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

第1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第2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面对枯燥、抽象、内容繁杂、名词众多的解剖学,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歌诀来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解剖学;教学;体会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符合学生求知探密的心理,这就给刚接触该课的学生一种新鲜、神秘的感觉,使他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加上解剖学内容繁杂,名词众多,逻辑性不如其他学科那么强,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怎样搞好中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

1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是高等动物,具有主动学习的自我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能不能发挥出来,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要在学习之初就应开始进行,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可以通过画图和对照自身把人体的九大系统做一简要的概述,在同学们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你时,你可以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学习他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护理临床操作的实例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肌肉注射时选择臀部的外上1/4部分,现在他们只是知道应该在这操作,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操作,你可以告诉他们通过解剖学的学习就知道答案了。从而使学生对解剖学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喜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不断利用新的刺激点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自始至终对解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中心。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年龄偏小,一般在l5~17岁之间,理解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于枯燥、抽象、内容繁杂、名词众多的解剖学来讲,学生更容易处于压抑和被动消极的状态。在教学中老师要和同学充分互动起来,如在介绍完一个重要器官之后,老师可以指示挂图或模型上的结构,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结构的名称,使学生在不断重复中很快掌握重要内容,同时集中注意力,始终与老师保持联系,紧跟课堂进度与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利用画图、挂图、标本、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所讲授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用不同的刺激使学生在头脑中对人体的组织器官形成感性认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侧重,比如讲解运动系统的骨和肌肉时,可以通过画图、挂图和标本让同学掌握;讲解血液循环、视觉传导路、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等问题时,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效果会更好一些,总之,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3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巧设悬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讲到肛管的齿状线时先说明齿状线是内痔和外痔的分界线,然后告诉同学们在临床上患有外痔的患者会感到十分疼痛,而患有内痔的患者疼痛感却不明显,原因是由于齿状线上、下的神经分布不同所致,最后留下思考题:肛管的神经分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课后会卜网或者查看教材后面神经系统的内容来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利用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在讲完消化系统时,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甲型肝炎患者粪便中的甲肝病毒是经什么途径从肝脏到达直肠的。先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由老师作归纳总结,及时指出回答不够完整准确之处,加以改正,从而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知识更好的把握。同理,其他系统也可以通过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方式来复习和巩固。

4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歌诀来提高教学效果

4.1形象的比喻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颏舌肌的作用时,可以把舌头比作小船,舌尖比作船头,颏舌肌比作船桨。在划船时当一侧船桨用力,船头摆向对侧;两侧船桨同时用力,小船前进。由此让学生联想颏舌肌的作用,即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两侧收缩,舌尖前伸。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比作倒立的大树,大树的树干是气管,两个主干是左右主支气管,主干的分支是各级支气管,树叶是肺泡。把鼻子比作空气的过滤器和加湿器。把大脑比作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把白细胞比作人体内的警察和军队。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同学对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3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转变学习方式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数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要求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学习不同,决定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研究式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

1.定向学习

在大学时期学生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经过大学教育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各专业开设的各门类课程很多,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这些课程都要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学生要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高度看待课程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制定学习计划,用计划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制定这一计划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重点是制定学期学习计划和单科学习计划。

2.积累学习

“天才在于勤奋,成功在于积累。”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现在在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差,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积累。除了上课之外还要拓宽眼界,多读多思考。关键要持之以恒。

3.问题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事半功倍。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教材体系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二是重点与难点问题。重点与难点因人而易,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总结。要把知识学准、学深。学准就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或一知半解;学深就是要掌握本质问题,而不是只背记表面字句。三是疑点问题。就是要对自己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认真探究,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找老师请教和自己读书思考等,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

4.创新学习

大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创新学习。创新学习就是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已有的结论,敢于提出和研究新问题。一些人认为大学生不具备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这是一种误解。北京一所中学在初一搞语文教学试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都能提出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表述不够准确和不够科学的地方。初中生尚能如此,大学生更有能力做到。关键是要提高自信、解放思想,激发自我的创新潜能。大学也应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途径,如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新立项;组织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尝试论文的撰写等。

