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人才培养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形式

第1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在近十年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设计课、提高运行管理能力的实习课这三块。在第五学期开设“科研训练”,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由我专业指定优秀的教师首先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首先由环境工程系组织教师结合科研申报课题(根据老师科研需要随时申报),然后组织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对调研型科研训练采取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创新型科研训练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参加科研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保送上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灵活的特点,鼓励科研能力强,承担项目多的教师,抽出时间指导有精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两年,我系共获得指导14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课题全部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

二、教材建设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技之长者;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工作流动性与职业更换频率逐渐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所有这些都将使未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具备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要求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充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把当前所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引入教材,介绍给学生。专业课程所用教材绝大多数选用的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或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并组织自编了部分实验讲义。我们也规划并编写了下列教材,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物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大气颗粒物控制》等。

三、毕业环节

第2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40-01

引言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拓展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产学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层次还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工作中,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

二、我院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永城职业学院2008年设置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08年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2年学院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特别背靠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诸多煤矿企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煤矿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源动力。

1.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单位:煤炭企业生产厂矿。

主要就业部门:机电队、运输队、安装队、供电队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区队技术员等。

2.矿山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矿山机电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机械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电子元器件选择与检修;电子产品;电机检修工具与仪表的选择及使用;电机故障检测;电气识图与绘图;

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电缆敷设;交直流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检测部件的故障检修;调节器的参数整定;继电器电气系统的运行维护;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煤矿通风机、压风机、排水系统、提升机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煤矿采掘运机械的维护;矿用隔爆开关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矿用隔爆开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检修;提升机电气系统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提升机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通风机、压风机、排水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高、低压配电柜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

三、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矿山机电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四共、四融、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1校矿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矿共定;教学过程校矿共监;教育资源校矿共享;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校矿共管。

1.2学岗融通,实现“四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学习场所与岗位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1.3实施“四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Ⅰ学段:第1、2学期,在校学习职业基础素质课和部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订单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第Ⅱ学段:第3、4学期和第5学期前半段,在校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

第Ⅲ学段:第5学期后半段,在订单企业井下一线进行现场教师指导下的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采掘工作面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订单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第Ⅳ学段: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矿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

教学组织过程要适应订单企业的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达到特色培养的目标。

2.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根据矿山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增的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组成。

四、结束语

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第3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关键词】财经应用型人才;经济史教学困境;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盛行,传统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根据对当前我国医院财经人才培训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培训工作开始增加应用型课程培训,这同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式具有很好的迎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传统的经济史教学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其巨大的经验作用,在未来的医院财经培训中将占据更大的比例。为了能够培养更多适用于医院运行的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对当前的财经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加大应用型课程的培训力度。

一、财经培训中经济史教学问题

在当前国外的医院财经人才培训课程设计中,经济史学的培训课程正在增多,而次贷危机的到来更为我国的经济史类课程增加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当前我国的财经人才培训中,经济史学也在逐渐盛行,像西南的贵州财经大学,其将经济史课程设置为全校受训者的必修课程之一等。但对于各种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院校,其经济史学教学却在逐渐向着边缘化发展,一方面课程内容逐渐减少,一些院校大大减少了经济史学课程的覆盖范围,还有一些院校甚至取消了经济史学课程教学内容。另一个则是课时的设置逐渐减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受训者的应用技能培养,因此,很多的财经应用型培养模式逐渐将经济史课程取消,或者同其他课程结合。最后则是该课程尽管存在,但同其他专业性更强的财经课程相比较,优势已经几乎不存在,很多受训者在选择该课程时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毕业学分的需要。

二、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受训者更好的认识经济史在财经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培训人员能够在真正在实践中了解经济史培训的影响,并通过在医院的实践工作找到最适合医院发展的创新性发展模式,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进行经济史学知识的掌握。

