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意识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与评价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对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义务的认识等。我国正在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此进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社会群体法律意识的提升亦是同样重要。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人才,他们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更将职业教育视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职业院校,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院校,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入学途径也发生了变化,这虽然有利于保障学校生源的数量,但是生源质量大大降低,职业院校成了很多学生因为成绩较差而担心难以升学,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选,社会公众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也相对较低。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关注着他们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有着各自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若想他们在学校里和谐相处,必须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法律意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一是偷窃钱物,遭偷窃的钱物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有时是现金,有时是诸如手机、衣服、鞋子之类的物品,顺手牵羊之事频频发生,同学之间因此类事件相互猜忌,摩擦不断。二是打架斗殴伤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加之年轻气盛,常因琐事不和大打出手,有的甚至纠集社会不良青年来校“帮助”自己,进而弄得场面不可收拾,伤人伤己。三是敲诈勒索,个别学生罔顾法纪,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欺负敲诈弱小同学,并且加以恐吓,所涉钱物价值虽然不大,但此行为的性质极其恶劣。四是涉赌涉黄,一些学生为了寻求金钱的刺激,在宿舍里摆起了“赌局”,不仅污染学校的风气,而且极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当前网络信息发达,上网已成为学生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活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喜欢浏览黄色网站,甚至将黄色影音制品在同学间传播。以上种种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危害了校园,同时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分析个中原因,最根本即在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三、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可行性举措
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理解,逐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从法律知识的学习到法律意识的产生,再到以法律意识指导实践活动,是一个潜移默化、复杂的综合过程。对职业院校而言,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力求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相结合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可以先从找回道德开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规范自身行为,譬如,考试不作弊,求职材料不造假,做人做事诚实守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加强道德要求的前提下,使责任、正义、诚信意识深入学生内心,以道德信仰为基础,激发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
目前,职业院校大都未开设专门性的法律课程,而是将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德育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职院校开设的是《德育》,其中第一册名为《道德法律与人生》,因此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在校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法律知识专业性强,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的说教式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法律、信服法律,必须对课堂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变单纯的理论说教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相关知识点辅以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利用多媒体授课更为直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授课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自行设计制作课件,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学生可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案情,便于学生参与到案情的讨论中来。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授课形式相比,多媒体授课教学效果更显著。教师可以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经典案例,这样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他们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进而对其法律意识的提升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适当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法律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人们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愈发突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由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环节,深谙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高中学校思想教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我们作为高中生,已经成为了需要对自己行为能力负责的完全行为能力人,所以只有加强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作出重要的铺垫。
1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法治社会的实现。人们都应该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将法律的重要作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是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我们获取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并且耳濡目染的听取一些法律事件,观看一些法制类的节目,才逐渐形成了法律意识。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我们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为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更加应该重视起法律意识的养成,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但是因为在高中生活中,我们的学业比较繁重,经常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事情,只将重点放在学习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目前高中生的犯罪率持续上升,这就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受重视导致的。造成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与家长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没有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教育。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潜在着法律的约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维护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应该在高中阶段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学习课程,使同学们都具备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法律是实现现代法制型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份子,更加应该树立起相应的法律意识,这是现代高中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的举措,是今后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生,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个健康的人格,而这一前提条件就是对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2 高中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
法律意识在高中学习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是影响同学们缺乏必要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人都应该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社会活动,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对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性作用,虽然学校在思想教育课程上开设了法律学习这一板块,但是这些知识却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也无法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范围,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同学们法律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法律的作用是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如果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那么再健全的法律也培养不出我们健康的品格,更不必说为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了。所以在高中阶段要想树立起法律意识,还需要学校进一步提升重视程度,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中出现犯罪率的可能性,这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但是也是广大高中学生的心声,希望可以得到重视。
3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3.1 强化自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通常我们对不同的事物都有分界的观念,因此也就有了界限的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界限,有的是有形的规则,有的是无形的约束这些界限的存在,就好像是内心的道德法庭一样,让我们坚守着内心做人做事的底线。有了规则,生活才有了遵守和自律,社会才有了井然有序、安定和谐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学会自律,坚持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高中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有界限中绽放光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对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2 利用法制课堂,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只要你关注法律,法制课堂就在身边如利用学校开展的法制课堂,吸收一些法制信息,并将法制与道德紧密相联,让我们树立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事件,让学生自觉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利剑,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它是人民行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有法律能够使人民获取自由、安全、权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法律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3 学会尊重生命,增强法律素养
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对于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曲折、不幸等,住住缺乏必要的应对准备,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也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因人际关系及情感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白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等等因此,对高中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应当成为高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每一个高中生应当牢记终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
结束语
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作为一名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而言,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抛弃的义务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如不正确引导便会误人歧途。我们要加强自律,关注法律,尊重生命,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做新时期知法、守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江小敏.中学法律意识教育浅析[J].新课程(中),2015(10).