5.社会学习

《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社会10倍速”的著名观点,即一个人的学习尽管很努力很刻苦,但效率低下。如果这个人的周围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形成学习型的集体,集体成员间又能经常研究、讨论、切磋,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结合当前社会的现状,我们感到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大名,最重要的是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离开了这点绝不会成为优秀的大学。这就要求班集体、宿舍集体要争取成为学习型集体。加强学习型班级建设应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6.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人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学习绝不仅限于学生时期,而想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尤其是在外界十分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外力监督也能自觉学习,就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艺术、学会生存。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投身社会活动

目前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大致可分为:(1)思想道德性活动。如党团组织建设、社会义工、扶贫助困等。(2)实验研究性科技活动。如搞发明立项、各种设计大赛、科技攻关等。(3)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就业设计等。(4)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演出、演讲等。还有自由组织的业余社团活动和其他文体娱乐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也是把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总结起来,大学生的活动有两大功能:一是转化功能,即在活动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二是改造功能,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也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即学习,实践即生活,实践即创造。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反之则兴味索然。培养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增加活动自身的吸引力,要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多搞些创意新颖、知识含量高、学生收益大的活动。另一方面机关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研究和指导,探究学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和推广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保证这些校园活动能够健康持久地发展。另外,要善于发现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和组织人才,及时给予激励,鼓励他们发展个性与特长,并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智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人生成就的80%要归结为非智力因素,其中人的意志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有些活动组织得好,有些活动组织得不好,从主观上讲,都是学生的意志和素质在起作用。活动是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把活动本身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明确组织活动的意图和个体要在活动中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一定要善始善终,不要虎头蛇尾,搞“半截工程”。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耐心处理琐碎的事务,和性情不同的人打交道,探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他们的意志品质的锻炼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会显示出学生个人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有时这些性格特点可能会成为完成任务的障碍,这就需要认识和克服这些弱点,才能顺利达到实践目标。要抓住这一契机,让事实激发起他们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即通过参加或组织活动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正确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的两种倾向。其次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把顺利完成活动与完善自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坚持在活动中学习,提高自我,努力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缺点。关键要有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和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活动的组织者要积极为他们创设转化的环境和条件,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建立健全规范和激励机制等。

三、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部分学生的自身素质差、能力低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学生的知识转化问题;二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要获得素质和能力,必须实行“知识转化教育”。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的位置上,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转化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的活化,只有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人格和技能时,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实行了素质教育。

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与其说是就业困难,倒不如说是就业迷惘。一些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对自己的未来既缺乏规划,又缺乏充分的思考,这往往是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尽早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调整职业规划,锁定职业目标。同时,学校要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把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应试、如何推销自我等纳入职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提高就业本领。在大学生就业离不开社会关系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应多为毕业生着想,适时召开就业洽谈会,及时向有关单位推荐毕业生;创建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习基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研,总结就业创业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反馈给在校生,使他们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善于运用理性的力量驾驭情感,塑造优良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第4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局面经历了划时代的聚变,职业教育已经引发了整个社会空前的关注,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观念,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方面价值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那种以学习成绩来鉴别学生能力的做法并未被消除。

(一)职业院校问题潜能生的概念的界定

对于不同的问题研究对象以及不同的教育研究目的,必须首先搞清楚职业院校问题潜能生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是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常用方法。但是,想要把职业院校问题潜能生概念的清晰化、合理化,就要以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为出发点展开研究。

考虑到大多数职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以及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对于职业院校潜能生作出以下定义:

职业院校问题潜能生是指由于先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底下,以及在知识的掌握上、考虑问题的方式上、坚持学习的积极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这绝不是所有职校学生的特点,如果仅以这种定义来界定职校学生的特点,那就会陷入过去人们对于职校学生错误认识的误区。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生源质量的界定也必须搞清楚,即认清楚什么是高的生源质量,什么是低的生源质量。总的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偏低,所以可以基本上断定绝大多数职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能力差,甚至有一些职校学生单科成绩优异或只因高考发挥失利无法进入理想大学学习。

(二)问题的提出

本论文以“职业院校潜能生问题及对策研究”为研究题目,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第一:职业教育的建设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石。因此职业教育将一如既往地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重视职业教育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必然要求,高级工程师,熟练技工的缺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在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能源消耗与廉价劳动力赚取外汇为主,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粗放发展方式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然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职业教育的进步。