(一)冷热结合

所谓的冷热结合指的是在培训过程中将经济史已经存在的各种现状和当前的实例进行结合,像将医院中发生过的实际案例结合当前的医院财经运行状况等。对于经济史学中已经存在的内容,其基本上全部属于冷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的枯燥乏味,再加上医院中的财经内容较为复杂,但当前的经济史教学内容基本上已经和所有的财经培训课程内容相融合,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所有课程的学习时感到厌倦,最终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效果。因此,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是当前经济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冷热结合的方式来对培训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将经济史学同当前的医院财经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讲述医院财经发展时追溯其历史本源,而在讲冷内容时则对医院今后的财经发展进行全面的预演,通过这种冷热结合的教学模式,受训者能够将经济史学习同当前的医院财经发展模式相结合,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教学方法还能加强受训者思路的创新,帮助受训者从案例中了解到事件的本质。

(二)动静结合

所谓的动静结合是包含了当前和过去的全部经济发展过程,其中的静指的是已经发生的医院财经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只能寻找经验和教训,但无法改变什么,而动则是指的当前正在进行的所有事件,这些事件都在不断的演变中,存在着很多的可变性。因此,在进行经济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将过去的医院经济史实真实的进行呈现,并通过其整个的发展过程来将其中包含的一些经济发展经验告诉受训者,帮助受训者掌握医院财经经济史发展的规律。然后,将已定的历史事实进行创新,受训者们能够进行人物的定义,然后根据自身的经济理念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打破传统教学中民族虚无主义的盛行。另外,这种模式还能使单调的医院财经培训更加生动形象,使受训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整体的医院财经运行情况。

(三)理论联系史实

在当前大部分的医院中,其比较注重的往往是历史史学方面的内容,而重要的理论培训则很少,导致受训者培训完成之后无法通过理论对经济史进行有效的分析。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史教材都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进行编写的,很少存在根据经济学理论来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导致受训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掌握真正的理论知识。另外,一些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往往参考的是国外的一些内容,其在我国的医院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一些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经济史存在着严重的不相符问题,受训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掌握教学的重点,影响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应该重点对我国的医院财经经济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到合适的案例和内容进行分析,且其中的经济发展理论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另外,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将经济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然后联系我国历史上的医院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将经济发展的规律等进行全面的论述,这样既能提高受训者的经济史学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帮助受训者更好的掌握经济发展理论。

(四)综合式的考核方式

对于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其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受训者更好的掌握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随堂考核和实际工作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历史医院财经案例进行分析,然后让受训者在工作中通过自身所学去对该事件的发展结果和过程等进行自由论证。通过这种考核模式,受训者能够对医院财经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且使受训者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自身所想的那么简单,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另外,通过这种随堂考核联系课后作业的形式能够使受训者更好的掌握医院财经经济史学,同时培养了受训者的自我分析能力。

三、总结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的经济人才,其对我国的医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的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教学模式和教材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兰日旭.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经济史教学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43-45.

第4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关键词:适用性人才 会计教学 教学方法

一、背景介绍

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都使得整个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也提高了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这样一些变化都使得会计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非常好的帮助,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通过改进会计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目前的会计教学模式之下还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难以真正体现出会计学这样一门学科的灵魂和精髓所在,这样一种状况所影响的不仅仅只是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针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处理: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会计学科当中涉及到的核算过程或者是账目、表格等内容全部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这样一方面是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能够较好的延伸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多方面的导入教学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在会计课堂之上开展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此过程当中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选择最为合适的主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一方面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努力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三、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高校内进行会计教学主要包括两个具体的方面,即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在理论教学当中最为强调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教学和传授,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掌握会计学基本知识和原理,而实践性教学则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案例教学

在高校会计学科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原理,并能够使得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更加的轻松和有趣,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分析当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总而言之,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引导性质和启发性质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当中所存在的不足,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二)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同样是一种非常典型和良好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在会计模拟试验当中,学生能够相对全面的接触到原始凭证识别、审核、记账、登帐等一系列的具体操作,这样一系列的具体操作一方面是确认和落实了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会计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会计模拟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且都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牢固基本理论知识,并最大程度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文当中一再强调会计学科的应用性质非常强,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结合,因此课程当中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也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