关键词 法律基础 中职生 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中职生学习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这门课程正是通过传授法律基本理论来弘扬法的精神,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在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是德育课程中的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而且许多学生对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毫无兴趣。因此,教授法律基础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改革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中职学生一般都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冲动,同时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支配力,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样的群体,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法律课教学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相结合,多使用专题讨论的案例教学。针对典型案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也使法律基础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
三、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实用性教学
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诉讼途径等。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如购买到伪劣产品,这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一共有四种渠道:①找商家协商解决;②找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调解;③找工商管理部门反映;④向法院提讼。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亲身感受到学法的直接好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需要,进行重点教学
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书共有六章,每章都有所取舍。如《宪法》部分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济法》围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展开,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法律储备;《刑法》以预防犯罪为重点;诉讼法则重点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等。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专题式教学
教师可以以基础知识为圆心,辐射相关知识充分备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授课环节中更具侧重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具明确性、方向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对口法律专题。如在给酒店管理与导游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外,适当安排《旅游消费法律维权常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该法律案例贴近学生专业工作,如案例给导游“小费能够统一征收吗?”“游客猝死在酒店怎么办?”“游客的财物丢失了,谁负责?”等通过讲授――讨论――反馈――解惑――交流五个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理;心理;体育教学;促进发展
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认真研究了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力求使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本文就有关体育教学的生理学、心理学内容作如下浅析。
1.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机能,优秀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是学生身心协调,完善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必须密切配合。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2 把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充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加强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强调编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案必须适应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符合生理学原则、心理学原则和社会学原则。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2.1 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力较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对直观事物感兴趣,意识活动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具有模仿和再现的特点,兴趣较为广泛,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不注重活动效果。信赖教师,教师表扬比得到同伴赞扬更重要,随年级提高,注意力逐渐加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产生分化,男生喜欢竞争运动,女生喜欢轻快优美的运动,开始注意自己与同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己在集体内部的地位。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中以游戏为主,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内容以多样化,适应其兴趣广泛性。
② 技术要求不能过高过细,以培养基本活动能力为主。
③ 重视规则作用,发展自制能力,感受同伴交往中接受或拒绝的体验。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在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心理活动动荡不稳,充满内心矛盾,学生的观察,注意品质级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意志品质中既有自制一面,又容易将勇敢和鲁莽混淆,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上,男生倾向发展速度力量,女生对舞蹈、韵律操更感兴趣,热爱集体运动,希望得到同伴承认,异性之间产生好感。在体育教学只能够以考虑以下几点。
① 增加集体活动内容。安排男女生共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教学内容有竞争性、技术性和量化标准。
② 男生安排发展力量速度练习内容,女生安排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
关键词: 生物知识 记忆效率 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由于生物知识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且所占分值不高,学生既不重视,也不想学,使得本来就不易掌握的生物知识显得更难。针对学生状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生物成为学生高考科目中容易拿分的科目之一。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以供同仁借鉴。
一、通过介绍前沿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识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识记、保持和提取的过程。实验表明,学生对于所学识记材料的目的、任务、意义与作用愈明确,识记的积极性就愈高,识记的效果也就愈好。比如在绪论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比电脑网络知识还多;在讲授生物生殖时,谈谈“克隆”的有关知识;在讲授遗传时,谈谈袁隆平是如何通过培育水稻的优良品种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的;在讲授生态学时,谈谈生态理论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意义等。以上这些都是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
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理清概念、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任何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牢固记忆。生物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理解上下功夫,以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理清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性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形成的,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生态系统。我们首先应弄清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就可将三个概念同时掌握。
2.把握重点。重点即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大到一门学科,小到一个原理,一个概念都是如此。例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首先应知道只有有性生殖细胞形成时才会经历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其次是其过程中细胞要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中只复制一次,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记住三个要点就记住了概念。