第二:近年来,对于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潜能生培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纵观我国现的今职业教育发展,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源数量及质量问题,以前是质量问题,现在不仅仅是质量问题,有不少院校连生源数量也无法保证、形成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与职业院校升学立交桥的矛盾。由于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束缚,绝大多数高中主要是培养学习型人才,上高中参加考高就是冲着名牌大学去的,考上一本以上就是光宗耀祖,而被职业院校录取就抬不起头来。本人认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层次不能仅仅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来看,而更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配,学习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生着重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本科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专科生则重视实践操作的训练,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单纯从一个方面无法评价孰高孰低。

(三)研究综述

首先,我国在潜能生培养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一定障碍的学生的界定;此类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问题学生的巨大潜能。而国外的研究则是有针对性的提出在若干方面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是如何得到有效教育改变的: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赞科夫的,以及其他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及自我认知理论,与我国的研究相比,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理论成果更成体系化、科学化,合理化。美国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有相关的多元智力理论。这就为有关于潜能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思路。

(四)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有关于素质教育的倡导,而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又与职业院校潜能生的能力培养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着眼于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1、尝试全新的理解潜能生教育的内涵及外延。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潜能学生是一粒种子,老师是园丁,园丁要悉心培养种子,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所以潜能的教育更加升华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因为这种教育超越了传统教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而更强调关心、爱护、理解、引导、感化、纠正潜能学生。这种对于问题潜能生教育的理解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教育。

2、促进问题潜能生的全面发展。

3、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职业技术院校的良性发展。“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是黄炎培先生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现今,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引发不少职业院校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影响,高招分数不断下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这就导致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样职业院校的问题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先是要保证就业,但要保证就业就先就要保证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建设有贡献的劳动者。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文章以下列的研究思路展开:界定职业潜能生的概念以及特点、职校潜能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潜能生培养问题出现的原因探析、转变传统的“本科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方式的具体对策等。

参考文献:

[1] 单美贤,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J]江苏:南京邮电学院教育期刊,2003.

[2] 竺辉.职校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规律[J].浙江:机械职业教育期刊,2006.

第5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观 高职教育 现实价值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似乎并不稳固,依然还存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解决。在当代新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本文将再次聚焦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分析其思想内涵,旨在发掘其对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某些积极的现实意义。

约翰·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生活在19世纪90年代的约翰·杜威目睹了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此时他也看到了当时的学校教育形式与社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诸多冲突。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从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出发,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其中,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于传统的“职业”和“职业教育”进行了批判,重新阐释了两者的内涵,进而构建了其独特鲜明的职业教育观。

杜威认为教育和哲学是紧密相通的,在他看来“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析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1]因此他将哲学理论的各种矛盾映射到教育中来,这就会体现为诸多的对立面:比如理论与实践,物质客观世界与心理状态,闲暇与劳动等等。教育中这些对立面会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转移到职业观上则表现为“职业只与社会经济有关,只有金钱倾向,只具有实用性质,与闲暇和文化修养是格格不入的”。这些想法其实是与我国对于“职业”的理解相吻合的。但杜威认为这些对于职业的理解是相对狭隘的。所以基于一定的哲学观,杜威表达了自己对于职业的认识,重新阐释了职业的内涵。他认为 “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1]所以一个人的职业并不仅仅可以带来有形的商品,也不仅仅指普通民众的雇佣劳动与体力劳动,它实际上有着更宽泛的内涵,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更要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来审视。职业的实质在于可以帮助个体与社会之间架构一座平衡桥梁,既服务了社会,又促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杜威提出的职业观可以解决人们对“职业”的传统误解,扩展和延伸了其“教育即生活”的哲学。基于之前对职业的误解,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把职业教育当作商业教育或工艺教育。但杜威不认同这种想法,重新阐释了“职业教育”的含义。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应当“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 [3]所以职业教育除了可以给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即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和自己的能力倾向志趣相投的” [2]。而当个体发展到工作与自己的志趣相投时,这种人才既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成长。因此杜威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应当既包括了有关的职业技术,同时又包括了理智与道德修养。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似乎并不稳固,依然还存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解决。

