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3]张浩.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南都论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
文化依靠语言来承载,语言依靠文化来孕育,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独立存在。学生只有了解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文化教学。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首先论述了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英语课堂中加入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它们互相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英语也是如此,背后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如果想真正将英语学得准确、深入,必须充分了解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一、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注重文化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直接推动力,也是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一定的西方文化,认识到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的年代等,进而了解到作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点等,从而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更准确的认识。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感觉肯定是非常新奇,他们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东方文化的神奇世界,进而会对西方国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文化差异,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如果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在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用语总是谈论天气,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总是很快;美国人热情、大方,见面总是习惯说:“Hello!”“Nice to meet you!”中国人一直将饮食文化放在很突出的位置,所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也总是向对方询问:“你吃了吗?”可是如果将与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用来对待外国人,他们会产生一种误解,可能会认为对方要请自己吃饭。很明显,语言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顺利进行交流。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一)广泛阅读,增长见识
阅读能使人增长智慧,有助于开阔视野,所以学生应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这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要尽力阅读,不但要阅读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还要认真阅读英文版的杂志、报刊,多收听英语广播等。这些阅读材料以及广播节目中含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历史发展、、社会时事等众多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如东西方文化在节日方面以及礼节方面都与我国的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知识之后,视野能够更加开阔,见识也同时增多,这样,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实现,而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同时会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加深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汇总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开始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进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播放原声电影资料,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便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来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许多地方都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如建筑、节日、风俗等,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别样风情。当学习人教新目标版中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一单元时,教师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欣赏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中西方电影之间的差异。中国电影一般对生活中的美好予以歌颂,这主要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电影则更为突出地展现了科学的重要性,这与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分不开的。学生通过多媒体,不但了解了中西方电影之间的差异,还更好地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营造情境,亲身体验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语言差异。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流利的口语,也可以使用夸张的织体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己就是在英美国家的文化情境中;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内容分解成简短的对话练习,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西方文化。教师还可以将西方文化内容蕴藏在灵活多样的英语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如在学习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来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列举出各种各样的party,以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假日、聚会等,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如教师可以领导学生组织一个友好交流的活动,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不但要详细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还要描绘西方国家对文化的概念。这样的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体验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结 语】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初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为日后的深层学习提供必要基础,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提高初中生对文化知识的正确认知,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能够准确辨别这些文化差异,使文化能够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内容摘要:以赛义德为代表的一批后殖民理论家因其具有独特的东西方文化双重身份,从而使他们的文化视角更为开阔。理论更有深度和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的梳理,提炼出其思想中有价值的成分,以期对我国当下的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殖民理论可以看作是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具有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角与研究策略。当今,后殖民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在后殖民研究的诸多理论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爱德华·赛义德。对其理论的分析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后殖民主义理论。