3.掌握关键词句。关键的词句是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几个字就可以起到带动思维链条的作用。如“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中的关键词“通过”、“利用”、“把”、“合成”说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同时可以将几个关键词带出的内容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科学安排好复结时间,防止遗忘
记忆是在神经系统作用下在大脑皮层建立起的一个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巩固,否则会消退,而复习是对识记材料进一步加工的过程。适当的复习是增强记忆,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大家都知道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学生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复习要做到及时、系统、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教材内容,遵循遗忘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好课内、课外,章节、单元,学期、学年等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复习,使学过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体,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四、在运用中活化知识,增强记忆效果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知识的运用是指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是在实际活动中把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如教师在讲完性染色体后,请学生分析一个案例:一对年轻夫妇婚后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埋怨做妻子的不会生儿子。请问他的埋怨科学吗?为什么?这类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利用一些辅助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1.比较记忆法。在生物学知识中可比较的内容很多,教师通过比较可以充分显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如通过列表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DNA与RNA的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等。
2.绘图记忆法。绘图记忆法是根据生物学的特点、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训练学生绘制生物图的基本技能。生物图能简明扼要、清晰、直观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绘图,不但能加强记忆,加深理解,而且能使知识结构层次化。生物学知识中可绘图的内容很多,如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图形、光合作用过程的图形、能量代谢的图形等。
3.形象记忆法。学生可以把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以一个形象的动作或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可增强记忆效果。如把学习酶的专一性比喻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1 目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知识是构成主体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知识是否丰富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大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方面存在下列问题:(1)缺乏法律理论知识。受多元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对学习实用性法律有较强的倾向性,对理论性法律知识掌握不够。法律理论性知识是实用性法律知识的基础,没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就很难对重大的法律事件和重大行为以及新发生的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2)部门法知识掌握不到位。部门法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例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不同的部门法。部门法知识掌握不到位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养成。(3)专业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不够。专业相关法律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应该掌握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的触角己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从事各种专业工作,如果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将使他们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可能蒙受损失。
1.2 法律观念的淡薄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它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主要表现在:首先,权与法的关系分不清。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我国权大于法、位高权重,社会的富人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其次,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两者的区别,致使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对待一些曾经违法或者是犯罪人员的态度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1]再次,忽视法律的作用,混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有部分大学生以为,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范畴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调整的范畴,凡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
1.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目的”的信念。然而,部分大学生并未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法律信仰,有调查表明,有些大学生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执法过程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担心花费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未必能讨得司法的公正”,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执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2]可见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进而也就很难将之转化为自觉服从和自觉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甘愿为了法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 改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2.1 建设法制校园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内法制环境。为此,教育者在建设法治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绝大部分与学校的学制建设、教育管理密切相关,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把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基本精神做为立校的原则,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纪律、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同时在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广泛吸收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法治主体地位。(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甚至比没有更可怕。高校要做到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违章必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每位成员在规章制度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师生平等。不论是准,只要其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处罚,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姑息迁就,坚决杜绝人情和走后门现象。(3)用足用好身边的宣传阵地。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站、校刊、校报、校园网、学生周末文化广场等设施,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法律深入人心,并渗透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感到“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中,并以法律为准绳”,不断强化和提高法律意识,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3]
2.2 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