1.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不足

通常一提起“职业”,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做什么工作的”,所以在我国,“职业”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其实我们多数人对于“职业”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种生存手段上。所以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就被完全看成了商业教育或工艺教育,甚至等同职业培训。开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职业理论知识,使其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以便于受教育者可以顺利获得某种职业,而完全忽略了参与其中的最具活力的个体。加之目前盛行的“能力本位”和“工作本位” 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教育意识下就会把学生培养成重复机械某项操作步骤的“工具人”或者“机器人”,或许这样的思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良好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了社会需求。但当职业教育过于集中于这些特殊的目标时,它的含义也就随之过于狭隘了。同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依然有很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是“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高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的学校。这些人从思想上重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看不起高职院校,所以使得高职教育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狭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人应该是其对象、出发点、根本目的。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但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结果,大多都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其所需要的“人力”,即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式教育、应急式教育,完全忽略了职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和要求,学校或许帮助学生具备了职业技能,至于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意识却全然不在乎。学生只知道市场需求却对从事职业了解很少,更不必说兴趣。近几年市场需要什么,职业院校就风风火火地设立专业,大量招生,短时间内向市场输送毕业生,就为培养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教育依然使我们只停留在“人口大国”的层面。所以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目的太过于狭隘了。职业教育应该除了能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外,在这过程中人文知识的传播,还有职业道德和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走向“人口资源强国”。

3.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所以职业教育也大多如此,而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知识面较窄、知识内容更新较慢。在职业教育中原本要通过参与大量社会实践来完成教学的要求以及应有的职业实都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还是“书呆子”,与社会、企业的真正接触几乎不存在;同时这种模式大多本身无既定明确的目标,故而也就难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此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配合几乎没有,机械性重复学习依然存在,学生所获知识和经验难以整合,故而不能充分拓展其思维。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受教育者的本能和习惯未能发挥作用,相比普通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大都并无特色可言。

杜威职业教育观带给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上文分析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我们或许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转变职业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如果我们仅仅将职业视为生存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工作,甘愿成为“机器人”,同时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业不好的学生的选择,那么这种片面思想和行为的盛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提出 “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1] 所以一个人的职业并不仅仅可以带来直接有形的商品,它还促进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职业技能可以暂时让我们生存,但一定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却能让人认清职业的发展进而不断全面发展自己,灵活应变。所以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应该在于不仅是进行职前培训,而且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其长期的职业需求服务。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博专结合的新型全面人才。想要让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我们就得要让大众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对待职业教育的片面观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优势特色,还有,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增强扶持力度,突显职业教育的重要角色,此外还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通过典型的良好事例来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力,进而使人们逐渐认可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时代是变迁的,但全面发展的人才却随时可以进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其所需要的“人力”,即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式教育,应急式教育,完全忽略了职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和要求,学生只知道市场需求却对从事职业了解很少,更不必说兴趣。而在这样一个劳动者的个性品质将愈受重视,要求人才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现代生产社会中,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显然不合时宜,因此我们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潜力,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

杜威曾指出,“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未来的教育必须具有多种教育价值”。 [2]所以杜威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观,他在一定层面上拓宽了职业教育范畴,整合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这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职业以及社会会更加青睐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需要的博专型人才。从这点出发,现代教育应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的知识才是多向的。所以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各类学校应适当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基础和意义,同时也会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实习、见习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走课堂教学、实验室和工学交替的综合化道路。这样有利于发展终身教育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他们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3.倡导产学结合,“从做中学”

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除了课堂知识外,实践能力也同等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摆脱完全依托课堂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产学结合。因为产学合作可以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真正实现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此外,产学合作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使其对职业获取一定的清晰认识,及时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对于其职业生涯设计会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职业教育者的就业指导方面也有所帮助。所以职业教育者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积极主动为学生联系企业,合理安排有效的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制订严格的执行制度,真正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认真执行,而不只是将实习挂在口中,流于形式。企业作为产学合作的重要一方面,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外,也应该在平时主动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职业咨询等,承担一定培养未来职业人的责任。当然,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在培养未来职业人方面缺乏动机。因此,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企业的动机,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水平。关于这方面,政府应当发挥自身责任,充当双方合作的桥梁,加大资金投入和法律制度的保证,以保障双方合作的相关有利条件,真正形成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良好体系。

结 语

约翰·杜威的时代虽然已远去,可我们不能否认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对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可以说,他的职业观刚好符合了在这种经济全球化加强,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时代中,我国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以杜威的职业教育观为指导,逐渐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良性发展,使其为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耿冰冰.论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4]高瑜.杜威教育哲学的现实审视[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万言明.解读杜威的教育思想[D].河南大学,2011.