毫无疑问,高校内会计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会计教师的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会计教学效果,就非常有必要尽可能的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尤其是会计实务相关的知识,更是需要跟紧时展进步的脚步来实现补充和提高。现代会计制度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都非常快,对于会计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的越来越高,因此会计教师自身的不断补充、创新和更新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在会计教学过程当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却远不是上述理想状况,绝大多数会计教师都仅仅只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实践方面经验不足,这对于会计教学工作的进行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为了避免这样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就有必要尽可能的保证高效所聘用的会计教师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时保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优势,真正发挥出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有的作用。

五、结语

在本文当中主要是对现代社会背景下会计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尽可能的通过各个方面的改进来更好的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现实的目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教师和学生自身,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反应,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和提高,在行动上能够积极响应,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对象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它是国家教育总体目标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合理定位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先决条件。我国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演奏(唱)的风格和技艺的研究。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音乐教学、教法的研究。三是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以上三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可以避免人才类型的重复,使音乐教学各有侧重,音乐人才合理分布,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艺术潜能的挖掘

对于每一个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尚待挖掘的艺术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训练和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艺术天分,并得到充分的发挥。

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艺术素养。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个性化的艺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挖掘学生个性化的艺术素质,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把个性化作为一项基本特征纳入,引导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独特的禀赋。并因材施教按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才艺特长,营造有利于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

因材施教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的飞跃。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选择、发展、完善的条件和机会。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主要从艺术想象力、艺术感知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审美能力等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有助于艺术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艺术感知力主要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听辨各种声乐和器乐的旋律,开发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艺术表现力就是通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在演奏(唱)时掌握准确的音高、节奏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恰到好处地表现音乐作品。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音乐的能力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审美意识,在审美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高校音乐教学通常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尽早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给学生设计一条成才之路。艺术在于张扬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不能成为艺术。没有个性的艺术工作者也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在教学上不要拒绝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有存在的理由和条件,它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的器乐演奏,其中总有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位应聘的毕业生说:学校看重分数,社会不是。走入工作岗位,是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拆开后重组,能力很重要。

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高校 ,在拓宽自己的办学思路的同时,还应在质量上下功夫。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想生存与发展就要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适量增加音乐艺术类专业,吸引较高质量的学生入学,引进各种专业人才,聘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师。艺术在于学习和交流,经常性地聘请著名艺术家、学者到学校讲学,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第6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为了形成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理解和构建,首先要清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涵义。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国内许多教育人士和学者定义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双方使用一定的媒介,通过教学过程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校内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体[1]。

笔者采用以国内普遍接受的董泽芳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即人才培养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管理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法,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专业该如何制定适合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改革探索的新生事物,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类型和教育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和教学中很多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在培养客体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有些应用技术型高校把成为国内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盲目追求与一流大学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忽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宗旨。其次,英语专业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没有凸显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知识讲授传承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课堂上教师的理论讲授不仅占据了大部分课时,而且实践环节拖延,实习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再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模式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的需要。以辽东学院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为例,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英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不亚于其他知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压力很大,导致英语专业不专业,通识课程不通识,学生对所设置的课程不感兴趣等。最后,跟踪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学校和经贸部门的翻译是毕业生们的主要就业方向,英语专业培养的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课程选择和难度,与实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2]。

据此,面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探索英语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转型和英语专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行业化和社会性。潘懋元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本科教育类型,以各行业的专门知识为主,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应用教育体系。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就是其构成要素的革新或重组。

(一)政策制度保证。德国高级应用型教育是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借鉴的典范,这类大学主要由政府提供办学的外部条件,从政策导向、法律等方面保障德国应用型大学的课堂教学能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和实施,与当地经济实体的参与和合作,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工作岗位,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的制度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的支撑。

中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专业,需要政府和学校当局的政策支撑。从课堂教学的环境看,在法律和政策上,为英语专业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条件,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作用,确保培养模式中的实践实习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确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在德国,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方针明确: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本地区就业或创业。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英语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制订针对当地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要结合和研究丹东市的发展战略和实际,制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丹东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目标是建成东北东部区域性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力和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结合丹东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强调基于本地产业的职业能力,每一级的培养目标都要有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如请来自企业界的专业人士,商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学生实习或研究合作中,英语专业随时与企业沟通交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计划[3]。