爱德华·赛义德,生于耶路撒冷,后去欧洲,1951年到美国。1964年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他的这种独特身份,使他能以东方人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从边缘话语的角度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切身处境地去看待后殖民文化,从而使赛义德的眼光超越了学院派的狭隘天地。具有了明显的文化政治批派性,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尽管传统的殖民时代已经结束,但殖民文化与精神上的被殖民状态并未终结,传统的殖民主义通过文化、科技延续并再生且以新的形式出现,这正是后殖民主义批判的主要着眼点。后殖民主义者通过分析东西方在文学艺术乃至整个人文科学上的种种表现,对这种二元对立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批判。赛义德借助权力、话语关系的理论,指明了西方学术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改写了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话语形态。
介入政治,参与社会,使赛义德将文学研究与政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一特点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得到彻底体现。《东方主义》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范式。在《东方主义》中,赛义德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批评意识和理论阐释建立在广泛的文本解读基础上。他深刻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他认为,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欧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其它的民族和文化。此外,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赛义德的批判性解读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西方著作中呈现出来的东方,并不是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东方,而是西方人的一种文化构想和话语。如果有人将《东方主义》看作是反西方的,那么毫无疑问是有违赛义德初衷的。不仅如此,赛义德还反对二元对立的论调,他认为,像东西方这样的二元并没有一种稳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本质。而是被不断建构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建构性,其本身也注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赛义德倡导一种多元的、多样的、杂生的文化策略,各种文化共生、和谐相处,平等交流对话,而不是相互对抗或相互压制,这是摆脱文化霸权的惟一途径。
欧美国家和其它国家文化间存在着二元对立。在这种对立的权力话语模式中,对于有第三世界血缘又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夹缝人”来说,他们在东西方冲突中颇感尴尬,面对西方经常处于一种失语或无根状态,却在面对东方人时又有西方人的优越感。赛义德则坚持超越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模式,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模式。赛义德所要消除的是形而上的本质主义,并希望超越东西方对抗的立场,从而使东西方成为对话、共生的新型关系。在西方的东方学者又该怎样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中同社会和周围环境相联系而又保持个体经验,并对政治社会制度和文化殖民主义采取批判立场呢?赛义德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对学者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因为特殊性使学者能以个体经验对抗整体性殖民文化。赛义德认为,在第一世界文化领域的第三世界学者只有通过个体经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他希望通过分析西方与东方对立的文化结构而消解这种中心。
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但是,后殖民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如何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就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后殖民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东方文化怎样才能避免被殖民的危险呢?这就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东西方理论,以全球性的历史性的眼光看待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从而在世界性中消解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成分,解除一方压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紧张关系,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面对东西方。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利的强加,任何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度。那种在文化转型问题时,认为只有转向西方才是惟一的道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看法,应该得到质疑。西方文化先于东方进入现代社会,但这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就是惟一正确的,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着优劣,只存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是中国参与世界并破除文化霸权的基本前提。如今,我国许多的文化学者和文学理论家,以一种民族精神和对人类文化前景更为深远的思考加入了这场持久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大讨论。当代中国学者所面临的任务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展开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对外大力宣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找准中外文化的契合点,继而建立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2]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赛义德,东方主义[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关键词】跨文化 交流 文化差异
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跨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尽量缩小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翻译时很难找到准确的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所以,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但是,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做到对等翻译,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造成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