第6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现代教育体系的观点,同时也在职业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力本位强调在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以及快乐体验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等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1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1.1语文教学不断被边缘化

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语文教学不断地被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所弱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央和地方职业教育政策和培养目标的转变。国家与地方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项目相关的职业技术人才,从塑造学生健康品德,提高学生意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项专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各个学校为了完整国家和政府的目标,同时也为了学校能够快速发展,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加大,强调学生应当多拿证书,熟练掌握技能。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语文作为学生交际和沟通能力的体现,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被边缘化,这实际上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不相符。

1.2教师教学观念巫需转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比国外而言,没有完善的制度做支撑,没有健全的政策作引导。我国的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都是通过高中转变过来的。但从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上来看,其教学水平是相对较高的。但是,从教学模式来看,高中语文教师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应试教育,对于高考的题型和文章的重点把握较为准确,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却不甚明了,导致了当前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延续了高中教学的放式,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理解不深刻,对于职业教育下的学生特点掌握不清楚,导致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当中遇到了相当多的麻烦,学生的需求与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协调。

1.3学生语文水平需要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他们对于英语的需求程度恐怕还要高于对中文的需求。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技能相当娴熟,但是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通常一直在一线当熟练的操作工人,而职业技能一般,却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对比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语文水平急需提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文修养。

2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

2.1语文教学目标的“职业化”

所谓语文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在面对职业学生时,转变自身高考应试教育的模式,将每一堂课程都与职业内容联系起来。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来设定教学内容。例如,病句修改,公文写作,演讲等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对新教材的开发,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将职业化和前沿化的信息灌注到语文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对于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十分有好处,配合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能够让学生在就业时获得满意的工作,在职业发展中有满意的自我发展。总之,转变教学目标是实施能力本位语文教学方法的基础。

2.2语文教学方式的“专业化”

不论是哪一门专业技能都离不开语文,不论是岗位操作规程还是前言科技信息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理解和清楚设备和技能的文字说明是掌握该项技能的基础,如果对文字理解有较大的偏差,那么在实际操作当中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3语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在职业语文教学方法上需要“生活化”,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让职业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积极学习的能力,提醒学生在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细节意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并不冲突,无非语文课本的内容更加蕴含情感,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加正式和枯燥,这两者都是语文学习的不同形式。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很多实际运用的成分,例如,感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与学生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在职业教育阶段就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

3结论

积极探索语文与学生状况、职业特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点、生成点。只有将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贴近职业教育,面向学生、面向专业和市场、面向实际需求,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作用,为将来工作岗位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努力贴近所学专业、贴近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应用技能基础,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石。

参考文献

第7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对职业学校提出的近一时期的总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弄清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技术规格是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关键点。因此,花大力气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一、理解技术的涵义,把握高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技术范畴

1.职业技术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以满足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包含范畴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技术,由于工业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实现手段的不同,经济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

目前对于技术的类别除按行业划分外,就教育类型(如了程技术、职业技术)或技术性质还没有明确的划分方法相依据。在赵志群博士给全国医药职业教育研究会所作的报告中,将工程技术和职业技术之间的区别作了描述。(见表1)

既然无法从技术的性质和形态给职业技术下准确定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观察什么是职业技术、最直接方法就是从职业出发来看什么是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是由职业正在使用的,由相关知识、方法、手段、工艺、标准和设备等构成的稳定技术系统、每种职业有其自己独特的技术,如医师的诊疗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药物制剂工的生产技术等等,职业技术既有传统的制造技术。如车、钳、铆、锻等技术,也有高新技术,如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职业技术不但是蓝领阶层的工作手段,也是白领职业阶层谋生方法,职业技术不是蓝领所独有。职业技术具有与职业相生相伴的特征,由新技术支撑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诞生后,只要有一定规模的社会需求,就必然产生新的职业,围绕新产品和新服务。新技术逐渐转化成该职业的稳定的技术系统。因此,没有必要将职业技术和其他技术割裂开来,更不应该将职业技术与其他技术对立起来。

