女二人家庭和单身住户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大户型甚至超大户型住宅的大量建造无疑会加剧资源的浪费。不可否认住宅面积扩大对人们生活的营造有很大作用,但是高舒适度并不仅仅是户型面积的扩大和功能的重复建设,住宅的舒适程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感觉为基准的,仅仅扩大住宅空间往往适得其反,将会失去家的温馨和亲切感。而住宅设备及其设计安装的精品化,对实现住宅的功能增量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日本及四小龙国家和地区,提供给一般公务员居住的住宅水准,面积一般控制在70—110平方米以内,但由于设备配置周全,住宅部品优良,管道走向布置合理,获得了较高的舒适度和方便度,因而居住生活质量比较高。这种例子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3、现阶段人们的经济状况对住房的需求影响住宅的建设方向。

近年来,的确有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高档住宅的消费能力,为高档的住宅产品提供了需求。但是从整个住宅市场看,这部分人的需求并不是主导需求,主导需求还应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据统计,2010年底城市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1平方米,按核心家庭2.87人计算,户均83.5平方米,基本处于中小户型的状态。可见我国现在的居住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者只有很小的住宅购买能力,而高昂的房价却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解决这个问题完全靠市场自身调节是不可能的,需要建设大量的社会保障住房。

我国政府早在1998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事实上,我国实行安居工程和经济适应房政策时间并不是很长,许多真正处于中低收入的家庭还没有拥有自己的住房。所以要真正实现“居者有其房”,经济住房的开发在很长时间内将是城镇住宅开发的重点。

三、城市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总之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住房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国情,要控制大量的低密度别墅和联排住宅的建设以及控制住宅面积的无限扩大。我们现在实行的“9070”政策,就是对大户型住宅面积及规模的控制。而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品质高、设计均好性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小康型住宅是今后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控制住房建设的宅基地,将住区容积率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但是也不能矫枉过正。这需要政府部门和房产商以及建筑设计人员协同工作。这其中市场的进一步调查和规范的尽快出台是首要任务。

其次,设计人员应该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不是仅仅靠资源的堆积。比如: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一定的建造容积率与日照间距、尽量多的绿地三者的平衡;开发多层次空间,有效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研究绿地水体景观的适当性等等。

集约式住宅的生活空间应该是设计人员研究的重点。应该进行户型面积的控制和进一步的功能细化。按照市场上形成的常规概念,一般被认可的面积数值为:一室55—65平米,二室72—90平米,三室100—140平米。常规情况下,主力户型是二室。

除此之外,绿色建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的处理也是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绿色建筑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建筑发展方向,而所谓的绿色建筑不应该是材料的堆积,而应该最大可能地利用自然中的风能、光能等能源,实现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的。

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控制及发展,是许多住宅小区持续发展建设中难以突破的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是持续发展的设计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够强。二是政府部门对于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缺乏权威的指导。因此,建立一个能有效指导持续发展的实施机制,特别有利于落实住宅小区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的住宅建设必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炒作到实用,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认识[J],城市开发,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