1 因为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在中国,龙是我们的图腾,是我们的吉祥物。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此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所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格外注意。香港、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如果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而翻译成成Four Asian Tigers,这就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从《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中对Tiger的释义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法是比较贴切的: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也符合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准确领会了东西方在某个说法上的具体表达方式后,才能达到彼此认同,平等交流的目的。
2 因为对色彩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东西方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对色彩在表达的含义上是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比如:蓝色(blue)在西方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但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反而人们喜欢使用蓝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再比如,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喜欢过年贴红喜字。生意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股票升值用“飘红”。但在西方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所以从色彩上看,东西方国家对色彩的理解以及其蕴藏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左的,如果不顾及东西方在色彩表达含义上的不同,以本国对色彩认同的观点去翻译和交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忌讳。
3 因为数字表达含义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东西方国家之间在使用数字表达含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按照本国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很有可能使沟通困难甚至出现误会和尴尬,以下是东西方国家在使用数字表达上的一些差异:
“7”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当于中国人的“8”。“7”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7”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7”是个普通的数字。
“8”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数字,与“发”谐音,公司庆典,开业等都喜欢挑选带“8”的日子,但在西方国家,eight只是一个普通数字。而“4”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论结婚、开业、甚至小到购买手机号码都尽量避开使用,但four在西方国家也是很普通的数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9”因为与“久”同音,所以“9”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历代帝王都崇拜“9”,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但在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
在西方,“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13”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13”则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此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受到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原文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中不存在,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直译,而应翻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再比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西方人联想到胜利,因为Nike这个单词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有双翅,手拿橄榄枝,是给人们带来胜利的礼物,是正义、美丽和吉祥的化身。Nike作为体育商标,暗示这个品牌质量上乘,经久耐用,超人制胜的意思。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尽可能缩小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上的误解,按照4Es标准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对等交流、彼此认同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由于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因而东西方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影响。为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商务英语的特点出发,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经济交流更多转向国际市场,商务英语翻译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中西交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渗透较多。翻译工作中文化差异的正确处理,对于翻译质量和准确率的提升十分必要,也成为中外商务交流更加顺畅、有效的基本保障。本文探究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以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分析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从词汇、句式结构两个基本语言要素入手。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非常鲜明,即专业性强。商务专业词汇、法律词汇、商务含义下的复合词、缩略词等是商务领域中较常应用的词汇。其中,缩略词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最为频繁。同时,商务英语词汇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用词强调正式性和规范性。另外,商务英语的句式结构特点也非常鲜明,即语句简洁明快,句式逻辑严密。在商务英语的句型使用中,多见简单句、简短并列句和简短复合句。商务信函中常见这些句型。商务英语的句式逻辑严密,文体正式,这对于清楚地表述招标文件和投资文件及合同非常有利。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活动时,要把握住商务英语的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层面的碰撞,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之丰富涉及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客观环境等各个方面,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了文化差异的特质,也成为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碰撞的重要媒介。商务英语的翻译中渗透着许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反过来对翻译工作产生着深刻影响。