2.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人力资源范畴

“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人力资源范畴上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1)完成大专文化程度教育或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教育的劳动者,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97)的标准分类是完成第五层次或第五层次以上科技教育的劳动者。(2)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的人”。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人才是指有品德有科技才能的人、有某种特殊科技特长的人,是掌握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的人。科技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或职业技能两方面的资格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97)第五层次B类型,按照“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计划”培养受教育者。职业学校要瞄准“适应具体职业的计划”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的主要技术学习内容应该是职业性的,与职业相对应,职业学校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技术范畴要有清醒的认识。设计培养方案时,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征,又具有强烈的职业色彩。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掌握高级职业技术的人才,是达到高级技术工人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里出现的职业技术与技能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存于职业能力之中的统一体。

技能和技术之间关系可以从技能的定义中分析而知。“技能”按《现代汉语同典》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由技术、技能的定义,可以作这样的理解,“高技能专门人才”就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较高的技术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理解有两个要点,一是具备较高技术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技术运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就职业教育来说,技能培养的重点在职业涵盖的技术上,而不是工程技术或其他技术。其中“高技能”应体现在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上,而不应理解为偏重工程技术教育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由技术工人等级标准中的要求,理解制药类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技术规格

对于制药类高职毕业生将来职业生涯来说,无论是做企业负责人、车间负责人、班组管理者、生产操作技术骨干还是技术人员,大多数人的工作起点应该在具体的技术工人岗位上,这也是学校制订技术规格要瞄准的起点。

制订培养方案时,弄清培养目标中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类型与范围只是第一步。其次还要搞清楚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握人才的技术规格。这就要在技术角度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所传授的技能和技术水平定位,它比职业岗位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在什么地方。

1.技术工人的等级技术要求

我国当前将技术工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高级技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医药行业,1996.1)中编写说明部分,对初、中、高级工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范围、知识技能要求的熟练程度等作了规定。

其中知识、技能要求的范围,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与技术改进能力要求等(这里仅列出三项),都是按照技术等级不同依岗位、工种(包含若干岗位)、产品、剂型或成套生产装置(包含若干工种)递增,复杂程度也随等级升高而递增。

根据这张表格和药物制剂工职业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大体上就能设计工人岗位培训的技术教学方案(其中既包含培训水平也有培训的范围)而对于职业(学历)教育可以参考其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要求,但将表2中提供的技术培训范围用于职业(学历)教育肯定是不合适的。只有详细的分析专业和相关职业的关系,才能清晰、准确划分专业技术教学的范围。

2.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范围比较

就生产技术学习一项内容来比较,职业岗位培训学习范围极其明确,而职业(学历)教育学习范围更加宽泛,由中等教育的目标工种群(不能包含一个职业的所有工种)到高等教育的职业群(最少包含一个职业),就这点来说,体现出职业(学历)教育较职业岗位培训的优势与差异,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职业学历教育比职业岗位培训的学员具有广泛的工作适应能力。

3.对高等职业教育技术规格的理解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传授的技术水平以高级工为基本参照(参见国家职业标准《医药商品购销员》),表2内容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较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在生产技术水平层次上的定位,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将高级工生产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范围、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技术改进能力等要求的综合结果作为专业生产技术教学内容的水平层次定位;表3中尝试分析各种职业教育在生产知识与技能要求范围上的差异,综合表2与表3内容,将专业所覆盖职业的技术要求汇集起来就构成了技术教学的范围,从而得出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技术规格。另外,仔细研究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对熟练程度的要求,如对高级工知识、技能要求的熟练程度“要求精通本工种技术业务”的说法,提示我们高职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熟悉或了解“产品、剂型或成套生产设备的技能”外,还有一个工种必须达到精通的程度的要求,出于这方面考虑,在有限的硬件资源条件下,就要求学校设计技能训练的程度和范围时,既需满足职业要求又要科学合理。

