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精髓,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各种文学魅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初中生学会感悟人生,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最后,汉语言文学包含了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初中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让初中生每每提到祖国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初中老师必须重视并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初中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也是保证初中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一,加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指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谚语、歇后语以及词汇等等;第二,加强学生语言形式的积累,语言形式积累是指让初中生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型、段落以及短语等,比如,一些较典型的总分结构,一些较好的顶针句等等;第三,加强学生语言范例的积累,语言范例积累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日常学生与阅读中,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收集起来,并将其背诵下来;第四,加强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老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认识语言,还要学会应用语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

(二)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即课堂主体问题。老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采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够生动。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使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以及音频教学。特别是音频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语言,感悟情感。案例:某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在《背影》这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背影》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文章的朗读音频,听完音频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主动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一节课下来后,老师发现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对文章的了解,对情感的感悟也非常的到位。

结语:

第2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文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新时期建立经济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汉语言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在我国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尤其是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问题,需要我们相关工作者加强重视,进一步合理优化,将该问题有可能引起的学校课程教育整体效益作用难以发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证汉语言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有效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汉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同时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内部的结构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确保课程优化设计与课程整体效益的发挥能够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2.相对而言,教师教学技能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教育技能的高低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较为欠缺,并且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育教学模式受传统影响较为严重,不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运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整个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比较少甚至是没有,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除此之外,一些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这很难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有充分全面的调动,在提升汉语言教学效率方面现代媒体的运用非常少且效率低下。

3.汉语言文学教师对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较为模糊。汉语言文学教师良好教育实绩的取得是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有深刻理解、领会为前提的。现在许多教师在按照汉语言方法提升汉语言教学水平方面还有明显的缺陷,他们不能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地提升,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和许多教师对汉语言教育理念认识非常模糊,对汉语言教育的核心和大方向缺乏准确的把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目前发展现状来讲,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新课程改革,一些教师也在通过自己的尝试探寻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教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最终的可行性到底如何,需要我们相关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检验。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清晰的汉语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才能被顺利提上日程。

二、现在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采取的改善对策

1.汉语言结构体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完善。就目前汉语言结构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非常有必要按照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大方向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确保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学生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有效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将培养的重点放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和可以拿来计量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工作者要对课程结构内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提升。因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教育工作者宏观掌控课程内部结构,为汉语言文学课程优化、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要素。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另外,要建立以学生汉语言素质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尽全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行全面激发,增加其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通过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课程整体功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

2.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确保其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所有的教学教育活动都要以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具体设计,同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全面的调动。另外,要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探索。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确保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学习质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将之前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教师也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促使自己成为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学策略要进行恰当合理的选择,整个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一定要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为前提,同样要对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善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全面的提升。

加强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的领会。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参照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依据课程的标准。扣住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建设富有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践行教育理念,并加强自身的学习,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认识到言语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自身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和符号性,尤其是其工具性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确保其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我们的相关工作者要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的探索力度,及时地发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自己的力量寻找到最恰当的对策,确保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我国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2]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12):34-35.

第3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障碍,必须深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的快速解决。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不少年轻的大学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没有对其专业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对于教育理念贯彻不深,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的落后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

1、教育理念不明确

对于一个社会学科来说,必须具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的贯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面对近些年社会价值文化冲击时,没有很好的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面对就业率低就提出打造应用型人才,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删减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回答的还不够。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聚焦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以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明确的汉语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就业能力低下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客观的看待汉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可否认的是工科类学生是找工作难度较小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因为他们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而汉语言文学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实用性,这个先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题,首先必须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特长,在校期间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公文写作、人文素养等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眼高手低,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3、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特点和专业水平。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过去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对人的培养和对技能的掌握进行有机统一,如果不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就难以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效益就得不到显现,也没法提升汉语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操作人,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深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较低,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最终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1、功利性思想盛行,人才培养理念受冲击

汉语汉语言文学教育追求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为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脱离理工科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以工具主义理性为指导思想的能工巧匠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具有独立思考思考能力,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3]。因此,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瞄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重要命题,以育人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给予学生思考的导向和成才的导向,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轨道,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目标。

2、素质教育被忽视,课程组织架构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课堂,由于教学内容重复,语文课程也学了好多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一旦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落后,就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就很难保证课堂的授课质量。要想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好基础课、必修课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二次学习的好习惯,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语文课程形成的片面认识,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学宝库提升学生的鉴赏、思考、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4]。教师要合理设计架构课程体系,对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不能一套讲稿念好多年,要多在课程改造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走近传统文学这个宝贵的资源。一个好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时展进行增减,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根据其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其课程组织架构,让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新时期的学生需求。

3、教学方法落后,课外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多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瞄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个最终目标,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夜店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或学生社团,让他们开展我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研究,既加深了专业素养,又学会了研究方法,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出版社、作家协会、书店、电视台等未来主要就业单位,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掌握现代办公职业技能,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36-137.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14,(9):83.