(一)事物认识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对事物的认识差异是中西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和表现之一,这种差异对于个体的认识产生着更加细致的影响,它表现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表述和评价中的不同。例如,对“dragon”定位的强烈对比。在中国,龙始终是高贵、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价值观中,“dragon”则是邪恶的代表。“亚洲四小龙”这一经济专业术语常常会出现在东西方经济贸易和商务往来事物之中,对这一名词的翻译就需要考虑文化之间的差异,考虑西方文化中可以将龙这一事物代替的词汇,进行灵活的适应性调整。例如,用“tiger”来代替“dragon”,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也与中文中原本想要表达的词意贴近,能够更好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
(二)颜色认知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尽管客观世界的颜色体系是固定的,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人们对颜色的感觉和体会却相差甚远。颜色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涉及,在经济生活中也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对某一产品的设计,若在颜色选取上出现文化上的矛盾,就会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西方世界中,蓝色多是忧郁、消极的代表色,红色被视为代表流血、残暴的不吉利颜色。在翻译和应用相应文件时要注意到颜色文化中的差异,一方面准确翻译外文,提取其中真正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要针对西方的颜色体系进行对应,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三)文化差异在数字上的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数字同样是应用极为广泛的文化元素。传统中国文化中视6、9为吉祥数字。因此,为求吉利,在经济尤其是商业领域,也常有追求6、9等数字的现象出现。而英国《圣经》中将“666”视为魔鬼的象征,故在中英贸易中最好避免“666”数字的出现。数字7在西方文化世界里多有积极的含义,象征着美好。“七喜”将“7-up”翻译为“七喜”不仅是对西方数字7的正确解读,也用“喜”这个中国文化气息浓厚的字表达了品牌含义,更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还有心理特点、地理环境等其他表现形式,对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中学,教师需要积极寻求有效途径来提升学生对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的应对能力。一方面,加深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全面分析其文化价值取向,秉持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和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奠定足够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加强自我翻译专业能力,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以正确表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容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客观存在,这些差异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翻译专业学生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专业的学生更要持续关注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正确处理其带来的挑战。
作者:黄小辉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相当重要之地位,甚至在近年来逐渐产生了反思“英语热”的讨论。然而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乃至全体国民的英语水平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大都停留在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角色而开展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背后所深蕴的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通过高校英语学习其英语单词掌握水平、语法规则掌握水平乃至会话水平等均有很大提升,但是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了解认识不够,其文化素养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因此造成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脱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能够适应国际交流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种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充分的英语专业能力、规范的口语表达,更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政治经济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如此方能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际活动,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交际冲突。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可以从英语教学的词汇、语法、写作及口语等几个环节来具体探讨。
2.1文化差异对词汇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是一门语言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词汇是其中变化较小且能够对语言背后所属的文化直接反映的重要因素,而词语的文化内涵更是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的诸多方面。比如,在英语中“Itrainscatsanddogs”不是指“天上下猫和狗”而是“大雨倾盆”,英语中“rest-room”是指洗手间而不是字面的“休息室”。因此英语与汉语由于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词汇的不同含义是广泛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仅停留在对词汇字面的理解和翻译上必然会闹出大笑话,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断积累词汇的深层含义。此外在东西方文化中还有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同样是“龙”(dragon),在东方文化(包括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就是“吉祥如意”、“高贵”、“神圣”等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却成为了“怪物“魔鬼”的代名词,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这些知识点重点强调,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加强与外教、留学生的交流从而学到最“地道”的英语。