我校在设计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方案时,发现对于技术复杂、工种众多的职业,一个专业还不一定能全部容纳一个职业涉及的全部技术,而对于技术容量小的职业,一个专业可能涵盖几个职业的技术内容。合理安排专业教育包含的职业个数并考虑所含职业的相关性是培养方案设计所必须,但应注意的是既不能脱离职业涵盖的技术范围而求全、求高,造成技术规格拔高,也不能缩小技术教育范围而成为变相的岗位培训。

三、从制药类高级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规格看工作系统化课程的优势

第8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王莉芳在《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4期的撰文,分析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动因,归纳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特征,预测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启示。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破解失业难题。欧盟认为,如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展创业教育,将会有效帮助其破解失业难题;2.提升创业人数。接受创业教育后,年轻人的创造力、主动性、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承担风险和责任能力将显著提升,这不但可以帮助年轻人进行自主创业,而且也显著增加其就业机会;3.提升欧洲竞争力。欧盟认为,创业率是影响欧洲竞争力的所在。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特征有:1.内涵理解,它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创业教育内涵包含要素和实际创业两部分;2.战略先行,它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实施的总体设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教育、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3.政策支持,它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从里斯本战略开始,欧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指导创业教育;4.独立与嵌入课程,它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即独立的创业课程和嵌入式课程;5.与企业紧密联系,它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实施的核心。主要包括,了解创业原则和思路、熟悉企业活动、模拟经营及企业运营练习。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1.培养创业教育师资,提高创业教育质量;2.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创业教育的积极性;3.注重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衔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例如在创业教育政策层面给予重视,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水平,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建立起适合创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支持体系,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良性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

第9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重点阐述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动画、文本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的技术,为职业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本身的特征和性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成为信息社会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解决课时矛盾的重要作用

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理论知识,也要突出实践环节,这给老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落后,造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矛盾,往往顾此失彼,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可以随时讲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解决了课时矛盾,讲课高效、轻松、省时,促进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具有因材施教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常被提起,但是传统的印刷教材,无法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超文本功能,将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有效组和,形成有机整体,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二)具有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老师的作用发生了转变,主要负责引导学生,答疑解惑,而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习题,进行练习,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主动学习。

(三)具有全方位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习效果。多媒体本身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等功能,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逼真、灵活的画面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进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很广泛,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职业教育中的很多科目都需要直观的认识,但是通过黑板、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因此,多媒体技术就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对于机械制图而言,它需要利用视图来表现各个零件的结构形态,包括一些组合体、装配体等,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单单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需要图与实物进行结合讲课。仅仅画图这一项工作就占用了老师很长时间,且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楚,而且教师要跟着教学内容不断更换板书,一节课的时间本就有限,有时候下课了,内容还未讲完,为了不影响下次课时,老师就简单的收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老师会带来一些模型,但这些模型可供选用的不多,且体积较小,老师拿着它操作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看清楚,这些现象势必对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难题,在课堂上,利用电子三维立体模型进行演示,很逼真,教师可以对点、线、面等,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使学生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记忆。

以机械基础为例子,对于一些运动机构,单从老师的讲解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机构的运动特征进行直观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时,老师可以将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每一步的运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再加上图片的演示,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建筑制图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拿着教材,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就用铅笔、圆规、尺子等相关制图工具进行绘图,一是速度慢,二是准确度不高。但是,通过运用AUTOCAD来绘图,不仅绘图速度快,而且精确度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绘制完毕的平面图,可以随意转换成立面图、三维立体图、剖面图等,这样直观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对各个构件,各个结构加深记忆,将各种图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的建筑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这些直观的平面、立体图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职业教育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每个教学单元都包括的教授理论知识、提问、测试、答疑解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无论对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超文本的功能设置需要的知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将教学内容与训练能力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统一,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同时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局域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服务于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多媒体技术可应用在各个学科,对于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所学事物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很细致的观察,促进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的提升;通过多媒体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知识的概念,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找出相同处,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修养,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利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汲取传统教学法的精华,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运用到职业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结语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职业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它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从而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虽然它只是辅助老师教学的手段,但是它的应用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史媛媛,金晓光.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0(33).

[2]王志钢.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