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近视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

第1篇: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近视;护理指导

调查显示:我国近视总人数居世界首位。小学生近视比例逐年增高,我院眼科于2013年3月~2014年9月对我市6所小学36个班级的1840名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并给予矫正和护理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9月对我市6所小学36个班级的1840名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及眼保健方面的护理指导,每所学校1~6年级各抽一个班,其中男生860名,女生940名,平均年龄6~12岁。

1.2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在自然光线现下5m距离查视力,用遮盖法、角膜映光法查眼位,将单眼远视力低于4.8者列为不良视力,对不良视力及斜视,做眼科常规检查,眼压正常者,给予0.5%阿托品眼膏散瞳,2次/d,连用3d,第4d电脑验光或检影、查眼底,2w后复验并给予视力矫正;视力恢复到1.0及以上者为假性近视,否则为真性近视,同时给予眼卫生护理指导。

1.3结果 受检学生近视1105例占60.05%,其中3.0D以内752例占40.87%;3.0D~6.0D320例占17.72%;6.0D以上27例占1.47%;弱视94例占5.11%;假性近视58例占3.15%。73.1%的患儿为初诊。

2 矫正护理指导

2.1正确的观念引导 部分学生近视往往被忽视;还有些家长从网上及各家医院多方了解,因说法不一而不知所措,担心近视会因戴镜而加深。统计结果显示,近视发病率为城市>农村,女>男,大学(66.60%)>高中(61.19%)>初中(34.85%)>小学(12.27%),基本随学龄增长[1]。现在科学主张对各种近视均应充分矫正,才能防止继续发展,还可防止外斜视。因此,指导家长改变观念,正确应对。

2.2定期视力检测 建议学生每学期复查视力,避免偷看或默记,保证单眼裸视的准确度,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建立门诊档案,把边缘视力者作为长期监测对象,对不良视力鉴别原因,对眼病引起的低视力应及时诊治。

2.3科学配镜 青少年配镜前需散瞳验光,散瞳前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耐心答疑并告知阿托品散瞳的注意事项:如视力模糊后注意安全;畏光明显者戴帽或闭眼避免阳光直射;面红、口干等多喝水;有发热者勤观察,必要时就诊等等。指导家长选配合适的眼镜,保证患儿舒适美观,以期获得最佳视力和最优舒适度。由于戴镜后入眼光线经过曲折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促使视功能发育,应嘱患儿避免脱镜。近年来梦戴维和日戴维的推广也可应用于儿童,但必须经过眼科大夫严格检查及跟踪随访。

2.4近视训练及护理指导

2.4.1远方凝视 每日课间望向10m外绿色植物,勿眯眼,集中注意力凝视40s,再将左手掌略高于眼前方30cm处,看清掌纹约5s左右,然后再远眺,如此反复,每日数次。由于绿色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睫状肌松弛,减轻疲劳。

2.4.2眼保健操 每所学校都要求学生做眼保健操,应督促孩子认真做,长期坚持利于解除眼肌疲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功能。

2.4.3合理饮食 近视患儿应少食含糖食品。多糖会使血液中产生一定量的酸,酸与机体内的盐类及钙类中和,造成血钙减少,影响眼球壁的韧性,使眼轴拉长,助长近视发生和发展,平时应补充蛋白质,锌,铬及维生素类,不挑食,少零食。

2.4.4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保持至少2h/d以上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可使眼球长时间处于望远状态,有效防止近视[2],因此增强体质,调节身心使眼球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利于改善近视。

2.4.5改善学习环境,戒除不良习惯。学校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本的纸张、字体、图画等的科学应用,从客观上对小学生的视力起到保护作用。家长应从电脑、手机着手正确引导孩子不痴迷于网络。长期看近是形成近视的动因,不良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因;因此,应着力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减少看近物等不良习惯,防止过度调节。

3 讨论

小学生视力下降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我国人眼球7~10岁已接近成人眼球的长度,13岁以后,眼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基本发育完善,提高视力的希望减少[1-3]。所以,矫正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多方努力,积极改善视觉环境,有效控制儿童近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军事[M].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70.