2.2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有着诸多的差异,反映到写作中来自然会体现出不同国家、民族人们不同的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方式,因此,学习英语写作业必须要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和逻辑将要写的话先在脑子里打上草稿而后直接“翻译”出来,这就造成英语写作中的“Chinglish”现象。英语写作不仅是对学生英语掌握技能的考察,更是对学生的英语国家历史、人文知识的考察,没有充足的英语国家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宗教的知识,即使本身具备足够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也往往容易在写作中闹出笑话。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对学生英语思维的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和英语思维方式的改进,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2.3文化差异对语法的影响所谓语法就是一门语言中各种语言单位组合在一起的规则,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的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与英语的组字成词、连词成句、合句成篇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对于表达方式简洁明确的追求,因此英语句式往往将句子的主干部分置于修饰性的定语、状语等成分之前,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是,汉语所追求的委婉、间接正是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而造成在交际中往往先做铺垫,而后才是正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但是”之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不同的语法表现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英语与汉语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法差异更加生动明确地渗透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知识。
2.4文化差异对口语的影响口语教育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原因就是学生往往对于自身毕业后从事英语本职工作的概率不大,即使真要从事英语工作,其口语的训练也大都是在毕业之后的,因此在改革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另一原因是其担心“开口便错”,虽然已经掌握了足够交际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往往在交际的实践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固有影响而使得自身的英语会话更像是汉语的粗劣翻译。重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必须要充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从而减少并避免汉语思维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
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际交流,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探讨提高我国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开设文化课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1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水平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均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概况、提高英语掌握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更加重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开设一定课时的英语文化课或调整现有英语课程增加英语文化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对于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
3.2更新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但是不容回避的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而作为社会文化,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现代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刻不容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英美原版的电影、电视剧、书籍等,让学生在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过程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来自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3.3创新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新的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在完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并做一定的课前预习,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利用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英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课后组织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还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掌握英语知识和文化。
关键词:《推手》;东西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4-0145-01
一、影片自始至终的东西文化冲突及差异
影片开头随着手部特写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老人身着一袭蓝色中式衣裤、布鞋,动作舒缓自如、矫健轻盈、安详平和;与此同时,洋儿媳在电脑屏幕前飞快的敲击键盘,红色的台灯与桌子上杂乱无章的物品给人一种内心烦躁的暗示。二人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一句对白,所有声音都是自然声响,画面上的主人公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几乎不出现在同一空间,即使出现在同一空间,也通过画面的纵身调度形成强烈对比,或是封闭的横向构图中二人左右对称的对比,或是纵深构图中前后的对比,互不理睬又互有压力的模式造成强烈的隔离感,充分体现二人内心的疏离与隔绝。该片段中儿媳的烦躁显然为父亲的悠然、自信提供了陪衬,当她在莫名的烦躁中远远审视这位异常平和的中国父亲时我们看到在两种文化较量的第一个回合中,东方式的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与圆柔应对的处世方式占了上风。随着叙事的推衍,这种对比却迅速变化,父亲的强大自信的态势逐步弱化。随着微波炉中的那一声爆炸和儿媳妇的一声“shit”,父亲的威严受到了挑战而动摇,当他不得不戴上耳机听京剧时,分明看到了他开始向妥协迈进。晚饭餐桌上两种嘈杂的言语充分体现了两种势力的争夺,儿子虽极力调和,但孙子无意间翻译出的一句最不该翻译出的话令这种呼之欲出的矛盾终于爆发。儿媳胃出血,全家都怪罪父亲,父亲更一步步的妥协,直到父亲无意中迷失路,回到家中看到满屋狼藉不堪,儿媳惊恐的神情,意识到该是离开儿子的时候了,离开了家去餐馆打工,与餐馆老板发生冲突。这时父亲展开了与整个西方秩序的冲突时,东方文明势力衰退的趋势发展到了极限,警察的介入把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社会的冲突完全外化,虽然在父亲带着手铐被送入警车时的视死如归的镇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却只是他坐在监狱里时的凄凉和无奈。
家庭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养儿防老,而美国人都崇尚独立自主,自己的儿女十八岁之后都让他们独立生活,而自己老年的生活也都依靠自己。很明显玛莎对于这个住进自己家里一个多月的公公并不满意,当然她并不是那种恶媳妇,只是这种不满意都建立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之上,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教育方式。玛莎和朱老的不和给晓生产生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顺着朱老的走失而爆发出来,压抑了许久的情感终于找到一个喷涌的泉口,如此痛快淋漓,然而清醒之后的他也接受了美国的文化方式: “The old man has to go. ”总有一种文化要接受侵犯,一个家庭要有一种文化要做出让步。
教育孩子:也是American time 和Chinese time各为一半。孙子在做中文功课时,老人试图教他唱家乡的娃娃调: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砸着手。老人念的津津有味,孩子重复的却是“出门看见狗咬人”,从他无辜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与爷爷之间的鸿沟。
