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第1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 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 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 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 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 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 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 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第2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问题

第一,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历经数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但社会上还有一些无知人士认为“只要会说汉语,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一方面,每门语言都有着它最基本的语法体系,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把语法这种抽象的东西讲清楚。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往往把教现代汉语的老师直接调过来做对外汉语的老师,这也是行不通的,毕竟对外汉语还是有现代汉语无法触及的全新领域。我们还是需要专业的老师来正确引导学生。

第二,语法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好掌握。语法不管是对于英语还是汉语来说,都是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前期非常有天赋,用法掌握得非常快,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下降,语法规则对新的汉语应用不再熟练,学生开始对语法知识感到生疏,回到原点。

第三,语法教学太过混乱,没有由难到易教学课程安排。所有的语法的学习都是集中在学习初期完成的,这有两个弊端:首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零基础就学习过于复杂、深奥的语法知识根本就是做无用功,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全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在学生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难学的语法在初期就教完了,中期和后期的学习安排必定十分混乱,学生既不能用初期学习的语法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学习现在的知识也会十分吃力。到目前为止,这种教学方法还需改进。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法教学分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近几年来,如何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进行科学的衔接已是对外汉语领域的一个热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更具学术性,后者更具实践性。一般来说,由于现代汉语的老师面向的都是大多数都是本国学生,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偏向于理论教学。但在对外汉语这块儿却有所不同,面对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语法的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帮到他们,例如:在“他在这儿呆了三个小时”这句话,在英语看来“三个小时”是补语,而在汉语中却是宾语,由于汉语中根本没有补语这个概念,这就非常容易令外国留学生感到困惑。我认为想让老外学好我们的语言,首先是要搞清自己的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区别,这样才能形成初次印象。另外,就是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是照搬书本,这根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到留学生们。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告诉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语言问题,同时适当地、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具体的实践再进行提炼抽象化,让学生真正掌握消化。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第一,我要明确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理论语法是语言学家经过多年的整理与总结,用来解释各类语法现象的固定公式,而教学语法是在理论语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教学需要为目的和导向的语法体系。理论语法的范围要比教学语法的范围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一,两者的目标不同,理论语法主要是用来研究,而教学语法主要是用来教学。其二,适应人群不同,理论语法适用于中国人,教学语法适用于外国人。其三,理论语法的内容比较宽泛,教学语法却比较具有针对性。

第二,语法教学要分阶段,按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来。在第一阶段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语法,同时搭配一些简单的词汇,不会让留学生们觉得这门学科太过难学,避免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起同学们学习汉语的乐趣。中、高级阶段就可以讲一些比较难懂的语法,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而且有了兴趣就不会轻易想放弃。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

第3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数学;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2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建设,多媒体技术已经融为教学的一部分,推动着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有利于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易化,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便多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仍需要明确的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使之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明确多媒体技术的服务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让它为课堂教学进行服务,把教学过程进行得绘声绘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无论是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课件演示、播放视频,还是使用辅助学习软件,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任何背离教学目标的多媒体的使用都是不该取的,如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单纯追求娱乐效果,对于实际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没有太大作用。因此,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一定要注意遵循其服务性原则,在服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

强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在学校多媒体技术、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多媒体技术的程度以及需要何种多媒体技术。只有在有针对性的条件下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的作用,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难解的问题直观化,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缺乏针对性,如明明可以用口头阐述清楚的理论概念,偏偏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会造成多媒体技术资源的浪费,更会降低课堂效率,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效果适得其反。

注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不用,亦不可滥用。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喜欢类似多媒体技术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只使用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课堂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极端;有些教师偏偏在数学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当作电子版的教科书,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成了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因此,学生也逐渐感觉到视觉疲劳,对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也就将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埋没于过度的使用中。

2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演示相关知识点,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从而诱导、点拨学生,使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优化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最令教师头痛的就是立体几何图形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把一个简单的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与课本上的直观图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几何形象。若使用多媒体技术则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使用Flash进行立体几何的演示变幻,从而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其中的奥妙,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使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为教师省时省力,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立体几何的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可以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具象,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主要推动力。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能提起学生兴趣,使学习富有成效的,同时也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若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数学教授,既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心理需求,又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正好能迎合学生求知的心理,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如在教二分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幸运52》中使用二分法猜价格的片段,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分法这一知识点。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数学教学场面常显得十分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其解决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增加互动环节。如在课上采用“你画我猜”的游戏形式,在投影上展示数学概念词语,学生一个比划一个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更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程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教师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作用,就更应该在遵循多媒体技术使用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法,更好地优化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BB.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润军.浅析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3(12):156.

[3]李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40.

第4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59―01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和方法。

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

1. 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也就是说一定要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录像视频等等。

2. 教学情境要有现实性。也就是说要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尽量使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素材。

3. 教学情境的呈现要明晰,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尽量使主题突出,无关的信息尽量不出现,不要让学生们的注意力被非主要因素“抢了风头”。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理解问题的含义。

4. 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因为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5. 情境引入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要多引入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创设纯数学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沉醉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再通过寻找规律,彻底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实践证明,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成有趣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

第5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一、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个性化原则,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个性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从教学对象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适时点拨、开启心智,培植每个学生的特色,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变潜在的创造力为现实的创造力。

2.突出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坚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三论”(讨论、争论、辩论)、“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多元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首先给出事例: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选拔队员时认为孩子们都不相上下,难以抉择,就要求孩子们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一边与别人聊天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然后提出问题:教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挑选什么样的队员?……没被选中的队员将来会怎样发展?让学生充分想像,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激发了相应的情感,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能力。