[3]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3,(15):21-22.

第4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第5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一、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开放教育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教育环境认识不足为主要限制性因素。首先,高校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开放教育环境之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对开放性教育环境具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及教育需求。其次,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开放学习环境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环境的资源优势及条件优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针对性有待提升。

2、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师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师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及电子教案的制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未有效实现。

3、教育管理建设不足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现阶段,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创新。首先,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教师的教育改革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的教学热情及主动性有待提高。其次,高等院校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固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教育活动,逐渐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2、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发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是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终身化及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应对就业困难问题的主要方式及路径。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继而满足就业岗位对于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

3、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模式之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及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重要基础。借助开放教育环境,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之下,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三个转变发展,即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由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由教师主体转向为学生主体。首先,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高等院校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技巧。其次,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内容与实践生活的有效结合。最后,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及挖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平台。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文学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将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通过视频、PPT、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展古代诗歌、文言文教学活动时,通过播放具有古典艺术特色的歌曲,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氛围之中。其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应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更加多样且便捷的学习路径,有效的打破时间及空间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限制。学生借助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并能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客户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加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程度。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能力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需要积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于教师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高等院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结合开放教育环境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开放式教学能力。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等。其次,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的交流机制,与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内、国际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国际化的教学事业及开放式的教学能力,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最后,高等院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及方式,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能力,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贡献力量。例如,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社交软件使用能力等,确保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营造轻松、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环境。

第6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也是受到了下文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给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更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难度上无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受到文化趋高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还会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也将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很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但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却不够紧密,长时间在这种教学内容比较严肃和深刻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容易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用简单虚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专业规范性进行挑战,这也使得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厚度和社会发展需求上,课程深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更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教育上,但是在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对学生教授课本知识的环节中,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和媒体创新环节中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吸引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实效性进行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课本知识和体系的构建,只有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在学习中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并将其融合到课本知识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还能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当地著名的历史或是名胜古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观察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对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点。但是在实践发展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当前文化背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情况必然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为深刻,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问题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文化水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改进,也可以加强对以下工作的开展。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不仅能实现对时效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挨近的环节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和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发展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却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必然会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设计的环节中,更应该彰显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只有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一边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对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也就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知识继承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体系。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主体逐渐还给了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引者。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指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和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职业规划,才能为后续大学生发展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为了改进现状,教师更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行动,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建议,并且还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进步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3.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当前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分数高、成绩好的学霸,而是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建设工作中,都离不开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企业通常更需要口才表达能力好、专业基础知识牢靠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能力。换言之,这项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逐渐形成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环节中,更需要对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此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选取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主题,这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可以选择演讲也可以选择辩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挥往往是根据其临场发挥决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第7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二)特点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点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2]郭文平.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J].中国报业,2016,20:54-55.

第8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摘 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院校虽然在定位上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将汉语语言文学作为必修课程。但是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必须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多方面来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以此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改革

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培养以及个性思S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课程的相关教育标准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对汉语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感悟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到中职或者本科阶段后,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学校内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必修课程,有的则成为选修课程。从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看来,其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是时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之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也强调人才的其他能力,这就包含人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在高中院校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职院校的改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收到就业压力激增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认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基本理论只是的传输,包括文章结构、写作结构等。有时,一些教师会适当的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阐述,但是仍旧是按照考试的答题模式来进行讲解。学生若不能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这种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是与时展需求相背离的,也难以满足时展要求。在当前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虽然多次被提到,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很多青年人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公德道德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盛行,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最主要都来自于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长远看来,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素养的内容,以此来改善素质教育的现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首先,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把人情关怀放在首位,强调用情感来培育学生仅仅使用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必须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位。要增加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美与道德的判断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达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单纯的应试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从学校层面来看,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训练。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往往为职业技术培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往往出现匮乏的现象。不少中职院校中虽然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深层面来看,该项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教师把上课看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极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序开展。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逐步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是很多学校的做法。在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让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娟娟.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2016(04).

[3]孙静.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第9篇: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