语言不畅;这一点从影片开头中很长时间的无声就可以体现,影片伊始,只有朱老和媳妇在家,语言的不畅导致缺乏交流与沟通,而交流的匮乏也导致了双方的不解和不信任,两方互相看不惯,而这些主观印象多是由于交流上的偏差所引起的,当儿子晓生在两种语言之间左右摇摆,在两个人之间反复纠缠苦恼不已时,当事双方均没有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愿望,导演将这一矛盾放到一开始就讲,因为中西差异表现在最表面,最显性的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差异,而这成为了交流的瓶颈,成为了导火索。
习惯爱好:朱老太极拳大师,会书法,喜欢听戏曲,懂中医,这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元素。本片一开始就毫不掩饰的表现出了这种中国元素在美国家庭的格格不入。镜头不断以交切的形式运转,朱老,玛莎;字画,打字;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单调的快餐式午饭;煤气,微波炉;边跑步边拳击式的运动,一切的一切都在对比中进行着,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着。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交流课程;目的;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24-02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相关课程也在各高校陆续开设。本文作者将试着就该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管蠡之见,希望对该课程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程目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教授,而在激励,唤醒,鼓舞。”这是一个总的宗旨。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的,而教师对课程目的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或反映在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上,从而影响到教学的结果。
就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而言,其课程目的主要是:(1)增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的了解;(2)激起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兴趣,从而对其中的某一/些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3)使学生能够灵活利用所学到的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知识,促进其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了解了课程目的后,教师应该拟定一个教学目标来指导和匡正自己的教学活动。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研究,从结构上看,一个编订优良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三个要素:“首先,它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些什么?其次,它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再次,它应当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再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了。
二、课程设计
所谓课程设计,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本文作者认为该课程应采取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其它各种教学方法为辅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有很多,这里,讨论式教学方式主要指引导式讨论和创造性分组式讨论。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很多,布鲁克菲尔德就曾经列举了15项,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更为深入、清晰地研究课题;(2)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和表达的能力;(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博大的心胸。
尽管讨论式教学法益处多多,但在执行中却是有很多的方面必须考虑,因此,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要做一下准备工作:(1)每堂课提前告知参与者讨论的课题,并保证参与者提前并同等地获得相关资料。(2)说明讨论的基本原则,期望达到的目的等。(3)规范运用征求意见表,调查参与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熟悉的领域等,以便对以后的课程进行改进。(4)围成圆形来进行讨论,使所有的发言者都能听见,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5)将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在第一节课时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进行配合。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很容易出现冷场现象。为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导式讨论,即以一人或少数几人为主,其他人参与的讲座加讨论形式;另一种是创造性分组的讨论形式。第一种是教师让对某方面了解比较多的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包含所需的图文、影音等资料。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也要在课前对将要讨论的课题进行了解并准备自己的问题。这样,在上讨论课时,由部分同学组成专家组,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然后提出讨论的课题或范围,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对该课题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此期间,教师起引导者的作用,即统筹安排时间,在适当的时候穿插几句话,使讨论顺利进行。第二种是教师安排课题,并将学生按所学外语专业分成几组,让他们比较中国和他们所学外语国家文化在所定课题范围内的差异或交流情况。如果是日语或韩语系的学生,就让他们比较所学语系国家和西方国家文化在所定课题范围内的差异或交流情况。这样,每个组就自成一个专家组,但该专家组在上课之前要先各自研究,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较为统一的观点。在上课时,每个专家组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展示,可以是以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的方式,或是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的方式等。这样,在同一堂课里,学生在对自己组研究的课题上有较深认识外,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总领全局,将各组巧妙的整合起来,安排好他们的时间和顺序,并在讨论结束时作讨论总结,指出值得表扬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但是这两种讨论的方式都有一些必须注意的地方。首先,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作引导者或总领全局的人,而不是具体的参与者。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太多地介入讨论,不能讲太多话或影响学生的观点。其次,教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在有些学生发言太多或太少时进行控制,使学生的发言机会保持平衡。再次,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以第二种做法为例,教师可以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前将他们组讨论的结果告知,以便合理安排整堂课的活动。最后,应该尽可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二)其它辅助教学手段