(三)设置应用技术型英语专业和课程。有学者认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进行设计,课程目标是“实基础”,而不是“厚基础”。根据德国的应用大学经验,专业设置虽然越来越宽泛、越来越细化,但在专业设置方面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调整,确保开设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重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关的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英语专业设置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构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符合英语专业实际情况的设置体系。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科学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要体现“地域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出的英语技能人才要适应岗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可适当增设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有能力及感兴趣学生的需求。

(四)改革教育途径与教学方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英语专业和课程的特点,通过各种现代设备和科学技术,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反馈式、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学习,使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及科研能力外,还应具备善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强调服务社会的意识,因为教师的能力关系到应用技术型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能否真正实现。

(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实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显著特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时间长,内容侧重技术性、技能性,有专门的为期20周的实习学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制订了大学实践教学计划,以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每个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但是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践内容和活动形式以各种竞赛和戏剧表演为主,基本是教学课堂的衍生物。国内有些院校的实习学期主要是安排(或要求)学生去企业感知、入社会锻炼。当然,实习实践的形式可以是与专业相近甚或是没有关系的社会锻炼,最理想的方式是校企合作。英语专业可以考虑与外贸公司或者合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多样化人才的要求进行革新,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突出“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应该在研究应用技术型大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由政府各部门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社会各界提供资金资助,结合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地区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培养模式的地方特色及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做到细致有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等,注意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关系,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关系等,体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36.

[2]李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2):192-193.

第7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契合,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当前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应用也比较关键,要从多角度分析,探究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和培养的现状

1.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

教育改革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要融入新的理念,教育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就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的力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相结合,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1]。另外,在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经济新常态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供应源头质量的保障基础上,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物流行业是当前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高校都设置了物流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人才有效供给率,如此才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良好发展。

1.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物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从人才供求数量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从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因素影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一,课程设置不科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加强重视。从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在理论教学的比重上较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学校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在理论教学方面比较重视,这就必然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其二,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对人才培养就要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执行[2]。但是从实际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没有结合本校的特色进行定位,这对学生的专业特长也很难有效地突出,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其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需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持,而从实际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来看,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有着直接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着很高要求,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3]。具体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契合。其四,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强化,而从实际的教学现状能发现,理论教学基本是核心,而在实践教学中形式化问题比较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就会对未来工作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不能有机结合起来。

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主要模式

2.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有序的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理论作为基础,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要保持合理性,将课程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加以突出,保障理论平台的体系完善[4]。课程内容需要依照实际需求来设置,保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要以实践为平台,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将理论和实践综合起来。实践平台的建设就要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等,让学生在沟通交流当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

2.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多样的,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特色进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理论加实训的培养模式就是比较重要的,通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就能为实训教学打下基础,而实训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通过实训岗位学习,就能让学生从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从实践中升华,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水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再有,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的理论加实验的模式也是较为重要的。通过理论的教学对实验教学加以促进,而通过实验教学就能对理论教学进行优化,这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实验加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实验辅助实训,而通过实训将实验教学进一步的优化。通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当中,模拟物流实物实验教学以及实地岗位培训等,就能促进学生及早地进行岗位培养,岗位实习中能对实验教学内容加以细化,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有着积极作用。再者,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理论加实验加实训的方式也是重要模式,这是有着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模式,是提高人才竞争水平的重要培养模式。

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重视:第一,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从课程体系优化完善方面着手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是多层次组成,每个知识领域和物流管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物流管理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也有着系统科学特征,所以要在课程体系完善方面加强重视[5]。需要对物流划分界限,和市场发展中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标准来选择物流板块以及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强化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平台的合理搭设,强化校企间的合作,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以及操作性都比较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对此就要充分注重搭设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以物流公司化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和物流企业加强联系沟通,通过校企结合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优化实训基地条件,增加校内生产实训比例等,将物流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加以引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资源共享,这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训练,把教学以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队伍,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有着积极作用。要注重物流竞赛平台的建设,将自主探究以及教师指导和专家点评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当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实际教学需求为基础,探究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通过此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分析,希望能为具体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瑜,郑庆华,姜方桃,朱长宁.“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3)