第2篇: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

说起这个文件的出台,也颇具戏剧性。适逢2008年全国助残日活动在青岛举行,为贯彻中央7号文件,青岛市委、市政府想集中精力和时间,出台青岛市的有关文件,为青岛市残疾人献上一份厚礼。孙理事长想,青岛市残联正在围绕托养和托管做工作,急需资金投入,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孙理事长爽快地答应下来,回到残联一商量,大家都说不可能。的确,要想两个月出台一份这样重要的文件,时间太紧张了。孙理事长一声令下:“残联人干活得有自信,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委政策研究室与残联同志一起调研,初稿于5月1日成型,经过昼夜不停反复地修改,青岛市《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终于在5月5号出台,残联的同志们打了一场漂亮仗!

青岛7号文件,为青岛市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以康复工作为例,2008年以前,青岛市康复资金每年最多的时候投入200多万,青岛7号文件出台后,一年就增加到2000多万,增加了10倍还要多。福彩中心也一下子投入了1000多万,残联用这1000多万建起了10个残疾人之家。

随着全国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青岛市的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围绕托养和托管做工作,这个思路,也是经过了青岛市残联反复调查研究作出的决定。

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顾、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我们建立机构托养中心,给残疾人一个新的家。

孙理事长说,我们把残疾人分为3部分,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顾,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我们建立托养中心,给残疾人一个新的家。

城阳区残疾人托养中心远离闹区避开喧嚣,新鲜湿润的空气让这里的花花草草异常娇嫩,优雅的环境不仅吸引了众多残疾人,也吸引了我们尊敬的欧阳鸣主编。欧阳老师说,老了,就搬到城阳来,一壶老酒,两杯清茶,三五好友,再摆上一桌围棋,当然更少不了香烟……对这样的日子,欧阳老师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心向往之。

苟爱花母女可不用等到老了以后,她们娘儿俩已经到中心一年多了。苟爱花40多岁,她和20多岁的女儿都是智力残疾人,女儿又患有癫痫病,没人扶着,路都走不了。去年残联把娘儿俩接到托养中心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和工作人员悉心的照顾,现在娘儿俩生活都能自理了。苟爱花最爱干的有两件事,一是喂女儿吃饭,另外就是晒太阳。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她正和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阳光洒落在她们的脸上,安静祥和。

在托养中心里,残疾人只负责享受生活,其他的由工作人员负责,从吃喝拉撒到娱乐就医都有人管。中心聘请了4名管理人员,3名康复专职医生,1名特教老师,10名护理及其他工作人员。饮食上规定至少两菜一汤,服务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小病,中心有医务室,大病,旁边有个医院,中心每年给医院一部分钱,跟他们签了一个协议,有病人就送过去。中心还给每个残疾人都上了保险,上这个保险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风险较大,一般保险公司不愿意,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刘总,托关系走门路,最后愣是给每个残疾人都上了保险。

关于残疾人的托养问题,青岛市残联下了大工夫的。2008年,青岛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市民政等7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共组偶的实施意见(暂行)》,2009年又出台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共组偶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2010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居家安养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是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坚强后盾。自2008年残疾人托养政策出台以来,青岛市短时间内建设了23个托养机构,目前在建的还有17个,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城阳的这个托养中心是一所按照青岛市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标准设置的集安养、托管、康复、培训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服务机构,现在这里安养的残疾人59人,托管的15人,最多能安置180名残疾人。城阳区共有4个托养中心,只要残疾人愿意到机构来,总能就近找到托养中心,套用一句广告语,只要愿意,“总有一个适合你”。

在青岛建一个托养中心,有着丰厚的补贴。一个托养中心,青岛残联给予补贴80万到150万不等,托养一个城市居民,区财政每月给予补贴1000元,农村居民补贴800元。如此令人自豪的数据,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人是能活动、能自理,但不能工作的。我们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建立残疾人职工之家和社区托管机构,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活动,增加生活乐趣,对生活有信心,对自己有希望。