(1)限制法条教育。我国的法律教育大多以讲授法条为根本。诚然,对现行法条的分析和讲授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如果让它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倾向,就会动摇法律教育存在的根基,也会堵塞法学理论发展的途径。因此,有必要严格限制法条教育的使用范围。(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织、分析讨论、总结评论,把抽象的理论和呆板的法条与实际相结合,使普遍性的理论观点和特殊的事实材料相统一,记忆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性的分析思考相统一。(3)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活动。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临床实习的模式。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职业责任心,并深刻理解法律和律师的社会角色。中国的法学院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马上就和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中所需的案件,大量来自法律援助中心。
2.3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1)提高大学生法言法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法言法语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记、多理解书本上的法律词语;其次,要让学生比较其与一般词语的不同含义;最后,最好能预留时间让学生上台来口头表达,教师再评析,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多次练习后,一般来讲,学生都会意识到法言法语的特点之所在,进而提高口头表达法言法语的准确性。(2)提高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习完“基础”课后,学生至少应掌握最基本的法律文书的书写格式。例如:书、上诉书、遗嘱、简单的合同等。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扩大教材的知识范围,在讲解三大诉讼法时做法律文书写作的补充。如果不做如此的补充,学生学完之后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转化成自身的能力。从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来看,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才是具备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桂占.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2:54-56.
关键词:城市旅游 旅游竞争力 发展战略
哈尔滨市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是我国旅游业所面临主要形势。在我国,旅游业即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全方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市场之间的竞争手段及方式也在逐步提升。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当前哈尔滨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哈尔滨旅游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快速发展。
1 城市旅游竞争力。
1.1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制度政策、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城市管理新课题,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为目标,城市竞争力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提升整个城市对市场的预见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1.2 旅游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的本质是旅游产业的竞争力。1980 年,世界经济论坛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国内的学者将其研究主要放在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基础上,从区域旅游竞争力、国际旅游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等不同的空间角度和尺度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提升策略、评价方法等方面。国外学者则普遍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创造、整合能维持目的地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增值产品,保持相对于竞争者的市场地位的能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还包括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生产要素状况、旅游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机遇和政府等六个因素。
1.3 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某个城市利用各种机遇、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组织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在营造旅游环境、创新旅游管理、开拓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与其它城市对比,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持续性、长远性、独特性、不断满足旅游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和市场价值,并为区域旅游经济带来发展能力。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竞争力在每个城市的反映。
2 哈尔滨市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南枕长白山脉,北衔小兴安岭,横跨松花江两岸,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通往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乃至俄罗斯的必经之路。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的省会,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全市总面积 53000 多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科技、交通和文化中心,其中市区面积七千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460 余万人,总人口 970 多万人。
哈尔滨市辖 8 个区、10 个县(市),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又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天短冬天长,有“冰城夏都”之称,是理想的旅游和避暑的胜地。哈尔滨市处于亚太经济发展区腹地,是沟通太平洋、东北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这里有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骨折卧床患者,由于长期静卧在床,活动量大幅度减少,不健康的病期心理状态易导致内分泌紊乱,食物摄入量下降,同时由于肠胃蠕动强度降低,造成便秘发生率较高的局面。目前骨折卧床患者通常仅接受普通的常规护理,但该护理方式收效甚微,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满意度较低[1]。因此本文献探究舒适护理在降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折卧床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6.7±5.1)岁,男性16例,女性22例,其中脊柱骨折6例,骨盆骨折8例,下肢骨折12例,股骨骨折10例,其他原因2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42.4±6.2)岁,男性20例,女性18例,其中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9例,下肢骨折10例,股骨骨折11例,其他原因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间年龄,性别,骨折原因等差别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我院常规护理,即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了解骨折后常见问题,接受合理平衡的膳食[2]。实验组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因积极主动地为患者介绍其住院环境,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周围环境,降低其心理压力;同时用通俗易懂的简单言语对患者讲解骨折卧床后可能出现的便秘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办法;教会患者必备的疼痛缓解方法和患者可以自行完成的按摩,活动等;在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期间,应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在护理期间,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便秘例数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为十分制,0分: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极度不满意,1~2分: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不满意,3~5分: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一般满意,6~8分: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很满意,9~10分表示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非常满意,6~10分合计为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软件,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计数资料(便秘发生率和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便秘发生率和满意度用n(%)表示,便秘发生例数用n表示。