3.突出情境化原则,引导学生乐学上进。营造和谐宽松的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我在讲授“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精选了一系列环境遭到破坏的画面: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雾霾天气频发等画面。这些画面极大地震撼和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心。通过情境展示,自然导入新课,在讲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问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要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如,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现实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献计献策。然后又分组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二、创新教学应采取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学习“待人宽容”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东西,它能使你在荒漠中看见希望的绿洲,……它是什么?那就是人的宽容心和爱心。接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悦耳的音乐旋律中引入正题。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感情专注、兴趣浓厚。

2.转换“角色”是创新能力的外在动力。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告诉我们,强制专硬型教师、仁慈专制型教师和放任自流型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外在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平易近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3.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前预习方面,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浏览式、探究式、思考式、复习式、辅助式等预习方式;在阅读教材方面,我给学生的总任务是感知教材;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要逐句逐段地研读,阅读时不走马观花,不一目十行。

第6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 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 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 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 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1.认识规律原则

    图象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图象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 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 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 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 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 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际性原则

    图象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 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 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3.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 特点从图象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象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 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 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 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 ,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图象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中的图象要认真研究,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智育、德 育功能,融会贯通。这样,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图象教学常常采取以下方式:

    图文结合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 。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 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 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图引文 教科书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引 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适当补充、绘制板图,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

    以图替文 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 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象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分别表示人口由 农村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 点。

    读图训练 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 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 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 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 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 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 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 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第7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原则 方法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恰当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二是规范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另外,语文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综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适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要注意提高渗透的适宜性。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教师要注意德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适度性原则。任何事情都要讲适度,德育渗透亦然。在学科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适时性原则。除了渗透点外,渗透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说思想内容是内核的话,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外壳。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态度都寓于语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强的政论、杂文、散文等,其思想内容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使学生真正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是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过分析主题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来引起学生共鸣。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来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第二、运用演讲进行自我教育。许多教师坚持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水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徐广智,王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1,(07).

第8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环境;交流;实践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原则。

一、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有多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经验。对待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待高年级学生,教师则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二、实现有效互动,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教师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空,保证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等学习机会,对于一个问题也要尽量多问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谁还能补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多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三、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愉快生活,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数学。教师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唤起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真诚的语言进行激励性的评价,非常好,非常棒,真会思考,真精彩等。教师也可以给予多彩的刺激评价,如画彩色的笑脸等,也可以进行温馨的体态语评价,给学生竖起大拇指等,摸摸学生的头,赞美学生等。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答案,也要鼓励学生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孕育学生创新的火种。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

四、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实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的目标,转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整合,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五、创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小学生应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搭建更加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机会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领悟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1.抓住生活现象,引进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超市帮助家长购物,并让学生将购物小票带进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提出问题一起解决。例如“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多少钱?”“一支牙刷比一条毛巾少多少钱?”还可以请同学们帮忙演算售货员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教师组织购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数学知识学习融会到学生熟悉的的生活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的生活,探讨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带领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基础上,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学生喜欢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生活中的事物出发,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并运用数学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所以,教师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知,教会学生在数学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认识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 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 才智,2014,25:135.

[2]贺春红.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5,03:90.

第9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数学现实;教学方式方法

一、“学生的数学现实”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梳理

什么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经过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对“学生的数学现实”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早在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曾提过“数学现实”,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个阐述的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学现实”的涵义。随着研究深入,我们是这样理解数学现实的涵义:“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素材。在以往,有的人可能会想,数学现实是不是就是我们之前所一直在提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而学生数学现实还包括学生课堂当下所获得的数学现实。简单的说就是随着教学的过程走了第一步,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就成为他们进入下一步学习的支撑,到了第二步获得的经验又成为第三步学习的支撑,这些就成为学生在课堂当下获得的数学现实,它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论”我们把常见的教学方法,可梳理成两大类:一类为综合教学法。比如:尝试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先学后教法等。一类为单一教学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综合教学法其实是多种单一教学法的组合运用,比如自学指导法里头包含有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综合式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定教学模式。比如说上面这几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以生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其实与我们的基于W生数学现实构建生本数学课堂课题的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单一教学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言语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重言语交流)。一类以动作行为为主要方式的方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重实际操作)。平时的新授课的教学都会做到主辅结合,也就是以言语交流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谈话、讨论法)为主,而以动作行为为辅(比如演示、实验、练习法)交替进行。

二、课题研究初步确立的四个教学原则及所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课题初步确立的四个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由此可见,教学原则统领整个活动,它直接指导着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理性和有效。就我们的课题研究而言,确立并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将决定我们所研究的“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构建生本课堂”课题的方向、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

我们课题初步确立的教学原则是目标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关联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更多作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关联性原则更侧重于教材的处理(即课堂的引入和课末的拓展延伸)。生成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主要的是运用在新授这一教学环节中。

(二)基于生成性、评价性教学原则选用教学方式方法

生成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教学进程发展。基于生成性原则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法、讨论法。而在凸显以生为本的课堂中,生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以讨论法为主。

评价性原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生成资源加以反馈回应,进行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所以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谈话法和讨论法为主。

讲授法是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进而通过引导和讲授,对他们的见解或发现加以肯定或修正完善,得出结论。

可见在基于生成性、评价性原则指导下,所选用的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方法都是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而确定的。

三、总结

(一)三种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

我们理清一般数学新授课时,选用的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谈话法了解学情,提出学习任务或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初步达成共识或留有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相机讲授指导。要注意一点的是,并不是把一堂课分割成三部进行教学,而是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中,这三种教学方法往往以这样的逻辑关系交替进行着,它们不是独立分开,割裂式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

(二)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