[2]张雅蕊,马俊.物流应用型人才实践平台构建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5(01)

[3]尤尔根查金斯基.德国物流的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22)

第8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果,与学生个人、企业单位的期望值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可围绕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来分开阐述:

1.1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就业模式或多或少的仍以其残余力量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认知,认为还能够“子承父业”,从而怠于学业,也不清楚此前社会的真实就业情况,盲从心态相当严重,继而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全面的认知与预测。同时,受限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大量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从而推动发达地区更为发达,在生活环境、工作待遇、发展前景等各方面都优异于其他地区,导致大量大学生扎根于此,以期加入收入可观、福利优厚的大型企业,导致偏远地区或是经济发展中的地区招工难,而发达地区则千人、甚至万人竞争同一职位的奇异现象,从而也造成大量毕业生成为该地区的“就业困难户”。二是缺乏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其效果是显著的,但也是缓慢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以往已然有所进步,但与当下社会发展脚步相比较,仍然差距明显,难以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就近年劳动力市场调查所发映出的大学生整体素质而言,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专业知识不牢固,既缺乏深度又少有宽度;其次,基础技能不熟练,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无法熟练掌握;再者,动手应用能力不强,思维局限且鲜有创新意识,对个人兴趣、追求、目标理想等缺乏正确认知;另外,还有一种两极现象,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过于自信,好高骛远的目标期望,另一部分则是过于紧张自卑,一问三不知。种种现象综合,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企业单位招用标准存在显性矛盾,继而也证明了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1.2客观因素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诟病在于单一化、片面化的教育模式,专业课程深度不够、宽度有限,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薄弱无力,既不扎实,也不渊博。教育改革推行至今,前后已有数十载,却鲜有大师级学者出现。大学讲堂中,仍沿用着“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老化的教学形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乏于关注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别说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此情景下的学生,长期禁锢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维一致、行为一致,实则难以与此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匹配。殊不知,但凡古今与中外,集大成者无一不是通才。由此,这也向我们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环节,即“通才”教育的缺失。二是就业指导服务缺位。纵观时下高等教育模式,仍未彻底摆脱过去的诟病缠身。具体地说,首先是对学生的教育,仍执着于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虽然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关注,相关教学考核评价能够持续性的围绕理论知识的考察与检验,但对学生是否具备将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能否突破旧知而有所创新等问题则鲜有重视。教学模式的停滞,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也就难以有所突破。社会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市场经济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早已突飞猛进,禁锢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显然难以适应当下变化,就业率逐年下降便是其直接体现之一。虽然各高校为此专门开设了对口课程,如,《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人生规划指导》等,但同样的问题也同样的加付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上——“灌输式”的理论指导、“口号式”的精神传达,既未对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深层、全面的摸底了解,也没有主动记录学生求职动向,所起到的指导效果微乎其微。三是社会舆论导向干预。传统社会深受“官本位”思想干预,即便是立于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当下,仍有部分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偏执的人认为大学生属于精英阶层,毕业后必须跻身上层社会、投考公务系统,享受好单位、好工作、好资源,偏离正轨的价值取向将这股不正之风吹进了校园、家庭,引致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高待遇、高报酬、高地位,对自身期望过高,逐渐模式就业的灵活性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即便当下社会就业招聘已接近透明公开程度,但仍有部分“歪风”从中作怪,企图以“走后门拉关系”或是“幕后交易”的形式为学生谋求职务,使得部分毕业生过分依赖这份“稳定关系”,将就业的希望全权寄托于上,并将“人脉”的建立作为求学入职的必修功课,逐渐遗忘需要为维护就业市场公平而恪守本分。

2.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2.1制定符合本校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

现代高校人才培养已逐步覆盖同一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由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也已有所改变,不但需要接受公共学科理论基础的授学,还要以专业为对象进行技能拓展训练。在此期间,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个体差异性为根本,了解并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和潜在能力,坚持素质教育“人本理念”,以高校学情为辅导,设计具有弹性的人性化培养模式,即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素质目标、以学生个人喜好和职业规划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规划。