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它的弊端,如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在课外花一定的时间去做课前准备之类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其它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如请在东西方历史文化交流或比较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做讲座,请西方人士过来作直接的文化交流,教师直接授课,多媒体教学等。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育辅助工具。根据布鲁纳的看法,教育辅助工具有五种,即:(1) 替代经验装置:影片、电视、幻灯片、录音带等;(2)用于掌握现象根本结构的装置:实验室实验或事物演习、模型、图表等;(3)程序设计装置:编排教学材料等;(4)戏剧式装置;(5)自动化教学机器装置。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同时感知,不仅可以降低大脑层的疲劳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是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没有反思能力到有反思能力。因此,形象的辅助教学工具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影片,幻灯片,绘画或书法作品等辅助工具来帮助说明某一课题。当然,学生在进行课题讨论时也可以要求使用某些辅助教学工具,此时教师应该配合学生。
三、总结
教学方法通常是因人因课不用而有不同,只能灵活运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上,如果单纯采取教师讲课的方式,或者说采取以教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话,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辅助工具,都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和学生对立的局面,比较难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效果要好,也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考虑的肯定不够周全,这种教学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这篇文章能引发一些思考的话,本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斯蒂芬・普瑞斯基尔,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坦.教学模式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香港(Hong Kong),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有着“东方之珠”的美誉,汇聚了中西文化精华。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是继纽约、伦敦后世界的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经济自由度居世界首位。香港,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她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城市之一。
去香港旅游的游客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大都市的繁华与西方文化影响下,香港却不失中华的传统文化。一百多年来,中西方传统文化在香港的碰撞和融合。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地方的风俗与礼仪,而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先说香港的。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之一。香港人口中,有很多外来移民,除了95%的华人外,还有英国人、印度人、葡萄牙人等等。这里有中国的儒释道,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新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以及各种崇拜。香港是世界上尊重异族文化的地方之一。而中国传统的龙王、观音、、妈祖娘娘等,也同样受到人们的供奉和崇拜。香港庙宇教堂林立,满天神佛。但诸神众人和平共处,从未发生过宗教冲突。
在香港,能看到很多中国古老的传统和习俗、节庆和禁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在香港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香港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族裔在香港都有自己的聚集地。如南亚人聚居的重庆大厦、菲裔人星期天聚会的皇后像广场等等,这些族裔的文化也成了香港的元素。舞龙、舞狮、赛龙舟等民间习俗,都是香港自开埠以来就一直延续和保持下来的中国传统习俗。香港每年庆祝的各种中西方节日也很多,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西方的复活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在香港都会有很多的庆祝活动。
再说香港的美食。香港是世界上美食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香港美食文化,是东方、西方文化的交汇,香港也因此被誉为“美食天堂”。作为国际美食都会,香港汇聚了各国菜色,在这里,不仅能吃到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有机会品尝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瑞士、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泊尔、缅甸、菲律宾、中东、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极大地丰富了香港本土的饮食文化。香港美食品尝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铜锣湾、九龙城、兰桂坊、尖沙嘴、跑马地及中环苏豪区。中国的“菜系”游客在香港都能找得到。而吸收了英国饮食文化的茶餐厅里,特色饮料“丝袜奶茶”、“鸳鸯”,特色食品“蛋挞”、“菠萝包”……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混合。
接下来,说说香港的游,这里的游,既有旅游参观,又有购物。香港素来被游客称作“购物天堂”,在香港购物,无论商品的种类、价格还是购物的服务,都是世界闻名。从国际顶级品牌到地方特色小商品,在香港店铺的里都能买到。香港的低税率政策使得在香港出售的大部分商品不征税,商品的价格相比其他国家地区较低,香港的商铺每年都有很多换季打折减价的优惠促销活动,因此吸引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香港购物。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化妆品是免税的,世界著名的化妆品品牌,诸如Guerlain(娇兰)、Lanc?me(兰蔻)、Clarins(娇韵诗)、Elizabeth Arden(伊丽莎白・雅顿)、Erno Laszlo(奥伦・纳素)、Estee Lauder ( 雅诗兰黛)、Clinique(倩碧)、Christan Dior(迪奥)、Chanel(香奈儿)等等,在香港都有店铺和专柜。
在旅游方面,香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风光。从传统的祖先宗祠、氏族围村到位于闹市的庙宇,代表着古老东方文化和历史的遗迹遍布香港每个角落。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办的“古今建筑漫游”,使游客能感受到香港建筑中西文化荟萃的特色。西式的圣约翰大教堂、道风山基督教堂等宗教文化建筑,也在东方文化的映衬中闪光。香港还有很多民俗文化景点,九龙城寨、宋城、宋王台、港岛炮台、大屿山东涌炮台等等。香港有23个郊野公园和4个海岸公园,免费供游客欣赏香港大自然的风光。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游客参观的博物馆和展览馆。游客可以从各个博物馆、科学馆的“体验式”参观游览中获得感性认识。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可以了解到关于香港的很多历史故事,4000多件展品、立体景观以及多媒体剧院,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媒介了解香港的民间风俗和历史发展。香港美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铁路博物馆、香港警察博物馆、香港医学博物馆、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海防博物馆、香港太空馆等,都是很不错的游览参观场所。香港的东南亚地区最大娱乐性公园――香港海洋公园(Hong Kong Ocean Park)和全球的第十一个迪士尼主题乐园――香港迪士尼乐园(Hong Kong Disneyland)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地游客。通过参观游览,相信游客对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汇,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