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舒适护理期间,有2例患者发生便秘,便秘发生率为5.3%;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期间,有24例患者发生便秘,便秘发生率为63.2%;两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差异较大,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舒适护理满意度为89.5%;对照组患者对普通护理满意度为68.4%。满意度比较,差异程度明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上,患者骨折后进行卧床休养的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有:长期静卧在床,活动量大幅度减少,不健康不积极的病期心理状态易导致内分泌紊乱,食物摄入量下降,同时由于肠胃蠕动强度降低,便秘发生率过高。目前骨折卧床患者通常仅接受普通的常规护理,只能提供患者基础的修养知识,和注意要点,并不能在源头处降低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婴儿该护理方式收效甚微,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同时由于患者的生理问题不能得以良好解决和缓解,容易致使患者情绪焦躁,抑郁等,对其接受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延长其病 程[3-6]。
舒适护理首先从心理上进行帮助,如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周围环境,降低其心理压力;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交流。再者从技术上进行帮助,如患者讲解分析骨折卧床后可能出现的便秘的发生原因,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教会患者必备的疼痛缓解方法和患者可以自行完成的按摩,活动等[7-8]。
舒适护理能有效降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本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组有2例患者发生便秘,对照组有24例患者发生便秘;实验组便秘发生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实验组患者对舒适护理满意度为89.5%;对照组患者对普通护理满意度为68.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能有效降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贺彬.舒适护理在骨科便秘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93-495.
[2]陆文珍.舒适型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便秘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2015,5:99-100.
[3]赵会.舒适护理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1,24(4):2247-2248.
[4]方良妹.骨折患者便秘的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9):3464-3465.
[5]马玉华.循证护理在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8):246-247.
[6]董杏薇,邓丽芳,朱艳.舒适护理在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30(22):88-89.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把法律规范不断内化,成为指导人们行为模式的一种观念。当前,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素养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状
1.中W生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让中学生具备基础的法律知识。当前中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呢?通过对3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262人上过有关法律知识的课,占调查人数的73.2%。这说明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有关法律知识的课程。在“学校是否发放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教材”一栏中,有97.3%的学生显示没有专门的教材,98%的学生表示法律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完成的,没有安排专门的法律教育教师,也不开设专门的法律意识教育课程。在调查中,当问到“哪一天是国家法制宣传日”时,有76.5%的学生选择知道,23.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2.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多数中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观念,容易遭受不法侵害。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72%的中学生选择了逆来顺受,不会采取向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家长反映问题等方式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学生守法自觉性不强,在日常生活中会做出一些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模仿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效仿哥们义气,最终误入歧途。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开展路径
1.明确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一是提高中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在对中学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重点培养中学生学习法律的意识,促使其主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和遵守法律。二是增加中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懂得法律知识,并用法律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便会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三是让中学生具备法制观念。首先要具备守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杜绝一切违法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其次,要具备用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维护国家、集体的合法利益。最后,具备护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形成强烈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坚决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强化学校在中学生法律意识中教育的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学校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立专门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编订专门的教育课程教材。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编辑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材,并确保课程开展的有效性。二是增强法律意识教育的力度。通过开设专门的法律意识教育课程,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中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情况,还要鼓励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综合考评来考察中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程度。三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教育水平。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法律教育水平,从而培养更多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中学生。
3.发挥家庭在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学习好文化课程的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溺爱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格及习惯。三是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更好地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认知。
4.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各职能部门应履职尽责,加强对网吧、出版物、娱乐场所的监管,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三严三实”“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道德风尚,减少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重大课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中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促使中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黄家亮,邢朝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代际比较研究――以北京市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