所谓托管,就是以社区为单位,把残疾儿童,像上幼儿园一样管起来。在李沧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托管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很,他们有 “任务”,要养鸡、喂羊。中心养了10多只鸡,还有几只山羊,每天工作人员会带孩子们去喂它们。基本上“自产自销”,孩子们养的鸡下了蛋,一般都在他们的午饭中“消费”了。中心有厨房,专门聘请厨师,保证饮食健康卫生。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有任务,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他们的一天过得很快,孩子们开心,家长放心,这就是残联的同志们所追求的。

不过中心里可不仅仅“管”孩子,老的少的,各种残疾类型,都可以来这里,他们叫这里为“爱心家园”,是青岛市的品牌。这里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盲人阅览室和活动室,还有残疾人艺术团,经常搞搞书画展,小演出等等,有时候还要做做红娘。为了当好“红娘”,中心专门留了一个房间给残疾人介绍对象,每年还有鹊桥联谊会,有介绍成的,也有人家对不上眼儿的,但是不管成与不成,从这里走出去,残疾人增加了参与社会交流的信心,这里没成,他们也有勇气出去自己找。

目前,青岛市参加社区托管的残疾人有300多人。

第三部分人是指残疾程度太重的人,他们走不出来,或出于家属的观念意识,不想把他们送出来,我们给予入户照顾,即居家安养。

居家安养,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好着实不易。青岛市残联给每个居家安养的残疾人每个月补助300元钱。要想办好这件事,就不能只是给钱了事,就不能流于形式。

青岛市残联在这方面探索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此事黄岛开发区残联最有发言权。2009年,他们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搞了一项调研,走遍了203个社区,走访了270户残疾人家庭,通过招标,成立了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护理队,到残疾人家里去进行护理。这些护理员必须懂得家政服务,更要有爱心。残联让护理员亲自参与调研。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队员们亲自看过残疾人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他们确定了6项服务内容:每周不低于两次为残疾人打扫住所卫生;定期为残疾人洗澡,换洗衣物、床单、被套等;每月一次为残疾人理发,修指甲;定期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能力训练;生日、节日上门慰问;与残疾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约定的其他服务。除此之外,还派服务员去残联康复中心学习专门的康复知识和医疗保健操,以便更专业地为残疾人服务。

有些残疾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护理员帮他们清洗整理。有一户残疾人家,护理员从他家拉出了好几车垃圾;有的残疾人被子脏的都成了黑色,护理员给他们翻洗;有的残疾人生活在海边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于是他们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到海边去旅游……

为了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他们以街道为单位成立了6个服务分社,并聘请了有关社区的领导担任分社社长,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协助,社会操作”的运作管理体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队伍居家服务残疾人22700人次。很多残疾人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理发,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有人热情地跟他们聊天,第一次走出家门看到大海……

社区托管和机构安养、居家照料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托养模式,整合了社会、社区、家庭三方面的资源共同为残疾人服务。然而,残联还想到了一些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殊性,安养,也以特殊的形式出现。

没有哪一年的“精神病”这个特殊群体,会像今年这样引起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2010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多个学校发生了疑似精神病患者杀童事件。而同时,云南陆良的4位少年在校园外将一个没有任何攻击力的精神病患者殴打致死……有专家把这些事情归咎于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浮躁,教育体制上的积弊难返,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精神病患者和社会之间不和谐的音符在加重,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戒备。

青岛市42万残疾人中,精神残疾人近6万,但是市里一共才有3家精神病院,很显然这并不能满足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青岛市又在四方区成立了精神残疾人的托养中心――广济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中心安养的精神残疾人有140多人,年龄最小的10多岁,最大的70多岁。青岛市给每个精神残疾人每月补贴1000元,另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和优惠,所以他们到中心安养,家里基本不用花钱,有的还能剩余。