2.2根据市场岗位的供需现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历年就业率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已失衡,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用人单位的聘用要求逐日提升。在此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结合动态市场进行及时调整,将市场意识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之形成引导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继而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编订设置能够取得最优化效果。比如,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理论的机会,逃离了“纸上谈兵”的困境。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接近市场需求,能够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深度与宽度,进一步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作为社会人才支撑的实质力量。

2.3以“就业胜任力”为目标落实人才培养策略

实践证明,以“就业胜任力”为节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毕业生的显性和隐性能力,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工作要求,为其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夯实基础,还能够帮助人单位实现岗位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与市场实际需求。具体地说,以“就业胜任力”为节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结合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能力来进行融合互促,有意识地进行编排,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促进彼此学习与分享能力的相互传导,从而借助通力合作来实现共同的提高。关于以“就业胜任力”为节点的人才培养途径应遵循下述几点:一是应当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渠道的拓展,围绕就业趋势和人才质量进行平衡调整。如,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隐性才能,根据其个体性格特质来进行就业指导和培养引导,尽可能地保持对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能、综合实践能力、个性化追求三方面的均衡培养。二是应当根据高校所在地域和当前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就业岗位需求标准为导向,全方位强化毕业生的自我管理、人际管理、任务管理、岗位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办事效率等。

3.结束语

综上,为社会输送集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各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对于就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市场供需情况,还要合理利用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的辅助指导,通过全面发展和发扬大学生个性,促其学会并掌握如何将继承和创新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做事和做人结合,以点燃学生就业激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进而切实推动创造性的无限发展。

作者:刘毅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

[2]原成成.“实训+科研+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8).

[3]孙云龙.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第9篇:人才培养形式范文

【关键词】弹性订单;专业标准;课程模块

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因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而“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除传统“订单式”培养中的“校企实际订单”外, 学校要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社会长远需求, 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弹性订单”涉及面更广、更灵活、更具前瞻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产学合作形式。无锡万斯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斯”)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商务英语专业共同探索了校企合作、行业先导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等,取得良好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效果,创建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产学合作办学特色。

一、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标准

市场调研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学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企业更看中的是“能力”,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无需任何培训直接就能上岗的员工很受欢迎,高职学生在学历上并不占优势,而相关的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教育需要从方向上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实践教育。基于此,万斯和学院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商讨,制定了以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

1、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外资企业、外贸公司、涉外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在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能从事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英语翻译、涉外商务秘书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1)职业面向

主要就业单位:外贸公司、船务公司、政府机构等。

主要就业部门:营销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业务部门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商务英语翻译、涉外商务秘书等。

(2)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详见表1)

3、资格证书要求

(详见表2)

4.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详见表3)

二、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英语+商务”,通常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标准、压缩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陈旧,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人才的同构化现象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我院采用“行业先导”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基于上述专业教学标准,同时考虑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校企双方经过反复讨论,将课程体系调整为三个模块,即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体现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和实用、弹性原则。

1.基础学习领域

包含课程: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心理卫生与健康,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大学语文,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二外,英语听说实训

2.专业学习领域

包含课程:公共关系,经济学基础,会计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外贸程序模拟实训,商英综合实训,英语应用文写作,顶岗实习

3. 拓展学习领域

包含课程:人文素质选修课,航空概论,英语国家概况,国际商法,报关实务

三、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上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在我院已经实施了两年。“订单班”学生在一、二年级重点打好语言基础,掌握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完成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使之具备基本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校内学习期间,公司也会特派技术人员到学院给学生讲课、 开展与企业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的阶段就认可企业文化,了解企业业务。第一年暑假学生即被安排到公司进行认知实习,了解该行业的动态以及对应的岗位(群)对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要求。第四、第五学期专门开设为“订单班”设计的“企业(行业)课程”( 如商务单证,国际商法,外贸程序模拟实训等),进行准员工化教育。第六学期即按“协议”规定安排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既获得企业经验又获得对企业及行业的理性认识,顺利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过渡。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形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4] 1号.

[2] 王冕.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 陈斌,施也频 等。高职教育中“无缝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今日南国,2008(9).

基金项目:

本文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行业先导’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YC1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