在这里安养的精神残疾人,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定时定量地吃饭、吃药、锻炼、娱乐,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中心还给他们联系了一些手工品的订单,比如做串珠,做门帘窗帘等,不仅得到了锻炼,每个月还有一定的收入呢。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中心安养的精神残疾人,市残联也有一套相应的办法,会经常让医护人员到家里走访,送药,查看病情。

记者在托养中心当天看到,安养中的精神残疾人正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跳绳,下午的风把天空吹得清爽而透亮,他们一边跳绳一边欢笑。有两个人躲在角落里,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些陌生人,不过没关系,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能融入这个集体,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家园。

“大而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大概的意思是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但是在青岛,你完全可以相信 “浓缩的都是精华”。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动,还有踏实,为残疾人感到踏实。

“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这是全称,不像其他地方要么“康复中心”,要么“培训中心”,青岛市都在一起,大而全。这里有7个中心:聋儿康复中心、启智康复中心、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低视力康复中心、职业培训中心、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假肢装配站,它承担着全市残疾人的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等康复任务。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动,还有踏实,为残疾人感到踏实。

比如,蓝兰,25岁,盲人。北京联合大学钢琴调率专业毕业后,从事钢琴调律工作,由于一些人对盲人调律有偏见,蓝兰的收入很不稳定。于是,蓝兰来到残联的培训中心学习按摩。蓝兰说,艺多不压身。因为有了残联做“靠山”,蓝兰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比如,王艺蓉,5岁,脑瘫。父母把他送到脑瘫康复中心来,从开始话都不会说到现在,能背十几首唐诗,能唱好几首儿歌。小艺蓉很爱跟人聊天,更爱照相,答应背一首诗,照一张相。

再比如,周思妙,17岁,智障。鼓打得很好,加入了市残联成立的锣鼓队,接待过澳门代表团,还参加过2008年奥运会,当要求她为我们表演一段的时候,一句铿锵响亮的“请吧,阿姨!”让我们惊讶,好爽快的孩子啊。

比如,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故事,都发生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这座5层楼里。这是青岛市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示范窗口,也是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到青岛的“两个体系建设”,不得不说青岛人做事的周到和严谨,这从青岛市进行“两个体系建设”的步骤就能看出来。

第一个步骤是采取“一、二、三”措施:一就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会议与文件精神。二就是围绕两个体系建设成立了两个组织,由市领导和残联领导组成的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即将成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研究会。三是强化监督,即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残联的监督,政府督查室还要每年进行两次督查,检查残疾人事业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二个步骤,是实施了“3+8”与“4带7”的思路。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这“3点”,初步搭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重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与康复救助等8项政策保障。“4带7”是指服务体系建设,“4”是指服务项目、服务机构、服务队伍、服务机制。“7”是指突出7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康复服务、托养服务、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服务、无障碍设施服务、法律维权服务。

另外,青岛市在不断完善各项政策,随着残疾人生活要求的提高,青岛市“两个体系建设”也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内容不断增加,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来7个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又扩展到狮子会、基金会、爱心团队、企业家协会、大学生志愿者等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都在为残疾人服务,青岛的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在不断扩大。

最近,在保障体系工作方面,青岛又在做一些工作。例如,青岛市按照规定给重度残疾人的养老保险最高500元,最低100元补贴,有的市区最高给残疾人补贴到700元,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伴随这个保障制度,又反映出来一个新的问题,根据规定,60岁开始拿养老保险金,但残联和劳动部门一起调研后发现,残疾人的平均寿命是49.9岁。可以说很多残疾人即使交了养老保险,也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所以青岛残联提出,残疾人养老金应从50岁开始享受,这个报告已经报到青岛市有关部门了。青岛残联还在申请一项针对大龄残疾人的政策,即建议年满18周岁的贫困残疾人,可以单独享受低保待遇,这项工作已经提交到两会。

青岛市已经形成了全国一流的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财政投入600万,建立了残疾人数字信息平台,可以让青岛市的42万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青岛市残疾人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